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作者:袁明琴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8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其中对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合著的一部哲学巨作,他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觉角度以科学的方式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调——“现实的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定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理论前提为“现实的人”,以用来区分“德国的批判”。
“现实的人”的发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的历史观的关键所在。
这里的现实的人不是与世隔绝的人,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生产、生活并且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人的存在。
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应当是人,但这种人不是任意想象的、抽象化的人。
他们特别指出了“现实的人”和抽象的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
联系到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若从“现实的人”出发,就会把今天的十几亿中国人在想什么、正在干什么、正在追求什么,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诠释首先包含了人的体力、智力、才能、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可以按照社会的需要从事各种体力活动脑力劳动,可以根据分配从事各项工作。
另一方面是指人可以是自己的展现自己的才能技术,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成为能手,俗语有云行行出状元,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原因是因为人又思维,可以按照自己或他人的意愿进行创造。
作为社会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发挥自己的个人所长,使得社会认同自己的存在,从事各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的社会活动,已使得自己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部著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深邃与犀利。
他们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
书中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产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塑造力是巨大的。
我们不能脱离物质生产去空谈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制约或促进的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反之,当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引发社会变革。
这使我明白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社会结构的分析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这种对社会结构的清晰划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关于人的本质,书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人,而应该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批判了当时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基本观点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是马、恩创立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和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该书深入剖析了物质生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文旨在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该书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以及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指出其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文章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包括其对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为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判,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的德国哲学,特别是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思想,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观念、思想、意识等都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他们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章《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创建新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特殊的文本产生特殊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特别是该书第1章,集中体现了该书的精华。
在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形态》这一文本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在解读这一经典哲学著作时如果不注意这种特殊性,那么这些解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令人生疑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文本的特殊性,它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它是一部至少由两人合作的手稿;②它是在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的手稿;③它是一份不完整、未完成(非解构主义内涵)的手稿;④它是一份有许多版本(编排方式)的手稿;⑤它是一份含有诸多修改痕迹的手稿;⑥它是一份有所遗失和侵蚀的手稿。
(一)现有的解读方法我们见到的《形态》现存结构,正如侯才所言:“……是由后来的出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几经改进加以编排的。
这种编排因其固有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既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障碍。
”这样一来,暂且撇开接受理论、阐释学、文本学意义上的不同解读模式不说,只就《形态》文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性而言,不同的人对《形态》的研究和解读必然会持有不同的路径、方法、立场和视角。
从下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可以管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种解读视角。
张一兵教授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
”聂锦芳博士强调对《形态》解读的历史语境、整体马克思立场和文本学视角,其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应是一种孤立的学术行为,而应是完整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一个方面的工作。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唯物史观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对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分析和观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角度对其进行浅谈,探讨其核心观点和意义。
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他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逐渐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社会革命的产生。
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而不是依赖于偶然性或个人意志的。
唯物史观是对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的深刻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所决定的,而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则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古代罗马、中世纪欧洲等历史时期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指出,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而阶级矛盾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唯物史观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认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决定的,而人类文明的变革和进步则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 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第四,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 性质。 性质。 第五,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 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第23~24页 页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上层建筑与社会基础
(1)“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 ) 治地位的思想。 治地位的思想。”P23 (2)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 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P23
(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 ) 编造的。 编造的。
关于本书出版的实际情况
1846年5月,第一卷手稿的主要部分曾由约 魏德迈从布鲁塞 年 月 第一卷手稿的主要部分曾由约·魏德迈从布鲁塞 尔带到维斯特伐利亚,准备请当地的企业家、 尔带到维斯特伐利亚,准备请当地的企业家、“真正的社会主义 迈耶尔和鲁·类姆佩尔就地出版 者”尤·迈耶尔和鲁 类姆佩尔就地出版。但是在 迈耶尔和鲁 类姆佩尔就地出版。但是在1846年7月这些出 年 月这些出 版商收到该书第2卷的大部分手稿后,拒绝了该书的出版。 版商收到该书第 卷的大部分手稿后,拒绝了该书的出版。马克思 卷的大部分手稿后 恩格斯于1846—1847年曾在德国多次为本著作寻找出版商 年曾在德国多次为本著作寻找出版商, 恩格斯于1846—1847年曾在德国多次为本著作寻找出版商,但由 于书报检查机关的阻挠等原因,这本书始终未能出版。 于书报检查机关的阻挠等原因,这本书始终未能出版。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 卷第 卷第4章曾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2卷第 章曾 发表在《维斯特伐利亚汽船》杂志 月号上; 卷第2章 发表在《维斯特伐利亚汽船》杂志1847年8-9月号上;第1卷第 章 年 月号上 卷第 的部分内容曾发表在《社会明镜》杂志第 期上 期上; 卷第 卷第5章 的部分内容曾发表在《社会明镜》杂志第7期上;第2卷第 章(该 章的作者实际上是莫泽斯·赫斯)的部分内容曾发表在《社会明镜》 章的作者实际上是莫泽斯 赫斯)的部分内容曾发表在《社会明镜》 赫斯 杂志第5期上。 杂志第 期上。 期上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构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演变,揭示了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国家、法律的形式以及整个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由这个经济结构决定的。
”这说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生产关系的变迁所驱动的,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不过是一个历史时期和一个特殊的社会形式。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必然选择。
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这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逻辑性和规律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指出,“现在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引发的。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的激烈性,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历史的转折和变迁是由新旧社会力量的较量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会回头。
历史节节前进。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演进。
唯物史观坚信着历史的前进性和不可逆转性,它认为历史是朝着社会的解放和进步不断前行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German 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间创作的重要著作。
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了对德国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这一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和论证,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们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了剥削和压迫的本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基础。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现实的批判也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当时德国哲学界的空洞观念和虚无缥缈的思考方式,进行了深入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伪和自私。
他们指出,德国的哲学和政治领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双重束缚,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这种批判精神不仅对当时的德国有着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的基础,推动了德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最后,《德意志意识形态》也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和社会主义的追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作品中为未来社会设想了一个无阶级社会的理想图景,认为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这一理念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思考、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追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德国社会和哲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而且对后来的学术界和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温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
重温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浅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法学观[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第一次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反映。
文章一方面介绍了该著作的标志性地位,另一方面着重概括了该著作中体现的法学观和法律思想。
通过重温经典著作,并结合学界对该著作的评价和论述,最后谈了笔者本人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关键词]重温;《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学观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它的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
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法学观和法学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观的确立,下面我便从法的本质规定性、法的历史运动规律、关于法的价值分析及私法关系的历史分析等方面来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
(一)法的本质法学史上曾有众多思想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法的本质。
他们有的认为意志是法的基础,有的认为权利是法的基础,但是他们都没有正确地解决法的本质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所依据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而忽视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的实际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愈识形态》中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即“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决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决观念的东西。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 年所撰写的重要著作。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从借鉴到成熟的重要转折点,它体现的原始的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当时流行的德国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批判,指出所有这些观点都没有超出以黑格尔抽象哲学为代表的德意志思想体系,即所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且实质上都是以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历史唯心主义为依据的。
该书在批判中立论,通过共同钻研见解和对先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在之前大约10 年左右的时间内,黑格尔哲学及作为其后继者之一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一直是马克思观照、把握和理解世界的背景和参照。
从深受其影响到最后与之决裂,最终马克思的思想走上了独立化发展的道路。
纵观全书,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就理论内容而言,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章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在书中,马、恩尽管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已阐明得非常清楚,并提出和运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这些范畴来系统阐释地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原理。
在关于对世界历史发展与“全球化”方面,马、恩根据考察和论证,提出了他们关于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初步设想和理论。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创造的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使地域性的生产力成为一种国际化的生产力,为生产力的保存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以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只有当交往已成为世界历史交往和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 导读内容提要和注释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
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回顾这本书的写作:当1845年初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4页)《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第一次发表是在1932年,以原文形式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一部分第五卷。
该书第一章《一、费尔巴哈》第一次发表是在1924年,由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发表了文稿的俄译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全部手稿现编为四部分,即[I][Ⅱ][Ⅲ][Ⅳ]。
下面分述节选后该章各编的主要内容。
[I]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
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第一片断)3.分工。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
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著作
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是因为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稿分为两卷,第一卷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二卷的内容是批判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
第一卷包括一个序言和三章。
序言概括地揭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
阐明写作的目的。
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指明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这一章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的意义。
第一卷的第二、三两章分别批判布·鲍威尔和施蒂纳。
第二章分为四节,分别驳斥了布·鲍威尔对费尔巴哈、对施蒂纳、对马克思恩格斯、对赫斯的所谓“批判”,指出他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批判唯物主义。
第三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施蒂纳及其代表作《惟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
第二大部分是揭露和批判施蒂纳为维护自己著作所发表的论文——《施蒂纳的评论者》。
第二卷除了前面有一个序以外,共分五章。
其中第二、第三章的手稿已丢失。
现在只剩下第一、第四和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一)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三)革命实践的需要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释义♦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5页)♦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5页)♦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第6页)♦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6页)♦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唯物史观的深刻阐述。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物质的统一,唯物史观就是要从物质的发展变化来认识世界和历史的规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指出,人们的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相反。
这一观点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对于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哲学史上的一大突破。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私有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私有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这种客观规律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强调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是前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延续。
他们通过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社会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从而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的过程。
他们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要解决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出发。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
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 上层建筑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肯 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 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 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第一卷 第一章 费尔巴哈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 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 写于1845年9月到 1846年5月。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四个 方面的原因。
(一)《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 哲学信仰。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 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 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是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 活条件,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 即:
(二)《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 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 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 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三)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 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
(四)《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起构成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PPT精选文档共25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选文档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_德意志意识形态_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_侯惠勤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透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卷帙最为浩繁的哲学著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思想资源。
当代中国理论界的许多争论,例如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人道主义和异化、意识形态的本性和“非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等问题的争论,都发端于或围绕着这一理论源头。
因此,我们今天研读这部巨著,既要有历史感,即努力从原著形成的具体历史环境上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感受其深邃思想,辨析其理论界限,又要有当代意识,即着眼于当代背景下的中国实践,从坚定信念、创新思想、提升国家“软实力”、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高度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和当代价值,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写作时间是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
作为被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却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党内的不同意见)未能公开发表(仅发表了第2卷的第四章)。
恩格斯逝世以后,手稿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保管,未及时发表。
直到1924年,经苏联梁赞诺夫整理,它才以俄文首次发表了第一章,编入《马克思恩格斯文库》。
1932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由维・拉多茨基主持编辑,用德文发表了全文,载入旧国际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部分第5《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侯惠勤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段意概括
❖ 第一,青年黑格尔派并未超出黑格尔。 ❖ 第二,阐明德国哲学批判如何局限于对宗教
观念的批判。 ❖ 第三,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派的观点
对比。 ❖ 第四,具体分析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 第五,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是脱离现实的唯心
主义空论 。
精品课件
3、难点解释
❖ 第一,标题“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 识形态”。
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 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 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 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 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 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他们认为,思 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 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 ,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
……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 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 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精品课件
2、段意概括
❖ 这一段从几个方面揭露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 青年黑格尔派的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实质 :青年黑格尔派并没有离开过黑格尔哲学体 系的基地;他们的批判只局限于宗教批判; 他们只反对“词句”,而不反对现实世界本 身;他们的哲学是没有任何实际前提的,是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空谈。
。 ❖ 第四,人类生存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第五,将人类活动区分为生产和交往。 ❖ 第六,劳动力的发挥以物质生产力为前提和基础。
精品课件
三、生产和交往
❖ 1、文献原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147—150
❖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
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
精品课件
3、难点解析
❖ 第一,“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首要 前提和出发点的确立 。
❖ 第二,唯物史观必须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
❖ 第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Leabharlann 精品课件4、重要理论观点阐述
❖ 第一,唯物史观是有现实前提的 。 ❖ 第二,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 ❖ 第三,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最本质之处
变问题的实质。“德意志意识形态”概括的是当时德国以思
辨的方式使实在神秘化的哲学体系和观念形态,与“科学的
世界观”相对立。
精品课件
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 1、文献原文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143—146
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 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
精品课件
二、唯物史观的前提
❖ 1、文献原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146—147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
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
的现实前提。
……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 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 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生产决定的。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意识形态”
❖ 作为书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多次使用“意识形态”,有自己独 特的含义。今天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同经济基础紧密联系、 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等形式。但马克思恩格斯在此使用的“意识形态”却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有特殊含义的。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 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 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并无褒贬之意。但特拉西与当 时的一批理论家都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并极力反对拿破仑建立君主 专政政治,这激怒了拿破仑,拿破仑就以轻蔑的口吻称这批理论家为“ 意识形态家”。从此,“意识形态”就有了特殊的含义,指一种荒谬绝 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 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对“意识形态”作这样贬义的解释,在马克思 和恩格斯合作这部著作时是很流行的,他们也正是在这种含义上使用这 个词的。
2、段意概括
❖ 在这一段中,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整个 社会运动及其规律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 ”。
❖ 第一,对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的完整表述。 ❖ 第二,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第三,如何区别人和动物 。 ❖ 第四,生产方式不仅决定肉体的再生产而且决定生活方式。 ❖ 第五,生产与交往的关系
精品课件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18世纪末以后时代的特殊产物。 当时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以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为旗帜,
取得了统治,而40年代的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工场手工业和
机器工厂的工人只占15%,而且当大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争
夺统治时,已经面临着无产阶级的严重威胁。软弱的德国资
在比较老的城市中,工业和商业早就分工 了;而在比较新的城市中,只是在后来当这些城市 彼此发生了关系的时候,这样的分工才发展起来。
❖ 第二,第一段“德国的批判”。 ❖ 第三,“类”、“唯一者”、“人”。
精品课件
4、阐发重要理论观点
❖ 第一,德国革命哲学家们的批判是基于黑格 尔哲学体系进行的。
❖ 第二,黑格尔哲学基础上的整个德国哲学的 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
❖ 第三,要真正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状况就不能 忽视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
产阶级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所谓的革命变革,他们接过
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的理论,却将其与它所反映的物质利益
和社会关系割裂开来。黑格尔把它变为“绝对精神”,青年
黑格尔派鼓吹自己超越了黑格尔,但实际上却只是抓住黑格
尔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来反对整个黑格尔体系或反对别人
抓住的其他方面,既没有跳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也没有改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选读)(一
)
巴 黎 会 晤
精品课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唯物史观基 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 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 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 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 现存的事物。
精品课件
❖ 青年黑格尔派 ❖ 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