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学:历史、现状与难题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新闻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公众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1. 媒介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挪移设备的发展,新闻传播媒介已经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扩展到了互联网、社交媒体、挪移应用等多种形式。
公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闻信息,丰富了传播渠道。
2. 信息爆炸: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
然而,信息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信息爆炸的问题,公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和重要性。
3. 用户参预: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交互和参预性。
公众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参预到新闻传播中,形成为了更加多元化的观点和声音。
4. 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通过建立网站、推出挪移应用等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实现了多媒体报导和跨平台传播。
二、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1. 科技驱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相关的新闻内容,大数据可以匡助媒体进行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区块链可以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视频化趋势:视频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视频内容的制作和传播。
随着5G技术的普及,视频的传输速度将大幅提升,视频新闻将更加流行和普及。
3. 挪移化传播:挪移设备的普及和挪移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挪移化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趋势。
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挪移应用的开辟和优化,提供更好的挪移阅读和交互体验。
4. 用户定制化: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定制化的新闻内容,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的学科,它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研究对象,探讨新闻的制作、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从新闻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闻学的发展历程新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下面将介绍新闻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1. 早期新闻学(19世纪初-20世纪初)早期新闻学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本身的发展和新闻报道的技巧方面。
在这个时期,新闻学主要是新闻业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积累,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
2. 学科建立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50年代)20世纪20年代,新闻学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教学。
随后,新闻学分为新闻报道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等不同的专业分支。
3. 传播学转向(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传播学不断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新闻学的重要分支。
传播学以媒介效果和传播效果为研究焦点,探讨了新闻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新闻学的多元化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全球化的进程,新闻学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全球化。
互联网技术对新闻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媒体形式和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学开始关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问题。
二、新闻学的现状目前,新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新闻传播原理、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传媒管理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研究领域、教育培养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介绍新闻学的现状。
1. 研究领域新闻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写作、媒介效果研究、数字新闻等。
研究者探讨新闻传播的规律性和影响力,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2. 教育培养新闻学在高校开设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多个层次的教育培养项目。
培养目标既包括理论研究型人才,也包括媒体实践型人才。
新闻的发展现状分析
新闻的发展现状分析
新闻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多样化的新闻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纸媒的报道模式已经被网上新闻取代,新闻形式愈加多样化。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社交媒体等不同形式来获取新闻信息,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2. 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新闻机构越来越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推荐和定制化服务。
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和行为模式,新闻平台能够向用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提高用户体验。
3. 社交媒体和公众号平台的兴起:社交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兴起,使得普通用户也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发布者。
这些平台提供了自媒体的机会,个人或小团体可以通过发布新闻内容来扩大影响力,从而改变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4. 深度报道和解读分析的重要性:为了站稳舆论导向的制高点,新闻机构开始注重深度报道和解读分析。
不再只是简单地报道事件的事实,而是从全方位、多维度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和解读,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为受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5. 虚假新闻和信息泛滥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和信息泛滥成为了新闻发展的阻碍。
因为传播速度快、审核机制不
完善等原因,假新闻很容易被传播和误导受众。
新闻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亦面临着如何应对虚假新闻的挑战,提供可信的新闻内容。
总体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新闻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个性化、深入报道和解读分析。
同时,也需要应对虚假新闻和信息泛滥的挑战,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新闻专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从20世纪初的报纸时代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已经不再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导,而是融合了多种媒介和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
下面简要概述了新闻专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新闻业主要通过报纸这一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当时,报纸是公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新闻专业也以培养报纸记者为主要任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台和电视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具备了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强的传播能力。
20世纪中叶,新闻专业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编辑和排版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也带来了网站和社交媒体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出现。
这使得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技能,如在线编辑、社交媒体管理和多媒体报道等。
同时,新闻业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挑战,许多传统报纸和电视台在互联网冲击下陷入了困境。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给新闻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各种新的新闻媒体和应用也层出不穷。
新闻专业开始强调数字化能力和数据分析,培养了一批精通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新闻从业人员。
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带来了信息媒体和社交媒体乱象的问题,新闻专业迫切需要担负起信息监督和传播道德的责任。
当前,新闻专业面临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新闻获取、整理、编辑和推送等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大数据的使用使得新闻报道可以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同时,虚假信息和信息泛滥的问题也给新闻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才能维护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由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由新闻专业到多媒体、由线下传播到互联网传播和由人工操作到智能化的变革。
新闻专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技术的进步对新闻行业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醒新闻人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
试分析新闻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试分析新闻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群众通过媒体新闻传播了解国内外大小事,但随着时代发展,一方面认为新闻学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新闻学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巩固,新闻学的生存环境慢慢改善,前景不可估量,另一方面认为,新闻学对存在的社会问题缺少关注与建设意见,让新闻学发展逐渐走向没落。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新闻学发展到底处于什么困境?新闻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新闻学发展困境与出路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闻学发展困境发展出路一、当前新闻学发展的困境(一)面临科学体系变革的困境。
对于我国新闻学研究来说,大多数新闻学研究还停留在工作总结与政策性解读的阶段,系统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没有构建完整,对于新闻实践全面性、前瞻性的指导缺少理论高度。
随着日新月异的新闻事业,舆论引导逐渐转变,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手段不断改革创新,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从传统转向个性化与多样化,传统新闻研究模式面对新形势的挑战越来越无法应对,传统新闻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二)面临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困境。
我国新闻学界对一线新闻工作环境与方式内容的变化都不是很了解,思维停留在传统时代的新闻学,面对大型新闻的实际参与度与研究度都不高,重大新闻出来时,缺少敏锐度和参与度,报道的新闻往往缺少现实意义。
最新国内外新闻学研究对我国业界新闻学者来说没有彻底掌握,新闻学界与实践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面临商业行政双重影响的困境。
传统新闻学讲究的是舆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并且新闻最主要的是事实。
当前新闻学在政治、商业的界限上出现混淆,某些理论研究者对触及改革性的问题缺乏勇气,回避客观矛盾问题,并且不按照相关行政指令或者市场利益报道和解读新闻。
特别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点击率或者观看量,往往利用各种手段博人眼球,最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内容上,五花八门,各种曲解和庸俗,只要能带来商业利益,就发布虚假、夸张的消息,骗取读者的利益。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标题: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新闻传播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现状:1.1 传统媒体仍然占主导地位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在新闻传播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2 新兴媒体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1.3 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直播等形式,让信息传递更加生动和直观。
二、未来发展趋势:2.1 移动化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将更加倾向于移动端,新闻传播也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2.2 个性化定制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相关新闻内容,提高用户体验。
2.3 多媒体融合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媒体融合,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提升传播效果。
三、技术驱动3.1 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将在新闻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智能推荐算法、自动写稿等技术将逐渐成熟。
3.2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为新闻传播带来全新的体验,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
3.3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将为新闻传播提供更加安全、透明的信息传递方式,有效防止假新闻的传播。
四、社交化传播4.1 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新闻、评论新闻,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网络。
4.2 用户参与度提高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度,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4.3 互动传播方式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互动性,通过直播、互动访谈等形式,增加用户与新闻事件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摘要】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在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的现状中,学者们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新闻传播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理论体系的不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重要的是,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的发展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科水平,也能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问题、未来发展、重要性、结论1. 引言1.1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的历史渊源、现状发展、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其在当今世界新闻传播格局中的意义和使命。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新闻传播的特点与现状,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对国外新闻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比较新闻学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将国内外的新闻发展进行比较,探讨传播模式、新闻价值观念、新闻生产过程等方面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比较新闻学研究逐渐扩大领域,涉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传播体系、新闻媒体发展和新闻报道方式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学者也不断借鉴国外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论,逐渐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新闻学研究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国际学术界展开更多合作与交流。
中国学者在比较新闻学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媒体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传播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管理等 , 结合 中国新 闻实践认真学 习借鉴。对数字化 、 网 络化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 为新 闻生产 、 信息传播和舆论
引导带来 的巨大影响和深刻变化加强关注、 跟踪和研究 。
4 . 坚 持科 学精 神与 人文 精神 融通 , 警惕 商业 利益
侵蚀。 中国新闻媒体是 党的耳 目喉舌 , 是重 要宣传舆论
P R A C T I C A L J O U R N A L I S M I 学术界面
闻学学科体 系。学科体系建设是一门学科发展的根本 和 基础 , 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国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新
闻观指导下的新 闻学 , 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有着本质区 别。研究中国新 闻学必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 , 继承和发 扬党 的新 闻事业实践 中长期 以来形成的优 良传统和理论
基础 。 如坚持党性原则 ,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等 , 并将其作为
构 建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 闻学理论 体系的指导 思想。 与此同时 , 还要结合当前新 闻事业和新闻实践的新发展新 变化 。 实事求是地分析新 闻传播实践经验 , 总结新 闻传播 特点和规律 , 梳理 出中国新 闻学 的基本概念和核心 理论 ,
一
大新 闻事件发生 时旗 帜鲜 明地 亮出观 点 , 加 强理 论贴近
新 闻实践 的针 对性和指 导性 。从根 本上改 变传 统新 闻 学静 态研 究的思维 定势 , 加强 对新闻报道 实践的动态考
察, 面对一些 重大敏感的新 闻问题 , 敢 于开拓新思路 , 提
出新观 点 , 为生 机勃 勃 的新 闻改革 提 供坚 实 的理论 支 持 。总而言之 , 就是要将新 闻学研究的学术 之根 扎入鲜 活 的新闻实践之土 , 从 中总结提 炼具有本土特 色的新 闻 学理论 , 切实增强指导新闻实践 的理论性 。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1992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最初数年,由于太多的现实问题遮蔽了研究者的视线,新闻理论一度被忽略,研究相当零散。
最近几年,开始呈现新闻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因为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只能建立在理论研究深化的基础上。
对理论思维的回归,也借助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迅速扩大的外部原因。
他们限于条件和经费,在抽象思维方面发展的较多;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入门的研究人员,首先的训练也应该在这个领域。
于是,诸如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等等,面临新的环境,再次被提出讨论。
传统的关于传媒性质任务的认识,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变得多样化了。
传播学研究中一些较著名的假设,无形中为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各种涉及当前传媒实际工作的热门话题,也持续数年,常说常新。
下面是对近年新闻学研究情况的概述:1,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这几年主要围绕着区分新闻与宣传展开的。
近年新闻学界展开的“用事实说话”是否新闻写作规律的讨论、2003年年末纪念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发表60周年的学术会议,深化了对于新闻、宣传内涵差异的理解。
有的文章认为,新闻与宣传的不同点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要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对新闻和新闻传播业的认识,近年也从不同角度得到较多的论证。
一般地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然而,有的文章指出,新闻只是为社会上某些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提供了传播渠道。
作为叙事的新闻,它的本质是透过“知晓”以获取知识,而历史属于理解性的知识范畴。
“新闻→历史”的简单转换关系忽略了不同学科主体的差异。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一些,不算多。
有几本标题为“新闻理论”的书,基本是用政治套话编织的,学术价值有限。
杨保军的《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对新闻事实的探讨较有深度。
对当前新闻学研究中几个认识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新闻学研究中几个认识问题的思考关键词:新闻学;新闻工作;新闻实践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人类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关系,并且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和新闻史三个部分。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新闻学研究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自然或者是人为因素也使得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新闻无学论、新闻学研究同政治的关系、新闻学研究同实践的关系以及新闻史的传统继承与理论创新是几个新闻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的认识问题,这几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明辨是非,这样新闻学的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进而取得更大并且可持续的发展。
1如何看待“新闻无学论”新闻无学论是指不承认新闻学的学术地位和理论价值并且不把新闻学作为一个独立社会学科的一种论调,在我国的新闻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新闻无学论”始终是其如影随形的一个问题。
持“新闻无学论”人群的论点也不是完全的相同,但是这些论点的滋生和蔓延无疑对新闻学整体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新闻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内的新闻学存在历史也有将近百年了,其发展过程之中“新闻无学论”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历代新闻学研究者却始终坚持不懈的在质疑声中不断发展并完善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他们面对质疑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现代研究者去好好学习。
虽然新闻学经历百年的发展与自我完善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但是“新闻无学论”的论调时至今日依然甚嚣尘上。
笔者认为评价一门科学是否已经成为独立社会学科有三个标准,一是要看社会对这门学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二是要看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特殊的矛盾性;三是要看是不是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
新闻学有完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有特殊的矛盾规律以及独特的研究对象,在自身的发展历史过程之中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这几点足以证明新闻学已经完全具备了成为独立社会学科的条件。
新闻的发展现状分析
新闻的发展现状分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闻的传播方式和发展现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新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新闻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
而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多数人都拥有智能手机,并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
各大媒体机构也纷纷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和移动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新闻。
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分享新闻,与朋友互动讨论。
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更加便捷、即时,也更加多样化。
其次,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媒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
在过去,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单一的,对于同一事件或话题,多家媒体的报道内容相似。
而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获取到各种不同立场、角度的报道,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事件。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之外,还出现了大量的视频新闻、资讯视频、直播等形式。
通过引入视听元素,新闻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传达信息。
再者,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互联网的时代,虚假新闻和不实信息泛滥成灾,造成了人们对新闻的怀疑。
因此,许多新闻机构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确保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一方面,媒体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新闻进行审核和评估,加强媒体监督。
此外,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打击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提升用户的新闻获取体验。
最后,新闻的发展也引发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变革。
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销量和广告收入持续下滑,许多传统媒体机构不得不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
一些传统媒体开始推出付费阅读模式,通过高品质内容获取收入;一些传统媒体开始加大对互联网媒体的投入,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
最新-探究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精品
探究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摘要中国的比较新闻学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蹒跚起步的,而真有所发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其萌芽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是其成长与初步成熟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是其繁荣与深化期。
但从整体层面来看,比较新闻学的研究在整个新闻传播学领域仍显薄弱、稚嫩,无论从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还是研究内容、对象、视角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现状。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发轫于西方的一门新兴学科。
这门学科的确立首先应当归功于三位美国报刊研究学者韦伯·施拉姆、佛雷德·塞伯特和西奥多·皮特森。
其标志就是他们的合作成果———1956年出版的《报业的四种理论》。
该书从对社会所有制的观察出发,将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新闻体制分成四种形态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责任论以及苏联共产主义的方式。
这使人们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报业现象及其归属第一次有了全球的观点,由此来看,《报业的四种理论》是西方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
而本文所说的比较新闻学也主要是针对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跨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两种以上不同新闻现象之比较或类比的研究。
尽管比较新闻学早在20世纪的西方国家已蔚为壮观,然而它在中土的落地开花,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
从国内第一篇具有真正比较新闻学意味的论文《中美法新闻教育之比较》1989年刊发,到第一本研究专著《比较新闻学》在1994年出版,至今,比较新闻的学术研究,已在中国大陆历经了整整20个年头。
对我国内地比较新闻学的学术研究发展轨迹,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比较新闻学萌动与初曙期,其作用在于为当代比较新闻学的兴起积蓄力量;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比较新闻研究的成长与成熟期,此阶段创立起了比较新闻学的基本内涵与学术研究体系;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学术界与新闻实务界一道,对比较新闻学所涉各类问题展开深入、持久、卓尔不凡的梳理与探讨,最终确保了比较新闻学学术研究水准的不断提升,使得比较新闻学研究持续走向深入。
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当前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新闻学研究呈现的特点以及新闻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闻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不断拓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传统媒体研究向新媒体研究拓展。
自近代报刊出现之后,400年来媒体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报纸一枝独秀到报纸广播并驾齐驱,电视出现以后为三足鼎立,互联网出现以后为四强相争,再把博客、微博、微信、移动媒体等都算上,堪称多媒体融合并存的时代。
在传统媒体时代,也就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学研究以传统媒体为主。
最早的学术研究是研究报学,后来出现了对广播、电视、通讯社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对新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新闻学研究也逐渐向这一方面拓展。
第二,由主流媒体研究向社会化媒体研究拓展。
主流媒体主要是指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社会化媒体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的出现为标志。
在西方,市民报、都市报叫大众化报刊,出现在19世纪中期。
而在中国出现是150年之后,叫都市报、市民报,也有人叫民间报,它和官方报纸相区别。
都市报的出现是中国传媒业发展进程当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就像大众化报刊的出现,在世界新闻业,特别是在西方新闻业中是一个重大事件一样,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的格局,改变了官办的党报这种官报一统天下的传播局面,出现一张面向社会、面向市民、面向公众的大众化报纸。
它发展得非常快,更重要的是它内容上的变化,适应了社会与公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公众的欢迎,也使整个报业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紧接着,又出现了网络媒体,应该说网络媒体也属于一种社会化的媒体,因为它是为社会和公众所把握和利用的。
这些年来关于社会化媒体,都市报还有网络媒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第三,由国内新闻媒体研究向国际新闻媒体研究扩展。
过去,新闻学研究以研究国内新闻传播为主,对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范围较小,成果也不多,影响力非常有限。
发展新闻学新闻研究的新方向
2. 国际新闻比 较研究
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 新闻制度、新闻实践进行 比较,揭示其异同点,为 理解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 有益参考。
3. 全球新闻传 播格局…
研究成果分析了全球新闻 传播的格局以及未来发展 趋传播新 闻研究
健康传播新闻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新闻学研究的重要性
新闻学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新闻学研究的局限性
传统的新闻学研究往往只关注新闻的传播过程 和效果,忽视了新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 响。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方式和媒介 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新闻学研究提出了新 的挑战和要求。
健康传播新闻研究的方法与成果
方法
健康传播新闻研究主要采用社会调查、内容分析、案 例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公众、媒体、健康宣传活动等 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深入探讨健康传播的效果和影 响因素。
成果
目前,健康传播新闻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公众对健康信息的获取主要 依赖于媒体报道和宣传活动,而不同年龄、性别、文 化背景等人群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和需求也存在差异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角度对 公众对健康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重要影响。这些 研究成果为健康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 据。
01
02
03
04
05
方法
全球化与跨国新闻研究采 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 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 调查等,旨在揭示新闻在 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规律和 特点。
成果
全球化与跨国新闻研究在 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显著成 果
1. 新闻的跨国 传播与…
研究成果揭示了新闻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 、受众接受程度以及跨文 化交流中的障碍与解决途 径。
新闻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张玉萍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4期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新闻学教育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实践环节薄弱,二是课程结构不当。
将“弱化理论、强化技能”简单地理解为“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只是做了减少内容数量和降低内容深度的调整,无异于“新瓶装旧酒”、“压缩饼干”的模式。
尽管许多学校增加了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等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但大部分仍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新闻学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新一轮新闻学教育面临的困境近年来新的一轮高职教育新闻学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高职教育界广泛推广。
新闻学教育中的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就源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的核心思想。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整体化职业分析(关注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行为能力,而不仅仅是独立的、点状的岗位技能和知识),并开发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进行序列化,形成学习领域,并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基于教学论的组合和序化构成教学体系,以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为教学实施原则的课程模式。
这种改革方式已被学校教师普遍认同,但教师的改革热情并不高涨,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不匹配等情况,又使学校新闻学教育再次走入困境。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新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认识不清。
目前尽管我国学校管理者对新闻学教育热情很高,但大部分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理解不深,仍然简单地认为这种新闻学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方法只能是增加实践课时,过分强调技能训练。
所以新闻学教育的步伐停滞不前。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中国新闻史教材现存问题与建议探析
772019年第14期总第344期学 研VIEW ON PUBLISHING中国新闻史教材现存问题与建议探析文/郑振锋 张聪从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至今已经过去百年,在这一百年中,中国新闻史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也为培养中国新一代的新闻人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中国新闻史最早的专著——《中国报学史》的问世,为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标志《中国新闻史》课程“立”起来了[1]。
但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中国报学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闻学教学的要求,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史教材经过了重新整编,基本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没有新闻史作为基础的新闻传播学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
新闻学专业自创办以来,新闻史一直是必修课程,一代又一代学者为了中国新闻史教材的编写呕心沥血,编撰了当今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完整、系统完善的教材,但是近年来业界对新闻史这一学科门类的反响多是“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
一般来说,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新闻学功底,并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潜心研究才能更好地领悟和讲授新闻史,但是对于大多数经验不足的老师来说,新闻史的讲授变成了人物、时间、事件的罗列,这让中国新闻史的课程变得枯燥无味[2]。
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近些年对于中国新闻史教材和教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很多专家学者为之努力,但是这个领域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中国新闻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析1.内容繁杂,缺少生机翻阅目前各大高校使用的教材,多为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丁淦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王润泽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黄瑚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方晓红的《中国新闻史》,其中,方汉奇所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使用频率最高。
纵观这些教材,每一本的页数至少在四百页以上,按照专业课每学期48学时的标准来计算,教师每节课要讲20页以上才能顺利完成教材讲授,这不仅是对老师课程安排的挑战,也成为学生在准备考试时的负担,学生机械化地应付考试,难以真正理解和领悟新闻传播的历史意义。
最新-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精品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与问题内容提要该文在简单回顾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进程后,重点阐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进入多角度学术化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的十个标志性情况,分析了近年自然形成的四方面的话题。
文章最后,谈到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
作者认为,传播现象贯穿于与人类相关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各个学科都面临着从本学科角度出发的各自的传播问题。
现在尽管在学科管理上还有新闻学、传播学的区分,但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融合已是现实,新闻传播学进入各个学科或借鉴其他学科而丰富自身,也成为趋势。
,"-"1992,,,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相对年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
新闻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以及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通常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标志;而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通常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
现在新闻传播学在我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新闻学形成学科之际,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传媒业已经完成从政党报刊时期向商业报刊时期的转变。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起步较早,但是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尚主要处于政党报刊时期,因而从新闻与政治的角度研究新闻传播,自康梁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到共产党,一脉相承,形成强大的政治政党新闻学的研究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学术新闻学的传统,除了在那个短暂的时期较为彰显外,基本处于附属地位。
传播学自70年代末引入后,多次被批判为要害是否定阶级斗争;90年代初以后,传播学的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新闻是信息的一大类别,新闻和新闻的传受是新闻学的逻辑生长点;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信息和信息交流现象。
两门背景不同但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的交融,适应了社会信息化的现实,打开了研究的广阔思路。
信息交流渗透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是形成人类关系的材料,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延伸着人类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新闻学:历史、现状与难题
中西百年比较新闻学回顾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显然,它植根于西方。
这门学科的确立首先应当归功于三位美国报刊研究学者:韦伯·斯拉姆,佛雷德·塞伯特和西奥多·皮特森。
其标志就是他们的合作成果—1956年在美国出版的《报业的四种理论》。
[1] 该书从对社会所有制的观察出发,将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新闻体制分成四种形态: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责任论以及苏联共产主义的方式。
这使人们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报业现象及其归属第一次有了全球的观点。
说《报业的四种理论》是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并不过分。
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西方比较新闻界的思维仍然没能跳出这个窠臼,几乎所有的讨论都还是以上述四种理论为基础。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比较新闻学领域是非常贫瘠的。
早期,新闻理论研究的先锋们曾试图对个别特定国家的媒介进行研究,而那时的媒介当然只有报纸。
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中国报纸的研究,较著名的篇什有帕特森的论文“中国的新闻业”[2], Y.P.Wang(王英宾)的论文《中国本地报纸的崛起》,[3] 庭坡罗的论文《中国新闻业的发端》,[4] 白瑞德的专著《中国的期刊报纸:1800-1911》等。
[5] 这些研究虽然
只是一个国家的学者对另一个国家的媒介的观察,但已初见比较新闻学的端倪。
此后,比较的范围从对某个单一国家的研究扩展到洲际国家的研究(比如对亚洲媒介的研究),然后逐渐产生了对全球媒介的综合透视。
从一个国家,到几个国家再到全世界,比较新闻学的范围随着交通、资讯、科学的日益现代化而扩大。
1928年,意大利帕鲁扎大学政治学院首开比较新闻学课程。
1935年,日本学者小山荣三在其著作《新闻学》中专辟章节讨论比较新闻学。
另一位日本学者小野秀雄的《国外新闻史》则是比较新闻学方面的专著。
但是,比较新闻学羽翼未丰便很快进入到一个死胡同。
这是个生命力先天不足的婴儿。
60年代这个领域是沉寂的。
70年代,英国的报刊史专家安东尼·史密斯的《报纸:世界的发展》[6] 平行地描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的进程,到底在比较新闻学的发展史上涂上了厚重的一笔。
遗憾的是,在整个70年代的10年中,西方国家的比较新闻学并无其他重要著作问世,史密斯的大作不免有些形单影只。
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前后是地球上各国之间关系最微妙而严峻的时期。
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或曰西方和东方,正处于冷战期。
双方针锋相对,水火不融。
意识形态的敌意阻止了科学研究对方的可能性,比较新闻学的步伐沉重而迟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当国际大变动开始,当东西方的政治关系开始松动时,播种就开始,一个小小的繁荣期就出现了。
1981年,吉姆·理查斯坦德和麦克·安德森率先写出一部对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信息流动的研究著作《世界性的危机:政策和展望》,[7] 这部书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传媒研究者特别是比较新闻学者的士气。
1983年,一部更为重要的著作——美国学者乔治·马登和安居·格瓦拉编著的《媒介制度比较研究》问世。
[8] 该书将世界传媒按社会状况分为三个领域:西方、第三世界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并将新闻学中的一些重大概念拿出来比较鉴别,比如:新闻、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的功能等。
此书可以说是系统比较东西方新闻观念的开山之作。
同年,另一位美国学者约翰·迈瑞尔的著作以一个惊人的标题命名:《环球新闻业:一个对国际传播业的考察》。
[9] 迈瑞尔的研究保持了与马登等研究者同样的风格——不去玄而又玄地死缠理论,而将讨论的焦点集聚在几个特定的重大概念上,比如:哲学,社会制度,新闻自由,新闻理论,对新闻的管制以及一些极具争议的问题。
此书自1983年出版后又在1991年和1995年相继再版,可见其魅力之大,它的1995年版本的重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些前共产主义国家如波兰,南斯拉夫,苏联等国家新闻业在历史变革中的最新情况。
1987年,劳伦斯·坎才的《传播理论:一个对东方和西方的观察》[10] 从文化背景和民族哲学的角度更加精确地将世界新闻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介和以中国、朝鲜、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媒介进行分类研究。
在西方,首次以“比较新闻学”为题的著作恐怕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艾文森教授和戈丁顿教授撰写
的《比较新闻学》。
[11] 这本厚达700多页的著作将世界报业一分为三:西方世界、第三世界和共产主义国家。
该书收进了许多重要文章并有大量实例研究。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比较新闻学丰收的年代,那么90年代这项研究又似乎陷入了新的困惑。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传媒空前密切的交融出现了理论家们没有料到的新情况,这使研究者们需要静心观察一下再做出理论概括。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