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五章
(马哲)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

6、因果联系的内容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A、原因——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 B、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A、区别——原因是原因,结果是结果。 B、联系——原因引起结果,结果一定有原因。 (3)原因和结果联系的种类——一因多果,同因 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1、规律的类型 (1)一般规律(普遍规律) (2)特殊规律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3、范畴的含义——即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 的概括和反映。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 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二节
统一的决定论 1、决定论的含义——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因果联系性、 必然性、规律性的学说。 2、决定论的类型——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 3、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含义及其类型 (1)含义——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是世界运动、变化、 发展的最终原因,是具体事物这样而不是那样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制 约力量。 (2)类型——机械决定论、统计决定论、辩证决定论。 4、各种与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 (1)目的论——万物由神或神秘力量按一定的目的预先安排。 (2)非决定论——否认联系、否认规律。 5、辩证决定论的内容 (1)因果联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马哲 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单选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B国家垄断资本掌握经济生活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2.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C )。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A 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利益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5.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的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C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6.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B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联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C )。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8.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B )。
A 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B )。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发展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D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答案:1A 2A 3C 4B 5C 6B 7C 8B 9B 10D二、多选题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ABCD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3.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BCD )。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实践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体上把握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为人们观察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科学历史观。
教学重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在前几章里,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本章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体上把握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进程,从而为人们观察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科学历史观。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涉及到许多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历史有无规律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动力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实现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的具体表现。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指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人口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基本要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钥匙是( A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A、地理环境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3、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A、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C、抽象思维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4、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思想关系D、法律关系5、社会存在( C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就是指社会环境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A、全部自然界B、人口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多要素的总和7、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B )。
A.它不是引起社会革命的根源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8、国家的职能是由(BE )。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D.文化传统决定的E.国体决定的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D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0、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 D )A.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混为一谈 D.否认了人类同自然界的区别C.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11、社会规律的特点是(D )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C.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D.同人的意志和意识无关12、经济基础是指( A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13、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 B )。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五章常考知识点精选

第五章⼈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地理环境和⼈⼝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
社会⽣产实践和⽣产⽅式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实现⼈类社会与⾃然界的协调发展 地理环境、⼈⼝和⽣产⽅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类社会的物质⽣活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与⼈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然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富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
由于地球上的⾃然资源是有限的,在⼀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形成⼀个复杂的⽣态系统。
当⽣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类的⽣存和社会的发展;当⽣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类就要受到⾃然界的惩罚。
合理利⽤⾃然资源、保持⽣态平衡,是当代世界⾯临的重⼤课题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也不能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
相反,地理环境的作⽤还要受社会条件,特别是⽣产⽅式的制约。
⼈⼝因素是指从事⽣产和⾃我⽣产的⼈们的总和。
⼈是社会⽣活的主体,⼈⼝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
社会的物质⽣活资料⽣产和⼈⼝⽣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为了充分发挥⼈⼝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必须对⼈⼝实⾏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提⾼⼈⼝的质量。
⼈⼝⽣产与物质⽣产⼀起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产本⾝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
⾃然界和⼈⼝只有通过⽣产⽅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
⽣产⽅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法和⽅式,是⽣产⼒和⽣产关系的统⼀。
物质⽣产是⼈类社会存在的⾸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产⽅式构成⼈类社会发展的决定⼒量。
第⼀,⽣产⽅式是⼈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产⽅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貌;第三,⽣产⽅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五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五章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马克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2、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恩格斯:“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5、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6、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7、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8、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9、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即,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0、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随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数量(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位时间生产商品的数量(使用价值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13、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14、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16、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名词劳动/劳动过程/劳动的一般性质/劳动的一般性质说明/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的社会形式说明/生态系统/环境问题/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物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当代人类的环境问题/简答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表现)/2. 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决定作用/3、劳动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的作用/4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人类历史上的环境问题有哪些/7如何正确对待(认识)当代的环境问题/8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9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10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及性质/12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区别/13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14我国严重的人口问题/15造成我国人口问题的原因/16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17类人狷进化为人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第五章名词劳动是人们有目的的变革自然界使之适合或满足于自己需要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它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必性的作用。
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劳动的一般性质说明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劳动的社会形式一方面是指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合形式中,劳动才能得以展开,另一方面,劳动又加强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使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更加密切和坚固。
劳动的社会形式说明人虽然源于自然界,但却不等于自然本身。
生态系统是生物和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称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部分构成。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的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三、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在认识论上还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都坚持可知论,肯定人能正确反映 世界。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坚持可知论,但与唯物主义可知论有着原则的 区别。因为在这些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精神认识世界, 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 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 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认识世界本身并不是目的,人们认 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 终目的。任何一种理论归根结底都是为实 践服务的。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 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 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实践是人类 认识发展的最后归宿,是认识过程本身所 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二、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马哲第5章知识点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思想动机,看不到物质的根源;B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的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2.历史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1唯物史观创立、破天荒第一次系统地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辩证法(2)唯物史观创立,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历史观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3)唯物史观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4)唯物史观创立为整个关于历史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南(5)唯物史观创立为无产阶级极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根据。
3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据答:(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2)它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根据:A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C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D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4.简述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答:经济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总称。
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是社会全部生活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政治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总称,目的是维护国家、组织、个人的社会权益。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A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B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文化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称,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A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与政治一起决定着文化;B文化反映着经济、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五章课堂笔记要点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和实质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教材P182-P186)①垄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定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参见教材P183第2段)★②垄断资本及其实质:垄断资本即在垄断性的经济行为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资本,其实质在于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即获取垄断利润。
③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以垄断资本家及其利益要求为主导的资本主义。
(补充)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实质(教材P186-P191)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P186-P19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组织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龙的组织的实质:各种垄断组织(例如私人垄断组织、国家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动因和后果(教材P194-197)1、“经济全球化”及其基本表现①“经济全球化” :全球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经济活动全球一体化过程。
(对教材P194第2段的定义有所修改)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管理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生产力和科技条件基础;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形式;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国内国际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①可能的积极后果:●使社会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向国际化和世界化提高;●有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劣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层面上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并最终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_OK

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与和谐 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 孔子认为:“和而不同”
24
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2、矛盾的特殊性 A.每一种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B.每一事物发展中的矛盾都有特殊性; C.每一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 具有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7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与规则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8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类型 A.自然规律; B.社会规律; C.思维规律;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其他的划分: 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动力学规律与统计学规律;
10
4
成功的基本要素
1、不抱怨(自我归因) 2、善于学习 3、勇于行动(专注) 4、长于合作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上)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6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1、规律的内涵 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外延: 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A.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 B.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C.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的联系;
西方哲学中的矛盾观念 赫拉克利特:不同的音调形成最美的和谐 黑格尔:矛盾是更深刻的、更本质的东西
19
三、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马哲的矛盾观 矛盾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个对立
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即对立统一。
《马哲》第五章 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经济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总称,指以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要内 容、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直接目的的 社会活动领域,包括经济现象、经济关 系、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等诸方面。 经济生活的核心是通过对自然的改 造获得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 经济生活是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唯 一途径。 经济生活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前提和 基础。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 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 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 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
决定 唯心 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 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 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 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 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例:私有观念
英国 英国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 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 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质的方面 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C、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 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 规律决定的。
③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 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 ,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级斗争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个人的历史作用
B、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的巨大反作用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中一切情况都是必然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4、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C、它们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D、它们的实现都不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5、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
B、政治制度
C、自然环境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自然环境
D、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9、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创造的,因此()
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或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
10、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1、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两项最重大的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C、科学社会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3、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是()
A、哲学
B、道德
C、宗教
D、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程度
C、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
15、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
D、艺术、道德和哲学
16、宗教是()
A、人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盲目信仰
B、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C、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骗局
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17、群体意识是()
A、个人意识的简单汇集
B、统治阶级的意识
C、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D、一定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
18、道德起作用的主要途径是依靠()
A、政治法律设施的保障和强制作用
B、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作用
C、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
D、先进阶级思想的引导作用
1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因为()
A、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
B、社会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
C、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
D、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了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
E、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有()
A、生产方式
B、阶级斗争
C、社会生产力
D、生产关系
E、人民群众
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它()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制约着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
4、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在于()
A、生产力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B、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
C、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D、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E、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5、区分社会意识诸形式的根据是它们()
A、反映的内容不同
B、反映的方式不同
C、同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
D、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不同
E、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前途所起的作用不同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表现在以下()等方面
A、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B、社会意识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有联系的那一部分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
E、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它是社会关系中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反映
8、“自然环境决定论”错误地认为,自然环境()
A、决定社会的性质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决定社会形态美的更替
D、对社会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E、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布局及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影响
9、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社会有机论
B、唯意志论
C、社会竞争论
D、宿命论E抽象人性论
10、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人口()
A、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B、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变化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D、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E、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1、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在于()
A、道德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法律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B、道德是原始社会就有的,法律是阶级社会才产生的
C、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没有阶级性的,法律是有阶级性的
D、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信念来起作用,法律是靠国家的强制力来执行的
E、道德起作用的范围要比法律广泛得多
12、经济、政治、社会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社会思想和政治上层建筑都反映经济基础
B、社会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
C、社会思想通过政治来反映经济
D、经济决定政治和社会思想
E、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1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14、下列哪些属于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
15、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
A、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B、同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相反的作用
C、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D、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考察
16、吴承恩在民间口头文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写成《西游记》,这表明()
A、个人意识和群众意识是同时存在的
B、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是有差别的
C、个人意识离不开群体意识
D、群体意识也可以转化为个人意识
E、社会意识形式来源于并高于社会心理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C
3、D
4、B
5、D
6、D
7、C
8、D
9、C 10、C
11、D 12、A 13、D 14、A 15、C
16、D 17、D 18、B 19、C
21、C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 C D
2、A C E
3、A B C D E
4、A B D E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C D E
8、A B C
9、B D
10、A C D E 11、B D E 12、A B C D E 13、A B C D 14、B C E 15、A C D E 16、A B C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