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点评历史人物
曾国藩——历史人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家书》一书收录了曾氏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章。
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有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
薄冰,如临深渊。
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简介及八大金句
曾国藩简介及八大金句
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他曾在洋务运动中负责创办了中国的现代工业,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以下是曾国藩的八大金句:
1.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锋芒太露易遭明枪暗箭。
3.做好人,修好身,死有余辜。
4.史鱼秉直,恶似奸臣;长蛇封豕,难为福兆。
5.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
傲字致败。
6.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7.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8.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这些金句都表达了曾国藩的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处事和做人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十二个识人方法
曾国藩十二个识人方法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誉为“平定回部的功臣”和“治理河南的能臣”。
曾国藩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策略和方法,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识人”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曾国藩的十二个识人方法,并探讨它们对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启示。
1.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本心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本性和本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情绪。
所以,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本心,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品德和潜力。
2.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为人处世的态度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性格。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为人处世。
3.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所处的环境和境遇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境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行为和性格。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背景和经历,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性格和潜力。
4.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所学和所能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可以反映出他的潜力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学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潜力和能力。
5.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品德和素质。
6.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品德和素质。
7.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可以反映出他的潜力和能力。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潜力和能力。
8.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忍耐力和毅力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忍耐力和毅力,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全四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全四册》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盛世创业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 力劳苦为第一义。”
精彩摘录
这句话是曾国藩对不同时代英雄的评价。他认为,在盛世时期,要想成为开 国之君或立下不世之功的英雄,首先要有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性情;而在末世时 期,要想挽救危局、拯救苍生,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无尽的劳苦。这句话提 醒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英雄的定义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目录分析
目录中的各级标题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作者根据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 发展,将其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方面,每个阶段和方面下又细分出具体的章节。这 种层级式的结构使得全书内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曾国 藩的复杂形象。
目录分析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全四册》的目录设计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深厚 的学术功底。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阅读指引,而且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标题 和层次分明的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复杂形象和深远影响。
目录分析
在每个章节的标题中,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词汇来描绘曾国藩的性格特点 和人生经历。例如,“磨砺与崛起:从农家子弟到翰林院学士”、“决战与命运: 平定太平天国的历程”、“识人与用人:打造湘军集团的秘诀”、“修身与齐家: 家书中的心灵世界”等等。这些标题不仅概括了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而且通过 语言的艺术性,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持之以恒的努力,而过于追 求短期效益。通过曾国藩的故事,我明白了勤奋和坚持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 重要。
阅读感受
曾国藩的谦逊和自省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品质。他并不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自傲, 反而始终保持着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从他人的成功经 验中汲取养分。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一旦取得一些成就便开始自满自大,不再愿 意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无疑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曾国藩的故事提醒 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并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卧虎藏龙”,他在治理江南、平定太平天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军事才华。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是一个善于用人和识人的领袖。
他的用人和识人之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曾国藩认为,用人是治国安邦的首要大事,一个领导者要能够善于用人、善于识人,才能使国家兴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在任官江宁时,重用一批有识之士,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曾经说过:“治一国犹如经营一家,用人不当则无法立足,用人得当则国家繁荣。
”曾国藩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注重选人而不在乎他的出身资历,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胸怀,有真诚,他就会给予信任和重用。
在曾国藩的身边,有许多出身低微的人,但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努力,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并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操守,就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干将。
他曾说过:“不必问他的出身,只要他的才能和品行卓越,就可以任用。
”这种独特的用人标准,使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事业上得以顺利发展。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洞察人心,善于辨别人的优缺点,才能选对人、用对人。
曾国藩强调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从中窥得他的品行和性格,判断他是否可信、可用。
曾国藩还强调要善于交流,要主动与下属、同事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和支持。
只有深入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协同工作。
曾国藩曾说过:“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人,懂得他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之道,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的用人标准:“重才不重名”,“不问家世,只看才干,不考怀才不遇”,提倡以人的才干和操守为依据,而非以其社会地位、背景和身世为标准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1811年-1875年)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史书记载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曾国藩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领导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以严密的组织、精确的计划和灵活的战术战胜了敌人,取得了多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他在实战经验中总结出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军队,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曾国藩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主政湖南、湖北期间,通过措施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他注重选拔人才,进行官员考试,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他还提出“以理服人”的治理理念,通过理性讲述和说服来实现统治的目的。
其政治手法非常灵活多样,取法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得到了可观的成效。
他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也被后来的政治家所吸收和借鉴。
第三,曾国藩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
他创建了“士官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军事科学的人才。
同时,他还创建了讲学堂,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评价中,曾国藩的政治手段和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于民主制度和平等原则的认同较低。
他在军事上的严厉措施和镇压手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此外,他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中,采取了一系列以屠杀为主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历史评价受到了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曾国藩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开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但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成了他为世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确实,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作为一场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而爆发的农民革命,无疑是正义的。
但它的后期却发生了腐化蜕变,对广大人民的骚扰事件屡有发生,对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否定。
曾国藩正是打着“爱民”,以及肯定孔子学说的旗号来剿杀太平天国运动的。
曾国藩的立场与行动,与太平天国后期所出现的错误,多少有些关系。
但是,曾国藩为镇压农民运动而不择手段,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再者,曾国藩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借“夷兵”以“助剿”。
这种引狼入室的行为,无疑加剧列强对中国的入侵。
所以在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问题上,曾国藩表现出他的不足。
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
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曾国藩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官员、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
他在史书中被称为“曾侯乙”,以其深谋远虑和高超的治理能力在历史上留下了卓越的业绩。
曾国藩不但在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他的“识人择善,用人慎不误”的处事风格,更是颇有名气。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讨论“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曾国藩在训练自己的识人能力时,极为注重开发自己的感官,特别是眼睛和耳朵。
他常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身边的优秀之人,从而引导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
二、认真分析身边的人物曾国藩在分析身边的人时,善于从人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方面对人进行分析。
这使他能够迅速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使用人才时更加得心应手。
三、重视团队精神曾国藩在使用人才时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他通过改变管理方式和理念,寻求符合其要求的人才,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不断地加强团队发展的实力。
四、对接触到的每一个人给予尊重曾国藩显然是一位十分尊重他人的人,他不仅会对自己的下属、同事等团队成员给予尊重,还会对所有接触到的人给予同等的待遇。
无论是进入国门办事的使节、还是偶然路过的行人,曾国藩都会以同样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五、追求真诚和诚信曾国藩在使用人才时是非常追求真诚和诚信的人,他认为一个人的诚信度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他往往要求人们要诚实,不欺瞒,把工作能力真实地呈现出来。
六、崇尚专业知识曾国藩非常崇尚专业知识,并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工作中胸有成竹。
他倾向于选拔那些在专业领域有卓越表现的人,并鼓励和赞赏那些不断学习的人。
七、关注人才的思维方式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习惯以及态度能够非常明确地表露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才干,他会密切关注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从中分析出该人的优势和缺陷。
曾国藩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大影响之人
曾国藩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大影响之人,同时也是最显赫、最具争议性的晚晴重臣,对他的总体评价至今仍难以定论。
从负面来看,他是绞杀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将,并在镇压捻军起义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尤其是在攻入天京后,纵兵烧杀淫掠,仅仅横遭屠杀的平民百姓,就多达十余万人,连儿童都未能幸免,使南京几乎沦为死城,由是留下“曾剃头”、“曾屠户”的恶名;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中,他对外奴颜卑膝,对内滥杀无辜,又留下“大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但若一分为二地看,他又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洋务要员,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并留下了启迪智慧、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曾国藩家书》,被颂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这样的称颂虽未免有夸张成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还是为毛泽东和蒋介石所共同推崇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熙锦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人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乎?”并从曾国藩的《爱民歌》中受到启发,更加注重军队的精神教育工作,创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到晚年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则说“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要多看。
并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这都说明,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人。
抛开其《家书》和《爱民歌》不论,仅仅从其写下的一副集句对联中便可以看出。
攻占天京后,曾国藩坐镇东南半壁江山,在经济上掌控了中国最富饶的地区,在人才上更具有“天下英才尽归曾幕”的优势,兵势上又挟全胜余威,锐不可当。
于是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王闿运等部属幕僚都一致规劝曾国藩造反,但曾国藩严词拒绝,并写下一副对联抒明心志,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简评
曾国藩简评谈论中国近代史,有一个人,必定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足迹,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就是晚清重臣、咸同中兴第一名臣、湘军创始人、洋务运动之父、中国近代化始作俑者——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皇帝,通过治学苦读、朴实求索、艰苦奋斗、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事功,为将为相为侯,位极人臣之尊,死后被谥为“文正”,有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千古完人之美誉。
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是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转型时期,是中国社会性质急剧变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更是一个有志有识之士探求自身出路、探索强国富民真理、探求社会变革改良的年代。
在此大背景这下,生长于农家的曾国藩通过努力读书,借科举之途,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步入当时社会主流体制的轨道——即为官走入仕途,改变了曾氏家族的农家命运,而后通过治学交往、以读书人的最高标准(即理学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检讨自己、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来反省自我,“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是他的自警名言,这种极致化、极端化的自我苛求在完备其自身品质的同时,更使得他在仕途上、在学人士子中、在主流社会群体当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这也为他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吸引众多的学人士子为之拼搏卖命、舍生取义奠定了人才基础,通过曾国藩“打脱牙,和血吞”的打拼精神,历经千难万苦,终于在体制的轨道内建立了不朽事功。
在求学治学过程中,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在与外国人(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切身体验“外夷”先进的技术、船坚炮利过程中,曾国藩开始意识到国家的落后,进而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徐图自强”的近代化探索之路,开展洋务运动,例如: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军工厂),建立江南制造局(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遣中国幼童出国留学(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等人都在此列),等等一系列近代化运动的启蒙,开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先河,如此使曾国藩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而载入中华民族史册。
曾国藩评析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愚于近人,独服 曾文正。观其收拾 洪、杨一役,完满 无缺。使以今人换 其位,其能如彼之 完满乎?‛ 1917年8月《致黎 锦熙信》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 我在延安时写的。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 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 很大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 他推崇为‚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蔽群 众的偶像。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 ,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 目的必要。这篇文章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写 出的。 ——范文澜
“早起”
‚起早,尤千金妙 方,长寿金丹也。‛ ‚吾有二事法祖父 :一曰起早,二曰勤 洗脚,于身体大有裨 益。‛
“五勤”
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
眼勤: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手勤: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
心勤: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劝戒委员四条》
2、节俭
‚以一荤为主,有 客略有增加‛。
“曾国藩热”的背后
各取所需:急功近利或学以致用?
二、曾国藩的为学
(一)读书 (二)“好文章”的标准 (三)“士大夫之学”
(一)读书
道光十八年(1838), 曾国藩中进士。星冈公对 竹亭公说:
‚吾家以农为业,虽 富贵,毋失其旧;彼为 翰林,事业方长,吾家 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 其心。‛
十自 余是 年以 未后 尝, 知公 有官 家京 累师 。,
● ‚作梅言:‘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
得天下皆是好人,存一番薰陶玉成之心,使 人乐于为善’云云。盖讽余近日好言人之短 。‛
“静坐法”
“献章之学,以静 为主。其教学者, 但令端坐澄心,于 静中养出端倪。” ——《明史》
生平恨不识鲍超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识人之道
生平恨不识鲍超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识人之道本文导读:曾国藩是清末名臣,关于他的事迹史料上有很多记载,尤其是在用人方面更是流传不少美谈。
欧阳昱在《琐录》中写道:“予观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
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
”在“曾文正知人”中,他专门写到曾文正识人的本领,称他“一见能卜其终身”。
在任两江总督时,有人把浙江的陈兰彬和广东的刘锡鸿推荐到他幕中。
陈、刘二人在当时都是很享有一些文名的。
所谓“俱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
可曾国藩接见他们之后,却对人说:“刘生满脸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
陈生稍沉实,官可至三四品,然无大作用。
”后果如其言。
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外洋时,由于和正使郭嵩焘闹不合,互相抵牾,影响很坏。
据说他还干出了偷洋人手表的丑事。
朝廷十分恼怒,便撸了刘的副使。
刘回国后,便一蹶不振,最后穷愁潦倒,吞烟而亡。
而陈兰彬也不出曾之所料,因生性柔弱,没有大的作为,官至副都御使。
“未几,因事降职,告病归。
”曾文正识人的本领当然不止这两件。
在军命将,说谁将来可做营官,谁将来可升大帅;谁福浅,将战死;谁福厚,将建功立业。
无不一一应验。
“真如龟卜数计”,几达出神入化的程度。
但在“鲍武襄”一条中,欧阳先生却写到了另外一件事。
鲍武襄,名超,字春霆,也是咸丰时的一员猛将。
但此公早年却劣迹斑斑,其中最让人不齿的便是押妻之事。
据说,鲍某年轻时乃一无赖子,生性好赌,“家资罄尽,无可典质”,便把老婆也押上了。
结果仍然输个精光。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才去投军。
鲍超初入川军,后以哨官投到曾国藩的门下。
曾国藩开始很看不起他。
可偏偏鲍武襄也不知趣,自视甚高,言行中常有藐视湘军之意,这就叫曾某无法容忍了。
据《汪穰卿笔记》载,有一次,曾国藩令鲍超执行任务,路过一城,守兵认识他,便大呼其名,道:“老鲍吃牛肉吗?”鲍说:“熟否?”守兵说:“熟!”鲍超于是下马大吃大喝起来。
这一吃喝不要紧,结果酒醉误了大事。
最新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近代中国产生过不少矛盾人物。
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
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
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
“世事别来一番新”。
这种富有历史内容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分化。
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烁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誉之而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最具争议的历史近代人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充满屈辱和悲愤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在屈辱和悲愤中不断清醒、不断理智、不断抗争的历史。
而曾国藩在省视中西方文化、以及对湘军的组件和治理、外交、人生哲学、对子女的教育、诗文造诣、人才观七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甚至现实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对待中西方文化(1)曾国藩以理智的心态去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优长劣短,以务实的学风去思考现实和未来。
他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之情,把西方列强当做既可学习又须竞争的对手看待。
尽管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但他对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盲从。
他不仅对一些前世前人的东西主张取舍,还主张对前世前人的东西进行变更和创新。
并且他还提出经世致用之学而经世之学是由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桥梁;正是具有经世思想的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率先接受、传播西方先进文化。
而在对待西方技术文化方面,他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思想从理论层面付诸实践,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久之利”的认识水平。
(2)但是,尽管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保守的程朱理学的“义理”。
这“义理”的核心就是怎样做合乎正统规范的人,怎样维护现存秩序,怎样维护纲常礼教。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可谓是“权倾天下,谤满天下。
不同人对他的评价不一,褒贬不同。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主要事件来进行客观评价。
李鸿章一开始一因为文学方面的才华被曾国藩赏识,之后担任翰林学士等,却不得志。
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人物,然而身边却无才人可用,之后曾国藩向咸丰皇帝推荐李鸿章,李鸿章因此参与筹备淮军。
在抗击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善于任用人,不计前贤,因此张树生、树珊、周盛波、盛传、藩顶新、刘铭传等一些有能的志士皆进入淮军中,并成为淮军里面的名将。
之后经过多次战役,洪秀全大势已去,太平天国内部更是人心涣散,之后尽管李秀成这位豪杰出来反抗,却仍无法力挽狂澜,最后被擒。
在抗击太平天国起义中,李鸿章极其带领的淮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李鸿章的军事才能开始被人所知。
李鸿章善于用人,治军严谨,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然而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全是由于李鸿章,太平天国内部自身腐败、幻想用虚幻的力量代替自身的努力,这是他们的悲哀。
也限制了起义的发展。
有人说李鸿章用农民的血染红自己的项戴花,这是无法辩驳的,身处在晚清的李鸿章,这是当时所有封建统治者的污点。
然而李鸿章是不是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看,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坏人评价他,在那个时代,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官员,他当然想通过抗击起义维护清朝的统治,实现自己的仕途顺利。
因此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我们说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这是最恰当不过的。
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然而他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当时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体制落后,他们提倡“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企业在管理上十分腐朽,并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以至于洋务运动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以失败告终。
曾国藩评价
中华历史人物评介——我眼中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09人力一班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而又是什么造就了以及如何造就我们自己?今天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发表一下自己的鄙见,及提出一些自己的疑惑,希望能与老师切磋切磋。
由于自己的见解确实漏洞百出,所以我想如果用论文的标准格式来写不免有点班门弄斧,故只期以普通文章的格式来与老师交流,且由于能力所限,只能从少数几个方面将这位伟大人物展现出来,并用每段后加以评论的方式来述写,望老师见谅。
一、成长经历说起曾国藩没有人应该感到陌生,那个被骂“满清走狗”,被章炳麟说成是“誉之则为圣相,獻之则为元凶”的人,就是曾国藩。
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我很关心,而一个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那曾国藩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世代务农的家庭,祖父是农民,爸爸却当了教书先生,曾国藩从小也就勤勤奋奋地读书了。
曾国藩20岁考的秀才,比他爸爸早23年考得,不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天资在此可以瞥见一二。
他喜欢读史,曾经用一年时间读完《二十三史》,之后进京在翰林院做事。
对于曾国藩的成长经历,老师必定比我有更多了解,故在此只是简略叙述一下。
我在看了他的成长经历后有所感悟的是:人成功确实需要天赋。
而天赋从何而来?一是打娘胎以来的智商、情商,二是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一个自不必多说,从仲永、桑弘羊身上就可以看出什么叫“生而知之者”,那东西貌似有点飘忽,却是实在的天赋,普通人学不来,曾国藩却可算是一个,悟性极高。
第二个是可以创造的,像“孟母三迁”似的例子可以略有理解,而曾国藩的农村家庭背景本身造就了他中国农人特有的谦逊、朴实等内在特质。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
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
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
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尝闻曾国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
”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
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
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
曾国藩经营军事,亦赖其助。
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朱孔彰:中兴景运,群公辈出,十年之间,削平大难,非天生圣相而振兴之,乌能若是邪?然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饶之志,宏济艰难,虽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谋也。
赵衰之言曰:“说礼乐,熟诗书,为元帅。
”孙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谓为三不朽。
”公独兼之。
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国,老成至计,谋出万全,可谓至忠矣。
梁启超:①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曾国藩简评
曾国藩简介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体,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的或片面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对曾国藩是怎样一个人的回答,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了得,我们应把他放到他生活的社会和时代中,才能真正了解他、认识他。
一、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曾国藩一生求学不断,尤其是早年更是精钻学问、学做圣贤,他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二、近代超凡的思想、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
三、镇压太平军为大清朝的“救命恩人”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守孝。
这时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清政府于是令地方办团练以遏制太平天国势力的发展,这为曾国藩组建湘军提供了机会。
四、办洋务,成中国“近代化之父”曾国藩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力行者,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尽管他强调传统学术和道德价值观,但他并不固执保守盲目排外,相反,他还敏锐地看到有选择地利用外国技术的意义。
曾国藩为什么看人这么准?解读他的识人办法,老板看懂受益终生
曾国藩为什么看人这么准?解读他的识人办法,老板看懂受益终生
曾国藩是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称为“辅弼王”。
他著名的识人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政治才智和军事天赋。
他的识人方法,主要是依靠以下几点:
观察人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举止。
曾国藩善于从人的面部特征、肢体语言和举止中捕捉到他们的性格和心态。
倾听人的言语和思想。
曾国藩擅长倾听人的言谈,观察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品质。
对人的背景和经历进行调查。
曾国藩会对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品质。
考虑人的环境和影响。
曾国藩会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外界因素对他们的性格和品质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
综合判断人的性格和品质。
曾国藩会根据上述因素综合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
曾国藩的识人能力,可以作为老板们的模范。
作为老板,你需要不断地观察员工的行
为和思想,了解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并考虑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外界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根据这些因素综合判断员工的性格和品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员工,并为他们分配合适的工作任务。
这样,你就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