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杜甫,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圣”的他以其激情澎湃的诗歌作品赢得了后世的赞誉。
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之心。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关怀上。
首先,杜甫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许多诗作中都表达着他对乱世的观察和不满。
例如在《八月十五夜湓口作》中,他写道:“天首露华冷,城中酒旗飞。
两京朝望断,万里客心违。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从政者的失职和社会动荡的担忧之情。
他关心政治,是因为他深知政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具有重要影响。
他用诗歌批评腐败的政权,呼吁改革和治理,展现了他忧国的情怀。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弥漫着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和同情。
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亲眼目睹了人民遭受的苦难。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农民、流民以及被战争摧残的百姓的深深同情。
他写道:“唯见江心秋月白,不闻边上人犬声。
”这句诗揭示了他对逃荒百姓的关切和忧虑。
他的作品中也表现了对内战、征税等现实问题的痛心和担忧,他试图通过诗歌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援助,呼吁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此外,杜甫还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他关注的不仅是眼前的困境,更是对国家命运的长远思考。
他在《山行》这首诗中写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句意味深长的诗句暗示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不安。
他深知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警示后人不要轻易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总之,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他的诗歌在表达他的忧虑和关切的同时,也凸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他用自己的诗歌为国家和人民发声,呼唤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追求公正、关爱他人。
正是因为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使得他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
论述当今中国社会继承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思想情感是否有现实意义
论题:论述当今中国社会继承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思想情感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当今中国社会继承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有现实意义。
基本概念:忧国忧民思想是指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理由阐述:就个人而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意识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忧国忧民之心是责任意识、承担意识得以生发的活水。
从大的范畴来讲,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无忧患意识相关联,因此,我们对于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都肩负着责任和使命, 所以多少都应具有一点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某方面可以上升为爱国主义思想,这对我们及我们的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十分重要。
在中国这个崇尚传统美德的千年古国,爱国主义当之不让的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传统美德,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主要原因。
一个懂得忧国忧民的人必然也有一颗爱国之心,必然有肩负国家安全,荣誉,兴衰建设的使命感,必然有一颗关心热爱国家的赤子之心。
只有建设出一个强大的国家,才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之可能,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强盛,就必须要由一群热爱国家,关心国家建设的人的存在,也就是说,忧国忧民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其存在的必须之处及重大的现实意义。
就社会而言: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
当今社会风气糜烂,许多人只顾自身利益,心中根本没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在经济高速发展但人们的思想素质却日益下降的今天,人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得失,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不是那么的看重,社会,国家意识不强,这也许与和平的社会背景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要继承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也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当世之需的客观原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非常需要这样优良的风气,才能够进步、发展,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生存下去,一个没有忧国忧民思想的社会是不能长远发展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就国家而言:而今,我国各方面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咏史抒怀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其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种主要主题。
本文将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思想,探讨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并展示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背景与早年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穷但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在早期,父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基础,培养了他热爱国家和人民、关心社会问题的情感。
然而,由于战乱和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杜甫一家多次流亡、失去了财产,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忧国忧民的思想观点关注民生疾苦杜甫对人们生活中各种艰辛和不公平现象非常关注。
他为农民遭受天灾、税赋过重等问题而感到痛心,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他深刻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和他们的呐喊。
反对腐败与虚伪杜甫对政治上的腐败行为和社会虚伪现象十分愤慨。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官员贪污受贿、弄权傲慢以及社会道德沦丧等现象的批判。
他主张廉洁、公正,反对腐败与不义。
渴望国家安定与人民安康杜甫对唐朝政局动荡不安非常忧虑。
在战争和政治纷争中,他渴望看到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实行善政、秉持仁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忧国忧民情怀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描绘社会苦难和人民命运杜甫用艺术手法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通过描绘生活的痛苦和不公,他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担忧。
批判腐败与呼唤政治改革杜甫以深刻的洞察力分析社会问题,他用尖锐的文字揭示了官员贪污、弄权等现象的丑陋。
通过极力呼吁廉洁政治、反对腐败现象,他表达了追求公正和善治的诉求。
歌颂英雄与渴望国家安定杜甫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歌颂那些为国家奉献或挺身而出捍卫正义的英雄人物。
他借助诗歌来鼓舞人心,激发人们为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而努力。
结论杜甫是一位具有强烈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思和关切。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杜甫(712-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
杜甫的诗歌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忧国忧民杜甫一生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感受使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担忧和愤慨。
他对于安定国家、保护人民利益、改善社会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这体现在他的许多诗作中。
例如《秋兴八首》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当时乱世的关切,深刻展现了他忧民忧国的精神。
在《至今思项羽》中他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生活并对统治者的贪污、腐败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总之,杜甫的诗歌总是贯穿着关怀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内容。
二、悲愤人生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他经历了反复的失败和挫折,他对人生的苦难和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的许多诗作正是通过自身经历所激起的愤怒和无奈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悲伤。
在《书关山过都江堰》中他描绘了自然的灾难和帝王的荒唐行径,展现了他对危机感的深刻认识。
而《登高》则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人世间荣华富贵的批判,显示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些诗作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绝望和悲伤,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内容。
三、关注官场腐败杜甫对当时的官场腐败有着极深的认识。
他深知官员贪污腐败、无视民生疾苦对国家发展的危害,他通过许多诗作来揭露和批判这种腐败现象。
在《赠乐天》中他揭示了官场恶习,警示当权者要慎重处理国家事务;在《秋登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杜甫直接指责了当时高官们以权谋私的行为。
这些诗作不仅直接指出了官场腐败的问题,也展示了他对这种腐败现象的深刻痛恨,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内容。
四、对民众生活的描写与关怀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普通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描写,他以真实的细节展示了人民的贫困和疾苦,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他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准确而深刻,他善于从农民的角度描绘他们的苦难和困境,如《曲江二首》中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和辛劳。
他也特别关注失去土地的农民,通过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南尹殷开山东留募兵轸判官贾舍人告身在长安寄题崔曹案头一作》描绘了被迫离乡背井的农民。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诗思考及影响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诗思考及影响概述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也被称为“诗圣”。
他以其深刻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社会不公与苦难的关注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杜甫的忧国忧民诗思考以及他对后世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杜甫与社会背景在唐朝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战乱、天灾等一系列社会动荡。
这些问题使得当时的人们感受到了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杜甫出生并成长起来,亲身目睹了社会动荡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和破坏。
忧国忧民之心杜甫饱受卓越教育并且具有独特的感知力,他迅速意识到了人民所经历的困境和国家面临的危机。
他通过自己真实而有力的笔触表达了他对于贪官污吏、军阀混战、战争以及民众苦难的关注和深切担忧。
他的作品深情痛切地揭示了社会不公,表达了对抑制人性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问题的批评。
杜甫的忧国忧民作品杜甫的诗篇广泛而多样,其中许多都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思考。
以下是几首代表性的作品:《登高》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如何在登高过程中遥望天地间繁荣盛景,但也感叹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人民困苦悲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蔓延带来的血腥景象,为读者呈现出杜甫所见到的惨败和陷入困境中无法自救之处。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记录了杜甫兄弟相聚时在月下谈论祖国风波与人民疾苦时所表露出来的忧虑和关心。
杜甫对后世影响杜甫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的诗作成为了后世表达忧国忧民思想的重要范本,培养了无数个文人墨客对于社会问题敏锐关注,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着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呼唤。
杜甫的诗歌也被广泛传颂于百姓之间,在民间形成了流行,这用不少士人学子关注、援引和研究。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一生所面对困难、坚守信念、表达周围世态炎凉与倾向矛盾心态等情感,都被广泛地赋予了内涵与价值。
总结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在唐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通过自己真挚而力量激发了许多后来者对于社会问题与公平正义关切。
杜甫诗圣的忧国忧民
杜甫诗圣的忧国忧民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一生忧国忧民,笔下洋溢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他的诗歌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探讨杜甫作品中所体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贫苦农民和百姓的关心。
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困境,揭示了百姓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
例如,在《丰年》一诗中,杜甫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强调了农民对国家粮食生产的贡献,却只有微薄的收获。
这种对农民贡献的无视,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在诗中写道:“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表达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关切和对国家发展的担忧。
除了对贫苦农民的忧虑,杜甫也对国家安危感到忧心忡忡。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能够看到他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
他不时表达对战争、动乱和国家动荡的忧虑之情。
例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杜甫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表明了他对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的担忧。
他以深沉的笔墨描绘了时代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险,让人们对国家前景深感忧虑。
杜甫对忧国忧民的情感不仅仅停留于诗歌,他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努力为民众谋福。
他多次奔走于官场,上书疏表,希望能为国家和人民争取利益。
尽管效果不大,但他坚持着为民请愿的信念。
他的为政情怀和忧国忧民精神也使他的诗歌更加感人至深。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他以自己的笔触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展现于纸上,用诗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深沉的忧愤。
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更使他的诗歌超越时空,流传至今。
总结: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以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文化名人。
他的诗作中,对于农民的困境和百姓的遭遇进行描绘,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也得到充分体现。
而他不仅仅满足于诗歌层面的表达,而是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人民谋福利。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诗词鉴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鉴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杜甫是中国唐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敬仰。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忧国忧民之情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也是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关切。
本文将通过鉴赏杜甫的几首代表作,探寻其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一、《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绘了他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担忧之情。
首先,文中描述了美丽壮丽的山川景色,展现了自然的宏伟和壮美。
但是,接下来的内容却与此截然不同,杜甫运用反衬手法,将国家的现状与美景形成鲜明对比。
他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来形容天子,寄托了他对国家希望的厚望;接着却是“下有衣裳之泽泽”,暗示着百姓的贫困和困苦。
这种强烈的反差,表达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二、《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写给好友李白的一首长诗。
诗中他以文字形容了美丽的江景和鲜花盛开的景象,然而,他的心情却是忧国忧民的。
他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此展现了他对国家乱象的追问。
通过描写江景和自然景色,他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三、《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写给他的亲弟弟杜牧的。
全诗通过对亲人之间的思念和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
他以“戍鼓断人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以此表达他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切。
诗人通过对亲情的描绘和国家现状的反衬,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饮中八仙歌》《饮中八仙歌》是杜甫的一首闲适诗,但其中也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中描绘了八位仙人的风采和各自的境遇,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过忧国忧民的经历。
例如,曹国舅曾辅佐吴王,时局不济后不得已独自流浪,表露出诗人对时局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通过以上几首代表作的鉴赏,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将社会现实带入诗中,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成为了后世赞叹和敬仰的对象。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论文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
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
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杜甫自始至终执著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
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
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杜甫的诗歌提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不满,质问了当时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的权力道德问题,反映了当时国家陷入危机和社会混乱严重的现实。
杜甫不仅抒发了负面情绪,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改变国家现实的期望。
现实意义在于,杜甫的诗,作为富有寓意和意义的艺术,促使我们省思我们居住的国家,及其未来的发展,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
杜甫的诗歌,以抒情的方式表明他的痛苦,表示他对国家混乱局面的痛苦担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杜甫在《江山》中提到,对国家的责任是历代能人的职责,可是却未曾说明当时国家的处境怎么会这么恶士,社会的腐败到底是怎样的表现形式,再也改变不了局面。
这种愤懑式的诗句,充分表达了杜甫对家乡变差的心情,反映了当时国家处境的沉重和严酷。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杜甫以其敏锐的政治角度提出了客观判断,以文学语言充分表达了他负面的感受和无法准确表达的期待与思考。
他的诗歌可以把全体社会工作者的精神统一起来,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把“苦心孤诣”变成一种社会行动,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为改变国家现实作出贡献。
总之,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充满了励志和洞察力,反映了他对国家当时失衡状态的担忧,他的诗歌可以激励人们思考现实问题,凝聚起全民的力量,实现改革。
杜甫的诗歌启发了广大民众,他让人们看到改变国家现实的可能性,让勇气和坚韧的信念把人们的心拉扯到全民的利益最前面。
《杜甫诗歌中的抒发忧国忧民情感》
《杜甫诗歌中的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他以深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动荡不安,表达了对国家现状和人民处境的关切与担忧。
本文将从杜甫诗歌中所抒发出来的忧国忧民情感展开论述。
首先,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乱、贪官污吏等社会问题引起的人们生活困苦表示深深地担心和同情。
例如,在《登高》这首诗里,杜甫以壮丽雄浑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形象化描写山川河流间纷争不断、百姓饥寒交迫等场景,表达了对于当时战乱带来伤害以及百姓生活艰难状态下愁肠百结之情。
其次,在杜甫作品中有许多个别事件或者具体历史背景上把握住整个时代矛盾冲突焦点,并反映出广大劳动群众利益受损失后造成的不稳定性。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写战乱带来的庄稼被毁、人民流离失所等现象,表达了对国家混乱局面下百姓遭受苦难的忧虑之情。
此外,在杜甫作品中,他还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抒发自己对时事动态和政治斗争的关注。
例如,《秋怀》这首诗中,杜甫借用王莽篡汉事实暗指当时政治风气败坏,并以“何必令公子畏”一语道出他对于社会和政府腐败行为的谴责。
在他众多忧国忧民主题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反映大规模灾荒给百姓生活带来困扰与不安全感。
《浪淘沙·北青萝》是杜甫创作于黄巢起义初期的一首催人泪下、饱含哀愁之意词曲佳构。
其内容就是描述了唐朝由于内外因素引起社会经济危机形成大规模广东早饭数目“贞元十五年”的明细。
而“贞元十五年”背后所体现的则是杜甫不满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象征。
总之,杜甫诗歌中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是他对于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和政治腐败现象表示担忧与关切的真实写照。
通过他深入人心的描绘,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唐代社会及其改革变革过程中百姓遭受苦难以及国家面临危机的全貌。
虽然历经千年岁月流转, 杜甫作品依旧有着强烈的反思价值和启示意义,在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现实,忧时伤世。
他曾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是忧患意识强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入世精神。
这种忧患意识来源于现实社会,深植于作者的心灵之中。
唐朝初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普遍陷入困顿之中。
唐玄宗统治集团为求得苟且偷安而不顾民生疾苦,广征赋税,横征暴敛,官吏贪污腐败,国家日益衰弱,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举例说明杜甫诗中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代表中国诗歌艺术巅峰的“诗圣”。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展现了他个人的精神品质。
以下是一些在杜甫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的例子: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很多诗歌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例如,《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谴责。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公正。
追求真理的精神: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反映出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例如,《登高》一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不言自明。
坚强不屈的意志: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意志。
例如,《兵车行》一诗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诗中反映出杜甫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气。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精神品质的光辉。
他深深地关心着国家和人民,勇于面对现实中的不公和困难,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古代诗词探究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古代诗词探究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忧国忧民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而杜甫则以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时局动荡和人民疾苦的关切,他以自己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苦难,传达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本文将探究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分析他诗作中的表达手法及其意义。
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安禄山之乱和黄巢之乱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的岁月,这些影响无疑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诗作中。
在他的诗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他对国家乱象和人民疾苦的极度担忧。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的不满和对国家存亡的忧虑。
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杜甫在诗作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
其中,对比与写实是他常用的手法之一。
他通过对比国家的昔日辉煌和当下萧条的景象,突出了他内心的忧虑之情。
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对国家的破败和城市的凄凉描写,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遭遇的同情之情。
此外,杜甫还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他常以自然景物作为隐喻,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映照社会现实。
在《战城南》中,他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里,他以“洛阳亲友如相问”来暗示自己被贬谪的官职和远离故乡的苦楚,同时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达他对国家乱象的担忧和自己的忿忿不平。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古代诗词中独树一帜,他通过无私的情怀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自己的关切和担心转化为文字,传达给读者。
他用他的诗歌唤起了人们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疾苦的关注,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善国家的局势和人民的处境。
同时,他的诗作也成为了后世文人追随和学习的榜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总而言之,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他诗作中最为鲜明和突出的主题之一。
他通过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虑和关切;通过对比、写实和自然景物的运用,他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杜甫的语录诗人的忧国忧民
杜甫的语录诗人的忧国忧民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也因此被誉为“诗史”。
他的语录诗描绘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深深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语录诗人的意义。
第一部分:国家的忧虑杜甫的诗歌常常揭示了他面对国家困境时的深深忧虑。
他以饱含悲愤的笔触,描述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场景。
例如,在《黔之驴》中,杜甫描绘了战火蔓延的边疆,人们沉浸在战争的苦痛之中,无处可逃:“破定唐生五鼎运,黄猿楚峡失吴钩。
乌江留雁绕乡树,蛰伏三军杂战呼。
”这一诗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的人民疾苦和国家衰落的忧虑。
杜甫还关注国家的政治腐败。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抱怨道:“杀人为国战方勇,交通四塞忧黎庶。
”他不满于腐败的政治体制,呼吁改革,以换取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定。
第二部分:人民的苦痛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也投身于揭示人民的苦痛。
他用深情痛切的笔触,展现了贫穷与疾病的困扰。
在《兵车行》中,杜甫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切:“城中相府饥冻死,尘雾中山青苔没。
纵有信基千里铁,父子明明隔帐各。
”此外,杜甫也关注到了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疾苦。
在《前赤壁赋》中,他描述了黎民百姓被贪官污吏压榨的情景,呼吁政府责任的追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岸泽间。
天下无战事,筹策多暇年。
”第三部分:语录诗人的意义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语录诗人,他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读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杜甫的诗歌使人们对时代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通过描绘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痛,他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杜甫的诗作呼唤人们的正义感和公民责任。
他的诗歌激励人们对不公正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发出声音,为权益和正义奋斗。
最后,杜甫的诗歌鼓舞人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 甫 诗歌 忧 国 忧 民 思 想 的 特 点
中 这 一 时 期 的 杜 甫 虽 生 活 动 荡 不 安 . 其 创 作 精 力 却 空 前 旺 但
盛 . 国忧 民 的感 情 有 增 无 减 。 忧 ( ) 甫 深 人 体 验 人 民 的 疾 苦 . 歌 唱 出人 民 的愿 望 二 杜 诗
杜 甫 出生 和 生 长 的 环 境 与 历 史 重 大 转 折 紧密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 的一 生 可 分 为 以下 四个 时 期 : 他 1 轻 时 . 极 进 取 . 发 向上 . 年 积 奋 杜 甫 成 长 在 开 元盛 世 , 读 诗 书 。 艺 出众 , 四 五 岁 时 的 饱 才 十
1 7 1
不 是 更 省 成 本 么? “ 国 城 头 吹 画角 ” 指 出 战 乱 乃 是 民 生 凋 敝 万 . 的原 因 。 此 曲 哀 怨 何 时 终 ” 句 中 的“ 曲 ” 指 这首 《 晏 行 》 “ 一 此 。 岁 。
杜 甫 一 生 为 民悲 歌 已然 是 心 疲 力 尽 . 热 切 期 盼 着 能 早 一 天 见 他
1在 《 吏》 三 别》 , 描写 了在 残 酷兵 役 制 度下 劳苦 大 众 . 三 《 中 他 所 遭受 的苦 难 . 歌颂 了人 民为 国家做 出最 大牺牲 的献 身精 神 这 两 组 诗 将 形 态 各 异 的 人 物 描 写 得 惟 妙惟 肖 . 曲 折 的 隐 将
情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当 时 的 客 观 现 实 真 实 、 象 地 反 映 了 出 把 形
自诗 经 、 乐 府 以来 , 歌 形 成 了明 显 的现 实 主 义风 格 。 汉 诗 杜 甫 的 诗 歌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这 一 传 统 .他 的 诗 歌 面 向社 会 大 众 . 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其名篇《丽人行》、《兵车行》、《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3、经历战乱(44岁——48岁)——离乱中咏叹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人民一道逃难。
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爱国精神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不朽诗篇。
4、漂泊西南(49——59岁)——颠沛流离中深沉爱国杜甫入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定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
51岁时曾由友人严武表荐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为期半年,以后曾到过梓州、阆州,又漂流到夔州。
大历三年携家离川,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流转徙,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晚年动荡不安,但创作精力空前旺盛,忧国忧民的感情有增无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蜀相》、《又呈吴郎》、《岁晏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许多优秀作品都作于这一时期。
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安史乱起,更是颠沛流离,但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
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比前人更深入、更广泛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为人民的叹息流泪、以诗歌唱出人民的要求、愿望,是杜甫诗歌的一大思想内容。
他最能体贴人民的困苦,具有最博大的仁爱胸怀。
在“三吏”、“三别”中,他写出了在残酷兵役制度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歌颂人民忍受最大的牺牲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这两组杰作写于杜甫从东都洛阳回华州时所遇的相州兵溃后。
杜甫从东都回华州,正值唐军溃败,形势至为紧急。
他看到沿途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情状,征调中男(指未成丁男子)的场面和官吏拉夫的暴行,体会到中原人民为制止战争做出的最大牺牲和他们渴望恢复安定生活的愿望,创作激情犹如长江大河奔腾而泄,谱写了“三吏”、“三别”两组光辉夺目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章。
情绪时而愤惋,时而悲楚,调子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杜甫在《新安吏》中写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杜甫对于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到了石壕村,看见这里的征兵不是白天来挑选,而是夜里来捕捉了。
他写了一首《石壕吏》,写一个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应承的故事。
他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表现那个紧张的场面。
并借老妇的口来叙述这一家人的苦难,她愿意应征到河阳前线: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一段话说得多么哀切动人。
诗人又用“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两语来表现夜深的静寂和泣声如缕,而结尾写诗人自己“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
三个儿子征尽,竟至征到老妇身上,封建统治的黑暗严酷被表现得十分具体和深刻。
杜甫继续西行,到了潼关,关上正在加紧修筑预防史思明的军队攻来。
他又写了一首《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但想到从前守关的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于出兵以致惨败,杜甫忍不住对关吏发出如下的哀叹和忠告: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些就是杜甫诗中流传最广、最为读者所称道的“三吏”。
这三个故事是杜甫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挑选和概括出来的。
杜甫在从东都到潼关的路上,还看见过不少的新婚男子出征、老年出征以及战士还乡后无家可归又被召服役。
他把这些现象概括地写成了同样著名的“三别”。
《新婚别》用征妇的口吻深刻地写道: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她想要跟着去到军中,但形势不许可。
于是转过来劝慰征夫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而思念之情却是长久不变的:“人事多错迕(wǔ),与君永相望。
”这首诗通过一位送郎出征的新嫁娘自陈心曲,深刻地反映了长年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苦难,也真实地揭示出人民为平定叛乱而不惜牺牲的心迹。
《垂老别》更悲壮了。
这个老人一点不象《石壕吏》里的那个老翁要翻墙逃走,他的年龄可能略小一些,但他却不如石壕村的那个老翁还有媳妇和孙子,他家中除了老妻外没有任何人了。
诗的开首写他登上征途时的心情和气概: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辑别上官。
这里的“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两句,其悲痛也不下于上引《石壕吏》中老妇的一段话,或者说还要超过它,“投杖出门去”六句尤其叫人对当时的役政感到愤恨。
可是想到敌势很猖獗,老人的一颗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和石壕村老妇的请求“急应河阳役”同样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于反叛乱的正义战争积极支持的鲜明态度。
《无家别》是写相州溃败后的战士回到家乡,但见一片荒凉景象,说明安史发动的叛乱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严重破坏,战士以悲痛的语言叙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委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既然已经回来了,便做起庄稼来,“县吏知我至,召我习鼓鞞。
”虽说是在本州服役,但已经没有家了,无论居住远近都一样无依无靠。
现在还能和什么离别呢?“内顾无所携”所以叫做“无家别”了。
读罢该诗,令人倍感凄凉。
这三首诗就是同样广泛流行在我国广大读者中的“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中的名篇。
这六首诗将各种具体人物摩写得惟妙惟肖,将曲折的隐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当时的客观现实集中地反映了出来,表现了诗人关怀国家命运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诗人笔下的石壕村的老妇,“暮婚晨告别”的新妇,“子阵亡尽的”又告别老妻入伍的老翁,家乡荡尽、孓然一生的男子……人物的语言各如他们的身份,说明了杜甫了解社会,接近人民,深切地同情劳苦人民,并大胆而成功地使用了人民语言。
在更多的诗篇中,也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人民不幸的深切关注,在《又呈吴郎》、《羌村》其三等诗中,他对寡妇、幼儿的不幸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在《岁宴行》中,他对劳动人民被迫卖儿卖女的惨状深表痛心:“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诗人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控诉了阶级剥削、压迫的罪恶:“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回到奉先县的家中,小儿子已经饿死了,他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但是想到自己虽说官职卑微,还可以免去租税和兵役,而平民的痛苦更不堪言状,他这样写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他忧念游离失所的人和出征士卒的思绪,积得象终南山一样高,象大气的弥漫而不可拾取,这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是杜甫十年旅食京华生活体验的总结。
诗人通过叙述个人身世遭遇及自长安赴奉先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昔年的抱负和对当前形势的感叹和对国计民生的担忧。
以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揭示出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阶级对立尖锐、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
诗人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赤忱情怀,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疾苦深表关心。
作者将抒写情志与真实反映当时现实紧相联系,使这篇咏怀有了史诗般的恢宏与厚重。
诗人总是希望人民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
”(《别蔡十四著作》),即使是在自己身居艰难、幼子饿死的情况下,诗人也想到广大的“失业徒”、“远戍卒”生活的更加悲惨。
(如前所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甚至当成都的草堂被秋风吹破,诗人在终夜雨漏不止的寒冷凄苦中,不止于自叹,更进一步想到了社会上众多的受冻的人,在战乱中游离失所之人,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他由衷地希望眼前出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于是他提出了这样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虽然说的是寒士,但其实是包括贫穷的庶民的,结句还有舍己为人的意思。
白居易的《新制布裘》里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士”就是受了他的影响写出来的。
所有这些,在以前的文人诗中是很少看到的。
三、“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世乱时艰的忧虑,对国家的热爱,是杜甫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