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_王和平

合集下载

中日谚语的对比

中日谚语的对比

中日谚语的对比【篇一:中日谚语的对比】摘要在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中,注重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谚语是来源于人民生活的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和心理。

笔者以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中日动物谚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对比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探究两国在民俗、文化及心理上的差异。

首先,本文统计了两国动物谚语中各种动物出现的条目数量,比较了两国各类动物谚语的数量差异,分析其中的原因。

本文根据条目数量的排序结果,挑选了马、虎、犬、鸡四种动物,研究和阐述了带有这些动物的谚语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军事经验及处事经验等方面,并探究其中所体现的两国独特的观念和历史文化。

其次,本文比较了中日两国马、虎、犬、鸡谚语的表述与意义。

将两国谚语分为表述与意义相同、表述相同,意义不同、表述不同,意义相同和表述与意义都不同这四种情况,重点分析了表述与意义相同、表述相同,意义不同及表述不同,意义相同这三类情况,比较了两国谚语在表述与意义上的差异,并推测可能存在的原因。

第三,本文总结了中日两国谚语中马、虎、犬、鸡这四种动物的形象和特点,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两国谚语中这些动物形象和特点的异同,试图揭示产生差异的地理因素、心理因素和传统文化因素。

本文希望通过比较中日的谚语可以帮助对外汉语的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两国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希望这项研究的成果能为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减少教学中的文化误解,为将来的教学或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谚语,民俗,文化,心理abstractamong all the linguistic research,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relations has been ofconcern. proverbs are derived from living language, they have a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beings. from the proverbs, we can know a countrysfolk customs, culture and psychology. proverbs have different varieties, this time theanimal-related proverbs are the main object of the study. cultural linguistics are thetheoretical basis ofthe study. through the study and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japanese animal-relatedproverbs, we can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japan in folk customs, culture and psychology. also we can try to know the reason.firstly, the number of animal-related proverbs will b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wewill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find out the reas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weselected quot;horse quot;, quot;tiger quot;, quot;dog quot;, quot;chicken quot; these four animals as the main focus of theanimal-related proverbs. we will research and trying to find out the basic meaning ofthe proverb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military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enceof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nd we also try to explore the unique concept , history andculture ofthe two countries among these proverbs.secondly, chinese and japanese quot;horse quot;, quot;tiger quot;, quot;dog quot;, quot;chicken quot; animal-relatedproverbs will be compared in expressions and meanings. we p>在诸多国家中,日本因其文字体系、文化根基与中国有渊源关系,导致日本人学习汉语的过程和欧洲或美国等国家的学习者有很大的不同,遇到的困难也具有其特殊性。

汉日成语谚语对比研究

汉日成语谚语对比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日成语谚语对比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61105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语言文化交流有悠久的历史,探讨两国的语言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很多学者都投入了对汉日两国语言的对比研究,从不同视角和不同的切入点进行了探索。

就成语谚语这一领域的研究而言,有很多硕果,也有缺憾,那就是学者们都纷纷投入到同源成语谚语的研究中去了,或是笼统的对比汉日成语谚语,鲜有学者作不同源成语谚语的对比分析。

对汉日同源和不同源的成语谚语进行对比研究,或许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一些。

对比研究同源成语谚语,可以知道成语谚语被借用后由于受本国文化历史地理诸因素影响,会出现变形改造现象,以此来认识两国人民在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而不同源成语谚语由于土生土长性,更能表现出不受外国文化影响的本国文化心理特色。

同时,不同源成语谚语表现出的相似之处,表现出的某种“不约而同”,也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和相通之处。

两国的成语谚语都具有具象性,重情感描述。

不过汉语突现的是大气,有着较为严谨的逻辑结构,喜欢总结;日语则表现出了特有的灵气,并且它的粘着语结构和日本人民“内外有别”的心理导致了日语的成语谚语呈现出更多的暧昧模糊性。

另一方面,“大陆文化”的汉语和“岛国文化”的日语在差异中又不时出现“巧合”,这也能透过成语谚语得到真切的反映。

关键词:汉语日语对比,成语,谚语AbstractThere is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intercommun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of long standing. Discussing the two countries’ characteristics on lingual cultur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Many academicians have devoted on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 From different visual angle and cut-in point, they have explo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languag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With regard to the field of idiom-adage, there are both many great achievements and regrets. One after another, academicians research on homologous idiom-adages or generally compare Chinese and Japanese idiom-adages. There are few academicians making analysis of heterogenous idiom-adages so that it is also a vacant research domain.Comparing Chinese and Japanese idiom-adages from homologous and heterogenous aspect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completely. Firstly, making comparison research on homologous idiom-adages can know that the borrowed idiom-adages will appear distortion and alteration because of the local country’s culture, history and geography. This explains the cultural ment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people. Secondly, heterogenous idiom-adages can reflect local cultur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not be affected by foreign culture because they are native-born. The similarities of heterogenous idiom-adag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help us know that the two nations have similarities in cultural mentality.The two countries’ idiom-adages both have concre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al description. But Chinese language is good at summarizing, having more precise logical structure. While Japanese language presents much of obliquity and illegibility because of its agglutinative structure a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of Japanese people. Although it differs in thousands ways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continental culture and Japanese language – insular culture, there are also many coincidences. This can be reflected clearly by the study on idiom-adages.Key wor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 Idiom, Adag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作者:杨露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在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中,注重语言关系与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谚语是来源人民生活的语言,与人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和心理。

中日两国又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很早开始就有文化交流。

因此,笔者以中日动物谚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和研究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试图揭示产生差异的因素,从而探究两国文化的关联与差异。

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为日语教学提供参考,为日语学习者服务。

关键词:中日动物谚语动物形象对比研究文化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也是人们世代口口相传并流传下来的语句。

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同时,动物又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往往习惯通过有关动物的谚语来表达和体现人类的感情及思想活动。

笔者以《新明解故事谚语辞典》(三省堂编修所,2001)为底本,并同时参考了《日汉惯用语谚语辞典》(陶元山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日语成语谚语辞典》(杜建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和《日汉双解学习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考察和分析出中日谚语中有很多相同动物形象表达相同含义的情况和相同动物形象表达不同含义的情况。

一.中日谚语中相同动物表达相同含义的谚语1.和“龙”有关的谚语“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动物,不仅被看作帝王的象征,也被看作中华民族的象征。

现在的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可见中华民族对“龙”的感情深厚悠久。

而且,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龙”是吉祥、高贵、尊荣的象征。

受中华文化深刻影响的日本人也认为“龙”是神圣、伟大、英雄的象征。

以上举例的谚语中,“龙”全被积极地作为最高、最强、最善的形象出现。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人民的观念中,“龙”可谓是至高无上的动物。

2.关于“鼠”的谚语“鼠”的形象与习性在中日两国人眼中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它偷吃食物,咬坏物品,传播疾病,总是偷偷摸摸躲在黑乎乎的角落里,脏兮兮的。

关于“狗”谚语的中日对比研究

关于“狗”谚语的中日对比研究

关于“ 狗” 谚语的中日对比研究摘要:谚语可以说是漫长的岁月里通过生活经验积累而产生的人生智慧。

中日两国的谚语中,有很多含有动物的谚语。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亲密,人们经常通过有关动物的谚语来表达感情和想法。

狗作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有着亲密的关系。

中日两国人民把对狗的认识和感情带到了语言领域,产生了许多关于狗的谚语。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比较中日两国对狗的基本认识和狗的谚语特征。

关键词:狗;中日谚语;对比一、先行研究(一)汉语中谚语的定义对比研究是将不同语言文化的谚语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试图明确中日关于狗的谚语不同的基本认识和中日语言文化的一些特质。

在中国的词典中,谚语是这样定义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鉴馆第六版,2012)记载,谚语是“流传民间的通俗简练而富有意义的固定词语”。

(二)日语中谚语的定义日语辞典中谚语的定义如下:“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包含着教训或讽刺意义的短语。

通过生活经验的总结表达出的深刻道理”(国语辞典,第三版,2017)(三)比较如上所述,对汉语和日语中谚语的定义进行了阐述。

中日两国对谚语的定义有许多共通之处。

两种语言都是包含了教训或讽刺意义的短语,多为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社会常识或具有讽刺、教训等的简洁语言。

关于中日谚语的定义差异,在汉语中主要强调民俗、民间俗语,而日语主要有强调教训、讽刺的倾向。

(四)关于“狗”谚语的先行研究在中日两国谚语对比研究中,以动物谚语为对象的先行研究有很多但针对狗的谚语研究较少。

例如陈菁晶(2011)通过对中日两国动物谚语的统计,通过分析两国在表现生活经验时所具有的特征,对比相同动物在两国谚语中人们对它们的感情的颜色是否一致,从而更加了解动物的形象和使用的喜好。

在高瑜(2009)通过对中日两国狗谚语的比较研究,研究了两国对狗的看法和历史变迁。

本论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狗的谚语”进行中日对比研究。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中日谚语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谚语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各自拥有丰富的谚语文化。

本文将以动物谚语为例,对比中日两国的谚语,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1. 马到成功这是中国的一句常见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事业获得顺利发展。

而日本对于马的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马作为战争中的勇士,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鞍上龙马”,表示战胜困难,意味着取得了胜利。

两个国家对待马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差异。

2. 狐假虎威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强者面前逞强。

而日本对狐的印象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狐是聪明、机智的动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臆狐之名”,形容一个人冒充高人物的身份。

在谚语中,两个国家分别给予了狐不同的形象。

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不识好人好事的人。

而日本的狗形象与中国相似,认为它们是忠诚的朋友。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忠犬八公”,用来形容一个非常忠诚的朋友。

尽管两个国家对狗的象征意义一致,但在具体的谚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4. 如鱼得水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适应了新的环境,感到舒适自在。

而日本对鱼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鱼视为象征幸福的吉祥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金鱼奇缘”,用来形容一对恋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两个国家对鱼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5. 一箭双雕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次行动达到了两个目的。

而日本对鸟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鸟视为自由和永生的象征。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鸟の親子鳴き,離れて飛ぶ”,意为父子鸟一起鸣叫,然后展翅高飞。

两个国家对待鸟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动物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国家都以动物为谚语的表达对象,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论文]中日英三语中谚语对比

[论文]中日英三语中谚语对比

中日英三语中谚语的对比分析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谚语是人们常年生活经验的结晶。

既然它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民族的谚语便应该有一定的共性。

与其共性相对而言,谚语还反映着各民族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民族特性、文化特色等。

有时它还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谚语中的比喻,对比,押韵现象比比皆是。

谚语的认知意义往往受社会、文化、宗教、地理因素的约束,在不同语言之间他们体现为偶然的一致性和必然的区别性。

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及修辞学的角度对汉语,日语及日语中的谚语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谚语;对比语言学;修辞学;民俗1.引言关于日语中「諺(ことわざ)」一词的语源,本居宣长的《古事记传》中说,「こと」是「言」,「わざ」是与「童謡(わざうた)·禍(わざわい)·俳優(わざおぎ)」等的「わざ」相同。

祭拜神灵或者死者称作「もののわざ」,而神借人之口说出来的话叫做「ことわざ」,是神将心意借人之口说出以谕吉凶。

然而逐渐地「ことわざ」变成了指自古流传下来的老话。

与宣长的这个说法相近,折口幸夫说「わざ」是寄宿了神意之物,而寄宿了神意的词就是「ことわざ」了。

因而ことわざ是被施与了神灵精气的言语。

另一方面,藤井乙男在『諺の研究』中,有这样的记述——“ことわざ(谚语)是与しわざ(行为)相对应的词,有‘说话技巧’的意思”。

柳田国男在『民俗学辞典』中说、諺是「言語の技術、コトワザの意」(语言的技巧,即コトワザ)。

如果说谚语是人类智慧的凝缩,那么各种语言中的言语必定在某种形式上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同点。

本文将围绕汉语,日语及英语中谚语的语意特征和修辞学特征,探讨其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2.中日英三语中谚语的语意特征对比语言学可以不仅限于语言系属关系,而是同时比较两种(以上)的语言,通过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辨明各种语言的音韵、形态、语构、文体。

接下来就对中日英三语中的谚语的一些对比性特征,即语素、语形、语意的特征进行探讨。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不仅在汉语中广泛流传,也在其他语言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着重对汉日两国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二、关于动物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动物谚语在汉语中,以动物为主题的谚语数量众多,如“鲤鱼跳龙门”、“虎落平阳被犬欺”等,这些谚语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物形象,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 日本语中的动物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动物为主题的,如“虎の子を取り巻く者が立ちつくない”(虎毒不食子)等,这些谚语同样借助动物形象来表达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观念。

3. 汉日动物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动物形象来传达寓意;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抽象的哲理表达,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传达道理。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观念上的不同。

三、关于自然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自然谚语汉语中的自然谚语多以山水、气象等自然现象为题材,如“春雨贵如油”、“秋高气爽”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 日本语中的自然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自然现象为题材的,如“春雨の泥棒”(春雨骗子)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3. 汉日自然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赞美;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通过自然现象来传达某种道理或情感。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自然观念上的不同。

四、关于人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人的谚语汉语中关于人的谚语数量众多,如“人无完人”、“知人者智”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2. 日本语中的人的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的表达,如“人間の知恵は大きい”(人的智慧是伟大的)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文化对人的理解和认识。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作者:杜晓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51期摘要:论文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分析,探讨了中日文化的异同。

指出,中国人喜欢以批判、说教或者定义的形式表达谚语,给人严谨、正式的感觉;日本人则喜欢用生动、逼真的语言来表达谚语,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汉语气势恢宏,较为抽象,而日语较为细腻,形象较为具体;汉语侧重总结,给人教化,而日语通常留空白。

关键词:中日;谚语;文化;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68-02众所周知,所谓谚语,是以十分精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它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

因此,为了容纳深刻的含义和便于理解,无论是日语、汉语还是其他语言,谚语一般都是文化凝聚浓缩的产物。

因此,对谚语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视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上的异同。

本文通过对日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日文化的异同。

谚语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分别表现在地理环境、农业、风俗习惯、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等各个方面。

多数情况下,即便是相同的内容,其所采用的谚语也不同。

以下,分别做出分析解读。

关于地理环境的谚语产生于当地的人民,同时也反映着当地的自然环境。

汉语中充分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谚语有很多,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长江后浪推前浪”、“阳朔山水甲桂林”、“苏州不断菜,杭州不断笋”、“昆明一大怪,不放辣子不做菜”等,都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动植物种类繁多。

谚语中描写动植物种类的谚语也有很多,老虎、熊、狼等动物以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树等植物在谚语中也频频出现。

例如“一猪二熊三老虎”、“正月种松,二月种杉,三月种竹”等。

相比于中国,日本平原稀少,河川短促,雨量较多容易形成洪水。

夏天台风常至,冬天时而有大雪袭来,更甚者地震也会不约而至等,这些恶劣的气候条件致使日本人在生活中较多地关注天气,于是便形成了“天を頼りにして飯を食う”等谚语,同时也诞生了「旱天の慈雨」、「初雪の早い年は根雪は遅い」、「月に群雲花に風」、「夏の小袖」、「物いえば唇寒し秋の風」、「冬気たりなば春遠からじ」等词语。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作者:陶云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4期陶云静(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摘要: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日谚语所表达的意义具有相似性,除社会生产方式不同外,地理区位、生态气候、物种分布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使得两国的谚语在表达方式、喻体象征物上存有差异。

日本谚语中海岛文化、盛产的樱花和爱护动物以及天人合一等内容和谨慎、精小、具体等形式就集中展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

关键词:谚语;日本;自然观;中日比较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4.051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4—0171—03投稿日期:2015—12—03作者简介:陶云静(1989-),女,甘肃临夏人,西藏民族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日汉同声传译。

一般来说,所谓谚语就是经人们世代传承所形成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富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

虽然不同的国家都有各类谚语,但总体来说,谚语具有短小、意味、风趣(即3S,shortness,sense,and salt)三个特征。

根据产生和流传时代(古谚和今谚)、地域语言(官话谚语和方言谚语)、行业(农谚和渔谚)和作用(讽颂性谚语和经验性谚语)等,可以将谚语分为不同种类。

同样,也可以划为社会生活类、自然现象类两个基本类别。

汉文化圈中的中国和日本就有丰富的谚语。

以往的中日谚语研究,已对两国谚语的起源、韵律、节奏、构造、互译等进行了探讨。

然而,对比中日自然类谚语的喻体,不难发现日本人有着独特的自然观。

一、日本谚语中的海岛文化首先,相较中国,日本有诸多关涉海洋的谚语。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人们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

日本是世界上渔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海洋文化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谚语也不例外。

比方说汉语谚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话说成日语就是「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中日谚语的源起发展之异同

中日谚语的源起发展之异同

是 一 个 国家 历 史 文 化 沉 淀 的结 果 . 民族 文 化 的 “ 化 石 ” 有 活 之称 。 它 负 载 了丰 富 的 文 化 内涵 , 日一衣 带水 , 言 文 化 中 语 交 流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 但 是 由于 所 处 环 境 、 史 背 景 、 化 历 文
背 景 、宗教 信 仰 、 活 习惯 以及 思 维 方 式 的 不 同 , 国谚 语 生 两
的过程 中, 几乎遍览 了中国儒家典籍 、 佛教典籍 、 历史著作 、 文学艺术 、 医学著作 、 诗词歌赋 、 子及军事著作等等 。而 日 诸 语谚语 的形成 、 丰富和发展 , 经过 了相 当漫长 的时期 。 日本 从飞鸟时代(3— 7 0 , 59 1) 大量地 学习 、 起 吸取中 国文化 , 至谚 语初步形成 的江户 时代 , 中国的历史 典籍进行 了筛选 , 对 而 形成了现在的状况。翻看各种谚语典籍 , 如果从 中 日谚语 的 联系性来看 ,我们就可 以发 现中 日谚语在韵律 与构造上都 各有不同。 在 中国 , 谚语很讲究 节奏和韵律 , 讲究声律美 。而 日语 词汇长短富于变化 , 不具有这样的规律 。 () 1节奏 。 谚语 的节奏 , 大致和诗句 的节奏相似 。 主要表 现为节拍 群 的划分 , 汉语 的节拍 基本上有 三种类 型 : 长拍 , 两个 音 节 构成 ; 短拍 , 个 音 节 构 成 ; 拍 , 一 半 轻声 音 节 构 成 。 例如 : 四言谚语 如“ 乡随俗” “ 中生智 ” 节奏 一般 人 ,急 , 为“ 二二 ” 形式 ; 五言谚 语如 “ 礼多人不 怪” “ , 日久 见人 心” , 它的节奏多是“ 二一二 ” 形式 , 少数为“ 三二” 形式 ; 言谚语 六 如“ 山不藏二 虎” “ 一 ,一客不 烦二主 ” 节奏为 “ 二二 ” 七 , 二 ;

中外谚语对比

中外谚语对比

中外谚语的跨文化交际对比谚语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固定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

不同文化土壤中滋生出来的谚语都打上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烙印。

中外谚语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可归纳如下:首先,从不同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看,以中国和英国为例,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其谚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内容,如: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A life without a purpose is a ship without a rudder(人生无目的,犹如船失去了舵);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海洋中人人都可以当领航员)。

反观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滋生了众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春来不播种,秋来无处收”,“清明种瓜,谷雨种豆”。

1其次,从历史文化的差异来看,对比中日两国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历史蕴涵的文化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典故、寓言或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上。

例如日语中“敵は本能寺にあり”(醉翁之意不在酒)。

此谚语出自《日本外史》中一段历史事实。

明智光秀对其主君织田信长萌发谋反之心,于是就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长。

但是在这之前光秀从未表明其本意,说是前去进攻备中的毛利氏。

可是走在中途他却指着东方说道:“わが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突然挥军攻入本能寺。

由此引出:真意不在此,另有所图之意。

同样的意思,在汉语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则是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为欧阳修在乎的并不是酒,而是山水美景。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引申为本意不在此的意思。

2再次,从民俗文化的差异看,中西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谚语翻译文化差异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

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1.直译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

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

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

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较易为读者所接受。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绿色生活:日本人的自然观强 调绿色生活,这对环境保护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尊重自然:日本 人尊重自然,认 为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
保护生态:日本 人注重保护生态 环境,维护生态 平衡
环保意识:日本 人具有强烈的环 保意识,积极参 与环保活动
生态教育:日本 人注重生态教育, 培养公民的环保 意识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
自然资源:森林、矿产、渔业资 源丰富,但耕地面积有限
日本文化传统的影响
神道教:强调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佛教:强调人与 自然的相互依存
武士道:强调自 然与人的相互尊 重
茶道、花道等传 统艺术:强调自 然与人的相互欣 赏
日本宗教信仰的影响
神道教:日 本本土宗教, 强调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
用于生活实践
日本谚语中自然观的体现
自然与人的关系: 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自然与道德的关 系:认为自然具 有道德属性,如 “山有德,水有 德”
自然与美的关系: 认为自然具有美 的特质,如“花 见”、“红叶狩” 等
自然与哲学的关 系:认为自然具 有哲学意义,如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中日谚语比较的异同点
尊重自然:日本 人认为人与自然 应该和谐相处, 尊重自然的规律
和法则
保护自然:日本 人注重保护环境, 提倡可持续发展, 反对过度开发和
破坏
感恩自然:日本 人认为自然为人 类提供了生存和 发展的条件,应 该对自然表示感
谢和尊重
顺应自然:日本 人认为人类应该 顺应自然的变化, 而不是试图改变 自然,以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
感谢观看
汇报人:
自然与人的关系:日本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 系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毕业论文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毕业论文

1引言1.1先行研究1.1.1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与《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辞书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与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谚语的先行研究不仅仅是编纂辞典,有关谚语的理论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发展。

中日谚语及其文化异同研究——以“雪”为例

中日谚语及其文化异同研究——以“雪”为例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中日谚语及其文化异同研究——以“雪”为例尹胜男 鲁轩廷吉林外国语大学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长久的文化交流中,两国在文字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研究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两国谚语的研究发现谚语具有特定语言环境的特殊性。

本文以“雪”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收集到的词条进行对比,并探究中日谚语的异同点和各自特殊的文化背景,力求让人们通过两国谚语更好的理解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谚语;中日对比;文化;雪一、谚语的定义及相关先行研究谚语是流传于人间而言简意赅的语句,多数反映了人民生活实践的经验,一般都是以口语形式流传下来的。

谚语的表现形式大多为通俗的短句或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话。

谚语与成语相似,但相较于成语更偏向于口语,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一句谚语都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谚语涵盖的内容广泛,例如农用谚语“春雨贵如油,多下农民愁”;事理谚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生活类谚语“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等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目前,中国学者对谚语、惯用语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从定义、特点、来源、演变、构成、语义等方面做出了论述。

武占坤先生和马国凡先生在《谚语》一书中明确了谚语的界限和性质,区别了谚语、成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对谚语的创作手法、语法构造、词汇使用、修辞手法做出了详细分析。

日语谚语的研究已从定义、语义、构成、文化内涵等方面做出了论述。

在李锋传《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一文中以日语谚语为主,从起源、发展、比较、变迁、构造五个方面入手,发现日本人不甘落后、虚心学习、谦虚含蓄、兼容并包、勤劳认真、谨言慎行、与自然共生等国民性格;日本学者三根九代在《ことわざに表われる感情》一文中,通过心理学实验指出,谚语作为庶民的语言,直率淳朴,与日常生活紧密连接,息息相关,在不同情况下含有着多种情感;刘晶在《中日谚语对比研究》一文中,从非同源谚语入手,在音声、句子结构变化、表达方式、语用论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了中日谚语的特征以及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对各自国家的谚语有着怎样的影响。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1引言1.1先行研究1.1.1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及《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日两国的谚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两国人民智慧的象征。

本文将针对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进行汉日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二、关于动物的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动物谚语汉语中关于动物的谚语丰富多样,如“猫有九命”、“狗急跳墙”、“虎毒不食子”等,这些谚语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动物的习性和人类的情感。

例如,“狗急跳墙”这句谚语形象地描绘了狗在危机时的反应,同时也隐喻了人在危急时刻可能做出的出人意料的行为。

2. 日语中的动物谚语日语中同样有大量关于动物的谚语,如“鹿の角ぎゅうにしばさない”(不触鹿角)等。

这些谚语同样通过生动的比喻,反映了日本人对动物习性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例如,“犬の歩く姿から知る”(从狗的走路姿势可以知道)这句谚语,强调了观察细微的重要性。

3. 汉日动物谚语的异同汉日动物谚语的共同点在于都通过动物的形象来揭示生活哲理和人性。

然而,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不同,动物谚语的表达方式和内涵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狐假虎威”与日语中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揭示了借助他人威势欺压他人的行为。

此外,汉语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成语和谚语,而日语中则更注重从动物的习性出发进行比喻。

三、关于自然的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自然谚语汉语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谚语,如“春暖花开”、“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等,这些谚语描绘了四季更替、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同时也蕴含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2. 日语中的自然谚语日语中同样有大量关于自然的谚语,如“春の風に花を咲かせる”(春风催花开)等。

这些谚语描绘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 汉日自然谚语的异同汉日自然谚语的共同点在于都以自然现象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敬畏之情。

中日两国谚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分析

中日两国谚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分析
中日两国谚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分析
孟令尧 陆舒沁 陆莹莹 马艳红
摘 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了一个民族的 文 化 内 涵. 而 谚 语 作 为 流 传 于 民 间 的 一 种 言 简 意 赅 的 语 言 形 式,被 认为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通过对中日两国谚语的对 比 研 究,可 以 剖 析 中 日 两 国 在 文 化 和 价 值 观 上 的 异 同 之 处,从 而 更 好地进行两国间交流.
18
“長 い も の に は 卷 か れ ろ ”/“人 在 屋 檐 下 ,不 得 不 低 头 ” 这条谚语反映了日本人普遍遵循的 一 条 行 为 准 则,也 是 日 本 人 “和 为 贵 ”思 想 的 精 神 源 泉 . 日本官方在1937年出版的宣传教 育 读 本 国 体 的 本 义 中 “和”的解释:我国之和,并非从理性出 发,彼 此 独 立 平 等 的 个 人机械性的协调,而 是 以 和 求 存 于 全 体 之 中,通 过 与 此 相 应 的行 动,妥 善 地 保 持 一 体 之 大 和 ������������ 高 贵 者、下 贱 人、富 翁、 穷人、朝野、公私以及其他农工商等,彼 此 之 间 都 不 应 该 各 持 己 见 ,产 生 对 立 ,而 应 以 和 为 本 . 日本由于其作为岛国的封闭性以及 固 有 的 农 耕 文 化,其 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和谐”作为 一 种 处 世 的 理 念 深 深 植根于日本人的生活中.但是,这种“和 谐”是 建 立 在 泯 灭 个 性、对集体服从的基 础 上 的,强 调 的 是 个 性 对 集 体 无 条 件 性 的服从. 而 中 国 的 一 句 古 话 中 说 道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 即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 融 洽 的 关 系,但 他 对 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 思 考,从 来 不 愿 人 云 亦云,盲目 附 和. 可 见 中 国 包 容 在 和 谐 中 存 在 着 的 不 同 的 声音. (二 )主 张 自 我 与 顺 从 权 者 “亭主の好きな赤 烏 帽 子 ”(红 色 的 黑 漆 帽 很 异 类,但 如 果一家之主喜欢的话,家人们也只能 顺 从. 比 喻 无 法 反 抗 权 利 大 的 人 .) 据日本学者研究,日本人有顺从权威 和 循 规 蹈 矩 的 习 惯 和特点.在日本等 级 制 度 非 常 分 明,无 论 在 政 府 机 关,还 是 企业、学校,上层领导的权威会受到敬 畏,命 令 会 得 以 无 条 件 地贯彻执行. “安 能 摧 眉 折 腰 事 权 贵 ,使 我 不 得 开 心 颜 .”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 中国在封建时期也存在森严的等级 制 度,但 随 着 国 力 强 盛,文明也日渐开化.因此,在一味主 张 顺 从 的 教 育 下,出 现 了不同的声音:鼓励 不 畏 强 权、坚 持 自 我 主 张 的 文 化 出 现 并 广 泛 流 传 ,激 励 着 一 代 代 文 臣 志 士 . (三 )竞 争 意 识 与 中 流 思 想 出 る 杭 は 打 た れ る/“枪 打 出 头 鸟 ” キ ジ も 鳴 か ず ば 撃 ち た れ ま い/“不 叫 的 鸟 不 会 被 击 中 ” 这句话也是日本人信奉的处世哲学,是 日 本 人 集 体 意 识 的思想基础.有研究表明,日本人集 体 意 识 强 烈. 日 本 人 在 语言表达和行为方 式 等 诸 多 方 面,表 现 出 力 求 与 对 方、周 围 保持一致,不愿使自我较为突出.这也 体 现 了 日 本 人 的 中 流 意识,即没有争取最好、优于他人的野 心,而 甘 居 中 流 甚 至 平 庸 ,「负 け ず 嫌 い 」这 个 词 可 以 很 好 地 体 现 这 一 点 . “人 争 气 ,火 争 焰 ,佛 争 一 炷 香 .” “山 高 流 水 长 ,志 大 精 神 旺 .” “人 往 高 处 走 ,水 往 低 处 流 .” 而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很多励志性谚 语,鼓 励 人 们 拥 有 远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修辞手法对比
中国谚语: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 生动,富有哲理
日本谚语: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 生动,富有哲理
中国谚语:多用对偶、排比、押韵等修辞手法,节奏 感强,朗朗上口
日本谚语:多用对偶、排比、押韵等修辞手法,节奏 感强,朗朗上口
中国谚语:多用典故、成语等修辞手法,富有文化底 蕴,寓意深刻
中国谚语: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孝道、 亲情、友情等
日本谚语:受海洋文化影响,强调冒 险、创新、合作等
03
中日谚语的表达方式
章节副标题
语言结构对比
中文谚语:简洁 明了,注重寓意, 多用四字成语
日语谚语:注重 语法结构,多用 敬语和自谦语
中文谚语:多用 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
日语谚语:注重 逻辑关系,多用 并列、转折等连 接词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 选择合适的翻译方 法
直译与意译的优缺 点:直译可能失去 原文的韵味,意译 可能失去原文的准 确性
归化与异化
归化:将源语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中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异化:保留源语中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的文化特色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育意义:中日谚语蕴含着丰富 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经验,具有教 育意义。
语言研究:中日谚语是语言研究 的重要素材,有助于了解两国语 言的特点和演变。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传播中日谚语 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如中日文化交流节等,传播中日谚 语
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3-04-01 15:11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3173.G4.20130401.1511.006.html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王和平(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内蒙古通辽028043)摘要: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谚语;翻译;文化差异;比较研究引言: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

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谚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谚语。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也使得两种语言的谚语对译较其他文学形式显得更难一些。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

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一)直译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如: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百闻不如一见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千里の堤も蟻の穴か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一叶落知天下秋子をもって知る親の恩养子方知父母恩五十歩百歩の違い五十步笑百步(二)意译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

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如:後の祭り马后炮触らぬ神に祟りな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捨てる神あれば助ける神あり天无绝人之路蛙の面に水打不知痛,骂不知羞鯖を読む打马虎眼重箱の隅をつつく吹毛求疵(三)等值译法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

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

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较易为读者所接受。

但是采用此方法的话必须慎重考虑,一部分的日语谚语虽看起来和汉语谚语相似,但实际上在语感细微之处可能是存在着差异的。

而且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因此,在翻译不太包含有民族特征和历史典故的日语谚语时可以采用等值译法。

如:例:武士に二言なし/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例:泥棒を捕らえて縄をなう/临阵磨枪例:ない袖は振れ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例:鳥なき里の蝙蝠/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二、日语谚语翻译折射出的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文化作为社会现象,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三个不同的层面。

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可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等;深层文化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翻译谚语时,译文大都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犯了就词译词的毛病,没有很好的进行文化处理。

这也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一大盲点。

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负载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

因此,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谚语、流行语就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谚语、流行语翻译时,文化处理尤为重要。

小の虫を殺して大の虫生かす/杀小虫,留大虫。

柳の下にいつも泥鰌はない/柳林下不是总有泥鳅。

地獄の沙汰も金次第/阴间的裁判也凭钱。

这种只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翻译会使译入语的读者懵懂,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分别译作:“舍车马、保将帅”,“守株待兔”,“有钱能使鬼推磨”才可使译入语的读者一目了然。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

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

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差异,中日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

比如,中日两国对“鬼”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鬼の首を取ったよう如获至宝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丑女妙龄也有相鬼瓦にも化粧人靠衣裳马靠鞍鬼の霍乱神仙也生病鬼の目にも涙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活跃在日语谚语中的“鬼”与中国的“鬼”是不同的,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在日本人的心中,鬼有邪恶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神的一面,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对人类进行惩罚的同时也会保护人类。

所以在日语谚语中鬼的寓意虽有负面的成分,但也有富有生活情趣,让人感到温存亲切的成分,它的寓意具有混合性、多元性。

此外,从有关“猫”、“牛”、“狗”等有关动物的谚语中,我们还可以窥探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其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

比如:猫に小判对牛弹琴猫に鰹節虎口送肉猫かぶり假装老实猫ばば隐恶装善猫の目变化无常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忘恩负义在日语中,有关“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

而在汉语中对“猫”的评价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负面色彩。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牛”的印象是好的,对“牛”的精神是赞美的,与此相对,在日本人的眼中,“牛”是愚蠢、笨拙、缓慢的象征,对“牛”根本没有赞美之情。

比如:牛に馬を乗り換える见风使舵牛の歩み行动迟缓牛の角付き合い勾心斗角牛に食われる受骗上当牛のたごぬけ笨手笨脚牛の角を蜂が刺す麻木不仁在汉语中,有关“狗”的词汇有一部分是歌颂狗为主人尽忠的,如“犬马之劳”、“犬马之报”、“犬吠非主”等,但大部分是饱含讽刺意味的,如“狗仗人势”、“偷鸡摸狗”、“狼心狗肺”、“鼠窃狗盗”、“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等,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狗的厌恶之情。

而在日语中虽然也有像“犬の遠吠え”、“犬に論語”这样的用于贬义的词语,但是这类词语的数量很少,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他们更看重狗通人性、忠实于主人的特性。

比如: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不忘恩情犬馬の労を取る效犬马之劳犬の長啼きは不祥の兆狗长吠不祥兆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出门在外,好运跟来犬一代に狸一匹千载难逢犬西向きゃ尾は東理所当然犬も朋輩鷹も朋輩鹰犬属一主,高低是同伴(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指主体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一般说来,“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

重辩证思维、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阐述道理。

而日本人重形合,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

”[2]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雀百まで踊り忘れ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商いは牛の涎要发财,慢慢来蟻の思いも天に昇る有志者事竟成帯に短し襷に長し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中日两国也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中国是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大陆国家,而日本是靠海为生的岛国,孕育汉语和日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

这在自古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上有明显的反映。

比如: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宁为鸡头,不为牛后腐っても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魚の木に登る如し赶鸭子上架(三)审美情趣的差异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既有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东方文化,总体说来,两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但在审美情趣方面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是宏大取向,而日本特有的岛国风土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情趣,芳贺绥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归纳为:追求小巧细致,崇尚简洁、余韵,爱好残缺美,喜好风流与风雅。

日本人钟爱樱花,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是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同时它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无常观。

比如:花は桜木人は武士花崇樱花,人尊勇士他人は時の花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月にむら雲花に風花有风雨月有云花と散る英勇献身花に嵐天有不测风云三日見ぬ間の桜变化无常综上所述,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汉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只有了解了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谚语的正确含义,准确地做好翻译等工作,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记录和储存文化,并使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

总之,不同的民族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使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也不同,所以,译者永远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处理是否得当至关重要。

译者应当是了解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使者,不懂文化就不能真正领会语言,更不用说把它译成另外一种文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