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模板

合集下载

关于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思考

教学结构又称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及教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主要有数学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活动课的基本教学结构模式。

这些教学结构模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固的基础。

在这里,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再现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未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同时,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趁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当然,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不应该只指生活情境,也应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

对于有些内容而言,直接从数学情境引入,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要比创设看似活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生活情境好得多。

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直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

富有情趣的新课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新授课解读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新授课解读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新授课环节解读一、模式流程:(根据青岛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将新授课的四环节制定为如下四个环节)1.情境创设(复习旧知、预习反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

)2.合作探索(动手操作、实验活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系统建构等。

)3.自主练习(本课相应练习巩固应用、检测评价。

)4.梳理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梳理知识点,引导评价、反思。

)二、模式的解读及实践过程(一)情境创设目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创设情境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可以采用实验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热门话题导入式、疑问悬念式导入、图解式导入、复习导入式、音像导入式等各种不同形式进行。

(二)合作探索目的要求:合作探索是课堂的中心环节。

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为达成学生学习目标落实,采取及时矫正的策略,有层次地呈现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通过引导、点拨等多种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助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水平。

它包括自主学习、质疑互动、展示交流、总结提炼、巩固练习等环节。

此环节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备课,定准目标,确定切实可行的学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建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环节我们可以细分为:1.出示自学指导的学习活动设计:(达到四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学习时间或用1.2.3.4代替)--细化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课堂教学案例2.学生学习活动程序:①自主学习:首先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其次要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②组内(间)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质疑互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会问或会质疑,对要解决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并完成相关识记任务,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准备。

教师应来回巡视,注意观察,随时给与学生肯定性评价和积极鼓励,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具体实施: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

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

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

基于此,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1.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

顾名思义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数学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

3.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

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评价体验,课堂小结基本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1、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分析数学元素,整理数学信息,探求数学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用完整、具体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对本堂课不必解决的问题可放入问题口袋以后解决。

此环节确保人人参与,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首位。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1、学生提出有价值(与本节课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变化、发展、直至得出结论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而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3、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一般问题可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集思广益,合作交流,教师点拨,顺势引导,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路人,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取最优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实践应用,拓展延伸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1、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巩固学生学会的知识,并能做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

这个过程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的过程。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新意,方法形式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但必须当堂完成作业。

对于开放性的题目可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四、评价体验,课堂小结评价体验,课堂小结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反思的驻足点。

试析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

试析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

试析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的推广使用,我们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断呈现出的新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重新审视并理解数学课程,弄清小学数学“学什么”,进而探究小学数学“如何教”,通过对现实的、有效的课堂实境进行研究,建构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一定教材单元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是课堂教学结构。

进一步讲,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及教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新授课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的课型。

由于所选择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有的选择以接受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式。

在这里,着重探讨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伊始都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机与活力。

在教学伊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创设的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以贴近时代气息来增强导入的有效性。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这是新授课的中心环节。

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一、“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背景,它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背景,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和信息材料。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兴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1、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人们常这样说:“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认知的基础,强调对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就给教师明确地提出,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自主探究。

如“乘法的简便计算”课开始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想一想,从家到学校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学生马上联想到生活中认识的交通工具,提出了可以乘车,还可以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以至步行等不同的走法。

“这些不同的走法,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呢?你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好与不好的呢?”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谈了不同的理由。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思考,积极发言都能说出那种走法的长处,老师对同学们这种认真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示由衷的赞赏。

在乘法计算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由此引入课题,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进入了乘法的简便计算的学习中。

2、联系已知创设知识延伸的问题情境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知识发展延伸,可供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线,即通过情境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引发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一改传统的复习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出示两步应用题,在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之后,把一步和两步应用题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小朋友踢毽(小明踢31个,小英踢32个),待学生看明图意后,老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也参加了,老师踢了多少个呢?”学生纷纷参与,但猜的结果老师都未采纳而提出:“老师踢的个数比小明和小英踢的个数的总和少3个。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2、建立模型3、解释与应用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

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

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

”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

”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第一篇: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模式”的实施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不但在数学知识上,应该在培养人的发展上转移;体现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

因此要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授课的基本模式与操作流程: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产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

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形成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模板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模板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一定教材单元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任务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一般在一节课只完成一两个教学任务的叫做单一课,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叫做综合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准备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检查测验课、作业讲解课.综合课以综合与实践课最为典型.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及教材)相互、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新授课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的课型.由于所选择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有的选择以接受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式.在这里,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一、创设情境,再现经验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伊始都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机与活力.但一些教师只把创设情境作为一种点缀,或者由情境直接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自不必言问题之所在,后者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呢?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所谓心理表征,即心理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规则和形式.心理表征的建构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第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从记忆中提取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即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上课伊始这样叙述道:“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有的学生喜欢8和9;有的喜欢5和8;还有的喜欢6和9.教师说:“有一位同学喜欢5和8,那我们就从5和8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教师板书:÷),就成了一个除法算式.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除法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学生马上说出了10÷16、15÷24等算式.教师继续说道:“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些算式的?”学生说:“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叙述商不变的规律的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上面的三个算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并寻找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了等式:.接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探究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正是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必要知识基础,教师通过让学生写相等关系的算式的方式,再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了三个分数之间的相等关系,以此为基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揭示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析这个案例的过程中,也许有的教师会产生疑问,这位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了吗?其实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不应该只指生活情境,也应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对于有些内容而言,直接从数学情境引入,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要比创设看似活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生活情境好得多.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新课可以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引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由远及近,步步深入.无论新课是由什么内容引入,也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引入,目的都是要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与压力三种形式.推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需要,拉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期待,而压力需转化为推力与拉力才能起作用.由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前者为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后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两者协同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这就涉及学习动机激发的问题.学习动机激发指在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引入新课,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呢?一位教师教学的“体积单位”一课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教师首先与学生共同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等,明确了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明确了在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面积时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大的物体的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与容积,知道了物体的体积也是有大有小的.下面首先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桌面上这个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请女同学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女同学齐声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6.再请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桌面上这个同样是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请男同学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男同学也齐声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6.接下来请男女同学都睁开眼睛仔细观察桌面上的两个长方体,教师说道:“刚才你们说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6,我怎么认为它们的体积不一样呢?”学生恍然大悟:尽管这两个长方体都是由6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但它们使用的小正方体的大小却不一样,也就是使用的标准不同.教师感慨道:“同学们的分析很正确,正是由于刚才我们使用的标准不同,也就是采用的体积单位不同,才造成了这样的混乱.你们看这两个长方体,尽管它们的体积都是6,但左边的这个长方体这么小,而右边的这个长方体却这么大.看来统一体积单位与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面积单位一样重要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单位.”这位教师在再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情境:男女同学分别观察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就造成了矛盾冲突,进而引发了推力与拉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明确问题、引入新课之时,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三、进行新课,解决问题进行新课、解决问题,这是新授课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逐步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仍以“体积单位”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说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那么,你们能根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内容与方法,大胆地猜测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并且是怎样规定的吗?请每位同学在静静地思考1分钟之后再回答问题.”学生在静思默想之后回答道:“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应该是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1立方分米应该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1立方米应该是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教师接着说道:“常用的体积单位的确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但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首先来认识1立方厘米,老师手中的这个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比较小,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分别通过用尺子量棱长的方法,用橡皮泥捏小正方体的方法,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并建立了相应的观念.运用相似的方法,学生又自主认识了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位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观察操作等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且富有个性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四、尝试练习,巩固应用解决了新授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一节新授课的练习,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尝试练习,一个是独立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全面了解各类学生,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要把他们的困惑、疑难之处诱发出来,并及时地引导加以解决.如果说尝试练习是半独立性的,那么独立练习就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以此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无论是尝试练习,还是独立练习,都应在练习的设计上同时注意其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征.那么,怎样的练习才能同时兼顾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呢?一位教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这位教师设计了“闯关”的练习,分别是“猜一猜”和“想一想”.第一关是“猜一猜”,教师先后在屏幕上出示了三幅图:让学生猜图1和图2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学生很快就猜到并说明了理由.出示图3后教师告诉学生露出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让学生猜这个整体是什么样子,并把它画出来.学生纷纷得意地展示出了自己的作品,如下图所示:学生在猜前两幅图用什么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时,不仅要运用分数的意义去思考问题,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幅图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想象力的同时,还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把单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思维跨越.第二关是“想一想”,教师先后呈现四个问题: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_;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这里有三盒粉笔,里面放了一些粉笔.老师从第一盒中拿出1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老师从第二盒中拿出2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老师从第三盒中拿出3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在这个练习中,教师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沟通了具体与抽象、部分与整体、份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凸显了分数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仅要关注练习的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还要避免进行机械训练,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学习目标.五、回顾总结,反思拓展一节新授课进行到这里似乎马上就要结束了,就时间而言的确是这样,但就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言远非如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习内容与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比较新旧知识、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异同,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进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知识络.同时总结与反思在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将更有价值.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的:“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己概括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了相关的问题,那么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呢?”教师提问道.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作了汇报.教师在学生总结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真的很大呀!我们不但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还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知道了如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在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我们分别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无论是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平面图形,都是化未知为已知.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会运用这种可贵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总结与反思,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这就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是言虽尽而意正浓.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处理.这一课堂教学结构的总结与提炼,主要是针对实施新课程之后出现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急于体现新理念,却又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这就出现了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收获甚微,表面上学生个性张扬,而实际上思维浅尝辄止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避免上述诸多问题的出现,我们应很好地运用这一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并不断地加以改造与完善。

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结构

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结构

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结构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结构旨在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的培养。

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每个部分都包含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主题组成,每个主题又由若干个知识点构成。

1. 数与代数: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和代数表达式。

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代数表达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

2. 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关系。

包括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的变换、图形的测量等内容。

3. 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统计意义,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概率知识。

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概率的初步认识等内容。

4. 综合与实践:这一部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包括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内容。

新课标还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新课标也提出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新要求,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态度。

整体而言,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结构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结构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结构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结构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结构,概括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3分钟)
1、复习回顾、迁移铺垫。

(2-3分钟)为使前面学过的旧知识更好的迁移到新授知识,教师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是很有必要的,逐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比方口算等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2-3分钟)
要注重数学的生活化,趣味性,导课要力求新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及年龄结构。

出示(或口述)学习目标。

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达成的目标任务。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或探究新知)。

(5-10分钟)
本环节教师应重点在教法与学法指导上下功夫,教师重点设计好自学提示或自学指导,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及自学要求展开自学活动,根据知识难易水准能够采用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合作的形式能够是小组内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也能够是师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要重点做好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展示、点拨指导、总结规律(5-10分钟)
重点要求学生对自学情况实行个别、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实行重点知识的讲解与点拨指导。

五、练习巩固、即时反馈(5分钟)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设计针对性题目(即教什么就练习什么),重点
能够结合教材做一做练一练等题目练习。

六、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
当堂检测为课堂练习的重点环节,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设计综合检测题,检测题的设计应重视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综合性,题型设计要全面,表达知识练习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适当实行拓展练习。

七、小结评价与作业(2分钟)
你学到了什么?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让学生说。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随着全国各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掀起,新的课程标准的推出,教师的位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堂结构也在不断更新,适应新的教育要求。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我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而富有成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应该真正重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作为数学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犹如画龙点睛一般。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就得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权力。

才能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因为在知识传播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是知识形成过程及正确解答方法,而不是告诉其结果,正确就可以了。

只有掌握知识形成过程才能独立探索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二、应该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说:“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六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

”即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范性所束缚,惟书惟师,逐步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恢复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保证原来的天才本性,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主学习数学,自主去探索新的知识奥妙,才能为学好数学树立信心,才能适应创新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四、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协作精神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合作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会,需要和小伙伴合作探究,才能解决问题。

那么,学生就得必须具备竞争意识与集体协作精神。

小学数学新授课4段9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4段9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4段9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一、基本思路小学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主要目的,以自主探究交流提升为主线的基本思路构建的。

其基本框架为“情境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

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数学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

二、基本结构及解析此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情境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

1、情境导行。

情境导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教学开始,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情境导行这一阶段分3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

(1)有什么——理解情境的意义对于教材所呈现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观察情境图上有什么,独立思考,理解情境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情境中所隐含的数学信息——“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2)有多少——整理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发现的数学信息,并对数学信息进行整理。

(3)提什么问题——用数学语言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与数学有关,有些问题与数学无关,有些问题甚至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

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学习的数学内容,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师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班授课时间:__________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复杂运算的步骤和方法。

2.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教具。

2. 学生活动记录表。

3. 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新知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强调重点难点,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三、巩固练习1.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纠正错误,讲解解题思路。

四、实际应用1.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解题过程,分享解题心得。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布置作业1. 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类型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实际应用题等。

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内容是否深入浅出,学生能否理解?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积极性、纪律性等。

小学数学课程解说方案模板

小学数学课程解说方案模板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4.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课程结构1.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

- 代数初步: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2.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几何变换等。

- 几何初步:面积、体积、周长、表面积等。

3. 统计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数据描述等。

- 概率初步:随机事件、概率计算等。

4. 综合与实践- 数学应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游戏等。

- 创新与实践: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性质、法则、运算等。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品质。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探究式教学- 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互动式教学-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多元化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自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针对学生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总结性评价- 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 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客观评价。

小学课程结构讲解教案模板

小学课程结构讲解教案模板

年级:一年级学科:综合实践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学课程的基本结构,明确不同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2. 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小学课程的基本结构,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将课程结构与自身学习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课程设置相关资料3. 学生作业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小学课程的初步认识。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结构。

二、新课讲解1. 介绍小学课程的基本结构:a. 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

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

c. 特长生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特长培养课程。

2. 讲解不同学科的特点:a. 语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b. 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计算能力等。

c. 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d. 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e. 体育: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等。

f. 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g. 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表现力、创造力等。

h. 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3. 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案例分析1. 展示优秀学生的作业,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成果。

2. 分析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程结构与自身学习实际相结合。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课程结构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

五、课后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讲座经典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讲座经典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动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教学重点:1. 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数学概念的抽象理解。

2.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数学概念、运算规则、互动游戏等)。

2. 操作教具(如计数器、几何图形等)。

3.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如购物、测量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二、新授课1. 讲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量、形等。

- 展示数数、计数、量度等实例,让学生直观理解。

-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数字和几何图形。

2. 讲解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

-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游戏,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 设置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 讲解数学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除号等。

- 利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

- 引导学生进行符号匹配游戏。

三、巩固练习1. 分组进行数学竞赛,如速算比赛、几何图形拼图等。

2. 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四、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外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情况,了解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一定教材单元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任务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一般在一节课只完成一两个教学任务的叫做单一课,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叫做综合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准备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检查测验课、作业讲解课.综合课以综合与实践课最为典型.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及教材)相互、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新授课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的课型.由于所选择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有的选择以接受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式.在这里,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一、创设情境,再现经验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伊始都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机与活力.但一些教师只把创设情境作为一种点缀,或者由情境直接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自不必言问题之所在,后者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呢?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所谓心理表征,即心理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规则和形式.心理表征的建构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第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从记忆中提取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即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上课伊始这样叙述道:“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有的学生喜欢8和9;有的喜欢5和8;还有的喜欢6和9.教师说:“有一位同学喜欢5和8,那我们就从5和8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教师板书:÷),就成了一个除法算式.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除法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学生马上说出了10÷16、15÷24等算式.教师继续说道:“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些算式的?”学生说:“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叙述商不变的规律的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上面的三个算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并寻找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了等式:.接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探究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正是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必要知识基础,教师通过让学生写相等关系的算式的方式,再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了三个分数之间的相等关系,以此为基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揭示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析这个案例的过程中,也许有的教师会产生疑问,这位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了吗?其实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不应该只指生活情境,也应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对于有些内容而言,直接从数学情境引入,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要比创设看似活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生活情境好得多.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新课可以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引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由远及近,步步深入.无论新课是由什么内容引入,也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引入,目的都是要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与压力三种形式.推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需要,拉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期待,而压力需转化为推力与拉力才能起作用.由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前者为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后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两者协同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这就涉及学习动机激发的问题.学习动机激发指在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引入新课,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呢?一位教师教学的“体积单位”一课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教师首先与学生共同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等,明确了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明确了在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面积时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大的物体的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与容积,知道了物体的体积也是有大有小的.下面首先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桌面上这个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请女同学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女同学齐声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6.再请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桌面上这个同样是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请男同学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男同学也齐声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6.接下来请男女同学都睁开眼睛仔细观察桌面上的两个长方体,教师说道:“刚才你们说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6,我怎么认为它们的体积不一样呢?”学生恍然大悟:尽管这两个长方体都是由6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但它们使用的小正方体的大小却不一样,也就是使用的标准不同.教师感慨道:“同学们的分析很正确,正是由于刚才我们使用的标准不同,也就是采用的体积单位不同,才造成了这样的混乱.你们看这两个长方体,尽管它们的体积都是6,但左边的这个长方体这么小,而右边的这个长方体却这么大.看来统一体积单位与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面积单位一样重要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单位.”这位教师在再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情境:男女同学分别观察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就造成了矛盾冲突,进而引发了推力与拉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明确问题、引入新课之时,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三、进行新课,解决问题进行新课、解决问题,这是新授课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逐步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仍以“体积单位”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说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那么,你们能根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内容与方法,大胆地猜测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并且是怎样规定的吗?请每位同学在静静地思考1分钟之后再回答问题.”学生在静思默想之后回答道:“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应该是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1立方分米应该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1立方米应该是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教师接着说道:“常用的体积单位的确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但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首先来认识1立方厘米,老师手中的这个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比较小,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分别通过用尺子量棱长的方法,用橡皮泥捏小正方体的方法,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并建立了相应的观念.运用相似的方法,学生又自主认识了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位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观察操作等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且富有个性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四、尝试练习,巩固应用解决了新授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一节新授课的练习,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尝试练习,一个是独立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全面了解各类学生,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要把他们的困惑、疑难之处诱发出来,并及时地引导加以解决.如果说尝试练习是半独立性的,那么独立练习就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以此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无论是尝试练习,还是独立练习,都应在练习的设计上同时注意其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征.那么,怎样的练习才能同时兼顾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呢?一位教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这位教师设计了“闯关”的练习,分别是“猜一猜”和“想一想”.第一关是“猜一猜”,教师先后在屏幕上出示了三幅图:让学生猜图1和图2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学生很快就猜到并说明了理由.出示图3后教师告诉学生露出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让学生猜这个整体是什么样子,并把它画出来.学生纷纷得意地展示出了自己的作品,如下图所示:学生在猜前两幅图用什么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时,不仅要运用分数的意义去思考问题,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幅图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想象力的同时,还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把单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思维跨越.第二关是“想一想”,教师先后呈现四个问题: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_;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这里有三盒粉笔,里面放了一些粉笔.老师从第一盒中拿出1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老师从第二盒中拿出2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老师从第三盒中拿出3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在这个练习中,教师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沟通了具体与抽象、部分与整体、份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凸显了分数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仅要关注练习的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还要避免进行机械训练,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学习目标.五、回顾总结,反思拓展一节新授课进行到这里似乎马上就要结束了,就时间而言的确是这样,但就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言远非如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习内容与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比较新旧知识、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异同,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进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知识络.同时总结与反思在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将更有价值.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的:“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己概括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了相关的问题,那么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呢?”教师提问道.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作了汇报.教师在学生总结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真的很大呀!我们不但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还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知道了如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在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我们分别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无论是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平面图形,都是化未知为已知.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会运用这种可贵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总结与反思,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这就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是言虽尽而意正浓.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处理.这一课堂教学结构的总结与提炼,主要是针对实施新课程之后出现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急于体现新理念,却又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这就出现了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收获甚微,表面上学生个性张扬,而实际上思维浅尝辄止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避免上述诸多问题的出现,我们应很好地运用这一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并不断地加以改造与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