中医切脉法
切脉的正确手法

切脉的正确手法
切脉,又称诊脉、摸脉或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对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等作出判断。
然而,要准确地把握脉象,需要掌握正确的切脉手法。
以下就是关于切脉的正确手法的介绍。
1. 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时间:切脉应在安静、温暖的环境中进行,避免病人在饭后、剧烈运动后或者情绪激动时进行切脉。
2. 调整姿势:医生应坐在病人的正前方,两脚平放,双肩放松,保持稳定而舒适的坐姿。
病人则应取舒适的位置,一般为端坐或者侧卧。
3. 手指位置:医生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轻轻放在病人的桡动脉上,中指定关(手腕横纹中央),食指定寸(腕关节上方一寸处),无名指定尺(腕关节下方一寸处)。
4. 感受脉象:医生的手指应与脉搏接触,但不要用力按压,以免影响脉搏的跳动。
同时,医生要保持内心平静,全神贯注于脉象的感觉。
5. 切脉顺序:通常先从寸部开始,然后到关部,最后到尺部,按照“浮、中、沉”三层力度去感受脉象。
6. 分析脉象:通过对脉象的频率、强度、节律、长度等特征的观察,结合病人的其他症状,医生可以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以上就是切脉的正确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切脉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把握。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
简述切脉的方法要点

简述切脉的方法要点
简述切脉的方法要点
1. 切脉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其理论和技术如下:
2. 准备工作:选择较坚硬的床面;患者仰卧,尽量放松的状态;医师用双手分别抓住患者前臂,手掌向下,手指指向心脏;以中指和食指对准患者前臂上脉搏,两手距离为约3cm,手指握住脉搏。
3. 切脉步骤:用拇指、食指两指头同时压住脉搏,分别从内侧向外侧压开,然后左右指头分别上下、内外拨动,使指尖在脉表之上滑动,用指甲或拐骨棒按住脉搏,力度在光触及根。
4. 识脉步骤:用拇指和食指探触和分析脉搏,观察脉搏的特点及表现,可得出脉象方面的结论,遏制持续的时间,以便记录。
5. 病理步骤:对脉象的结论及表现,定性分析,运用中医诊断手法,判断患者的病因及病理。
6. 综合步骤:综合查看脉象、脏腑功能及其他症状,得出病根及病机,作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切脉,是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方式,以了解患者体内血液循环状况、快速判断病情和做出诊断。
切脉是传统中医诊疗中最为基本的技能之一,同时也是西医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切脉的基本操作,大家可以参考并学习。
一、前后准备1.握描手法。
描手的方式有“揉描法”和“擦描法”两种,建议初学者使用前者。
描手时应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在桡动脉上轻轻描摩,调整自己的指压以达到最佳状态。
2.环境准备。
确保环境安静,患者自然舒适,需要用到温水时不要太热,也不能太凉。
二、切脉具体步骤1.选择正确的脉搏。
中医学认为,掌上三阴脉和掌上三阳脉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大家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脉搏。
2.定位。
将手腕朝上,将三个手指放在掌面上,手指对齐无名指尾指处,再将手指向前移动至桡动脉处。
3.确定节律。
用手指轻轻按压桡动脉,感觉到患者的脉搏跳动,开始观察脉搏的数量、硬度、跳动速率和节律。
4.判断脉质。
根据观察到的脉搏与正常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脉质。
中医学分为滑脉、沉脉、弦脉、散脉、细脉、濡脉、洪脉、结代脉等多个类型。
5.诊断病情。
根据切脉的结果,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化验等,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患者及病人体质,应采取不同的切脉方法。
2.在切脉前一定要注意洗手,并消毒刀具和仪器,以避免交叉感染。
3.切脉应轻柔、平稳、有节奏感,应防止手指尖过压。
4.深化对脉搏的感知,需要不断训练细致的触觉及掌握科学的操作技巧。
切脉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初学者应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提示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五步思辨切脉法

中医五步思辨切脉法2022-07-06 17:45我们许多人对中医切脉的既佩服又疑惑,因为这的确是完全凭经验操作的。
是自古以来衡量中医能力的一个标尺,俗称为“脉性”。
从经验中学习经验,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难题。
从经验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使其程序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以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首分浮沉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3、三去长短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切脉的方法要点

切脉的方法要点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中医学核心理论之一。
无论是正式的中医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了解切脉的方法和要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
切脉的方法切脉是通过手指感触患者脉搏的跳动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切脉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察脉、闻脉、问脉、看脉。
察脉:察脉是用手指感触患者的脉搏跳动,通过观察脉搏的弱强、快慢、滑润、涩结等特点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闻脉:闻脉是指在察脉的基础上,通过听患者的脉声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问脉:问脉是指在察脉和闻脉的基础上,向患者询问有关病情、病程、症状等方面的信息,以进一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看脉:看脉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表面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要注意的方法要点切脉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切脉准确,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切脉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1、准确的位置:切脉时,要确定准确的位置。
不同的脉象位置不同,需要掌握各种脉象的位置并准确地摸到它们。
通常常见的脉象位置有关尺、合谷、足三里等。
2、轻柔有力:切脉时,手指应轻柔有力,以感觉脉搏的跳动。
手指放置的力度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太轻会感觉不到脉搏跳动,太重则会影响脉搏跳动的真实情况。
3、坚持稳定:切脉时,手指要坚持稳定的姿势,不要随意移动。
在小指指锥端、无名指近端、中指指锥端等三个穴位处握脉时,手指用力要适中,才能保证脉象的稳定。
4、灵敏准确:切脉时,手指要灵敏、准确地捕捉脉搏跳动。
一旦感觉到脉搏跳动,就要准确地记录其强度、频率、节律等情况。
切脉的作用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具有以下主要作用:1、辅助诊断:切脉能够反映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和全身病理状态,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切脉,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病因的归属以及治疗的方向。
2、评估疗效:切脉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用于它体现疗效。
中医医师可以通过长期对患者的脉象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来判断疗效的好坏。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切脉技巧

中医切脉技巧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工具。
切脉技巧包括按脉部位、观脉面色、判断脉象特征、掌握脉象阴阳、察看脉质等方面。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切脉技巧。
一、按脉部位按脉部位是切脉的第一步,切脉的部位很多,不同的部位可以反映出身体不同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按照脉经、脏腑、经络、经脉等规律按摩,一般应按两侧对比触诊。
1、少阳脉:在颅后大筋穴与督脉交会处,约在耳后1寸处。
2、太阳脉:在颈外动脉筋突之下,约在颈前2寸处。
3、阳明脉:在截骨穴旁,肘前骨内侧端上方一横指处。
4、厥阴脉:在腕掌侧桡侧一寸处,即尺桡亭穴。
5、少阴脉:在腕掌侧中轴线上,尺骨下端向纹足迹的旁发际纹线的一点处。
6、心包脉:在腕掌侧,大指根部,近掌腕横纹正下方,约在腕横纹下1寸处。
7、督脉: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以下,循脊柱向下,至尾骨与肛门之间。
二、观脉面色观察脉面色可以为后续判断脉象阴阳、脉质等提供诊断依据。
1、发紫或发红:发紫或发红的脉面色一般表示气滞、血瘀等证候。
3、青色或苍白色:青色或苍白色的脉面色一般表示虚证。
三、判断脉象特征判断脉象特征是切脉的核心环节,它包括了脉象的弦、涩、滑、数、浮、沉、缓、急、长、短等特征。
1、弦脉:脉象透出的是一种无法伸展的细胱。
2、涩脉:脉搏之间有类似颤动的阻碍感。
3、滑脉:指脉络充满、弹性十足,需要按照细腻、柔和。
4、数脉:脉搏计数不齐。
5、浮脉:脉象高于正常,其气实则属实浮,其气虚则属虚浮。
6、沉脉:脉象低于正常,为阴虚或阳盛所致。
7、缓脉:脉搏节律缓慢、弱降。
8、急脉:脉搏节律紧促、有力。
9、长脉:脉搏节律较缓、有节律的延长。
四、掌握脉象阴阳掌握脉象阴阳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反映出机体阴阳虚实的状态。
1、阳脉:脉象强盛有力,属阳证。
2、阴脉:脉象轻弱缓慢,属阴证。
3、阴阳并见:阴阳并见,有时见阳凉、阴热、阴盛阳衰、阴虚阳实等相反的情况。
五、察看脉质脉质是指脉象的整体状态,包括了脉象的强弱、紧张度、节律、速度等。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
切脉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和疾病迹象。
下面是切脉方法和脉象的解读:
1. 切脉方法:
切脉通常由中医医生手持脉搏诊器,在患者腕部轻轻按压,同时
观察脉搏的节律、强度、滑润度等特点,借此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迹象。
2. 脉搏节律:
脉搏节律是指脉搏的收缩和舒张速率的规律性。
正常的脉搏节律应该是明显的轮替,即每分钟的收缩和舒张次数应该在60-100次之间。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则或异常明显,可能表明患者有某些疾病。
3. 脉搏强度:
脉搏强度是指脉搏的硬度和力度。
正常的脉搏强度应该是适度的,不应该有过度的强烈或柔和的脉搏。
如果脉搏强度异常,可能表明患者有某些疾病。
4. 脉搏滑润度:
脉搏滑润度是指脉搏的流利度和光滑度。
正常的脉搏滑润度应该是流利而不涩滞,不应该有明显的阻力感。
如果脉搏滑润度异常,可能表明患者有某些疾病。
5. 其他脉象:
除了脉搏节律、强度、滑润度外,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脉象,如脉搏的弦、涩、弱、钝等,这些不同的脉象都可能表明患者有不同症状
和疾病。
脉象的解读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病史,中医医生需要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分析,结合中医理论来判断病情和诊断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解读仅供参考,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中医诊断的最主要手段是望诊、闻声、问诊、切诊四诊合参,其中切诊是通过触摸脉搏,了解病人脏腑、气血、阴阳等健康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诊要求医生熟悉脉搏的性质、位置、节律等,可以受到训练后的医生们进行。
切脉方法是指医生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找到患者的脉搏,并询问患者是否感到舒服。
然后,医生会用三根手指(拇指、食指、中指)触摸患者的脉搏部位,有时需要用力按压,以便更好地感觉到脉搏跳动的情况。
在切诊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纪律:按照一定的规律切脉,例如从左手开始。
同时,不要过于用力,以免伤及患者。
2. 位置:按照不同的脉象的要求,选取不同的脉搏部位。
例如,感冒的患者需要切人口腕动脉,肝胆疾病的患者需要切头部的颞动脉。
3. 脉象变化: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偏强、偏弱等变化。
4. 节律规律:注意脉搏的跳动是否有规律,特别是有无间隔或跳跃。
脉搏是人体血管内的脉动,反映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等健康状况。
因此,脉搏不同位置的跳动情况也大相径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脉象:1. 洪脉:脉搏跳动较强且有力,同时持续时间较长,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
2. 细脉:脉搏弱且柔和,跳动较为缓慢,常见于贫血、低血压等病症。
3. 弦脉:脉搏跳动有力而有节奏,且有轻微的弹性感,常见于肝胆疾病等病症。
4. 小脉:脉搏弱微和柔和,跳动缓慢,且皮肤温度较低,常见于体虚、衰弱等病症。
5. 甚脉:脉搏十分弱微,有时难以触及,常见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病症。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脉象,例如沉脉、浮脉、滑脉、涩脉等,这些脉象也都有其特殊的解读方法。
总之,切诊是中医诊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而正确的切脉方法和脉象解读则是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切脉方法、口诀以及图表切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把脉的正确方法

把脉的正确方法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把脉的部位1. 1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1. 1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2. 2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诊脉的时间1. 1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诊脉的体位1. 1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2. 2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诊脉的手法1. 1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2. 21.选指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3. 32.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4. 43.运指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1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又称为“浮取”、“轻取”;2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又称为“沉取”、“重取”;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4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5推法:指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推动以体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的一种方法;6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7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特征;诊脉平息1. 1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平息的意义有二:一方面医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脉搏每分钟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脉动大约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五十动1. 1“五十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即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中医脉诊五部曲 教你如何来切脉

中医脉诊五部曲教你如何来切脉中医看病势必会有把脉,很多人觉得把脉很神奇,在那按按就能看出疾病来,其实这自有一套中医的理论在里面,下面中医专家就教你如何把脉。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切脉七诊法?

切脉七诊法?#健康过大年#切脉七诊法:把脉又称为“切脉”或“号脉”,即医家将手按在病人的动脉上,根据脉象表现的状态,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这一诊病方式历史悠久,是中医诊病所独有的方式。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态和表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共同组成。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凡是身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脉象上都会有所反映,甚至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在脉象上就已发生了改变。
切脉的方法有七种,即浮、中、沉、上、下、左、右。
其中,“浮”、“中”、“沉”是指手按诊脉部位的轻重。
“浮”是指轻按皮肤;“中”指手指稍重一点按至肌肉;“沉”是指重手按至筋骨。
其中“上”、“下”的说法是以“关脉”为中心来说的。
“上”指关脉之上的“寸脉”,寸脉所反映的疾病在表或里;“下”指关脉之下的“尺脉”,尺脉是区别疾病是属阴还是属阳。
而“左、右”则是左右手的脉象,左手脉用以诊察血的变化,右手脉用以诊察气的变化,左右手的脉象则反映脏脉所主的疾病。
因此,在切脉时一定要认真地体会脉象的差异,上下左右反复地对照比较,全面周密地感知脉象的变化,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液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进而才能较准确地对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作出有效的判断。
只有通过这七种方法的有效结合,才能明辨病证,减少失误,进而对症下药,提高疗效。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的原理: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切脉的时间和要求:切脉的最好时间段是清晨起床后,最能反映脉的真实情况。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
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
切脉的位置: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左侧寸、关、尺分别反映心、肝、肾的生理病理状况,右侧反映肺、脾、肾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脉象的生理影响因素:气候温度对脉搏有影响,外界温度升高,脉搏跳动加快。
反之,则减慢。
生理情况差异:老人气血较弱,脉象偏细小,小儿脉搏跳动的速度较成人快。
妇女妊娠期脉滑。
月经期脉偏弦。
迟脉:脉搏缓慢,呼吸一次期间脉搏跳动2-3次(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呼吸一次间跳动5-6次(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中医把脉的步骤

中医把脉,又称诊脉、切脉,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医生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的状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把脉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准备阶段:在开始把脉之前,医生需要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同时,医生还需要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搏。
2. 选择脉位:中医把脉通常选择寸口脉,即桡动脉。
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方约1.5厘米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寸部对应心与肺,关部对应脾与胃,尺部对应肾与命门。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脉位进行把脉。
3. 把脉姿势:医生需要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手,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放在患者的脉搏上。
把脉时,医生需要用三个手指的指腹同时感受患者的脉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脉搏的变化。
4. 把脉力度:中医把脉时,医生需要用适当的力度去感受患者的脉搏。
力度过轻,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脉搏的变化;力度过重,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把脉的力度。
5. 把脉时间:中医把脉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脉搏变化。
一般来说,把脉时间至少需要1-2分钟。
在把脉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6. 分析脉象:在把脉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脉搏的快慢、强弱、滑涩等特点,判断患者的脉象。
中医脉象主要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大、小等十种基本脉象。
此外,还有复合脉象,如浮迟、浮数、沉迟、沉数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7.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脉象的分析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然后,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舌苔等信息,进行全面诊断。
最后,医生会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针灸、中药、推拿等。
8. 记录与随访: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脉象、症状等信息,以便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中医看病,肯定会跟你说,来伸一只胳膊给我,然后给你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身体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病态状况,除了看脸色等变化,诊脉是中医上最常见也是效果最好的诊疗方法,同时也是中医看病的首要环节。
把脉具体操作:【把脉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动脉上,按审脉搏跳动情况,正常人的脉博一呼一吸四次《每分钟约跳60至80次》。
【浮脉】手指轻按,就感到脉在表面这种多是〔表证毛病〕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肩酸全身不舒,鼻塞,流涕,四肢关节酸痛【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觉,这种脉多是〔里症毛病〕症见烦躁,发热口渴,胸闷,呕吐胁痛,腹痛,便秘或泻泄,舌苔腻。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迟脉】脉博慢,一呼一吸之间跳2至3次,这种脉多见〔寒症毛病〕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吃凉性食物肠鸣响,脘腹痛与到热食物会减轻,大便溏簿,小便清长四肢冰凉,舌苔白润。
【数脉】脉搏快的意思,一呼一吸6至7次,这种脉多见〔热证毛病〕症见口干渴,身热皮或面红五心烦躁,眼赤眼皮活性不舒,吐黄稠痰,腹胞胀大便秘结,小便黄,唇焦齿燥,舌苔黄。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轻压按脉博硬而有力,象拉紧的弓弦上,这种脉多见〔肝脏毛病〕症见(1)肝气郁结在胸闷,胁痛,嗳气,胃脘胀痛,腹痛后测泄泻,(2)肝火头晕痛,急躁易怒多吵,面红眼赤,口苦口渴,舌苔红带黄。
【滑脉】脉博流利,象珠子滑滚过去一样,症见这种脉〔有痰毛病〕怀孕时也常见到这种脉博。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这种脉多见〔虚证毛病〕症见神疲乏力话少懒言,语言低微小声,头晕眼花,自汗,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等。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
民间中医智慧:民间的切脉教程!

民间中医智慧:民间的切脉教程!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切脉的具体方法(切脉应有一定的方法,方能测得病人的真实脉象)
1.1平臂、仰掌、直腕诊脉时,首先令病人坐正,将
1.2布指病人平臂、仰掌之后,医者则应布指切脉。如何布指?朱肱《活人书》中说 “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按得关位,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部也;后指,尺部也”。那么,关位在何处?《难经》云 “掌后高骨是为关上”。就是说医者先以中指取定关部(掌后有高骨隆起之处即关部),然后齐下前后二指于尺寸部,并以食指切寸,无名指切尺,不可前后颠倒。因三指之皮肉厚薄不同,敏感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食指敏感性最强,中指次之,无名指
2.3弹踝诊法是指医生将其左手置患者足内踝上五寸处,微微按之,同时用右手手指轻轻弹患者足内踝,便可在左手处出现相应的波动感觉,借以从其波动感或振动感之有无缓急,来判断病情的一种古老的诊断方法。此诊法也见于传世本《素问》、《甲乙经》、《太素》等著作中。敦煌卷中写到 “以左手去足内踝上五寸,指微按之,以右手指当踝上微而弹之,其脉中气动应过五寸以上,需需然者,不病也。其气来疾,中手恽恽然者,病也;其气来徐徐,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手者,死也。”此脉的特殊意义在于可候元气,此脉不衰则元气犹存,虽危犹可治。
三部九候内应脏腑系指 上部 天,为太阳穴(两额之动脉),用以诊察头额病;地,为足阳明胃经的巨穴(两颊的动脉),用以诊察口齿病;人,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耳门穴(耳前的动脉),用以诊察耳目病。中部 天,为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两穴(寸口桡骨动脉),用以诊察肺之病;地,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大指次指间桡动脉),用以诊察胸中疾病;人,为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掌后锐骨的尺动脉),用以候心之病。下部 天,为足厥阴肝经的五里穴(大腿内侧上端),妇人取太冲穴,用以诊察肝之病;地,为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内踝后跟骨旁动脉),用以诊察肾之病;人,为足太阴脾经箕门穴(大腿内侧前上方),候胃气用冲阳穴,用以诊察脾胃之病。故通过三部九候诊法不仅能预测疾病的转归及预后,且从三部脉是否协调还可以判断疾病的整体化,倘若三部九候不协调,则预示着疾病预后多不佳。此外,出现病证的脉候愈多,病情愈重。如该段经文中说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生死之期”。三部九候诊法对疾病的定位诊断(分属脏腑主病)亦颇有价值。由于九候距离分属脏腑较近,所以脏腑的疾病能较寸口分属部位反映的更快,更为直接,这样将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正如该段经文中说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外,合谷穴多可预测胸中疾患,太溪穴可预测肾脏疾患,太阳穴跳动异常可预报颅脑疾患,手少阴神门穴异常搏动可预报心经疾患,都要比寸口诊脉反映及表现的病情要早一些,快一些。(以上摘自《敦煌中医药―精粹发微》56~57页)
2几种诊法
从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结合《内经》、《脉经》、《难经》的理论,总结出下列几种脉诊方法。
2.1三部九候法又称遍身诊法。《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 何谓三部?岐伯曰 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此名三部九候,三部者,天、地、人也。九候者,每部各有上、中、下,故名九候。
总按实为俯仰指法。总按时三指指目应参差相齐,三指压力应均等。若三指指目参差不齐,不齐则三指压力不匀,不匀则影响指下所见。为了避免指目参差不齐和压力不匀的缺点,每当下指之后,或遇有脉气薄软或窄细无力者,则应细调三指,使三指压力均等。假如有一指突出,则使总按变成了单按。因此,无形中就失掉了总按的切诊意义。
1.5.5操纵指法是举按迭用。所谓举按迭用,并非如拍皮球似的,不停的举而即按,按而即举,而是应该随着病情的需要去举按之。举按时间的长短可暂可久5.6移指法是将手指移向鱼际,或移向尺泽。以诊脉之长短或覆溢。(难经说 上鱼为溢 ……入尺为复)。
1.5.7直压指法是以食指(或大拇指)指尖朝向尺泽,顺着脉管以一指直压三关。此法适用于小儿诊脉。因小儿脉位狭小,以食指横渡三关脉上,而辗转以诊之。
2.2寸口诊法《内经》称之为寸口,亦称气口、脉口。《难经?第一难》云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寸口也。”寸口能独主五脏六腑,肺主气,气为血帅,五脏六腑之病可在寸口及时地反映出来,故《素问?经脉别论》曰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敦煌卷子《占五脏声色源候》二种(卷号为5614)亦说 “寸口者,五脏六腑血气之所终,故定死生决于寸口。”(关于寸口六部脉脏腑定位下面还要详述)
浮取、中取、沉取三部切脉指法,概括起来叫“举按寻推”法。举按,以诊脉之高深,寻推,以诊脉之广狭厚薄。
1.5.2单持、总按一指单按叫单持。单持是通常习用的一种指法。滑伯仁说 “先以中指定得关位,却齐下前后二指,初轻按以消息之,次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后自寸关至尺,逐步寻究”。滑氏提出的指法,就是单持指法。下指之后分别在寸关尺以轻、中、重不同的指力进行切寻之。这种指法可用于“左通心肝肾,右通肺脾命”的脏腑配位。但是在使用单持指法时,左寸需轻取以六菽之重候心,左关需重取以十二菽之重候肝,左尺更重取以十五菽之重候肾;右寸轻取以三菽之重候肺,右关稍重取以九菽之重候脾,右尺更重取以十五菽之重候肾。如对每脏浮中沉三部概以同等压力,而不用轻重菽豆法以区别之,则指下所见的各脏脉象容易混淆不清,会对疾病作出不正确的判断而影响治疗。
1.5.8辗转指法小儿脉位狭小,以食指横压脉上之后,辗转手指进行切寻。
1.5.9挽指法若病人不能平臂仰掌则采用此法。即手臂侧置,引伸展直,而后进行切诊。
以上各种指法,在临床最常用者为前五种指法。
1.6位、数、形、势切脉时还要注意脉之“位、数、形、势”四个方面的问题。
1.6.1位即脉之所在部位。部位 有浮、中、沉、寸、关、尺等。从脉之所在部位以诊病之属表属里,属何脏腑。
1.5.4俯仰指法是以三指轻重相畸的指力作用在脉管上进行切诊。所谓“相畸”,是说三指指目,从食指起依次稍向下垂。如单持时食指宜轻,中指稍重,无名指比中指又稍重。总按时三指排列要顺应脉管走行的深浅度依次稍向下突。也就是说中指比食指稍突出一点,无名指比中指又稍突出一点。这里所谓的“稍突”,并非有明显的差异。假若不是这样,一指过度突出,则属意虽是总按,但却已变成单按。
1.3悬腕、提肘、举臂、运指切脉时,病人应有一定的姿势,医生亦应取一定姿势。“悬腕、提肘、举臂、运指”,就是说切脉时要把指、腕、肘、臂的力量都运用起来,方便于切寻脉象。古人比喻 “三折肱,九折臂,乃为良医”,即是形容医生切脉时的姿势。
1.4虚静凝神,调息细审《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就是说,诊脉时不可闲谈笑语,或边问诊边切脉,以致分散精力,扰动气血,使脉象不真,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于指下,并调匀自己的气息,细心审察其脉象。
2.4趺阳脉诊法趺阳是指足背部冲阳穴搏动处,因为足背动脉为足阳明胃经之原穴。《灵枢?本输篇》曰 “胃脉过于冲阳。”趺阳是胃气盛衰之要穴,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得知病重者切此脉以决生死,趺阳之气不衰,则生机犹存,趺阳之气已衰,则生气无望。《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趺阳脉候病之记载。如《金匮要略?消渴篇》说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腹满寒疝宿食篇》又说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趺阳脉诊不仅对脾胃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对厥证急证的诊断,可以借以判断其预后及生死存亡。因为趺阳脉主候胃气,中医药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生机之存亡以趺阳脉为依据。大凡临床上寸口无脉而趺阳犹微存者,可望生机尚存;倘若趺阳脉全无者,则生存无望。(以上摘自《敦煌中医药-精粹发微》58~59页)以上谈了切脉的几种方法。但在临床常用者为寸口诊法。关于寸口诊法的临床应用及其脉理有另文讨论。
1.6.2数包括脉搏之频率与节律。即脉之迟数、滑涩、促、结、代等。以诊病之属寒属热及气血流通之通畅与否。
1.6.3形即脉管之形状。如粗细、广狭、长短、厚薄、刚柔等。
1.6.4势即脉之有力无力。如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等。
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故从形势可测知正气之强弱,邪气之消长情况。于位、数、形、势之中更察脉之微、甚、兼、独,则凡病之虚实寒热表里阴阳,全能测知,为分析病机,确定治法,运用方药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5指法切脉指法有临床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1.5.1举按寻推什么叫举按寻推?滑伯仁的《诊要枢要》中云 “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即是说,布指之后,分别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作用在寸关尺三部以切寻之,这种方法又分别称为浮取、中取、沉取。《难经?第四难》说 “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故 浮取――轻按――寸部――候心肺;中取――中按――关部――候脾胃;沉取――重按――尺部――候肝肾。
单持、总按各有优点。脉如说 “察病之法,先单按以知各经隐曲,次总按以决虚实死生……要之,审决虚实唯总按可凭”。故通过单持、总按可以测知所属脏腑气血之虚实,邪正之盛衰,阴阳之消长等。
1.5.3初持、久按初持、久按和单持、总按是统一的。初持,是初下指所得之脉象。固定于一部,用较长时间进行切寻者为久按。初持、久按以诊脉之迟
单持指法是医生三指分别在寸关尺三部次第按之,其不足之处,因人之无名指感觉迟钝,不如食指、中指灵敏,用无名指按尺部,往往因无名指感觉迟钝,不能达到满意的寻求目的。为了补助无名指的不足,可以将食指或中指移到尺部代替无名指,这样可以补助无名指迟钝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