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 对外交往的史实,理解至明 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 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
自主学习
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促使 丝绸之路 形成,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的桥梁。 ②唐朝: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 到中国学习;唐玄宗时,鉴真东渡 日 本,传播唐朝文化;唐太宗时, 玄奘西行 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记》 一书。
自主学习
③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 口设立 市舶司 专门管理,广州、泉州是 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远达阿拉 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来 ④元朝: 华,著有《马可· 波罗行纪》。
自主学习
⑤明朝:1405-1433年, 郑和 七下西洋,到 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 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关系。元末明 初,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 戚继光 平息倭患。明朝末年葡萄牙殖民者攫 取在 澳门 的居住权、荷兰殖民者侵占 台湾 。 1662年, 郑成功 收复台湾。
自主学习
⑥清朝:康熙帝组织 雅克萨之战 ,1689年 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 尼布楚条约 》,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的领土。清 朝后期,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使中国在 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合作探究
1.列举明朝对外关系交往史实。
①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 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②元末明初,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 继光平息倭患。 ③明朝末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荷 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合作探究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中国(3)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

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2)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3)7次,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一、备考导航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

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中国古代外交(海外贸易)关系专题整理》
一、外交往来
两汉魏晋时期的对外交往:
1.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被称为“丝国”。

2.北魏:与朝鲜半岛、日本、中亚和西亚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广州(市舶使)瓷器大量出口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交往
1.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元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器大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古代的外交政策
1.汉-----明前期: 开放
2. 明中期----清鸦片战争前: 闭关锁国
3.侵略和反侵略
三、我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

四、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大前提:政策,交通和吸引力
2.具体: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思想开放,政策开明
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文化领先
交通发达,技术进步
民族融合
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
4.我国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1.扩大中国影响
2.经济文化交流
3.丰富人民生活
4.增加彼此信任和友谊
5.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一、秦汉时期特征: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①开通条件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与安息的交往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二、隋唐时期1、隋唐的对外交通①陆路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A、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见课本)三、宋元时期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四、明清时期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①条件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宗教的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1、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中原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极一时;隋唐时期,佛教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1)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取经,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2)隋唐时期:①在中日交往中,中国高僧鉴真对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②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探求佛学到达天竺,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西域各国和印度的许多状况,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期,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道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期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的状况。

2、耶稣会: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

热考主题四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拓展深化]1.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

(2)民族交融的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与民族政策。

②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友好相处。

③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分裂时期的人口迁移。

④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

⑤民族之间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交融。

⑥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

(3)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4)客观地看待民族交融的实质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③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④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认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对点训练]1.(2021·重庆一模)“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对外
关系
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为大家整理了历史高三必修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
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复习中要特别强调对基本史实的熟悉掌握)
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3)天竺(印度)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八、唐朝的对外关系
九、宋朝的民族和战
北宋与辽:宋真宗,澶渊之盟,辽宋议和给岁币,和 平很长时间
北宋与西夏:西夏与宋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 给岁币,促进边境贸易兴旺
北宋与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四、汉朝的对外关系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 相互往来,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 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用。
三、汉朝的对外关系
四、汉朝的对外关系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从东 南沿海港口,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六甲海峡,最 远抵达印度,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 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一、华夏族的形成
炎黄联盟和蚩尤部落在涿鹿之战大败东方的蚩尤,黄 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形成华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称为 “炎黄子孙”。
二、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 名义进行征战。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 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十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 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十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十三、清朝的闭关锁国
(1)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本原因) 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四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四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
1.目的 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2.背景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3.过程 1405年— 1433年,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
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 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远洋 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5.意义 加强了···;促进了···。
链接中考(17·济宁)细心研读材料,有助
答:朝代:汉朝;
历史作用:①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 ②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 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 国来学习?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②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材料三与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 出他的主要事迹。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日一本派遣“唐大使唐来国中者国,学法习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鉴料真;二东渡“日舍本己弘为扬人佛传法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作用: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郭杰沫出若贡献。
链接中考
(2015·菏泽)21.材料 2000多年前, 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 条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 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是东 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问:“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 历史作用。(3分)
链接中考
(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 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 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 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是指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了扩展国力、寻求发展和吸纳外来文化,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开展文化交流的一系列行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对外开放的浪潮,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秦朝、汉朝、唐朝以及宋朝四个时期,探讨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朝的对外开放秦朝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防务和商品贸易方面。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国内政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

首先,他加强了边境防线,修筑了万里长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其次,秦朝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中亚和中东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引进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如丝绸、宝石、药材等,丰富了国内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些开放政策为秦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对外开放汉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并从中亚、西亚等地进口了许多珍奇的商品和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高峰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的贸易往来。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中东进行了密切的贸易往来,从而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文化和宗教思想。

同时,唐朝还派出大量的使节交往,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唐朝的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朝的对外开放宋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以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对外开放方面,宋代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与临近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海上贸易得到了发展,使得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精品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精品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3、王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不够发达;秦汉至元朝,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推行积极的外交,中外友好,往来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西方先进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三、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发展秦汉至明朝中期,我国实行以对外开放为主的外交政策;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前期),反对外来侵略,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概况五、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对外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对外交通的发达。

在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陆上丝注意:1、中国古代对外交通重心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隋唐时期,海陆并重;唐朝以后,逐渐以海路为主2、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中,西汉开创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此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将其推上了顶峰,但很快由于各种因素,海上丝绸之路也日益衰落3、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日益繁荣,与其发达的对外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学习中应注意结合教材中六、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概况(见前两部分内容)。

从汉代到清朝,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2、明清等朝代的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其贸易性质是贡赐贸易,主要体现出“加强外交的手段”特点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中国的科技文化不断外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知识整合]
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2、与朝鲜的关系
3、中华文化圈
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东南亚的关系
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3、华侨开发南洋
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郑和下西洋
4、与欧洲的关系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重点突破]
1、外交途径:
(1)政治:政府间往来
(2)经济:经贸交流
(3)文化:技术交流
(4)军事:战争
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
(1)政治环境:稳定
(2)经济:领先
(3)交通:发达
(4)航海技术:进步
(5)政策:开明
三、闭关政策:
1、含义:明后期和清前期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2、原因:
(1)内因:
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维护自然经济
③思想自满、保守
④害怕东南沿海人民与外联合生事
(2)外因:殖民者入侵
3、影响:积极消极
↓↓
一定程度上为主
4、结论:开放兴,闭关亡
四、明清时期为何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现象:
1、侵略
(1)日本(倭):抢劫掠夺
(2)欧洲列强:资本积累
(3)中国:(明中期后)日趋衰落
2、反侵略:威胁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利益
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规律及启示:
1、规律:
(1)以友好为主,中外交往频繁
(2)发展趋势是由开放走向闭关
2、启示:
(1)“开放兴,闭关亡”,要加强对外开放
(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要……
(3)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今天中国人民更要热爱和平、崇尚友好。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

……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

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尽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看,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答案](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条件不包括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甘英对西亚地理人情的通晓
2、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②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
A、马六甲
B、印度半岛南端
C、波斯湾
D、东罗马
4、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时间是
A、七世纪
B、八世纪
C、十二世纪
D、十三世纪
5、隋炀帝给日本国书中称“皇帝问倭王”,日本对隋的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表明
A、日本对隋朝无礼
B、日本坚持对等礼节
C、日本接受中国文化
D、日本对隋朝称臣
6、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

史实说明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7、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
B、政府几度实施海禁
C、大量外国留学生和使节来华
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
8、汉、唐、宋、明对外交往的共同原因
①加强集权,政治稳定②统治开明,对外开放③经济繁荣,文化昌盛④海路陆路,交通发达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是
A、首次与非洲国家交往
B、首次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
C、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D、取得反西方殖民侵略斗争的胜利
10、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封闭和保守的‘黄土文化’”。

下列能批驳此观点的有
①“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大秦使臣来华②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③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外传和马可·波罗来华④郑和下西洋⑤《农政全书》的有关内容⑥清政府的“海禁”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二、阅读下列材料:
11、材料一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

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

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

——《中国古代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材料二按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材料三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鲁迅全集》第一卷《看镜有感》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清朝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3)从材料三揭示出,导致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古代对外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趋势?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三、简答题:
12、概括指出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这一趋势?
后果如何?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D
5、B
6、A
7、C
8、D
9、C 10、B
二、材料题:
11、(1)对外开放,与各国人民和平共处。

a.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了解,联系和友谊。

b.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丰富了各国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

d.提高了唐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2)闭关政策。

因为材料中的时间正是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时间和荷兰侵占台湾对东南沿海形成威胁。

(3)实力的衰落。

(4)由对外开放到闭关政策。

a.实力的变化是影响一个政府外交政策的关键因素。

b.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三、问答题:
12、特点:
a.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

c.基本上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趋势:开放→闭关

原因(内外)
后果:
a.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民族独立。

b.消极(为主):
(1)经: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萌芽的发展。

(2)文:妨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3)社会发展:与世界几乎隔绝,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