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学前教育史(一)

中国学前教育史(一)


阳 2、循序渐进,
教育内容应量力而行,贵
明 贵精勿多
精勿多;但教育难度不能

过于落后于儿童的认知水
儿 童 教 育 思
平。
3、因材施教,各成
其材
根据儿童各自的特性,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教育

教育内容和途径应是多方面的, 通过习礼、诗歌、读书对儿童
进行全面教育
第五节 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

之学名庠”
•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群落的老人担任教育工作 3.内容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4.教育方法口耳相传,实践中教育
我史国上教最育早第二节 奴隶社会儿童的
关于学前 教育的记

一 学
学前教育
•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 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 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十年,出
教 育
就外傅……”





二 、
1、你认为对太子的教育有何目的?有 何意义?

子 宫 廷 的 2、如何加强对太 学 子的教育?
天子之命,悬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 教与选左右。
前 教 育
(1)保傅之教 (2)乳保之教
殷商建立
• 保傅之教: 西周继承
设太保、太傅、太师, 合称“三公”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8),浙江余姚

人,明代中叶哲学家、教育家。

称阳明先生。名言:心外无物。


的 传
官立启蒙教育的 一种组织形式

学前教育史全

学前教育史全

名词解释1 .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中国古代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有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普遍做法;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方法,遇物而教。

神童教育: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

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简答题2.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

3.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游戏:游戏始终是儿童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儿童教育中,游戏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常有骑竹马、斗草、荡秋千、捉迷藏等。

讲故事: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子女的最普遍的方式,尤其对幼小的孩子更是一种好的教育形式。

体罚:体罚就是扑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流行广泛。

4.中国古代儿童初步的道德教育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

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

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求。

诚实无欺:要求孩子从小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要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不欺骗别人行善积德:古人经常教育小孩子,为人处世要心眼好,多做善事,不做害人之事。

从小向孩子灌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礼貌谦让:要求儿童不但要对父母长辈及兄长有礼貌,而且对其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5 .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的君主合格与否,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国君的权力至高无上。

学前教育史考纲整理1-7章

学前教育史考纲整理1-7章

学前教育史考纲整理1-7章第1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生产劳动教育。

如简单的劳动工具制造、取火技术等。

生活习俗教育。

如不能侵犯氏族公共利益,尊敬长辈等。

原始宗教教育。

在自然、图腾、祖先崇拜中,儿童受到原始宗教的熏陶。

原始艺术教育。

如歌舞、绘制、雕刻等。

体格和军事训练。

儿童要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学习用弓箭等。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阶级,政治和经济的分配人人平等。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

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教。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这个时期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学前教育计划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礼教是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核心。

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的最重要的内容。

(四)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

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

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求。

中国学前教育史简答题部分

中国学前教育史简答题部分

1.封建社会我国儿童学前教育总的特点是什么?⑴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⑶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

⑷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⑸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2、颜之推关于学前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他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共20篇,其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面血、涉务诸篇。

1、提倡及早施教2、主张慈严结合3、要求均爱勿偏4、主张博习致用5、重视风化陶然3、朱熹儿童教育思想: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为主3、张履祥家庭教育思想:重视家教、注重幼教、主张严教、提倡耕读相兼、重视提早教育者自身素质2.简述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⑴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⑵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⑶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试述幼稚园课程标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1、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2、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某家庭教育的改进。

第二部分为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儿歌、游戏、社会、常识、工作、静息、餐点。

第三部分为教育方法要点3.古代具有积极意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主张有那些?⑴强调“早谕教”、“端蒙养”,行胎教。

⑵注重“熏化陶染”,要求慎择师友和以身作则。

⑶反对溺爱孩子,主张慈严结合,均爱勿偏。

⑷以道德教育为主,坚持进行正面的行为指导。

中国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1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一,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内容原始人群: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人教育内容:制造石器"教民以鱼" 用火农业生产特点:公养公教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一)生产劳动教育(二)生活习俗教育(三)原始的XX教育(四)原始的艺术教育(五)体格和军事训练三,儿童公育机构五帝时代的教育机构——"成均"最旱的儿童学校(虞舜时期)——"痒"四,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一)公养公育(二)内容简单(三)非独立性(四)言传身教第2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二)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夏代学校:"序"商代学校:"序","痒","学","瞽宗"二,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学前教育计划(二)教育内容⒈婴幼儿身体的养护⒉生活常规的培养⒊初步的道德教育培养志向;教以孝悌;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育;礼貌谦让⒋早期的知识教育三,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原则⒈教儿宜早⒉教子义方⒊信而勿诳⒋潜移默化⒌量资循序⒍有教有爱⒈游戏⒉讲故事⒊体罚第3节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一,意义二,教育制度⒈保傅制度"三公": 太师太保太傅"三少" : 少师少保少傅⒉三母制度子师慈母保母全称"三母"第4节古代的胎教一,胎教的作用"正本慎始"二, 胎教的目的(一) 才德过人(二) 健康长寿(三) 形貌端正(四) 选择男女三,胎教的内容和方法内容:精神饮食环境起居与生活习惯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第5节古代儿童教材一,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一)识字类"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二)训诫类吕得胜和吕父子撰写的《小儿语》和《续小儿语》为代表(三)知识掌故类《蒙求》最为流传二,古代幼儿故事内容及特点《书言故事》《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图》三,古代幼儿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礼乐结合"六艺"思考题⒈简述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⒉简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⒊简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⒋简述中国古代儿童初步的道德教育. ⒌论述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⒍请简要概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1节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二,认"早谕教"(二)学前教育三,论师保傅第2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一,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二,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培养"务实节用"的人才→"德艺同厚":一是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二是重视"学艺".三,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及早施教(二)严慈结合(三)均爱勿偏(四)熏渍陶染(五)博习致用四,《颜氏家训》述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科书.第3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生平:理学的集大成者哲学基础: 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理学的发展: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X载唯物的角度,二程(程颢程颐)从唯心的角度→罗从彦(程颐的学生) →朱松(朱熹之父)和其同学李侗(朱熹之师) →朱熹一,论儿童教育的意义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内容: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明其理"三,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为儿童学"眼前事" 编写的二部教材-----《小学》和《童蒙须知》四, 要求慎择师友五,提倡正面教育六,"诸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诸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学者论述读书最充分,最系统的,具有经验总结意义.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书院的基本宗旨,即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理教二"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 ----书院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四"处世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书院学生行为处世的基本宗旨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书院学生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第4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X一, 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与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自然教育论"二,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目的----"教以人伦"内容---"诗,书,礼,乐"三,论儿童教育的原则(一) 顺应性情,激发兴趣(二) 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三) 全面诱导,不执一偏(四) 因材施教,各成其材思考题⒈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⒉简述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⒊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⒋简述贾谊论"早谕教"的思想.⒌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⒍请简要述评《颜氏家训》.第三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第1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一)从根本上说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二)思想基础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涉及的主要内容:(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二)蒙养院的设置(三)蒙养院保教要旨(四)蒙养院课程(五)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六)蒙养家教合一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一)蒙养院的兴办1903年秋创办的XX武昌蒙养院(XX省立幼稚园)——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近代中国第一所幼儿园.附设在武昌模X小学内.XX省立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X的萌芽.户野美知惠是最早来华的幼教工作者.1905年创办的XX严氏蒙养院是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幼教机构.(二)蒙养院师资的培训第2节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一,儿童的公养公育(《XX书》)人本院-----胎教学前公育体系育婴院慈幼院——公育小学之后——公教二,论胎教(一)胎教的意义1.正本2 .防感清源(二)胎教的内容和实施1适宜环境的选择2胎教的宗旨即保胎,养胎3孕妇的教育三,论婴幼儿教育(一)环境的选择(二)教育宗旨思考题⒈请简要回答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⒉请简要回答蒙养院的保教要旨.⒊请简要回答蒙养院师资的培训.⒋试分析康有为的胎教与婴幼儿教育的主X.⒌试分析康有为的"公养" , "公育"思想.⒍试论中国学前教育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变的必然性.补充内容: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⒈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⒉齐家治国的基础⒊光耀门楣(二)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⒈思想品德教育①孝悌②崇俭③诚信④为善⒉生活常规教育①礼仪常规的训练②养成卫生习惯⒊文化知识教育⒋注重幼儿的身体保健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三,慈幼机构的建立总结: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总的特点:⒈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⒉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⒊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⒋学前教育界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⒌儒家思想规X指导员着学前教育的实施.讨论:家庭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早期教育一,什么是教育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三,为什么要进行早期教育1,脑科学2 ,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四,如何具体地进行早期教育(一)如何进行无为教育1,经典诵读教育2,音乐教育3 ,经典的书画(二)如何进行有为教育1,生活中的教育2,关键期潜能开发3 ,格连杜曼博士的方法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第1节设立幼儿园一,设园宗旨以基督教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中国沿海XXXX,XX等地.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日本式;二是XX式(欧美式或教会式) 日本式的保教内容: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日本式的保教方法:刻板,严肃,苦闷欧美式的保教内容:丰富多样欧美式的保教方法:活泼自由,师生关系融洽四,兴办"慈善"事业类型: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慈善事业只是手段,征服人心才是目的.第2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X一,兴办幼稚师X学校或女学1892年,海淑德XX 幼稚园教师训练班1889年,金振声女士XX 英华女中1892年,海淑德XX 幼稚园教师训练班1898年,英国长老会XX 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为怀德幼稚师X学校,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X.举例:1902年,景海幼稚师X学校,其课程可分为三类:一是外语,XX等课程;二是文化课;三是专业课.特点:规模较小,毕业人数不多,影响不大,XX色彩浓二,吸收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幼教专业训练(一)日本1901年,1902年日本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X工艺速成科(二)美国1908年,庚子赔款三,直接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如武昌蒙养院,XX女子师X学堂,XX女子师X学堂思考题⒈简述帝国主义在华培植幼教师资的主要途径⒉试析教会幼稚园的办园宗旨⒊以景海幼稚师X的课程为例,分析教会师X课程的特点.第五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前教育第1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XX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⒈颁布新的教育宗旨1904年"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内容:"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⒉制定学制系统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分为三段四级⒊改革课程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以体现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X学校女子高等师X学校内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1922年"壬戌学制"制定的七项标准,是借鉴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架"七项标准":⑴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⑵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⑶谋个性之发展;⑷注意国民经济力;⑸注意生活教育;⑹使教育易于普及;⑺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第2节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⒈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⒉传教士输入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潮以林乐知为代表"一国之至宝,一国之光宠."特点:日本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上;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恩物"谢天恩《美国幼稚园教育略述》→无我《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馆》→X宗麟《幼稚教育概论》(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1913年志厚《蒙台梭利女士之教育法》《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1914年但寿《蒙台梭利教育法》"儿童之家"1914年-1915年顾树森和王维尹合著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蒙台梭利女士教育法》X雪门的《幼稚教育新论》(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设计教学法——克伯屈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中国封建社会:以"孝"为出发点,以"忠"为归宿.鲁迅: "救救孩子" ,强调一要理解儿童;二要指导儿童;三要解放儿童.蔡元培:发展儿童天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X陶行知: "爱满天下"的口号陈鹤琴: "一切为了儿童" 的信念(二) 儿童公育思潮19世纪末:康有为《XX书》"五四"前后:蔡元培提出儿童公育的主X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第3节幼稚园制度的实施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一)幼稚教育总目标(书P112)(二)课程X围(三)教育方法特点:⒈体现了民族性和"洋为中用"的精神;⒉寓知识于娱乐之中;⒊教育内容上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⒋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⒌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一)XX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陈鹤琴1923年春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国(二) XX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陶行知于1927年11月创办办园宗旨: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办园方法:艺友制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一)北平幼稚师X学校----1930年X雪门任校长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二) XX省立实验幼稚师X学校----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X学校陈鹤琴1940年10月思考题⒈请简要回答北平幼稚师X学校及XX省立实验幼稚师X学校的实验活动.⒉请简要回答1932年中华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意义.⒊请列举中华民国时期我国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及其基本情况.⒋请简要回答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及实验的主要内容.⒌清末,民国时期我国都引进了哪些西方学前教育思想⒍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儿童观的变化第六章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思想第1节苏区的托儿所制度一,内务部颁发的《托儿所组织条例》《托儿所组织条例》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二,托儿所机构的建立最早成立的:XX瑞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两种类型:(一)长期托儿所(二)季节性托儿所第2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保育院制度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会的成立1938年3月XX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儿童培养成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二,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儿童的决定三,多种形式保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一)寄宿制的保育院(二)单位日间托儿所(三)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四)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五)小学附设幼稚班(园)四,保育院的教育与教学(一)学前教育的目的:保育儿童身体,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发展儿童智力(二)婴幼儿的保育(三)婴幼儿的教育品德教育和智育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三化教学法第2节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一,坚持为革命战争,生产建设和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学的原则三,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四,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思考题⒈请列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几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⒉如何继承和弘扬我国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试结合实际加以论述. 第七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第1节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年大学校长.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⒈军国民教育⒉实利主义教育⒊公民道德教育⒋世界观教育⒌美育三,"尚自然" "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X"教育者,与其守成法,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宁展个性."四,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五,倡导学前儿童美育第2节X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二,论幼稚教育的目的分为四类:(一)培养士大夫(二)培养XX信徒(三)发展儿童个性(四)改造中华民族三,论幼稚教育的行为课程(一)行为课程的含义"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生活和实际行为(二)行为课程的组织整体性个体性直接性(三)行为课程的教学法⒈要旨: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⒉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 "行为即课程"⒊目标:兼顾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其内容来自周围环境,其方法采用单元设计教学法,其实施以行动为中心四,论幼稚师X教育(一)关于见习,实习的场所四种单位: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保育院小学(二)关于见习,实习的时间安排9学时分三次进行(一)关于实习的组织条件:有步骤,有X围,有相当时间,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特点:空间上时间上内容上第3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平民教育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XX晓庄学校XX的山海式学团XX的育才学校二,生活教育理论(一)产生与确立三大弊病: 外国病化钱病富贵病三条改革方针:中国化省钱化平民化(二)主要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实质三,论学前教育的意义终身教育普及教育四,论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广大工人和农民下乡进厂——第一新大陆五,论创造的儿童教育(一)认识儿童的创造力(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六大解放":⒈解放儿童的头脑⒉解放儿童的双手⒊解放儿童的眼睛⒋解放儿童的嘴巴⒌解放儿童的空间⒍解放儿童的时间(三)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六,论艺友制的幼稚师X教育"艺友制是什么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教学做合一,边学边教思考: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第4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平民教育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XX晓庄学校XX的山海式学团XX的育才学校二,活教育理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其三大纲领:(一)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应具备的条件:强健的身体; 创新的精神;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世界的眼光.(二)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三)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示进步.""活教育"的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教师的责任:引发,供给,指导,欣赏"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四)教学原则(五)训育原则三,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二)幼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作喜欢野外生活易受暗示(三)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与教育四,论家庭教育(一)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二)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三)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五,论幼稚园教育(一)办好幼稚园的15条主X(二)幼稚园的课程理论⒈课程应为目标服务⒉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⒊课程应实验"整个教育法"⒋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的教学方法⒌课程应当有考查儿童成绩的标准十大原则九项内容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语言动第5节X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平民教育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XX晓庄学校XX的山海式学团XX的育才学校二,论幼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三,论幼稚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一)服务对象下乡进厂运动(二)发展方向四,论幼稚教育的课程(一)课程的含义"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二)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五,论幼稚园教师的培训(一)幼稚园教师的任务互助与合作的精神; 爱和惟的情感; 顾到别人的思想.(二)幼稚园教师的培养(三)幼稚园教师的进修思考题⒈陶行知所指的幼稚园"新大陆"的含义⒉简述陈鹤琴的幼儿心理特点论⒊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 .⒋简述陈鹤琴教育理论的三大纲领.⒌简要回答X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⒍简述陈鹤琴的课程理论.⒎简要回答蔡元培学前儿童的美育思想.⒏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内容.⒐论述X雪门幼稚师X办学的基本经验.⒑论述X宗麟关于幼稚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服务方向第八章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前教育第1节幼儿教育的性质,任务及总方针一,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XX国的文化教育为新XX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二,新学制的规定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有决定》——新中国第一个学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是幼儿园. 第2节幼儿园的暂行规程和教学纲要1951年,中央教育部制订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主要规定如下: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二,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三,幼儿园的教养原则四,幼儿园教养活动项目第3节积极培养学前教育的干部和师资一,师X教育的工作方针正规师X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二,幼儿的发展方针"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同时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发展.第4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此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是: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建立,然后逐步推广.发展的重点首先在工厂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和郊区农村.1956年,《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明确了对各类型托儿所,幼儿园的领导职责,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原则.思考题⒈简述1951年《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所规定的幼儿园的培养目标.⒉请简要回答1951年《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所规定的幼儿园的双重任务.⒊请简要回答1951年《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所规定的幼儿园的教养原则.⒋请简要回答新中国初期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⒌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的幼儿教育的工作方针和发展重点.第九章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第1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与整顿一,教育方针和教育工作方针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一、“最”、“初”、“始”、“第一”、“首”(一)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载于《礼记.内则》。

(二)中国古代记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季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的经验。

(四)西周是中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

(五)《三字经》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童蒙读物。

(六)在各种故事性的童蒙读物中,《日记故事》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

(七)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八)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中国设立幼儿教育机构之始。

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九)户野美知惠是日本来华来华最早的幼教工作者。

(十)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十一)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

(十二)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

(十三)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

(十四)创刊于1901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

(十五)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

(教材第118页)(十六)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地区是南京、苏州、南通一带,而且以南京高师附小的教师俞子夷提倡最力。

(教材第120页)(十七)《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教材第126页)(十八)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教材第135页)(十九)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

(教材第140页)(二十)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教材第141页)(二十一)最早成立的托儿所是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1.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

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儿自己抓取。

32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323.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334.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1)胎教的内容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必要条件。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孕妇必慎所感②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内容可分为“饱饥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③注意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四方面:“居处简静”“行坐端言”“避寒暑”“劳逸以节”(2)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5.简述古代胎教的作用①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圣明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6.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1)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4)此外,也包括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

7.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儿童分年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中国学前教育史全文知识点及各章练习自学本科及专升本都有用

中国学前教育史全文知识点及各章练习自学本科及专升本都有用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考核知识点(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四)古代的胎教(五)古代儿童教材考核要求(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1.识记: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2.领会: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1.识记:(1)家庭教育的内容(2)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3.应用: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局限(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1.识记:保傅制度与三母制度2.领会: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四)古代的胎教1.识记:胎教的内容和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与目的3.应用: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评价(五)古代儿童教材1.识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2领会:古代幼儿故事、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主要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1、在原始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除生活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1、在原始社会会后期,确切的说大约在五帝时期,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2、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

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成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学前教育史--中教[重点]

学前教育史--中教[重点]
2.颜之推家庭教育的内容
[1]颜之推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根据他的培养治国的实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依据的。
[2]为了培养这些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出对子弟的家庭教育要“德艺同厚”,既要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
[3]德行与学艺二者的关系,他认为二者互为联系,德行是根本,艺教也不是可有可无。
①传统的儿童观,儿童是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家长对子女有完全支配的权力。
②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得到相当传播。
③资产阶级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奴隶教育,摧残人性,践踏人权。
④五四前后,鲁迅批判旧教育对儿童的摧残。
⑤蔡元培提出了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
[3].初步的道德教育。培养志向;教以孝悌;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
[4].早期的知识教育。语言教育;识字教育;计算;自然常识。
5.我国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局限。
1、原则: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
2、方法:游戏、讲故事、体罚。
3、局限:长期的封建社会下,因为封建礼教的影响,很多儿童故事都是以孝悌忠信等封建道德为内容。提倡体罚是侮辱儿童人格、压制儿童的个性发展、违背自然原则的封建专制注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
[1]、生产劳动教育。如简单的劳动工具制造、取火技术等。
[2]、生活习俗教育。如不能侵犯氏族公儿童受到原始宗教的熏陶。
[4]、原始艺术教育。如歌舞、绘制、雕刻等。
[5]、体格和军事训练。儿童要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学习用弓箭等。
第二章
1.《童蒙须知》--是朱熹为儿童制定的习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纯属压制儿童个性发展的封建专制礼教。但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某些礼貌待人的道德规范,至今也不失其教育意义。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三、教以正,守以常
(一)坚持正面教育;重视教育者的 言传身教 (二)在教育内容上“教之以义方” (三)教以正须守以常 (四)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要求一致

四、信而勿诳
在坚持正面教育过程中,家长
应守信用,不欺骗儿童。否则 儿童会效仿家长而养成不诚实 的、欺诈的坏毛病,同时也会 降低家长的威信。
欧美学前教育机构在19世 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不断出现 , 19世纪末已有相当发展,正适应 了欧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需 要。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就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外国资本主义在
中国非法开设的工厂; 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兴
办的工业企业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适
应这三种近代工业的需要,教育上也出现

湖北幼稚园已经附设女子学堂,招收15—35岁 的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我国幼儿 师范最初的萌芽。 张之洞开办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培养乳媪和 家庭教师,主要为官宦之家服务。 1902年,严修创办严氏女塾。 1902年,吴馨在上海创办务本女塾。 1907年,清政府颁发《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 章程》,明确规定了师资问题。 1909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 义初集》,为我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 1907年,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印行、顾倬编辑 的《幼儿保育法》也是参考了日本、德国的幼 教书籍,选择最重要的内容编辑而成。
五量资循序与培养兴趣?一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一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第三节论婴幼儿保育的原则和方法?一正本优生观?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一戒饱暖?二节嗜食?三任啼哭?四绝惊扰?五避险物第二篇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第三章清末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与制度的实施第一节章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一经济基础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经济基础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

汇总:中外学前教育史——相关复习材料

汇总:中外学前教育史——相关复习材料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1 .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包括劳动技能教育、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体格和军事训练等内容.2 .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痒”。

3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4.中国古代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5.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孝悌,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6 .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7 .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等家庭教育原则,出自古代中国8 .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

这两个比喻符合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教儿宜早_原则。

9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有( B )A.大器晚成B.教子义方C.放任自主D.体罚10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包括( B )A.体罚B.读经C.讲故事D.游戏11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世子法》,它为我国保傅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12 .宫廷儿童教育与一般家庭儿童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有制度保证。

这便是保傅制度和三母制度。

13 .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14.在中国古代宫廷儿童教育中,主要负责对太子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是子师15 .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16.中国古代胎教的内容包括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重视饮食的影响与调摄、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

17 .把监督法、小劳法和瘦身法作为胎教方法的国家是中国18 .童蒙教材的编写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是在宋代19 .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王应麟所撰的《三字经》20 .全文共300多句,1000多字,三字一句,六字一韵,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童蒙读物是《三字经》21 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训诫类和知识掌故类。

学前教育史四-五章

学前教育史四-五章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该园进行的实验包括: (1)草拟生活纲要——分全年、一月、每 周和当天 (2)寻找生活材料 (3)试用生活法 户外生活要多;注意卫生;注意读法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
193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法》和1933年颁布的《 师范 学校规程》,对师范幼稚科的设立作了具体的规定。 (一)南京女子中学 旅宁第一女学——粹敏第一女学——宁垣属女子师范学 校——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南京女子中学 1922年,在校长张默君的主持下,设立幼稚师范科。 (二)集美幼稚师范学校——设立宗旨:集合闽南有志于幼 稚教育的分子,研究现代闽南的幼稚教育,培养时代性、 地方性良好的幼稚园和小学低年级教书及社会子女,学制 四年。注重学生的专业训练及实际教学技能的培养。

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西方传 教士办理的幼教机构最早使用此名,此后国人自 办的幼教机构亦有使用此名者,《壬戌学制》后 统一使用此名。幼稚园既可单设,亦可附设;办 理宗旨依照“儿童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 之发展”;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童; 初对保育内容无明确规定,1929年后规定为音乐、 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 餐点7项,它具有教为浓厚的美国色彩,是杜威实 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结晶。
(二)吸收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幼教专业训练
1.日本 1901年、1902年 日本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 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 2.美国 1908年,庚子赔款
(三)直接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如武昌蒙养院、湖南蒙养院、四川女子师范学堂
(四)翻译教材,出版幼儿读物
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1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

24. 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是南京,南京高师附小幼稚园被称为“杜威院”。

P12025. 陶行知“爱满天下”口号,陈鹤琴“一切为了儿童”。

P12226. 儿童公育思潮,以蔡元培、恽代英为代表。

27. 恽代英,“理想的儿童俱乐部”。

P12428. 在全国平民教育思潮影响下,幼教工作者提出了要办平民幼稚教育的口号。

p12529. 幼儿教育平民化的思潮,奠定了乡村幼稚教育试验活动的思想基础。

准。

P12631.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32. 1922. 壬戌学制,确立幼稚园制度,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一个实验、改革、发展的时期。

P12933.创办厦门集美幼稚园的是p130,p13235. 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是陈鹤琴于1923年春创办的。

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活动。

P13336.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利用_艺友制__的办法训练学员,培养出来的学员有能力独自办理一个幼稚园。

P13637. 上海大同幼稚园,是中国互济会创办,由地下党领导,专门收养抚育革命者子女。

38.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陆秀,有辅导各县市幼稚园的责任。

P13739, 民国幼稚园师资培训,设立幼稚师范科,由《师范教育法》《师范学校规程》规定。

P13840. 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办者是.陈嘉庚 p14041.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

42. 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是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陈鹤琴。

p14143. 老解放区,即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44.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开创了苏区45. 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的是我国苏区中央人民政府 p143金 p14447. 为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建国之力量,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48.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为《托儿所组织条例》之后老区又一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文件。

学前教育史笔记

学前教育史笔记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1。

教育的形式:社会公养公育.2.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年长一代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儿童。

(2)思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成均和庠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4。

教育形态:自然形态的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1。

教育形式:宫廷学前教育2。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已经形成按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3.宫廷学前教育:(1)概念: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它包括实施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育:①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设“三公"、“三少"。

“三公"指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徳义;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负责身体的教育;傅之徳义,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②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设“三母”即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姆,安其寝处者。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对儿童的教育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其教育内容:生活和劳动教育、思想教育、美育等二原始社会后期的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虞氏之学名庠”,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教养新生代的任务通常有老年人承担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3)内容与生产劳动相关;4)教育的方法是口耳相传在劳动中进行。

第二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内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标志。

其表明人们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

其内容贴近生活涵盖面较广;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现男女分野二奴隶社会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教育目的和意义: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治和教育两方面的意义保傅之教和乳保之教:保傅制度: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三公:太保、太傅、太师。

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有明确分工——保其身体(体育);傅之德义(德育);道之教训(智育)乳保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物的制度三母:子师、慈母、保母三胎教的实施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建立了胎教制度。

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当时统治者对胎教极为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走出宫廷,为世人所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主要于贵族家庭中实施;3)学前于学校教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4)有阶级性,注重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提出胎教第三节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家庭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其目的:1)培养统治人才;2)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其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1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主旨”“纲领”)——孝悌;崇俭;诚信;为善孝悌:服从敬奉父母,兄弟友爱【评价】积极:1)注意从小培养孝顺双亲的品德是我国古代尊老孝亲传统道德意识的体现;2)以此作为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

《学前教育史》复习考试资料

《学前教育史》复习考试资料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8.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支
(1)论身心统一: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发育,也包含心灵的成
★(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长。身心共同成长,才是完整的。
(2)论小儿禀性:教化成性
1)有善有恶论者,认为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分。但这种先天的善恶并非一成不变,他注意到儿童的先天素养,但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
(3)崔学古:(幼训):关于蒙养教育的假设干原则和方法,涉及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师生关系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崔学古依据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总结出的具体方法:好言劝谕;适当责罚;使儿童“自成〃;为人师表;批判责罚要讲究分寸;“分任”和"鼓舞”。
(4)三百千:(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
3)育婴院的保育方法。以保育为主,体育为先、德育次之,智育最后。(3)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设想的核心:
D教育的社会化。
2)公养公育。
(4)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面的反响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5.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
★★(选择、简答、论述)
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
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
5.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支(选择、简答)
(1)目的: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是“正本慎始〃。
(2)(礼记・内则)依据幼儿入学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特点,提出了对幼儿进行分年教育的系统规则。如,司马光的(i束水家仪)对(礼记・内则)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学前教育史是研究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的演变和变革。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汇总。

1.古代中国学前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和民间教育。

古代中国家庭教育以家长为教育者,传授孩子基本的礼仪、道德和家庭值观;而民间教育则是在农村社区由长者或社区中的有经验的人进行的,教授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要求。

2.官学教育体制的建立是中国学前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建立了官学体系,面向有贵族背景的学子提供教育。

然而,官学教育主要面向年龄较大的学生,学前教育并不普及。

3.私塾教育在中国学前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私塾是由学者或地方名家创办,提供语文、算术、诗词等基本教育内容。

私塾教育在中国学前教育中普及,为后来的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4.孔子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主张“三年无为而天下之学”,提倡孩子在三岁到七岁的年龄段接受最基本的学前教育,这对中国后来的学前教育观念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近代中国学前教育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学前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北洋政府成立了儿童关怀机构和幼儿园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6.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律,兴建了大量的幼儿园和托幼机构。

同时,推动了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的发展,提高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7.中国学前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德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国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社会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8.中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资源不足、师资不足、制度不完善和社会关注度不高等问题。

当前,中国学前教育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演变。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学前教育史》核心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p30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1、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2、“庠”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一定的剩余产品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③实行较为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1、宋代的慈幼机构①慈幼局: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②举子仓或予惠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2、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p321、慈幼礼俗:是慈幼观念与文化在民间普遍流行的通俗形式①试儿(抓周)②洗儿会③命名仪式第二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指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一、胎教的作用①被看作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二、胎教的内容p33-35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①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②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③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①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使用右手进食②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

女生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子学习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③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六岁,学习简单的数字与辨别南北方位的名称④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七岁开始男女不能坐同一个席上,不能共用一个食具⑤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一、“最”、“初”、“始”、“第一”、“首”(一)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载于《礼记.内则》。

(教材第10页)(二)中国古代记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季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教材第40页)(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的经验。

(教材第40页)(四)西周是中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

(教材第40页)(五)《三字经》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童蒙读物。

(教材第52页)(六)在各种故事性的童蒙读物中,《日记故事》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

(教材第56页)(七)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教材第83页)(八)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中国设立幼儿教育机构之始。

(教材第88页)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教材第89页)(九)户野美知惠是日本来华来华最早的幼教工作者。

(教材第89页)(十)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教材第100页)(十一)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

(教材第100页)(十二)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

(教材第104页)(十三)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

(教材第114页)(十四)创刊于1901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

(教材第115页)(十五)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

(教材第118页)(十六)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地区是南京、苏州、南通一带,而且以南京高师附小的教师俞子夷提倡最力。

(教材第120页)(十七)《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教材第126页)(十八)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教材第135页)(十九)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

(教材第140页)(二十)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教材第141页)(二十一)最早成立的托儿所是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

(教材第144页)(二十二)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

(教材第160页)(二十三)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

(教材第162页)(二十四)1918年,张雪门等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星荫幼稚园。

(教材第165页)(二十五)工厂的附近开办幼稚园,是幼稚园的第一新大陆。

(教材第185页)(二十六)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

(教材第186页)(二十七)陈鹤琴最早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

(教材第190页)(二十八)陈鹤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教材第191页)(二十九)陈鹤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教材第191页)(三十)张宗麟是中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人。

(教材第216页)(三十一)张宗麟认为养护儿童为幼稚园教师最重要的责任。

(教材第225页)(三十二)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中国首次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张逸园为第一任处长。

(教材第228页)(三十三)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教材第229页)(三十四)“幼儿教育研究室”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幼儿教育研究机构。

(教材第279页)(三十五)南京师大主持的《农村幼儿教育研究》是列入全国教育科研“七五”规划的第一个农村幼教研究课题。

(教材第283页)二、人物(一)刘向:“慎所感”理论,为以后的“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奠定了基础。

(教材第40页)(二)北齐医生徐之才:《胎产书》脉象学,奠定了胎教学说初步的营养学基础。

(教材第41页)(三)唐代名医孙思邈:“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教材第41页)(四)王应麟:《三字经》(教材第51页)(五)周兴嗣:《千字文》(教材第52页)(六)李瀚:《蒙求》(教材第55页)(七)贾谊:太子儿童教育;“早喻教”;将太子整个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

(八)颜之推:《颜氏家训》;“德艺同厚”。

(九)朱熹: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眼前事”;《小学》——“眼前事”的内容;《童蒙须知》——“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十)王守仁:自然教育论(十一)康有为:“公养”“公育”思想;主张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

(十二)志厚: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

(教材第118页)(十三)恽代英:中华民国时期儿童公育思潮的代表;(教材第122页)“理想的儿童俱乐部”。

(教材第124页)(十四)陈嘉庚:厦门集美幼稚园;(教材第130页)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

(教材第140页)(十五)宋美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教材第146页)(十六)蔡元培:1914年4月,在一次演说中肯定杜威说:“他创了一种很好的教育主义,即工即学,是要学校与社会生活密接。

”(教材第119页)中国教育会会长;(教材第157页)主持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材第158页)毛泽东称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材第158页)“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教材第158页)“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教材第161页)学前儿童公育理想;(教材第161页)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教材第162页)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教材第163页)(十七)张雪门: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教材第140页)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的“北张”;(教材第165页)星荫幼稚园;(教材第165页)20世纪30年代初,张雪门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幼稚教育分为4类,他倡导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教材第167页)行为课程;(教材第169页)在20年代初,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办法进行幼稚师范教育,认为幼师生的实习场所应有4种单位: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保教园和小学;(教材第173页)“有系统组织的实习”,指出实习的进行步骤可分为4大阶段:参观、见习、试教和辅导;(教材第174页)(十八)陶行知: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的创办者;创办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教材第135页)指出平民教育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教材第177页)创办晓庄学院;(教材第177页)“生活教育理论”;“科学下嫁活动”;(教材第177页)宋庆龄为他题词“万世师表”;(教材第179页)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害了“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教材第185页)幼儿教育新大陆思想,号召应该开展一个幼稚园下厂、下乡运动;(教材第185页)中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教材第186页)六大解放;(教材第187页)艺友制。

(教材第189页)(十九)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教材第133页)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教材第141页)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教材第141页)最早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教材第190页)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二书;(教材第190页)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教材第191页)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教材第191页)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学前教育体系;(教材第193页)活教育理论;(教材第195页)整个教学法;(教材第212页)五指活动。

(教材第214页)(二十)张宗麟:中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人。

(教材第216页)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教材第223页)认为养护儿童为幼稚园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教材第225页)认为幼稚园教师必须有男子加入;(教材第225页)认为幼稚园教师的修养包括很多方面,有品性上的,有学问上的,也有能力、技术和其他方面的。

(教材第226页)(二十一)李鹏总理:1991年3月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教材第286页)三、文件、文章、讲话、演讲、著作、报告、指示(一)《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教材第126页)(二)苏区《托儿所组织条例》: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教材第143页)(三)《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教材第158页)(四)《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尚自然” 、“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教材第161页)(五)《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蔡元培的学前儿童公育理想。

(教材第161页)(六)《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张雪门于1966年出版,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教材第169页)(七)《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陈鹤琴。

(教材第190页)(八)《幼稚园的社会》:张宗麟提出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

(教材第223页)(九)1952年7月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培养幼儿园师资的称为幼儿师范学校。

(教材第233页)(十)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语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材第242页)(十一)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方针,即“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材第242页)(十二)《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

(教材第255页)(十三)《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

(教材第258页)(十四)1978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要求“积极办好幼儿师范学校,为幼儿教育培养骨干师资”。

(教材第27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