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摘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源,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发展的情况做好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海绵城市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啊哟方式。
本文中结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技术,希望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问题;水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技术;绿色基础设施1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1.1海绵城市的本质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加以治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的发展。
同时,常规的城市建设时跟多是不断开发土地,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维护原有水系生态环境平衡。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主要采用粗放式的模式,原有水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地表径流量不断增加。
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并且地表径流不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能够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调节等,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1.2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1)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及时修复和治理被污染的水体,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
(3)以低影响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考虑自然河道和湖泊等,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的关注力度,解决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问题。
2海绵城市的建设基础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偏向雨水利用与管理,并且根据城市基本特点运用LID技术,提高降雨管理。
城市水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水问题,要保证区域水环境不受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海绵城市的打造应该从不同层面出发,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
1)宏观层面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对区域内部流域水资源系统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划分,对水资源的生态安全布局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国土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建设“海绵”式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的排水、雨水和污水等“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等过程最大化地还原为自然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排水负荷,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绿地、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的雨水、污水、废水等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减少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实践,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防洪排涝等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城市水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技术。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理念、技术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具有高效自净能力的城市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最大程度自然渗透和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自然优先、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的原则,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是“源头控制”,即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透水铺装,使雨水得以自然渗透,减少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风险。
海绵城市倡导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
二、海绵城市的技术海绵城市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则可以起到净化雨水、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的作用,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品质。
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表透水性,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同时,透水铺装还可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则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满足城市景观绿化、农业灌溉等多种用水需求,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海绵城市的实践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例如,北京市通过推广绿色屋顶、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LD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LD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洪涝、水源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自然资源,减少城市的环境压力。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雨管理:海绵城市通过合理的降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这包括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湾,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储存和利用;建设雨水渗透地面,增加了城市地表的渗透能力,减少了雨水径流的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2. 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注重建设绿色基础设施,通过增加自然植被和湿地等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护能力。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合理设置绿化带和湿地公园,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并提供自然的水资源保护功能。
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还可以提供城市居民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 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注重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循环水供应系统,可以节约城市的自来水资源。
此外,海绵城市还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的自给水能力,减少对外界水资源的依赖,保证城市的水源供应。
4. 土地利用和建筑物设计: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建筑物设计,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例如,可以在城市中建设多个绿色屋顶和墙面,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降低城市的表面温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小型水体和增加绿化空间,改善城市的热环境,提高城市的舒适度。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的环境压力,还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护能力,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绵城市不仅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同时也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探索。
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化的方式处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再生利用、市容环境改善、生态休闲空间增加、资源循环利用、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等目标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源自自然界中海绵的功能特征,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功能进行组合、相互联系的模式,通过建立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市在处理降水和污水时的自净和自愈功能。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城市生态与水资源的平衡,通过景观设计、生态绿化、雨水管理等手段,打造具有海绵化功能的城市空间。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度,还能有效应对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方法,引领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方向,促进了城市绿色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2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建筑给排水设计在建筑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建筑废水的排放问题,更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质量和使用安全。
建筑给排水设计不仅包括雨水排放系统和污水排放系统的规划,还包括了对建筑物内部环境湿度和通风的控制。
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必须与建筑结构相互协调,以确保整体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性能。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用户的舒适度。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解决水资源和环境问题上,更体现在建筑物整体功能和质量的提升上。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减少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在建筑设计领域,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以让建筑物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并实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的目标。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的体现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的体现海绵城市提倡以自然为师、循环为王的城市建设理念,即建设一个能够自然吸收、净化、储存、利用雨水的城市模式,从而达到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等目的。
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有以下几点体现:一、鼓励雨水收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将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有机结合,通过收集积蓄雨水,进行储存、净化和利用,形成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
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可以通过设置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河道红线、地下储水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排水压力,降低雨水的污染物排放,同时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再生的水资源来源。
二、实行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理念强调生态与城市共生,通过合理规划与技术手段实现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补充与协调发展。
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可以进行湿地、河道、水文地质等生态修复,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自养、自循环等特点,减少城市排污量、改善生态环境,也为城市提供了自然的保护屏障。
三、倡导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理念提倡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绿色建筑为主导,通过优化建筑设计、建材选择、建筑能耗等手段,降低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可以通过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景观水体等绿色建筑手段,实现雨水自然滞留、自然渗透,提高城市的雨洪调节能力,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空间。
四、强调“软、硬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强调“硬、软”两手并用,将构筑物、绿化、地貌等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形成全流域、全尺度、多层级的城市水管理体系。
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软性措施包括河湖湿地水系的修复和改建、近岸调节带和休闲绿带的构建等;硬性措施主要是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建和升级。
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实现城市雨洪调控和环境整治。
总之,海绵城市理念的实施可以改变传统城市给排水建设的思路,建立起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环保的城市水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健康、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断增强,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指将自然的生态系统融入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设施和灵活的城市用地管理手段,实现雨洪调蓄、污染物截留和净化、城市绿地增加等功能,从而减缓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要求城市在发展的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生态修复、节水减排、绿色建筑等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空间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 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洪灾害的发生。
4. 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引入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海绵城市试点和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城市在应对水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其核心理念之一是“自然积存”。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为雨水的积存创造条件。
比如,在城市中保留和建设一些低洼地、湿地、池塘等自然水体,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汇聚和储存。
而不是一味地填平这些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硬化建设。
通过自然积存,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自然渗透”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
城市的地面硬化比例过高,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
这样,雨水能够更快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自然净化”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同样不可或缺。
雨水在流经城市地表的过程中,往往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自然净化设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雨水变得更加清澈干净,从而减轻对水环境的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还强调“统筹规划”。
这要求将城市的水系统与其他基础设施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仅仅关注排水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水生态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同时,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建筑设计、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是一种生态智慧型城市,其核心理念是利用自然系统模仿净化污染物的过程,将城市的功能与生态系统融合在一起,实现水循环的优化管理,达到调节城市水文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城市开发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建设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城市的综合规划中采用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元化思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以自然为师,依据景观”,其核心思想是用生态系统代替传统的土木工程,实现城市的自然化和智慧化。
海绵城市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如河流、湿地、植被等结构体系,将自然界和城市交相辉映,促进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互动和平衡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是“全国一盘棋,总部坐北山”,即统筹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发掘城市生态潜力,打造自然生态系统,集中建设海绵城市总部,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在具体实施中,要把握城市的优势,以“生活控制圈”为基础,在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水循环管理,包括:城市雨水管理、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水资源和生态水污染处理等。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降低城市的水灾风险。
3.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4.重视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实现城市水环境自净。
5.采用多元化的治污措施,建立健康的海绵城市环境。
今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建设海绵城市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命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强化政策跟踪、加强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环境。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结构具有一定的“海绵”功能,它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和雨水径流,减轻城市雨洪和地表径流对城市造成的影响,同时提高城市自然环境保护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海绵城市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规划者所采纳,它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生态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的理念源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它强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雨水管理和自然生态的因素,以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质、水量和水体生态安全的影响。
海绵城市通过建立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和改善城市自然环境的方式,实现了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
1.屋顶绿化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屋顶绿化,它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吸收大量的雨水,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屋顶进行绿化,比如种植草坪、植物和树木等,形成绿色屋顶,提高屋面的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性。
2.雨水收集系统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比如设置雨水收集槽、排水管道和地下储水箱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绿化和生活用水等,减少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手段,它利用透水材料和透水结构来减少地面径流和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透水草坪等材料来铺设道路、广场和人行区域,使雨水可以迅速渗透到地下,并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
4.湿地净化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设置湿地净化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植物根系、微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净化作用,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提高雨水的水质和水量,同时增加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城市景观价值。
5.生态绿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建立生态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绿地可以种植树木、草坪和花草等植被,实现雨水渗透和植物蒸腾,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质灾害风险,同时提高城市自然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实现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海绵城市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将雨水收集和
利用作为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花园,将大量的雨水收集起来,
通过处理后再利用于植物浇灌、景观水体供水等方面,减轻城市对地下水的开采压力,实
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绵城市注重景观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和修
复自然生态系统,努力创造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保留和创造湿地、河道、湖泊等水域景观,促进城市的自然水循环,净化水质,增加城市的湿润度。
在景观设计中增加生态廊道、绿
化带、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增加城市的绿色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注重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设置
绿化带、花坛、草地等景观元素,吸引和滋养各类动植物,增强生物多样性。
通过保护和
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健身场所,提
升城市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
和修复、排水和水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景观的多功能性。
通过这些设计理念的融入,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城市内涝严重危害着城市发展。
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海绵城市在近些年来逐渐发展起来。
海绵城市可以增强城市的弹性,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能力。
海绵城市的构建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元素,需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构造制定规划方案。
一、海绵城市理念及其设计原则(一)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特性,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等城市都可以积极的调节,如果城市雨水太多,城市可以吸水、蓄水、净水,并合理利用蓄存的水,提高城市内涝解决能力。
站在防洪减灾的角度来看,海绵城市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洪涝灾害,实现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城市道路沟通着城市人们的活动,是城市综合功能的基础,其规划设计影响着海绵城市的构建。
(二)海绵城市的道路设计原则1.总体设计。
海绵城市的道路规划要强调与其自然水文条件相结合,根据城市的水文规划和给排水系统,保证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对于城市中的天然河道、湖泊要重点保护,进行路线走向的合理布局,并将等级不同的绿化带、车行道和人行道等一起规划进行,建立雨水的留滞和渗漏设施,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2.路面设计。
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硬化的道路减弱了雨水的循环渗透作用,使得大量雨水径流在路面上,增加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海绵城市的建设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实现雨水的循环渗透作用,具备天然草坪的优势,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得到了提高,地下水也得到了补充,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透水路面时,要根据不同的面层铺射不同的路面,因为透水铺装会影响雨水的径流削减程度,通常来说透水铺装孔隙率越大,其径流削减程度就越大。
3.排水设计。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其排水设计,这会对道路的雨水走向产生直接影响。
在进行排水设计时,要将植物、透水路面等都利用起来,运用多种方式组织路面排水,保证路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的协调和统一。
海绵城市设计基本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设计基本理念是什么海绵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自然为师,建设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保护能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优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强调生态优先原则,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城市打造成均衡、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多功能性: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将城市空间用地的多功能性最大化,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将城市用地既能充分利用,又能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例如,在建筑的屋顶和立面种植绿化植物,既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又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和风速,提高城市的耐旱性和防风性能。
3. 储水调蓄: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城市雨水的储存和调蓄,以应对极端天气和不可预测的气候变化。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的湿地、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储存和调蓄起来,以供景观浇灌、地下补给水、河道和湖泊补给等多种用途。
4. 渗透过滤:海绵城市的设计力求将城市表面的径流率提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城市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城市,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过滤。
通过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设施,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体,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影响。
5. 人水和谐: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实现城市与水资源的和谐发展,注重人水关系的协调。
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的绿地、水域和水景等,打造优美的水景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水资源,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总之,海绵城市的设计基本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城市打造成均衡、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城市的灾害风险、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和韧性,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总结
海绵城市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水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城市化带来的水泥化和水库建设导致径流损失等问题,都使城市面临着严重的内涝和水资源短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理念,将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通过合理利用、保护和再生水资源,以及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水”,即合理调整城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将城市建设考虑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合理控制雨水的径流、回收和存储,改善城市内涝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建筑屋顶和道路上设置绿化、雨水花园和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导到雨水花园中进行净化和滞留,在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雨水的透水和回收利用。
这种“雨水花园”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起到防洪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除了雨水利用,海绵城市还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护和再生。
例如,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和膜技术将污水处理成可供植物、公园绿化和灌溉用水的水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下水、雨水和降雨污水等资源,实现城市的多源水供应。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海绵城市还强调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面临的气候变化日趋复杂和严重,而海绵城市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诞生的。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湿地和绿色屋顶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储存和净化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抗洪、抗旱能力,缓解了城市面临的气候灾害。
尽管海绵城市的概念在理论上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点和实践,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技术问题,包括如何确定合适的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方法,如何控制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
其次是管理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各个部门的工作,加强各方的合作和沟通,共同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海绵城市的思考和建议
对于海绵城市的思考和建议
一、海绵城市的思考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充分利用城市的水系统、绿化系统、气象系统、地表形态等自然资源,实现城市因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根据城市的污水回收、减少洪水、增加城市绿化等要求,海绵城市理念用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设计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概念。
2、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的理念基于对环境的关怀,强调城市内依靠大自然的资源,通过森林、植被和绿化营造出一种循环调节的机制,让城市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营造一种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态系统。
二、海绵城市的建议
1、规划
对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城市地质、地理环境及其影响,设计出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分布的绿地系统和有利于减少洪水的洪水管理系统。
2、科技
应该采用新技术,例如雨水利用技术、绿色屋顶等,来改善城市气候状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还可以引入流域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对城市水质实施定期监测,为城市水质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教育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城市民众的环保意识,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倡导大众从日常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行动,例如节约用水、减少使用化学肥料、种植绿色植物等。
同时,可以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报纸、宣传单、网络等渠道,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内涵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海绵城市是一种灵活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模仿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洪涝灾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其核心理念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类似于海绵的结构,能够自主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实现循环利用和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首先,海绵城市注重自然与城市的融合。
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和改造现有的自然环境,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和景观廊道,使城市的水系、湿地、绿地等自然要素相互贯通,营造出丰富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海绵城市强调雨水的合理利用。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用于城市绿地、农田灌溉、景观水体充实等用途,减轻城市的水资源压力。
同时,海绵城市还注重水质的净化和恢复,通过湿地植被和人工湿地等手段,降低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
另外,海绵城市注重洪涝灾害防治。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和修建,将城市的道路、广场、建筑物等雨水排放系统与自然水系相衔接,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泄和蓄积,有效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在建筑物和道路设计中,采用透水材料,增加地面透水面积,提高城市地表透水性,减少洪水滞留时间和范围,降低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最后,海绵城市注重社区参与和共建共享。
通过组织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引导居民节约用水,鼓励绿色出行,推广环保生活方式,共同营造宜居、低碳、环保的城市生活氛围。
总的来说,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以“自然、循环、共享”为核心,通过模拟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解决城市在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洪涝灾害防治方面的问题。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还能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4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24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仿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有效地处理和利用雨水,降低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介绍24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1. 雨水收集系统: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水量用于灌溉、冲洗道路和公园等。
2. 屋顶绿化:在建筑物屋顶种植绿植,增加雨水的渗透,减少雨水径流。
3. 融雪设施:在道路和人行道设立融雪设施,避免因雪融化而导致的洪涝。
4. 蓄水设施:建设地下蓄水设施,以便在降雨量大的时候储存雨水,减少径流。
5. 河道疏浚: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增加水流通畅性。
6. 污水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净化后再排放,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7. 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保留或修建湿地系统,利用湿地的自然过滤功能净化水质。
8. 雨园:在公园和绿地等开放空间中建立雨园,集中收集和利用雨水。
9. 林草系统: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种植更多的树木和草地,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
10. 城市湖泊:修建城市湖泊,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能吸纳雨水,减缓洪峰。
11. 雨水花园:在居民区设置雨水花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净化雨水。
12. 绿色屋顶:使用绿色屋顶覆盖材料,能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气候。
13. 隔离带:在高速公路的两侧设置隔离带,阻碍洪水进入城市区域。
14. 高架桥设计:在建设高架桥时,考虑桥面的透水性,减少雨水积聚。
15. 下沉式绿地:在场地设计中设置下沉式绿地,作为雨水收集和储存的区域。
16. 绿色广场:在城市广场设置绿化带,增加雨水渗透能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17. 混凝土渗水槽:在道路和人行道中设置渗水槽,减少雨水积聚。
18. 海绵涂料:使用特殊的涂料来路面,增加雨水渗透能力。
19. 水体纳入规划:将城市水体纳入城市规划,合理规划河道、湖泊等水域资源。
20. 绿色屏障:在城市的边界设置绿色屏障,减缓洪水涌入城市的速度。
21. 海绵公路:建设透水性的道路,减少雨水积聚,增加水的渗透。
(海绵城市)
第九章海绵城市设计9.1海绵城市理念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被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图9-1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9.2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9.2.1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利用海绵城市设施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的良好生态功能。
9.2.2保障城市水安全随着城市开发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绿地被硬化,地表透水面积不断缩小,降雨形成径流速度加快,洪峰规模变大,时间提前。
势必会对原排水系统造成一定压力,如改造不及时,就会形成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滞留空间,可以延缓径流的快速形成,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削峰作用,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对城市水安全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9.2.3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城市面源污染主要是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的,城市降雨径流主要以合流制形式,通过排水管网排放,径流污染初期作用十分明显。
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人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遵循原则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优先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渗透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减负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统性,协调给水、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
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
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二、设计理念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措施来组织沉式绿地等绿色源头分和排水,以慢排缓释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配套设施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楼宇集水桶收集利用雨水助力海绵城市建设集水桶可用于雨水的收集、储据以便日后用于绿化浇灌之用。
存,还配备了解,该集水桶占地面积小,可广泛用于公用建筑净化过滤设备,集水桶及住宅小区等区域,实现就地收集利用雨水,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渗、蓄、滞海绵城市---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涵养地下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1.1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或通过水渠和沟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差,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透水道路铺装1.2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1.3.绿色建筑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重要。
在承重、也可以通过排水沟、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 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绿色建筑1.4.雨水链等方式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海绵城市---蓄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
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蓄水模块1.雨水蓄水模块是一种可以用来储存水,但不占空间的新型产品;具有超强的承压能力;95%的镂空空间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蓄水。
配合防水布或者土工布可同时排放,以完成蓄水,还需要在结构内设置好水泵位出水管、进水管、置和检查井。
2.地下蓄水池雨水收集池,由水池池体、水池进水沉沙井、水池出水井、高、低位通气帽,水池进、出水水管、水池溢流管、水池曝气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滞---海绵城市通过微地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例如,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
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人工湿地。
雨水花园1.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
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
其中浅坑部分能够蓄积一定的雨水,延缓雨水汇集的时间, 土壤能够增加雨水下渗,缓解地表积水现象。
蓄积的雨水能够供给植物利用,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
生态滞留区2.概念上来讲生态滞留区就是浅水洼地或景观区利用工程土壤和砂层和植被来存储和治理径流的一种形式,治理区域包括草地过滤,种植土壤和植被。
生态滞留区在对于水洼面积、有机层或覆盖层、形式根据场地位置土壤的要求和工程技术上的要求不同于雨水花园,不同也较为多样,如生态滞留带、滞留树池等。
植草沟 2.1.植浅草沟具有输水功能,具有一定的截污净化功能。
适用于径流量小及人口密度较低的居住区、工业区或商业区、公园、停车场及公共道路两边,可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管渠系统。
植草沟沟顶宽0.5~2m,深度0.05~0.25m,边坡(垂直:水平)1:3~1:4,纵向坡0.3%~5%。
可设置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前作为预防处理。
雨水塘2.2雨水塘是渗水洼塘即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池塘或洼地进行雨水渗透,补及地下水,雨水塘能有效地削减径流峰值。
但雨水塘护坡护坡周边就要种植低60cm)(超过需要种植耐湿植物,若雨水塘较深矮灌木,形成低矮绿篱,消除安全隐患。
同时整个雨水塘系统还要形成微循环才能防止水体腐坏。
雨水湿地2.3雨水湿地人工雨水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将雨水而且其具有缓冲容量生态滞留池收集的雨水进行集中的净化。
花园、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极其适合海绵城市建设中多出应用。
什么是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ID)。
海绵城市建设的手段:利用雨洪、阶段污染、生态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将雨洪视为资源,使其及时就地下渗,补充地下水,或利用这种设施积蓄起来再利用,如冲洗厕所、洗衣服、喷洒道路、洗车、绿化浇水、景观用水等。
应采用各种手段,尽可能让更多的雨水进入城市,将被阻断的污染转化为资源,比如: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生态护岸、草地、草沟、公园以及各类雨水池、雨水沉淀池、植草.沟、植被截污带、氧化塘与湿地系统等是建设海保持生物多样性,绵城市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建立,指在满足城市安全、生产、生活等需求的前提下丰富生物形、地产物,也是地▲植被是顺应形的水和土壤的“守护神”。
种类,形成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的精髓:四个尊重尊重植被,尊重地形、即尊重水、尊重表土、其核心是尊重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天人合一,融入自然“天人合一”和“融入自然”的思想,是对当代城市设计只注重建筑美学形态这种观念的完善与修正。
城市设计应全面考虑城市与自然共生,让雨水、阳光、风、植物与城市空间形态完美融合,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真正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等硬化地表面积,雨水就地下渗。
渗:延缓峰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雨洪风险。
滞:削减峰值流量,调节雨洪时空分布,为雨洪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
蓄:对污染源采取相应控制手段,削减雨水径流的污染负荷。
净:实现雨洪资源化,雨水回灌、雨水灌溉及构造园林水景观等,形用:成雨水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利用。
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排:系统,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城市”硬搬用项目,夸大其效果,人们对“系统希望我们的“海绵城市“比较全面的技术知识,因此,海绵城技术仍然知之甚少。
小编收集了有关1.海绵城市常见做2.3.4.5.6.7.8.9.绵城海绵城市的几大基础系统海海绵城市常见做法和雨水收集几大系统1.2.海绵城市主要技术措施庭院雨水收集系统3.4.道路雨水系统景观水体雨水系统5.海绵城市细节处理方法6.海绵城市的技术核心海绵城市实践在不同层面有:庭院雨水系统、道路雨水系统、景观水体系统等。
这些系统会利用一下几种技术或者综合利用集几种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植草沟、渗管/渠、人工土壤渗滤等。
透水铺装按照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150 mm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