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第三章分合的标准引言: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山如此,我们看中国历史,往往也是如此。
一何为统一为什么以上计算出来的统一时间要比传统的说法短得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统一的解释标准不同,或者说对统一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统一”的本义统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不妨追根寻源作一番讨论。
统,原来是指丝的关绪。
《淮南子.泰族训》中有这样一段话“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茧子是丝构成的,但如果不是由缫丝的妇女把它们放在热水抽出头绪来,就不能成为丝。
)由此派生出把种种分散的事物集中到一起,归于一致,将各个部分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意义的“统一(壹)”一词。
“统一”的原意并不是专指某一事物。
如《汉书.董仲舒传》的赞中说“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那是指学说、学术思想。
《汉书.西域传》赞中“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不相统一”;以及《后汉书.隗嚣传》中“帝知嚣欲持两端,不愿天下统一”;则专指国家和“天下”,实质上是就政权而言的。
毫无疑问,我们所要讨论的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化、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思想、宗教、血统甚至地理环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
说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人所指的统一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
当然,我并不认为其他方面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毫无关系,或者认为政治上的统一可以孤立于其他方面的统一之外,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正统僭伪之争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一)、嘉兴戴加平朱能推荐书目A:著作部分通史:[美]费正清[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郝侠君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出版;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金观涛著:《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现代史: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出版;[美]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世界近代现代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宗绪黄安年著:《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题史: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日本史);王鸿生著:《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从远古到1990)》(科技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华庆昭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国际关系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陈越光陈小雅著:《摇篮与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思想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晗著:《朱元璋传》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出版;[台湾]庄练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出版;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教育与历史教学:[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赞可夫编:《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苏]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美]B·S·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寿桐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徐锡祺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美]沃尔特·波克著:《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三联书店出版。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老师统计的中国历史实际统一时间为九百五十二年,占中国历史(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公元前841年】,到2018年结束)的33.29%。
中国最大的统一疆域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实现的,维持至至1840年,持续时间为八十一年,占中国历史(同上)的2.83%。
公元5世纪,高句丽由丸都城(今吉林吉安市)迁都平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906年交州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始独立于中原王朝,尽管之后的五代南汉以及大明曾恢复对交州的统治,但时间过短,均被当地人逐走。
越南自九世纪初开始逐步成为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治状态,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此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华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九百多年的时间,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政权;但自治政权始终存在。
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
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但在元朝之前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
这本书里提到,统治者会通过移民实边和内聚移民等方式对新扩张的土地进行占有或舍弃,移民有助于民族融合。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同时统治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只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最高统治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汉人的皇帝,游牧民族的可汗,政教合一地区的或佛或菩萨转世,这些身份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整合。
★行政制度的种类:汉①郡(国)、县(侯国、邑、道)制,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②初郡(用于南方和西南新开发地区):两项特殊政策:一、无赋税,全部或部分免除百姓应负担的赋税。
二、“因其故俗”,即保持当地原来的传统统治和风俗习惯。
不过东汉后就未再见到相关记录。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一、书目信息:二、评分要求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
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
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魏帅朋摘要: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关键字:分裂统一启示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课件
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大势及其特点 夏、商、周三代,虽小邦林立,史称“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 汤而三千余国”[1](《用民》);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国, 布列于五千里内”[2](p410),但所有这些小邦或封国都先后 统属或臣服于相继而起的夏、商、周三个中央王朝,显示出中 国最早的大一统初步格局。此后,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前期,中 国又先后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第一次 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 向隋唐大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走向元、明、 清(前期)持续三朝的大统一。总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 始终呈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夏、商时的统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西周则扩展至长江以南。 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 山至辽东” 汉通西域。唐朝周边进一步扩大,“其地东极海, 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 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元代虽享国不足百年,却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 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统治范围北至贝加尔湖;西南地 区的西藏、云南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又在彭湖设巡检司,以 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统辖。明、清两代,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规 模,尤其是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稳固更是做出 了杰出贡献,其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 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奠定了今天 中国的版图。
其二,分裂割据有时会为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某种有利契机,但 常常是破坏多于建设,摧残多于繁荣,秦统一后的历史就是如此。
事实上,在烽火遍地、战祸连年的情况下,学者的生存都成问题, 不能谋食焉能谋道!像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初期, 攻城掠地犹恐不及,是不可能顾及思想文化的建设与繁荣的。 其三,分裂时期虽然也不排除对峙政权之间和平交流的可能,但 交流是极其有限的,总体而言,分裂则更多的表现为阻隔、对抗 和冲突,阻隔是对天各一方的人们灵魂的煎熬,对抗是对对立双 方财富的无谓耗损,军事冲突则是对对立双方芸芸众生的血腥屠 戮。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统一状态下的各地区、各民族间 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谐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清华大学所列的大学生应读的书籍
《呼兰河传》
萧红
《新疆探险八年》
斯文.赫定
《边城》
沈从文
《中国的新生》
詹姆斯.贝尔登
《白鹿原》
陈忠实
《鲍威尔对华回忆录》
知识出版社
《傅雷家书》
1995年版
《逆风沙—一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芭芭拉.塔奇程
《燕山夜话》
邓拓
《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一、二卷
《秘密的中国》
基希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本尼迪克特
《巨人传》
拉伯雷
《坎特伯雷故事》
乔史
《顾准文集》
《1957年的夏天: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朱正
《秘鲁传说》
帕尔马
《少年维持的烦恼》》
哥德著,杨武能译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
戴煌
《瓦尔登湖》
索罗著,徐迟译
《卡拉玛佐夫兄弟》
陀思安耶夫斯基
《唐横》拜伦
拜伦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
《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静静的顿河》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布罗代尔
《经济学》
萨安尔森
《晚斯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明信
《性心理学》
蔼理士
《美国文化批评集》
赵一凡
《灵与肉的剖白》
D.H.劳伦斯
《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
柯恩编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李银河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
《美国人》
丹尼尔.布尔斯廷
《在国际舞台上-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浅说》
沈祖荣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夏志清
《中国大历史》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统一,也有分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是如此。
自春秋战国至清朝前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三次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过程: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向隋唐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走向元、明、清持续三朝的大统一。
正是在这种几千年的分合治乱中,形成了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以形成和加强。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分裂与割据,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1、从时间上看,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越千年,分裂时间不过几百年,相对短暂,并且统一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2、从影响上看,统一王朝如秦汉隋唐元明清及其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超过了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巨大。
虽说分裂时期也是发展的,如经济文化交流、生活地域扩展、民族融合。
但分裂更多带来的是危害,那时往往是社会动荡,战祸连连,经济萧条,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困苦。
3、从发展趋势上看,分裂时期始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表现有人心思定,百姓渴望统一,文化交流加强,经常出现局部统一与民族大融合,部分统治者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以求统一,如曹操,元宏,赵匡胤等等。
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统一是主流。
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古代形成了如此的统一格局?根据初步了解和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和地区联系密切,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较强,促进较大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使国家的发展具有趋同性;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又是农耕民族,其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并由于要建设大型的水利和交通工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民族因素。
中国历史统一格局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民族的多次迁移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长期融合有着密切关系,如此发展,民族关系日益密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有利于后来的统一,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1. 专题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 11.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形成到巩固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期间各个民族相 互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3分) 材料一 中国农业区的统一是由汉族完成的,但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统一都是 由牧业民族完成的,牧业民族的三次南下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更大的贡献。第一次南下 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魏晋时都未停止,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魏为高潮……第二次 南下从唐朝后期开始,唐朝后期的一些藩镇就是南下的少数民族的首领,五代中的三代 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以后从契丹、女真一直到蒙古灭南宋,建立元帝国。第三次南下是 满族南下建立清朝,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3)(历史解释)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件历史 文物,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满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 献。(6分)
伊犁将军府,(1分)设置伊犁将军,(1分)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 新疆的管辖;(1分)班禅金印,(1分)确立册封制度(有“册封”即可),(1分)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治。(1分)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1)(家国情怀)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曹操的评价态度。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所学进行说明。(7分)
态度:持赞扬态度,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能严明法度,任 用人才,不念旧恶,运筹帷幄,军事能力强。(2分) 示例:观点:认同。(1分)理由:曹操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在官渡 之战中击败了袁绍,统一北方,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确称得上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4分,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3.(史料实证)“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
思想自由,言论不一……”材料中的“动机”是指( D )
A.树立皇帝绝对权威
新闻专业推荐书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一、专业必读1、《论自由》约翰·密尔2、《论出版自由》约翰·弥尔顿3、《新闻学导论》,李良荣著,或黄旦《新闻传播学》4、《新闻文存》徐宝璜等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5、《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6、《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著新华出版社(1980)7、《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或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8、《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或《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9、《舆论学》,[美]李普曼著,华夏出版社;或《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10、《权力的媒介》赫伯特·阿特休尔著华夏出版社(1989)11、《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童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张威著,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13、《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三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4、《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15、《市场新闻业》,约翰·H.麦克马那斯,新华出版社,2004年16、《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7、《中国新闻社会史》,李彬18、《中国电视史》》郭镇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20、《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 2003年21、陆晔:《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22、《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广播新闻业务》吴缦、曹璐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24、《全能记者必备》〔美〕朱利安·哈瑞斯等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25、《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修订版)26、《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新华出版社(1986)或《新闻报道与写作》(美)麦尔文.曼切尔27、《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修订版)28、《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9、《当代实用公共关系学》,明安香著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30、《当代广告学(第八版)》,(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钟静、康瑾译,2005年31、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或孙旭培主编:《新闻侵权与诉讼》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32、李河:《得乐园失乐园》3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34、《手机》,保罗·莱文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5、《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6、《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李良荣. [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或孙旭培著,《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37、(美)迈克尔·舒德森《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M]贺文发译,华夏出版社,2010或(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媒体、市场与民主》[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8、《媒介二十五讲》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39、《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40、《百年新闻经典》,颜雄,湖南大学出版社,41、《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或(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2、《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美〕特德·怀特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43、(美)罗纳德.J.康姆潘西《电视现场制作与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4、(美)赫伯特.泽特尔《电视制作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5、《经济学是什么》等“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北京大学出版二、专业选读46、《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47、《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年48、《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49、《中外报纸编辑参考资料》郑兴东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0、《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51、《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2、《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3、《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54、《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美]杰克·富勒著,陈莉萍译(又译为《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展江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55、《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6、《新闻与正义一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集》展江等编译海南出版社(1998)57、《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58、吴庭俊:<新记大公报史稿>59、《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2024,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3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每小题2分,共70分)1.陶寺城址规模宏大,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城址中最大的一座。
城内发现了祭祀区、宫殿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及排列有序、规格差别明显的墓地。
这说明当时()A.城市建设规范有序B.区域文化交流加强C.早期文明曙光显现D.尚未出现贫富分化2.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大型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大量玉器和象牙等文物一千余件。
这些背铜器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其器型却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
这反映出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绵延不绝 B.领先世界C.崇德尚贤D.多元一体3.在商代,商王直接统治的王国为“国上之国”,属邦为“国中之国”,它们以王为“共主”,处于不平等的结构关系之中。
上述材料描述的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内外服制度C.礼乐制度D.宗法制度4.表1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历史学习笔记,他学习的历史主题应该是()表1第一时期第二时期列国数目一百七十多个初期有二十多个,后来剩下七个较强的国家周室地位势力已衰,但名义上尚被诸侯尊为“天下共主诸侯纷纷称王,视周室如无物政治制度行世卿世禄制度;郡县制度萌芽列国以俸禄制代替世禄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建户籍制度A.动荡变化的春秋战国B.开明宽容的北宋政治C.奠定统一的秦汉王朝D.繁荣昌盛的唐朝经济5.由白狄建立的中山国主张公侯大夫等级分明,不能犯上作乱,否则便为违礼行事,将失去“中国”身份。
博士生在暑假期间应读的课外书
博士生在暑假期间应读的课外书暑假是个读书好辰光。
说到历史读物,我们不想按部就班的就媒体人视角推荐大路货,还是看看博士生的暑期在读书单吧,32位博士的100本书,学术范走起!赵玉明(社科院博士生)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蔡炯昊(华东师大博士生)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罗志田:《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张光润(华东师大历史系博士生生)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邹铖(华东师大历史系博士生)黄道炫:《张力与限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陈耀煌:《统合与分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马恒(华东师大博士生)朱维铮:《求索真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方东树:《汉学商兑》,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
黄进兴:《从理学到伦理学》,中华书局,2014年。
裘陈江(华东师大博士生)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三联书店,2014年。
《吕思勉论学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陈贵明(中山大学博士生)厦门大学刘永华教授的新书: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eseCommunity,1368-1949.Brill,2013.这是刘老师在博士生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专著。
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闽西四堡,并在在当地进行为期10个月不间断的田野调查,可以说是国内相对早期对历史人类学研究路径的尝试。
他敏锐抓住礼生,这个中国乡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文化媒介,依托各种民间文献,特别是祭文本,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社会文化史变迁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这份书目的推举对象,主要是历史学科低年级本科生,以及对历史感兴趣的其他学科学生。
受本人专业和阅读范围所限,推举书目大都是中国古代史领域的。
与历史有关的书实在太多了,无论水平多高的专家,穷其一生也只能接触其中的一小部分,好比"饮河之鼠,各充其量'。
再加上个人的兴趣、口味有别,因此任何两个人开出的推举书目都不会完全相同。
下面是学习啦的我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宠爱因为要推举的是暑期书目,所以总的原则是"轻松阅读',或者叫"快乐阅读'。
首先,推举相对通俗易懂、读起来不累的;其次,推举篇幅不太大的。
这样就把许多名家巨著割爱了,但也是没有方法的事。
古人读书,有所谓"三上'之说,就是"枕上、马上、厕上'。
如今交通工具变了,所以"马上'应当改为"车上',另外还可以新添一个"会上'(无聊的会议也可以用来读书),合称"四上'。
以下这些书,假如暑期读不完,平常"四上'阅读也都比较合适。
分几类来列举:(一)通史通史类型的书,推举张荫麟《中国史纲上古篇》(三联,1955)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又名《中国近代史大纲》,岳麓书社,1987)。
两部书都是上世纪30年月写的。
虽然是史学名家,但张荫麟(1905-1942)英年早逝,蒋廷黻(1896-1965)去了台湾,所以如今的读者对他们未必了解。
两书的最大优点,是篇幅短小,文笔浅显,而又不乏深邃的思索和精辟的见解,可谓举重若轻的大手笔之作。
八十年前的白话文作品,和今日的白话文几乎看不出区分,也是很难得的。
同样是白话文,鲁迅的作品今日看起来就多少有点吃力。
对于学生来说,读通史教材(包括中学课本)通常是一种折磨,但这两本书保证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清爽感觉。
(二)专题史政治方面,推举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1994),主要讲中国古代版图扩张和国土分合的大致线索。
统一与分裂 读书笔记
《统一与分裂》读书笔记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的一部力作。
作者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讫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以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阅读此书,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有很大的启发:
关于九州的传说:九州的记载起源又得到了后世众多学者的肯定,所以从西汉以来就成为了不可动摇的定论。
人民一般都认为,从大禹治水开始就有了九州这样的政区,以后又演变为十二州。
在五四运动以后,学者们向儒家经典发出了挑战。
经过反复的争论和研究,历史学界已经这传统的九州说推翻了,原来《禹贡》中记载的并不是历史事实*。
论《统一与分裂》中的分与裂
论《统一与分裂》中的分与裂发布时间:2023-01-31T08:57:00.66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8期作者:胡天淇[导读] 书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的看法,从多维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胡天淇(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186****1329)摘要:书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的看法,从多维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带我们理清了“中国”一词的含义,因为在葛先生提到在探讨统一与分裂的前提就是现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历史上的中国所真正代表的疆域是多少?怎样去衡量。
再者就是提出了中国历史上应该是分裂的时间大于统一时间的非主流观点。
进而论证统一和分裂分治并不是非黑即白,统一也不一定全是有点,分裂分治也一样。
《统一与分裂》,一本真正把握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历史的书籍。
关键词:统一与分裂;历史;中国一、历史上的中国在第二章《分与合》中作者认为“中国”及其疆域是一个非常动态的概念,最终他这样定义:“历史上的中国,应该以中国历史演变成一个统一的,也是最后的封建帝国——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的疆域为范围。
”他大致的理由是“我们今天讲历史上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有我们特定的含义,而不是用当时人那些模糊不清、前后不一致的概念。
”因此,所有自古以来在这一版图之内的部落、民族、政权全部,如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这些中原王朝都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民族。
所谓的中国史研究对象,也应该包括它们所有。
(一)分合的标准在第三章中葛先生非常明确的讲述他对分合的定义以及标准,他的观点是“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但在元朝之前分裂时间多于统一时间,元朝后则基本是统一的”。
传统的说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统一,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分裂的时间则越来越短。
这两种说法,我更愿意听从葛先生的说法,我们暂且不讨论统一是否是主流的问题,传统说法是根据朝代来划分统和分裂时期,如果一个朝代被称之为统一的王朝的话,就将这个朝代的时间从头到尾减出来,这显然是很不科学违背历史事实的,难道只要有汉族建立了中原王朝就说它是统一的时期吗?这岂不是要无视非汉族建立的政权或边疆地区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所以不能简单根据朝代起止来判断。
新闻专业推荐书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一、专业必读1、《论自由》约翰·密尔2、《论出版自由》约翰·弥尔顿3、《新闻学导论》,李良荣著,或黄旦《新闻传播学》4、《新闻文存》徐宝璜等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5、《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6、《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著新华出版社(1980)7、《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或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8、《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或《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9、《舆论学》,[美]李普曼著,华夏出版社;或《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10、《权力的媒介》赫伯特·阿特休尔著华夏出版社(1989)11、《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童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张威著,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13、《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三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4、《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15、《市场新闻业》,约翰·H.麦克马那斯,新华出版社,2004年16、《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7、《中国新闻社会史》,李彬18、《中国电视史》》郭镇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20、《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 2003年21、陆晔:《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22、《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广播新闻业务》吴缦、曹璐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24、《全能记者必备》〔美〕朱利安·哈瑞斯等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25、《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修订版)26、《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新华出版社(1986)或《新闻报道与写作》(美)麦尔文.曼切尔27、《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修订版)28、《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9、《当代实用公共关系学》,明安香著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30、《当代广告学(第八版)》,(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钟静、康瑾译,2005年31、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或孙旭培主编:《新闻侵权与诉讼》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32、李河:《得乐园失乐园》3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34、《手机》,保罗·莱文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5、《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6、《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李良荣. [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或孙旭培著,《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37、(美)迈克尔·舒德森《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M]贺文发译,华夏出版社,2010或(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媒体、市场与民主》[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8、《媒介二十五讲》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39、《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40、《百年新闻经典》,颜雄,湖南大学出版社,41、《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或(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2、《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美〕特德·怀特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43、(美)罗纳德.J.康姆潘西《电视现场制作与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4、(美)赫伯特.泽特尔《电视制作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5、《经济学是什么》等“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北京大学出版二、专业选读46、《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47、《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年48、《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49、《中外报纸编辑参考资料》郑兴东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0、《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51、《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2、《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3、《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54、《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美]杰克·富勒著,陈莉萍译(又译为《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展江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55、《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6、《新闻与正义一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集》展江等编译海南出版社(1998)57、《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58、吴庭俊:<新记大公报史稿>59、《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出题导师讲义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共党史)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2. 海伍德《政治学》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1.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2.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3. 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4. 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5. 潘国华《香港模式与台湾全图》6.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7. 《世界知识》期刊8. 《台湾研究》期刊9. 《台湾周刊《期刊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民族国家概论教学大纲2011授课教员:归泳涛电子邮箱:guiyongtao@开课学期:春季周学时:3 学分:3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文献评述与比较的方法理解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理论,着重追溯民族国家的近代起源与扩展,比较西欧与东亚民族主义的类型,评介分析民族国家的主要范式,以及讨论民族国家的当代意义等问题。
二、课程要求及成绩评定本课程要求同学至少作一次课堂读书报告(从参考书目中选择一本,使用Power Point,主要包括该书的内容简介、作者简介、中心论点、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对该书的评论和疑问等,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以读书报告为基础撰写一篇书评(也可从书目中另选一本,每人独立完成),鼓励同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统一与分裂读后感
统一与分裂读后感《统一与分裂》一书由历史名家葛剑雄先生所著,在其中为我们讲授中国历史中关于统一与分裂的相关历史事实以及其背后的启示。
该书不够被时间跨度所拘束,而是通过简洁明了的逻辑,需先从统一的概念讲起,然后国际上区分我国历朝历代的统一程度,再讲到统一与分裂的对立,从政治、军事逐步延伸至民族、经济、风俗等细节。
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来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
”简而言之,作者用史实和逻辑推理来为你提供一种新式的、以往所意想不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历史的角度。
一、何为统一,何为分裂按照葛剑雄先生的著作,从第一标准来看,即统一并有效控制了我们当今中国的大部分疆域,包括传统的游牧民族区域的上的“大一统”朝代——只有清朝鸦片战争前在的81年。
而如果以传统“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技术标准来看,总共的统一时间大致为900多年。
与我们一般的想象不同,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同时指出的统一和分裂,常常并不是真正的“统一和分裂”。
作者举了一个很明显的案例——春秋战国:我们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便是礼崩乐坏,大分裂的时代,但其实,春秋战国却是在向大一统的前进着。
从上千上百的诸侯国变为七国再变为一国,这正反映了相较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更加的“统一”。
而我们经常奉为正统的大一统朝代——宋朝,却实实际际地跟辽夏金元并列了十分之久,成为实际上的分裂。
作者在看待统一与分裂这一宏观概念,除了摆史实、列数据以外,还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我在以往读中国艺术史之时,总是从中原原有的汉族角度出发来阅读和理解“统一”这一概念。
但其实,正如作者所举的吐蕃与唐朝的例子,在唐朝时,唐朝和吐蕃两个国家并立并不能理解为是一种分裂行为。
在吐蕃建国以来,吐蕃国在的文化和历史是由吐蕃人的先祖所创造的,它和北宋是平起平坐的两个政权。
但如果是元朝兼并了西藏这一块土地及人民以后,经过长久的统治,其再分裂出去,则相对于元朝来说,便是一种“分裂”。
看待统一与分裂概念,需要避免先入为主式的认知。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型的玉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2、1975年,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长流平底三足青铜爵,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青铜酒杯”。
《世本》有夏代“杜康造酒”“太康造林酒”等记载,当时酒主要是专属享用物品,在关于夏桀的篇章里已有少量酒的记载。
这些资料可用于印证夏代( )A.青铜冶炼技术领先世界B.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C.农业经济水平有所发展D.统治者奢靡享乐导致亡国3、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络)之中。
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这表明周代宗法制( )A.让周王室成为了天下所有部族的大宗B.不完全是以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C.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D.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控地方权力的纽带4、鲁隐公元年至九年(前722前—714年),周王三次派使臣聘问(表达遣使互通之意)鲁,而鲁却一次也未参加天子朝聘;鲁桓公时期(前711—前694年),周王又三次聘鲁,而鲁君仍一次也未去洛邑朝聘。
这表明当时( )A.宗法原则被抛弃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分封制土崩瓦解D.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5、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6、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表所示为关于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部分考古资料。
这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化石史料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过群居生活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2.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M90号墓为崧泽文化早期墓葬,距今约5800年。
墓内共出土器物65件(套),有陶器33件(套)、玉器19件、石器13件。
墓内随葬品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不仅有随葬玉器,还有象征着军权并具有礼仪性质的石钺等器物。
据此可知,当时()A.仍处于旧石器时代B.已经从事农业耕种C.已经出现阶级分化D.已经开始定居生活3.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据图所示甲骨文可知,当时()甲骨文对应汉字王臣礼义孝仁A.私有观念开始产生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C.分封制度渐趋成熟D.礼制观念已经盛行4.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
”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A.巩固了西周疆土B.确立了等级制度C.实现了富国强兵D.促进了民族交融5.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
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6.《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
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摘要】葛剑雄先生所著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有关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现象这一问题的难得佳作。
它在成书的那个年代给当时的思想界、学界甚至包括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引来了一些不小的争议,但也代表了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比较成熟、理性的思考,体现出独立、求实的精神品格。
而笔者试从本书的成书背景、理论渊源、观点创新以及方法论等几个方面予以评价,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统一分裂求实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而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家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更何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1。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无疑,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里,由于思想、学术上的一度开放自由,引发了一次次激烈的思想争论,使学术与思想在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迎来了一个恢复与发展的春天。
而关于“统一与分裂”的话题讨论,也开始打破以往的政治坚冰,摆脱思想政治控制,产生出了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与理论。
作为与这一学术问题直接相关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在此社会背景下也担当起了应有的历史责任,作出了反响不小的理论探索,其中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先生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一书便是关于这一话题的代表之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至于今天,仍在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关于本书的出版背景,葛剑雄先生在自序中已有交代。
正如上文所言,葛剑雄先生提到“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路线的贯彻和深入,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也开始打破以往的禁区,特别是在口头讨论中已经相当尖锐地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涉及不少敏感领域”2。
而在1988年由教育部主持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上,这本书的前身《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一文也作为历史学科入选的两篇论文之一。
而后经过作者二十多年的不断思考,在原文的基础上不断扩充而成此书。
此书不仅在中国大陆再版了两次(第1版:吉林教育出版社《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第2版:三联书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以及第3版:中华书局的2版增订本),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不小的反响,韩国某出版社曾全文翻译出版,日本刊物也摘译转载了大部分内容,台湾也有版本问世。
可见,关于这一问题葛剑雄先生的阐述确实得到了不小的回应,其观点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似乎在努力寻求学术创新与通俗普及之间的平衡点,既有学术与思想上的新见解、新思考,又能走出狭窄的学术圈子,让更多的民众能够看得明白,对这一常识问题尽量能做到更好的知识普及。
然而更要注意的是,尽管作者写得浅显易懂,但假如读者没有对此书成书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一了解,对“统一与分裂”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一个学术史上的认识,那么就难以充分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其字里行间的思想创新就很难深入体悟得到,这也是笔者在读完此书后所得到的一大体会。
也就是说,既能读得懂,也要读出新,更要读出实来,也许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所用心良苦的地方吧。
二如上文笔者所言,要对这本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就需要对“统一与分裂”这一问题作一个大致的学术史了解。
由于作者力求通俗,因此书里不仅较少直接呈现相关的原始史料(就算需要作者也会把它们直接翻译成白话文),而且与严谨的学术论著相比也省略掉了对这一问题的学术史综述,没有辟出专章对此予以阐述,只是在文中几句话带过。
或许这可以看作是本书的一大不足,但在作者通俗化的目标导引下其实也无可厚非。
为了弥补这一认识上的不足,笔者找到了一些近人对这一问题的直接相关论著(直接以“统一与分裂”这一历史现象作为论述对象),由于时间紧迫笔者所搜索阅读到的资料有限,因此只能例举极个别文章,从中大概得出个认识轮廓,其中肯定会有遗漏,也希望读者可以指出并共享,从而增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与广度。
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曾提到“其实我的很多看法,我的老师、前辈早已形成”,笔者就此简单搜阅了一些相关论著,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导师谭其骧先生在1981年所发表的一次演讲,后来又整理成《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代疆域》一文,从中可看出作者师承其观念的渊源关系,可谓一脉相承。
谭其骧先生在演讲中就他所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怎么划定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范围展开了阐述。
他提到了“新中国的历史学者,不能再学杨守敬的样儿仅仅以中原王朝的版图为历史上中国作范围。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
我们需要画出全中国即整个中国历史的地图来”3,最后通过一系列举例论述进而提出“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中所自然形成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4,“这个范围并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结果,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的”5,而这也是谭其骧先生在本文中最为核心的观点。
因此,评判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可以大概以此为前提框架,而这也正是葛剑雄先生在本书里所着重运用的理论前提。
除此之外,谭其骧先生也在演讲中强调了汉族、中国与中原王朝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三者不可混为一谈。
于是便在这两个方面的观念基础之上来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现象作出判定和分析。
而这些观念从葛书里也同样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中看出师生两人的理论继承关系。
另外,通观学界长期以来的观念,甚至包括老百姓的常识,都深深认为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支流,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大,而分裂则反之,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比如学界中著名的史学家戴逸先生就认为“从秦始皇统一以后的2200年,中国统一的时间大约占70%,分裂的时间约30%”,“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很长,甚至认为从秦以来二千多年时间都是分裂的,只有清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统一西北至鸦片战争之间不到100年时间是统一的。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又告分裂。
这样估算过于绝对化。
所谓统一不是全国范围的铁板一块,完全一致,毫无分治分立现象。
如果作那样绝对化的估算,那么,乾隆以后的100年间,澳门仍为葡萄牙所占,仍有局部的分裂,但这无碍于当时中国的统一。
又如今天,澳门尚待回归,台湾尚未统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是一个统一的国家”6;赵毅也认为“中国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3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代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4同上.5同上.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基础越来坚实以及统一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7,等等。
而在“文革”等特殊时期为了政治利益而刻意歪曲历史事实则更另当别论。
而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谭其骧、葛剑雄就这一话题联系到具体问题后就认为还必须具体分析对待,有必要纠正长期沿袭的常识误解。
而由这些探索所得来的思考也给长期以来似乎对这一问题已形成思维定势的学术界、思想界注以新鲜的血液,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又能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而这正是本书在那个年代以至于今天所体现出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如著名学者许纪霖所说,“中国人太天真了,因而往往被常识所蒙骗。
而多少谬误正是躲在常识的背后被认作千古不变的真理!读完葛著之后,我不得不对自己说:我不再相信常识了,常识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只有自己的理智”8,而纠正常识中的谬误,摆脱思维定势与固有结论,相信自己独立的理智思考,正是葛书所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三(一)排除人为政治干预,在学术上求真求实如笔者在本文的开头所言,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由于其本身的政治敏感性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干预、干扰甚至利用,成为难以进行正常学术研究的领域。
而葛剑雄先生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反复强调了回避甚至歪曲这一历史事实的不利性,“长期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抹煞中因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有些地区曾长期不属于中原王朝或中央政仅的事实,甚至可以拼凑出一个从未存在过的极盛疆域来满足‘爱因主义’的需要,使民众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在历史上的实际地位,对早已丧失的领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尽管我们在理论上承认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事实和今天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际上却没有摆脱封建时代的‘华夷之辨’,硬要把历史上的非汉族政权纳入王朝的版图,无视其他民族建立政权、创造历史的权利和事实。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长期是一块不能提、更不可研究的禁区。
好像只要我们把历史上的‘中国疆域’画得大一些,我们的国土就再也不会丧失;只要把历史上统一说得长一些、完整一些,我们的国家就会归于统一并长治久安了”9,并进而思考“从春秋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诗篇到‘文化大革命’中的语录和口号,我们为统一唱了几千年的颂歌,却很少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为这种统一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些代价是否太大了?进而再考虑一下:能不能在少付或不付不必要代价的条件下获得统一?”10,而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事实,冷峻、认真地检讨历史经验教训,摒除主观感情色彩还有人为政治干扰,便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梁启超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把“德、才、学、识”综合为“史家四长”,无疑,作者除了识见新颖外,其所体现的史7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J].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8许纪霖.常识的谬误[J].读书,1995年第6期.9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与现实[J].探索与争鸣,1989年第2期.德则更加突出重要,更何况这种批判性观念还会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甚至是政治风险,这也是本书所应该得到特别重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