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评课记录
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探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探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8cd6d0de80d4d8d05a4fab.png)
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
高安市瑞阳实验学校 刘虹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化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相关物质的性质和转化的认
识,培养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2.复习巩固酸碱盐的部分化学性质和学会一些除杂的方法。
3.在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应用酸碱盐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氢氧化钠的变质原因;
2.物质的鉴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的探究,使同学们的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初步形成。
四、探究方法
创设情境、兴趣引导、分组实验探究。
五、仪器药品
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溶液?)试管6只稀盐酸
Ca(OH)2溶液CaCl2溶液酚酞溶液胶头滴管250 mL烧杯
六、教学设计
盐(氯化钙溶液)---是否有沉淀产生
三、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加氯化钙(过量),有白色沉淀。
取上层清液,再加酚酞溶液。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探究氢氧化钠变质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探究氢氧化钠变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8c67f1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9.png)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概括和归纳氢氧化钠的性质和变质原因,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强调氢氧化钠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环境的联系。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教学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氢氧化钠的性质和变质原因,还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掌握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原理。
2.能够运用氢氧化钠的性质和变质原因,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4.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描述和分析实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利用实验演示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4.通过实验操作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和变质原因,还能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氢氧化钠变质探究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氢氧化钠变质探究教案1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a7764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7.png)
1.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科学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4.科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了解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掌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交流沟通等,了解他们对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掌握情况。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氢氧化钠变质原因、化学反应和碳酸钠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4.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观察仔细、数据准确等,评估他们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掌握程度。
二、变质原因与化学反应
-变质原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化学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三、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溶解性:碳酸钠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钠
-碱性:碳酸钠溶液呈弱碱性
-反应: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
板书设计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实验技能:学生将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验,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
3.科学思维:学生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4.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对化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和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化学_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5ae30a6b52acfc788ebc915.png)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己积累了一些对氢氧化钠成分分析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转化关系有了一定认识,而《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实验探究》是将物质的检验、除杂、保存浓缩到一节课中,学生不仅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更要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获得结论的艰辛和快乐,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效果分析这是一节复习型的实验探究课,学生对NaOH和Na2CO3的化学性质的掌握,以及他们多具备物质的检验和除杂的一些基础知识,为这一节课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就以学生的具备的这些知识为基础,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亲身体验感受。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如何检验NaOH 溶液是否变质?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如何除去NaOH 溶液中的Na2CO3?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构筑学生思维的阶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维,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借助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我想让学生体验自己设计试验,完成实验,获得结论的乐趣。
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既可以巩固对NaOH和Na2CO3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锻炼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一堂课下来收获颇丰。
NaOH溶液变质的实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分别学习了酸、碱、盐性质后,对酸、碱、盐三类物质性质的综合应用。
涉及了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钙等多种物质性质和物质间转化关系。
包含了物质变质、物质检验、物质除杂和物质保存等多方面知识;考查了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的实验探究能力。
可以说容量大、方式活,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重点、难点】1、氢氧化钠的变质原因;2、离子的鉴定方法;3、混合物的分离及除杂。
【探究方法】1、采用实验探究法。
2、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做好氢氧化溶液变质探究的有关实验。
【教学设想】本节课围绕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2、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3、如何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通过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锻炼。
NaOH溶液变质的探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NaOH溶液变质的探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9e23ec0912a216157929c9.png)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生活中食物、水果长久放置在 思考,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
创设情境 空气中会变质,化学试剂会这 书写化学方程式
物质走进课堂,激
引发思考 样吗?
发学生的学习兴
探究 NaOH 常见的 NaOH 溶液长时间敞口
趣。
溶液变质 放置在空气中是否会变质?如
般思路和方法。
检验。
视频,学生互相补
实验视频播放:①先加足量稀 充、点评,小结。
盐酸,再加酚酞②先加足量硝
酸钡溶液,再加酚酞③先加足
量氢氧化钙溶液,再加酚酞。
环节四: 如何除去已变质 NaOH 溶液中 思考,讨论,写操 从检验过渡到除
探究如何 的杂质?
作步骤,书写化学 杂,小结出除杂提
除去已变 分析过程:
NaOH 溶液变质的探究 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并学会如何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掌握如何检验
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并学会除去已变质氢氧化钠中的杂质。
【重点和难点】证明氢氧化钠的变质及变质程度
【教学用具】NaOH 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Ba(NO3)2 溶液、 Ca(NO3)2 溶液、Ca(OH)2 溶液、Ba(OH)2 溶液
方程式,展示对
纯的一般思路方
质 NaOH 选择合适的试剂,选择合适的 比,学生互相补
法。
溶液中的 操作方法。
充、点评,小结。
杂质
环节五: 让学生谈收获
总结,汇报。
通过学生总结,帮
总结
助其他学生进行回
忆。
示对比,学生互相 补充、点评,小 结。
用硝酸钡溶液检验
环节三: 如何设计实验检验已变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1.1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1.1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8905ab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d.png)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氢氧化钠、试剂瓶、滴定管等,用于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氢氧化钠的性质和变质过程。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2.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达成共识。小组之间进行成果分享,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堂讨论:针对实验结果和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碱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氢氧化钠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对变质原因的分析。
2.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
3.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能力较弱,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4.学习主动性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1.1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11.1节,主题为“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该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碱的性质章节的核心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碱的性质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的变质过程、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等。
氢氧化钠的变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氢氧化钠的变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417990a8956bec0875e38e.png)
一、学习指南1.课题名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学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规律的解析2.达成目标:(1)请同学们观看教学视频,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任务二:鉴别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
任务三:鉴别氢氧化钠是全部变质和部分变质的方法.(2)掌握以下知识点(1)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潮解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且会写化学方程式。
(2)掌握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方法就是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会写出化学方程式(3)区别氢氧化钠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加入的试剂要有所认识3.学习方法建议:(1)让学生课上先了解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讨论如何鉴别是否变质。
(3)分小组分方法,然后小组展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小组合作完成当堂检测。
(5)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花学问题,培养建模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自主预习——学前准备——独立思考——师生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自我检测从实际出发,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数轴模型——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二、学习任务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提示:含必要的提示等帮助性信息) 基本任务一:几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问题1:会熟练背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问题2:如何确定一种活泼金属与几种盐溶液反应堆先后顺序?问题3:金属量不确定时,滤液、滤渣的成分会有几种可能?问题4:小组讨论:怎样根据提示判断滤液滤渣成分?提示方法:(1)确定滤液成分:根据滤液颜色,可确定溶液中有没有Fe2+、Fe3+、Cu2+ 因为Fe2+是浅绿色、Fe3+是黄色、Cu2是蓝色。
(2)确定滤渣成分:根据滤渣颜色及化学性质,可确定有没有Al、Fe等活泼金属、红色金属Cu、和不活泼金属Ag (3)列数轴法判断滤液、滤渣成分提高任务:问题5:我们用两道例题学习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滤渣、滤液成分的方法,那么我们能不能总结解决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归纳总结: (1)题型一: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的解题思路①最活泼金属与盐溶液优先反应;②反应混合物过滤后,滤渣中一定有最不活泼的金属单质,滤液中一定有最活泼的金属离子;③滤渣与滤液中的物质不能发生反应。
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ea8da102768e9950e738bc.png)
总评:
2.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通过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重点: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和变质程度
课型形态 要素组合方式入本课
(看+想)
2.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看+读)
1.了解常规探究实验的步骤,并对NaOH是否变质做出猜想
(听+想+讲)
2.复习NaOH变质原理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看+想+听)
3.各4人小组交流讨论,选择合适的试剂,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想+做)
4.小组发言,师精讲补充
(看+讲+听)
5.师小结本环节(看+听)
1.出示练习,学生自主完成
(想+做)
2.师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课题:探究NaOH的变质
学科:化学
学段;九年级全册
授课教师:黄梅芳
学校:大塘初中
反思&评价
设置问题,激趣引入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碳酸盐的复习,学生能选取正确的方法验证NaOH是否变质
学以致用,通过历年中考题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实验探究题的做题技巧
目标 :1.进一步深化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原理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评课记录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评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3c5beb18caaedd3382c4d35d.png)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评课记录龙舟坪镇中心学校覃丹覃丹老师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想法: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是在学完酸碱盐的教材内容之后,我设计的一节专题实验课,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作为一节课进行设计,其中氢氧化钠的性质是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内容,物质检验与除杂又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的知识。
为什么要设计成一节专题实验课,因为一直以来,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知识都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不易突破的难点,考察的知识多,对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较高。
加上教师平日教学也较偏重理论讲解,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在复习上述已学知识之外,通过专题讨论,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参与形象的动态实验过程进而突破本课题的难点,并增强学生应用零散知识解决强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1),使学生亲历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探究,参与到实验原理的推敲,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中,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懂得有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处理原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试剂的选择和选择的原因。
(2),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使组内每个学生服从组长安排,分担不同的操作任务,合乎规范的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修正不足,养成善于反思自己不足,学习他人长处的习惯。
(3),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增强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3、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检验,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对于应用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这样的不易突破的难点应用时,更是没有清晰地思路。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分组实验时分工合作的经验。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ffb41589eb172dec63b7ad.png)
三、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 【思路点拨】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Na2CO3 , 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NaOH ,
检验其部分或全部变质,就是检验是否还有 NaOH 。 【提升】检验 NaOH 受 Na2CO3 的干扰,必须除掉 Na2CO3 ,除去碳酸钠能否选择以下药品呢:稀盐
(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在上述[实验探究 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
该方案
(填“可行”或“不可行”)。
(3)实验室存放的氢氧化钠溶液如果部分变质,可以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
溶液,
小结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NaOH 会吸收空气中的 CO2 而发生变质:2NaOH+CO2 = Na2CO3+H2O
二、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思路点拨】没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只有 NaOH
验其是否变质,就是检验是否有 Na2CO3 。
Ba(NO3)2
, 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一定有 Na2CO3,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
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 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 (填“部分”或“全部”)变质,猜想 成立。
[反思与评价]
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举例:
2 号瓶氢氧化钠溶液部分 变质, 3 号瓶氢氧化钠溶 液完全变质
初中化学_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cb4144f18583d048645957.png)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检验,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对于应用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关于氢氧化钠变质这样的不易突破的难点,应用时更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学生具备酸碱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较难掌握。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效果分析图片引入,创设情境部分:由于图片的白色物质比较明显,学生很容易猜到氢氧化钠可能变质,但是还是需要设计进行验证,让学生明白一切化学理论猜想都基于实验验证,培养科学的态度。
小组讨论,活动探究部分:通过两站的探究,设置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不断培养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路。
从探究其是否变质到变质程度,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出实验方案,然后自己动手实验验证,亲自感知化学实验的魅力。
通过探究过程把原来已经储备的相关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复习了一遍,并深刻体会碳酸根离子及氢氧根离子的检验,鉴别以及相关的除杂问题。
整个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说,听他们说,看他们做。
通过氢氧化钠变质问题对酸碱盐有了系统的认识,引导总结出探究物质变质的一般思路。
整个过程他们体会到了联系实际,端正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锻炼了动手能力。
活学学用能力提升部分,没有设置专项的习题而且问了一个对于这瓶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怎么处理?这部分其实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加强,让学生从变质分析,以及除杂原理,学生很容易设计出方案,并深刻体会了药品存放原则,慢慢渗透节约意识。
最后我将探究物质变质的一般思路以小车的形式出现,意在衬托整个探究情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教材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分析:关于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是在学完酸碱盐这三大类物质之后研究的一个内容,是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也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不宜突破的难点,考查知识点太多,不仅考查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而且将检验、鉴别、除杂等一列问题连接起来,而且大多数氢氧化钠变质没有产生直观的现象来证明它已经发生了变质,变质的程度如何?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本节课,目的是在亲自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氢氧化钠变质(附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氢氧化钠变质(附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b584f0b14e852458fb5789.png)
专题 氢氧化钠变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深化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相关物质的性质和转化的认识。
(2)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 掌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相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 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探究方法】1、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理论分析 设计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交流评价2、创造条件采用理论、实验、分析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做好氢氧化变质探究的有关实验。
【教学组织模式】活动探究,分组活动 【教学准备】药品:氢氧化钠样品、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钙溶液、硝酸钡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铜溶液器材:小试管、烧杯、钥匙、胶头滴管等 【课型】探究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本课围绕氢氧化钠变质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 1、如何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它是否变质?3、如何检验烧碱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4、如何除去烧碱中的杂质?通过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附1:板书设计附2: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中较难或者是最难的一课时,对于学生思维是极大程度的挑战,最具挑战性的是莫过于变质程度的验证。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在对氢氧化钠样品成分进行猜测的时候直接引导学生做出3个猜想,即: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学生很难进入角色,及时是没有变质都觉得很难,他们都想一步到位证明只有氢氧化钠,如果这样这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有关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验的探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有关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验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e6035d0722192e4436f669.png)
《有关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验的探究》说课稿大家好!我是根河市阿龙山中学徐美东。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关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验的探究》。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分析:关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知识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不易突破的难点,考察的知识多。
大多数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没有产生直观的化学现象来证明它发生了化学反应,变质的程度如何?学生会对此产生疑惑。
在此基础上安排本节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2.学情分析: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检验,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对于应用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这样的不易突破的难点应用时,更是没有清晰地思路。
学生具备酸碱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较难掌握。
基于教材、学情及化学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实验教学目标:3.实验教学目标:(1)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及变质程度。
(2) 学习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3) 体会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
实验教学重点:多角度探究实验实验教学难点:选择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的试剂。
实验器材:仪器:试管、试管架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4.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验探究法和引导分析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5. 教学思路通过猜测引课,围绕实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整节课包括情景导入、实验探究与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巩固提升、拓展作业等五个环节。
6.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我们常会在化学实验室中看到长久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这样的场景,同学们,你观察到图一什么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写出它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册化学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状况的探究教案
![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册化学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状况的探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16eda37fd5360cbb1adb8f.png)
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状况的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以及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2)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探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掌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以及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2.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重要的化学问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迁移拓展【课型】专题复习课【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本课围绕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否变质?是否全部变质?如何检验烧碱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通过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锻炼。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图片展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一些白色粉末。
【提问】白色粉末还是NaOH 吗?为什么?问题分析:一.如何确定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如何确定是否含有Na2CO3?提示学生根据盐的化学性质尽量选择不同类别的试剂。
强调滴加盐酸的量为过量,为学生回答:不一定是NaOH,因为氢氧化钠容易变质。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学生思考并回答:变质——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未变质——溶质没有Na2CO3是否变质==是否含Na2CO3学生归纳:1.加酸:HCl-观察是否产生气泡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CO2↑学生: NaOH+HCl=NaCl+H2O必须先消耗NaOH,再才能与Na2CO3反应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课题。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听课记录怎么写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听课记录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7d6f53d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5.png)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听课记录
在本次听课中,我们将探究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 理解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NaOH),也称为烧碱或苛性钠,是一种常见的强碱物质。
它通常以固体形式存在,可以溶于水产生氢氧化钠溶液。
2. 变质问题的背景
氢氧化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质,导致其性能下降或失去作用。
变质的原因有多种,例如:
•吸湿: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如果存放不当,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其固体或溶液的含水量增加。
•受污染:如果氢氧化钠与其他物质接触,如有机酸、氯化物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杂质,影响其纯度。
•暴露于空气中:氢氧化钠在暴露于空气中时容易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从而降低其强碱性。
3. 解决方法
为了避免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储存条件:将氢氧化钠保存在干燥、密封的容器中,避免吸湿。
2.避免污染:在使用氢氧化钠前,确保容器和使用工具的清洁,并注意避免
与其他物质接触。
3.包装密封:如果只使用部分氢氧化钠,将剩余的固体或溶液尽快密封,以
减少与空气接触。
4.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存储环境和氢氧化钠本身的外观和性质,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
4. 结论
通过对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我们了解到其变质可能由吸湿、污染和暴露于空气中等因素引起。
为确保氢氧化钠的有效使用,我们需要妥善储存、避免污染,并定期检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氢氧化钠在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c3709c767f5acfa0c7cdad.png)
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更要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
获得结论的艰辛和快乐,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实验创新 点或实验 不足与改 进
这是一节复习型实验探究课,教师把关于初中一类重要的碱—氢 氧化钠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展现,利于 学生的接受。
实验设计 思路
让学生亲自动手证明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体验探究 的快乐。将一个溶液成分确定设计成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 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探究获得结论的快乐。
新实践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节内容是学习了酸、碱、盐性质后,对三类物质性质的综合应
用。涉及了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钙等多种物质
教学内容 性质和物质间转化关系。包含了物质变质、物质检验、物质除杂和物
质保存等多方面知识;考查了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的实
验探究能力。
1.能正确写出 NaOH 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能说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及程度的三类方法。
3.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
题。
教学目标
4.通过对氢氧化钠变质与否以及变质程度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
高运用酸、碱、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合理
的实验探究能力。
5.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创
2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很迷茫,这时需要教师近一步引导学生分 两部来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知 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核心素养提升】利用常温下 NaOH、Na2CO3 分别在乙醇中的溶解 度不同,也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
这是一节复习型实验探究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氢氧化钠、碳酸钠
2022.3.31《氢氧化钠的变质探究》评课
![2022.3.31《氢氧化钠的变质探究》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e1228e40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4.png)
2022.3.31《氢氧化钠的变质探究》评课最近同事准备一节公开课《氢氧化钠的变质探究》,我同他一起探讨。
这节课是酸碱盐之后一节非常经典的探究课,之前也呈现过很多的公开课课例,包括还可以在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之后再进一步探究变质氢氧化钠的提纯问题。
通常的创新做法可能对于课例进行情境包装,譬如引入管道疏通剂情境,某种管道疏通剂的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钠,其中可能还涉及到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如果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入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供学生探究,如果学生程度有限,仅仅以管道通的情境引入单纯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也很有趣。
但本节课特殊在它是一节线上公开课,原本实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课堂,如今搬到线上,一开始着实觉得处处受限。
经历一番思索之后,觉得若要将本节课例放在线上进行,则精彩之处可能不在于实验的创新与活跃,更多应在于对于变质检验思路的探索。
要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实际就是在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的反应是否发生,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否发生。
那如何检验反应是否发生呢?有两种思路,一种检验生成物的存在或增加,另一种检验反应物消耗。
在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讨上,显然第一种思路更为合适,那么即检验碳酸钠的存在,主要检验阴离子碳酸根的存在,可以加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加碱或者盐相应生成沉淀。
如果仅仅是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到此即可。
但假如我想要看看氢氧化钠样品是否还可以使用时,我就要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了。
还是检验里面的物质,根据变质程度不同,体系所存在的物质是不同的,因此既要检验碳酸根,也要检验氢氧根的存在,检验钠离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变质的过程当中钠离子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氢氧根如何检验呢?可以同样利用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或者气体,虽然酸碱中和反应可以生成水,但是没有现象没有意义。
生成沉淀可以考虑除了钾钠钡之外其他的阳离子,生成气体可以考虑加入铵根离子,或者确定体系没有碳酸根影响的情况下利用酚酞检验氢氧根。
通常思路都是先检验碳酸根是否存在,然后将碳酸钠除去以后检验氢氧根,在这过程中还会探讨若要检验变质程度,检验并除去碳酸根用酸或者碱是不合适的,因为会影响后续氢氧根的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评课记录
龙舟坪镇中心学校覃丹
覃丹老师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想法: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是在学完酸碱盐的教材内容之后,我设计的一节专题实验课,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作为一节课进行设计,其中氢氧化钠的性质是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内容,物质检验与除杂又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的知识。
为什么要设计成一节专题实验课,因为一直以来,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知识都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不易突破的难点,考察的知识多,对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较高。
加上教师平日教学也较偏重理论讲解,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在复习上述已学知识之外,通过专题讨论,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参与形象的动态实验过程进而突破本课题的难点,并增强学生应用零散知识解决强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历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探究,参与到实验原理的推敲,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中,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懂得有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处理原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试剂的选择和选择的原因。
(2),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使组内每个学生服从组长安排,分担不同的操作任务,合乎规范的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修正不足,养成善于反思自己不足,学习他人长处的习惯。
(3),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增强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3、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检验,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对于应用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这样的不易突破的难点应用时,更是没有清晰地思路。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分组实验时分工合作的经验。
本节课,我采用分组实验探究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尽量让生生参与,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金波老师评课:
优点:1、对于图片的分析,创设了真实情景;
2、通过小组讨论收集问题,再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具体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高,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对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也有了系统的认识;
3、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端正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4、分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不足:课前对于离子检验及复分解反应中不共存的离子对,让学生多加复习,可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