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高速发展之中,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包括社会文化、政策执行、经济基础和交通等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讨论。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原因及影响分析1. 经济基础薄弱的原因①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匮乏,无法支持经济的发展。

②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气候恶劣,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③社会稳定度较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2. 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影响分析①经济发展缓慢,无法获得经济收益,让经济贫困。

②因经济限制而难以获得发展机会,经济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③经济薄弱为贫困的根本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1. 民族文化带来的贡献①民族文化得到广泛发展和传播。

②民族文化使地方特色得到发挥,成为地方文化活力支撑的重要力量。

2. 民族文化带来的限制①民族文化本身虽有价值,但不容易被市场转化为经济效益。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许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政策执行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1. 国家政策的角色①国家对少数民族经济地位的重视,为少数民族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

②国家政策的实施能够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力和优势。

2. 政策执行的局限性①政策制定与执行不完善,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②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安排和布置可行性不大,缺乏持续性执行政策。

③单纯的依赖政策,缺乏企业的管理、运营及发展,因此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五、缺乏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设施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1. 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设施的缺乏①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由于历史、资源、文化的影响,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设施水平落后。

②由于缺乏现代化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设施,少数民族经济都难以完成跨越式发展。

2. 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设施的重要性①良好的交通和信息技术设施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1.历史遗留问题。

各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
等条件的不同,导致一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发达或更落后。

2.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问题。

一些地区缺乏优质资源,缺乏优
势产业支撑,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

3.政策导向和政府管制不当。

政府对于某些地区的扶持力度不足,或者政策过于歧视性,导致某些地区发展缓慢。

4.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问题。

人口的流动会使得地区间人口
数量的不均衡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平衡和薪资水平的差别。

二、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2.改革和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引导力度,注重以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打造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引进、培养和
留用机制,鼓励各地创新创业,增强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4.加强政府管理和治理能力。

加强财政预算、公共服务和环境
保护等方面的政府管理,以及监管机制的改革,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市场运行的有效性。

浅谈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经济制约和发展—以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瑶族村为例

浅谈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经济制约和发展—以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瑶族村为例

浅谈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经济制约和发展—以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瑶族村为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本文以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瑶族村为例,引发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经济制约和发展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瑶族村一、武江区江湾镇瑶族村概况(一)瑶族村基本概况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8年江湾镇瑶族村民迁到大山脚下(现居住地),1958年后集中又回到乳源韶边;1990年为曲江县江湾镇瑶族村村民委员会;2004年曲江划分武江区管辖,现为武江江湾镇瑶族村村民委员会。

瑶族村是江湾镇下辖的行政村与乳源瑶族自治县相接。

目前,江酒湾镇瑶族村委员会有6个村小组,分别为:练屋、南坑、良坑、华山、左坑、长岭。

总户数119户,人口665人。

(二)瑶族村经济及产业发展情况瑶族村村民靠山吃山、以山为本,种植少量的水稻、玉米和自供自给的蔬菜。

为了促进其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对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全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同时,还积极引进外资,先后兴建设了6宗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400余千瓦/时,大大改善了村民生活水平。

近年来,先后有60多户瑶民搬出大山,在江湾镇周边兴建了楼房。

二、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制约因素(一)自然因素制约从地理位置上看,粤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自然因素导致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农田资源匮乏。

以笔者所在的武江区江湾镇瑶族村为例,该地区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林面积虽高达3.2万亩,但水田面积仅为278亩,旱地面积仅86亩。

村民靠山吃山、以山为本,种植少量的水稻、玉米和自供自给的蔬菜。

二是交通不便。

以瑶族村左坑村小组为例,该村小组离镇中心约8公里,其中部分路段为单车道且缺少会车道,大型货车难以通行,离韶关市中心约为60公里,且中途途径路段大部分为双车道山路,如遇极端天气容易引发泥石流,交通的不发达导致运输成本高,成本高且价格高导致农产品价格不具备优势。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1.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不均: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些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的地区往往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不均衡的发展。

2.产业结构失衡: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只依赖于某一或几个产业,这种单一产业结构导致了经济的脆弱性。

当该产业受到冲击时,整个地区的经济便会陷入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3.政策导向不当:一些地区得到了政府的特殊关注和优惠政策,而其他地区则缺乏支持。

这种政策导向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平衡配置,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针对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1.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再配置: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交通网络,可以使资源在不同地区的流动更加便捷。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鼓励跨区域的资本流动和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以促进资源的再配置,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2.培育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

二、环境发展不均衡的原因1.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一些地区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导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

这种矛盾不仅严重损害了环境,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2.环境规划和管理不善: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环境规划和管理手段,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环境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浅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浅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浅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我国这个大家庭里,拥有着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特殊的文化、风俗和传统。

其中,我们称之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特殊的宝藏。

这些地区受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本文将浅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和问题。

首先,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历史和地理的制约。

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地区在许多方面相对滞后。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封闭和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

同时,民族地区的地理条件多为边远、山区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这些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例如,西藏的佛教文化和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限制了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再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受到政策和资源的影响。

政府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资源相对有限,缺乏经济转型所需的资源和产业基础。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最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仅仅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投资兴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专家学者可以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同时,广大市民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和消费中,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民族地区发展制约因素

民族地区发展制约因素

(1)消除城镇化进程中的限制。 (2)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给农民工更多进县城务工的
机会,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促进人口城镇化进程。 (3)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非最基本的开采挖掘。 (4)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之
人力资本与政府政策
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民族地区各项 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
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战略目 标的实现,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国民族大 团结目标。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自我开发意识差,教育模式单一,使人力资源深度开发难度大。
民族地区人们宗教信仰程度深,思想观念受传统观念束缚,自我教育 开发意识差;其教育投入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个人教育投资不积极 ,居民人均教育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人力资源开发难度加大 。
(2)管理模式僵化,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缺乏与浪费现象并存。
发展经济学家保罗和罗伯特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 增长率越高;
(2)当一些国家人力资本存量突破某一界限时,社会总 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而那些人力资 本过少的国家就会陷入“低水平陷阱”;
(3)国际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 提高世界知识的积累水平,落后国家可能通过知识“溢出 效应”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利用先进技 术和资本投资以比先进国家更快的速度增长。
(3)实际就业率相对较低,真实失业率较高。
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的总人口就业率都不同程度的低于全国水平,除 了广西、贵州和云南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的总人口就业 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10%,就业水平明显偏低。西部民族地区失业 问题较严重,宁夏、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西部民族地区的真 实失业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这种差异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主要讨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原因一:自然条件的不同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质量等等。

许多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如北方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西藏。

这些区域缺乏水资源、土壤质量不佳,并且气候严酷。

这些不利因素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从而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原因二: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利事件,从而造成了当代经济的短期困难和长期影响。

例如,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历史上遭受了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这导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萎缩、市场需求不足和就业机会不足。

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仍在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原因三:政策因素的影响政策因素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政策可能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贷款政策等。

例如,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沿海地区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人才,推动了那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其他地区没有得到同等的政策支持,其经济发展就落后了。

解决策略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

公司需要相对高效的能源、交通、通讯和物流等便利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其经济活动。

政府应该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增加相应地区经济活动的吸引力。

特别是在所谓的“精准扶贫”计划中,必须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

例如,在某些贫穷地区,没有可靠的渠道将农产品运送到市场上。

这种资助可能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的建设与升级。

解决策略二: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政府可以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这些政策可能涵盖税收、财政支出和贷款等方面。

政府可以鼓励大型企业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公共服务项目,给予这些企业减税和其他财政补贴。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根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根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根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速度、水平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普遍存在,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问题。

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人口迁移、资源流失、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本文将从根源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地理位置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含量和分布。

例如,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而新疆西部的沙漠化地区则缺乏可供利用的资源。

第二,人口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有些地区人口外流主要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和低收入水平;而另一些地区则因为环境恶劣和自然灾害而导致人口流失。

人口的流动会导致不同地区劳动力的供需失衡,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政策扶持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在不同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有些地区政府出台了支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

政策扶持的不平衡会导致一些地区经济飞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落后滞后。

第四,教育和科技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和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人才素质普遍较高,创新和发明的能力也比较强。

这样的地区往往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创业者,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在知识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则受到了制约。

因此,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应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以带动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提高知识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样才能促进技术研发和工业升级,使经济更加可持续发展。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政策的协调和统筹,在保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出现过度扶持和空心化现象。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既普遍又复杂的问题。

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几点建议

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几点建议

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几点建议作者:王月瑶来源:《经济师》2017年第02期摘要:面对我国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的形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那些与国家经济发展地区战略规划都不沾边的部分中部地区,如何寻求机遇求得快速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87-03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的地区。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东西南北地区跨度大,地理位置、地区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矿产资源、历史基础大不一样,加之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策略,上述诸多原因导致我国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大致形成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情势。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强大的地域优势,在吸引外资、国内资金、高科技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方面有着绝对的优越性,中西部地区虽然也在中央政府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下,正在快追猛赶,但是不可不正视,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个别地区甚至有差距进一步拉开的局势。

面对这种形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那些与国家经济发展地区战略规划都不沾边的部分中部地区来说,如何寻求机遇求得快速发展,就需要作一番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因素(一)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缓慢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的。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资本家的投资和经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与当地的封建地主和买办勾结,出现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商业投机者,客观上推进了这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而大多数中西部地区没有受到外国资本的直接影响,所沿革的还是以封建社会为主的自给自足农业为本的发展形态,这就让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发展进程方面几乎没有基础,导致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与缩小途径

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与缩小途径

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与缩小途径一、引言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导致区域发展差异,这种差异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途径。

二、原因分析1.地理因素地理位置常常成为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处于偏远地区的地方,交通不便、资源获取困难,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而地处中心地带、沿海等有利位置的地区,更容易吸引资本和技术的集聚,形成发展优势。

2.资源禀赋地方资源的差异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因为天然资源的丰富,如石油、矿产资源等,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方。

相反,资源匮乏的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困难。

3.经济结构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存在差异,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依靠传统产业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

而拥有先进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地区,更具发展潜力。

4.教育与科技水平教育和科技水平对于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资源不均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地方,往往无法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进而影响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途径1.优化区域规划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相对较为欠发达的地区倾斜,推动经济的均衡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鼓励落后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的硬件条件,促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畅通,降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3.促进教育与科技发展加强教育与科技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使教育公平成为现实。

同时,鼓励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4.推动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通过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地区间的协同发展。

政府可以加强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五、结论区域发展差距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因素、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差异,都对地区发展产生影响。

影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存在许多人口较少的民族,像藏族、羌族、彝族等,它们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困境和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

这些少数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造成的。

1.历史原因:在过去的几百年,少数民族一直处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边缘,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和排斥。

正是这种歧视和排斥,造成了人口较少民族重重困境。

不仅仅是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等许多方面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特别是在某些时期,这些民族的学校和语言被禁止使用,这也造成了他们后来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滞后。

2.地理原因: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和高原上,生态环境差,交通不便。

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他们的物资生产无法脱离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也限制了用现代科技改善落后生产方式的可能性。

高山、峡谷、沟壑等地形造成通行难,导致少数民族的交通不便,也不利于他们的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3.政策原因:政策问题也是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过去的某些时期,政府的重点一直放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上,很少去关注和关心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尤其是在工业、农业、教育和卫生方面,落后的发展也成为群众的普遍现状。

4.文化原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汉族不同。

他们的语言、宗教、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族融合的困难,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如果想改变民族经济落后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这些民族的关注和投入,通过发展科技、改善交通、传播文化、引导资本等方面,为少数民族提供必要的发展机会。

这也需要少数民族自身的努力和付出,让他们的文化和经济能够逐步融入国家整体发展的大局中。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边远民族落后地区是指位于国家边疆地区、民族聚居区的落后经济地区。

这些地区距离经济中心较远,交通条件差,资源有限,教育水平低,人口贫困率高等因素使得其经济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制约因素。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交通与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地理条件边远民族落后地区通常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土地贫瘠,这些地理条件直接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地理位置偏远使得交通成本高、交通不便利,难以与经济中心地区进行有效地联系和贸易。

同时,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潜力,导致经济活动的单一性和脆弱性。

交通与基础设施交通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是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网络不发达,交通运输成本高,给在该地区进行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化的公共设施,限制了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的生产力和发展潜力。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不合理也阻碍了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些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资源匮乏。

资源丰富地区过度开发,资源匮乏地区却闲置不用。

此外,由于资源开发技术、资金等限制,边远民族落后地区难以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

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水平低和人才短缺也是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滞后,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质量不高。

缺乏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和培训机构,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这使得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总结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条件、交通与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以及教育与人才培养。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了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一、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表现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原因分析1.历史因素历史上,我国各地区受到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外资的引入,发展迅速,而内陆地区则受限于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2.资源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更便于发展。

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发展受到限制。

3.产业结构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比较具有竞争优势;而内陆地区的发展则更多依靠农业和基本工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4.政策因素不同地方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优惠亦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政策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本,而其他地方则由于政策限制受到了制约。

三、对策建议1.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加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相关产业;而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则应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竞争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各地区的基础条件。

完善交通网络、电力供应和通信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4.加强政策协调与整合建立跨地区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整合和配合,确保各地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另一些地区则经济发展迅速。

这种失衡的现象给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地区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一些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地区得到了政策的扶持,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这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

另一个原因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一些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这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给予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

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能源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地区间的协作与交流,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的互动与合作。

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各种调查研究工作,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
的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工作也越来越多。

少数民族地区依然面临着许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如贫困、落后、基础设施滞后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根源,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

1.贫困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气候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长期以来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致使居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贫困现象较为普遍。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2.教育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建设和教学质量相对落后,导致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学生辍学率也较高。

3.基础设施滞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4.就业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导致就业压力较大,劳动力外流较为普遍。

1.多方面投入资源,改善基础设施2.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推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提高教育水平,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国家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环境的特色产业,开展特色农业、旅游业、手工艺等经济项目,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4.加强就业扶持,促进稳定就业国家可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到当地投资兴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稳定地实现就业。

5.促进政策倾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可制定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扶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政策手段,引导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2014年第3期中旬刊(总第546期)时代金融T i m es F i nanceN O.3,2014(C um ul at i vet yN O.546)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安平平1张择2(1.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中国人民银行富民县支行,云南昆明650000)【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摸清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然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着手分析造成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失衡原因对策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三农问题。

而一些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与全省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对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概况云南省边疆地区是指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的地带。

其范围包括怒江、保山、德宏、临沧、西双版纳、普洱、红河、文山等8个边疆地州(市)共25个县(市)。

其中怒江僳傈族自治州有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保山市有腾冲县、龙陵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潞西市;临沧市有龙陵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普洱市有西盟县、澜沧县、孟连县、江城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金平县、河口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

边疆25个县占全省129个县的19.37%,国土面积9.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47%。

云南边疆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地区,2007年边疆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367.48万人,占边疆总人口的57.2%(见图1),云南边疆25个县除3个县外,其他县(市)均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州、县范畴。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现象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原因分析1.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

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迅速发展起来,而其他资源匮乏的地区则相对滞后。

2.区位条件差异: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资本流入并促进经济增长,而偏远地区则面临交通成本高和市场接触不畅的问题。

3.历史文化传统:各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一些地区拥有长期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经验积累,这使得其经济发展较为顺利;而另一些地区则受制于历史传统,发展相对滞后。

4.政策扶持不均:政府扶持政策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政府资源投入、税收政策、行业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不均衡,就会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加剧不平衡现象。

二、不平衡现象的影响1.经济增长率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以快速增长的势头脱颖而出,而另一些地区则增长乏力,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2.人口流动不均: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也会引发人口流动的不平衡。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人口流动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3.社会福利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会带来社会福利差异。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更容易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则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造成社会福利的差异。

三、解决方法1.均衡发展策略:政府应制定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这包括在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更多扶持,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政策环境,消除地区间的优惠政策差异,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问题也较为突出。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保护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1.经济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缺乏现代化基础设施,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方式陈旧,农民收入低,缺乏高新技术支撑,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2.资源浪费严重: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然而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自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未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社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传承等方面和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教育水平较低,医疗资源不足,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4.人口流失严重: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生活水平低下,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人口流失现象,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问题。

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策略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强扶贫攻坚工作: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

4.促进教育医疗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5.保护传统文化: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动和展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

因此,如何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方面,历史遗留问题是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重点支持的是沿海地区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导致一些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一些落后地区的自身条件也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例如,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缺乏人才等问题都成为制约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首先,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是首要任务。

中央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

同时,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鼓励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

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源和资本流入这些地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落后地区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既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可以通过引进外地人才或者派驻专家团队等方式,为落后地区带来新的思想和技术,推动其经济发展。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中央政府可以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优先考虑落后地区的需求。

同时,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快物流的畅通,有利于拓宽落后地区的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另外,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也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可以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政府可以制定支持政策,鼓励落后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毗邻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成因的研究

与毗邻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成因的研究

与毗邻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成因的研究发布时间:2005-8-1信息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地区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企业一样进行激烈的竞争。

所以,因区域间竞争因素和结构因素的作用,区域间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进而存在着区域间经济力的差距。

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

对于兴安盟这个老少边穷欠发达地区,要弥补地区间差异,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当然要解决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除了靠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更重要的是靠我们地方政府自身经济开发政策。

尤其在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资金、人力、产业技术水平等状况制定适合于本地区经济开发的一系列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为必要的。

一、差距比较1、GDP总量。

2003年,兴安盟GDP实现83.23亿元,同比增长20.4%。

全国GDP总量为116694亿元,同比增长9.1%;全区GDP为2092.86亿元,同比增长16.3%;白城市GDP116亿元;通辽市GDP238.2亿元,呼伦贝尔市GDP213.26亿元;齐齐哈尔市GDP为349.7亿元。

2、人均GDP。

2003年,兴安盟人均GDP为5094元,同比增长19.8%。

全国人均GDP为9022元;全区人均GDP为8734元,同比增长16.2%;白城市人均GDP为5800元;通辽市人均GDP为7750元;呼伦贝尔市人均GDP为7849元;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6312元。

3、三产比例。

2003年,兴安盟三产比例为33.4:29.9:36.7。

全国三产比例为15.4:51.1:33.5(2002年);全区三产比例为20.2:45.3:34.5;白城市三产比例为37.3:29.6:33.1(2000年);通辽市三产比例为31.7:34.2:34.1;呼伦贝尔市三产比例为23.4:27.7:48.9;齐齐哈尔市三产比例为26:33:41(200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试论摘要:解放近六十年来,我省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贫富差距很大。

与相对发达的滇中、滇北地区相比,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则处在另一极点上,这些地区多少年来十分艰难、痛苦地挣扎在贫困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具体原因究竟何在呢?,就此对000乡XX年至XX年的经济作深入调查了解其发展落后原由在什么地方?000结合部,全乡有土地面积00平方公里,00000重要通道。

我乡共有0行政村0个自然村、10人。

0个行政村子、0个自然村、0个生产合作社,耕地面积0亩。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0000全乡土地面积249平方公里,人口0人、耕地面积0亩。

主要居住00族分别占0%。

近四年来农村人均口粮只有0公斤,人均年纯收0元,远远低于全国乃至本省的农民人均口粮和纯收入水平,大多数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大秘书网文章-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贫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探索的不仅仅是贫穷的现状,而且还有贫穷的过去;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地区总是一直处于贫困的境地之中——一、工农业生产、交通等客观条件十分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农业基础薄弱。

00000乡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乡,现有耕地面积0万平方公里,人均0亩,比全省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0亩还多0亩。

但耕地质量低劣,0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差不多占现有旱作耕地的一半。

全乡稻田面积中,中低产农田就占了0%。

没有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仍占相当大的数量,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田总量的五分之一。

近几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片面抓粮食生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赶山吃饭,毁林毁草开荒,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天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山多陡峭,流径量大,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严重。

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多达0多平方公里,根据有关部门对00江浸蚀模数的计算,每年县境内通过大小溪沟、河流外泄泥沙约0万吨,计有0平方公里耕地的表土被冲刷流失。

再加上山区农民耕作技术落后,基本上是粗放经营,施肥少、产前产后服务差,缺乏科学管理,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农民习惯于刀耕火种,不用肥料,不精耕细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递减。

由于土地的贫瘠,基本上是广种薄收。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干旱、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

如0年下半年至0年初的干旱持续半年之久,水稻栽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只及前一年的0%;紧接着又暴雨成灾,秧苗长势正旺的0多亩稻田被洪水淹没,其中0多亩被彻底毁坏,造成粮食减产0多吨。

耕地质量差,自然灾害多,农民依附着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办法少,一遇灾害就欠收,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解放初期延续到现在,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农业生产方面这些不利的客观因素造成的结果是:虽然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整个农业生产尚在“自给”但不能“自足”的窘况中为解决温饱而奋斗。

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缓慢自解放三十多年来,该乡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自然半自然经济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自然条件及政策等诸主面的限制,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市场不健全、集市贸易不发达,也是制约该乡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00农村经济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对于由各种生产要素专业市场组成的适宜商品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市场的要求望尘莫及。

同时,农贸市场也非常残缺,全乡共有集市0个,平均0千农村人口才有一个集市,而且这些集市规模小,处于原始的小型交易市场。

只限于少量农副产品的交易。

大多数集市与集市之间距离远,交通十分不便。

因此整个流通领域没有真正搞活,大桩农产品产销很难直接见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总起来说,该县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只是占了十分有限而有利的自然条件的一点便宜。

其他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的后劲仍然很不足。

工业生产十分落后00000乡工业产值极低,自成立00000乡以来一直没有工业生产,直到XX年才有外资企业在000村委会勘探。

但到目前还没有结果。

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发展交通运输是摆脱贫困的必要条件,但该乡由于地处偏僻,交通十分落后。

00000乡000公里。

距离0010多公里,没有直达客车,出差0要中途展转两天才能到达。

汽车是该县唯一的交通工具,但县境内公路量少,现有公路0条,总长仅0公路,通车里程才0公里,还有0个村不通公路。

以面积计算,每百平方公路才有公路0公里,大大低于全省和全国的水平。

全乡公路仅有一条柏油路,坡陡弯急,路面狭窄,危险路面多,桥涵多,基本属于四级和等外级公路。

晴通雨阻的路段常年有0公里左右,占通车里程的三分之一。

总起来说,该乡公路数量少,质量差,技术标准低,通过能力弱,且分布不均。

公路运输在工农业生产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地方几十年来运输全靠人挑马驮,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生产力落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少、边、穷地区多是一个封闭体,是一个未开化的地带,地上地下都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地区确是“富饶的贫困”。

若论00000乡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自然的资源优势占主要地位。

到目前为此,已发现的地下资源有锑、铅、火硝、冰川石、铜、铁、锡等宝贵的矿产资源,还可能蕴藏有石油资源。

据地质部门测定,矿还是个富矿,很有开采价值。

若是各方面条件具备,可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加工,单凭发展原料工业和初加工工业,就能使国民经济得到翻身。

但因该县人力、财力、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先天”不足,在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显得无能无力。

00000乡的地上资源主要是林木。

林地面积有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0%,高于全省和全国的水平;人均占有林地面积0亩多,也高出全省和全国的水平。

据0年清查森林的统计,全县成用木的活立木蓄积量高达0万立方米。

由于多年来有关林木管理和开采的政策措施不得力,加之林区交通不便,多少年来一直是死采树,采死树、采树死。

一没采伐计划,二无林产品加工业,三是交通不便,因此森林经常遭到乱砍滥伐,每年腐烂在深山沟里的有用木材不计其数。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解决长途运输问题;可是要全面解决这两大难题却又是该县本身现有的人、财、物力所无法办到的。

二、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00000乡地广物多,自然资源丰富。

可是这些潜在的资源优势总是难于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拥有丰富资源的人民总是无法挣脱贫困的折磨。

造成这种“人坐宝山讨饭吃”的现象,除了上述的客原因外,最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本身”的问题——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劳动者素质低据0年的统计,全县仅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0人,其中大学本科生0人,专科生0人,中专生0人。

到目前为止,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0人,中级职称人员0人,初级职称人员0人。

农业科技人员极少,而且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用武”之地狭窄,也很少有进修学习和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旧知识得不到更新,新技术得不到学习和推广。

加之,在农村实际包干到户后,每项技术指导涉及到千家万户,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就更得不到充分发挥。

劳动者文化素质低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据0年统计,全县十二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有0人,占这部分人口总数的0%,占总人口的0%和不同年龄文盲总数的0%。

小学毕业生0人,占总人口的0%;初中毕业生0人,占总人口的0%;高中毕业生00人,仅占总人口的0%。

直到如今,上述情况没有多大改变,而且文盲、半文盲人数和比例都呈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由于教育事业的落后,再加上现实生产和生活中读书无用情况的实际存在,老文盲无力扫除,新文盲又不断增加。

据前两年的调查,农村中“五匠”人才仅占农业人口的0%,全0农村中几乎没有既懂文化、又懂科学种田的所谓“新型农民干部素质很低干部队伍文化素质低也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据0年底的统计,全乡0名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0人,占干部总数的0%;中专生0人,高中生0多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0人,达干部总数的一半。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在干部总量中有所上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成下降趋势。

以上是从学历方面来看。

如果就领导工作所需知识和才干来说,受过正规的管理知识和领导科学知识教育、培训的干部更是微乎其微。

这样一支低素质的干部队伍根本无法适应各方面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需要。

在现有干部中,绝大多数人不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

尤其是处在当前的改革和经济建设中,绝大部分干部不懂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基本知识。

商品意识观念淡漠,不能正确地学习和领会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并正确地贯彻执行。

许多群众常常抱怨:中央的政策好是好,就是到下边叫我们干时就不一样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党员干部缺乏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农村群众思想性文化的极端落后性人的文化素质应该包括思想性文化素质,它是整个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性文化的落后在少、边、穷地区显得特别突出。

我们在发展山区文化的问题上,一直都比较注重于知识性文化,而不大注重于思想性文化,这悖离了落后山区的现实。

因为科学知识只是提供发展经济的手段,而思想观念才是启迪和激励人们自觉创造和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的内驱力。

因此贫困山区的人民特别需要思想的启蒙教育。

事实上,在不少贫困山区,常常是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而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00000的居民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旧意识观念,主要是中庸思想。

这种思想的束缚使他们缺乏进取精神,生产是简单的,生活是艰苦的,终年勤劳,只求温饱甚至半温饱,不求富裕、害怕“冒尖”,平均主义思想严重。

很多农民至今仍保留着视工商为未流的传统观念,习惯于靠大自然的恩赐过日子。

如木棉、木耳、木材等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财富,俯拾可得,他们乐意享用这笔财富;若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科学繁殖木耳、植树造林等,他们便难于接受。

多数农民都习惯于过一种苦中求乐、清贫乐道、半年农忙半年闲的日子,普遍存在着“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了盐巴钱”的自给自足观念。

他们有的甚至连砍一根锄头把和收割庄稼的份内活都承包给“川军”去干,而面对着“川军”挣钱的勤劳精神,多数农民是麻木、无动于衷的,他们不能从惰性与贫困中觉醒,甚而嘲笑那些“川军”是穷鬼,发誓自己讨口也不去干“那种事”,俨然一付孔夫子“人穷志不穷”的尊容。

这种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严重地阻碍着商品、价值、竞争等现代经济观念的树立。

我们要发展山区民族经济,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就必须要首先冲破这些旧意识观念的束缚。

但这绝非易事。

少、边穷地区人民思想观念形成与更新的特殊性是:思想观念不易被接受,也不易变革,其封闭性、沉淀性、保守性犹如一只巨轮,不易启动,也不易中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