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史》练习(二)(第四~五章)答案

《学前教育史》练习(二)(第四~五章)答案

《学前教育史》练习(二)(第四~五章)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成长的主张。

参见教材P74。

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壬子癸丑学制(1912- 1913 年)年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

参见教材P77。

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参见教材P74。

4、【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于1927 年。

参见教材P82。

5、【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随着1922 年“壬戌学制”的颁行,又确立了幼稚园制度,学前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参见教材P75。

6、【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宗教式幼稚园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

如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

这是1920 年由美国传教士黎曼顾开办的。

参见教材P79。

7、【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1907 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个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

本题选A。

参见教材P72。

8、【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上海劳工幼儿园是1934 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等人创办于沪西女工区。

本题选B。

南京鼓楼幼稚园是陈鹤琴创办的。

北平平民幼稚园由张雪门创办。

北京香山慈幼院是北方影响最大的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参见教材P90。

9、【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陈鹤琴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和试验的典型代表,1923 年春,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南京鼓楼幼稚园。

陶行知等人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肌幼稚园。

北平平民幼稚园是张雪门创办的。

北京香山慈幼院收容孤儿和贫困儿童。

参见教材P85。

10、【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参见教材P73。

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陶行知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 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 西方传教士办理的幼教机构最早使用此名, 此后国人自办的幼教机构亦有使用此名者, 《壬戌学制》后统一使用此名。幼稚园既 可单设,亦可附设;办理宗旨依照“儿童 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之发展”; 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童;初 对保育内容无明确规定,1929年后规定 为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 工作、静息、餐点7项,它具有教为浓厚 的美国色彩,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 结晶。
第四章
现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第1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⒈颁布新的教育宗旨
1904年 “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 级 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实。 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 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 教育完成其道德。”
⒉制定学制系统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分为三 类三段式。 ⒊改革课程 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 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以体现对学生德、 智、体诸方面的要求。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 《师范学校令》《师范学校规程》 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 子高等师范学校内。 1916年颁行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 • 是蒙养园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 1934年2月,中央人民内务委员会颁布了 《托儿所组织条例》,规定:“组织托儿所的 目的是为着要改善家庭的生活,使托儿所来代 替妇女担负婴儿的一部分教养责任,使每个劳 动妇女可以尽可能的来参加生产及苏维埃各方 面的工作,并且使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 照顾,在集体生活中养成共产儿童的生活习 惯。” • 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 的文件,也是革命根据地学前教育指导性、纲 领性文件。

学前教育简史-推荐

学前教育简史-推荐
教育儿童从小就懂得不能损人利己,不能侵犯氏族公 共利益,否则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教育他们要尊敬 长辈,要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培养团结 互助的精神。
3.原始宗教教育
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普遍存在自然崇拜、图腾 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 拜、巫术占卜等原始宗教 活动形式。
祭日活动 祭祖仪式
4.原始艺术教育
1.生产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原始社会最重要、最普通的活动,儿童 教育也必然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
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内容 简单劳动工具的使用、制造 钻燧取火 捕鱼打猎 采集和农作物栽培 捻麻线、织布、缝制衣服、制造陶器
2.生活习俗教育
在氏族公社内,没有压迫和奴役,没有法律、也没 有暴力统治,一切都按照传统习俗行事,财产属氏 族集体所有。
文舞---手执羽麓而舞 武舞---手持干戈而舞 舞的具体要求是行列整齐,动作合乎节奏(军事训练)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 奴隶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二)
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三)
宫廷学前教育制度
(四)
最早的学前教育记载
(一)奴隶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3.养老 :看管照料者均是那些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年老体弱、 不能外出狩猎的老年人,于是,“庠”还同时具备养老的功能。 《礼记·王制》中有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 庠。”
庠具有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养功能,成为学校的萌芽,成 为对儿童实施公育的专门机构。
(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
1.生产劳动教育 2.生活习俗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 4.原始艺术教育 5.体格和军事训练
LOGO
目录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章 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 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六章 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七章 中国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4章_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4章_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19
蒙养园制度的实施
2.蒙养园和幼稚师范的建立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全国各
地陆续出现了一些蒙养园和保姆 讲习所。 1916 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设 保姆讲习科,招收学员 36 人, 二年制。1922 年后,改称幼稚 师范科(院、校)。
19
蒙养园制度的评价及意义
1.蒙养园制度承袭了蒙养院制度的保教内容,仍然以 日本的幼椎园教育为参考。
2.蒙养园不再附设于育婴院和敬节堂,附设于其他教 育机构纳入整个学制体系,彰显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3.蒙养园的保姆须具有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之资 格,提高了蒙养园的地位。
4.女子师范的培养目标把小学教员和蒙养园的保姆并 列,保姆的俸禄也有具体说明,确立了保姆在师范教 育中的地位。 19
幼稚园制度的确定
19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四、制定学制系统——壬子癸丑学制
学制规定儿童从 6岁入学到23、24岁大学毕业,整个学程为17 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两级:初等小学 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
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 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校,学习年限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 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3年;专门学 校本科3年毕业(医科4年),预科1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一、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育部
专门司
普通司
社会司
总务厅
大学科
师范科 图书博物科 统计科
专门科
中学科
通பைடு நூலகம்科
会计科

留学科
小学科
文书科
视野科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3.南京鼓楼幼稚园
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实验研究包括: (1)读法研究 (2)设备研究 (3)故事研究 (4)课程研究:经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
期 (5)习惯研究: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
的)、做人的习惯(社会的) (6)技能研究:包括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
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 (7)幼稚生生活历的研究:包括一天的生活历、每
三、学前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会的成立
1938年3月 武汉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把儿童培养成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 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抗战后方创办的幼稚园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建于1941年,陆 秀为园主任,实行六年制的学前教育,办园宗 旨为实验研究幼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⒈请简要回答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及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 学校的实验活动。
⒉请简要回答1932年中华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的内容和意义。
⒊请列举中华民国时期我国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及其基本情 况。
⒋请简要回答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及实验的主要内容。 ⒌清末、民国时期我国都引进了哪些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代”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了《陕
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规 定对儿童实行公育制度,并且明确了各 地保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1945年边区政府提出了边区保育工作 的方针:“第一,建立公育制度;第二, 全面推进保育工作,使这个工作能普遍 深入到民间去,为全边区的儿童谋福
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园”变更 为“幼稚园”,正式确立幼稚园制度。

《学前教育史》练习(二)(第四~五章)

《学前教育史》练习(二)(第四~五章)

《学前教育史》练习(二)(第四~五章)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成长主张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鲁迅C、蔡元培D、陈鹤琴2、在学前教育史上,确立“蒙养园”制度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 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3、恽代英从哪个角度阐述了儿童公育的教育价值?()。

A、唯物史观B、教育本身的特点C、儿童身心特点D、教育普及的需求4、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幼稚师范学校是()。

A、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B、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C、集美幼稚师范学校D、北平幼稚师范学校5、在学前教育史上,确立了“幼稚园”制度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 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6、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属于()。

A、日本式幼稚园B、宗教式幼稚园C、普通式幼稚园D、苏联式幼稚园7、蒙台梭利创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叫()。

A、幼儿之家B、保育学校C、母育学校D、日托所8、由陶行知倡办的幼稚园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上海劳工幼儿园C、北平平民幼稚园D、北京香山慈幼院9、由陈鹤琴倡办的幼稚园是()。

A、南京燕子矶幼稚园B、南京鼓楼幼稚园C、北平平民幼稚园D、北京香山慈幼院10、五四运动以后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杜威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是()。

A、教育即生活B、教育即生长C、学校即社会D、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11、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其创办者是()。

A、熊希龄B、陈鹤琴C、陶行知D、蔡元培12、由张雪门主持的幼儿园是()。

A、南京燕子矶幼稚园B、上海劳工幼儿园C、上海大场农村托儿所D、北平平民幼稚园13、我国第一所公办幼稚师范学校的名称是()。

A、南通幼稚园传习所B、香山慈幼院C、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D、国立幼稚师范学校14、张雪门提出幼稚师范生的实习需要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实习可以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即()。

中国学前教育史全文知识点及各章练习

中国学前教育史全文知识点及各章练习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考核知识点(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四)古代的胎教(五)古代儿童教材考核要求(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1.识记: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2.领会: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1.识记:(1)家庭教育的内容(2)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3.应用: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局限(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1.识记:保傅制度与三母制度2.领会: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四)古代的胎教1.识记:胎教的内容和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与目的3.应用: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评价(五)古代儿童教材1.识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2领会:古代幼儿故事、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主要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1、在原始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除生活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1、在原始社会会后期,确切的说大约在五帝时期,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寓的机构或场所。

2、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

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成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学前教育史》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九讲至第十五讲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史》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九讲至第十五讲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史》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九讲至第十五讲作业答案一、选择题(一)第四部分,第九讲至第十二讲1.古代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要通过___B____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

P111A.智育B.军事体育操练C.美育D.道德教育2.公元前387年,著名学者____D__在雅典创建了阿加德米学园(Academy),并在此执教40多年。

P113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昆体良D.柏拉图3.柏拉图社会政治学说的核心,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体现在他的著作____C____中。

P114A.《伦理学》B.《政治学》C.《理想国》D.《雄辩术原理》4.古代希腊著名学者_____D_____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

P115A.柏拉图B.苏格拉底C.昆体良D.亚里士多德5.古代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家____B______的代表著作是《雄辩术原理》,他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或造就一代心地善良、精于演说的雄辩家。

P116A.柏拉图B.昆体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A)6.北欧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是《愚人颂》、《基督教君主的教育》和《论童蒙的自由教育》。

P121A.伊拉斯莫斯B.蒙田C.康帕内拉D.夸美纽斯(D)7.文艺复兴晚期的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描述了一个立足于科学和社会平等的共产主义的城市国家。

P122A.《愚人颂》B.《世界图解》C.《雄辩术原理》D.《太阳城》(D)8.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是捷克著名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

P125A.欧文B.蒙田C.康帕内拉D.夸美纽斯(C)9.1632年,夸美纽斯完成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__________,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存在。

P125A.《母育学校》B.《世界图解》C.《大教学论》D.《太阳城》(二)第五部分,第十三讲至第十五讲1.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_____A_____在苏格兰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学校——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其后,热心人士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英国幼儿学校运动。

学前教育史第四章

学前教育史第四章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

设立幼稚园
一、设立幼稚园 (一)设园宗旨 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注意在 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 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 ,一种是宗教式的。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 程》规定,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二、兴办"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 慈幼院、育婴堂之类。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一生赴东、西洋接受幼教专业训练
三、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帝国主义在华培养幼教师资的主要途径: 办幼稚师范教育、吸引留学生、派师资任教于中国幼教机构

4学前教育简史 (第四章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4学前教育简史 (第四章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第一节 学前教育思潮的传播与发展
二、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传播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 意大利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她的幼儿教育思想是从 1913年开始传入我国的,到“五四”运动前后,已形成 了一股热潮。 1914年,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书 刊和活动渐多。 1916年5月20日,来自法国的巴斯第 夫人应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的邀请,专门做了“蒙台 梭利教学法”的演讲,但是后来因试验者反映蒙台梭 利教学法采用教具过多,不适合中国国情,热潮逐渐 降温。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开始迎来了一个较为快速发展的时 期,先后创建了一大批各种不同类型的幼稚园。
1930年全国共有幼稚园630所,在园幼儿26675人,教职员1376人。到1936 年,全国有幼稚园1283所,在园幼儿79827教育实践模式
清末,西学东渐之风日盛,使得中国传统 的儿童观逐渐受到挑战,对儿童的理解出现了 新的视角。
(一) 对封建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二) 对新儿童观的倡导
第二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 蒙养园制度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 长,着手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改革。1912年9月, 颁布了《学校系统令》,确定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 因当年为中国农历的壬子年,故该系统框架被称为壬子学制。 1913年,中国农历的癸丑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级各类 学校的法令法规,使得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这些综 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 学制。
南京鼓楼幼稚园
由陈鹤琴先生创立。 1923年春,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创办幼稚园的设想, 以试验幼稚教育思想。同年秋天,在
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帮助下,用陈鹤琴家庭住 房一处为校舍, 创办了一所家庭幼稚园。

第4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史》教案

第4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史》教案

久而自芳也,而且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

第页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虽然他的教育思想都是围绕家庭教育而展开,而且其中还有诸如提倡棍棒教育的迂腐思想,但是,他的许多主张都是他自己治学治家经验的结晶。

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不仅是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有很多精辟见解,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启迪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

第二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一、生平及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二、学前教育思想1. 重视蒙养教育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2. 要求慎择师友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3. 强调学“眼前事”朱熹认为:“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

”同时他还说:“据某看,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无深远幽妙。

”因此他规定小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

他指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

”具体而言,它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样一些内容。

朱熹认为儿童学习这类“眼前事”不仅符合儿童认识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为大学“学其理”打下基础,因为“理在其中”,事事物物之中都存有一个理,“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三、强调学“眼前事” 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内容:
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两部教材-----《小学》和《童蒙须知》 大学→“明其理”
四、提倡正面教育
对儿童教育,强调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 根据正面教育的原则,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 发的要求。
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 一、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 学前教育法规,涉及的主要内容: • (一)蒙养院的对象:3岁以上至7岁之间儿童 • (二)蒙养院的设置:设在“各省府厅州县以及 极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 (三)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 (四)蒙养院的师资:乳媪、节妇
中外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 主要研究中国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 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实施、幼儿教育家的教 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思潮以及一些钟 爱学前教育名著的介绍。
中国学前教史的课程简介
• • • • • • • •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重点) 第三章 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自学) 第五章 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的学前教育(自学) 第六章 现代学前教育的教育思想(重点)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 第八章 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概述
第六章 现代学前教育的教育思想
• • • • 第一节 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 第二节 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 第四节 张宗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1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一、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内容原始人群: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教育内容:制造石器“教民以鱼”用火农业生产特点:公养公教二、氏族公社时期教育内容(一)生产劳动教育(二)生活习俗教育(三)原始的宗教教育(四)原始的艺术教育(五)体格和军事训练三、儿童公育机构最早的儿童学校(虞舜时期)——庠四、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一)公养公育“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二)内容简单、多样(三)没有专门场所和教师(四)言传身教第2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夏代以后家庭的出现,教养子女责任落到父母身上。

(二)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古代儿童教育无学前和学龄之分,学前儿童在家庭里接受教育,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二、学前教育计划:西周已经形成按年龄安排的计划《礼记·内则》的记载: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一)意义:政治与教育两方面意义1.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君主合格与否,影响国家命运。

它是特殊家庭教育,但有国家的意义。

2.宫廷儿童教育是为维护皇帝的统治,太子教育好坏总会于国于民有利。

(二)教育制度:1.保傅制度“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三少”:少师少保少傅2.三母制度:子师慈母保母称“三母”四、古代的胎教思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实施胎教的国家,三千多年前西周,最早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一)胎教的作用、目的作用:“正本慎始”,为后代成长有好的起点目的:才德过人、健康长寿、形貌端正、选择男女(二)胎教的内容和方法1.内容:精神:注意精神因素影响和陶冶(心情平和)饮食:重视饮食影响和调摄(营养、戒酒、忌食)环境:选择良好外界环境(安静、美感)起居与生活习惯(卫生、生活规律)2.方法:监督法(太师)小劳法(轻微体力)瘦身法(控制饮食)(三)评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一分为二看待第3节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一)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2.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二)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①孝悌②崇俭③诚信④为善2.生活常规教育:①礼仪常规的训练②养成卫生习惯3.文化知识教育:识字、学书、听解《四书》、学诗“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4.注重幼儿的身体保健: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免惊吓二、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原则1.教儿宜早2.教子义方教子以正3.信而勿诳4.潜移默化孟母三迁(坟墓-街市-学宫)5.量资循序(循序渐进)6.有教有爱(二)方法1.游戏2.讲故事3.体罚总结: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总的特点: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2.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3.学前教育界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4.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中国幼儿教育史第四章

中国幼儿教育史第四章

(3)强化文字狱和科场案 属反面惩戒。 “康乾盛世”文字狱108起。 科场案属“莫须有”案例。 思想控制更加细蜜。
康熙皇帝

首先、清朝初年,朝廷宣布禁止学者创立书院, 纠众结社,不许“空谈废业”,不许“集群作党”, 禁止言论与出版的自由。 • 其次,严格规定学校讲解儒家经典,必须以宋 儒朱熹的诠释范本为依据。科举考试必须按照宋儒 的传注,写作教条的、死板的八股文。这种使人别 无选择的愚民政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 • 再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吹 毛求疵,望文生义,以片言只语定罪,一朝比一朝 更为严酷,造成愈演愈烈的威慑、恐怖气氛。 • 另外,《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大盛举,分经 史子集四大类收集3457种图书,79070卷,装订成 36000多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弥 足珍贵。但是,四库全书在编书的同时承担了皇帝 交给的一项重要使命:禁书与焚书

• • • • • • • • •
(4)控制学校言论——绳愆厅的建立和卧碑文 的颁行。 国子监设绳愆厅,地方学校刊刻卧 碑文,钳制师生言论自由,探讨创新活 力被扼杀。 卧碑文.明清时代政府颁布的在学生 员必须遵守的训令条文。一般将条文刻于 卧碑,置于学宫明伦堂之左, 以戒谕诸生。条文内容大致包括: 必须以四书、五经为宗旨,习为举业, 不得标新立异,沾染异端邪说;不得议论天下国家 利病之事;立志学做忠臣清官,宜留心利国爱民之 事,不可交结权势;专心读书,注意修养;孝顺父 母、尽忠君主、服从官长、尊敬先生;不许结社立 盟,不许私自刊刻文章。以及诸生员各种考试、升 降、奖惩办法。如有违犯,轻者黜革,重者拿问。

• 1、元代意识形态 • 地位:佛、道、儒。 • 臭老九.doc • 儒学地位逐渐强化,尊孔,重用 儒臣,程朱理学正式成为官方意识形 态。 •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2013-09-19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 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 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 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 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 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 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 “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 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 很重视妇女教育。 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2013-09-19 5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向西方学 习西学、西艺的教育思潮。提出“自强”、 “求富”的口号,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 士大夫官僚主张仿效西方列强练兵制器,兴 办军工和民用企业,从事洋务活动首先要重 视培养洋务人才。
2013-09-19
6
2.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宣传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主张 (2)康有为的《大同书》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其中包括学前教育制度。 (3)梁启超的《教育政策私议》 提倡设立两年制幼稚园,招收 5 岁以下的 幼童
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2013-09-19
11
(三)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育婴堂和敬节堂的乳媪和节妇充当 注:乳媪(rǔ ǎo),乳母 训练保姆的教材诸如《孝经》、《四书》、 《烈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 规》等,还有一些外国家庭教育书如日本天下 歌子《家政学》。
2013-09-19
2013-09-19 7
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
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其中就包括了蒙养院制度,我国的近代学前教
育才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2013-09-19

2014版学前教育史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PPT课件

2014版学前教育史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PPT课件

2020/3/21
4
第一节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 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
• 1914年出版了但焘翻译日本今西嘉藏著的《蒙台 梭利教育法》,较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 法原理。
• 1914年到1915年间,顾树森,王维伊合著《蒙台 梭利教育之儿童》,顾树森著《蒙台梭利女史新 教育法》。
• 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 究会。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
• “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书 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就传统,主张 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语言出发。这种理论 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设计教学法。
2020/3/21
7
第一节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 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
• 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
•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 鲁迅在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儿童教育模式的 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为教 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 三要解放儿童,
“三种大病”,不适合中国国情。最大的问题莫过
于照搬外国经验,一切设备教法抄袭西洋成法。
陶行知在《创办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将之概
括为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第三,幼稚园办
成2020了/3/21 “幼稚监狱”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
25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
2020/3/21
9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 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
• (三)平民学前教育和乡村学前教育
• 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种教育 思潮。参加平民教育活动的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他们要求教育应向广大民众普及,教育 应为平民为主要对象。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
《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 《蒙台梭利女士教育法》
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新论》
(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
心论”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
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2021/2/4 设计教学法——克1 伯屈
4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1
20
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 幼稚师范的建立
• 幼稚师范课程及会考制度的颁定 ●对师范科教学科目做了详细规定 ●对学生的实习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上课时间和户外活动做出规定 ●对入学、转学、复学等作出规定 ●实行会考制度
参考资料 1933年4月《师范学校章程》可参阅: 《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p244
(二)智育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也
由开始的“保重于教”到“保教并重”,逐步实 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智育方面也提高了要 求。在教材方面。比较重视与儿童实际生活密切 相关事物为教材内容。
(三)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比较教学法
20231/2./4三化教学法
1
26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一、学前教育的目的 保育儿童身体、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发展儿童智力
二、婴幼儿的保育
(一)重视孩子营养 (二)坚持合理的作息和管理制度 (三)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 (四)重视锻炼身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1/2/4
1
25
三 、婴幼儿的教育
(一)品德教育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劳动教育
3.爱国主义教育
4.坚持正面教育
的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范围
• 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 工作、静息、餐点
• 每门课程都规定了授课目标、内容大要和 所要达到的最低限度
参考资料 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全文可参阅:
三、幼稚园的建立及保教人员的培养
幼稚园的建立
(1)公立幼稚园 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杜威院) 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稚园日课表
8:45-9:05
第一节
谈话
20'
9:05-9:45
第二节
游戏
25'
自由游戏
15'
休息
15'
10:00-10:40
第三节
点心
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手工
25'
10:40-11:00
第四节
音乐
20'
2.3.1 幼稚园的建立
(2)私立幼稚园
• 厦门集美幼稚园 创办人:陈嘉庚 时间:1919年 目标:儿童的乐园 教学内容:故事、音乐、 游戏、自然和社会、工 作、餐点、静息、识字 与计算、家庭联络
• 幼稚师范课程及会考制度的颁定 ●对师范科教学科目做了详细规定 ●对学生的实习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上课时间和户外活动做出规定 ●对入学、转学、复学等作出规定 ●实行会考制度
参考资料 1933年4月《师范学校章程》可参阅: 《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p244
第三节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学前教育机构 最早成立的:江西瑞金的上屋子托儿所
陶行知(1891-1946)
燕子矶幼稚园的实验活动
①草拟生活纲要 ②寻找生活材料作为教具 ③开展“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实验 ④注重艺友制的实验
“教学做合一”:源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 小资料 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
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
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 幼稚师范的建立
和下屋子托儿所。 两种类型:
(一)长期托儿所 (二)季节性托儿所
• 二、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 前教育机构
• 代表性的保育院有: • 1.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1938年成立) • 2.洛杉矶托儿所(1940年成立) • 3.延安第二保育院(1946年成立) • 4.冀鲁豫保育院(1948年成立) • 5.哈尔滨保育院( 1948年成立)
第四章 现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第1节 五四前后学前教育新思潮的兴起
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 传播
(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⒈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 ⒉传教士输入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潮 以林乐知为代表 “一国之至宝, 一国之光宠。” 特点:日本学前教育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制度上;西方学前教育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
鼓楼幼稚园的突破性成功
①读法实验证明幼稚园可以进行读法(识字) 教学
②编制游戏设备表并自创游戏设备
③研究儿童故事,指出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 交流作用
④对课程的自由期、理论探讨以及中心制进 行研究
幼稚园的建立
(2)私立幼稚园
•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创办人:陶行知 时间:1927年 历史意义:中国第一个 乡村幼稚园
• “壬戌学制”确立幼稚园制度(“新学制”) “壬戌学制”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新 旧交叉的混乱状态,壬戌学制首次将幼稚 园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 背景 “注重幼稚教育案”的提出(陶行知和 陈鹤琴) 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公 布
• 《标准》内容 总目标、教育方法、课程范围
陈嘉庚(1874—1961)
幼稚园的建立
(2)私立幼稚园 • 北京香山慈幼院
创办人:熊希龄 教学管理负责人: 张学门 时间:1919年
熊希龄建北京香山慈幼院遗存实拍
香山慈幼院的大胆探索
• 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 第一校:婴儿教保园和幼稚园 第二校:小学 第三校:中等教育 第四校:小作坊和小农场 第五校: 职工学校
幼稚园的建立
(2)私立幼稚园 • 南京鼓楼幼稚园
创办人:陈鹤琴 时间:1923年 研究员:陈鹤琴、 张宗麟
陈鹤琴(1892-1982)
鼓楼幼稚园的实验活动
①开展课程研究 ②开展儿童用餐以及作息问题研究 ③研究培养儿童生活、学习和做人习惯 ④研究练习儿童自助、游戏、作业等技能 ⑤进行儿童一日生活的研究 ⑥研究星期、月、学期阶段性的工作
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新论》
(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 心论”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 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中国封建社会:以“孝”为出发点,以“忠”
为归宿。 鲁迅: “救救孩子” ,强调一要理解儿童;
二要指导儿童;三要解放儿童。 蔡元培:发展儿童天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
张 陶行知: “爱满天下”的口号 陈鹤琴: “一切为了儿童” 的信念
第二节 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 背景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各种教育思 潮得以引进传播讨论,推进了教育改革。 改革亮点:男女同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推广国语
• 建立了分级培训保教人员的机制 婴儿教保园培训保姆 幼稚师范学校培训幼稚园教师
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园教师培 训实验
①规定三年学制,可分年结业 ②课程设置相当完备 ③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④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 ⑤强化为平民服务的意识 ⑥积极开展编译工作 ⑦积极开展教具仿制生产工作
张雪门(1891-1973)
幼稚教育总目标
(1)增进幼稚儿童的身心健康 (2)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幸福与快乐 (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
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
的改进
教育方法要点
• 注重儿童社会化 • 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 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 激励机制
《标准》公布意义:是我国第一个以实践为 基础的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儿童儿童身心 发展的科学课程理论体系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恩物”
谢天恩《美国幼稚园教育略述》→ 无我《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馆》 →张宗麟《幼稚教育概论》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3年 志厚《蒙台梭利女士之教育 法》《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
1914年-1915年 顾树森和王维尹合著的 《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 《蒙台梭利女士教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