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讲义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核心讲义(高中数学课程知识 下)【圣才出品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核心讲义
第5章高中数学课程知识(下)
5.1考纲解读
1.熟悉《课标》所规定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2.了解《课标》各模块知识编排的特点。
3.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5.2核心讲义
一、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
(一)高中数学课程的整体结构
1.第一部分是必修系列课程,由五个模块组成。
2.第二部分是选修1、2系列课程,这部分内容可以选择。
3.第三部分是选修3、4系列课程,由16个专题组成。
高中数学课程的整体结构用框图表示如下:
(二)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1.高中数学必修课程内容结构框图
2.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与选修1、2课程内容结构框图
二、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主线
(一)函数主线
1.把函数作为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一条主线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内容的结构用框图表示如下:
2.突出函数的实际背景,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引入概念
高中阶段函数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两种方法:
(1)先学习映射,再学习函数,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
(2)通过具体函数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对应关系的函数,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3.强调函数模型及其应用,通过具体函数模型落实对概念的理解
(1)通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简单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篇一: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案一(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题目: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教学时间:45分钟三、授课人数:四、课时:1课时五、课型:六、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八、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 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x?3?0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二
教案二(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时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题目: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二、教学时间:45分钟三、授课人数:四、课时:1课时五、课型: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八、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
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二)研探新知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1){1,2,3},{1,2,3,4,5}==;A B(2)设A 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 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3)设{|},{|};C x x D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2,4,6},{6,4,2}E F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B 的子集.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含于B(或B 包含A).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
高中数学老师完整讲义及对应作业课件
04
CHAPTER
数学思想与方法
总结词:数形结合思想是高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通过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
总结词:化归与转化思想是高中数学中另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通过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或已解决的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高解题效率。
THANKS
通过圆心和半径来表示圆的方程,公式为 ((x - h)^2 + (y - k)^2 = r^2)。
椭圆的标准方程
通过焦点和长轴、短轴来表示椭圆的方程,公式为 (frac{x^2}{a^2} + frac{y^2}{b^2} = 1) 或 (frac{y^2}{a^2} + frac{x^2}{b^2} = 1)。
高中数学老师完整讲义及对应作业课件
目录
代数部分几何部分解析几何数学思想与方法
01
CHAPTER
代数部分
介绍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等基本概念,并解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函数的表示方法
映射的概念
介绍函数的图象表示、表格表示、解析表示等方法,并举例说明。
解释映射的基本概念,以及映射与函数的关系和区别。
03
02
01
02
CHAPTER
几何部分
基础概念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本性质和判定。
角度的概念和性质,包括补角、余角和邻补角。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
三角形的分类、性质和判定。
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进阶概念
圆的性质和判定。
坐标几何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方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
2. 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 学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
2. 探究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4. 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分析一、教学内容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
2. 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的制定。
二、内容分析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第三章:教学实施与评价一、教学实施1.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明确教学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学资源的利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3. 教学评价的反馈:将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校,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四章:教学案例与分析一、教学案例1. 案例一:实数与数系的教学2. 案例二:函数的性质的教学3. 案例三:几何图形的教学二、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一:实数与数系的教学2. 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教资试讲教案高中数学
教资试讲教案高中数学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直线和图形。
2.理解直线、抛物线、圆的性质及互相之间的关系。
3.能够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表示方法。
2.直线、抛物线、圆的性质及互相之间的关系。
3.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1.直线、抛物线、圆的性质及互相之间的关系。
2.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示意图。
2.直线、抛物线、圆的相关概念。
3.应用题的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直线、抛物线、圆与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二、讲解(15分钟)1.直线的表示方法及性质。
2.抛物线的表示方法及性质。
3.圆的表示方法及性质。
4.直线、抛物线、圆之间的关系。
三、练习(15分钟)1.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巩固直线、抛物线、圆的性质。
2.让学生做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应用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直线、抛物线、圆之间的关系,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在这里填写具体知识点,如函数的性质、解方程等)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这里填写具体教学方法,如探究、合作、实践等)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章节:必修(在这里填写具体章节,如必修一、必修二等)2. 课题:(在这里填写具体课题,如《函数的性质》、《解方程》等)3.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在这里填写具体知识点,如函数的性质、解方程等)4.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在这里填写具体知识点,如函数的性质、解方程等)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在这里填写具体方式,如问题导入、情境创设等)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课题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成果和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在这里填写具体教材名称,如《高中数学教材》等)2. 辅助材料:提供(在这里填写具体辅助材料,如PPT、教案、练习题等)3. 教学工具:利用(在这里填写具体教学工具,如黑板、投影仪、计算机等)4.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说课稿四
说课稿四函数的概念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 xx 组 xx 号考生,我叫 xxxxxx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函数的概念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1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部分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函数的传统定义,函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有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主要内容,还是数学分析,复变函数的内容,还是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1. 知识与技能: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3. 情态与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四、教学方法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在初中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通过高一第一节“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从以上的学情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
云南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集合与函数》讲义
2017年云南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集合与函数》讲义集合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
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
2、数学名词。
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
3、口号等等。
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
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
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
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
集合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
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与“不属于”两种。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Φ。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
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
『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
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
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符号(如右图),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
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几种运算法则并集:以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或B ∪A),读作“A并B”(或“B并A”),即A∪B={x|x∈A,或x∈B}交集:以属于A且属于B的元差集表示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或B∩A),读作“A交B”(或“B 交A”),即A∩B={x|x∈A,且x∈B}例如,全集U={1,2,3,4,5}A={1,3,5}B={1,2,5}。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说课稿(整合版)
说课—《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讲义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讲义(总16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讲应试攻略一、考情分析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高中学段教师资格统考科目三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数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数学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试题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二、题型解读(一)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知识点覆盖范围比较广。
在历年考试真题中,学科知识6-7道,课程与教学知识1-2道。
(二)简答题简答题稳定在5题,前面3题一般是学科知识,后面2题是课程知识与教学知识,总分值35分。
(三)解答题一般考大学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知识,分步骤给分,如果不能够完全解答,只要会的步骤,都要写在试卷上,阅卷老师看见答案中有相关步骤,都会给相应的分数。
(四)论述题一般考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
在答题时一般需要提出论点,并用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五)案例分析题一般考查教学知识或教学技能。
案例分析题是给出教学片段,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作出决策,或给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六)教学设计题给出一个课题,按要求进行设计。
一般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问题进行考查。
三、备考策略(一)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考纲是了解考点的依据,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
对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也可参照“考情分析”与“题型解读”。
(二)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
1、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
2、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批注,加强记忆。
3、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高中数学教资讲解
高中数学教资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为基础,针对数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部分进行深入讲解。
具体包括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评价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为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数学师范专业学生或有志于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非师范专业学生。
他们在数学知识储备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对数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他们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体系、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能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正确解读。
(2)掌握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学会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评价等,能撰写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设计案例。
(4)掌握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等,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批判性思维。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教育的热爱,培养他们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数学试讲逐字稿14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数学试讲逐字稿《并集》逐字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并集》。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类比概念,引入课题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PPT 上的这个实例:我校食堂每天都需要补够一些菜,第一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A ={黄瓜,冬瓜,茄子}; 第二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B ={黄瓜,土豆},现在我们再给出一个集合 C ={黄瓜,冬瓜,茄子,土豆},大家能否观察一下这三个集合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呢?好,你来说,他说集合C 中的元素就是把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元素加在一起构成的。
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大家都说同意。
很好,观察的很细致,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发现集合也是可以“相加”的,那用我们的数学语言究竟如何来表示这种运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二、知识新授、层层剖析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读作A 并B,记为B A U 。
那用符号语言如何描述B A U 呢?思考一下,好,你想好了,那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吧,他写的是B A U ={x|x ∈A 或x ∈B},表述的对吗?大多数同学都说是对的。
很好,表述的完全正确,还很规范。
那如果A 集合和B 集合中出现了同样的元素,这些元素在B A U 中是否需要重复列举呢?好,你举手的速度真快,你来说!他说不需要重复列举,因为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互异性,同样的元素只出现一次就可以了。
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我听见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同意,很好,看来大家充分掌握了我们之前学习的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并且这位同学表述的也很清晰啊!在表述集合的时候,我们除了学过符号语言,还学习过韦恩图,那现在请大家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用图形语言表示B A U 。
好,时间到,谁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画的图示呢?好,你来,老师把这位同学画的图投影在大屏幕上了,大家来看一下画的对吗?大家都说跟自己画的基本是一样的,很好,看来大家作图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且通过图形,我们发现B A U 的内容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了。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引导,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 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1.2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1.3 函数图像的识别与分析第二章:三角函数2.1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图像2.2 三角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3 三角函数的应用第三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3.1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2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1 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4.2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第五章:函数的极限与导数5.1 函数的极限概念5.2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法则5.3 导数的应用(单调性、极值、最值)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合作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函数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2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应用2. 第二章:三角函数2.1 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解三角形3. 第三章:概率与统计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3.2 统计方法及其应用4. 第四章:数列4.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4.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5. 第五章:立体几何5.1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判定5.2 空间向量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与测验: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高中生的数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习题库:收集各类高中数学习题,供学生练习。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数学教具,辅助讲解与演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或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教 师 资 2 0 2 0 年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1、题目:《不等式》2、内容:3、基本要求2 0 2 0 (1)试讲时间10分钟(2)学生了解并掌握不等式概念(3)师生间有互动教学设计逐字稿同学们好,上课!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存在有相等关系,又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
现在同学们想想我以前学习的都有哪些不等关系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好,请坐下,这位同学说了,以前我们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这是我们以前接触过的不等关系。
在我们的数学中,还是存在很多别的不等关系,下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展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自己先读读题目,然后自己先写出数学表达的式子,一会老师请一位学生来回答,好,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已经写完了,那么现在我们请中间这位同学来回答,好,请坐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大家都没做声,说明同意这位同学的做法。
那么观察可以得出这些式子都是用不等式表示出来的,那么不等式有一些什么性质呢?在学习不等式性质之前,我们先来回忆等式的性质,有哪位同学来回答呢?请后面那个举手的同学来回答,教 师 资 2 0 2 0 年 试卷 测试题集合 好请坐下,这位同学说:“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是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两端同时乘以或是除以同一个不为0 的数或是式子,结果仍是等式。
回答的很好!说明对等式的性质掌握的很熟练。
以前学习的比较实数的大小的结论是: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如果a-b 等于零,那么a=b;如果a-b 是负数,那么a<b.从这样的关系中可以得到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考虑这两个实数的差,这是研究不等式的一个出发点。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不等式的性质:这两个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第一个只是不等式形式的一种变换,第二个我们称这是不等式的传递性。
如果现在老师说把数轴上的两个不重合的点沿相同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得到另两个新的点,得到的两点的左右位置关系不会发生改变,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用不等式怎么表达这样一句话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好请坐下,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条性质。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面试试讲内容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试讲内容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试讲内容通常要求考生选择一个数学知识点,针对该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试讲内容示例:1. 教学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教学设计:先介绍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函数,并学会通过函数表达实际问题中的关系。
随后介绍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并通过例题让学生巩固认识。
最后,引入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通过绘制函数图像和讨论图像上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课堂展示: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现场给出一个具体的函数,例如 f(x) = 2x + 1,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的分析,并绘制函数的图像。
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函数知识。
2. 教学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首先引入二次函数的标准式形式,讲解二次函数图像的一般特点,如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及坐标轴、对称轴等。
随后,介绍二次函数的性质,如顶点坐标的计算、最值、零点等,并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最后,讲解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例如抛物线问题、最优化问题等。
课堂展示:选择一个具体的二次函数,例如 f(x) = x² - 2x + 1,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图像的绘制,并分析图像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如求顶点坐标、求最值等,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理解。
3. 教学知识点: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先介绍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概念,并讲解周期、振幅等基本性质。
随后,介绍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如图像周期的改变、振幅的变化等,并通过实例题进行讲解。
接着,引入正切函数、余切函数和割函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课堂展示:选择一个具体的三角函数,例如 f(x) = sin(x),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图像的绘制,并分析图像的周期、振幅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应试攻略一、考情分析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高中学段教师资格统考科目三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数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数学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试题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二、题型解读(一)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知识点覆盖范围比较广。
在历年考试真题中,学科知识6-7道,课程与教学知识1-2道。
(二)简答题简答题稳定在5题,前面3题一般是学科知识,后面2题是课程知识与教学知识,总分值35分。
(三)解答题一般考大学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知识,分步骤给分,如果不能够完全解答,只要会的步骤,都要写在试卷上,阅卷老师看见答案中有相关步骤,都会给相应的分数。
(四)论述题一般考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
在答题时一般需要提出论点,并用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五)案例分析题一般考查教学知识或教学技能。
案例分析题是给出教学片段,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作出决策,或给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六)教学设计题给出一个课题,按要求进行设计。
一般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问题进行考查。
三、备考策略(一)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考纲是了解考点的依据,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
对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也可参照“考情分析”与“题型解读”。
(二)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
1、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
2、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批注,加强记忆。
3、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系统总结,梳理知识脉络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脉络,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加强识记效果,以便在考试中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快速在脑中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得出合理的答案。
(四)强化练习,及时查漏补缺多做练习是检测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进行适当的练习,以及时查看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查漏补缺,科学备考。
第二讲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1、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掌握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高中数学的知识。
2、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包括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及其运算、矩阵与变换。
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要求:理解高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高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数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程知识1、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2、熟悉《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3、能运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三)教学知识1、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2、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3、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4、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5、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技能1、教学设计a、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
b、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c、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
d、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
2、教学实施a、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
b、能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c、能结合具体数学教学情境,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3、教学评价a、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恰当地评价。
b、能对教师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c、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试卷结构四、题型示例1、单项选择题a、学科知识模块b、课程与教学知识模块在某次测试中,用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某题的平均分除以该题分值,得到的结果是(B)(2016年下半年真题)A.区分度B.难度C.信度D.效度区分度: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
信度: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效度: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
2、简答题以“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为例,阐述数学定理教学的基本环节。
(2016年下半年真题)解题思路:(1)介绍定理的背景或特殊情形。
(2)了解定理的内容,理解定理的含义,认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3)定理的证明或推导过程:学生与老师一起研究证明方法,如不需证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体会定理规定的合理性。
(4)熟悉定理的使用。
(5)引申和拓展定理的运用。
3、解答题设函数f(x)=x2在R上连续且可导。
(1)当f(x)=x2,且g(x)=exf(x)时,求证f(x)与g(x)有共同驻点。
(2)当f(a)=f(b)=0(a<b)时,求证方程f'(x)+f(x)=0在(a,b)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2016年下半年真题)4、论述题函数的单调性是刻画函数变化规律的重要概念,也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
(1)请叙述函数严格单调递增的定义,并结合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说明中学数学课程中函数单调性与哪些内容有关(至少列举两项内容)。
(2)请列举至少两种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并分别简要说明其特点。
(2016年下半年真题)5、案例分析题概念同化指从已有概念出发,理解并接纳新概念的过程,实质是利用演绎方式理解和掌握概念。
由于数学中大多数概念是以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定义的,所以适宜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奇函数,,概念教学为例简要说明概念同化的教学模式:(1)向学生提供“奇函数”概念的定义(2)解释定义中的词语、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含义突出概念刻画的是: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自变量,考察χ与-χ对应的函数值f(χ)与f(-χ)之间的关系以f(-χ)=-f(χ)。
因此函数的定义域应该关于原点对称,满足这个条件后再考察f(-χ)=-f(χ).(3)辨别例证,深化概念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概念例证,例证中以正例为主,但也要包合适"-3的反例,尤其是一些需要考察隐含条件的例子。
(4)概念的运用提供各种形式来运用概念,达到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体系的建构的目的,可以利用个别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的问题。
问题:(1)请举出反例说明(3)辨别例证,深化概念。
(5分)(2)请举例补充(4)概念的运用。
(5分)(3)请结合案例,总结出概念同化的教学模式的过程。
(10分)6、教学设计题“对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和教学评价等。
请完成下列任务:(1)设计“对数的概念”的教学目标;(2)写出“对数的概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设计“对数的概念”的引入过程(要求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引入对数的概念的必要性)。
(2016年下半年真题)第一部分数学学科知识第三讲第一章、数学分析考点:1、掌握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2、求极限的方法3、导数与微分的应用4、求解定积分与不定积分5、能够运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求解问题1、数列极限的定义:设{Xn} 为实数列,a 为定数.若对任给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n>N 时有∣Xn-a∣<ε则称数列{Xn} 收敛于a,定数 a 称为数列{Xn} 的极限,并记作或Xn→a(n→∞)读作“当n 趋于无穷大时,{Xn} 的极限等于或趋于a”.若数列{Xn} 没有极限,则称{Xn} 不收敛,或称{Xn} 为发散数列.该定义常称为数列极限的ε—N定义.对于收敛数列有以下两个基本性质,即收敛数列的唯一性和有界性。
定理1:如果数列{Xn}收敛,则其极限是唯一的。
定理2:如果数列{Xn}收敛,则其一定是有界的。
即对于一切n(n=1,2……),总可以找到一个正数M,使|Xn|≤M。
2、函数极限的定义:设f(x)在x0点附近(除x0点以外)有定义,A是一定数,若对任意给定的ε>0,存在δ>0当的时候,有则称A是函数f(x)当x趋于xo的时候的极限,记为或者记为:3、求极限的一般方法:⑴直接代入法。
以x=x0代入f(x),如f(x0)有意义,则极限为f(x0)⑵约分法。
如f(x)为分式,且分子、分母可约分,约分后所得的式子g (x0)有意义,则函数极限为g (x0)。
⑶有理化法。
如f(x)为分式,且分子、分母中其一为无理式,可将其有理化后再约分,如所得g (x0)有意义,则极限为g (x0)。
⑷若x→∞,f(x)为分式,分子、分母均为多项式时,可将分子、分母同除以x 的最高次幂,再逐项求极限。
4、导数的应用(1)求可导函数f(x)极值的步骤:求导数f'(x);求方程f'(x)=0的根;检验f'(x)在方程f'(x)=0的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在根的左侧附近为正,右侧附近为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在根的右侧附近为正,左侧附近为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2)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设y=f(x)是定义在区间[a,b]内有导数,求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可分两步进行:求y=f(x)在(a,b)内的极值;将y=f(x)在各极值点的极值与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