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悲秋情怀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赏析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译文] 离家万里,长年在外作客,却又赶上悲凉的秋天。

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凄苦之情难以诉说,只能独自登上高台。

[出自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解释】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

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潦倒:衰颓、失意。

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素材

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素材

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素材《杜甫:心怀天下的诗中圣哲》杜甫,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忧虑,他的诗歌,就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真实写照。

安史之乱,让大唐的繁华瞬间破碎。

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百姓的流离失所。

他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家沦陷,山河依旧,可那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是杂草丛生。

他感慨时事,看到花儿都忍不住落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胆战。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和痛苦啊!杜甫自己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百姓。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自己住在破旧的茅屋里,却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屋,让天下的贫寒之士都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哪怕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这种无私的胸怀,这种对百姓深深的关爱,让人动容。

杜甫的忧国忧民,不仅仅是在诗歌中表达感慨,他还积极地为国家和人民奔走呼号。

他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改革建议,希望能够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杜甫虽然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他让我们明白,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应该心怀天下,为人民发声,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杜甫的忧与爱》杜甫,这位唐朝的伟大诗人,用他的笔,书写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思与挚爱。

你看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呐喊。

豪门贵族家中酒肉多得发臭,而路边却有冻饿而死的穷人。

如此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他痛心疾首?他的忧,是对贫苦百姓悲惨命运的同情。

再看他的《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的怒吼,老妇的啼哭,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杜甫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场景,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他的爱,是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即使自己身处困境,杜甫依然心系天下。

他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他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希望能有广厦千万间,让他们都能安居乐业。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1.现实主义:杜甫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用诗情浸染现实生活。

他的诗美理想是以现实为美的,清新老成,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在精练优美而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形式中,从而创造出唐诗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比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2.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批判: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和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他的《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3.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郁和悲凉。

4.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比如他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爱。

5.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他常常使用象征、暗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比如他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悲秋杜甫诗词鉴赏

悲秋杜甫诗词鉴赏

悲秋杜甫诗词鉴赏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篇章表达了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感受,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悲秋”。

在这些诗中,杜甫不仅表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观,更通过秋景抒发了他对时代动荡、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和个人悲凉的心境。

以下是对杜甫“悲秋”诗词的一些鉴赏要点:1. 深刻的时代感:杜甫的悲秋诗往往与他对时代的深刻感悟相结合。

比如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他表达了对国家分崩离析后自然景物依然存在的感慨,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2. 丰富的情感表达:杜甫在秋天的背景下,展现了多种情感,如忧国忧民的悲怆、个人遭遇的凄凉、对未来的忧虑等。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绘了他对国事的哀痛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3. 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别具一格,他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将秋天的景象和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中,将秋风与对远方的思念巧妙地联系起来。

4. 哲理的深度:杜甫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层次思考,如“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中,通过秋风送走雁群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5. 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在杜甫的悲秋诗中,常常包含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写,如落叶、寒风、残花等,这些描绘不仅美化了诗歌,也加深了诗中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杜甫的悲秋诗集中体现了他作为“诗史”的称号,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更在情感和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一个伟大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情感波澜和深邃思考。

杜甫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传递出他对时代的感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这些诗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成为后世无数文学爱好者和学者研究和赏析的对象。

通过他的悲秋诗,我们能够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诗人深邃的人文情怀和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

《秋兴·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晚期作品,都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事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古诗,借昭君的怨恨之情,寄托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可以说“字字写昭君,处处写杜甫”。

【写作素材】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4、杜甫出自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练,在他的思想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十年长安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推出的两个处世标准。

杜甫生逢乱世,可说大半生处在“穷”的境地,但他始终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用他的笔来为百姓呼告,他是一个典型的为民请命者。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5、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以毕生的精力辛勤从事创作,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歌。

他的诗内容十分丰富,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巧取豪夺;或反映人民灾难深重、啼饥嚎寒的悲惨生活;或感时忧国,慨叹今昔,甚至连一些写景、咏物、题画诗,也都蕴蓄着诗人对国事的深沉忧思、个人身世飘零的无限感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 教案
六、课内思考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赏析时令之秋: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3、赏析国运之秋(联系背景)
4、赏析人生之秋:
(1)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这一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这八意是哪八意呢?
(2)赏析尾联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二、感知诗歌
1、感知音调之高低起伏,语势之停顿转折,从而感受杜甫诗歌“顿挫”的特点。
2、在起伏变化的声调和节奏中,感受诗人抑扬跌宕的沉郁情感。
三、明确目标
体会并理解杜甫的沉郁的“悲秋”情怀。(从时令之秋、国运之秋、人生之秋三个角度)
四、探究诗歌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呢?
“悲”
2、赏析时令之秋: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ຫໍສະໝຸດ 学科语文年级高中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高》——抑扬顿挫的人生注脚
教科书
书 名: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3.感受诗中的时令之秋、国运之秋、人生之秋。
4、赏析人生之秋:
国家艰难的处境,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由颌联转至颈联,诗人也从对时令之秋的描写转向对人生之秋的慨叹。
(1)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这一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这八意是哪八意呢?
一是远离家乡之悲。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充分展示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诗文原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赏析:
1.情感深沉,忧国忧民: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忧虑。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局的悲哀。

杜甫常以个人的境遇寄寓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

2.个人遭遇的悲凉: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和“艰难苦恨繁霜鬓”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困苦和身体的衰老。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开头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落叶和滚滚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4.诗意深邃,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感慨,构建了一幅深沉而广阔的画面。

杜甫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对国家、民众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5.风格含蓄,哲理深远:杜甫的诗风通常内敛而深沉,这首诗也不例外。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反映。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它源于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 的情感体验。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 性和复杂性。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又往 往与他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紧密相连。
而“顿挫”则是指杜甫在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既有明快的节奏,也有沉重的停顿,形成一种独特的韵 律美感。这种韵律美感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时更 容易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国难家恨交织,写出了非常时代的非常感受。首联对起,国破而山 河犹在,言山河似昔而国已不国;城春本应欣欣向荣,而如今唯见荒草深深。寥 寥十字涵括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非常的社会动荡,其深重的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这四 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二是“顿挫”,指 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种诗风的形成,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 及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国 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他的诗 作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反映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感。这种深沉的情感, 通过顿挫有力的诗句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百年孤独与秋日情怀——杜甫《登高》赏析

百年孤独与秋日情怀——杜甫《登高》赏析

百年孤独与秋日情怀——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景与情的高度统一——杜甫《登高》赏析

景与情的高度统一——杜甫《登高》赏析

景与情的高度统一——杜甫《登高》赏析古诗中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作。

作为“诗圣”的杜甫当然也不例外。

《登高》既然是他的代表作,又被誉“古今七言律之冠”,自然情与景的搭配相得益彰。

首联,以六种意象给了我们一张“寒秋之图”。

风、天、渚、沙、鸟,从空中写到天上又写到地面,可谓概全了秋景的面貌。

而6个形容词,急、高、哀、清、白、回,给了我们迅猛紧迫和茫远的意境,此意象描景,意境之悲显其哀情。

然承接而来的是一幅冷色绘图。

清愈显秋之冷清,白,以冷色作衬,更应景之肃杀。

如此冷清,萧条的景象又“回”(盘旋)不去,怎能不引发人们的悲凉之情,凄清之感呢?由景物自然过渡到情,和谐统一,并无穿凿之嫌,反而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感其悲秋情怀。

如果说首联概括六种景物的基本特征,不够深刻细致,引人生情的话,那么颔联更深一步地求同而又求异,堪称千古绝唱了。

先用“无边”营造了一个广阔浩大的氛围,然后所描之景又为落木,毫无生机活力的生物,徒增悲凉。

“萧萧”这个拟声词,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更加增强了画面感与真实性。

仿佛读者脚下“铺得几尺厚的枯枝”,眼前无尽的落叶随风簌簌而下,所产生的感情不言而喻。

从摹景中,暗含感情,隐约巧妙。

长江后浪推前浪,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同样浩大,而又和落木一样以秋为背景。

不禁让人想到旧事物终会被新事物代替,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决定。

是否我们能读出一份无奈,悟出一声慨叹呢?我想是可以的。

于是乎,虽不曾有抒胸意,亦能领会到迟暮之悲。

这不是情景交融最好的表现吗?情早已融在景中,和谐统一,密不可分,赏景,亦是在品情。

起承转合。

到了颈联,笔峰一转,看似不再写景,意欲抒情。

其实不然。

写到了自身远离家乡的处境,从而终于提到悲情。

此悲情从何而来呢?自是已近暮年,纵疾病缠身,却只身登台,又作别故土。

在这高台之上,因看到了此番景象,故抒悲秋之情,羁旅之愁。

虽不直接写景,但也是承接上文秋景而来,实则所悲,多半由景物引发。

高中语文:深度解读《登高》悲秋思想

高中语文:深度解读《登高》悲秋思想

深度解读《登高》悲秋思想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遭遇坎坷,仕途不顺,生活贫困。

《登高》一诗,就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所做。

诗人在四川失去依靠,漂泊到夔州,此时已经五十六岁,垂垂老矣。

由于诗人已经饱经风霜,经历战乱,加上他患难与共的朋友李白等人离世,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世乱年衰,日暮途穷,令人不能卒读。

诗的前两句写登高所见所闻,紧扣住一片秋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由写秋风迅急,秋气骤至开始。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每一种物象用一字来形容:“急”“高”“哀”“清”“白”“回”。

这六个物象就像六个镜头,构成一幅凄凉的深秋画面。

秋天到来,秋风突起,天高气清,秋气凛冽,寒霜始降,砭人肌骨。

感“风”之“急”,见“天”之“高”,听“猿”之“哀”“啸”都在揭示景物的荒凉,又以“渚”之“清”,“沙”之“白”与“鸟”之“飞旋徘徊”,来写暮秋的景物特色,进而构成暮秋荒凉苍茫的典型环境。

因台高,觉其风大,所以说“急”;时当深秋晴空如晦,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所以说“哀”。

它不像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

李白的好运,杜甫的潦倒天差地别。

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白茫茫的沙滩历历在目,所以说“白”;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真可谓“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鸟类也找不到栖身之地,何况人呢?颔联从大处落墨,扩展到万里秋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无边”二字展开“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长江滚滚来”的画面。

深秋风大,所以听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用“无边”形容,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用“不尽”形容,可见大江之无穷。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杜甫秋词八首

杜甫秋词八首

杜甫秋词八首一、概述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个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等等。

在四季变迁中,杜甫对秋天的感受尤为深刻,他创作了一系列秋词,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和感慨。

本文将对杜甫的秋词进行解读和探讨,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二、秋词八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秋词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慨。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气息。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不易的感慨,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表现了诗人的晚境之艰难和凄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是杜甫秋词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慨。

诗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的猛烈和无情。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表现了诗人的心系天下的情怀。

最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牺牲精神。

《登高壮志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

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

人生之艰难。

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

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

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

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意思-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意思-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意思|赏析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诗最能表现顿挫的诗句

杜甫诗最能表现顿挫的诗句

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诗句的顿挫感,就像你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步一坎坷。

你能想象那种孤独和悲凉吗?就像一位老人,在秋风萧瑟中,独自面对生命的苦难。

我爷爷有次生病,一个人在医院,那种无助,就有点像这诗句里的感觉,愁绪满满啊。

2.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读起来,就像锤子一下下敲在心上。

艰难的生活让头发都白了,穷困潦倒得连酒都喝不了啦。

这像不像一个倒霉的人,陷入了深深的泥潭?我有个朋友创业失败,满脸疲惫,就像这诗里写的,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3.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对比多强烈啊!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发臭,路边却有穷人冻死。

就像天堂和地狱同时出现在眼前。

你看那些豪华的宴会,外面却有乞丐挨饿,这场景,不就是这诗句的写照吗?让人既愤怒又悲哀。

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那么伟大,却没成功就去世了,多让人痛心。

这就像你精心打造的梦想之船,还没起航就沉没了。

我们看三国故事的时候,为诸葛亮惋惜,那种感觉,就像诗句里英雄们的眼泪,止不住啊。

5.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画面感超强!人们拉着衣服、跺着脚哭,哭声都冲到天上去了。

就像一场超级大的悲剧在眼前上演。

电影里演到生离死别,人们哭得撕心裂肺,是不是和这诗句很像?那种悲痛,能把天都哭塌了。

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自己都很苦,还想着天下的穷人。

这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

就像一个自己没伞的人,还想着给别人遮雨。

那些做慈善的人,不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吗?希望所有人都能幸福,这诗句太感人了。

7.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在高楼看着花,却满心悲伤,因为国家到处是灾难。

这就像你在美丽的花园里,却听到周围都是痛苦的声音。

我在疫情期间,看着窗外的花开,却担心着大家的安危,有点这种复杂的情绪呢。

8.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写文章的人命运不好,鬼怪却喜欢人犯错。

这像命运在捉弄人。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

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

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悲秋情怀
人教课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选了杜甫的三首诗,分别是《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第一首和第三首都直接写到了秋景: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怎样的秋景呢?萧瑟阴森。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是怎样的秋景呢?肃杀悲凉。

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何等的肃穆萧杀、空旷辽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苦寒之感,自然给处在生命晚秋的杜甫
以更多的伤感。

三首诗都作于秋天,这与杜甫生命之秋、唐帝国之秋有关。

正因如此,所以杜甫的悲秋情怀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羁旅的愁思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当时诗人56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诗句,写诗人的羁旅情思: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

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

菊开两度,泪流两回。

羁留夔州,心情凄伤。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心总牵挂着故园,思念着长安。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二、身世的感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只是叙写昭君悲惨的
命运并表达杜甫对她的深切同情,寄寓着身世感慨,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怀。

昭君有着千载之怨,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汉王画图省识,只能远离汉宫;最
终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杜甫有着一生之之悲,人才横溢,入朝见妒;君王不分忠佞,屡次无辜遭贬;
结果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明是写昭君,实是写诗人自己,表达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三、老弱多病的嗟伤
诗人在《登高》中写道: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亲朋亡散,独自登台,身患疾病。

生活困苦,让诗人鬓如霜白;本想借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停下酒杯。

四、家国的忧伤
杜甫从四十八至五十八岁这十年,可以说没有家的安稳与快乐。

唐代宗元年,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让他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
,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他携家来夔
州,暂居两年。

58岁时,他病逝于漂泊湘江船上。

杜甫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而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

他关注社会的动荡,民
生的疾苦,在早年的诗歌中特别集中,在晚年诗歌里也时有反映。

在《秋兴八首(其一)》就有这么一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里的“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
暗的战云。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时局的动荡不安,把峡谷深秋、国家沦丧囊括其中,哀感深沉。

在《登高》里也有:
艰难苦恨繁霜鬓
这里的“艰难”,既指自身命运,也指国家命运。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
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这不能不让爱国的诗人深为忧虑。

杜甫的三首悲秋诗,不仅是伤景,更是伤怀,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
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种种因素无不
造成他心头的郁闷悲愁。

种种情感汇聚诗中,使得这些诗更加沉郁厚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