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切脉

合集下载

切脉的正确手法

切脉的正确手法

切脉的正确手法
切脉,又称诊脉、摸脉或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对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等作出判断。

然而,要准确地把握脉象,需要掌握正确的切脉手法。

以下就是关于切脉的正确手法的介绍。

1. 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时间:切脉应在安静、温暖的环境中进行,避免病人在饭后、剧烈运动后或者情绪激动时进行切脉。

2. 调整姿势:医生应坐在病人的正前方,两脚平放,双肩放松,保持稳定而舒适的坐姿。

病人则应取舒适的位置,一般为端坐或者侧卧。

3. 手指位置:医生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轻轻放在病人的桡动脉上,中指定关(手腕横纹中央),食指定寸(腕关节上方一寸处),无名指定尺(腕关节下方一寸处)。

4. 感受脉象:医生的手指应与脉搏接触,但不要用力按压,以免影响脉搏的跳动。

同时,医生要保持内心平静,全神贯注于脉象的感觉。

5. 切脉顺序:通常先从寸部开始,然后到关部,最后到尺部,按照“浮、中、沉”三层力度去感受脉象。

6. 分析脉象:通过对脉象的频率、强度、节律、长度等特征的观察,结合病人的其他症状,医生可以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以上就是切脉的正确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切脉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把握。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左手右手寸口——心寸口——肺闭上——肝闭上——脾尺中——肾尺中——命门(右肾)左手脉象心脉: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肝脉:正常不弱不强,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说明大多有胃炎之类的病。

尺脉: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楚,有时分不清楚就是有痛病。

右手脉象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虚,有便溏腹痛问题。

右手尺脉:太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望,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

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

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补充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黄芪(qi):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2、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qi)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身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tuo)。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补血安胎,疗伤续折。

蛤(ge)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简述切脉的方法要点

简述切脉的方法要点

简述切脉的方法要点
简述切脉的方法要点
1. 切脉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其理论和技术如下:
2. 准备工作:选择较坚硬的床面;患者仰卧,尽量放松的状态;医师用双手分别抓住患者前臂,手掌向下,手指指向心脏;以中指和食指对准患者前臂上脉搏,两手距离为约3cm,手指握住脉搏。

3. 切脉步骤:用拇指、食指两指头同时压住脉搏,分别从内侧向外侧压开,然后左右指头分别上下、内外拨动,使指尖在脉表之上滑动,用指甲或拐骨棒按住脉搏,力度在光触及根。

4. 识脉步骤:用拇指和食指探触和分析脉搏,观察脉搏的特点及表现,可得出脉象方面的结论,遏制持续的时间,以便记录。

5. 病理步骤:对脉象的结论及表现,定性分析,运用中医诊断手法,判断患者的病因及病理。

6. 综合步骤:综合查看脉象、脏腑功能及其他症状,得出病根及病机,作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切脉,是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方式,以了解患者体内血液循环状况、快速判断病情和做出诊断。

切脉是传统中医诊疗中最为基本的技能之一,同时也是西医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切脉的基本操作,大家可以参考并学习。

一、前后准备1.握描手法。

描手的方式有“揉描法”和“擦描法”两种,建议初学者使用前者。

描手时应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在桡动脉上轻轻描摩,调整自己的指压以达到最佳状态。

2.环境准备。

确保环境安静,患者自然舒适,需要用到温水时不要太热,也不能太凉。

二、切脉具体步骤1.选择正确的脉搏。

中医学认为,掌上三阴脉和掌上三阳脉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大家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脉搏。

2.定位。

将手腕朝上,将三个手指放在掌面上,手指对齐无名指尾指处,再将手指向前移动至桡动脉处。

3.确定节律。

用手指轻轻按压桡动脉,感觉到患者的脉搏跳动,开始观察脉搏的数量、硬度、跳动速率和节律。

4.判断脉质。

根据观察到的脉搏与正常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脉质。

中医学分为滑脉、沉脉、弦脉、散脉、细脉、濡脉、洪脉、结代脉等多个类型。

5.诊断病情。

根据切脉的结果,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化验等,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患者及病人体质,应采取不同的切脉方法。

2.在切脉前一定要注意洗手,并消毒刀具和仪器,以避免交叉感染。

3.切脉应轻柔、平稳、有节奏感,应防止手指尖过压。

4.深化对脉搏的感知,需要不断训练细致的触觉及掌握科学的操作技巧。

切脉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初学者应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提示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切脉技巧

中医切脉技巧

中医切脉技巧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工具。

切脉技巧包括按脉部位、观脉面色、判断脉象特征、掌握脉象阴阳、察看脉质等方面。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切脉技巧。

一、按脉部位按脉部位是切脉的第一步,切脉的部位很多,不同的部位可以反映出身体不同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按照脉经、脏腑、经络、经脉等规律按摩,一般应按两侧对比触诊。

1、少阳脉:在颅后大筋穴与督脉交会处,约在耳后1寸处。

2、太阳脉:在颈外动脉筋突之下,约在颈前2寸处。

3、阳明脉:在截骨穴旁,肘前骨内侧端上方一横指处。

4、厥阴脉:在腕掌侧桡侧一寸处,即尺桡亭穴。

5、少阴脉:在腕掌侧中轴线上,尺骨下端向纹足迹的旁发际纹线的一点处。

6、心包脉:在腕掌侧,大指根部,近掌腕横纹正下方,约在腕横纹下1寸处。

7、督脉: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以下,循脊柱向下,至尾骨与肛门之间。

二、观脉面色观察脉面色可以为后续判断脉象阴阳、脉质等提供诊断依据。

1、发紫或发红:发紫或发红的脉面色一般表示气滞、血瘀等证候。

3、青色或苍白色:青色或苍白色的脉面色一般表示虚证。

三、判断脉象特征判断脉象特征是切脉的核心环节,它包括了脉象的弦、涩、滑、数、浮、沉、缓、急、长、短等特征。

1、弦脉:脉象透出的是一种无法伸展的细胱。

2、涩脉:脉搏之间有类似颤动的阻碍感。

3、滑脉:指脉络充满、弹性十足,需要按照细腻、柔和。

4、数脉:脉搏计数不齐。

5、浮脉:脉象高于正常,其气实则属实浮,其气虚则属虚浮。

6、沉脉:脉象低于正常,为阴虚或阳盛所致。

7、缓脉:脉搏节律缓慢、弱降。

8、急脉:脉搏节律紧促、有力。

9、长脉:脉搏节律较缓、有节律的延长。

四、掌握脉象阴阳掌握脉象阴阳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反映出机体阴阳虚实的状态。

1、阳脉:脉象强盛有力,属阳证。

2、阴脉:脉象轻弱缓慢,属阴证。

3、阴阳并见:阴阳并见,有时见阳凉、阴热、阴盛阳衰、阴虚阳实等相反的情况。

五、察看脉质脉质是指脉象的整体状态,包括了脉象的强弱、紧张度、节律、速度等。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
切脉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和疾病迹象。

下面是切脉方法和脉象的解读:
1. 切脉方法:
切脉通常由中医医生手持脉搏诊器,在患者腕部轻轻按压,同时
观察脉搏的节律、强度、滑润度等特点,借此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迹象。

2. 脉搏节律:
脉搏节律是指脉搏的收缩和舒张速率的规律性。

正常的脉搏节律应该是明显的轮替,即每分钟的收缩和舒张次数应该在60-100次之间。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则或异常明显,可能表明患者有某些疾病。

3. 脉搏强度:
脉搏强度是指脉搏的硬度和力度。

正常的脉搏强度应该是适度的,不应该有过度的强烈或柔和的脉搏。

如果脉搏强度异常,可能表明患者有某些疾病。

4. 脉搏滑润度:
脉搏滑润度是指脉搏的流利度和光滑度。

正常的脉搏滑润度应该是流利而不涩滞,不应该有明显的阻力感。

如果脉搏滑润度异常,可能表明患者有某些疾病。

5. 其他脉象:
除了脉搏节律、强度、滑润度外,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脉象,如脉搏的弦、涩、弱、钝等,这些不同的脉象都可能表明患者有不同症状
和疾病。

脉象的解读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病史,中医医生需要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分析,结合中医理论来判断病情和诊断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解读仅供参考,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

切脉方法与脉象的解读中医诊断的最主要手段是望诊、闻声、问诊、切诊四诊合参,其中切诊是通过触摸脉搏,了解病人脏腑、气血、阴阳等健康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诊要求医生熟悉脉搏的性质、位置、节律等,可以受到训练后的医生们进行。

切脉方法是指医生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找到患者的脉搏,并询问患者是否感到舒服。

然后,医生会用三根手指(拇指、食指、中指)触摸患者的脉搏部位,有时需要用力按压,以便更好地感觉到脉搏跳动的情况。

在切诊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纪律:按照一定的规律切脉,例如从左手开始。

同时,不要过于用力,以免伤及患者。

2. 位置:按照不同的脉象的要求,选取不同的脉搏部位。

例如,感冒的患者需要切人口腕动脉,肝胆疾病的患者需要切头部的颞动脉。

3. 脉象变化: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偏强、偏弱等变化。

4. 节律规律:注意脉搏的跳动是否有规律,特别是有无间隔或跳跃。

脉搏是人体血管内的脉动,反映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等健康状况。

因此,脉搏不同位置的跳动情况也大相径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脉象:1. 洪脉:脉搏跳动较强且有力,同时持续时间较长,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

2. 细脉:脉搏弱且柔和,跳动较为缓慢,常见于贫血、低血压等病症。

3. 弦脉:脉搏跳动有力而有节奏,且有轻微的弹性感,常见于肝胆疾病等病症。

4. 小脉:脉搏弱微和柔和,跳动缓慢,且皮肤温度较低,常见于体虚、衰弱等病症。

5. 甚脉:脉搏十分弱微,有时难以触及,常见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病症。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脉象,例如沉脉、浮脉、滑脉、涩脉等,这些脉象也都有其特殊的解读方法。

总之,切诊是中医诊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而正确的切脉方法和脉象解读则是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中医切脉寸关尺

中医切脉寸关尺

中医切脉分“寸、关、尺”有根据吗?中医在号脉时,不是用一根手指头来感觉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形,而是用三根手指头的指尖按压桡动脉上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叫做“寸”、“关”、“尺”。

桡骨靠近手腕处有一个突起,叫做“桡骨茎突”。

它正对的桡动脉就是“关”的位置。

“关”之前(朝向手掌的方向)为“寸”,“关”之后(朝向手肘的方向)为“尺”。

三部的总长度约为2寸,大约是三根手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时的宽度,所以这三根手指头就可以同时接触这三个位置。

按照中医的理论,“寸、关、尺”的脉象各自对应体内不同的器官,而且左手和右手对应的器官不同:“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这些脏腑在身体中有不同的位置,和“寸、关、尺”的相对位置相对应。

“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进而与四诊(望、闻、问、切)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这三个部分与脏腑之间的对应机械地看待。

对于中医把手腕处的脉象分为“寸脉”、“关脉”、和“尺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

他们的疑问是:寸、关、尺是桡动脉上紧挨着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们的跳动状态应该和桡动脉总体的跳动情形一致而且彼此相同。

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紧挨着的部位,水在这三个部位的流动情形怎么会不一样呢?如果中医号脉的地方是附近没有分支或交汇的动脉,例如颈动脉和肘动脉,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

中医在颈动脉和肘动脉上用三根手指按压,也感觉不到像手腕处那样三段动脉跳动的差别。

但是手腕处动脉的情形却不同。

手腕处有两根主要的动脉,分别是尺动脉和桡动脉。

它们在手肘靠下处分支,分别在前臂的左右两边到达腕部。

在那里尺动脉埋藏较深,不容易摸到,而桡动脉在腕部埋藏较浅,很容易摸到,所以被用来诊病。

更重要的是,这两根动脉不是彼此独立无关的,而是在手掌心处交汇,连成环状,就像一根回形针的弯曲部分,从这里再发出到手指的动脉。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把脉的技巧:
1. 检查脉搏的位置:中医把脉时需要检查脉搏的位置,主要是手腕背侧,即手腕掌面向上时手腕关节上方的位置。

同时,还需要检查其他位置的脉搏,如颈动脉、股动脉等。

2. 把握脉搏的节律:在把握脉搏时,需要注意节律的规律性,包括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跳跃等。

3. 观察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滑腻、涩紧、弦紧、细弱等,这些形态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况。

4. 检查脉搏的深浅:中医把脉时还需要检查脉搏的深浅,深浅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5. 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在把脉的过程中,中医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学问,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 1 -。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的原理: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切脉的时间和要求:切脉的最好时间段是清晨起床后,最能反映脉的真实情况。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

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

切脉的位置: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左侧寸、关、尺分别反映心、肝、肾的生理病理状况,右侧反映肺、脾、肾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脉象的生理影响因素:气候温度对脉搏有影响,外界温度升高,脉搏跳动加快。

反之,则减慢。

生理情况差异:老人气血较弱,脉象偏细小,小儿脉搏跳动的速度较成人快。

妇女妊娠期脉滑。

月经期脉偏弦。

迟脉:脉搏缓慢,呼吸一次期间脉搏跳动2-3次(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呼吸一次间跳动5-6次(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体内的病理信息和身体状况。

其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强度等,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的病理变化,并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机和病统。

下面详细介绍中医把脉的原理和技巧。

一、中医把脉的原理:2.中医把脉主要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强度等特征,以及脉搏的位置、深浅、长度和宽窄等情况。

这些特征反映了人体经络的状况,进而反映了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二、中医把脉的技巧:1.慢、平、细、缓:把脉时,医生要以放松的状态进行,并把握慢、平、细、缓的节奏,以便更好地观察脉搏的特征。

过急、过重的握脉会影响到精确的判断。

2.先右后左:一般情况下,先把握左脉搏再把握右脉搏。

因为左脉搏反映心脏功能,右脉搏反映肝胆功能,所以右手先触摸左脉搏,再触摸右脉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

3.掌握节律和形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形态,如是否有规律、是否有快慢且有力、是否有颤动等。

正常的脉搏表现为节律规律、韵律有力、无颤动等,而异常表现可能与疾病有关。

4.观察脉搏的位置:要在把握脉搏的过程中注意脉搏的位置,确定脉搏是否正常。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脉搏位置在手腕部位的尺侧动脉和桡侧动脉,其他部位的脉搏是异常情况。

5.观察脉搏的深浅:深浅反映了脉搏的血液充盈程度和脉搏的力度,也是判断脉搏异常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是深而有力的,如果脉搏过浅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6.掌握脉搏的长度和宽窄:脉搏的长度和宽窄反映了脉搏血流的状态。

脉搏长度一般应适中,过长或过短都可能是异常情况;脉搏宽窄一般应适中,过宽或过窄也可能与疾病有关。

通过以上技巧,医生可以准确地观察脉搏的特征,从而判断患者的病理变化和身体状况。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把脉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不能够简单地依赖于单一的脉搏特征来判断疾病,还需要结合其他的症状和体征来综合判断。

民间中医智慧:民间的切脉教程!

民间中医智慧:民间的切脉教程!

民间中医智慧:民间的切脉教程!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中医把脉的操作方法

中医把脉的操作方法

中医把脉的操作方法
中医把脉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信息。

下面是中医把脉的一般操作方法:
1. 患者坐于舒适的位置,将手臂放在桌子等平面上,让医生可以方便地触摸脉搏。

2. 医生会先洗手,保持双手清洁。

3. 医生会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特征,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4. 医生使用中医特殊的方法,经常使用中指、食指和中轴指来触摸患者手腕上的脉搏。

这三个手指被视为最敏感的手指,可以准确地感受到脉搏的细微变化。

5. 医生会先使用中指找到患者的正脉,即肘关节处的桡动脉,然后使用食指和中轴指按下。

在按压的同时,医生会注意脉搏的强度、频率和节律等信息。

6. 医生会检查其他几个位置的脉搏,包括其他手腕的脉搏、颈部、胸部和腹部等部位。

7. 在触摸脉搏的过程中,医生可以变换手指的力度和速度,以便更好地感受脉搏的变化。

8. 医生还可以触摸脉搏的位置不同部位,以获得更详细的诊断信息。

9. 医生在触摸脉搏时,通常会重复数次,以确认触摸到的变化是否一致和可靠。

10. 根据触摸到的脉搏信息,医生会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中医切脉法

中医切脉法

中医切脉法1切脉的具体方法(切脉应有一定的方法,方能测得病人的真实脉象)1.1平臂、仰掌、直腕诊脉时,首先令病人坐正,将1.2布指病人平臂、仰掌之后,医者则应布指切脉。

如何布指?朱肱《活人书》中说“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按得关位,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部也;后指,尺部也”。

那么,关位在何处?《难经》云“掌后高骨是为关上”。

就是说医者先以中指取定关部(掌后有高骨隆起之处即关部),然后齐下前后二指于尺寸部,并以食指切寸,无名指切尺,不可前后颠倒。

因三指之皮肉厚薄不同,敏感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食指敏感性最强,中指次之,无名指1.3悬腕、提肘、举臂、运指切脉时,病人应有一定的姿势,医生亦应取一定姿势。

“悬腕、提肘、举臂、运指”,就是说切脉时要把指、腕、肘、臂的力量都运用起来,方便于切寻脉象。

古人比喻“三折肱,九折臂,乃为良医”,即是形容医生切脉时的姿势。

1.4虚静凝神,调息细审《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就是说,诊脉时不可闲谈笑语,或边问诊边切脉,以致分散精力,扰动气血,使脉象不真,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于指下,并调匀自己的气息,细心审察其脉象。

1.5指法切脉指法有临床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1.5.1举按寻推什么叫举按寻推?滑伯仁的《诊要枢要》中云“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即是说,布指之后,分别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作用在寸关尺三部以切寻之,这种方法又分别称为浮取、中取、沉取。

《难经?第四难》说“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故浮取――轻按――寸部――候心肺;中取――中按――关部――候脾胃;沉取――重按――尺部――候肝肾。

浮取、中取、沉取三部切脉指法,概括起来叫“举按寻推”法。

举按,以诊脉之高深,寻推,以诊脉之广狭厚薄。

1.5.2单持、总按一指单按叫单持。

单持是通常习用的一种指法。

滑伯仁说“先以中指定得关位,却齐下前后二指,初轻按以消息之,次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后自寸关至尺,逐步寻究”。

中医把脉的流程和方法

中医把脉的流程和方法

中医把脉的流程和方法中医把脉呀,可有趣啦。

咱先说说这准备工作。

病人呢,最好是先休息一会儿,别刚跑着来就把脉,气儿还没匀呢。

就像你刚参加完百米冲刺,心还在扑通扑通狂跳,这时候把脉肯定不准呀。

而且把脉前也别喝太凉或者太热的东西,不然也会影响脉象。

然后就是把脉的姿势啦。

一般是正坐或者仰卧,手臂呢要自然地伸出来,手心向上,放在一个舒服的位置。

医生呢,就坐在病人的对面或者旁边。

接下来就是医生开始把脉喽。

中医把脉一般是把三根手指放在手腕上,这个手腕的地方叫寸口。

这三根手指呀,各有各的任务。

食指按的地方叫寸,中指按的关,无名指按的尺。

就像三个小卫士,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呢。

医生会轻轻地把手指放在上面,感受脉搏的跳动。

这脉搏的跳动可有好多讲究呢。

它的快慢、强弱、节律,都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比如说,跳得很快,可能是身体有热证,就像小火炉在身体里烧起来了一样;要是跳得很慢呢,也许是身体比较虚寒,就像冬天里的小火苗,弱弱的。

如果脉搏跳得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没个准儿,那就说明身体的气血可能有点乱套了。

而且呀,医生在把脉的时候可认真啦,就像在跟脉搏对话一样。

他会全神贯注地感受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有时候可能还会闭上眼睛,就为了更清楚地感觉脉象。

在把脉的过程中,医生还会结合病人的其他情况。

比如说病人的面色呀,是红润还是苍白;舌头是什么样子的,舌苔厚不厚之类的。

因为中医看病是整体观念,不能光靠把脉这一项。

中医把脉就像是一场身体和医生之间的小秘密交流。

通过这小小的脉搏跳动,医生就能知道身体里的好多事儿,是不是很神奇呢?就像中医有一双能看透身体内部的魔法眼睛,而这魔法眼睛的一部分功力就来自这把脉的手指呢。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而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原因。

然而,中医把脉并非简单地摸一摸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严谨的手法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一、把握把脉的基本原则1. 患者姿势: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腹部或腿上,以保持舒适的状态。

2. 医生姿势: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旁边,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感染。

3. 把脉的手指:医生通常使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无名指、食指)来把脉,手指应稍微弯曲,按握力度适中。

4. 把脉的部位:常用的把脉部位有腕部(手阴经)、足背(足阳明经)等,具体选择部位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属经络。

二、把脉的具体步骤1. 洗手:医生在把脉前应先洗手,并且避免佩戴过多的饰品,以免影响把脉的准确性。

2. 观察:医生应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把脉提供参考。

3. 确定脉象:医生应轻柔地将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部位上,感受脉象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用心记下来。

4. 判断脉质:医生应根据脉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脉质是弦、滑、洪、细、涩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5. 分析综合:医生将脉象和脉质与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6. 给出建议:医生根据把脉的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三、把握把脉的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医生在把脉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交叉感染。

2. 注意环境:把脉时,医生应选择安静、干净、通风良好的诊室,避免噪音、异味等干扰。

3. 注意时间:把脉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避免因饱食或饥饿而影响脉象。

4. 注意患者感受:医生在把脉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脉象。

中医把脉的步骤

中医把脉的步骤

中医把脉,又称诊脉、切脉,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医生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的状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把脉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准备阶段:在开始把脉之前,医生需要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同时,医生还需要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搏。

2. 选择脉位:中医把脉通常选择寸口脉,即桡动脉。

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方约1.5厘米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寸部对应心与肺,关部对应脾与胃,尺部对应肾与命门。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脉位进行把脉。

3. 把脉姿势:医生需要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手,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放在患者的脉搏上。

把脉时,医生需要用三个手指的指腹同时感受患者的脉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脉搏的变化。

4. 把脉力度:中医把脉时,医生需要用适当的力度去感受患者的脉搏。

力度过轻,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脉搏的变化;力度过重,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把脉的力度。

5. 把脉时间:中医把脉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脉搏变化。

一般来说,把脉时间至少需要1-2分钟。

在把脉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6. 分析脉象:在把脉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脉搏的快慢、强弱、滑涩等特点,判断患者的脉象。

中医脉象主要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大、小等十种基本脉象。

此外,还有复合脉象,如浮迟、浮数、沉迟、沉数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7.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脉象的分析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然后,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舌苔等信息,进行全面诊断。

最后,医生会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针灸、中药、推拿等。

8. 记录与随访: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脉象、症状等信息,以便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脉诊入门基础: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脉诊入门基础: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脉诊⼊门基础:中医⼆⼗⼋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中医切诊⽅法是指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诊法三种,其中常⽤的是⼨⼝诊法和。

⼨⼝位于两⼿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关、尺三部。

掌后⾼⾻处为关,关前为⼨,关后为尺。

⼨⼝脉可分候脏腑之⽓,左⼨候⼼,⼩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未活动时,若病⼈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脉诊。

病⼈可坐位或卧位,⼿臂伸平,⼿⼼向上,使⼿臂与⼼脏接近于同⼀⽔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脉象应为⼀次呼吸跳4次,⼨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尺脉沉取应有⼒。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体象歌】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歌】⽆⼒表虚,有⼒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浮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体象歌】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

⼨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与⾎。

关主中寒,因⽽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虚,有⼒⾥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迟上寒,⼼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衰,溲便不禁,或病腰⾜,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积冷,⽆⼒虚寒。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介绍在中医诊疗中,脉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健康状况、病情性质、病位和病因等信息。

切脉是脉诊的基本操作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切脉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

切脉的步骤准备工作在进行切脉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1.确定舒适的环境:切脉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确保患者的放松和专注。

2.准备好工具:一根舒适且细长的脉搏诊察器是必不可少的。

3.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在切脉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情况,这可以有助于解读脉象。

切脉的基本步骤1.定位:首先需要确定切脉的位置,通常是在患者的手腕上。

常用的定位点是尺寸关区,即手腕内侧会阴部的直下一横指的位置。

2.准备:医生需要将患者的手臂放在一个舒适的位置,通常是让患者放在桌子上,掌心向上。

3.用力:医生用适度的力度抓住定位点,用力度要适中,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一般以感觉舒适为宜。

4.触摸脉搏:医生用脉搏诊察器轻轻地触摸患者的脉搏,这需要细心、耐心和敏感度。

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指头、不同的位置来触摸脉搏,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5.判断及记录:在触摸脉搏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判断脉搏的速率、节律、力度、质地等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这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6.解读:医生需要将刚才记录下来的脉搏特征与中医理论进行对照和解读,以得出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和诊断。

切脉的技巧在进行切脉时,医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增加准确性和信度,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技巧:1.专注和放松:切脉需要专注和放松,医生需要排除干扰和杂念,全神贯注于患者的脉象。

2.切换手指:医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指触摸脉搏,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敏感度和触摸感受,这有助于获取全面的信息。

3.改变压力:医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压力来触摸脉搏,轻压可以感知浅表脉搏,重压可以感知深层脉搏,这有助于对脉搏深度的了解。

4.脉搏调整:有时患者可能由于紧张、疼痛或其他原因而导致脉搏异常,医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如让患者深呼吸、放松等,以调整脉搏的情况。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中医看病,肯定会跟你说,来伸一只胳膊给我,然后给你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身体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病态状况,除了看脸色等变化,诊脉是中医上最常见也是效果最好的诊疗方法,同时也是中医看病的首要环节。

把脉具体操作:【把脉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动脉上,按审脉搏跳动情况,正常人的脉博一呼一吸四次《每分钟约跳60至80次》。

【浮脉】手指轻按,就感到脉在表面这种多是〔表证毛病〕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肩酸全身不舒,鼻塞,流涕,四肢关节酸痛【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觉,这种脉多是〔里症毛病〕症见烦躁,发热口渴,胸闷,呕吐胁痛,腹痛,便秘或泻泄,舌苔腻。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迟脉】脉博慢,一呼一吸之间跳2至3次,这种脉多见〔寒症毛病〕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吃凉性食物肠鸣响,脘腹痛与到热食物会减轻,大便溏簿,小便清长四肢冰凉,舌苔白润。

【数脉】脉搏快的意思,一呼一吸6至7次,这种脉多见〔热证毛病〕症见口干渴,身热皮或面红五心烦躁,眼赤眼皮活性不舒,吐黄稠痰,腹胞胀大便秘结,小便黄,唇焦齿燥,舌苔黄。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轻压按脉博硬而有力,象拉紧的弓弦上,这种脉多见〔肝脏毛病〕症见(1)肝气郁结在胸闷,胁痛,嗳气,胃脘胀痛,腹痛后测泄泻,(2)肝火头晕痛,急躁易怒多吵,面红眼赤,口苦口渴,舌苔红带黄。

【滑脉】脉博流利,象珠子滑滚过去一样,症见这种脉〔有痰毛病〕怀孕时也常见到这种脉博。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这种脉多见〔虚证毛病〕症见神疲乏力话少懒言,语言低微小声,头晕眼花,自汗,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等。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号脉常识
不同季节人的脉象是不一样的。

中医讲的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春弦就是说正常人从立春开始到初夏的这段时间里,脉象应该带有一种弦像,就是手按在脉上的时候,有一种按在琴弦上绷紧的感觉。

因为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走,但是外面的环境是闭合的,所以就必然受到一种阻力,这种阻力就体现为弦脉。

如果春天的脉象多少带有弦像的症状,说明和季节是相符的。

到了夏天,人的气血全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不足了,这时候脉象应该是洪大的,像洪水似的,有很大的波峰。

夏天号脉的时候,轻轻一搭,就能感觉到很强的脉搏的冲击。

秋天的时候,轻轻岸上的时候能感觉脉搏的存在,但是手稍微重一下,往下一按,空了,就像按在水上的木头一样,浮在水面上有感觉,往下一按没感觉了。

因为一入秋,人的气血就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外面尽管还有夏天洪大的脉搏的外形存在,但是里面的力量已经不足了。

所以稍微用力一按,没了。

到了冬天,正常的脉象不应该是浮的,重按下去按到筋骨,能感觉到脉搏非常充盈。

因为这时人体所有的营养都到里面去了,而外面相对不足了。

就像冬天的时候树叶没了,营养都到根部一样。

中医称这四种脉象为正常脉象。

如果在夏天的时候给您号脉,轻轻一按根本感觉不到,必须按到筋骨的时候才感觉得到,这就是沉脉。

这说明您的阳气很弱了,夏天应该生发的时候都生发不起来,这就是病脉了。

大夫心理应该掂量一下了,夏天气血应该出来的时候它都出不来,那等到冬天气血不出来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呢?
中医在看病的过程中,他的号脉是和四时密切相关的。

这是没有病的人去号脉时首先要注意的。

如果什么症状都没有,我首先要看的就是您现在的脉象和四季是不是同步。

如果同步,有病也不重;如果不同步,那就要找到问题所在。

第二点要注意的就是人是不是有胃气。

一个人身体还不好,首先要看他能不能吃东西。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果一个人生病挺厉害,但是吃东西还行,这时候就比较好治疗。

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如果还能吃进东西,那么整个气血的运化还能够产生精气神;要是什么都不能吃了,精气神就没有了。

所以中医特别注重胃气的有无,胃气实际上是中医对于整个消化吸收功能的一个总体概括。

胃气在脉象上的表现非常和缓,就是按到那个脉上,它来去很均匀,很和缓,不是一会儿打一会儿小一会儿紧一会儿慢。

我这一呼一吸,病人的脉搏是四到五下,
这就表示正常。

中医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加入春天按病人的脉就像按在刀背上,这就不是好现象了,说明病人没有胃气,这时候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叫“真脏脉”。

中医号脉的第二点要特别注意脉搏的和缓与不和缓。

第三个叫“脉贵有根”。

什么叫“有根”呢?每个人的手掌后边都有一个搞搞的骨头,掌后高骨上的脉搏叫关脉,从关脉的这个高骨到手的鱼际,中医叫做一寸,这一寸就是你的大拇指的横断面。

掌后高骨定名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医生下手号脉的第一个指头所在位置就是您的高骨,即关,就是寸和尺交汇的地方,这三个手指头的分布就在寸关尺的三步上。

左手的寸关尺看的是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看的是肺、脾胃和命门,命门也是肾的一部分。

左手是肾阴,右手是肾阳。

所以医生号脉的时候,是在脉搏不同的波动中去感觉身体内在的状态。

中医非常注重人的肾气在身体中的作用。

如果两个尺脉非常有力,说明尽管一个人病很重,根还活着,他还有缓;如果别的脉都很好,就是尺脉怎么也按不着了,那就是树枝还活着,根死了,就说明病重了。

脉搏和四季的关系,脉搏和胃气的关系,脉搏和肾气的关系,是中医用号脉去判断疾病、认识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

号脉一点也不神秘,好的中医大夫能够通过三个指头对脉搏进行分析,判断一个人的身体是好还是不好。

真正的好大夫如果看到您六脉都很平和,就会建议您吃五谷杂粮就行,不用吃药。

如何号脉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

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

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为实,不及为虚。

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

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寸为“天”,关为“人”,尺为“地”。

浮取为“天”,中取为“人”,沉取为“地”。

按照全息理论,“天”应“上”为心与肺、头。

“人”应中焦脾胃。

“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

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
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
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