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社会学导论
旅游社会学
旅游与赌博绪论:在食、宿、行、娱、购、游的旅游六要素中,澳门旅游业历来以博彩娱乐业见长,并以博彩业为龙头带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繁荣而在世界上享有“东方蒙地卡罗”的“赌城”美誉。
“赌城”美誉为澳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与繁荣同时,也造成了澳门旅游业发展的局限性。
目前,澳门旅游业的收入仍然以博彩娱乐的收入占大比例。
澳门政府在加大对博彩娱乐业的投入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考虑改变澳门“赌城”的旅游形象,试图重新塑造澳门旅游全新的形象,走博彩娱乐与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道路。
一,案例特征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毗邻广东省,与香港相距60 公里,距离广州145 公里。
澳门面积约为29平公方公里,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以及路氹城所组成。
小小的澳门,却蕴藏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共22座建筑及8个广场、前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
长期以来中西文化的汇聚交流,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异域色彩的旅游城市。
澳门地理位置佳、文化华洋杂处,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庙宇,又有庄严肃穆天主圣堂,还有众多的保护文物,以及沿岸优美的海滨胜景。
澳门区人口552,300人。
全区人口增长率2.0%,出生率8.69‰,死亡率3.43‰,男女人口比例0.92:1,全区居民平均寿命84.33岁。
徜徉文化遗产其间,仍可以重拾昔日的风采和传统的韵味: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圣保罗教堂遗壁大三巴牌坊,岿然矗立,右侧是三百多年历史的大炮台城堡;古老神奇的妈阁庙,默默地倾听著朝拜者的祈祷。
各式各样的教堂让人心底保持著一份圣洁,而酒类博物馆、海事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让人眼睛一亮。
(大三巴牌坊)氹仔岛位於澳门半岛之南,环境优美,建筑别具风格,构成一幅诗情画意般景观。
路环岛上花木繁茂,空气清新。
近年路氹城落成,各式渡假村林立,更添光辉。
旅客除可经澳门半岛最北面的关闸到达珠海市和中山市外,亦可经位于路氹城的莲花大桥到达珠海的横琴岛。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旅游社会学1、名词解释1、社会事实:社会学概念社会事实是涂尔干(1895)将其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研究对象而提出的。
“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简单地说,社会事实就是外在于个人,却能制约个人行为的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事实,它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
拟剧理论:布鲁默的学生戈夫曼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互动,并提出了社会学中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认为,在社会这个大舞台的角色表演中,我们非常关心并试图控制自己留个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姿势、语言等表现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情景定义。
戈夫曼将这个过程成为“印象管理”。
他还将表演的区域分为前台、后台。
戈夫曼认为成功的印象管理,依赖于剧组的合作。
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角色距离”,指个人和角色之间存在差距。
3、生活世界:社会现象学创立人舒兹用此术语概括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进行多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是人们在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
其主要特点是预先给定性,同时人们又具有能动性。
另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对这个世界持不怀疑态度,用类型化的常识来认识这个世界。
舒兹进一步探索了人们是如何认为世界理所当然的,以及生活世界是如何被人们构造的。
、文化资本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
由于文化资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功能性分析概念,为了便于研究,布迪厄将其划分为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及制度形态三种基本形式。
文凭是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
文化品位这种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个人的阶级、社会等级归属的无形标志。
文化资本的传承积累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结构是形成某种生活方式。
文化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从结构上决定了旅游者群体的旅游活动方式和体验。
、好旅游者:是从个体社会行为的角度提出的,指的是采用一种新的、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的个体旅游者。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是一门探讨旅游行为以及旅游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自从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旅游社会学也变得越来越受关注。
一方面,旅游社会学研究了旅游行为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
旅游行为不仅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同时也与社会文化、历史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旅游者的个人动机和决策行为往往被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比如文化认同、社交媒体和旅游服务的广告宣传等。
另一方面,旅游社会学探讨了旅游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旅游业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但相应地也对地方社区、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这就需要探讨如何平衡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持。
总之,旅游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了旅游行为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以及旅游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摘要】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
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
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花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
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5006(2001)06- 0016-11一、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状况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是对旅游社会文化现象主体(即“旅游者”)在现代及后现代社会中的独特“性质”和“类型”的研究,并从把“旅游者”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和个体的认识中而缘起的。
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思潮中出现了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 tionism:以社会意义的传播交流和个体的社会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现象学(phenome- nology:以主观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为主要研究内容)、民族方法学派(ethnome- thodologist perspective:以个体释义社会现象的准则为主要研究内容)、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以人类需求与个体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等等不同的理论学说;并开始了对旅游作为群体和个体社会活动现象的理论解释和研究(Dann and Cohen,1991);产生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作为社会文化变迁力量的研究以及旅游者个体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研究等等内容。
从上述观点出发,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对旅游作为一股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该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它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contextualized审视”(Cohen,1979a)。
旅游社会学社会与文化基本概念与理论课件
旅游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服务关系、交易关 系等。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 环境。
网络
旅游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网络,包括人际关系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服务网络等 。这些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活动的效率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发展。
03 旅游社会学的文化概念
旅游影响的社会学理论
旅游社会影响
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旅游社会影响的类型
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中积极影响包括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 发展等,消极影响包括破坏当地文化、扰乱当地生活等。
旅游社会影响的调控
通过政策调控、法规约束和规划管理等方式,控制和减少旅游活动 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
05 旅游社会学的应用与实践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社会考量
社区参与
1.A 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社 区的意见和利益,促进社区参与,确保旅游发 展与当地社区的需求和价值观相一致。
文化保护与传承
1.C 旅游开发应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避 免过度商业化,确保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社会影响评估
旅游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旅游社会由不同的群体构成,包括旅 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目的地居民 等。这些群体之间存在复杂的社会关 系和互动模式。
功能
旅游社会具有经济、文化、社会等多 方面的功能。旅游活动能够促进经济 发展,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承,增进不 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旅游社会的关系与网络
03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和变化,旅游社会学将更加关注 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
旅游社会是指由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目的地居民等构 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具有特定的社会特征和行为规范。
旅游学导论
二、国际旅游组织和中外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五)从流动性角度定义
旅游是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平时居住和工 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六)从时间角度定义
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七)从相互关系角度定义
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 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1.旅游交通条件
2.旅游类型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1.帝王外出巡游 2.学者外出考察 3.陆路经商 4.海上商贸往来
一、古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三)封建社会中期的旅游
1.士人漫游兴起 2.宗教旅游盛行 3.国际旅游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的旅游
1.航海旅行和旅游 2.活跃的国内旅游
第一,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去异国他乡访问的活动,这一点反映了 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第二,旅游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作短期停留的访问活动,这种短 期停留有别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第三,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不仅 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这 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二、近代旅游和我国旅游业的产生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我国旅游业的产生 (三)我国近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业产生,旅游有所发展
2.旅游方式多样化,内容更丰富
3.出境旅游者明显增多 4.入境旅游者逐步增加 5.旅游规模有限
三、我国现代旅游业
(一)初创阶段(1949—1963年) (二)发展阶段(1964—1966年) (三)调整阶段(1966—1977年) (四)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1年)
分析旅游社会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分析旅游社会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社会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将社会学、人类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研究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
旅游社会学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旅游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也从理论上探讨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旅游社会学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社会学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旅游业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破坏、文化冲突、社会不平等等。
旅游社会学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
第二,旅游的社会化。
旅游不再是个别人的私人活动,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旅游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旅游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现象,并探讨旅游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三,旅游业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不仅仅是经济活动,它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旅游活动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旅游社会学通过研究旅游对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影响,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旅游社会学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制定和规划。
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例如,研究环境破坏问题可以促使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研究文化冲突问题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文化保护政策。
第二,管理和营销。
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旅游从业者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从而更好地管理和营销旅游产品和服务。
例如,研究旅游者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旅游从业者提供更符合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社会问题解决。
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解决旅游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社会学对旅游和旅游业的研究
社会学对旅游和旅游业的研究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旅游和旅游业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旅游和旅游业的研究。
旅游与文化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可以带来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接触。
这种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多元化、增强互相理解并促进社会和谐。
旅游行为也受到文化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在形成认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体验时会受到自身文化、旅游地区的文化、主流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同时,旅游业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因此,旅游业的成功和发展与所在地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旅游与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产业,如酒店、餐饮、交通和旅游娱乐等,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财富。
旅游的发展也可以刺激地方政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和价值。
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例如,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旅游业发展会促进区域性的发展,也有可能导致过于依赖旅游业而忽视其他重要的产业。
因此,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注意谨慎而平衡地进行发展规划。
旅游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以及群体行为的学科。
旅游现象和旅游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社会现象和行业活动,涉及到旅游者个体的选择和团体性质、旅游区域和目的地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旅游经营者的利益与行为等诸多问题。
旅游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了旅游行为、社会环境、管理产业等问题,还涉及到了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旅游的研究必须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
总结在旅游业不断发展、扩大的趋势下,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的影响和重要性。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旅游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现象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探究了旅游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旅游的反馈作用。
旅游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旅游行为、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旅游政策等多个方面。
旅游行为是旅游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旅游行为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
旅游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旅游行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从而更好地开发旅游市场。
旅游产业是旅游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多个方面。
旅游产业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更好地评估旅游产业的贡献。
旅游文化是旅游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元素,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
旅游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推广旅游文化。
同时,旅游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更好地维护旅游文化的价值。
旅游政策是旅游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旅游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措施,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投资、旅游管理等多个方面。
旅游政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旅游政策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政策的影响和效果,从而更好地评估旅游政策的质量和效益。
旅游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现象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社会学的原理与应用
旅游社会学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旅游社会学是研究旅游现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旅游参与者、旅游行为、旅游产业及旅游社会环境等多个要素。
本文将介绍旅游社会学的原理,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旅游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基于以下原理: - 社会交往原理: 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当地社区之间都存在着各种社会交往,如互动、沟通和文化交流等。
- 社会地位原理: 旅游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在旅游过程中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同时,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旅游的需求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 社会文化原理: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者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 社会结构原理: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中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构成了旅游社会的结构。
3. 旅游社会学的应用领域旅游社会学的原理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3.1 旅游规划与发展•通过对社会交往原理的研究,帮助旅游规划者更好地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社会交往模式,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策略。
•基于社会地位原理,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营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和定价策略,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2 旅游体验与文化交流•利用社会文化原理,开展旅游体验研究,了解旅游者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为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基于社会交往原理和社会地位原理,探索不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自我塑造和宣传提供指导。
3.3 旅游社会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结构原理,研究旅游产业对当地社区的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影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估和决策支持。
•通过社会交往原理,了解旅游对当地社区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为旅游业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提供方案和管理策略。
4. 结论旅游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旅游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旅游行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2
真实 (real)
舞台化 (staged)
真实 景观的 (real) (1) 真实 (authentic) 本质
(3) 真实的否认 (denial of au2 thenticity ) , 即 舞 台 猜 疑 (staging suspicion)
(Nature of Scene)
舞台化 ( sta2
游景观情形 ,即景观本身是人为的 ,而游客也认识到 了其中的“舞台化性质”,Cohen 称此为“开放的旅游 空间”。
that is open to outsiders) ”。第五舞台是经过简单准备
诚然 ,Cohen 的上述理论 ,发展了 MacCannell 关
可供游人“进入”和“观赏”的后台 。如一般意义上的 于“舞台真实”的观点 ,但是 ,这种描述主要是针对
光地“真实情况”以及当地居民“真实生活”的了解 , 理论体系不能对所有的旅游景观情形作出合理解
都体现出这么一种特点 。基于这种认识 ,MacCannell 释 ,尤其在旅游者对景观的印象和认知上存在严重
认为 ,现代旅游中的大多数经历都属于“旅游场合中 的舞台真实 ( staged authenticity in tourist settings) ”经
“闲人免进场所”。第六舞台是 Goffman 所界定的“后 “观光型”旅游景观情形而言的 ,仍有某种“静态审
台 (back region) ”,即可唤起旅游意识和神秘遐想的 视”之嫌 。MacCannell 的学说侧重历史 、文化 、考古等
社会空间 。
遗迹 (址) 性人文景观 ; 而 Cohen 的观点则不仅包括
4.“真 实 性 ( authenticity) ”与“ 舞 台 性 ( staged2 ness) ”:对旅游吸引系统的社会学解释
《旅游社会学》讲义概要
《旅游社会学》讲义概要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邢慧斌第一章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旅游社会学的定义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试图通过微观、宏观两个角度,广泛研究旅游现象、关系、行为、规律,以期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推动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重要是理解)理解1.新兴学科2.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三种运行状态和三种发展状态)3.条件和机制条件:人口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与心里条件等二:研究对象三: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特征2.基本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区别这四类方式)3.社会学的研究过程选择问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资料收集阶段、资料分析阶段、结果总结阶段(会灵活运用)4.课题的来源:现实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5.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标题、导言、主体、结尾、参考文献6.基本研究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测量统计、定性分析、计算机应用等四:研究的困难1.调查对象的复杂性常常影响最后结论2.研究手段的限制3.社会条件的限制(伦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第二章旅游社会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一:旅游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的产生(两次大革命)2.旅游社会学的产生①19世纪70年代用统计方法研究旅游社会旅游学;②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旅游社会学研究重功利性③60年代至今旅游社会学涉及领域较广泛,但仍受重功利性的影响二:早期的社会学理论1,孔德的社会学理论主要贡献:①最早提出和使用“社会学”②提出人类知识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阶段、实证阶段③解决社会弊端的原则: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
④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2。
斯宾赛的社会学理论①个人本位的社会有机体②社会进化思想3.迪尔客姆①重整体、唯实的方法论②社会团结③独特的研究程序4.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标合理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激情的行动、传统的行动(在旅游活动中后两种占主体)三:旅游社会学的流派1.结构功能主义旅游系统应具有的功能:适应功能、目标实现功能、整合功能和模型维持功能2.社会冲突理论集中在以下几点:①旅游产业的高度常规化、非人格化的发展模式与旅游质量期望值之间、以及旅游产业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旅游社会学
源于对旅游资源的(工具理性)态度,中国在旅游体验的供给上出现 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为此我们应采取奉行长期主义的(价值理性)态 度,促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治理模式,决定了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所造成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后果。
为了避免旅游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有必要借助非政府组 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大众媒体的作用。
2、 填空选择判断
1、旅游供给的过程,是供应方根据(旅游者偏好)而提供可控的旅 游体验的过程。这一供给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基础与配套设施的建立与改 善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建设与保护。目的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旅 游商业化)与(旅游体验本真性)的矛盾。因此,一地的旅游发展至少涉 及四方矛盾:管理部门、投资商与涉及旅游供给的当地居民、不涉及旅游 供给的当地居民、旅游者。(多选)
韦伯以理解为基础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 义)。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四种分类中(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 动、激情行为与传统行动),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的只有目的合理 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马克思的思想主要围绕(社会结构)、(意识 形态)与(阶级冲突)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并以动态的方式而展开。
、文化资本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 形资产。由于文化资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功能性分析概念,为了便于 研究,布迪厄将其划分为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及制度形态三种基本 形式。文凭是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文化品位这种身体形式的 文化资本,是个人的阶级、社会等级归属的无形标志。文化资本的传 承积累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结构是形成某种生活方式。文化资本 在一定程度上从结构上决定了旅游者群体的旅游活动方式和体验。
第三章 旅游社会学研究方法
(五)后现代主义 1.本体论 认为现实没有唯一的真理,存在多种解释。世界处于 持续不断的变化中。 2.认识论 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是非常主观的关系——研究结 论可以描述研究者的体验和感受,成果表现形式不必 是科学报告的格式。 3.方法论 置疑现有的研究方法,试图创造新的收集信息、获取 知识的方法。多采用描述的方式,而不是抽象和概括。
3.方法论 建构主义主要是采用质性方法论,强调个体性 和唯一性。 4.应用 最适合指导诸如旅游体验的研究、社区好客度 的研究、主客交互过程中游客和社区居民的体 验的研究等
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不同 现实是唯一性的还是多元性的 研究者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方法论是定量还是质性 研究者是参与还是中立 数据收集的情形不同 结论的获得不同
女权主义 世界是以性别为中介的; 主观的 男性主导,女性从属
后现代主 世界是复杂的、持续变化 主观的 义 的、永远诠释不完的 混沌理论 世界是不稳定的,非线性 客观的 的,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中 的动力系统
主要是质性的
置疑的、颠覆传统 的,质性的形式 定量的;如果用以 比喻则是质性的
四、旅游社会学研究的视角
第三章 旅游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本体论 (二)认识论 (三)方法论
术 语 理论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方法 定 义 一系列观点和信仰 存在的本质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 对具体研究行为的一系列指导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手段和工具
二、旅游社会学研究范式
(一)实证主义 1.本体论 现实是“真实的”,而且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 了解的 2.认识论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 3.方法论 价值无涉的调查,采用定量方法论;调研数据 收集方法有调查问卷法、结构式观察法等
第一讲:旅游社会学导论
2、旅游社会学的定义
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整体出发,运用社会学的理论、 观点和方法,广泛研究旅游现象、旅游关系、旅游行 为及其变化规律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郑本法)
对旅游的社会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旅游社会学作为 一门完整而严谨的学科体系尚需逐步建立;截至目前 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更不明确其研究范围。但是这种 情况不应该妨碍对旅游的社会学研究,相反,它是一 种动力。
二、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2.基本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3.社会学的研究过程:选择问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资料收
集阶段、资料分析阶段、结果总结阶段(会灵活运用) 4.课题的来源:现实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5.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标题、导言、主体、结尾、参考文献。 6.基本研究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测
量统计、定性分析、计算机应用等。
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旅游社会学是一门交叉综合的新学科,暂时借用相关 传统学科的成熟研究方法是必要的。
其次,研究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是旅游社会学理论自我发展的 研究方法;二是用于指导旅游社会学实践并把旅游社会学理论 应用于旅游实践的研究方法。
再次,微观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游者个体从“诞生”到“死亡” 的过程仅考虑到旅游者个体因素,乃相对静态过程,旅游者个 体研究应属于静态分析;宏观旅游社会学中旅游者群体的研究, 把旅游者置于社会的动态的复杂环境中,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 的关系、旅游影响、旅游人流等都是双向的、动态的,应属于 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静态和动态是相对而非一成不变的。从
二、旅游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至90年代初,ANNALS出版了旅游社会科学(Tourism Social Science)专辑(卷18[1],1991),从跨学科角度对旅游社会科 学进行了综合的研究,进而兴起了对旅游社会学专门领域的 深入研究;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发展学说、新迪尔凯 姆学说、冲突和批判学说、功能主义学说、韦伯主义学说、 形式主义、现象学和人种学,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探索取向和 理论成果(Dann&Cohen,1991)。但由于“旅游社会学”在 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两方面尚不成熟,旅游社会学的发展仍处 于初级阶段(Dann&Cohen,1991),独立的旅游社会学尚未 形成。
社会学理论在旅游行业投资决策中引导思考问题策略模型
社会学理论在旅游行业投资决策中引导思考问题策略模型在旅游行业的投资决策中,社会学理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益的思考问题和策略模型。
旅游行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行业,投资者需要结合市场需求、目标客户群体、竞争态势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因素进行决策。
社会学理论提供了一种从社会结构和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市场的方法,帮助投资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思考问题,最终做出明智的决策。
首先,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旅游行业的社会结构和关系。
旅游行业是一个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比如,政府、游客、旅行社、供应商和目的地社区等各方在旅游行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通过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投资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其次,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旅游市场中的社会问题。
旅游行业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破坏、文化冲突、劳动条件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回报。
通过社会学理论的解析,投资者可以充分了解这些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从而在决策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如,通过研究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关系和环境状况,可以帮助投资者避免对社区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可持续性和利益最大化。
此外,社会学理论也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旅游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
旅游消费者的决策往往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地位、群体认同和个人价值观等。
社会学理论通过研究这些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消费者分析方法。
例如,通过对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和偏好进行研究,投资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群体的消费决策动机,从而为他们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此外,社会学理论还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旅游行业中的社会变革和趋势。
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独特的洞察力。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社会学概论10历41班田志强XX一,谈谈如何将旅游社会学运用到实践中?答: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很多和旅游社会学相关的现象和事例,在如何运用的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看到,比如在旅游黄金周过后造成的环境污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通过旅游影响到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都可以看到旅游社会学的影子,社会是一个发展的整体,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一批人去从事旅游业还间接的引起了地方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海南旅游较好,本地旅游房地产开发较多,对本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引起本地居民反感外来旅游者,认为是他们的到来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引起社会问题,还有要研究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它带动的产业规模有多大?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有多大?黄金周的实施利弊如何?会不会造成次生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和旅游社会学紧密相关,紧紧相连。
要通过学习旅游社会学来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些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方法使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二,列举一个社会问题,并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社会问题是农村老人无人赡养,大量的老人独自居住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年到城市去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回报,在城市里打工赚钱,一年难得回一趟家,家里一般都是老人在操持,地里的农活也是老人在务,曾经有一位老人说过“人走了连一个抬棺材的都没有”这也许是一个让我们伤心的话,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新闻报道,老人被饿死在家里,老人独自在家里去世,邻居闻到臭味才知道,有些老人走了儿女还不一定能够回去尽最后的孝道,老人每天只能自己扛着,有病有事再也找不到年轻人去帮忙了,任那房倒屋塌,人烟逝去,农村老人需要的关心和关爱不是隔十天半个月打个电话说着好吃好喝这么简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道,这些事人最基本的,老人还需要的是爱和需求,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的时代,农村老人越来越多,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已经引起了媒体的注意报道。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摘要: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追求自然、解放身心、试图摆脱现代生活高压力下的不适之感的主观行为,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人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
旅游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而言,意义、重要性和功能性逐渐得到加强。
从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新视角和旅游反映社会变迁两大方面,阐释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旅游社会学社会变迁1 引言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代即已存在。
但世界性的旅游组织和导游,是在五千年前由古埃及兴起的。
旅游的迅即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产业,而且对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旅游的产生是客观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成员收入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旅游消费需求和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本文所指的旅游,是将其看成一种社会行为,它是具有综合影响的并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变迁有重要作用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结合,而社会学就侧重把其当作群体行为来研究。
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旅游作为一股较强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其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审视”。
2 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整个社会以及构成整体的各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并揭示这些现象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与机制,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综合性具体学科。
旅游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学科。
社会学为旅游学和旅游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和视角。
2.1 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新视角2.1.1 旅游是一种异化体验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旅游行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旅游现象,实质是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机构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过程。
而且,这些行为、现象、关系及其过程构成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旅游社会学的定义
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整体出发,运用社会学的理论、 观点和方法,广泛研究旅游现象、旅游关系、旅游行 为及其变化规律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郑本法)
对旅游的社会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旅游社会学作为 一门完整而严谨的学科体系尚需逐步建立;截至目前 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更不明确其研究范围。但是这种 情况不应该妨碍对旅游的社会学研究,相反,它是一1.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2.基本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3.社会学的研究过程:选择问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资料收
集阶段、资料分析阶段、结果总结阶段(会灵活运用) 4.课题的来源:现实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5.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标题、导言、主体、结尾、参考文献。 6.基本研究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测
(二)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概括而言,可 分为两大类:旅游者个体和旅游者群体。旅游 者个体的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者社会行为及引起 该行为的动机、心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 深层因素;旅游者群体研究则包括了社会关系 (即旅游者与接待地社会相互关系)、跨文化 交际、社会影响、旅游人流等方面。
对旅游社会学的认识
郑本法:研究旅游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就应该是 旅游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从这点出发,可以把 旅游社会学看作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与 技能,研究旅游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的一 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大体包括:社会文 化与旅游;社会交往与旅游;闲暇时间与旅游; 社会人口与旅游;社会群体与旅游;社会对旅 游的影响;旅游社区建设;等等。
量统计、定性分析、计算机应用等。
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旅游社会学是一门交叉综合的新学科,暂时借用相关 传统学科的成熟研究方法是必要的。
其次,研究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是旅游社会学理论自我发展的 研究方法;二是用于指导旅游社会学实践并把旅游社会学理论 应用于旅游实践的研究方法。
再次,微观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游者个体从“诞生”到“死亡” 的过程仅考虑到旅游者个体因素,乃相对静态过程,旅游者个 体研究应属于静态分析;宏观旅游社会学中旅游者群体的研究, 把旅游者置于社会的动态的复杂环境中,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 的关系、旅游影响、旅游人流等都是双向的、动态的,应属于 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静态和动态是相对而非一成不变的。从
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
旅游者个体研究
旅游者个体研究属于微观旅游社会学范畴,其核心是 旅游者社会行为,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活动及 旅游过程结束汇入主流生活之后受旅游经历影响的个 人生活、工作行为。决策行为研究,揭示了旅游者个体 如何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揭示旅游者旅游需要 和动机是如何被唤起的,而这旅游动机又是如何影响到 决策行为等诸多问题。
3、旅游社会学的定义
旅游社会学是界于旅游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综合 学科,其研究对象范围应是旅游者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 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关问题的集合。旅游者包括两层意思, 一为旅游者个体,二为旅游者群体。对前者的研究,构成 微观旅游社会学;对后者的研究,构成宏观旅游社会学。 这样,旅游社会学对旅游者的研究便显然地有别于普通社 会学对一般社会人的研究,旅游社会学也由此显示了学科 的独特性和学科建设的必要性;而对旅游者社会行为和社 会关系的研究,又有别于旅游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从而显 现出了旅游社会学的学科意义。(张进福,肖洪根)
旅游者群体研究
属于宏观旅游社会学范畴,核心是社会关系和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旅游作 为社会群体行为,必然引发各种社会关系。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者在 旅游过程中,必然与接待地居民、旅游产品(服务)供给者、旅游媒体,包 括与旅游相关产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并由此引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 系。其中居主要地位的是旅游者与接待地社会的相互关系。旅游者离开了 原居住地,进入了一个社会、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陌生旅游地。“文化掮 客”(Cultural Brokers)如何架起旅游者与旅游地沟通的桥梁?居住地社会 如何减轻旅游者所携带的“文化包袱”(Cultural Bag-gage),使旅游者 融入旅游地社会中,真正呼吸旅游地社会文化空气?主客双方如何保持适 度的距离?语言和其他交际手段如何影响旅游者与接待地关系?这些具有浓 厚文化底蕴的问题都是旅游社会学所必须研究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 面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期望,使旅游过程轻松愉快、达到旅游的真正目的, 另一方面又使得旅游地保持一种有序的、充满活力的状态。
二、旅游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社 会的结构、功能和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最早 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VonWiese开始把旅游放在社会学大范畴中进行研究; 50、60年代英语国家出现了认为旅游者是受旅游企业操纵的文化吸毒者 (cultural dope)和认为应该从经验主义出发毫无偏见地研究旅游现象的相对立的 两派。70年代,伴随着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旅游社会学作为社会 学的一个分支开始出现(Cohen,1972),并集中于对旅游者自身、旅游者与接待 地社会相互关系、旅游系统、旅游影响四个方面的研究(申葆嘉,1996)。
第一讲 导 论
一、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三、旅游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社会学的定义 1、旅游社会学是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各
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 新兴学科。它试图通过微观宏观两个角度,用社会学的 理论来解决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邢慧斌) 理解:1.新兴学科;2.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三种运行 状态和三种发展状态);3.条件和机制; 条件:人口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 化与心里条件等。
最后,微观旅游社会学以旅游者个体为对象,研究旅游者 个体心理变化、旅游期望值及是否达到旅游目的,属个量分 析;而宏观旅游社会学面对的是一个旅游者群体及与其相接 触的整个旅游地社会居民、旅游产品(服务)供给者群体,研 究的是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影响、多种文化背 景的交融和旅游人流,是一种多变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