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矛盾性和统一性

合集下载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

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

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

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

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

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

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

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咏史抒怀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其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种主要主题。

本文将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思想,探讨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并展示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背景与早年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穷但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在早期,父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基础,培养了他热爱国家和人民、关心社会问题的情感。

然而,由于战乱和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杜甫一家多次流亡、失去了财产,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忧国忧民的思想观点关注民生疾苦杜甫对人们生活中各种艰辛和不公平现象非常关注。

他为农民遭受天灾、税赋过重等问题而感到痛心,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他深刻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和他们的呐喊。

反对腐败与虚伪杜甫对政治上的腐败行为和社会虚伪现象十分愤慨。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官员贪污受贿、弄权傲慢以及社会道德沦丧等现象的批判。

他主张廉洁、公正,反对腐败与不义。

渴望国家安定与人民安康杜甫对唐朝政局动荡不安非常忧虑。

在战争和政治纷争中,他渴望看到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实行善政、秉持仁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忧国忧民情怀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描绘社会苦难和人民命运杜甫用艺术手法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通过描绘生活的痛苦和不公,他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担忧。

批判腐败与呼唤政治改革杜甫以深刻的洞察力分析社会问题,他用尖锐的文字揭示了官员贪污、弄权等现象的丑陋。

通过极力呼吁廉洁政治、反对腐败现象,他表达了追求公正和善治的诉求。

歌颂英雄与渴望国家安定杜甫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歌颂那些为国家奉献或挺身而出捍卫正义的英雄人物。

他借助诗歌来鼓舞人心,激发人们为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而努力。

结论杜甫是一位具有强烈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思和关切。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王国青内容提要:“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具有了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带有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

而他的忧患意识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思想爱国主义儒家思想一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儿子,而且是那个时代的镜子。

诗人杜甫以他赤子的思想深切地忧虑着他的社会,以他深刻的笔触提示着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痛苦。

一部杜诗,既是他的一部自传,也是他所生长的时代的忠实记录,这主要是由于杜甫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入的社会实践,因此,他能用他那敏锐的诗笔灵活地画出一系列连续的、全民性的、全国性的图画。

无论是安史之乱之前的,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件,杜甫都一一记录在案,用历史的形式展示了人民的血泪,就像一个替天下苍生受难的神祗向上帝细细倾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愿。

从天宝五年到十四年,杜甫在长安困居了十年,历经苦难才担任了率府参军这样一个微小官职,但生活依然拮据,就连寄遇在奉先的儿子也被子饿死。

正是这种遭遇,使他感到悲愤,发出:“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的感叹,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正视现实,更加关注社会。

他不仅感叹自己,而且更加深刻的感到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

754年触感于扶风太守事件,杜甫写出了《秋雨叹三首》既讽刺杨国忠,又对人民给予极大同情,自此,他的忧民意识如江河开闸,源源而流,并与日俱与时俱进,日益深沉,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出塞五首》、《丽人行》、《兵车行》等为人民所歌的现实主义作品。

一面揭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杜甫的诗歌提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不满,质问了当时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的权力道德问题,反映了当时国家陷入危机和社会混乱严重的现实。

杜甫不仅抒发了负面情绪,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改变国家现实的期望。

现实意义在于,杜甫的诗,作为富有寓意和意义的艺术,促使我们省思我们居住的国家,及其未来的发展,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

杜甫的诗歌,以抒情的方式表明他的痛苦,表示他对国家混乱局面的痛苦担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杜甫在《江山》中提到,对国家的责任是历代能人的职责,可是却未曾说明当时国家的处境怎么会这么恶士,社会的腐败到底是怎样的表现形式,再也改变不了局面。

这种愤懑式的诗句,充分表达了杜甫对家乡变差的心情,反映了当时国家处境的沉重和严酷。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杜甫以其敏锐的政治角度提出了客观判断,以文学语言充分表达了他负面的感受和无法准确表达的期待与思考。

他的诗歌可以把全体社会工作者的精神统一起来,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把“苦心孤诣”变成一种社会行动,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为改变国家现实作出贡献。

总之,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充满了励志和洞察力,反映了他对国家当时失衡状态的担忧,他的诗歌可以激励人们思考现实问题,凝聚起全民的力量,实现改革。

杜甫的诗歌启发了广大民众,他让人们看到改变国家现实的可能性,让勇气和坚韧的信念把人们的心拉扯到全民的利益最前面。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第一篇: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现实,忧时伤世。

他曾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是忧患意识强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入世精神。

这种忧患意识来源于现实社会,深植于作者的心灵之中。

唐朝初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普遍陷入困顿之中。

唐玄宗统治集团为求得苟且偷安而不顾民生疾苦,广征赋税,横征暴敛,官吏贪污腐败,国家日益衰弱,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展示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本文仅就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杜甫的诗歌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杜甫的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胡应麟在《唐音癸签》中评论其诗歌的思想性为“地员海涵,包罗万江”其诗歌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一个特征。

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

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

在《赴奉先咏杯》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城阙。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精神是其诗歌的灵魂。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诗的国度”,唐王朝的诗人、诗作可谓众多,但很多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而杜甫的诗作却愈来愈显出耀眼的光辉。

杜甫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从广阔的角度反映社会的离乱,记录人民的不幸,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对统治者的深恶痛绝。

这些诗无不体现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爱国精神可谓是其诗歌的灵魂。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传统教育,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杜甫屡试不第,使他出世的幻想破灭。

在入世无门的情况下,杜甫的生活更加窘迫,他开始正视现实,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和人民一样流离失所,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人诗句。

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他用自己的笔触铸就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杜甫诗歌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成就了其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诗中的杜甫有着忧郁的、激愤的情感,他的诗为国谋划,为民呼号,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有着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爱国情怀是非常丰富的,他有着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赞美祖国河山古人常借助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杜甫也有大量描绘壮美山河的诗篇。

杜诗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具有广阔的内容,真挚的情感和高度的概括性,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二十岁起就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四处漂泊,所到之处均留有诗作,这些诗作无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概念,还包含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杜诗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融入了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注。

对杜甫忧国忧民的看法作文

对杜甫忧国忧民的看法作文

对杜甫忧国忧民的看法作文哎呀,要写作文了,还是得聊聊杜甫的那些忧国忧民的事啊!真是个有趣的题目呢,感觉要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得有点够格才行!首先说说杜甫吧,这位大诗人可是把忧国忧民发挥到了极致。

听说他活得可辛苦了,整天为国家天天愁,写下一篇又一篇的诗,把那些乱世之事一一叙述。

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和担当,不像我,每天就是瞎忙活,有时候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在忙啥。

想想我们现在的国家,有时候也觉得挺不容易的。

政治这玩意儿,复杂得很,谁说得清楚啊?杜甫当年写诗的时候,也许比我们现在更乱呢,但他可是有种啊,把心里话都写出来了,不像现在,要是嘴快一点,说错了还得背个大锅。

其实,我觉得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时候也挺重的。

他说的那些话,可能一时半会儿听不太明白,但是一看到那些诗句,就能感觉到他内心的那种挣扎和无奈。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心里有事儿得说出来,不然就憋得慌。

我记得有次和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说杜甫真是个有思想的人。

有人说他是古代的“网红”,天天更新状态,还真是辛苦啊。

不过话说回来,他的诗可不是那种随便写写就能上的,得有真本事,要不怎么能写出那么多经典呢?有一回,我和同事在聊天的时候,还开玩笑说,要是杜甫活在现在,说不定也能写首《忧国忧民之歌》,然后放到网上,看看会不会火呢?不过,想想现在这社会,可能得防个够,别把自己给惹上事儿来。

总之,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真的是深沉而又真挚。

他那些诗,不仅让人思考国家大事,还能引起共鸣,看到别人的苦难,就好像自己的一样。

或许,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那种责任感和担当,却是时时刻刻不能少的。

嗯,写到这儿,我也有点像杜甫了吧?不过我不会写诗,只能用平常人的话来说。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杜甫能来现代看看,估计也会被我们这些天天忙忙碌碌的人搞得头疼不已吧。

杜甫的语录诗人的忧国忧民

杜甫的语录诗人的忧国忧民

杜甫的语录诗人的忧国忧民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也因此被誉为“诗史”。

他的语录诗描绘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深深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语录诗人的意义。

第一部分:国家的忧虑杜甫的诗歌常常揭示了他面对国家困境时的深深忧虑。

他以饱含悲愤的笔触,描述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场景。

例如,在《黔之驴》中,杜甫描绘了战火蔓延的边疆,人们沉浸在战争的苦痛之中,无处可逃:“破定唐生五鼎运,黄猿楚峡失吴钩。

乌江留雁绕乡树,蛰伏三军杂战呼。

”这一诗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的人民疾苦和国家衰落的忧虑。

杜甫还关注国家的政治腐败。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抱怨道:“杀人为国战方勇,交通四塞忧黎庶。

”他不满于腐败的政治体制,呼吁改革,以换取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定。

第二部分:人民的苦痛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也投身于揭示人民的苦痛。

他用深情痛切的笔触,展现了贫穷与疾病的困扰。

在《兵车行》中,杜甫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切:“城中相府饥冻死,尘雾中山青苔没。

纵有信基千里铁,父子明明隔帐各。

”此外,杜甫也关注到了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疾苦。

在《前赤壁赋》中,他描述了黎民百姓被贪官污吏压榨的情景,呼吁政府责任的追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岸泽间。

天下无战事,筹策多暇年。

”第三部分:语录诗人的意义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语录诗人,他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读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杜甫的诗歌使人们对时代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通过描绘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痛,他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杜甫的诗作呼唤人们的正义感和公民责任。

他的诗歌激励人们对不公正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发出声音,为权益和正义奋斗。

最后,杜甫的诗歌鼓舞人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 甫 诗歌 忧 国 忧 民 思 想 的 特 点
中 这 一 时 期 的 杜 甫 虽 生 活 动 荡 不 安 . 其 创 作 精 力 却 空 前 旺 但
盛 . 国忧 民 的感 情 有 增 无 减 。 忧 ( ) 甫 深 人 体 验 人 民 的 疾 苦 . 歌 唱 出人 民 的愿 望 二 杜 诗
杜 甫 出生 和 生 长 的 环 境 与 历 史 重 大 转 折 紧密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 的一 生 可 分 为 以下 四个 时 期 : 他 1 轻 时 . 极 进 取 . 发 向上 . 年 积 奋 杜 甫 成 长 在 开 元盛 世 , 读 诗 书 。 艺 出众 , 四 五 岁 时 的 饱 才 十
1 7 1
不 是 更 省 成 本 么? “ 国 城 头 吹 画角 ” 指 出 战 乱 乃 是 民 生 凋 敝 万 . 的原 因 。 此 曲 哀 怨 何 时 终 ” 句 中 的“ 曲 ” 指 这首 《 晏 行 》 “ 一 此 。 岁 。
杜 甫 一 生 为 民悲 歌 已然 是 心 疲 力 尽 . 热 切 期 盼 着 能 早 一 天 见 他
1在 《 吏》 三 别》 , 描写 了在 残 酷兵 役 制 度下 劳苦 大 众 . 三 《 中 他 所 遭受 的苦 难 . 歌颂 了人 民为 国家做 出最 大牺牲 的献 身精 神 这 两 组 诗 将 形 态 各 异 的 人 物 描 写 得 惟 妙惟 肖 . 曲 折 的 隐 将
情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当 时 的 客 观 现 实 真 实 、 象 地 反 映 了 出 把 形
自诗 经 、 乐 府 以来 , 歌 形 成 了明 显 的现 实 主 义风 格 。 汉 诗 杜 甫 的 诗 歌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这 一 传 统 .他 的 诗 歌 面 向社 会 大 众 . 无

杜甫之诗忧国忧民

杜甫之诗忧国忧民

杜甫之诗忧国忧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是被广大读者认可和喜爱的一位伟大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展现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疾苦的深切关注。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作中选取几首代表作进行分析,探究他的忧国忧民情感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创作时期正值唐朝晚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凸显。

杜甫深知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将自己的忧虑和担忧融入到诗歌写作中,成为了晚唐诗坛上最具社会关怀的诗人之一。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登高》。

诗中杜甫用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开头,这样神秘而独特的开场立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一只鸥鸟,杜甫将自然景色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人类境况的关注与忧虑。

诗中的两句“老去从戎幸未迟,兴来含笑泪如雨”更是将杜甫自己的经历与忧虑融入其中,表达了他对当时国家动荡的担心和忧虑。

其次,我们分析杜甫关于贫困民众的作品《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总结了杜甫兄弟相交的亲情,同时体现出他对贵族腐败和社会不公的忧虑。

诗中的几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认为人生如水般蜿蜒流淌,任何事物都是暂时的。

而最后一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则是杜甫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不满,宁愿放下功名利禄,也要过上安逸而自由的生活。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首描写战争惨状的作品《战城南》。

这首诗描绘了战场上悲惨的景象和无辜百姓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心和怨愤。

杜甫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来形容在战乱中丧生的人群,用“鞍马劳神黯背寒”来描绘士兵们的辛苦和疲惫。

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将作者对战乱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融入其中,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战争的痛切忧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歌中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

他用自己善于咏史的才华,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时局势的担心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他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传播和吟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作者:李新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7期李新内容摘要: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的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

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都推崇儒家思想,“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充分体现在杜甫诗歌中。

她的诗歌抑或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抑或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表达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饱含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一.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反复研读杜甫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儒家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的统一与安定的关注上。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1]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

此做此为是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此诗是杜甫四十六岁在长安幽居的第二年头所作。

诗歌中描述故国沦亡,长安城物是人非,荒草深深。

杜甫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表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

又如《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1]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与社会背景解读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与社会背景解读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与社会背景解读1. 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其中以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关切最为突出。

本文将从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2.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深受唐朝乱世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影响,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观察社会风貌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等方式,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2.1 反映社会不公在他的诗中,杜甫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统治者对庶民百姓不公平待遇的态度。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描述了自己看到“独钓寒江雪”的壮丽景象而感慨万分,并映射出统治者对百姓苦难漠视。

2.2 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杜甫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贯穿于他大部分作品中。

他看到了当时唐朝内外战乱不断、政治腐败的现象,感叹国家衰落、江山易主。

例如,在《秋兴六首》中,他以深沉的悲凉之情表达了对国家愈演愈烈的动乱局势和人民生活困苦的忧虑。

2.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尽管面对种种困境,杜甫始终不放弃为国家和人民尽自己微薄之力的信念。

在许多诗作中,他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并表达了为救国家于危难之际而奋发努力的决心和意愿。

例如,在《春望》一诗中,他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出无论困境如何严峻,也不能放弃拯救国家的希望。

3. 社会背景解读要理解杜甫作品中所展现的忧国忧民思想,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3.1 唐朝乱世动荡杜甫生活的唐朝是一个频繁战乱、政治混乱的时代。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分裂和动荡局面。

这些动荡给杜甫心灵上带来了巨大冲击和痛苦,激发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3.2 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在唐朝,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贵族阶级富裕而强大,而普通百姓则遭受着种种压迫与剥削。

这使得杜甫目睹了广大民众饱受苦难、生活困苦的现实,并引发了他内心深处对社会不公正待遇的愤怒和痛心。

3.3 统治者政治腐败在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普遍存在着腐败现象。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论文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论文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

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

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杜甫自始至终执著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

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

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杜甫因何忧国忧民

杜甫因何忧国忧民

杜甫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古代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君与国原本难以割裂。

早年杜甫曾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来比喻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如同葵菜和豆叶天性向阳,不能改变。

但是杜甫决不是愚忠,出于对昏君庸主的失望,他曾以极其不恭的语气讥刺肃宗信任宦官,惧怕张皇后:“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

”他对于唐代宗的昏庸更是愤慨:“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

”批评皇帝不能起用贤人,恩泽虽多,百姓的灾难却更深重。

可见,当君主的行为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杜甫是将爱国和忧民置于首位的。

盛唐文人普遍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使命感。

杜甫从盛唐的时代潮流中,汲取了进取积极的精神,很早就以宰辅自许,以天下为己任:“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屡屡歌咏凤凰:“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凤凰台》)凤凰象征国家的太平祥瑞,诗人愿意用自己的心血作为供养国家祥瑞的醴泉,为国家中兴、解救苍生,诗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虽然杜甫一生潦倒,但始终执着于关怀现实政治,思考关于国家命运的大问题。

例如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塞芦子》、《悲青坂》等诗篇,为自己不能在战乱中向朝廷献上良策而无限忧虑。

在《北征》中,他分析了朝廷向回纥借兵必然会带来的隐患。

在《宿花石戍》中,他焦虑地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流落到夔州时,他还借《寄柏学士》诗,请求在位的官员们以百姓的安居为念:“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现实,可见杜甫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

杜甫身处乱世,战争和流亡所带来的惨况,强烈震撼他的心灵。

因此,在他许多诗里,表达了对战争残害生命的愤怒和谴责。

《悲陈陶》一诗记述了公元756年宰相房琯在陈陶斜的一场败仗。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三 家统一的战争与老百姓为战争所付出
吏 ”、“ 三 别 ”, 更 是 诗 人 出 自 肺 腑 的 以 的 惨 重 牺 牲 的 问 题 上,“ 诗 人 将 心 中 激
反 映 战 乱 、 同 情 人 民 为 旨 宗 的 旷 世 名 愤 、悲 痛 、哀 伤 、抚 慰 等 复 杂 矛 盾 的 情
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怀。而《闻官军收 着 较 明 显 的 既 忧 国 又 忧 民 的 矛 盾 性 。
河 南 河 北》中 的“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初 比 如“ 安 史 之 乱 ”中 , 在 对 待 维 护 国 家 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 政 权 完 整 与 保 护 人 民 生 命 安 全 的 问 题
和谴责。另外, 杜甫常常在诗中表露出
摘要
推己及人和宁苦己以利人的仁厚博大
杜甫 的 诗 歌具 有 鲜 明 的 忧 国 忧 民 情 怀 。 如 在《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一 诗
的特色, 且忧国与忧民的情感呈现出 中, 在自身忍饥受冻的困境下, 他还由
一 种 矛 盾 性 。 这 种 矛 盾 的 形 成 乃 源 于 衷 地 发 出“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 大 庇 天 下
面, 杜甫一生始终以儒士相标榜, 其政 沼中。他既要忧国, 复要忧民; 忧国则
治思想和行为基本上以儒家精神为准 不能不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前提, 忧
则 。“ 他 以 儒 术 作 为 建 功 立 业 的 手 段, 民 又 不 能 无 视 李 唐 王 朝 强 加 给 人 民 的
尽 管 在 现 实 中 , 儒 生 、儒 术 给 杜 甫 带 来 战 争 苦 难 。 诗 人 跌 入 了 进 退 维 谷 的 两
被阉割的“文化资本”
— ——兼与陈青生先生商榷
韦文华 索良柱
思考与言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7 年第 1 期《探 索与 争 鸣》刊发 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青生先生 《厘 清 文 化 资 本 的 内 涵》一 文 , 陈 先 生 在 文 中 对“ 文 化 资 本 ”概 念 做 了 厘 清 , 论述了“文化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关 系, 并 指 出“ 文 化 资 本 运 行 具 有 客 观 规 律 ”。 笔 者 认 为 , 陈 先 生 对“ 文 化 资 本 ” 概念的所谓“厘清”,其 实只 是 陈 先生 自 己想当然的一种理解, 不仅缺乏学理 依 据 , 更 完 全 阉 割 了“ 文 化 资 本 ”的 批 判性意义。
二 忧民的情怀
水 暮 东 流 , 青 山 犹 哭 声 ”等 诗 句 , 表 达
在倾诉忧国怀抱的同时, 杜甫耳 出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兵役
闻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加 的痛斥, 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之 自 己 逃 难 飘 泊 的 切 肤 痛 感 , 于 是 , 他 在 诗 的 后 半 部 分 , 诗 人 又 一 反“ 前 态 ” 观 察 社 会 的 视 角 随 之 发 生 重 大 偏 转 , 地写道:“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
离 的 痛 苦 , 他 不 遗 余 力 地 予 以 揭 露 和 太 匆 忙 ”、“ 君 今 往 死 地 , 沉 痛 迫 衷 肠 ”。
批判。如《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 另 一 方 面 , 诗 人 又 借 新 娘 之 口 表 达 了 水 , 武 皇 开 边 意 未 已 ”、“ 生 女 犹 得 嫁 比 “ 誓 欲 随 君 去 , 形 势 反 苍 黄 。 勿 为 新 婚
一 陈 青 生 先 生 所 界 定 的“ 文 化 资 本”
陈 青 生 先 生 认 为 ,“ 文 化 资 本 ”的 构 成 要 素 包 含 两 点 , 一 是“ 文 化 ”, 另 一 是“ 资 本 ”。 在“ 文 化 资 本 ”的 概 念 中 , “ 文 化 ”是 主 体 ,“ 资 本 ”是 相 关“ 文 化 ” 的 一 种 属 性 。“ 文 化 资 本 ”“ 不 是 站 在 经
诗 书 喜 欲 狂 ”等 诗 句 , 则 真 实 地 反 映 出 上, 诗人就十分痛苦、矛盾。如在《新安
诗 人 以 国 事 为 念 的 内 心 世 界 , 生 动 地 吏》中 , 诗 人 以“ 中 男 绝 短 小 , 何 以 守 王
勾画出诗人悲喜交加的感人形象。
城 ”、“ 肥 男 有 母 送 , 瘦 男 独 伶 俜 ”、“ 白

到 了“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 更 达 到 了“ 穷 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兼 济 天 下 ”的 人 生 境 界 。
三 忧国复忧民的矛盾性及其文
的“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 化成因
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论述, 我们不
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意欲为国效力 难 看 出 , 在 杜 甫 的 情 感 世 界 里 , 实 存 在
儒 家 文 化 所 固 有 的 内 在 矛 盾 。 在 国 家 寒 土 俱 欢 颜 ”的 呼 号 , 召 唤 着 博 爱 精 神
利益至上的大原则下, 杜甫矛盾的情 的回归, 并给予穷愁潦倒的寒士以最
感 得 到 了 有 效 的 化 解 、统 一 。
大程度的安慰。可以说, 杜甫在实践中
关键词: 杜甫 忧国忧民 矛盾性 统一 突破了儒家立身处事的标准, 不仅做
济学立场上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 通 过市场获取利润实现投资的增值, 而 是借用经济学理念思考文化的发展, 凭藉既有文化资源孕育新的文化成 果, 实现社会文化资源品质的提高和
更新, 种类、式样的更为丰富。” 陈 先 生 特 别 强 调“ 文 化 资 本 ”中 的
“资 本 ”与 经 济 学 意 义 上 的“ 资 本 ”不 同 并从四个方面严格地划清它们之间的 界限: 从构成方面看, 经济学意义上的 资 本 , 其 构 成“ 包 括 资 金 、劳 动 力 、产 品 、市 场 等 , 通 过 雇 佣 劳 动 制 造 商 品 获 取剩余价值, 通过市场销售获取利润, 实 现 投 资 基 金 的 增 值 。”而 文 化 资 本 的 本 质 构 成 是“ 群 众 和 社 会 , 是 社 会 的 精 神 成 果 , 如 思 想 意 识 、知 识 学 说 及 社 会 的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 等 ”。 从目的方面看, 作为经济资本的 商品, 其目的在于出售, 在于为他人享 用 ; 而 文 化 资 本 的 成 果 的 目 的 是“ 创 造 者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自身使用享 受 ”。 从 占 有 者 方 面 看 , 经 济 学 意 义 上
一 忧国的情怀 杜甫成名 较晚 , 35 岁 以 前, 一 直 潜 心 读 书 、游 历 。 适 逢 盛 唐 时 代 , 加 上 官 宦之家的出身, 早期的杜甫高居社会 中上层, 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他 继 承 并 奉 行 着“ 奉 儒 守 官 ”的 家 训 , 以 作诗和做官为人生目标, 故诗歌创作 在早期也以反映国家强盛、表达雄心 壮 志 为 旨 归 。 如《望 岳》一 诗 中 的 名 句 “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以 及《画 鹰》一 诗 中 的 名 句“ 何 当 击 凡 鸟 , 毛 血 洒 平 芜 ”, 就 表 露 出 他 的 自 负 和 豪 逸 之 情。 44 岁以前 , 杜 甫因 仕 进 所需 困 于 长安。这十年“旅食京华”的生活, 使他 的视野逐渐转向广大下层民众。他亲 眼 目 睹 到“ 安 史 之 乱 ”前 夕 , 政 治 、社 会、民 生 中 存 在 的 严 重 问 题 , 从 而 写 下 了 如 《兵 车 行》、《丽 人 行》、《自 京 赴 奉 先 县 咏 怀 五 百 字》 等 现 实 主 义 杰 作 。 “ 安 史 之 乱 ”爆 发 后 , 岌 岌 可 危 的 国 势 及灾难深重的民情更令他忧心忡忡, 于是, 他的内心开始涌现忧国家存亡、 怜百性涂炭的双重矛盾心理。 官宦世家出身的杜甫, 深受儒家 思想的熏陶、影响, 年青时即树立了 “ 致 君 尧 舜 上 , 再 使 风 俗 淳 ”( 《奉 赠 韦 左 丞 丈 二 十 二 韵》) 的 政 治 抱 负 。 因 此 当“安 史 之 乱 ”爆 发 后 , 面 对 民 族 危 亡 , 他 自 然 深 切 关 注 国 家 前 途 。 在《岁 暮》 中 他 曾 写 道 :“ 济 时 敢 爱 死 , 寂 寞 壮 士 惊 。”表 达 了 誓 死 为 国 效 命 的 热 忱 。在 《春 望》中 他 饱 含 热 泪 地 写 道“ 感 时 花 溅 泪 , 恨 别 鸟 惊 心 ”, 伤 时 忧 国 之 情 灼 灼 可 见 。 而 尾 联 的“ 白 头 搔 更 短 , 浑 欲 不 胜 簪 ”, 更 是 诗 人 忧 心 如 焚 心 态 的 形 象写照。 另外在其迟暮多病、蒿目时艰的 时 刻 , 他 还 发 出“ 跨 马 出 郊 时 极 目 , 不 堪 人 事 日 萧 条 ”的 忧 叹 。再 有《蜀 望》中
摘要 布迪厄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资 本 ”概 念 , 揭 示 了 文 化 的 资 本 性 , 深 化 了对阶级社会进行批判的力度; 陈青 生 先 生 把“ 文 化 资 本 ”界 定 为 文 化 中 的 精 华 部 分 , 违 背 了 布 迪 厄“ 文 化 资 本 ” 概念的原初内涵, 不仅缺乏学理依据, 更 完 全 阉 割 了“ 文 化 资 本 ”的 批 判 性 意 义。 关键词: 文化 文化资本 布迪厄 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邻 , 生 男 埋 没 随 百 草 ”等 诗 句 , 极 富 感 念 , 努 力 事 戎 行 ”、“ 人 事 多 错 忤 , 与 君 染 力 地 表 达 了 诗 人 的 反 战 态 度 及 其 对 永 相 望 ”的 慷 慨 激 昂 之 情 , 以 及 以 国 事
人民的同情之心。
为重的牺牲精神。可见, 在对待维护国
特 别 是 对 于 劳 动 人 民 实 际 的 生 存 状 壕 不 到 水 , 牧 马 役 亦 轻 ”、“ 况 乃 王 师
况 , 他 更 是 倾 注 了 无 比 的 关 怀 。“ 他 的 顺 , 抚 养 甚 分 明 ”、“ 送 行 勿 泣 血 , 仆 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