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9722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8.png)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技巧1、抓住外貌描写,五官、体态、穿戴,揭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记忆。
2、品味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
3、留意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灵轨迹。
4、紧扣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5、揣摩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幻觉式(画面)“联想回顾”自言自语“紧迫、紧张时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常见题型】①标题的含义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②标题的作用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③标题的好处、妙处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⑤为啥以此为标题。
【答题思路】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普通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父亲的花儿降了”,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标题假如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别是环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这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如此我们就能够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教材的几篇课文:《羚羊木雕》——贯通全文线索;《顶碗青年》——表明写作对象;《在埃及数骆驼》——关联要紧情节;《生命的舞蹈》——象征或比喻;《秋天的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要紧情节;(6)一语双关。
3.分析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上面两种题型的综合式。
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普通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4.怎么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具合适的标题,别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日子》;(2)用能概括文章要紧内容的一具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漂流记》;(3)用贯通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4)用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特定时刻、地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5)用文章所写的要紧人物、情况、物品、地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少女》《桂林山水》;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主要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初中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必背知识点1]
![初中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必背知识点1]](https://img.taocdn.com/s3/m/6a122e60168884868762d621.png)
中考语文记叙文考查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①概括文章内容:人物+事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解答时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答题方法:(何时何地)“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②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法:文章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揭示了人物……的品质(思想、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③理解文章主旨:从文章标题、文章开头、结尾及从文章议论抒情语句入手或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④理解文章标题: 标题的含义+标题的作用:A标题的含义:理解关键词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标题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入手,分析标题提示的内容、主旨;B标题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概括文章内容或提示文章中心,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运用修辞,形式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作为抒发感情的依据(确定描写对象或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答题方法:先答含义,再答作用。
⑤故事情节线索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
答题方法:先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
2、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与品析①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答题方法:“××”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②对重要词语的品析:句中重要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动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成语能使文章有文采,有意蕴;叠词可使语言具有;答题方法:动词:使用了……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状态)。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75ff6e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f.png)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截了当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啥?"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觉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别意义的物品。
A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要紧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XXX线索:中心事件⑤时刻线索作用:是贯通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截了当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讲明、抒情、描写[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讲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别同的感受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截了当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办法(5)环境描写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记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事情。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进展。
③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身边(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情况节的进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知识点)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0e29a3fab069dc502201bc.png)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大集合(整理一)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画图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b2b87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f.png)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中考语文科目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以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为主,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中考记叙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事件的发展来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
记叙文的特点包括:- 真实性:基于真实事件或人物经历。
- 叙述性: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 情感性:通过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可以根据叙述的内容和目的分为以下几类:- 人物记叙文:主要叙述人物的生平、性格、事迹等。
- 事件记叙文:主要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
- 景物记叙文:主要叙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特点和变化。
- 抒情记叙文:在叙述中融入作者的感慨和抒情。
三、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通常具有以下结构:- 开头:引出主题,设置背景。
- 发展:叙述事件或人物经历的详细过程。
- 高潮:事件或情感达到最紧张或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悟或观点。
四、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特点。
-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时空转换:灵活运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增加文章的层次感。
- 视角变换: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五、记叙文的语言表达-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注意语言的音韵美,适当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
六、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写作要求。
-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 立意要新颖,避免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结束语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考中更好地完成作文题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记叙文。
记叙文基础知识及中考考点.1docx
![记叙文基础知识及中考考点.1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d5f356e31b765ce05081463.png)
记叙文基础知识及中考考点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三、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顺叙作用: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五、概括文章内容概括的方法有:1、抓住了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3、对相关性内容进行概述总括。
4、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六、记叙文的线索常见的线索类型。
常见的线索有: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⑥空间线索——游记散文中的空间方位变化。
(7)反复出线---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
七、归纳中心意思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八、品味文章语言1、从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上。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3fff8bc5da50e2524d7ffa.png)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 (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 (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12854b6bd97f192279e969.png)
伏笔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
(正衬/反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全)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全)](https://img.taocdn.com/s3/m/b28ac249c1c708a1294a448f.png)
记叙文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如:《最后一课》作用:叙事有头有尾,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如:《背影》作用:(1)强调了……(2)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如:《故乡》作用:(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3)交代……背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1)便于直抒胸臆,便于抒发情感和心理描写(2)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第三人称:(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客观的反映生活(2)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五、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1、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作用:(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2)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3)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4)推动情节的发展(5)反映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6)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
答题方式:这是……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了……心理状态、展现了……特点,刻画了××思想性格、揭示了……的内心世界。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2)暗示……社会背景、习俗、思想观念(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烘托……心情(5)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6)暗示人物……的命运(7)推动情节的发展(8)为下文……做铺垫(9)制造悬念(10)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11)揭示、深化主题六、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1)揭示文章主题(2)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七、线索的作用(1)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将文中的人物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结构完整严谨(3)点明中心八、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修辞手法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内容= 表现手法+句子内容+ 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什么描写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问下文做铺垫结构文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照应题目,照应上文结尾:总结上文,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答题方式:运用了……方法,写出了……,表达了……,+内容作用+结构作用九、题目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2)揭示文章主旨(3)充当文章线索(4)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设置悬念,题目新颖,吸引读者,言简义丰发人深省十、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c9aed1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9.png)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记叙文阅读】
初中语文
记叙文阅读总结:记叙文的考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考查的题型多,考点多,根据中
考的命题趋势,下面的几大考点将成为今后
高中入学考试
的主菜单。
叙事阅读
考点一:叙事线索。
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①人物线索;②物品线索;③感情线
索;④事件线索;⑤时间线索。
检查点2:表情检查。
理解几种表达方式:叙述、讨论、解释、抒情和描述。
考点三:表现手法。
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
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测试点4:意义功能问题类型。
包括:① 了解人的角色,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回答问题;
② 理解段落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作用;③ 具体句子的分析;④ 议论文句
在叙事中的作用;⑤ 抒情性在叙事中的作用。
考点五:结构层次。
包括: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②概括层意的方法,具体为摘句法、概括法和叠加法。
测试点6:内容和中心摘要。
掌握概括方法,观察主题、人物(事物)和事件,并对
其进行综合和总结。
考点七:语言赏析。
了解用词之美;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测试站点8:结构和想法。
注意标题中有限的、具有启发性的信息。
考点九:标题考查。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测试地点10:知识发展问题。
人物事件拓展;主题开发;谈谈你的实践经验。
温馨提示:掌握: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双关义。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都是考点!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都是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a10d4580eb6294dc886c4c.png)
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 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 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答题规范: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设问:运用设 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7. 表达方式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把插 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详见“8.常见的描写方法”)
3. 线索
时间线 地点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 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 ”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 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 迅的《孔乙己》。
5. 叙述顺序
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 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 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 化线(明线)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2557b6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b.png)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标题题型: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4、给文章拟(换)标题。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兴趣。
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注]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
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例子:《背影》:充任全文线索;抓住表面特写镜头来表现父子深情。
《XXX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XXX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XXX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变色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XXX)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XXX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
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结局办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厉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方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头脑感情、精神品格);与上文……相照应,与上文……形成明显对比;为下文……作铺垫(潜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央;深化中央;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料想,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识。
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 (含中考考点)
![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 (含中考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4524a083c4bb4cf6ecd17a.png)
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带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统编七上)《春》中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情致,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03线索
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
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 (含中考高频考点)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
(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04记叙人称
记叙人称
人 称
(完整版)初中记叙文重要知识点以及题型总结
![(完整版)初中记叙文重要知识点以及题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7406a248d7c1c708a145d1.png)
中考语文知识模块记叙文阅读:[记叙文考点]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个要素不 —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2、记叙的顺序 (1)作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作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首尾呼应,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作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如:第(5)(6)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 __________ ;其主要内容是:作用是 ________ .【徐汇区一模23】3、记叙文的人称:(1)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 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 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具有客观性。
(3)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 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为文章拟标题:找4、记叙的线索:线索: (1)核心人物(4)时间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2)核心事物 (3) 核心事件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 线索,中间串写了I ”几件事,组成一种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5)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初三专题复习_记叙文知识点汇总
![初三专题复习_记叙文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2d21cf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c.png)
初三专题复习记叙文知识点汇总1、段落作用:答题格式:内容(段意+与主旨的关系)+结构该段写了……(段意),表现/抒发/赞美了等……(中心、情感、特点等)+结构作用开头——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等)中间——承上启下、作铺垫(衬托、对比、埋伏笔等)结尾——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呼应标题、突出中心、引人思考等) 2、人物形象:1、运用了…的描写(肖像、语言等)2、概括描写内容3、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或处境或身份地位等,表现他是…性格或品质的人4、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的态度。
5、同时照应了上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注意:分析人物的方法:(1)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情境中去分析;(2)看别人对人物的反应;(3)看作者的概括评价;(4)分析时可以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
3、标题基本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行文线索,贯穿全文3、巧用修辞,新颖独特4、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或环境5、交代主要内容(主要事件)6、点明(暗示)文章的中心7、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标题的含义:浅层含义+深层含义标题的作用:结构+内容4、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反问的作用:增强语势(气),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对比的作用: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5、环境描写的作用:内容:1、交代背景(时代背景、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交待了……)2、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了……心情)3、渲染气氛(渲染了……气氛)4、突出文章主旨(突出\表现\揭示了……)结构:引出下文(引出……从而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前后呼应等等6、记叙的三种顺序及作用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的作用: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一)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一)](https://img.taocdn.com/s3/m/d7f1dd0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3.png)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一)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语文是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语文文体知识的学习是语文的关键,也是中考语文高分的关键。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初中语文常见的文体知识,以及涉及中考中高频考点。
一、记叙文1. 定义:以叙述故事或事件的方式表现人物、事物、环境等情节的文体。
2. 特点:多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叙事顺序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合理有序,描写生动而具体,一般不涉及作者的主观感受。
3. 中考高频考点:记叙文的结构特征,如开头、事件、结尾;叙事顺序的处理;情节合理有序的表现;场景描写与人物塑造等。
二、议论文1. 定义:表达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或看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支持自己的观点,达到说服读者的效果。
2. 特点:通常包括:导入、提出问题、自己的观点、分析和论证、结论和呼吁等部分,可以包括多种叙述方式,情感表达更迫切。
3. 中考高频考点:议论文的特点和要素;论点与论据的搭配、结构与呈现;过渡语;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三、说明文1. 定义:通过科普的方式,向读者解释一个事件或事物,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特点:注重通过文字让读者了解相关事物,多用描写手法,对“什么”、“怎么”、“为什么”作出解释。
3. 中考高频考点:说明文的特点和要素;如何简单、明了地向读者解释;文字的精确性和合理性;图表配合等。
四、文言文1. 定义:指中国古代从汉文化时期起一直流行的文化体裁,是汉字的经典范本,也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特点:文言文的语言是古代汉语,包括音、韵、声、调、形等要素的运用,讲究句式的平仄、韵律和对仗,想象力丰富。
3. 中考高频考点:文言文翻译的考点、常见典故的考查;文言文的修辞特点、句法结构、语言组成等学习。
五、诗歌1. 定义:用简练而富含想象力和感情的语言,通过韵、律、格和形式等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文学体裁。
2. 特点:包括抒情、叙事、赞颂、讽刺等多种类型,采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注重语言的形象化和抒情性。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882665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3.png)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的人称及作用:①第一人称:“我”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表达思想感情。
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②第二人称:“你” “你们”作用: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
用于人,增加亲切感;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③第三人称:“他” “他们”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直接、客观展现生活。
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顺叙作用:叙事有始有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局或其他后发生的情节,再从事件开头按发展顺序写。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使情节曲折有波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起强调作用。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
如《秋天的怀念》。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交代…背景,解释…原因;使形象更丰满;突出中心。
六、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2、描写※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3、议论:是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个人感情。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5、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初中语文记叙文知识归纳概括
![初中语文记叙文知识归纳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3332962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b.png)
初中语⽂记叙⽂知识归纳概括 初中语⽂记叙⽂是考试中常有的知识点,所有整理好初中语⽂记叙⽂知识点很有必要,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初中语⽂记叙⽂知识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语⽂记叙⽂知识归纳 1.六要素: ⼈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称: 第⼀⼈称(真实可信)、第⼆⼈称(更加亲切)和第三⼈称(更加⼴泛)。
3.线索:①⼈线(⼈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 (某⼀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式:叙述、描写(肖像,语⾔,动作,⼼理,环境等或正⾯,侧⾯、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的特点:形象,⽣动,具体。
8.表现⼿法:描写、衬托、渲染、对⽐、伏笔、铺垫、象征、⽐喻、以⼩见⼤、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志等。
如何找线索? ①⽂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物的见闻感受作⽤:⽂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起,⼈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使⽂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的事情写在前⾯,然后再按顺序进⾏叙述。
作⽤:避免平铺直叙,增强⽂章的⽣动性,使⽂章引⼈⼊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回忆往事)作⽤:补充、衬托出⽂章的中⼼内容(⼈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物的描写⽅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物容貌、⾐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物的××⾝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法
作用及答题规范
(本体)如、像、似的、若、犹、好像、仿佛(喻词)乙(喻体)。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03线索 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 南极 ,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
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 “ 我” 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 ,结构严谨。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 冬雨为线索 , 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 ,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04记叙人称
记叙人称
人称
作用
教材举例
第一人称
“我”“我们”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 ,刻画了菲
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 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
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 ,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 ,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 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 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
01记叙文六要素
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 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
(统编八上)《背影》 内容概括: 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 ”(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 父亲(人物)来车站送 “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 ,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的感慨(结果)。
抒情
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 也不具体描写人物, 而是通过人、 事、 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 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
怀 ,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 ,(统编八下)鲁迅的《社戏》等 ,都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 ,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与第二人称“你”对 话,亲切自然 , 情感真挚。
(作用)。
拟人
[统编七上P
9]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第三人称“他”“他
们”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
05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
插
叙
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 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 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 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 “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 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 ,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 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 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 ,从不相见到不能忘 ,引出对背影的回忆 ,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
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 ,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 ,由远及近 ,并由此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 色的花海 , 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哲理 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 ——分——总”结构 ,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 ,总结了支配自己一 生的主要动力; 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 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 ,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 , 有意义的。
倒
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
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 ,只有1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02常见题型 常见类型
叙事
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 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 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