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课件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 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 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 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 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 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 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 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
读“有约不来过夜半”。 ③你有过等候家人或朋友的体验吗?谈一
谈。当你约好的朋友不来你会怎样呢?而 诗人呢却选择了等待,④在等待的过程诗 人在干什么?引出诗句“闲敲棋子落灯花’
品析“闲”
给闲组词让生解释灯花的意思。 《千家诗》书中赏析云:“此诗描写诗人
初夏的雨夜期客不至的烦躁之情。 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
翻译诗歌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 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 阵蛙声。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 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 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 瘩。
分析诗歌
写景: 雨声蛙声 ,以闹衬静 。
抒情: 孤寂焦虑 ,闲敲棋子 。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
“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 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 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 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 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3、培养学生感受淡泊悠闲的生活的 气息;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赵师秀 (1170~1219年)字 紫芝,号灵秀,亦称灵 芝,又号天乐。永嘉 (今浙江温州)人。南 宋诗人。诗工五律,细 微精炼,有《赵诗秀集》 二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课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 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 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 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 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 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 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 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体裁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 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 己的生平(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他传)。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或写人的记叙文,而 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 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 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亲密的朋友。挚,诚恳。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 人非常感动。可,值得。 (xiǎn)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鲜为人知: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当之无愧: 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 锋芒毕露:
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毕,全,完全。 (rú) 妇孺皆知: 形容人人都知道。孺,小孩子。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语出诸葛亮《出师表》。小心谨慎, (jū cuì 过度劳累) 贡献除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杨振宁
预习资料
1964年10月16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ppt课件(64页)
问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究:
3、《木兰诗》中除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之外,还有哪些诗句用了哪些“互文”的修辞手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诗歌除了运用“互文”以外,还运用了哪些修 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女 亦无 所忆
问女 何所 反 思… 复
渲 染 临 行 紧 张 气 氛 排 比 、 互 文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 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 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 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 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 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这一英 雄形象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 民歌的绝唱。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北方 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 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 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 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 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或在 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 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 布梭(suō)子。 惟:只。 句意: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到织布机的响声,只听到木兰一阵阵的叹息。
句意: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 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 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 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 里,奔赴战场。 戎(rïng)机:指战争 。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 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 ,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越过。
句意:木兰不远万里 奔赴战场,像飞一样 越过关塞和群山。
例如: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约客》教案_4
《约客》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教给七年级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图画法、文字描述法,为以后的赏析诗歌奠定一点基础。
3.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学习,以此为引子,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培养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处于起始阶段,几乎没有古诗词赏析能力。
通过课外古诗词的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学习一点赏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体会诗歌意境。
(二)难点:教给七年级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图画法、文字描述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图画作品等六、教学过程:一、课前美图我来看,画意诗情入眼来: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课前我们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是李清照写的《一剪梅》,它是用歌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现在请同学们换一种角度,欣赏一幅我们班同学的画。
(出示课件)(王维的《竹里馆》)认真观察,看看都画了什么?然后想一想:看到这幅画,你可以想到哪首诗歌呢?(学生观察说出看到和想到的;画的主人谈一下自己画的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可以借助于图画来进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讲解两个概念:物象: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引进两个关于诗歌的概念,让学生理性认识诗歌的一些常识。
为下文学习做以铺垫。
中国古典诗歌是很讲究是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赵师秀的《约客》,以此为支点,一起领略古诗歌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全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11.写奥茨走向死亡,其他人不敢劝阻,这和上文他 们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这里不敢劝阻,并非胆怯,而是因 为令人绝望的无助和无奈。面对漫天的暴风雪,所有 人都自身难保,对奥茨也爱莫能助。奥茨选择英雄式 的死亡,大家只能理解、尊重他的选择。
12. “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心中的海 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 往事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 严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 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更加增强了悲剧效果,给人 以心灵的冲击。
3.“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一个月内”三个表示 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案】 “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与“一个月内”形 成对比,写出阿蒙森和斯科特两支探险队惊人的壮举。 “一个月内”也表示斯科特一行晚了一个月,为下文的 悲剧作铺垫。
4.结合文段思考,“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 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案】这句话是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来写的,表达了斯 科特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 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 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 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一说法。
1.以时间为顺序,条理清晰。 课文记叙了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历尽艰难、满怀希望地奔向南 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 途,最后一个个悲壮死去的故事。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叙述, 条理清晰。 2.出色的细节描写。 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充满感情。比如,奥茨用冻掉了脚趾的 脚板行走;再如,威尔逊博士在死亡的边缘仍坚持科学观察,并 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这些细节描 写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同时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六单元《斑羚飞渡》课件
(一)激情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 四) 拓展迁移
作 者:沈石溪
斑羚:
别名:青羊、山羊。 分布:东北、华北、 西南、华南等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大小如山羊,但无胡 须。四肢短而匀称,蹄 狭窄而强健。生活于山 地森林,单独或小群生 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 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 上跳跃、攀登,视觉和 听觉也很敏锐。
重点:揣摩、评述课文细腻的 笔法,积累语言材料;对斑羚 飞渡情境的理解,对镰刀头羊 形象的分析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 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认识与 反思本文中人类充当的角色
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 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的对象,根据学 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依 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 学。 1、 朗读教学: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 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 反复读、用多种方式读(如大声读、默读、教师引读等),让 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2、 情境设置教学: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小组讨论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程序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程序
《斑羚飞渡》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 课文。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形式多 样,内容丰富,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 类的生存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 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 境的壮举。故事非常惊险,可读性强,故事本身就是动物世界 的奇观.课文中展示的一幅幅凄美的图画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 自然,关注动物世界情感的极好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 养的途径,同时有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文古诗词诵读《贾生》赏析
《贾生》赏析整体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课件PPT
六、作业
• 1、设想一下:镰刀头羊三次 “咩” 声背后的心理活动。 • 2、赏析“斑羚飞渡”中的美。
(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勤于动笔的写作习惯)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
(二)、搭建感情桥
• 2、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或己有 知识储备找一找自然界或一类世界中的 感人事例,言论或文章,讲述给同学们 听?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
网页出示相关资料:
• • • • 《生命的跪拜》 《母狼的智慧》 《动物世界》 《淡水中的故事》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
(三)、情感延伸
• 设置情境法: 在这堂课上,充分利用课
件,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入 到课文的意境中,与作者,与文章产生 共鸣. • 朗读法: 除了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朗 读也是让学生融入文章中的一个好方法, 这篇文章的主旨,感情就在反复的朗读 中体会出来. • 探究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分 享合作的乐趣,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 互相渗更深入广泛地理解课文,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
(1)激情引入 (2)整体感知 (3)品读赏析 (4)课堂寄语,小结 (5)作业:以我笔,用 我心,抒我情
教 学 过程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
斑羚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
一、激情引入(播放音乐《命运》) 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濒 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斑羚。动物 的世界精彩纷呈,动物在面临绝境 时的表现往往令人赞叹,令人震撼, 面临种群存亡的时刻,斑羚们会做 出怎样的选择呢?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
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叙事的条理性,记叙斑 羚自救时的细腻笔法,并会复述。 (2)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含义深刻 的语句。 • 情感目标:观照人性亮点的失落,探究人与自然 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珍视生命, 关爱动物”的观念 • 重点难点:观照人性亮点的失落,探究人与自然 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珍视生命, 关爱动物”的观念
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人教版课件
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 起做好了铺垫。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 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 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 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 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语文课件
3.明结构
请同学们划分文章的结构,分为几个部分? 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分为几个层次?
安静的腰鼓(静) →火烈的腰鼓表演(动) →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
(击鼓时)
(击鼓后)
(1-4自然段) (5-27自然段) 第二部分共分为四个层次:
(28-30自然段)
第一层次(5-12)写腰鼓表演的场面、舞姿的变化及给人的感受,突出 了安塞腰鼓气势的壮阔和豪放.
语文课件
安塞塞腰腰鼓鼓
作者:刘成章
语文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电 视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我们黄土 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 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今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 它的风采,它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安塞腰 鼓的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萨尔图区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的尖刺留住了一些稀疏的亮光。 尼摩船长和其他船员走上前来,他们从腰间
取下铁锨,开始挖坑。这时我完全明白了!这片 空地是墓地,他们带的长形的东西是昨夜死去的 人的尸体!尼摩船长和他的船员们来到这隔绝人 世的海底墓地,是为了埋葬他们的同伴。他们开
始挖坑填穴,做最后告别。 最后,做完这一切,我们沿着原路返回。
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 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一起去海底旅行。他 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 海、地中海、大西洋等地,看到许多罕见的 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搁浅、 土人围攻、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诸多险情。 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 不辞而别,回到了陆地上。
我们用探照灯沿着正在形成的珊瑚层走去, 路旁尽是错杂的小珊瑚树所形成的混乱的珊瑚树 丛,枝权上遮满白光闪闪的星状小花。而这些固 定在海底岩石上的珊瑚树的枝杈,全是从上到下 生长的。灯光在色彩鲜艳的枝叶中间照来照去,
如雨后彩虹一般五彩缤纷。我隐约看见了薄膜一 般的圆筒形细管在海波下颤动,它们就像带有纤 维触须的新鲜花瓣,我正要去采摘这些的新鲜花 朵的时候,它们又像含羞草一样,将雪白的花瓣 缩入它们的朱红匣中去了,花朵在我眼前消失了, 珊瑚丛随即转变为一大团的石丘。
示例:
亲爱的朋友: 我想跟你分享最近关于我的真实纪事:我乘
坐一艘叫“诺第留斯号”的潜水艇,完成了一场 无限神奇的海底环球旅行!为此,我不得不认真 为你介绍这艘潜水艇的设计师——尼摩船长。
他身材高大,前额宽阔,鼻子笔直,嘴唇平 正,牙齿齐整,双 手细长,(可以是说他的手 正好配得上他富有情感的心灵)。这人可能是我 从来没有碰见过的最完美的人。更有一个细微的 特征,他的两只眼睛,似乎彼此隔开略远一些, 就可以把目力所及之处的景色同时收入眼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