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居住模式的比较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ppt课件

6
二、边缘居住区
为边缘人群体所占有的居住区也就是边缘居住区。分为两类, 一类可称为主动型边缘居住区,另一类则是被动型边缘居住区,由 缺乏足够的生活竞争力与生活条件而不得已脱离社会主流的群体集 结而成。
第七节 不同功能混合型居住区
一、纯化形居住区
为居住区服务的必要公共设施不具有强大的城市吸引力。早工 业革命后发展壮大起来,通常位于城区外围,尤其是近远郊区一带。 纯化形居住区的连绵季节会产生大量的通勤交通,间接增加了城市的 运营成本。空心领域,居住区的功能纯化是必须的,过度纯化的居住 区将会连带产生更多、更大的城市问题。
郊区化的大型居住区SOHO似的旧城绅士化居住区、较小面 积的多档次公寓、功能符合的综合性居住区以及一些专类化的住区等。
二、旧居住区
通常指的是简称时间较长的居住区。即便将20年以内建成的居 住区都划为新居住区,有些既居住区使用了成百上千年,是活着的生 活场所,期间积淀的厚重文化早已超越了物质载体。不同年代、不同 历史阶段的旧居住区在城市中并置共存,展现着自己有时间才能堆积 起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是异常珍贵的发展资本。对旧居住区的研 究与分析往往是把握今天、预测明天的必要途径。
新居住区通常指的是刚刚建成或者建成时间较短的居住区。他们 一般代表了当下社会的居住观念,并暗示了将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最为通行的是居住小区模式,营造较好的景观环境、空 间和使用上都趋于内向化(如封闭式的物业管理)与单纯化(主要是 较为单一的居住功能),和中国古已有之的大院模型构成了文化上承 传关系,但是该模式却导致了城市共享性空间以及响应的社会生活 (尤其是街道生活)的失落。对于形成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是 不利的。
美国的老年人的三种居住建筑

美国的老年人的三种居住建筑早在60年代末,美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
1980年,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30岁及以下的青少年人口,占人口比重的11%。
其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处于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国老年人的独立性很强。
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
(1)独立式老年人住宅。
满足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一般为普通住宅和老年人专用住宅,后者多数是带厨卫的一室户,平面紧凑,采用标准构件,造价经济,总体布局上注意将老人住宅群布置在社区中心附近,结合社区服务设施、社交场所、医疗中心及交通设施。
(2)集合式老年人住宅。
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老年人所需服务,一般不包括医疗和护理。
住宅内有方便、安全的社交娱乐场所和公共食堂等各类设施,并有完备的保卫和报警系统。
(3)护理型老年人住宅。
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建筑按无障碍设计。
卧室卫生独立,起居室和厨房共用。
按照所提供护理程度的高低,又可分为养老院和护理院两类,护理院的医疗护理设施较养老院更加完善。
但该模式不太受欢迎。
一文了解国家养老体系的三种养老居住模式

一文了解国家养老体系的三种养老居住模式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选择资源。
频繁的背井离乡的人口流动,包括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国际间的人口流动等,这种流动是现代人生活方式改变的表现,是追求个性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果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世代同堂的大家庭养老格局逐渐向小型家庭养老格局演变。
从老年人口养老居住形式的角度来看,我国养老模式的现代变迁主要经历着从传统的居家养老向现代居家养老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转变。
养老居住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一、养老居住模式的变迁“居家养老”并不必然等于“家庭养老”,正如“机构养老”并不必然等于“社会养老”一样。
如果说“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对应的概念,那么“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也是对应的提法。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只是一个地点的选择问题,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越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等养老模式,只不过形式更多样、更现代罢了;没有涉及养老资源的实质和反映养老资源的来源。
从养老资源的来源和提供者来看,“居家养老”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而“机构养老”,譬如,公寓养老或者敬老院养老,就其实质来看,也完全可以是“家庭养老”。
换句话说,分类标准不同,所强调和突出的内容也就不同。
二、养老居住模式的演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养老保障得以多渠道、多方式的满足,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家庭的强烈依赖,使传统居家养老逐步向现代居家养老转变。
传统居家养老实际上是从老年人口养老场所的角度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的另一种定义,由于生产力和社会保障的低下,家庭是养老之源,老年人与子孙辈同居一处,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经济赡养、精神慰藉和照料需求等养老资源。
现代居家养老就是以“家”为养老平台,以“居”住在相对固定的社区为养老基础,老年人与子女或共居一处,或各住各处。
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在“家”这个平台上施展各自不同的作用,又以家庭为居家养老的基础,以社区、社会的养老方式将家庭养老得以延续,在居家养老多种力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居住模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长期维持着单一的模式:相同的结构模式;面面俱到的用地构成;统一的用地指标;依据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布置的居住建筑容量;按照居住人口数量分级配备的设施与服务等等。
这种无视个体需求差异的均质规划模式,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手段指导居住社区快速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目标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显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是需要迫切改正的。
譬如,一处旧城改造的居住区与另一处新区开发的居住区从传统居住区规划的视角找不出任何区别,然而在相同的物质载体上,却要承载着可能截然不同的居住生活和迥异的文化认知。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单一模式的反思。
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是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
联系理论(Linkage)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这些线有交通线、线形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秩序,建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
作用于城市肌理,可以为隐含在肌理后面的城市空间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城市肌理周围与其相联系的各构成元素,达到“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进而形成肌理的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场所理论(Place)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的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
居住模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长期维持着单一的模式:相同的结构模式;面面俱到的用地构成;统一的用地指标;依据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布置的居住建筑容量;按照居住人口数量分级配备的设施与服务等等。
这种无视个体需求差异的均质规划模式,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手段指导居住社区快速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目标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显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是需要迫切改正的。
譬如,一处旧城改造的居住区与另一处新区开发的居住区从传统居住区规划的视角找不出任何区别,然而在相同的物质载体上,却要承载着可能截然不同的居住生活和迥异的文化认知。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单一模式的反思。
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是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
联系理论(Linkage)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这些线有交通线、线形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秩序,建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
作用于城市肌理,可以为隐含在肌理后面的城市空间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城市肌理周围与其相联系的各构成元素,达到“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进而形成肌理的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场所理论(Place)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的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
居住区分类特点

居住区分类特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居住区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区位的分布规律对居住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农村型居住区、城市/城镇型居住区和郊区型居住区。
1、农村型居住区特点: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多分散布置,与广袤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空气质量和环境清洁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污染治理系统不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易受破坏。
农村型居住区文明等级相对较低,是城市型居住区的祖先。
农村型居住区类型比城市型居住区更丰富,地域差异较大,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
农村型居住区的形成多半是伴随时间流转的渐次累积,文化的生长与融合也由此获得一种从容与和缓,是缓慢生活形态的直接呈现。
其空间肌理与住屋形态表现出和谐、统一下的多样与有机,常具有整体涌现的景观之美。
其建筑多为低层,建筑材料常就地取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高度整合。
农村型居住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错综复杂。
2、城市/城镇型居住区通常蔓延成片,总体数量少,但实际人口多,且呈上升趋势。
城市型居住区受城市中心的辐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其建筑密度和建设强度常和其围绕的城市中心的等级呈正比关系。
且越是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周边的居住区其社会与文化内涵越丰富多样。
古代的文化规模与生活方式虽然较为单一,住宅面貌却因房主的不同而呈现出总体统一的个体差异,而当代生活虽比较多样,但很多住宅的个体差异几乎削减到了极限。
城市型居住区土地利用强度很高,与人口的高密度相互影响,形成具有巨大消耗力与生产力的市场,与产业化的城市历程相辅相成。
与自然隔离,环境质量相对较低。
人口组成、社会结构、社区关系与文化背景等方面更复杂3.郊区型居住区一部分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部分是从城市中扩张出来的。
多分布于乡村与城市之间,自然环境优越,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
土地使用强度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还有低层为主的花园洋房或较低密度的多层住宅,高层相对较少,分布自由。
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为居住建筑。
机构养老建筑选址模式评价及分析

机构养老建筑选址模式评价及分析摘要:本文对机构养老建筑的三种选址模式:城市中心区模式、城市郊区—自然风景区模式、高新开发区模式进行了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并且针对劣势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应对办法。
最后提出了机构养老建筑的选址建议,为机构养老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ANON曾经说过:“即使对建筑物的室设计细节考虑的再多,也补偿不了在最初的场地选择中产生的失误。
”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在对其居住、使用的建筑在进行场地的选择过程中,要慎重考虑各项因素。
目前,我国对于机构养老建筑的选址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一、城市中心区模式城市中心区模式是指养老设施位于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活动较为丰富、活力性较强的地带。
多为建设年代较早的机构养老设施选择的模式。
此种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
(1)优点: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居留于城市。
”城市中心区的机构养老设施周围的交通发达、便捷,老人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到达市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超市、公园、健身场所等地。
如遇突发情况,可以就近送医;老人居住设施周围的城市功能混合,可以带来地块的活力,养老设施也相对开放,可以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环境,使老人避免出现单一功能带来孤独感和缺乏趣味感;利于社会各界开展的敬老、爱老活动;由于设施在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比较大,周围的居住区可成为该养老设施的潜在住户,方便当地居民的就近养老。
例如,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新奥尔良市的兰姆贝斯大宅坐落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地带,这里一度处于衰落的境地。
此后,利用这个地段和建筑,建筑师将其改造为老年居住单位和零售商店组成的混合地段,成为该市的第一个持续性生活辅助设施,并对周围的居民产生吸引力。
(2)缺点: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价格昂贵,设施建设成本将会提高。
一方面给入住老人带来费用上的负担,将中低收入有入住需求的老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开发单位在开发上多会选择高密度的模式,老年人居住的设施外部环境相对减少,不利于老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一些需要场地的运动场地如门球场、网球场等无法充分展开,老人的室外交往和逗留的场所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停车场车位不足健身器械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养老设施的规模和服务质量。
居住形式

一、点式住宅住栋体型有条形、板形和点形几种。
点式住宅是因此种住栋在进深和面阔方向尺寸大体相当,在住区规划图上好似一个"点",所以人们称作点式住宅。
点式住宅若为多层又称墩式住宅,若为高层又称塔式住宅。
点式住宅平面一般仅由一个单元组成,它四面临空,故体型可以比较自由活泼,朝向多,视野广。
点式住宅 - 说明按户型分布的住宅楼类型1、板式结构:一般为一梯两户,优点是采光好,前后通风。
但结构强度稍差,多为多层或小高层,随着新建筑材料的应用,这一缺点正在被弥补。
2、塔楼(点式)结构:一般为一梯多户,多采用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为了达到更好的采光通风效果,有发展出各种类型,如蝶型,丁字型,工字型等等。
以前所谓点式住宅楼就是独立门栋的高层建筑。
现在这个概念好像模糊了。
点式住宅住栋体型有条形、板形和点形几种。
点式住宅是因此种住栋在进深和面阔方向尺寸大体相当,在住区规划图上好似一个\"点\",所以人们称作点式住宅。
点式住宅若为多层又称墩式住宅,若为高层又称塔式住宅。
点式住宅平面一般仅由一个单元组成,它四面临空,故体型可以比较自由活泼,朝向多,视野广。
点式住宅的平面多以矩形、T形、风车形和三叉形为主。
复式住宅即一层比较高的房子中局部夹一层变为两层较低的房子。
高的部分做起居室,低的部分做餐厅、厨房、卧室等。
低的部分具有跃层的优缺点,高的部分在视觉上宽阔丰富。
复式住宅是受跃层式住宅的设计构思启发,在建造上仍每户占有上下两层,实际是在层高较高的一层楼中增建一个1.2米的夹层,两层合计的层高要大大低于跃层式住宅(李氏设计为3.3米,而一般跃层式为5.6米),复式住宅的下层供起居用,炊事、进餐、洗浴等,上层供休息睡眠用,户内设多处墙式壁柜和楼梯,中间楼板也即上层地板。
一层的厨房高2米,上层贮藏让高1.2米,上层直接作为卧室床面,人可坐起但无法直立。
复式住宅的经济性体现在:1、平面利用系数高,通过夹层复合,可使住宅的使用面积提高50%--70%。
芬兰的三种养老模式

慎 摔 倒 .只 需 按 一 下 安 全 每 天 24小 时 分 三 班 为 老 人 老 人 日托 一 般 都 设 在 老 人
表 上 的 红 色 按 钮 ,安 全 报 提 供 护 理 和 服 务 。老 人 公 服 务 和 娱 乐 中 心 以及 老 人
警 装置 就 会 将 报 警 信 号 寓 为 老 人 提 供 既 安 全 又 舒 公 寓 里 ,对 象 是 居 家 养 老
近 年 来 .芬 兰 人 口 老 龄 化 心 ,每 个 中心 内 又 按 小 区 括 帮 助 老 人 办 理 银 行 、邮
情 况 越来 越 严 重 ,预计 到 划 分 为 几 个 社 会 服 务 部 局 的相 关 事 宜 ,图 书 馆 提
2030年 .芬 兰 全 国 65岁 以 该 部 门 主 要 的工 作 就 是 为 供 图书 上 门服 务 等 。赫 尔
居 住 和 生 活 的安 全 .芬 兰 康 的家 庭 生 活 环 境 ,清 洁
此 外 .赫 尔 辛 基 社 会
福 利 部 门 还 不 断 采 用 现 服 务 设 施 ,不 仅 改善 了老 够 享 受 生 活乐 趣 。
代 通 信 技 术 手 段 保 障 老 人 的 居 住 环 境 ,还 增 加 了
上 的 老 人 将 达 到 120万 老人提供 家庭服务 。年满 辛 基 市 福 利 部 门还 专 门 为
人 . 占全 国 人 口 的23%以 75岁 以 上 住 在 家 中 的 老 老 人 提 供 小 型 公 交 车 服
上 。严 峻 的形 势 ,迫 使 芬 人 , 只要 是 年 迈 体 弱 或 有 务 .老 人 凭 卡 乘 车 ,费 用 和
形 式 :居 家 养 老 、公 寓 养 庭 服 务
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

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内容提要:古文献结合考古证明,远古的建筑分为巢、穴这两种形式。
本文围绕穴居与巢居分别从定义、种类、特点和演进方式等方面介绍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穴居巢居半居洞穴槽巢演进模式文物古迹参考文献:《从原始到永恒的居住形态——话说干栏》《中国原始建筑》穴居与巢居作为最原始的居住方式,是指在同一时期原始居民在生产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了生产生活以及自身的安全所做出的适应所在地自然状况的居住方式。
穴居概述《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穴居是一种利用天然洞穴栖身的习俗。
在崇山峻岭或群山连绵的地区,尤其是石灰岩分布丰富的山区,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洞穴很多,原始人在狩猎、采集活动中,因偶然的原因发现洞穴的机会也是不少的。
天然洞穴能避风挡雨,驱热御寒,甚至还可以成为原始人类防止猛兽伤害的避风港,故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作为最早的栖身地之一,实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穴居仅限于对天然洞穴的直接利用,本身无需对洞穴进行人工改造,故穴居从居住形式和行为看,它仅表示居住的状态和习俗,并不反映居住的建筑技术或人为的居住条件改善。
建筑特点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单身公寓居住模式的研究——以大城市高层单身公寓为例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单身公寓居住模式的研究——以大城市高层单身公寓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20080130绪论绪论1.研究背景(1)实践背景“衣食住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永久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人们逐渐远离了为“衣、食”而发愁的日子,于是“住”便自然成“商品房”、“楼盘”,“房奴”、“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等字眼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老百姓家喻户晓的词语,这些都意味着,现如今“买房”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而“买房难,难于上青天”则道出了老百姓满腹的苦水。
根据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1显示,87.9%的房贷者年龄在35岁以下(如图I一1),25~38岁之间的青年人已经逐渐成为购房主力军,他们大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以白领居多。
这部分人在工作了3~5年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着极为强烈的购房愿望。
然而积蓄尚浅使得青年白领阶层面对三房等大户型只能望洋兴叹,于是单身公寓作为解决这一需求矛盾的捷径应运而生。
图I一1房贷者年龄分布近年来,随着楼市走强,单身公寓的需求更是呈现出水涨船高的势头。
一方面,目前各地单身公寓大多地处繁华的都市地段,周边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总价偏低,物业管理体系完备,大受年轻一族的追捧,并持续走俏房产市场。
另一方面,单身公寓本身的投资价值也比较高,也有许多购房者用作出租,获益匪浅。
由此可见,单身公寓发展潜力巨大。
(2)理论背景纵观各类研究住宅的文章,多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住宅进行研究的,目标群为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对“公寓”这一住宅的特殊形式研究相对较少。
此外.我国已经逐步迈入老龄社会,在对公寓的研究中,又以对老年公寓的探讨居多。
不可否认,改善核心家庭及老年人的居住状况应该是目前我国住宅建设的重点,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代力量——青年白领阶层的居住问题研究也是刻不容缓的。
城市详细规划测验

《城市详细规划》测验1.居住建筑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特点?答:居住建筑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此外还有混合式。
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
这种布置方式可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便于布置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
但如果处理不好形成的空间往往会有单调、呆板的感觉,并且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如果能在住宅排列组合中,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多考虑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如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落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仍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基本形式的变化形式有下列几种:(1)交错排列(2)变化间距(3)单元错接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院内较安静、安全,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居民交往场所。
这种形式组成的院落较完整,一般较适用于寒冷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
周边布置的形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但这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周边式基本形式的变化有3种,即单周边式、双周边式和自由周边式。
点群式:点群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
点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混合式:指三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结合周边式布置。
2.谈谈居住区人车分行的做法及优缺点?答:人车分行:为避免机动车干扰采取的人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相互分离、形成各自独立的交通流线和设施的做法。
对于一个面积有限的小区来说,人和车之间存在的矛盾一直是个很突出的问题,所以现在很多新开发的小区会采用人车分流设计。
中国长租房商业模式梳理:三种模式探索创新及其挑战

文/李文杰 许小乐 黄卉 陆卓玉 贝壳研究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
十九大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市场机构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租赁发展模式,其中有很多创新,也发现了一些困难。
系统梳理近年来长租房商业模式,能够为下一阶段发展租赁市场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分散式长租房的模式探索基于我国住房发展的现状,分散式租赁是我国长租房的主流供给模式。
据估计,我国租赁房源中分散式个人、散租房源占比为90%,集中式、机构化房源约占10%。
分散式租赁占绝对多数,这决定着未来我们的租赁供给只能按照这一供应结构。
分散的私人租赁市场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租赁市场交易不规范、租赁关系不稳定,政府监管成本高。
要构建长期稳定的租赁市场,就必须通过专业化租赁运营机构将散乱差的租赁房源整合起来。
专业机构的介入使租赁交易由分散的C2C变成了C2B2C,租赁权利义务关系从个人与个人转移到了机构和租客之间。
机构化管理是长租房的必要条件。
职业管家负责租务管理,合同签订更加规范,对租客投诉响应更为及时,减少租客之间因缴费、保洁、饲养宠物等问题产生的纠纷。
专业机构推动行业产品服务标准化,提供保洁、家具家电维修、密码锁等服务,让租客住的中国长租房商业模式梳理:三种模式探索创新及其挑战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已经成为我国建立租购并举住房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分散式住房租赁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租赁置换”模式。
安心。
分散式长租房能够利用已有存量资源,不需要再增加资源投入,更有利于城市职住平衡,提升城市运营效率,利于降低监管成本。
(一)分散式长租房的主要模式分散式住房租赁运营模式主要有托管模式与包租模式两种。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

7、不同功能混合型居住区:
纯化型居住区 特点:1)居住与其他功能相分离,仅设关系密切的生活服务设施;2)规模大,位于城郊,面积大成本低,易形成特定风格;3)交通问题,连绵集结会产生大量的通勤交通,间接增加了城市的运营成本;4)犯罪率高,空心领域;5)居住区的功能纯化是必须的,但过度纯化的居住区将会连带产生更多、更大的城市问题。
11、※不同居住社群的居住区:
非专类居住区 特点:一般考虑居住区位,涉及交通方便程度、与工作单位的距离、周边设施配套与景观环境等方面,同时,价格、居住区内部环境、户型设计、施工质量、开发商的品牌信誉等也会成为其他主要方面而被加以衡量。
专类居住区(北京798社区、北京建外SOHO) 特点:种类丰富,特色至上、多元化。
山地居住区 特点:1)山地形态多样性,海拔、高差、坡度、坡向、高程、地质状况、植被、水源等都是进行山地居住区建设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2)不同的山地培育了不同的人文环境与营建方式;3)山地生态环境比平地更为敏感和脆弱,地质条件相对而言也更不稳定,自然景观条件分配不均匀,建筑形态千变万化,建筑强度一般较高,交通条件分配不均匀;4)近年来,山地建筑的大型化与对山地原始地形地貌的粗暴化处理成为特色,对山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造成很大破坏。
中密度居住区(30%-35%) 特点:中密度居住区的住宅一般占用地的1/3左右,建筑占地、绿地、道路与活动场地等适当。
低密度居住区(<20%) 特点:一般出现在高层居住区与高档的中、低层居住区中;2)可获得更多的阳光与外部景观环境,土地使用强度较低单位土地的使用成本相对提高;3)利于营造居住环境、绿化景观是设计重点;4)一般居住区规划多把高中低三种密度结合起来。
2、※不同地形地貌的居住区:
美国、日本养老模式及案例对比

美国“太阳城”
发展历史
太阳城于1959年开始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基本建成 由于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居住到这个区域,太阳城不断
发展、扩大
在80年代后期,开始建造Sun City West 在90年代后期,开始建造Sun City Grand 进入21世纪开,始建造Sun City Festival
多为公寓式 公寓式的独立居住型老年住宅由居住单元、公共活动空
间以及管理服务部分组成,设计根据业主的资金状况和 市场定位,变化幅度比较大
6
美、日的老年社区
美国
美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独立 自主的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
老年住宅以连体别墅为主 社区规模大,配套齐全 社区内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
理念:
为乐于在城市中心安度晚年的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居住场 所和酒店式公共服务
形式:
6层裙楼、25层塔楼
25
东京老年退休居住社区
特点
综合独立、辅助及护理居住于一体
随着生理状况老化,老年人会从独立生活逐渐演变到需要辅助照料,部分 老年人会需要迁入护理居所
如果将老年独立、辅助及护理居住组织在一起,形成老年居住社区,将方 便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他们不需要随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变更居所
很多 户外活动较多、户外空间较大
7
美、日的老年社区
日本
日本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尊老 敬老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
老年住宅以集合住宅为主 三种老年住宅产品在社区内共存,形成满足各类型老年
人基本生活需求的老龄人生活社区
具有无障碍设施的老年住宅产品 具有看护性质的老年人住宅产品 能和家人共同生活的“二代居”住宅产品
我国单元式学生宿舍的特点分析

我国单元式学生宿舍的特点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学生宿舍的空间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单元式学生宿舍的特点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为我国单元式学生宿舍设计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单元式宿舍关键词:建筑设计理论功能单元一、不同空间模式特点对比分析按交通组织方式的不同,宿舍的空间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内廊式、外廊式和单元式三种。
1.1内廊式概念:公共交通走廊位于建筑中间,房间布置在走廊两侧,各户毗邻排列。
优点:外墙完整,容易做出规整简明的结构布局,抗震性能好;其楼梯服务户数较多,用地较节省;建设成本较低。
不足:楼(电)梯服务户数较多。
由于两排房屋并列相对,无法开门开窗产生穿堂风,采光和通风都大大低于外廊式住宅;由于走廊内没有自然光照明,因此过于黑暗;同时各户之间共用走廊,户间干扰比外廊式住宅要增加一倍。
1.2外廊式概念:公共交通走廊位于建筑一侧,走廊的一端通向楼梯和电梯。
优点:分户明确,每间或每套住房自公共走廊有一个出入口,每户均可获得较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好。
不足:外廊作为公共交通走道,所占的面积较大,建筑造价较高;同时,每户的门对着公共走廊,相互干扰较大。
廊式的宿舍按居住管理方式可以分为公寓式(有独立卫生间)和兵营式(无独立卫生间)。
1.3公寓式概念: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宿舍单元。
优点:每间居室带有独立卫生间,相对公共卫生间使用上更为方便。
不足:经济性不强,建设成本较大,运行费用(水电)高;内置式的卫生间由于没有直接对外通风,居室和走廊常有异味;外置式的卫生间使得居室自然采光和通风受到影响,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独立卫生间的卫生状况需要依靠居室成员来维护,实际操作性不强,因此卫生状况往往比不上有专人负责清理的公共卫生间。
1.4兵营式概念:有公共卫生间的宿舍单元,优点:经济性稍好,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相对于公寓式而言要低;公共卫生间有专人负责清理,卫生状况比较容易得到保障;居室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相对要好。
国外都有哪些养老模式

国外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模式老年人住在自己的住宅内安度晚年,称为居家养老。
据了解,世界各国(也包括我国)的老人住在养老院养老的只占很小的比重,绝大多数是居家养老。
因此,安排好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使老年人生活得更为舒心、方便,是城市政府解决好老年人居住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
到200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3%%。
针对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现实,许多城市政府正在把做好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作为完成好“老有所居”的任务之一而列入议事日程。
为此,本文将国外居家养老社会服务资料进行整理,以供参考。
第一,医疗服务。
西方国家一般推行社区医疗机构与城市医院相结合的办法。
较为普遍推行的,一是建立“专门”医生制度,即在医院中指定一个专门为老人看病的医生。
二是在老人的电话上安装专门的医疗报警按钮,或在墙壁上设几条医疗警绳,并与社区医疗机构或就近的医疗机构连通。
三是对年老多病的老人实行定期上门探视制度。
四是设立家庭病房,对于行动不便又不需住院的老人在家中治疗。
五是老人发了急重病是否需要送医院治疗,由接警电话后上门的医生作决定。
有的国家还实行军队协助运送病人到医院的办法。
例如,病人所住小城市的医院无力医治时,由当地医院请附近的军队派直升飞机把病人送到距离较近的大城市大医院医治。
第二,生活服务。
主要有:室内的清洁卫生、洗涤衣物、烹饪做饭、侍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代购蔬菜食品和其他物品等。
通常由老人用电话向服务公司提出要求,由服务公司派人办理。
由于网上购物逐步达到普遍而规范的程度,老人通过电话购买家具、电器、衣物等已很普遍。
第三,请绿化公司或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修剪草坪、维护或者种植花木以及雪后扫雪等服务。
由于国外拥有独门独院和较大面积草坪住宅的居民较多,而老年人又无力修剪草坪和扫雪,这就成了一项重要而必需的服务。
但在我国拥有这种房屋的居民数量很少。
第四,请维修公司或社会服务机构定期维修房屋、设备、设施,包括定期的大修和更换设备、设施。
阐述住宅区三种物业服务模式

阐述住宅区三种物业服务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己周边的环境日益关心起来,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及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在不断的提升。
其中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尤为突出。
本文就针对居住环境实现根本改善所必要采用的三种服务模式进行介绍。
一、包干制包干制是指由业主向物业管理企业支付固定物业服务费用,盈余或者亏损均由物业管理企业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包干制是物业管理企业按照和业主双方约定的物业管理收费标准来收费,不论管理的好坏、经营的亏盈,均由物业管理企业承担,而与业主无关。
实行包干制的前提是对物业服务费标准双方事先要有约定和承诺,即包干的具体额度。
通常,对有政府指导价的物业类型的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包干制,但是当业主方对物业服务收费的测算和市场行情不甚明了时,往往对包干的额度把握不定,此时不宜实行包干。
1、包干制的优点首先,包干制执行起来较为简单,有利于小型的物业管理公司采用。
其次,在业主委员会成员专业水平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实行包干制避免了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账目监督和审计等的工作,简便易行。
第三,由于包干制中节省的开支可能成为物业公司的利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管理方式创新,节约成本。
2、包干制的缺点首先,在包干制中,物业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靠企业自律,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物业管理企业可能会收到钱不花或者少花,往往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而对工作草率了事的行为;其次,包干制的成本限制,使得物业管理企业对需要进行及时维修的工作,往往产生拖延或小修小补,不做彻底解决,对物业的使用寿命和价值都会产生一定影响;第三,实行包干制的物业管理企业在费用不足时,只有依靠多元化经营维持企业的利润,不利于物业管理专业化。
二、酬金制酬金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管理企业,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别墅基本概念及其住模式

5
三、别墅设计的步骤
○设计者拿到任务书后,首先要对别墅的设计条件、建筑功能、 基地条件如朝向、景观、车流和人流的动线等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果以及自己对建筑形式的设想确定对别墅形态的 意念。 ○运用建筑语言和手法,用草图把意念表达为设计的初步结果, 同时不断反复推敲空间形态、尺度、比例关系,结合对功能和效 能的评估,确定令自己最为满意的别墅设计结果。最后用合适的 表现方法传达设计结果。
中国古代著名的别墅有:1、晋代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2、唐代 蓝田王维德辋川别业;3、明代苏州的拙政园;4、清代杭州的金谷 别墅。
2
第一章 绪论
一、别墅的定义和特点 国外,3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住宅别墅,近代和现代
建造的别墅设备日渐完善,如 1、F.L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建于1936年宾西法尼亚架于熊跑泉上 2、勒·科布西埃的萨伏伊别墅 3、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起居厅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餐厅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书房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更衣室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卧室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卧室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卧室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坡顶的利用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儿童房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厨房
书房是居住者的读书、办公场所,应该布置在别墅中相对安静私密的 位置,如卧室空间、地下室或阁楼上,以远离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交通空间
30
-- 别墅的平面形态设计
1、门厅
门厅是从室外空间通过入口进入室内的过渡空间。门厅应该与起居空 间有最直接的联系,引导人流进入起居空间,同时也需要从门厅比较容易 地找到主要楼梯,并尽量隐蔽通往服务空间或卧室空间的走廊,从而做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的侧重点和独特的内涵。国内目前推崇的?靶露际兄饕濉备拍睿嗟厍康饕远际兄行奈罟ぷ骱?
心,重视在都市区域内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填补性开发及利用,将现代生活诸多要素进行充分的融合整理,
使居住、工作、购物、休闲等“链接”起来,构成一个十分完善、便利、现代的生活空间,确保日常的各
市场、行业组织和融资来源。
三、郊区化与“新城市主义”两种开发模式的比较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形势下,郊区化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在全球
化和信息化时代,无形的、虚拟的电子化空间(Cyber Space)的发展可以使人们的活动完全超越具体时空
的限制,大大拓展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范围,也为郊区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
各种新生事物的聚合地带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及影响。“新都市主义”的居住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念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
国兴起的。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其基本理念是从
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
广泛视为适于主导未来社区发展的模式。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城市主义”的实际设计标准和
执行操作还不能完全与北美地区的法规框架相匹配,如目前美国许多消防部门所要求的街道宽度要超过“新
城市主义”的建议宽度;另外,“新城市主义”未被很快普遍采纳的原因是因为房地产业高度分隔形成的土
地使用分类(如单户住宅地、多户住宅地、零售、办公和仓库用地等),每一种类别都有其不同的运作方式、
人们生活的流动和不稳定性,使人们寻求可认同的稳定场所、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愿望也日趋强烈。而“新
城市主义”所构筑的以传统邻里为基础、具有多元文化与自然特征的乡村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正好满足
了人们这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对规划师、设计人员和开发商都应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中国未来的居住社区发展而言,郊区化模式与“新城市主义”理论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郊区化
类生活、公务、商务性活动可在此范围内迅速得以解决,使现代人生活、工作需求和心理感受得到最大的
保证和满足。
“新都市主义”所倡导的社区特征是:居住与办公地点接近,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成本;配套设施齐全,
周边资源较为丰富。这是由目前我国大城市中人们以工作为生活轴心的生存状态所决定的。现代都市人面
主义”居住主张。事实上,目前在深圳被推介为“新都市主义”代表作的环境丽园、都会100、都市名园
等几个楼盘,都是处于繁华都市的核心地带,这与美国“新城市主义”主要在城市边缘地区开发的社区有
很大的不同。
尽管在高科技及信息化社会时代,传统的居住模式和观念、行为都可能发生本质的变化,但都市作为
于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而得以实现。远程通讯节约出来的时间和金钱,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用于家庭和
邻里之间的交流。“新城市主义”似乎预示着一种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和各具特
色的多元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人们的家园坐落在自然景区内,在享受着清新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在步
行范围内享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通讯网络保持与世界的联系。这种居住社区形式不
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
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社区模式,才能适应
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作为与郊区化相对应的居住社区理论应运而生。
的作品包括:位于佛罗里达州Panhandel的倍受称赞的Seaside旅游小镇;洛杉矶内城的复兴规划;被誉为
“进步的建筑”的亚利桑那州机动家庭村庄;德克萨斯州国家级的最大的城市更新住宅项目的重建;不列
颠哥伦比亚为12000人所建的可持续性“社区”等等。
尽管“新城市主义”在新型社区的设计和开发中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但目前在美国并没有被
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
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
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在北京、深圳等地,“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
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
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
虑。
相对于邻里,分区曾被视作是功能专门化的地区,建立在高度由专业化必将带来高效率的观念基础之
上。但随着信息革命和环境技术的发展,严格的功能分区思想已不再被尊为唯一经典,分区也允许多种功
能活动来支持,分区的结构则是按照与邻里的结构相类似的方式组织;有清晰的边界和尺度,有具有明显
特征的公共空间,有互相联系的环路服务行人,并通过公交系统与更大的区域发生联系。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
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
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
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二)?钣殴婺J怯芍行牡奖呓绲木嗬胛姆种挥⒗铮?
(三)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四)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
(五)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筑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予以优先考
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
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本文试图对郊区
化、“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这三个目前颇为时髦的概念进行阐述和辨析,希冀就其在国内住区开发
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借鉴作用与业内同仁共同探讨。
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
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
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
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
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
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
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上世纪30年代由Clarence Perry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bo rhood Unit)理论,被“新城市主义”
予以发扬光大,并重新归纳了作为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
(一)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
走廊既是邻里与分区的联接体又是隔离体。在郊区模式中,走廊仅仅是保留在细分地块和商业中心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无形的剩余空间;但“新城市主义”将其视作连续的具有视觉特征的城市元素,由与之相邻的分区和邻
里所确定,并为他们提供进出路径。
“新城市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后,近十余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中较有影响
最具吸引力的当属其对自然环境的推崇,用阳光、空气、草地等等,去引发人们心中对美好环境的热爱和
向往。而“新城市主义”则将传统的价值观念:多样性、社区、宜人尺度等,作为人类都市理想的基础;
它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力图去创造一种现代、美好的居住社区,并由此唤起人类住区生活最基本的
向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是自由地选择生活的权利的,人与人相互依存和沟通,人与都市紧密相连。
但由于目前国内大城市的郊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生活便利程度和社会安全性与都市相比还有
很大差距,这可能导致郊区化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生活质量。从中国的国情而言,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突
出,郊区化难以避免地蚕食城郊绿化带与耕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城市郊区化必
将带来大量交通工具的运用,不仅会加大本来已经很紧张的交通压力,而且还会产生环境污染、能源过度
临激烈的竞争,必须追求最大的生活便利性,需要把握住都市的脉搏,占据繁华的心脏地带,才能保持生
活和事业的节奏,才能有效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各种矛盾,将居住、工作、商业活动、休闲娱乐紧密结合起
来。而“新都市主义”居住模式最根本的优越之处,就是在于处在城市资源交汇的中心地带,将现代人的
时间、交通成本缩至最短,反之将机遇、情感等概率提高,形成最具个性、时代、广泛、效率的“新都市
仅是“新城市主义”的理想,而且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人居梦想。
四、“新都市主义”的提出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