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的临床路径(中医)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是中医学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反复发作性气喘。
中医认为哮病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哮病时,要从整体上调理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目的。
以下是针对哮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中医将哮病根据病证的不同分为寒哮、热哮、阴虚火旺等类型,辨证施治具体如下:1.寒哮类型特点:咳嗽声低而稀,气息短促,喜温喜按,舌苔白腻,脉象虚弱。
治疗方案:宣肺化痰、温阳通络。
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平喘丸。
2.热哮类型特点:咳嗽声重而粗,气息急促,喜凉喜开窗,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阴虚火旺型特点:咳嗽声低而破,气息短促,口干咽燥,喜凉喜清淡,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疗方案:滋阴降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玉屏风散、清肺降金丸。
二、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哮病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自身体质,并减轻症状的发作。
1.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增加蔬果摄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适量饮用蜂蜜水蜂蜜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减轻咳嗽和痰多的症状。
5.避免过冷过热的饮食冷热刺激容易引发症状发作,患者应避免饮用冰冷的饮料和食用过热的食物。
三、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哮病主要通过调理肺气、化痰止咳、平喘开窍等作用来缓解症状,并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
1.参苓白术散主要成分为黄芪、茯苓、白术等,具有益气补中、温阳散寒、健脾利湿的作用。
2.玉屏风散主要成分为麦冬、石膏、黄柏等,具有滋阴润肺、清热降火的作用。
3.金银花露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的作用,常用于热哮病例的治疗。
4.桔梗化痰丸主要成分为桔梗、杏仁、牛蒡子等,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哮病主要通过辨证施治、食疗调理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并逐渐调理五脏六腑,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
支气管哮喘(哮病)单病种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哮病)单病种临床路径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中医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016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实施[1].20汇总
2015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实施、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 年)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
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二、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编码: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妥、情志失调、劳累等原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疗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和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相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诊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它疾病所引发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经典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疗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忽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诊疗不妥等所致。
2.慢性连续期:是指每七天均不一样频度和(或)不一样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疗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显著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哮病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二、概述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哮证病的中医药诊治
哮证病的中医药诊治哮证是一种以喉中鸣响,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症状特征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本节所述之哮证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哮喘,如心源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引起的哮喘。
一、病因哮证的发生为痰伏于肺,复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因素诱发,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成。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止匕外,某些特殊体质者,因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而影响肺气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蕴而致哮。
2.饮食不当贪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亦可致哮。
3.体虚病后素质不强,则易受邪侵。
如幼儿哮病多由禀赋不足所致。
若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气损耗,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均可致哮。
二、病机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主要由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此后,如遇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各种诱因,均可引起发作。
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哮病发作时的病机为内伏之宿痰,遇诱因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因病因不同临床主要分为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风哮证、虚哮证、瘀哮证。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反易受外邪的侵袭而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于肺,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则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火旺灼液成痰,上干于肺,加重肺气出纳失常。
哮病临床路径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 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适 合哮病患者进行锻炼。
生活方式干预和饮食调整建议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劳累过度 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气体。
饮食调整建议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多食用 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同时,根据患者 的体质和病情,适当食用具有健脾化痰、补 肺益肾等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薏米、核桃 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性疾病史 、家族哮喘史等。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相 关检查,以辅助鉴别诊断。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 度等,听诊肺部是否有哮鸣音 等异常体征。
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 ,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
哮喘样症状。
05
哮病康复期管理
康复评估指标设定和监测方法
症状评估
包括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的频率、强度 和持续时间。
肺功能检测
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评估呼吸道通畅程度 和肺活量等指标。
体征评估
观察呼吸频率、心率、肺部哮鸣音等体征变 化。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日常生活受 限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
运动处方编写和执行效果评价
运动类型选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 类型,如散步、太极拳等。
发病原因及机理
发病原因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 ,遇感诱发。常见诱因包括外感风寒 或风热之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 劳倦过度等。
发病机理
哮病的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 道,肺失宣降。发作时以邪实为主, 若反复发作,正虚邪实者则虚实夹杂 。
儿科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一、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喘(TCD编码为: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2.病期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慢性持续期: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无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临床常见证候:(1)痰瘀内伏证(2)肺气亏虚证(3)脾气亏虚证(4)肾气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患儿接收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90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喘(TCD编码为:BNF040)和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4.患儿处于急性发作期,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预防和康复:介绍哮病预防和康复的方法和措施
02
03
04
谢谢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戒烟限酒
0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预防哮病发生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蛋白质,增强体质
避免烟酒,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02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观念,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局部症状,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如体质、脏腑功能等。
标本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注重消除患者的症状,又要注重调理患者的体质,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预防为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1.
02.
03.
04.
目录
哮病的概述
哮病的辨证论治
哮病的预防与调护
哮病的现代研究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1
哮病的定义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痰多等症状。
哮病分为急性哮病和慢性哮病两种类型,急性哮病通常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的呼吸困难,而慢性哮病则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
环境因素:过敏原、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哮病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门诊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轻度患儿。
一、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喘(TCD 编码为:BNF040)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TCD-10 编码为:J45.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ZY/T001.4-94)。
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
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 年)2.病期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2008 年)。
防治指南》急性发作期: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两肺听诊闻及哮鸣音。
3.急性发作期严重度分级: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
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 年)轻度:走路时可有气短,说话时及休息时无气短;可平卧;讲话能成句;意识清楚,可有焦虑、烦躁;呼吸频率轻度增加;常无辅助呼吸肌活动及三凹征;两肺呼气末期可闻及散在哮鸣音。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
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寒性哮喘证热性哮喘证外寒里热证虚实夹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
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且其家长或监护人同意者。
(四)标准治疗时间≤7 天(每个疗程)(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喘(TCD 编码为:BNF040)和支气管哮喘(TCD-10 编码为:。
J45.901)2.急性发作期的轻度患儿。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从经典到临床: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经验
从经典到临床: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经验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治疗20余年,采用自拟哮灵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结合临床治验,将哮灵汤治疗哮喘的经验介绍如下。
1.基本方哮灵汤组成:桑白皮12g,苏子12g,冬瓜子24g,炙麻黄9g,杏仁12g,地龙18g,熟地18g,党参18g。
方中桑白皮、炙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冬瓜子、地龙利痰解痉;熟地、党参补肺健脾益肾。
治疗中可随证加减:有热或在夏季发作者加石膏;便秘加瓜蒌;咳嗽加冬花、百部;经常感冒者加黄芪、防风;每因郁怒而导致哮喘发作者去党参、熟地,加香附、白芍、枳壳、沉香;兼见食后腹胀,不欲饮食者加陈皮、半夏、白术等。
2.典型病例例1:梁某某,女,16岁,1988年7月24日初诊。
患支气管哮喘8年余。
自幼体弱,每因遇热则感冒,且常引发哮喘,近日胸憋、气喘明显加重,伴食欲不振,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数。
就诊前每日口服氨茶碱、异丙嗪、地塞米松各2片,每日3次维持治疗。
治予哮灵汤加减治疗。
处方:炙麻黄10g,生石膏24g,杏仁12g,甘草9g,桑白皮12g,熟地18g,苏子18g,莱菔子15g,党参24g,陈皮12g,半夏12g。
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停服西药。
7月27日二诊:服药3剂,并遵嘱停服西药,哮喘未再发作,现仍感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手足心热。
上方继服3剂。
服药后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强,唯仍感手足心热。
上方加地骨皮30g,黄芪18g,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虽无典型的肾气虚表现,但自幼即喘达8年之久,且遇热而发,故治疗时除宣降肺气以平喘外,还须加用石膏清热,佐以补脾肾之品方能取效。
例2:赵某某,男,29岁,1992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自幼体弱,素易感冒,每因感冒或过劳而引发支气管哮喘,近1年哮喘发作频繁,伴咳嗽,痰多不利,夜间胸憋而喘,并伴有腰背酸困,舌苔薄白,脉数。
药用哮灵汤加减:桑皮15g,苏子18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杏仁15g,地龙18g,甘草10g,炙麻黄10g,紫菀15g,党参24g,黄芪30g,防风9g,熟地21g,山药15g。
中医哮喘病的最新临床路径(最新)
哮喘(哮病)临床路径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清过敏原测定、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支气管扩张剂:首选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制剂,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吸入制剂)、茶碱类药物。
哮病的临床路径(中医)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患者。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编码: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剌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末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哮虚哮(2)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痰湿蕴肺肺肾两虚,痰热阻肺痰瘀阻肺:祛瘀化痰平喘。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阴虚肺燥(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在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2012 年第一版)。
发生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可以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频频发生性,常因天气突变、饮食不妥、情志失调、劳苦等要素而引发。
发生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16 年)和 2016GINA(全世界哮喘办理和预防策略 ) 。
频频发生喘气、气急、胸闷或咳嗽 , 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相关;发生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洋溢性 ,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余疾病所惹起的喘气、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联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照《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16 年)。
1.急性发生期:指喘气、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忽然发生 , 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 , 常有呼吸困难 , 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点 , 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妥等所致。
2.慢性连续期:是指每周均不一样频度和(或)不一样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气、气急、胸闷、咳嗽等)。
3. 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气、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 并保持 1 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生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偏向;起病多急,常倏忽往来;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浮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患者。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编码: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剌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末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
(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寒哮
热哮
寒包热哮
风哮
虚哮
(2)慢性持续期
肺脾气虚,痰湿蕴肺
肺肾两虚,痰热阻肺
痰瘀阻肺:祛瘀化痰平喘。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阴虚肺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在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气分析
(4)胸部正侧位片
(5)心电图
(6)肺功能(病情允许时)气道激发试验或气道舒张试验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过敏原测定、C 反应蛋白、EOS计数、凝血功能、超声、肺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涂片及痰培养+药敏、血浆皮质醇浓度、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风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2)慢性持续期
肺脾气虚,痰湿蕴肺:益肺健脾,化痰平喘。
肺肾两虚,痰热阻肺:补肾纳气,清肺平喘。
痰瘀阻肺:祛瘀化痰平喘。
3)缓解期
脾肺气虚:健脾益气。
肺肾两虚:补肾纳气平喘。
阴虚肺燥:润肺养阴。
2.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辨证选用。
4.其他疗法:根据病情辨证选择。
5.内科基础治疗:视病情予以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体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6.护理:辩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咳嗽、喘息、胸闷症状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进,退出本路径。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