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市政道路工程中深层搅拌桩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市政道路工程中深层搅拌桩的应用摘要: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工程案例,主要针对市政道路工程中深层搅拌桩施工技术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搅拌桩;质量控制;
1工程地质条件
某工程为市政道路工程,标段区内发育第四系人工填土层、海陆交互沉积层、河流相冲洪积层、坡积层、残积层、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猴岗陆相碎屑沉积岩、下古生界变质岩系,其岩性简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以素填土、耕土为主,局部为杂填土。素填土为灰黄色、黄红色,由亚粘土及少量碎石组成,主要分布在田埂、涌边、塘边地带;杂填土呈杂色,由砖块、碎石、砂土等组成,呈松散状,多分布在村庄公路两旁;耕土呈土黄色,主要为粘性土,局部为松散状砂土,含植物根系。层厚0.5~7.1米不等。
(2)海陆交互相沉积层: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地貌单元中,岩性属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砂,淤泥、淤泥质土呈灰、灰黑色,流塑状为主,局部软塑,夹薄层粉细砂;淤泥质砂呈饱和、松散状。层厚0.5~14.5米不等。
(3)河流相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丘间凹地,以冲积物为主,局部为冲、洪积混合类型。岩性以粉、细、中、粗、砾砂为主,夹淤泥质土、亚粘土。粘土、砂土多呈饱和,粉、细砂松散,中、粗、砾砂松散—稍密,粘性土以可塑为主,局部软塑或硬塑状。层厚
0.6~19.1米不等。
(4)坡积层:分布在残丘的坡面和坡脚地带,以亚粘土为主,局部为粘土,可—硬塑状为主,局部软塑或坚硬状。层厚1~5米。
(5)残积层:按其母岩性质不同,可划分为:
亚粘土、粘土:母岩为白垩系陆相碎屑沉积层,分布在区内西南部北亭村以西,呈褐红色,可塑—坚硬状,以硬塑为主。层面埋深1.5—21.6米,层厚0.6—8.1米。
砂质、砾质粘性土:母岩为下古生界混合岩,分布于区内北亭村以东。土呈灰黄色、黄白、灰褐色,可塑—坚硬,局部软塑。层面埋深1.5~21.6米不等。
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猴岗段陆相碎屑沉积层:分布在北亭断层以西,岩性以褐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
夹砾粗砂岩、砂砾岩,按岩石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四个风化带。层顶埋深
大于4.0米。
下古生界变质岩系:北亭村以东广泛分布,岩性以条纹状,条带状混合岩为主,局部变质较浅,残留
有千枚岩、片岩。混合岩呈褐黄、达色、青达色,碎斑结构或粒状变晶结构,条纹状、条带状构造。按岩石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四个风化带。层顶埋深1.8~45.0米不等。
深层搅拌桩设计要求:桩径为500mm;桩长为要求穿过淤泥层进
入下伏持力层0.5m以上,一般9~14m;桩间距为1.3~1.5m,呈梅花型布置;水泥渗入量为搅拌桩水泥用量不小于60kg/m;设计强度为≥1.5mpa。
2 深层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
2.1深层搅拌法加固机理
深层搅拌法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殊的深层搅拌机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与水泥浆强制拌和后,首先发生水泥分解,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物,然后水化物胶结与颗粒离子交换,团粒化作用,以及硬凝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水泥加固土,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及改变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能,达到加固软土地基效果。
2.2影响搅拌桩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2.1现状调查
本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根据我们以往的施工经验,搅拌桩施工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搅拌桩施工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合格率偏低。项目部首先对本工程已施工的600条搅拌桩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质量问题,如下表:
序号缺陷项目频数(根)频率(%)
a 桩身强度不合格 73 81.1
b 桩底未达到设计深度 6 6.7
c 桩平面位置偏差超规范 4 4.5
d 桩顶未达到设计标高 3 3.3
e 断桩 2 2.2
f 其他 2 2.2
根据以上调查,可知本工程已施工的600根搅拌桩,不合格桩数达到90根,合格率仅为85%。其中桩身强度不合格桩达到73根,占不合格品的81.1%。因此,桩身强度不合格是本搅拌桩分项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
2.2.2确定原因
桩身强度不合格是本搅拌桩分项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对此,经过现场调查、查看工程地质报告、对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措施,确定造成桩身强度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
a.未制定不同地质的速度控制标准。施工过程中没有按地质不同调整搅拌上提下搅速度,都是统一速度0.6m/min。
b.未控制每根桩浆液用量。浆液配制量未按每根桩不同土质深度算出,有时用量过剩,有时不足。
c.水泥现场临时存放点无有效防护。运至现场水泥有部分无防水措施,容易受潮。
d.新老工种搭配不合理。经调查,大部分工人工龄都在三年以上,有部分桩机工人工龄都在一年以内。
2.3对策制定及实施
2.3.1对策制定
针对以上4个主要原因,制定了如下对策:
对策1:做各种地质情况的搅拌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制定不同地
质的速度控制标准。
对策2:按不同地质的水泥用量确定每根桩的浆液用量。
对策3:在每台桩机搅拌器边搭设临时储存工棚,储存位置底部用木板垫高。
对策4:将所有工人召集起来,按工龄长短重新分配组合。
2.3.2对策实施
实施1:制定各种地质的提升速度控制标准。
按本工程三种主要地质各取一个试验区域,每种地质按不同搅拌喷浆速度各试打10根搅拌桩,测量记录每米水泥用量,再抽芯检验各种提升速度下的搅拌均匀程度和桩身强度。列出记录对比表格:
搅拌桩提升速度试验记录表
按以上试验记录表格分析:在砂层中由于砂与水泥浆结合良好,骨料强度高,搅拌桩强度较高,提升速度宜适当加快,过慢反而使水泥结块,浪费水泥。在淤泥层中由于淤泥与水泥浆结合较差,搅拌桩强度偏低,故搅拌速度宜适当放慢。在粘土层中施工,搅拌提升速度宜适中。
根据试验结果,按照搅拌均匀和桩身强度≥1.5mpa的要求,制定速度控制参数如下表:
地质情况搅拌速度(m/s) 每米水泥用量(k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