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观潮》优秀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改写的方法看课文P204
译文
• 我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 城的人都争相到江边眺望。潮水袭来 就象把所有海水全部倒空,流到江上, 涛声响起有如万面战鼓齐声擂响。 弄 潮的健儿们挺立在汹涌的浪头上,手 里的红旗迎风招展,却丝毫没有被潮 水溅湿。回来后我又有好几次梦见观 潮的壮观场面,梦醒了,还是觉得心 惊胆寒,好害怕呀。
这段写什么?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 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 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结合的写法
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铺垫
艨艟数百 奔腾分合 烟消波静
分列两岸

乘弄标舞
声如崩山 动
一舸无迹

水军操练图
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 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课文赏析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 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者是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 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 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 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 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潮回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 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运用了 披、持、争、 溯、迎、出没、 鼓、
腾身等动词。
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 潮儿本领的?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课文赏析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 第 四 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江岸连绵十多里地,戴着珠宝、穿着 华丽的人们满眼都是,他们的车马堵塞了 道路,虽然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的价格都 比平时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 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 容有。 这段写什么?
小结
潮来之状
观 潮
演兵之形
弄潮之势
正面描写
观潮之盛
侧面描写
全文着眼点在 “潮” 上,立足点在“观” 上
问题探讨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 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 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 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 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 其境一般。
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
描写角度
声:声如雷霆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 到眼前的形状、颜 色、声势都生动地 表现了出来。
势:吞天沃日
比喻 修辞方法 夸张 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 引用: 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 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 渲染潮涌之状
课文赏析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 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 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 中的“披、 文”,“争先鼓勇”中的“争、 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 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 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 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段 写 观 潮 人 数 之 多
观潮盛况图
倍 穹 常 时
总结全文,理清文章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络。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本段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课文是怎样写观潮人数之多的?
观 潮 之 人 多 数 十里余间 车马塞途 席地不容间 场面宏大 观众之多 拥挤之极
这段写什么?
第 三 段 写 弄 潮 健 儿 的 英 姿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 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壮 披发文身; 士 手持大旗; 形 象 争先鼓勇;
泳 技 高 超
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 不沾湿;
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 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 请摘记出来。
水军演习的动人场景
演习船只众多
阵势变化多样
战斗激烈
作战技艺娴熟
声势浩大
撤退迅速
课文赏析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 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 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 湿,以此夸能。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 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 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 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 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 能。
2、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 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 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 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 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 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毛泽东《七绝· 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 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 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 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 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 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 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 安,是国都。 Ω观潮地当时在临 安城南,每年农历 八月十八日举行观 潮盛典。 Ω迎潮前有水军演 习,潮到时又有吴 地少年弄潮争标的 表演。 Ω当日从宫廷到民 间争相观看,万人 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简介
周密
• 字公谨,号草窗,原籍 济南,后迁吴兴(今属 浙江)。南宋文学家。 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 职,宋灭后不再做官, 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 能书画。著有《武林旧 事》、《草窗词》、 《齐东野语》。 • 《观潮》选自《武林旧 事》,是他进入元朝后 所作。
观 潮
周 密
八 堡 碰 头 潮
盐 官 一 线 潮
海宁潮
钱塘江潮的成因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其成 因有: • 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 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 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 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 的海潮。 • 2 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 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 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 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 排山倒海。 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 今盛事。
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 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 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 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这段写什么?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先用一句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概括 全文,点明 题旨 ,接着交代海潮最 盛的 时间 ,然后对潮水作 正面 描 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 象概括, 呼应 首句,又为下文 作 铺垫 。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 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 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课堂练习
一、解释加[ ]的词语。
l、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农历十六日 )
2、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物[略不相睹]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用水淋洗

) )
( 一点也看不见 (
江岸 满眼
5、珠翠罗绮[溢目]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 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 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