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经典语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马、恩)
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
3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九)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
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六)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八)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列宁)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荀子)
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3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
34、“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
3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恩)
3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马、恩)
3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马、恩)
(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考研政治之马哲 附 录
在选择题中易出题的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2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恩)
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马、恩)
2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
2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五)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
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恩)
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马、恩)
2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恩)
2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
(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马、恩)
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
3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九)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
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六)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八)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列宁)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荀子)
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3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
34、“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
3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恩)
3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马、恩)
3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马、恩)
(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考研政治之马哲 附 录
在选择题中易出题的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2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恩)
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马、恩)
2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
2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五)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
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恩)
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马、恩)
2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恩)
2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