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哮喘病的最新临床路径(最新)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前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哮喘诊疗指南》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哮喘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全面指导,以促进我国哮喘防治工作的规范化。
1. 哮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可逆性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1.2 分类哮喘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
其中,外源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内源性哮喘由感染等非过敏原因素引起,混合性哮喘则同时具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特点。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功能检查、心率、血压、呼吸音等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1. 血清IgE检测:外源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2.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痉挛程度和气道炎症水平。
3. 呼气道炎症指标:如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检测。
4. 过敏原检测:针对外源性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
2.4 确诊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哮喘: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症状。
2.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3. 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峰流速(PEF)降低。
4. 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心源性哮喘、支气管炎等。
3. 哮喘的评估与分级3.1 评估工具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制定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CAT)进行评估。
3.2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水平,将哮喘分为五个等级: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危重度。
支气管哮喘(哮病)单病种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哮病)单病种临床路径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中医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过敏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目前,西医药物在哮喘治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病人对西医药物治疗不够满意,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向中医药治疗。
在过去几年里,中医药治疗哮喘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
一、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哮喘分为外感型、内伤型和两虚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型哮喘以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而导致,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
中医通常采用祛邪解表的方法,如草菅茯苓汤、小柴胡汤等来驱除寒湿之邪。
内伤型哮喘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内因导致气机失调,主要表现为多痰、喘促等症状。
中医治疗内伤型哮喘通常采用调理脾肺的方法,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汤等来调节脾肺功能。
两虚型哮喘是指肺脾两虚导致的气虚不足,表现为气短、疲倦等症状。
中医治疗两虚型哮喘主要以补益肺脾为主,如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等。
二、穴位治疗针灸和艾灸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机,达到缓解哮喘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肺俞、胸鄂、百会等。
通过插针或针刺疏通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肺气,促进气机流通,缓解喘息。
艾灸通常选择肺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通过燃烧艾条的温热刺激,渗透到穴位以达到温通气机的效果。
三、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草药具有较好的抗炎、祛痰、平喘作用。
常用的中草药有防风、麻黄、薏苡仁、南星等。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配伍使用这些草药,制成剂量合适的方剂,以期达到平喘、祛痰的效果。
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新趋势,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理脾肺、化痰平喘等方法来改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而西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舒张支气管等方式来缓解哮喘症状。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表单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初次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的患者住院第1-3天-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初步评估病情严重度-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并制定诊治方案- 开化验单,完成病历书写长期医嘱:- 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根据病情进行一至三级护理常规- 必要时进行氧疗、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胃黏膜保护剂,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临时医嘱:-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基础检查- 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感染性疾病筛查等检查- 适时进行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 必要时进行血清过敏原测定、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等检查住院期间- 上级医师查房,核查辅助检查结果是否异常- 评估病情,维持原有治疗或调整药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指导吸入装置的正确应用,医师书写病程记录长期医嘱:- 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根据病情进行二至三级护理常规- 必要时进行氧疗、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胃黏膜保护剂,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根据病情调整药物临时医嘱:- 对症治疗,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血气分析等检查- 异常指标复查其他医嘱:-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进行入院护理评估和制定护理计划- 观察患者情况,进行静脉取血和用药指导- 提供戒烟、戒酒的建议和教育,协助患者完成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变化,观察疗效及药物反应,进行疾病相关健康教育- 出院前1-3天完成出院小结,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门诊随诊-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确定出院后治疗方案,完成上级医师查房纪录长期医嘱:- 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根据病情进行二至三级护理常规- 必要时进行氧疗、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胃黏膜保护剂,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临时医嘱:- 根据需要,复查有关检查。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引言中国哮喘防治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权威的哮喘防治建议,促进对哮喘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持续管理。
本文档为2023修订版第三版,继续遵循简化策略,不涉及法律复杂事项,提供短小精悍的内容。
诊断1.哮喘诊断应基于病史、症状和肺功能测试。
病史应包括哮喘特征性症状、家族史和过敏史。
2.症状评估应根据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夜间症状、急性发作等进行。
3.肺功能测试应包括肺活量和峰流速的测定,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
分级与治疗1.根据哮喘控制水平进行治疗分级:间断型、轻度持续型、中度持续型和重度持续型。
每个分级对应相应的治疗方案。
2.治疗目标为达到哮喘症状控制和肺功能恢复。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3.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哮喘自我管理计划,进行合理的日常生活和环境调控。
患者教育和持续管理1.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教育,包括哮喘知识普及、用药指导和哮喘自我管理的培训。
2.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3.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群体的哮喘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
急性发作和治疗1.急性哮喘发作的识别标志包括呼气性喘鸣、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
2.紧急治疗包括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快速缓解症状,必要时使用口服或静脉药物。
3.紧急治疗后应及时转归到常规治疗,并进行长期控制和持续管理。
综述和总结本文档为2023修订版第三版的中国哮喘防治指南,主要涵盖了哮喘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强调了患者教育和持续管理的重要性。
医务人员应根据指南提供精准、规范的医疗服务,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和有效管理哮喘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注意:以上内容为总结,具体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请参考正式的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最新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精)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患者。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 编码:BNF04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编码:J45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 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 /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 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风哮寒哮热哮虚哮(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79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5-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 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编码:J45 。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儿科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一、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喘(TCD编码为: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2.病期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慢性持续期: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无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临床常见证候:(1)痰瘀内伏证(2)肺气亏虚证(3)脾气亏虚证(4)肾气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患儿接收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90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喘(TCD编码为:BNF040)和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4.患儿处于急性发作期,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推荐要点(全文)

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推荐要点(全文)该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哮喘诊治的最新推荐要点,以帮助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更好地管理哮喘疾病。
以下是该指南的核心推荐要点:1. 哮喘的诊断- 在哮喘的诊断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测试结果。
- 注意排除其他潜在的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哮喘的分级与治疗- 根据哮喘严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 尽量使用短效β2-激动剂(SABA)或快速作用型β2-激动剂(LABA)进行急性哮喘发作的缓解治疗。
- 对于轻度持续性哮喘,推荐使用低剂量吸入性类固醇(ICS)。
- 对于中度和重度持续性哮喘,推荐使用吸入性类固醇与长效β2-激动剂(ICS/LABA)的固定联合治疗。
3. 哮喘的控制评估- 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肺功能和哮喘控制水平,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推荐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或儿童版哮喘控制测试(C-ACT)进行哮喘控制的评估。
4. 哮喘的急性发作管理- 快速缓解急性哮喘发作的首选药物是SABA。
- 对于重度急性哮喘发作,应考虑短期使用口服类固醇。
5. 哮喘的长期管理- 长期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哮喘症状的控制和呼吸功能的正常化。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ICS、LABA、LTRA等。
6. 哮喘的特殊人群管理- 哮喘患者在妊娠期、儿童期和老年期的管理需根据其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 为哮喘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支持。
请注意,以上仅为部分指南要点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考完整的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点为气道的可逆性阻塞,临床表现为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管理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就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及病因1.1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特点为可逆性气道阻塞。
主要症状包括喘息、胸闷、咳嗽等。
其病程呈间歇性发作和缓解的特点。
1.2 病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调节失常等。
家族遗传性的支气管哮喘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过敏原等也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相关。
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断2.1 临床症状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胸闷、咳嗽等,常见于夜间或清晨。
症状有间歇性发作和缓解的特点。
2.2 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是支气管哮喘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一秒容积(FEV1)等指标。
FEV1/FVC比值降低提示气道阻塞的存在。
2.3 过敏原检测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与过敏原暴露相关,过敏原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致敏原。
三、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3.1 整体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要采用综合性、全面性的策略,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减少干扰因素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时的缓解性治疗。
3.2 控制性治疗控制性治疗旨在控制支气管哮喘的炎症,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
3.3 缓解性治疗缓解性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发作时的症状进行处理,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等的使用。
四、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路径管理4.1 临床路径的定义临床路径是指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流程,为患者提供统一的、规范的医疗服务。
4.2 临床路径的优势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患者的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前言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2.3%,我国哮喘患者已超过1亿。
为了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编写了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药师、护士及患者提供关于哮喘管理与防治的专业指导。
1. 哮喘的诊断与评估1.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哮喘的诊断标准如下:1. 典型哮喘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发作时可在呼气相听到哮鸣音。
2. 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3.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1.2 评估方法哮喘评估主要包括症状控制、肺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
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和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进行评估。
2. 哮喘的治疗2.1 治疗原则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持续、规律、个体化。
2.2 治疗方案根据我国哮喘防治指南,哮喘治疗分为四个级别,具体如下:1. 轻度哮喘:使用吸入性皮质激素(ICS)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治疗。
2. 中度哮喘: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用吸入性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或长效茶碱制剂。
3. 重度哮喘: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4. 危重症哮喘:需住院治疗,给予静脉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
3. 哮喘的预防与自我管理3.1 预防措施1. 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尘螨、宠物毛发等。
2. 控制环境湿度: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
3. 增强体质:进行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3.2 自我管理1. 了解哮喘知识,掌握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
2. 定期监测肺功能,评估哮喘控制情况。
3. 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4. 总结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活质量。
GINA2024哮喘防治指南更新要点

GINA2024哮喘防治指南更新要点一、哮喘诊断GINA2024修订了哮喘临床实践诊断流程图(图1)。
在全球范围内,很大一部分卫生专业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无法进行(或无法及时进行)肺活量测定,而呼气峰值流量(PEF)虽不如肺活量测定法可靠,但比仅依据症状评估要好。
本流程图允许根据当地资源选择不同的初始肺功能检查。
此外,还明确了识别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的标准,并提供了有关暂停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的更多内容。
GINA再次审查了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建议,将支气管扩张剂反应性的标准FEV1从基线增加≥12%或200mL改为预测值的基线增加>10%。
图1哮喘临床诊断流程图(上图提及Box可于指南原文查阅)二、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在临床实践中,CVA可能难以与其他原因的慢性咳嗽区分开来,通常其肺活量测定结果正常,仅能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发现存在可变的气流受限。
此外,一些患者随疾病进展可出现喘息和气道高反应。
CVA的治疗方法与一般哮喘相同,如果停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咳嗽可能会复发。
三、哮喘控制的评估指南指出,哮喘症状控制的评估不应局限于最近4周,除评估症状控制之外,还必须评估患者的病情加重(包括恶化)、肺功能加速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虽然ICS能显著减少哮喘加重,并且在未服用ICS的患者中,严重加重与肺功能的更大下降有关,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吸入性ICS可防止病情发展为持续性气流限制。
四、GINA哮喘治疗目标哮喘治疗的目标是实现个体患者可能的最佳长期哮喘结局,包括长期控制疾病症状和急性加重、肺功能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的长期不良反应],实现风险的长期最小化。
此外,患者/照顾者的哮喘治疗目标与医疗目标存在差异,也需了解关注。
五、哮喘的缓解最近,临床和学术研究领域就重症哮喘的生物疗法对哮喘的治疗缓解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目前已发表了若干拟议的定义和实施标准。
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版的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将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为医生和医疗团队提供指导,以改善中国哮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诊断标准根据最新的研究,中国哮喘的诊断应参考以下标准:1. 病史采集:包括哮喘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触发因素等。
2. 肺功能测试:通过肺功能测试评估患者的呼气流速和肺活量等指标。
3. 过敏原和气道炎症指标测定:通过皮内过敏原测试和气道炎症标志物的检测来评估患者的过敏源和炎症水平。
4. 其他检查:如胸部X光或CT扫描等,以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方案针对中国哮喘患者,治疗方案应考虑以下要点:1. 教育与自我管理:患者应接受关于哮喘病理机制、触发因素和日常管理的教育,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 综合治疗策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康复锻炼等综合措施。
3. 药物治疗:使用合适的药物,包括局部和全身用药,以控制哮喘症状和减少炎症反应。
4. 药物剂型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用药依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吸入器和口服药物等。
5. 治疗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指南还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完善中国哮喘的诊断与治疗:1. 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2. 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哮喘症状和减轻炎症反应。
3. 科学的临床试验设计,以获得更可靠的治疗效果评估和指导。
4. 建立哮喘病例登记系统,用于对治疗效果的长期跟踪和分析。
结论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提供了针对中国患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希望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哮喘相关的医疗负担。
指南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不断优化哮喘的诊断与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喘(哮病)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
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
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