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 过渡时期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中国现代史1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1过渡时期
材料二: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 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 础上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 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 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 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
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⑷科技与文化教育: 现代中国科技经历了从基础薄弱到逐渐发展的历程;党 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建立起较为完整 的国民教育体系。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 1.新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 ⑴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中共团结民主人士筹建 新中国。 ⑵召开:1949、9 北平 ⑶内容: A、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C、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1954、9 北京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①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⑴新政协召开初建制度 1949——1954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4——今 统一战线组织
——王宪明《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3.三大改造完成(53-56)
实质:运用国家政权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 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⑴农业
*必要性:小农经济分散落后,难以满足 国家工业化需要
*步骤: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1953年,全国普遍试办以土地 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 质)——土地、耕畜、农具等折价归集体所有,按劳分配的 高级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

高考真题回顾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 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高考真题回顾
•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到1952年底,新 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 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历史时期划分:

两革
年开
徘放
过渡时期
全面 建设时期
十年 文革时期
徊 时 期
新 时 期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知识体系构建
过渡时期(1953——1956)
发展趋势: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教育
知识体系构建
过渡时期(1953——1956)
发展趋势: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政治
经济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高考真题回顾
•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一五”计划 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 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本课流程:
1、选择题课前练 2、知识体系构建 3、高考真题回顾 4、自我总结梳理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过渡时期中国现代史的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之间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激烈、动荡不安的阶段之一,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的特点、重要事件和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展开叙述。

首先,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的特点是内忧外患、社会动荡。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的挑战。

外患方面,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内忧方面,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等社会动荡引发了国家内部的剧烈变化。

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事件中,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意识到其传统文明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治、光绪时期,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旨在加强国家实力,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

然而,这些改革尽管有一些成果,但很快就被保守势力所击败,改革的努力没有真正带来持续性的变革。

这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派系争夺权力,社会不稳定,经济困境,人民生活困难。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进一步推动,民主与共和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然而,过渡时期也有一些积极的成果。

诸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事件都耳熟能详,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典型代表,它呼吁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倡思想自由和民族独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史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段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史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时段特征

对外关系上:
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继续恶化。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56年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64 年原子弹、导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阶段特征】
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 践踏,“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由于周恩来、邓小 平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外交、科技领域获得重大 突破。
对外关系上: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 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991年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2001年成立“上 海合作组织”。

思想科技和文教上: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977年底恢复高考, 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主要表现】
政治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 相互隔绝状态。

经济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农村和 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并逐 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1992年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21世纪),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 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 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双百方针受到 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妨碍了科学文化正常发展。

中国现代史时段大总结

中国现代史时段大总结

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
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
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
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 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 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3.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 4.文化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强调贯彻“双百”方 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 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的 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隐性线索 1.经济政策变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巩固、调 整、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邓小平全面整顿——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外交政策的变化:“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三个世界——不结盟政策 3.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 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
选修
邓小平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重建和 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同 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相互隔绝状态。中国一方面积 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地 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了经 济体制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逐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外开放。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中国现代史1(1949-1976)

中国现代史1(1949-1976)
么政策 • 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4、谁是最可爱的人?董存瑞是其中一员么? • 中国人民志愿军、董存瑞牺牲于解放战争时期。
易错点
• 5、1950—1952年,土地改革对中国土地所有制形式产生 了什么影响?
• 地主私有变成农民私有,本质未变,还是私有制 • 6、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我国的
• 4、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易错点
• 1、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主 要完成的革命任务是什么?
• 反帝反封建 • 2、新中国成立,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么?我
么什么时候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没有、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 3、西藏解放的方式是什么?管理西藏主要采取什
度的建立? • 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所以说标
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12、1956—1966年十年探索期,有哪些正确的探
索,哪些失误 • 正确:中共八大、八字调整方针、七千人大会; • 错误:总路3、文革当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这说明当时凸显什么问 题?
现的,是文革的成就么?
• 不是,是人民抵制文革取得的成就
考点说明
• 4、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
应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 特区及其作用和影响、一国两制与港澳回 归、建国后教育、文化、艺术、体育、邓 小平论
• 刘少奇案、民主法制的匮乏 • 1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 教训: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强民
主法制建设…… • 15、列举20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取得的外交成就?为什么

中国现代史概要

中国现代史概要

中国现代史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或: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单元内容提要:1、新中国的成立:筹建新中国(政协会议)、开国大典2、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追歼残敌;西藏和平解放;稳定物价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和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1949年9月:政协会议(北平);通过《共同纲领》2、1950:土地改革开始(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抗美援朝开始3、1951:西藏和平解放4、1952:土地改革结束5、1953:抗美援朝胜利结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开始;三大改造开始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1955: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8、195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重大事件有:1949 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1951 西藏和平解放1950——1952 土地改革1950——1953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7 一五计划1953——1956 三大改造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 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达到高峰,农业发展二、1956——1966年: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单元内容提要: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探索;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犯了“左”倾错误;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复苏;该时期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果,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产生了四大创业年代的英雄: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总之,本时期特征是:中共尝试走自己的路进行探索;过程曲折,但总体前进。

二轮中国现代史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教师版)

二轮中国现代史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教师版)

第1页,共计4页 第2页,共计4页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部分)【考点展示】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完成。

【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

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1、改造的基础:1949-1952年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国营经济。

3、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内容:一化三改,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主要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突出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意义: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中国现代史(1949-1956)

中国现代史(1949-1956)

中国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知识联通】点:(概念)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三反运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宪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冷战、经济: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统购统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双百方针、人民教育线:(线索)政治: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大制度),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外交上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通过外交的努力,为新中国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对国家经济成分进行调整,借鉴苏联经验,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社会生活变迁受到苏联影响和政治生活较大。

文化:完成了由半殖半封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建立起人民教育制度;实行双百方针,文学艺术繁荣。

面:(阶段特征)政治:推翻三座大山,巩固新生的新民主主义政权,颁布《共同纲领》,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一五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文化:确立社会主义文化,文学、艺术、教育为人民服务,发展科技,加强国防建设【知识检测提升】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出自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2.下表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1949年宁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C.宁夏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D.政协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3.张澜清末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反对专制统治,1949年因拒绝去台湾遭软禁,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副主席。

第一节过渡时期

第一节过渡时期
——王宪明《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生产资料 的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 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 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 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 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的问题特别严重。 1952年7月到1953年6月,国家收购的粮食比 供应的商品粮少20亿公斤。1953年夏,因自 然灾害,夏粮减产35亿公斤,收购计划难以 完成,粮食形势更加紧张。
•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 国际事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国 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在日 内瓦和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 •科技与文化教育: 现代中国科技经历了从基础薄弱到逐渐发展 的历程;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 国初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历史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 民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国体,是 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
(4)制度本身有许多优越性:便于人民参加 国家管理;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 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地方 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 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势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 者使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被比喻为“一体 两翼”。

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的政治外交

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的政治外交

第九章、中国现代代史第一节过渡时期(一)使用时间:年月日姓名:【阶段特征】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上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来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知识梳理】必修一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一、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背景:(1)军事上:随着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统一了党内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思想路线基础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村内容:①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转移到,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转变为,从转变到的总任务。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采用公元纪年;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代会职权;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定五星红旗为国旗;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定为国歌)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2、成立:年月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为领导,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四大时期-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四大时期-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严重的践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4.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冬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其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共同作用”,结合课本所学,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立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了人民政权。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A.开国大典的意义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可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共产党为主体,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反映出新中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开国大典前召开,排除A;1954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排除D。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年): 结果: 1952年 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 封建土地 制度,消灭了 地主 阶级; ②大大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 ; ③为国家的 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
【易混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土地改 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是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 制,而不是实现了公有制。
国际:壮大世界 和平民主 和
【温馨提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 主主义社会,并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社会主义 力量。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巩固新中国政权:和平解放西藏(政治)、土地改革(经济)、抗美援朝(军事)
【易混易错】:《共同纲领》不是宪法;国歌不是正式的;会议没有确定国徽 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的确立【基本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基础知识梳理
1、建立新中国【两个历史事件】:政治协商、开国大典
(2)标志:举行开国大典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3)意义:国内:开辟了 中国历史新纪元 ;
C.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 巩固新知
3.(2022·新疆·10)毛泽东说土地改革 “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 二场决战”。这是因为它()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4.(2022·江西省·13)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 变动,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 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 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这场“社会大变动” 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分期》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分期》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分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过渡时期(1949—1956 年)总特征: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逐步确立了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3. 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确立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年)总特征:在曲折中发展。

1. 政治:“左”的错误的产生和发展,导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民主政治受挫。

2.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1959—1961 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的困难。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

3. 外交:中苏交恶使我国外交环境恶化,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4.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但发展曲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总特征:“左”的错误严重,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遭到破坏。

1.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2. 经济: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3. 外交:1971 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中日建交,1979 年中美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4. 科技文化:“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青蒿素被发现;“双百”方针受到冲击和破坏。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2012 年)总特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快速发展。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9.主要任务:政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
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全国大陆的解放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 做了大量工作
一、
政治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对农村农民的政策措施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 土 地 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 所 农民所有权,可以自由 有 经营,自由处理 权 不改变农民土地所有 引 导 权的性质,引导农民组织 方 互助合作 向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关 系,将农民土地所有制 改变为集体所有制
民主革命 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 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 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 的民主革命,但目的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建立初期,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历 史内容有: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追歼国民党残 军、剿匪、镇压反革命、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等。
四、思想 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许多重要问题 五、文化 教育事业: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六、生活 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 国家实行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物资的统购 统销 (2)习俗变迁: 取缔社会丑恶现象,荡涤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社会风气发生根本的改变 2.交通工具:修建了宝成铁路 3.大众传媒: 《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 《光明日报》内容比较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过渡时期的建设成就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 指的是1949——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 (1)社会性质:新主主义; (2)革命对象:资产阶级; (2)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3)过渡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一)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时期; (二)1953——1956年,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时期。
例5:(2010· 北京文综·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 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 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 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2.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是包括民族区 域地区所有少数民族的自治,并非单指哪一特定少数 民族的自治。
【热点考向】 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 【临考视窗】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 是高考的重点。高考主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从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特别是 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相关背景、目的、特点等。
例1:(2015·安徽高考卷)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 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分析】《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 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故A项错 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 建设的设想,故B项错误;《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 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 来的,D项与题干不符。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 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 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 全国人民的心愿.
【基础知识整合】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迫和 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独立的 国家; (2)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 基本胜利; (3)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胜利。
例3: (2011· 江苏单科· 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 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 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 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 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 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 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 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 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 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 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表 现
【基础知识整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背景: (1) 解放 战争的基本胜利; (2)1949年3月, 七届二中全会 的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确立了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 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 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3)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述了即 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为新中国的成立奠 定了理论基础; (4) 政治协商 会议的召开:主要任务是讨论新中国的相关事 宜。通过了《 共同纲领 》——具有 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 家性质及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选举了国家领导人等;初步建 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 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 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 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2011· 浙江文综 · 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 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 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 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 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 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基础知识整合】
三、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的成功召开标志 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并通过了新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 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1949年《 共同纲领 》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完善: 1954年宪法 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 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例2: (2013· 江苏单科·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导人要求接送在 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 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 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 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 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 宜。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
5 、( 2015· 上海单科 ·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 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 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6、(2013·上海单科·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 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 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 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 政治 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 经济 来,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 外交 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 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百 文化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 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
【宏观思考】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 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 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 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 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 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 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 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 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3、(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 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 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 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做一做】 1、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 治制度( ) 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