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和反思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df25b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1.png)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9b341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5.png)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4b76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4.png)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生活中的科学》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摩擦力》。
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压力的关系,以及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实验箱、滑块、弹簧测力计、砂纸、毛巾、实验记录表。
学具:每组一份摩擦力实验箱、滑块、弹簧测力计、砂纸、毛巾、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滑板车,邀请一名幼儿在教室里滑行,观察滑行过程中滑板车的运动状态。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滑板车可以在地面上滑行?是什么力量在阻碍滑板车的滑行?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之前学过的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师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让幼儿初步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 实验探究(15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3)幼儿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幼儿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幼儿独立完成。
教师对幼儿的解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压力的关系(4)摩擦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08cfc3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f.png)
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活动目标:1、了解物体间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能与同伴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3、体验探究摩擦力的乐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物体间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难点:能与同伴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变化三、活动准备:物质准备:1、两种不同表面的“斜坡滑梯”。
2、粘有狐狸的木块16块。
3、普通木块、粘有光滑即时贴的木块、粘有砂纸的木块、粘有皮筋的木块总共16块。
4、光滑斜坡与草地粗糙斜坡玩具4组、光滑斜坡玩具4组。
5、记录表、活动课件。
经验准备:1、活动前教师可让幼儿体验摩擦力现象,如:尝试在草场地面上推小木箱,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小木箱更好推?(可放进小推车里)初步感受摩擦力产生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受,初步了解身边与其相同现象的事物。
2、幼儿有用各种符号记录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经历,会用符号以及数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3、家长在家中与幼儿通过观看新闻等方式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有所关注和了解。
四、活动过程:1、出示《母鸡萝丝去散步》图片,教师讲述故事引出科学实验。
(1)出示母鸡萝丝和狐狸路过稻草堆、路过池塘的故事图片,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萝丝是一只非常聪明的母鸡,它总能用巧妙的方法保护自己,今天母鸡萝丝又出来散步了,你们看发生了什么事?(2)出示母鸡萝丝和狐狸越过栅栏的故事图片。
提问:狐狸跳进了山坡上的小车里,你们猜,狐狸会发生什么事情呢?2、实验:小狐狸滑斜坡,探究不同光滑程度的滑道摩擦力是不同的。
(1)教师出示教具,两个相同高度的斜坡,一个斜坡表面光滑,一个斜坡表面是人造草地,引导幼儿猜测实验。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https://img.taocdn.com/s3/m/66beba5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0.png)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2.观察并了解常见物品的摩擦力大小。
3.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4.发展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二、教学环节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关于物理的知识。
–引出本节课要讲的主题“摩擦力”。
2.讲解(10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些物品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摩擦力?”
–讲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常见的物品的摩擦力大小。
3.实验(30分钟)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的大小,如:使用润滑剂、变换物品接触的面等方法。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总结(5分钟)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观察常见物品的
摩擦力大小,探究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发展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
•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不太清楚,在整理结果的时候有些混淆。
•一些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理解不深,需要引导和再次讲解。
针对以上问题,我会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例如: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记录每个步骤和实验结果,以便于后面的总结。
•在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时,尽可能使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观
察和调整。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和实验机会,让学生能够
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动手能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共5篇)
![摩擦力教学反思(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75be3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2.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共5篇)第一篇: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实验方法;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评估、合作。
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可许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作科学内容来学习。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
这也是我这节课设计的重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为此我准备了一些演示实验和一些实验器材。
为了使学生熟悉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设计演示实验时,我意图引导学生沿着这样一个路线走:首先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其次让学生大胆猜想,最后做演示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这种探究方法,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我在讲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在教授的过程中,并没有象预想中的那样师生互动起来。
我讲的多,学生说的少,没有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在复习引入时,应该复习一些本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如:什么是相对运动。
这样在讲解摩擦力的定义时,学生能接受的快一些。
(3)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没有发挥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而是一切包办,尽管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做了,可是我担心学生做的时候想不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于是先给学生提示和讲解,这样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太少,一直强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前赶。
应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让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
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
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二篇: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摩擦力》教案(精选13篇)
![《摩擦力》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40723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3.png)
《摩擦力》教案(精选13篇)《摩擦力》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学习方式:探究式启发式二、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我在上学校的路上拾到了几个脏兮兮的小玻璃球,老师用水给它们洗干净了。
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容器中请出来。
(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但不易夹出)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太滑,摩擦力小。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1、认识什么叫摩擦: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学生设计实验并实践感受: 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并请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的手、脚运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学生思考回答。
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1)学生预测。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ab4469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c.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一、引言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对《摩擦力》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现象,如行走、跑步、刹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2. 新课讲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
讲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f=μN 来计算,其中 f 表示摩擦力,μ 表示摩擦系数,N 表示正压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行走、跑步、刹车、写字、拿东西等。
摩擦力在工程技术中也有很多应用,如机械传动、制动系统、摩擦焊接等。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包括: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实验步骤如下: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在木块上放上一个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
在木块上放上两个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76c1c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2.png)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3、学科:物理4、课时:2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7e245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d.png)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
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
将辩论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
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测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https://img.taocdn.com/s3/m/67aaa32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5.png)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培养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滑板、木块、毛巾、玻璃板、小车、斜面等。
2.教学工具:尺子、计时器、弹簧测力计等。
3.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确保学生安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滑板,邀请学生上台尝试滑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
2.学生分享滑动过程中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二)基本概念1.教师简要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一种阻碍力。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间的摩擦力大小。
a.实验一: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
b.实验二:将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
c.实验三: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小车下滑过程中的摩擦力。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四)深入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摩擦力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花纹等。
2.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教师进行评价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感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摩擦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组织:本节课教学组织有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4.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生:摩擦力是不是让东西滑不动的东西?师:对,摩擦力就是两个物体接触时,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5篇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8fa14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7.png)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1第四章第3节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二、教学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五、教学仪器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六、教学过程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子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a、互相接触且挤压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滑动摩擦力引入:a、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子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b、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通过上述实验得出:1、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静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摩擦力教学设计含反思
![摩擦力教学设计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cd8a39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a.png)
摩擦力教学设计含反思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时的一种力量,它对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摩擦力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以教学设计的形式介绍摩擦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介绍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如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摩擦力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以及它们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讨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间接触的表面状况、物体质量和压力等。
4. 摩擦力的应用:介绍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如车辆行驶、擦洗和研磨等。
二、教学方法1.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实验观察:设计一系列与摩擦力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a) 静摩擦力实验:使用斜面和小物体,让学生测量斜面上小物体不滑动的最大角度,进而计算静摩擦力。
b) 动摩擦力实验:利用滑轮和重物,让学生通过调节重物的质量,观察物体加速度的变化,探究动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3. 组织讨论: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分享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工程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摩擦力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影响。
三、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概念讲解、实验观察、组织讨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发表个人观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 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工程应用的介绍,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 学生主动性的培养:通过自主观察、实验数据处理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319694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2.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许多科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学生:“什么是摩擦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讲授新课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平整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的。
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3.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关系。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学生分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的花纹、铅笔的橡皮擦等。
《第八章 第3节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八章 第3节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954f44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0.png)
《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摩擦力的观点,掌握摩擦力的方向,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弹簧测力计、毛巾、铅笔、小刀等。
2. 准备实验材料:不同材质的表面、砝码、小车等。
3. 搜集相关的生活实例。
4. 制作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观点,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一个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器械,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细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现象,对摩擦力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观点、分类、影响因素等。
同时,通过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应用和风险,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全面的认识。
4. 教室互动: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抢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教室参与度。
同时,通过提问和答疑环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理解。
5.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6. 作业安置:结合教室所学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题目,如选择题、简答题等,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介绍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科普知识,如摩擦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摩擦力的未来发展方向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5f0028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a.png)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力的世界》中的《摩擦力》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压力的关系,以及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器、粗糙程度不同的纸张、小木块、小汽车、滑板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演示器、纸张、小木块、小汽车、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位幼儿进行“拔河比赛”,观察他们用力时脚与地面的摩擦现象。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3. 例题讲解:(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操作摩擦力演示器,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板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压力的关系(3)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为什么鞋底有花纹?2. 答案:(1)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走路、开车、写字等。
(2)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提高摩擦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但在引导幼儿观察摩擦力变化时,要注意引导方法,提高观察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与家长分享,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d35a25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d.png)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1、《摩擦力》的教学反思摩擦力是物理力学中的一个较难的知识部分。
摩擦力是指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了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
因为摩擦力是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它只是对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从物体表面上是往往直接看不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
通过对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几点反思:1、静摩擦是教材上没有的,但需要对学生进行补充。
因为静摩擦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实际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所以物体间表现为相对静止。
静止是一种典型的平衡状态,静摩擦力的学习一是对二力平衡可作一个巩固,二是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起很大提高。
2、因为有静摩擦力的补充学习,所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可建议将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静摩擦力和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基础上补充适当练习并学习摩擦力的分类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3、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根据课本的要求是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运动,通过测力计拉力的示数间接地反映出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有些资料就提到为了避免因不匀速对实验的影响,将用测力计拉木块改为拉木板,这样使测力计产生示数的力就是因为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从而使木块对测力计产生的拉力,所以测力计上显示出来的示数就是真正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进后实验不受拉力是否匀速的影响。
这样改进后确实对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表现,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深,或者说初次接触很难理解,同时不利于二力平衡的巩固。
所以建议还是采用教材所给方法。
4、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应多设计几个探究因素,比如接触面积、是否匀速等等。
这对学生理解摩擦力大小是有好处的。
5、在学完摩擦力后,可将力、弹力弹簧测力计、重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作一次联合测试,以便综合了解学生对于力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教学设计和反思
作者:贾凤香课题:§13 .3 摩擦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重点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世锦赛双人滑冰的比赛录象片段。
从录象引入本课题。
2.新课讲授一、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利用桌面上的木块,让学生在桌面上推动木块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并讨论: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让学生根据问题积极猜想:与压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误。
验证“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的器材”:长木板、棉布、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
验证“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的器材:长木板、棉布、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
4.进行实验让学生从设计的实验去进行验证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归纳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同一接触面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6.评估与交流实验设计中有没有失误之处?怎样弥补不足?拉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稳定?怎样进一步改进,减小误差?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1.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成功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那么有摩擦好不好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2.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增大摩擦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出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3.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在生活生产中减小摩擦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拓展1.投影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图片。
2.播放“气垫船”视频。
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五、课后练习
1.当你推着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
分析这些现象,根据已有的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
影响力的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写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
设计实验表格并得出实验结论。
2. 自行车上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各采取什么措施?
3. 写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小物体、毛巾、木板
六、板书设计
§13 .3 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有益摩擦
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
4、减小有害摩擦
使接触面彼此地分开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
【教学反思】
对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本教案设计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种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型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
另个,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一些音像资料,充分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