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

合集下载

第一节过渡时期

第一节过渡时期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 粮食 棉花 钢 煤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面临怎样的形势?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 1.新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 2.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进入新时代 3.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二)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①建国初期经济全面崩溃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项目 全国总产量 比历史最高 年产量下降 50% 25% 1.1亿吨 27% 44.亿吨 49% 15.8亿吨 83% 0.32亿吨 48%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 粮食 棉花 钢 煤
造成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粮 棉 钢 煤 发电 原油 1639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49万吨 72.6亿千瓦时 44万吨 比1949年 比历史最高 增加 水平增加 49% 193% 754% 105% 68.1% 272% 9.3% 53% 46.2% 7.4% 21.9%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中国 共产党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A、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B、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 选为主席
D、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过渡时期总路线-概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概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过渡时期”,就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基本建立的这个阶段。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共于1953年制定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当时估计为十五至二十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个纲领性的目标。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改造,即使旧的各种私人所有制形式变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也即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跨越。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⑵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新 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 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D
主体一致原则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
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
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
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
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
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
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考点
1.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两个会议,两部法律,
三大民主制度) 2.经济上: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国名经济恢复发展。 (2)1953-1956年,一五计划期间的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 3.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关于新中国政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1949年,《论人民民主

1949--1956新中国 过渡时期总路线高考解读

1949--1956新中国 过渡时期总路线高考解读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分期
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1956年,过渡时期
第二个阶段: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第三个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 第四个阶段:1978年12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949.10—1956.12会议特别提醒全党,只有将城市的生产建设工作恢复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 城市变成生产城市了,并使工人和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我们的政权才 能够巩固。否则,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失败。
3、基本政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确定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 系列基本政策。全会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我们要迅 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 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全会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经济外交
在经济方面,会议科学地分析了革命胜利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
分,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几种主要形式。
对于这几种经济成分,党的政策应确定为:第一,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 所有,使这部分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第二,对于占现代工业经济第二位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必须采取既利用又限制 的政策。这就是说,利用它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必须限制 它的消极方面,将其纳入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的轨道。第三,对于占国民经济 90%左右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通过合作 社的形式,向着集体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现代史1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1过渡时期
材料二: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 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 础上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 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 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 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
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⑷科技与文化教育: 现代中国科技经历了从基础薄弱到逐渐发展的历程;党 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建立起较为完整 的国民教育体系。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 1.新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 ⑴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中共团结民主人士筹建 新中国。 ⑵召开:1949、9 北平 ⑶内容: A、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C、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1954、9 北京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①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⑴新政协召开初建制度 1949——1954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4——今 统一战线组织
——王宪明《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3.三大改造完成(53-56)
实质:运用国家政权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 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⑴农业
*必要性:小农经济分散落后,难以满足 国家工业化需要
*步骤: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1953年,全国普遍试办以土地 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 质)——土地、耕畜、农具等折价归集体所有,按劳分配的 高级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向社会主义过渡

向社会主义过渡

性质: 立法机构:
全国政协: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 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 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途 径 变 化 实 质 结 果பைடு நூலகம்意 义

手工业
走 合作化 ____ 道路 作坊 、手工工具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以加工订货为主向 公私合营 __________过渡 工厂、商店私有 国家所有
合作化 走____ 道路
土地、农具私有 集体所有
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 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 ________在国民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地位。 公有制
1957年主要工业产值及较1952年产值增长率表
类别 工农业 钢 总产值 1957 1606 年 亿元 535 万 吨 增长 70.9% 近3 率 倍
生 铁 594 万 吨 2倍 多
原 煤 1.3 亿 吨 96 %
原 油 146 万 吨 2.3 倍
发电 粮食 棉 量 花 193 1.95 164 亿度 亿吨 万 吨 166 21.9 26. % %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成就示意图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无缝钢管厂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鹰厦铁路
1952年动工兴建鹰(潭)厦(门)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解 放 卡 车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育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真题再现】1.(2021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1、过渡原因(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2)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过渡的条件:(1)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2)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3)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4)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实行专政。

新中国成立以前,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只进行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改变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改变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4、过渡时期的历史特征(1)政治上: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

完成两个转变:1949—1952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953—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2)
3.含义: 含义: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 4.实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实质和方向: 5.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6.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领导阶级: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情况: (1)情况: 对农业、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 意义: (2)意义: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 20世纪中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世纪中 国历史上深刻社会变革
政治: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1)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全国大陆的解放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 做了大量工作
[重点分析] 重点分析] 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D.1978
1956 1982
中国在五十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八 十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一切成就都应 归功于这两座里程碑。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经济基础: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单一公有制经济(三改造)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农业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基础(一五计划) ★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三改造)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 ★宪法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3. 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2. 大跃进(1958)
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
“以钢为纲” 大炼钢铁
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 万吨到1200万吨
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 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 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 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钢产量8000万吨
农“业以总粮产为值纲五”年:增人长有2多.7 倍大以胆上,地有多大产。
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 取得独立,而是要同像美国那样的帝国主义国家联 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 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 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过渡时期(1949-1956)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过渡时期(1949-1956)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过渡时期(1949-1956)过渡时期(1949-1956)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一化三改阶段。

(1)经济上——从多种经济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①恢复经济阶段: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等手段,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好转;②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③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超额完成,以东北重工业为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政治上——从多个阶级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①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政协起到了临时权力机关作用。

《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②巩固政权:通过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政权;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3)外交上——从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建国初对不同经济形式采取的不同措施,原因和效果.(1)对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因为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过渡时期阶段特征

新中国过渡时期阶段特征

过渡时期阶段特征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就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具有以下历史特征:一,社会性质:从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就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从政权形式与经济基础而言,就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与发展方向而言,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就其整个情况而言,不就是社会主义的;但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方面来瞧都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不就是普通的因素,而就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所以我们有时把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也并不矛盾。

从这一时期我党采取的政策来瞧,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

二,经济特征:五种经济并存。

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与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就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包括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集体农庄与一部分手工业合作社);一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当时的条件下也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会主义性质。

要求注意:(1)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制度。

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实际上就是1949年10月到1952年中国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临时宪法。

这个纲领明确提出:“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与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由国家统一经营。

凡属国有的资源与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与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基础与整个经济的领导力量。

”“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

“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比较顺利地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二、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一届政协)成立过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时间、地点)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3、阐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

③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背景。

②目的。

③法律保障。

④五大自治区。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5、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内容: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重大外交活动1.1949年底,10多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

3.1953年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6.概述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

可能性及条件(结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国民经济等内容)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完整地认识、用列表的形式,从方针(原则)、形式、结果(特点)等方面,归纳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概述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想。

产生背景(联系和必修Ⅱ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内容: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实践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构建体系三、活动探究(本课知识点的运用)1、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1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2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的?3全球史范式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请分析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4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2、根据下列四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有关我国法制建设的问题:图1图一图二图2图3 图4请回答:图4(1)图一邮票中大会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图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协商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国家性质、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为什么说图二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时代?图二是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这次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定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说图二反映的事件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时代。

(3)图三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变化?影响如何?图三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出现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各地建立集党、政、军、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形成了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我国的根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4)图四的宪法是什么大会上通过的?有什么特殊历史地位?有什么历史意义?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通过。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5)图四通过的宪法以后有什么重大的修改?重大修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宪法,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6)你怎样看待修宪问题?如何认识宪法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宪法是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依据,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主义宪法,才能使我国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阅读以下材料(16分)材料二1949-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么的经济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⑵材料二中1952年同1949年相比,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原因。

⑶材料二中1965年同1957年相比,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而同期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如何?为实现这一变化中央做了那些努力?⑷1966年到196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⑸1973~1975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答案:⑴经济形势严峻,工农业生产萎缩,物质紧缺,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党搜刮,长期战争。

⑵改善。

政府努力恢复,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⑶停滞。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生产总值增加80%,粮食产量达到1958年水平;党中央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⑷下降。

文革,社会动乱。

⑸周恩来主持国家工作,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4、阅读下列材料,《1953—1965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请回答:(1)用柱形图表示1953年至1965年国家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所呈现的趋势。

答案:(类似的图表也可)(2)简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答案:①建国初期党开展了一系列运动,1952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②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加上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③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纠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和扭转严重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1963~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四、练习与检测(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