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家乡的美好事物。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抒发:(1)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述课文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的回忆性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以及情感抒发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故乡氛围,使其更容易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
3. 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4.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韵律美,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4.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教学难点1. 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的学习。
2. 散文结构的分析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5.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教师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散文中的典型例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榕树象征故乡、亲情、友情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向往。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如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写作实践的成果和进步。
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和图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乡的榕树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课文作者,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榕树的小作文。
2.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故乡榕树的认识和感情,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或图片,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乡榕树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故乡的榕树,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文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故乡榕树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举例,学会运用这些语句和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故乡的榕树(3课时)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难点: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重点:本文的结构与思路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这是一个过渡段。
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
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
一棵略写,一棵详写。
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
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
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
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
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乡的榕树》,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2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故乡的榕树》,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课后作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写作表达。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
小组讨论:积极投入讨论,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和观点。
课后作业:能够准确理解课文,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课文《故乡的榕树》文本作者和作品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5.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白板: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要点和总结教学PPT:用于展示作者和作品背景资料及分析图表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展示故乡的榕树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乡的联想和兴趣。
6.2 主体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故乡的榕树》,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讨论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
(3)培养学生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修辞分析: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引入课题,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第三课时: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第五课时: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创意写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乡的榕树》,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地域特色以及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的意识,增强对榕树这一象征意义的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故乡的榕树》是现代作家巴金所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故乡榕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榕树的方法及表达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榕树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榕树的描写,表达出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描绘家乡的景色和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4.2 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榕树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3 综合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故乡的榕树》课文文本6.2 辅助材料:有关榕树图片、视频资料,家乡风景图片等6.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榕树文化,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榕树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展示榕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榕树的外貌特征。
(2)播放榕树生长环境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生活习性。
(3)引导学生谈论对故乡榕树的印象,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第二章:榕树的历史与文化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榕树在故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意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榕树在故乡的历史背景,以及榕树在故乡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1)讲述榕树在故乡的历史变迁。
(2)介绍榕树在故乡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
(3)引导学生讨论榕树对故乡文化的贡献,以及自己对此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章:榕树的生态价值3.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生态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榕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榕树对环境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1)讲述榕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
(2)介绍榕树对环境的意义,如提供栖息地、调节气候等。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榕树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章:榕树的经济价值4.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经济价值,激发学生对家乡资源的关注。
4.2 教学内容:介绍榕树在故乡的经济用途,如木材、药材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1)讲述榕树在故乡的经济用途,如木材、药材等。
(2)介绍榕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资源,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榕树资源。
第五章:榕树的保护与传承5.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榕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3)学会欣赏散文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视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故乡的榕树》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主题和意象。
3. 学会欣赏散文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描绘。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故乡的榕树》的课件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榕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榕树的特点。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故乡的榕树》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故乡的榕树》,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故乡的榕树》的主题和意象。
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诗歌《故乡的榕树》,加强记忆。
(3)学生收集有关故乡的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乡的榕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榕树的深情描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情感和结构的分析能力。
3. 通过分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故乡的榕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欣赏作者对榕树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赞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榕树这一载体表达的故乡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汇报讨论成果。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美语句。
4. 实践法:布置课后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全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榕树的知识、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榕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榕树。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3)提问:同学们对故乡有什么眷恋之情?故乡有哪些令你们难忘的景物?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勾画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榕树的描绘和赞美。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故乡情感,分组讨论。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2)布置课后作业:以“故乡的某一景物”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其他描写故乡的散文、诗歌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表达技巧,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家乡美好环境的赞美。
文章通过描绘榕树的生长环境,反映了家乡的美丽和丰饶。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生动地描绘了榕树的形象。
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榕树象征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课文中的榕树具有哪些象征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6.作业布置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家乡的景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文章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3.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延伸1.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家乡的文学作品,感受家乡的美好。
2.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鼓励学生参加作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展示家乡的美好风光。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语言特色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2.主题思想理解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对榕树有这么深的感情?榕树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一步解释:“榕树不仅是作者童年的记忆,更是家乡的象征,它代表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
《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故乡的榕树》,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故乡的榕树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学会欣赏散文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故乡的榕树》2.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如“悬挂、盘曲、葱郁、寄托”等。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以及如何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和故乡的关系。
2.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生词: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描绘故乡的榕树,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5.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乡榕树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学会用心去感受和欣赏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分享精神等。
4.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写的关于家乡的短文,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乡的榕树下,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3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并借鉴之。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起时是远方农舍升起的一缕炊烟小桥底下流水潺潺的低洄夜深风平雨打天窗的倾诉……乡愁浓时是杯中香茗的热腾乡音话家常的甘畅魂牵梦萦的深情乡愁深时是炊烟散尽的空无雨停更深的寂寞流水长行的孤独《乡愁》邓方(二)进入课文简介作者1、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香港住所榕树眼前大陆故乡榕树回忆香港住所榕树眼前2、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作者用什么将这些事情连缀起来?烧香求树神用汁液治癣“驼背”的传说折枝祭祖先树船的乐趣榕树下纳凉小溪及周围景物愉快的夏夜用思乡之情作为纽带3、本文的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①第三段是过渡段。
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
③“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4、课文倒数第2段连用两个问句,这样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是疑问,十分真挚地传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5、作业①、搜集有关乡情的诗歌、文章进行交流。
②、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情感体会。
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_0
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故乡的榕树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并借鉴之。
2 、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3 、培养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4 、欣赏故乡风土人情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同学负责本组活动。
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作者浓浓的乡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教学重点:1、独具匠心的构思。
2、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他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
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二、自读探究1 、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
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
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2 、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明确:A 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平阳职业教育中心徐亚娇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2、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教学难点:能理解课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所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1)一、(幻灯片2)创设情境放《故乡的云》(费翔演唱)(3分钟)游子回归的落寞情怀。
曾影响了一批内地歌迷的著名歌手费翔。
当时台湾还是〝戒严〞时期,两岸并未开放。
此曲表达何情感?思乡二、导语思乡怀旧,是永恒的主题。
文学史上也不例外,唐李白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怀,杜甫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当代诗人余光中用小小的邮票寄托自己对故乡的依恋,歌手用故乡的风,故乡的云唱出游子的情怀。
我们今天学习的黄河浪先生却用一棵老榕树表达乡愁--这一永恒主题。
当代诗人席慕蓉有这么一句诗“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衰老”。
那么黄河浪先生的乡愁到底有否衰老呢?他又是如何围绕榕树来展开叙述,表达自己的乡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1分钟)(幻灯片3)三、学习课文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
1、(幻灯片4)师范读课文一、二小节(3分钟)“……而我的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住)2、问:飞到哪里?“故乡的榕树”(生答)问:你们眼中的榕树是怎样的?(幻灯片5)(注:榕树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树木。
当你初次见到它的时候,一定会惊讶不已。
因为它除去中央的主干部分外,还从侧枝上伸出许多离奇的气根,直扎入土中,远远望去,一棵树就仿佛是一片树林。
这种气根由于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所以又称支柱根。
故乡的榕树(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方案一一、教学目标(一)能指出本文叙述描写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
(二)能指认本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段落,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
(三)能理解本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乡、思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开头是如何触景生情的?(二)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人和事?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三)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方案这篇抒情散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深入体会景中之情,物中之情上。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个由低层到高层,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
阅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一步步透过散文的语言,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一)教师应在课前督促学生按要求做好预习。
第一,要熟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第二,归纳各部分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脉络;第三,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可按下边三个步骤进行:1.整体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特别强调本文开头触景生情,“情以物兴,寄情于物”,是本文所采用的写法。
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2.重点阅读课文第二部分(4~10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全文回忆的中心,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弄清这部分写了些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
老师要特别强调: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浸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榕树为感情的依托、为思乡的线索,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穿起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人一事,以及风土民情是那样的古朴淳真,那样可亲可爱,这是因为作者的笔满蘸着“情”,所以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精选6篇)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精选6篇)《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篇1与榕树凝眸——设计与执教:广州市第一中学涂丹萍2004年12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教材:2004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式、问答式学情分析: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
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
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
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
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教学步骤:一、布置预习: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
山一程、水一程,身在异乡忍独行?风一更、雪一更,故园乡音可曾听?同学们,你们曾有过离开故乡的经历吗?有的话,你的感受是怎样?能否写出来。
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
今天让我们和黄河浪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三、堂上探讨: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榕树》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1 .课文解读。
(1) 作者简介。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 1941 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善绘画,他的许多画被选送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奖。
1960 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便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福建文艺》、《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获好评,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和法文。
1975 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七十年代》和内地的《当代 ) 、《作品》、《花城》、《海峡》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同妻子合作以“连云”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
《故乡的榕树》获香港第一届 (1979 年 ) 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2) 基本解读。
文章开头,作者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想起了“故乡熟悉的大榕树”。
这是全文的引子。
文章第 3 段起过渡作用。
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文章接着写作者对故乡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回忆。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先写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
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这浓浓的闽东农村景色,既初步展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为刻画榕树抹上了一层底色。
末句,由上段渲染榕树周围景色,回到榕树本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
两棵榕树,着重描写的是“驼背”榕树。
不但刻画了榕树的顽强形象,而且通过写小伙伴们“划船”去表现出儿时的欢乐及与榕树的感情。
又写有关“驼背”的传说,赋予榕树神秘的色彩,为下一段将要回忆的内容作了准备。
在榕树下发生的事:母亲用榕树的液汁为孩子治癣;老祖母让“我”折椿树枝祭祀祖先,都表现了老榕树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神圣。
接着,文章还通过回忆夏日里农人们在榕树下避暑纳凉、挡风遮雨去歌颂老榕树给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带来福荫,又一次抒发了对榕树也就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作者儿时在榕树下度过了许多个愉快的夏夜。
这些描写富有生活情趣,文笔细腻,语言优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其中,“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这两处想像的运用,给美丽的夏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表现了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
最后,回忆结束,回到现实中来,直接抒发蓄积在心头的思乡之情。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回忆结束,也表现出向往和眷恋的感情。
“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运用想像,和上面关于夏夜的描写承接,接得自然、巧妙。
再以叶笛的哨音和文章的开头呼应,又以几个设问句把思乡之情推向高峰。
文末深情呼唤故乡的榕树,也就是呼唤故乡。
省略号,表示言有尽,而思乡情意无穷。
福州又名“榕城”,南方一些村落,常在村口种上椿树,作为“风水树”,以作庇荫乡人。
本文选取“榕树”作为载体,围绕着榕树下发生的许多事情,升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样写,把故乡的风貌人情浓缩在榕树下,使文章更加精练。
文章中写到的拜祭、治癣等事情,看似迷信活动,但正是这些带有风俗的事情,才是故乡的最好再现。
本文联想丰富,感情真挚。
文章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
老榕树苍虬多筋的树干,使作者想到了儿时的缤纷之梦;老榕树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勾起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老榕树那“温柔的翅膀”投下的“一地阴凉”,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情思。
读着它,我们仿佛看到了老祖母那慈祥的身影,听到了农人们那充满着原野风味的粗犷小曲,感受到了浓蔚的绿阴里飕飕的凉意……故乡的榕树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故乡的人们,远离故乡的游子怎不怀念故乡的榕树 ? 作者以榕树为凭借,把故乡这些平凡的生活贯穿起来,联想丰富,感情真挚。
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
叙述明快流畅,描写绘声绘色,议论点到即止,抒情充满激情。
本文的语言很有诗味,细细品读,会觉得自己是在读着一首优美的诗。
例如: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 ? 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
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荫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 ? 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
么? ”
(3) 精华鉴赏。
本文过渡巧妙自然。
·例如第 3 段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与思乡情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从课文引伸开去,生关注学个体的感受。
参考答案:
小时候在“驼背”之船上做“水手”梦;有关“驼背”的古老传说;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爱;农人们酷
热时在榕树下的纳阴乘凉;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这些都使“我”记忆深刻。
差别就在于“我”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眼前的榕树和悠扬的哨音,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激发起“我”内心已有的体验。
而儿子没有这样的负担他只觉得好玩。
这就是乡土情结在起作用。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使学生认识几个设问句连用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不同作用,并学着自己去运用。
在这里,作者连用几个问句,不断追问,同时答案就在语句之中,使思乡的感情表达更加连贯,更加强烈。
学生练习写这样的句子时,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设问,也可以递进地设几个问题。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文章如何才能写得有文采。
参考答案:
①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②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③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 ? 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荫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④故乡的亲切的椿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 ? 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
要使文章写得有文采,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有丰富的想像,要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要注意句式的选用和变化,要运用华丽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