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生态学复习内容
北师大动物生态学考研复习知识框架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讲述野生动物生态学的概念、涵义、特点;野生动物生态学发展的历史;探讨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对象,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野生动物生态学的重要意义。
要求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分析掌握野生动物生态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了解现代野生动物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主要讲述光、温度、水、雪被、土壤等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原理以及动物对光、温度等因子的适应机制。
要求学生掌握限制因子、生态幅等基本概念以及规律,了解生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现象。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主要讲述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的遗传与进化;种内、种间关系等。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种群的基本参数的生物学含义,理解逻辑斯缔增长曲线的生物学意义以及该模型的优缺点,了解种群的遗传和进化的一般特征,熟练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标志重捕、样方调查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种间竞争模型各参数的生物学含义及其优缺点。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主要讲述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等。
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演替类型和群落演替的形成机制,了解生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的方法,熟悉影响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等。
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章应用生态学主要讲述目前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动物种群的产量预测模型、有害动物的防治、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等。
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应用生态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章绪论四、生态学的发展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1.环境(environment)概述(1)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总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八年级生物下册 生态系统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超过一定的限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泥石流等)
2、破坏因素: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基础: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
能量流动:
功能:
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
自我调节能力
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然因素:
遭到破坏的原因:
人为因素:影响最大
学生思考: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 的代谢方式和绿色植物相似. 自养微生物(蓝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 )硫细菌、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把二氧 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复习要点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组成: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物部分
3、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
教材的整合就是知识结构的整合
生产者: 绿色植物(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消费者: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细菌、真菌以及腐食性动物
生产者 消费者 消费者
最终消费者
草
兔
狐
草
兔
狐
虎
虎细菌、真菌
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在生 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2)、食物网:
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 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运输和传递的。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1 生态学定义及生态学研究包括那几个空间尺度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空间尺度:局域尺度:个体在这一尺度内完成取食和繁殖等活动。
集合种群尺度:在该尺度内,扩散个体在不同的局域种群之间迁移。
地理尺度: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整个地理区域,一般个体不会扩散出该区域。
2生物圈的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即全球生态系统的总和。
3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野外研究:野外直接观察,但不易重复数据收集、处理实验室研究:重复性强,但与外界真实环境相差太远。
理论研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与客观实际相差太远。
4生态学的特点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特点: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环境学科的基础,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不带有政治色彩。
意义:生态学的研究,将使人们从世界范围,从整个生物圈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设法恢复和保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为合理开发自然、建设国土提供指导。
5生态因子的定义,生态因子作用特点及分类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生物等。
作用特点:(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分类:1根据性质把生态因子归纳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按有无生命分:生物与非生物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与变动因子4按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6 生态幅的定义,生态型的定义,生活型定义,环境定义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最低耐受值和一个最高耐受值(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它们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相互依赖性:生物和环境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 营养网络: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链。
- 演化:进化是推动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
- 能量流动: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支持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 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由树木、植物、动物等组成,起到氧气供应、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
-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海洋地质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和生物圈。
-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沼泽和湖泊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净化场所。
- 草原生态系统:包括草地和牧场,对动物饲养和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依据和策略,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 农业发展: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 水资源管理:生态学研究帮助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质和水量利用效率。
- 城市规划: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关于生态学的简要复资料,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8).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分支学科划分标准: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按栖息地划分、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理论的。
4.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生物气候。
7.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8.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大纲
生态学复习大纲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重点掌握)2. 生态学形成与发展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重点掌握)2、环境对生物的生态作用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4、生态因子作用规律: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重点掌握)第二节能量环境1、光照和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2、光质、光强、光周期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对光质、光强、光周期的适应(重点掌握)4、温度的生态作用,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5、生物对极端低温、极端高温的适应(重点掌握)6、根据生物对光、温的反应规律进行引种驯化第三节物质环境1、水的分布、形态及水的生态作用2、生物对淡水和海水、对干旱和湿润水环境的适应3、大气的生态作用和植物对光合生态效应4、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主要概念环境、生态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驯化、内稳态、光合有效辐射、春化、气候驯化、发育阈温度、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阿仑规律问答思考题1. 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2. 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3. 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4. 光的什么特征对植物产生影响?它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5.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是如何适应极端温度条件的?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重点掌握)2、种群的特征:时空、遗传和数量特征(重点掌握)3、种群的各种参数:种群大小、种群密度、种群的内分布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重点掌握)4、种群的动态:种群增长、季节消长、种群波动、种群波动、种群的爆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生态入侵5、种群增长模型6、种群调节机制(重点掌握)第二节生活史对策1、生活史的相关概念2、生物的能量分配与权衡3、r-选择和K-选择(重点掌握)4、C-S-R对策5、生物抵御不良环境的方式第三节种内与种间关系1. 种内关系的概念和基本类型2. 种间关系的概念和基本类型3. 种间关系的类型和协同进化主要概念种群、内分布型、年龄结构、性比、生态入侵、内禀增长率、生活史、生殖对策、r-选择、K-选择、他感作用、竞争、捕食、共生、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竞争释放、性状替换、协同进化问答思考题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分布型有几种?2. 种群调节机制理论如何?3. 什么是最小可存活种群,说明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经典〕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开展.2、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3、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假设干组成局部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根本性质: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4、系统分析途径:白箱法、黑箱法、灰箱法5、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定性分析阶段、定量研究阶段、模型分析阶段、系统结构优化阶段6、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的整体7、生态系统的根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注意各自的主要成分以及特点.8、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是自然界中的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9、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10、生态系统中的过程:生产者与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消费者与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11、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空间结构、具有时间变化、具有自动调控功能、是开放系统12、生物圈是地球外表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13、湿地: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14、海洋生态系统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15、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16、生物与环境的根本关系:生态作用〔短时间尺度〕、生态适应〔短时间尺度〕、生态反作用〔长时间尺度〕17、生态系统效劳: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奉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效劳18、生态系统健康:以符适宜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19、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20、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21、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物环境22、生态作用的根本规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23、耐性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界限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那么24、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内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25、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26、胁迫: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宜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限制称之为胁迫.27、环境胁迫与生物体响应过程中的有机体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28、在胁迫生境下的存活主要有逃避胁迫,抗性和恢复三个途径29、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水平30、生态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生化适应、适应组合31、适应组合:由于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协同性和增效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仅仅表现为形态适应,或生理生化适应,或行为适应一种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为适应组合3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适宜应位置33、光补偿点: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作用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34、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宜温度35、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适应.36、生态位可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37、植物生长期间的温度低于一定临界值时,植物生长停止,这使得温度是无效的,这个最低的临界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及发育起点温度.在一定生育期内,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有效温度是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是一定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38、温度节律对生物的影响: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休眠39、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修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减低噪音,美化环境.提供产品和燃料,增加肥源.40、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促进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升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41、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42、种群的3个主要特性:空间特性、数量特性及遗传特性4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3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4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环境条件没有限制性影响时,有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45、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到达的最大数量4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种群脱离了人类和原栖息地的制约而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影响到信栖息地生物的生长,这种过程叫做生态入侵47、阿利氏群聚原那么: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可能有限制性影响48、种内竞争通常可分为分摊竞争和争夺竞争两种类型49、植物的两个特殊规律:最后产量衡值法那么和-2/3自疏法那么50、种间相互作用类型: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51、种间正相互作用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52、种间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及偏害53、种间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进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即为协同进化54、生态学界的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一样,称为有机体论观点;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称为个体伦观点5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56、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57、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在决定群落性质和限制群落环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的物种58、关键种:生物量及丰度并不高,但是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群落的结构、功能、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的物种.59、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限制群落环境方面不起主要作用.60、偶见种或罕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61、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62、群落的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63、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的效应〔线性关系〕.主要与迁入与迁出的强度有关.64、水生原生演替顺序: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6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66、生态系统的能源包括太阳辐射能和辅助能67、顶级群落: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到达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68、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关系联结起来的链索结构69、食物链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特殊食物链70、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71、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状结构72、生态金字塔: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生物数量、重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73、生态金字塔的三种根本模型: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74、十分之一定律: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十分之一75、能量转化效率:食物链上不同点上的能量转化比率关系76、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不断转运,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的过程77、初级生产:地球上的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形式贮存起来的过程78、次级生产: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79、库与流: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物质循环的两种根本形式: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80、物质循环的类型: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8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82、生态系统结构:构成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83、水循环属于气象型循环,碳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84、碳循环有三个途径:陆地生物与大气间的碳素交换、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85、岩石圈是碳循环最大的库86、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87、生态系统稳定性非为抗变稳定性和弹性稳定性88、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都具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水平.这种种反抗变化和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称之为生态系统之稳定性.89、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也越高三、简答1、盖亚隹i说〔p62〕:假说认为,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和氧化状态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还有排泄、分解废物等,对偏离做出反响,缓和地球外表的这些天气变化.盖亚假说的生态学意义: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保持水土作用减少,调节水平减弱.目前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一方面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有关,另一方面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种群的生存曲线〔p110〕I型:曲线凸型,年轻个体存活率很高,只有在生活史后期有较高的死亡率,如大型兽类,人类.n 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如自然界的鸟类.圈养的鸟类是I 型出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鱼卵和抱子.3、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P112〕4、r-选择〔昆虫,杂草〕和K-选择〔乔木、大型肉食动物〕〔p118〕5、食物网的意义〔p117〕:首先,食物网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它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其次,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多、成分复杂,食物网的组成和结构旺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食物网本质上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之间一系列反复地吃与被吃的相互关系,它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是推动生物进化、促进自然界不断开展演变的强大动力6、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物种起源〔p77与p80〕注:需要注意的一些图表 3、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示意图〔p83〕 1、 2、 4、 5、 6、 生态系统的组分及结构图〔p25〕 耐性定律图示〔p71〕 种群年龄金字塔〔p107〕 J/K 增长示意图〔p112〕 生态系统能流图〔p180〕 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27〕 生态幅图示〔p72〕 生存曲线图〔p110〕 食物网示意图〔p176〕。
基础生态学北师大
1,生产者(producers) :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光合细菌 2,消费者(consumers):包括杂食动物、寄生生物
食草动物(herbivores)
食肉动物(carnivores)
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top carnivores): 3,分解者(decomposer)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 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 和蚯蚓、白蚁以及秃鹫等 大型腐食性动物。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 亦然。
2,食物链的类型 • 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
以吃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
• 碎屑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 以吃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
• 寄生食物链(parasitic chain)
生产效率=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 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即 Pe = Pn / An
消费效率= 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即 Ce = In+1 / Pn;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n营养级获得能量
特点
• 大型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小型动物。 • 老年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幼年动物。
3,食物链的特点 • 陆地和浅水生态系统中,能流是以碎屑食物链为主。 • 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通
向捕食食物链。 • 只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才会成为能
流的主要渠道。
• 沿着食物链动物个体越来越大的概念,只适用于一般情况。
五、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trophic level)
4,非生物环境 • 无机物质 • 有机化合物: 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 • 气候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生物容易成为入侵种?①既可进行有性繁殖,也可进行无性繁殖。
②从种子发育到性成熟时间短。
③对环境异质性有很强的耐受能力。
什么群落更容易被入侵?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群落都可以被外来种入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不同群落的易感性不同,同一群落对不同类群的入侵者的易感性也不同。
不同群落里,本地种的相对竞争力、抗干扰的能力也不一样。
1. 经常受到人类干扰或已经退化的生态环境,外来入侵种比较容易扩张。
四川、云南草场被紫茎泽兰入侵。
2. 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的生态环境,人类进入生态系统的频率与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存在相关性。
如交通要道两侧,风景名胜区。
3. 缺乏自然控制机制的生态环境,繁殖能力强的物种,在其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必然有天敌生物,或以其为食,或寄生,或能够与其竞争,或能够分泌物质抑制其生长,控制其种群数量。
水葫芦在原产地有水葫芦象甲控制其种群数量。
导致入侵机制有哪些?关于生物入侵与被入侵的生物群落的关系,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对各种观点的称谓不完全相同,这里均暂称之为“假说”),下面逐一给予简单介绍。
(一)“多样性阻抗假说”(diversity resistance hypothesis)经典的观点认为,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
这是因为,相对比较简单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其所达成的平衡更容易被打破(Elton 1958)。
除了种群模型的工作被用作论据外,Elton(1958)还指出,小的岛屿(尤其是小的海岛)易于被入侵是由于本地种甚少。
此外,农田是人为的简化了的群落,也是入侵和暴发最容易发生的地方。
热带雨林中几乎没有害虫的暴发又是支持多样性阻抗假说的又一个例子。
“多样性阻抗假说”得到了小空间尺度上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支持(Kennedy et al. 2002)。
Kennedy等在草地小区试验中人为改变物种多样性,而后检测入侵种的总盖度、入侵种的个体数量、入侵种个体的最大值和中值。
结果显示,入侵种的总盖度随多样性上升而下降,它是由于入侵者数量及个体最大值的减少而造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此例中,多样性阻抗是通过降低入侵者的建群(数量)和成功率(个体大的入侵者所占的比例)而实现的。
Dukes(2002)以微宇宙试验证明,草地中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可以影响它对生物入侵的易感性。
单独种植时,加州草地中的8个物种在它们抑制一种矢车菊属的杂草(Centaurea solstitialis)的生长能力方面有很大差别。
但是一般地说,杂草的增长,随着群落物种的丰盛度的增加而降低。
Naeem等(2000)认为,以观察为基础的研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入侵同时发生作用的外部因子(如干扰、气候、土壤肥力等)缺少控制,因此很难说它们的发现是否真正能够反驳Elton的假说。
Naeem等(2000)在控制实验中排斥了外来因子的干扰,其结果显示,正如Elton的假说所预测的那样,本地物种多样性和入侵者——窄叶还阳参(Crepis tectorum)的表现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本地物种多样性高,可以增加拥挤度,减少可供光和营养,从而增加了环境的竞争性,降低了窄叶还阳参的入侵成功。
然而,在区域性的大尺度空间上的研究结果截然不同。
Stohlgren等(2001)通过大面积调查发现,外来种的物种丰盛度与本地种的丰盛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入侵种更趋于入侵当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和稀有生境。
但是,Levine和D’Antonio(1999)认为,现代的理论研究更多地支持Elton的观察和MacArthur的物种集成理论,多样性和入侵的易感性是负相关的。
实验研究的结果则不同,多样性和入侵的易感性之间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例证都存在。
Levine和D’Antonio(1999)在回顾已有成果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在空间图式和加入入侵者的研究中,多样性高的生物群落趋于更容易受到入侵。
为什么?因为这些地点都具有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例如,湿度、营养、环境异质性和物理因子等,它们既有利于本地的生物多样性,也有利于入侵者生长。
这就是多样性与入侵性呈现正相关的基本原因。
现在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一些本地种不但不能阻抗生物入侵,反而促进生物入侵。
这是由于引入种和本地的传粉者、扩散者、菌类、固氮细菌发生互利共生在起作用。
Maron和Connors(1996)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的草地中观测发现,当地有一种灌木羽扇豆(Lupinus arboreus),它能固氮并生长得很快,使沙质土壤增加肥力,并由于遮光而限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
昆虫的大量取食,使羽扇豆几年后即死亡,空出一块块肥沃的土地给入侵者创造了条件,外来的杂草——雀麦属的Bromus diandrus很快发展了起来。
与没有羽扇豆的样方相比,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增加了一倍,而植物物种数下降了47%,本地种减少了57%。
Richardson 等(i999)认为,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而且很可能在促进入侵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Palmer 和Maurer(1997)称之为“入侵的促进者”,这些“入侵的促进者”在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数量更加丰盛,而这些地区特别容易受到入侵。
有相当的实例证明,在一些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高能够促进生物入侵。
Corlett(1992)则认为,在陆地上,与植物入侵的阻抗性更有关的可能是植物群落的结构。
例如,很多森林群落,只要是树冠层保持完整,植物入侵者就很难入侵。
所以说,群落的结构,有时比一个群落中具体有多少个物种对抗植物入侵更为重要。
(二)“天敌逃避假说”(enemy release hypothesis,ERH)这是另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
该假说基于下列3个论点: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天敌对本地种,比对外来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而提高种群的增长。
因此,“天敌逃避假说”认为,一个外来的植物物种在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区域后,植食者和其他天敌的压力会减少,从而导致它在数量上增长和空间分布上的扩张。
这个假说也是被广为接受的。
然而,也有另外一种思考和疑问(Strong et al. 1984)。
它逃避掉了原有的竞争者、捕食者和寄生者。
但是在新的环境中,就不会遭遇到新的敌人吗?尤其是当它广泛地扩张它的领域,并且和大量的新的本地种遭遇的时候,后果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虽然一些入侵种的成功可以被这一假说所解释,但也可能有其他机制对另一些入侵种更为重要。
事实要复杂得多。
Crawley(1990)在排除了无脊椎动物天敌的实验研究中,所获得的结果不是很肯定的。
有时,虽然植食者的影响很大,但有些植物的数量毫无变化。
很多物种甚至在排除植食者天敌后,数量反而下降了。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广谱性的植食者对其竞争者的作用更小。
天敌与竞争的复合作用导致了这种结果,并使得难于确定天敌的直接效应。
许多研究比较了源区与引入区的入侵者,结果发现,在新地区入侵者确实可以长得大一些、繁殖得多一些,并且活得长一些,但难于确定其作用机制究竟是哪一个。
Keane和Crawly(2002)收集了所有测定天敌效应的文章。
他们发现,与通常的假设相反,新区域中寡食性天敌转换寄主攻击外来种的现象较为普遍。
外来种的专性天敌的被引入也较为常见,但是,大体上它们的作用不是很大。
可以说,天敌的缺如在某些例子中仍是重要的。
Keane和Crawly(2002)认为,现今急需有关排除天敌的实验研究,并深入探讨广谱性天敌对本地种的作用而导致的竞争逃避(competition release)问题。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Wolfe(2002)比较了多年生植物蝇子草属的白玉草(Silene latifolia)在原产地(欧洲)与被引入地区(北美)其广谱性天敌(蚜虫、蜗牛、植食者)和两种专性天敌——花药黑粉菌(Microbotryum)、取食果实的唳迷夜蛾(Hadena rivularis)的不同抑制作用。
他调查了86个种群(包括北美10个国家的36个种群和欧洲7个国家的50个种群),结果显示,各类天敌的作用,在欧洲均远远大于在北美。
从总体上讲,该植物在欧洲被危害的概率是在北美的17倍。
在北美,专性天敌花药黑粉菌很少见,唳迷夜蛾则根本没有。
虽然白玉草可产大量果实,在北美却没有其他取食果实的天敌以充填唳迷夜蛾空下来的生态位。
(三)“空生态位假说”(empty nich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物种对一个群落的入侵,其成功在于它占据了一个空生态位。
相反则会失败,因为所有的生态位都已经被占据了。
Williamson(1996)认为:这种观念好像是有用处的,但是令人迷惑不解。
它的用处在于,许多生态学家都发现,用生态位的概念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入侵问题。
混乱之处在于,不同的生态学家,甚至同一个生态学家在不同的时候,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生态位。
生态位像生态学中的很多名词(如干扰、胁迫、稳定性和竞争等)一样,在初始的探讨式的描述中是有用的,但是,要具体到特定的状态就很困难了。
空生态位理论认为,岛屿群落以及其他一些本地种比较少的群落,对外地种缺乏足够的“生物阻力”。
然而。
Simberloff(1995)认为,很多潜在的入侵种在到达海岛之后,会找不到传粉者、共生者,或者其他所需的本地生物,这也是抗拒入侵的一种形式。
(四)“资源机遇假说”(resource opportunity hypothesis)Davis等(2000)通过实验及长期监测发现,可利用资源的波动是决定可入侵性的关键因素,由此提出了“资源机遇假说”。
该假说认为,一个植物群落的未被利用的资源量什么时候增加了,它就变得更易于被入侵了。
Davis等依据的是简单的假设:入侵种必需获得可利用的资源,如光、营养和水。
当外来种不和当地种存在对资源的强烈的竞争时,它的成功率就会增大,进而成为入侵种。
Davis等认为。
生物入侵的过程依赖于资源量,但欲达到入侵的成功,还需要有足够的入侵种的个体。
(五)“干扰假说”(disturbance before or upon immigration hypothesis)人,或者人们驯化和迁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对环境造成突然的、剧烈的干扰,有可能促进入侵(Harper 1965,Mack 1989)。
若本地种未能驯化或适应.而已经预适应了的迁入者一旦进入,即可很快形成入侵。
火灾、涝灾、农事活动、家畜的牧食、湿地的排水,或河流、湖泊中盐分和营养水平的改变均可引起这种后果。
异常的扰动,如火,在一些大的生物入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发生在澳大利亚、北美和南美的广大温带草地中的剧烈的生物入侵(Mack 1989,D'Antonio and Vitousek 1992)。
然而,没有干扰时也能发生入侵(Tilman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