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致力于研究经济现象、解释经济规律和指导经济政策。
它源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经历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本文将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根据供求关系,市场价格和数量在自由竞争下会自动调整,形成市场均衡。
供给方追求利润最大化,需求方追求效用最大化,通过市场交互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即边际满足度递减。
个体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比较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来做出最优决策。
3. 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认为,自由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达到最优结果,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等。
政府干预可以修正市场失灵,提升经济效率。
4.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等。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涉及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
5.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分支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测量与分析。
宏观经济学也研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
6.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交互的分支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企业行为、市场结构等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
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个体行为和市场交互,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7.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政府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分支学科。
它认为政府官员也是有个人利益和动机的,政府决策可能受到个人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效率和公正性。
8.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分支学科。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商品与服务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企业和政府如何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无限的需求。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供需分析、价格机制、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
2.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需求、总供给、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现象。
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政策、货币与利率、国际经济学等。
3.计量经济学: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经济理论、预测经济趋势和制定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4.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规律,关注贫困、不平等、教育、医疗、产业结构等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国际援助、全球化等。
5.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工资、就业、失业、人力资源政策等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歧视、劳动力流动等。
6.财政经济学:研究政府财政收支、税收、公共支出、财政政策等对经济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税收制度、财政预算、政府投资、公私部门合作等。
7.金融经济学: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政策等在经济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与债券、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
8.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组织、全球治理等。
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体系、贸易政策、汇率决定等。
9.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资源配置、外部性、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等。
10.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对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账户、前景理论、社会偏好、锚定效应等。
关于economy的派生词
关于economy的派生词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一门学科。
它涵盖了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以及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济学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并提出改善经济状况的政策建议。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涌现出了许多派生词,这些派生词从不同角度扩展了经济学的范畴,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行为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整个经济体的总体表现,如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以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人、家庭、企业和市场等小型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形成、市场竞争、资源配置等,以及企业的生产决策和个人的消费决策等。
第三,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贫困、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等领域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第四,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是研究人们决策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和决策偏差。
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包括心理偏见、风险决策、消费行为等,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通过设计激励制度来引导人们做出理性决策。
第五,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是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包括环境外部性、可持续发展、碳排放交易等,以及政府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是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支学科。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表现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并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总体的运行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中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古典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之一、18世纪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贸易、生产、劳动分工等理论,形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价格理论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新古典合成理论,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的总体表现。
他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够自动调整失衡,政府干预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凯恩斯主义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政策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孟德尔森基于凯恩斯理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分析工具。
此后,一系列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涌现出来,如戴维斯格拉默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
这些模型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稳定性。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机制,试图揭示人们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计量经济学则致力于构建和估计统计模型,以验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宏观经济的信息。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进步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数学模型、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进一步提升。
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模型
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模型过去20年,宏观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将行为经济学的结论加入他们的模型中,这样做有助于弥补利用标准方法模拟经济而造成的缺陷,例如模拟经济动荡的新凯恩斯模型缺少惯性。
我们努力利用行为经济学来改善一些新凯恩斯模型的基础内容,特别是消费、总供给的基础——期望的形成和工资与就业的决定因素、多重均衡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可能性。
我们也广泛讨论了将行为经济学的特征引入宏观经济模型所造成的利害。
1.介绍过去20年,宏观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将行为经济学的特征引入宏观经济的模型中。
原因有两点。
首先,宏观经济学者意识到,基于最优行为假定的模型在许多方面都难以解释关键的实际现状。
因而,研究者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假定来使他们的模型预测更加贴近于实际数据。
刚开始这样的尝试被批评为很另类,而这些批评的压力因为第二个原因的出现而减少了。
第二个原因是认知心理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证实了现实中人们的决定与那些“经济人”存在许多偏差。
很多经济难题能够被行为特征解释,这一事实的实证支持已经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当然并没得到全部认可。
而且,行为特征已经被引入到宏观经济学的许多方面。
这些发展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呢?当一个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时应该采取何种假设呢?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选择性的探究,探究宏观经济模型方面来自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启示。
我们强调,来自行为经济学的启示已经在理解宏观经济现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因为相比于许多经济学家曾经使用的非常苛刻的理论框架,行为经济学的启示能让我们解释现实世界行为的更多方面。
已经应用于宏观经济模型的一些行为假设看起来很有应用前景,如公平考量。
另一方面,我们猜想,行为经济模型也被需用于解释宏观经济难题,比如经济波动的惯性表现。
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哪些行为假设是最好的。
仍有一些其他的结果是由认知心理造成的,但认知心理的宏观经济启示还没有被挖掘。
将行为假设融入宏观经济模型并非没有问题。
即使从认知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中得到了大量有关确定行为特征的微观经济证据,我们仍然很难知晓哪些特征是最贴近于宏观经济模型的。
经济学考研必备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与经济政策分析
经济学考研必备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与经济政策分析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总量、结构和增长等问题。
下面我们将重点整理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
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通常用于比较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2.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影响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政策。
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等。
3. 短期经济波动短期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在短期内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波动的原因包括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等,而经济波动的结果则会影响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等。
4. 外汇市场与汇率外汇市场是指进行国际货币交易的市场,其中汇率是衡量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的比值。
汇率的决定因素包括经济基本面、政府政策和市场预期等。
5.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包含经济增长以及人口、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改善。
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企业、家庭等)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的学科。
下面我们将重点整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
1. 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
2. 弹性弹性是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是常见的弹性概念。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买家和卖家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寡头竞争等。
4. 生产者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而获得的超过成本的收入;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
5. 非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经济决策中违背常规理性假设的行为。
经济学家如何分析经济周期
经济学家如何分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波动和循环。
经济学家通过分析经济周期来研究经济增长、衰退以及调控的原因和规律。
在现代经济学中,有多种方法和理论用于分析经济周期,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和理论。
一、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1.1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经济周期通常可划分为繁荣期、衰退期、底部期和复苏期。
繁荣期是经济增长阶段,产出、就业和消费都处于高位;衰退期是经济下行阶段,产出、就业和消费都逐渐下降;底部期是经济最低点,产出和就业最低,消费也较低;复苏期是经济逐渐回暖的阶段,产出、就业和消费开始复苏。
1.2 主要的经济周期理论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库恩-米德尔斯堡模型和哈耶克理论。
库恩-米德尔斯堡模型认为,经济周期是由投资水平和技术创造力的波动所引起的;哈耶克理论则认为,经济周期是由货币和信贷扩张引起的,而政府的干预可能会加剧经济波动。
二、现代的经济周期分析方法2.1 少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少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经济周期分析方法。
该理论主张,经济周期是由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等长期因素驱动的。
通过分析这些长期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的演变。
2.2 实时经济分析实时经济分析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和高频数据的经济周期分析方法。
通过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各类经济数据,可以及时捕捉经济周期的变化。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预测短期经济波动和研究金融市场。
2.3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周期分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方法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完全理性,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经济波动。
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的起伏。
三、应对经济周期的政策措施3.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应对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经济下行时,政府可以增加公共投资、减税或增加福利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则可以增加税收或减少支出以平抑经济。
3.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波动的。
经济学的分类
经济学的分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满足需求与利益的学科。
经济学的分类有很多,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分类。
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情况,如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就业和失业状况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体系,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以国家、地区、行业等为单位,通过数据和指标来大致描绘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
微观经济学则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如何做出决策、如何在有限资源下进行最优分配等问题,如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企业生产成本、消费者偏好等,它是从个体角度出发对经济主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个体经济行为与全局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正常经济学是以理性行为模型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基于一系列的假设,认为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是理性的,即会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一个最优的选择。
正常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是有目的、理性和自私的,他们采取决策,以最大化个人经济收益为目标。
行为经济学则拓展了正常经济学的范畴,从认知、情感、行动等诸多因素考虑进入研究对象范畴,比如研究了人类认知偏差对于决策的影响,揭示了经济主体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如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缓解贫困等。
而经济史学则是通过分析经济的历史变迁和生产方式的演变来研究经济学的学科。
研究历史经济学可帮助人们了解经济发展的历程,为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了基础。
计量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现象规律的学科。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实证分支,其研究方法是量化经济现象,用数学模型解释经济现象规律性。
但其一定程度上缺少经济现象内在规律的理性解释。
而理论经济学则是研究根据一定的假设和模型解释经济现象,并做出相关预测的学科。
理论经济学以拓展和推崇革新已有理论和模型为目的。
经济学论文的研究方向分类
经济学论文的研究方向分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议题。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不同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全貌。
第一类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体经济表现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其中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研究,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议题。
第二类研究方向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这包括市场结构、价格理论、企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来理解整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第三类研究方向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在这个研究方向下,经济学家们关注贫困、不平等、教育和卫生等议题,试图找到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途径。
第四类研究方向是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主要关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全球化的影响。
在这个研究方向下,经济学家们研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等议题,以及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经济的影响。
总的来说,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多种多样,涵盖了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发展经济和国际经济等多个层面。
不同的研究方向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更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方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应用。
此外,还有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比如环境经济学,着重于研究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政策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则研究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而卫生经济学则研究医疗资源配置、医疗保健政策和医疗服务的效率等问题。
这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拓展了经济学的领域,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经济现象。
除了以上研究方向外,经济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议题。
比如数字经济、创新经济和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等新兴议题。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制度的变革、全球价值链的重组等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和基础
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和基础现代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它以数理模型和统计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机制,提供了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和基础,阐述其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微观经济学范式和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运行的学科。
它采用最大化效用和利润的范式,通过构建供求模型、边际分析和均衡理论等基本概念,解释个体和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行为。
微观经济学提供了理解市场竞争、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框架,为政策制定和市场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宏观经济学范式和基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它以总量经济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和就业率等)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与金融理论等基本模型,解释经济波动、通胀、失业等问题的原因和机制。
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和预测经济走势的方法和工具,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经济计量学范式和基础经济计量学是研究经济数据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以建立经济模型和进行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统计推断和经验验证等方法,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经济计量学在实证经济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供实证模型和检验经济理论的工具,为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预测提供支持。
四、行为经济学范式和基础行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决策机制的学科。
它通过对人类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和修正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假设,解释人们在实际经济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失误。
行为经济学对于理解市场失灵、金融危机和政策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经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和基础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它们通过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经济行为,提供了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在实践中,现代经济学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分析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决策的工具,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消费行为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个体和家庭在经济系统中的消费决策和行为模式。
消费行为理论旨在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购买特定的商品和服务,以及他们在何种情况下会增加或减少消费。
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行为理论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消费函数和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描述了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根据消费函数的理论,人们的消费支出取决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即扣除税收和必要开支之后的收入。
消费函数可以通过经济统计数据和实证研究来估计,从而帮助经济学家预测和分析消费支出的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对额外收入的消费倾向。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人们在面临额外收入时会考虑其对消费的影响。
如果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他们倾向于将更多的额外收入用于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如果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储蓄或投资,这可能会减缓经济增长。
消费行为理论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财富效应和预期效应。
财富效应指的是人们的消费决策受到个人财富水平的影响。
当人们的财富增加时,他们可能会增加消费支出,因为他们感到更富有。
相反,当财富减少时,人们可能会减少消费支出,因为他们感到更紧缩。
预期效应是指人们的消费决策受到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的影响。
如果人们预期经济将进一步增长,他们可能会增加消费支出。
相反,如果人们预期经济将衰退,他们可能会减少消费支出。
预期效应在宏观经济学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消费行为理论还涉及到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消费者的态度、价值观和偏好,以及这些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并探索他们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的行为。
总之,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财富效应、预期效应以及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的消费决策和行为模式。
名词解释 经济学
名词解释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获取、生产、分配和使用资源以满足物质需求的方式和原则。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产、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就业、价格、货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
经济学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领域。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表现和政策的总体影响。
它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消费者、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决策和交易。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决定、企业生产决策、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竞争等。
经济学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模型来预测和评估特定政策或经济事件的影响。
经济学家也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反驳经济理论。
经济学有许多分支和学派。
主要的学派包括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以及行为经济学等。
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用于解释和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制定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以及改善就业状况。
企业通过经济学分析来预测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和定价策略。
个人可以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做出消费决策、理解个人财务情况以及评估个人的投资收益。
总而言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旨在理解和解释社会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的物质需求。
它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理论和工具,来评估和改善经济状况,并为经济决策提供指导。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学科,它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地区或世界的经济总体状况。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宏观经济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
宏观经济学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基础。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也研究影响宏观经济变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统计经济学和经济模型等。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经济活动的学科。
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经济主体,如企业、家庭和个人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如何通过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并研究这种行为对整个经济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结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和垄断等。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包括经济学模型、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宏观经济学非常重要,因为宏观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研究宏观经济现象对于制定整个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个体经济主体而言,微观经济学更加重要,因为微观经济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个体经济主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各自研究不同层面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研究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在6 0年代 末 期 , 们 对 经 济 学 家 工 作 的 描 述 有 一 个 转 变 。在 那 以前 , 观 经 济 理 论 通 常 被 认 人 微 为是 分 析 以利 润 最 大 化 厂 商 和 效 用 最 大化 消 费 者 为 基 础 的完 全 竞 争 一 般 均 衡 模 型 。那 个 时 期 的宏
菲 利 浦 斯 曲 线 。 如 果 失 业 率 低 于 这 一 自然 率 , 货 膨 胀 就 会 加 速 ; 之 通 货 膨 胀 会 持 续 减 速 。 通 反
— —
函数 。 这 样 的话 私 人 的储 蓄 额应 该 是 最 优 的 。但 是 人 们 却 常 常 对 他 们 的 储 蓄 感 到 失 望 。 而 且 , 如 果 没 有 社 会 保 险 计 划 的话 , 多 人 都 认 为 他 们 会 过 少 的储 蓄 。 “ 许 强迫 储 蓄 计 划 ” 常 流 行 。 非
— —
非 自愿 失 业 的存 在 : 新 古 典 模 型 中 , 要 失 业 者 接 受 只 比市 场 出 清 水 平 低 一 点 的 工 资 , 在 只 货币政策对产 出和就业的作用 : 新古典理论 中 , 币政策 对产 出和 就业完 全没 有作用 。 在 货
他 马上 就 可 以找 到 工 作 。所 以 非 自愿 失 业 不 可 能 存 在 。
— —
相 对 于 它 们 的 基 础 而 言 , 票 价 格 的过 度 波 动 : 古 典 理论 假 设 股 票 价 格 波 动 反 映 了它 们 股 新
的基础 , 即未 来 收 入 的 贴 现 值 。 自暴 自弃 的 低 下 阶层 的长 期 存 在 : 的 一 系 列 宏 观 经 济 问题 包 括 了贫 困 的 原 因 , 为我 把 我 因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和运作规律。
而宏观行为经济学则关注个体或群体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偏好,以及这些行为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的关系以及其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宏观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体(如消费者和企业)或群体(如家庭和社会)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偏好。
相较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宏观行为经济学更加注重行为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应用,研究人们在不同场景下所做出的经济决策。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偏好分析 - 宏观行为经济学关注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偏好,分析其对经济变量和政策的反应。
例如,人们对税收的反应和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灵敏度等都是宏观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2.非理性行为研究 -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是理性的,但宏观行为经济学指出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偏差和社会影响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宏观行为经济学致力于研究这些非理性行为,并探索其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3.实证研究方法 - 宏观行为经济学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实证数据和实验研究,探索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偏好。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细致的关于个体或群体行为的信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宏观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宏观经济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心理因素、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等。
1.个体心理因素 - 个体的心理因素对宏观经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个体的态度、认知偏差、需求偏好等都会影响其经济决策。
例如,个体对风险的态度和时间偏好将直接影响其投资行为和储蓄决策。
2.经济环境 - 经济环境对宏观经济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
整体经济状况、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例如,经济衰退时,消费者会降低消费支出以保持经济稳定,从而影响整体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选择互动与宏观选择课后思考
行为经济学选择互动与宏观选择课后思考以行为经济学选择互动与宏观选择课后思考为题,我们将探讨行为经济学对互动和宏观选择的影响,并思考一些相关问题。
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它考虑了人们的认知限制、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更加关注个体决策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互动和宏观选择中,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洞察力。
我们来讨论互动选择。
互动选择指的是多个个体在相互作用中做出决策的过程。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期望的影响。
例如,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可以对个体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互动选择中,人们可能会受到其他人的决策和行为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选择。
这种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机制实现,如社会认同、社会压力和信息传递等。
然而,行为经济学也指出了个体在互动选择中存在的一些偏差和局限性。
例如,羊群效应是指个体在决策过程中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是基于自己的信息和判断。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市场上的过度投资或泡沫。
另一个例子是囚徒困境,指的是在互动选择中,个体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决策最终可能导致整体的损失。
这些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提醒我们,在互动选择中需要考虑他人的行为和期望,同时也要注意个体决策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负面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宏观选择。
宏观选择是指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做出的决策,如国家政策、市场机制和宏观经济调控。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决策和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例如,个体的消费决策对整体经济增长和通胀率有着重要影响。
行为经济学认为,个体的消费行为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影响和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体的消费水平和经济表现。
行为经济学也指出了宏观选择中的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例如,人们在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信息时,可能会受到信息过载和认知限制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败或不完全有效。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决策的局限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可能的偏差。
经济模型名词解释
经济模型名词解释
经济模型是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一种理论框架,通过对经济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抽象和假设,以数学和统计方法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经济模型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模型和微观经济模型两大类。
宏观经济模型是对整个经济系统进行建模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以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假设和建立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预测和解释整体经济现象。
最常见的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和新兴的行为经济学模型。
这些模型用于分析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等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模型是对个体经济主体(如消费者、生产者、企业等)行为和决策进行建模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以个别经济主体的需求、供给、价格决策等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个体决策行为的数学模型,来分析个体行为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
最常见的微观经济模型包括供求模型、效用函数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
这些模型用于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行为等微观经济问题。
经济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一些假设和简化,以使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解释性。
这些假设可以包括理性选择假设、信息完全性假设、市场均衡假设等。
经济模型的好坏取决于模型是否能够描述现实经济情况,对经济现象和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和预测
能力。
经济模型在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抽象和假设,帮助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推荐。
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经济学的前提假设1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学科,前提假设是指在经济学分析中所假定和认可的一系列非现实的条件,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和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
前提假设涉及各个领域,如宏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宏观经济学前提假设宏观经济学前提假设是指宏观经济学分析所假设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对解释和预测宏观经济现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1)实体等价原则:实体等价原则用来确定货币和实物之间的等价关系,这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假设。
(2)非量化假设:这个假设指出,不管经济活动中使用的是物质或是非物质,个体都不受量化限制,比如货币、信息等。
(3)完全就业假设:此假设指出,宏观经济中所有的劳动力都会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和空置现象出现。
3行为经济学前提假设行为经济学前提假设是指在行为经济学研究中将个人行为分为两类的假设:理性行为和行为行为。
理性行为意味着,每当遇到类似的选择时,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利益行事,以做出最优的选择。
行为行为表示,个人虽然无法说明自己行动原因,但其行为会因个人价值观以及认知限制而受到影响。
4微观经济学前提假设微观经济学前提假设是指用于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系列常见的理论和假设。
这些前提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1)市场参与者拥有完全信息: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够完全了解市场上可得到的信息。
(2)市场参与者具有完全可行范围:这个假设表明,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具备选择最佳投资或购买机会选择范围。
(3)市场参与者价值体系稳定:参与者价值体系假设指出,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是由他们的价值体系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而这个价值体系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以上就是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前提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研究者必须假定这些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对应的推断和分析,才能准确解释和预测宏观和微观经济现象。
综上所述,前提假设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家们应该紧密贴近实际,注意合理选取和应用这些前提假设,以提高经济学研究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对经济学家工作的描述有一个转变。
在那以前,微观经济理论通常被认为是分析以利润最大化厂商和效用最大化消费者为基础的完全竞争一般均衡模型。
那个时期的宏观经济学,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在这样一个一般均衡系统上附加了一个固定的货币工资。
“粘性货币工资”解释了不完全就业和商业的周期性波动。
从那时开始,宏观和微观经济学都发展出了一批Scarry式的模型,这些模型把多种实际行为全面地纳入经济理论中。
例如,“柠檬市场”分析了有不对称信息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在这种市场中买者和卖者通常拥有不同的信息。
我的论文考察了在这些更加实际的情况下出现的变化。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新古典经济学家发现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薄弱,标志是一篇名为“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创造的新版宏观经济模型成了这个领域的标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
但不同的是,它更强调所有的决策都是和最优化行为相一致的。
为了将失业和经济波动纳入分析之中,新古典经济学家首先是求助于不完全信息,而后是技术变革。
新的理论至少在一方面有了进展:价格和工资决策有了清晰的微观基础。
但是其中的行为假设过于原始粗糙,以至于至少有六种经济现象不能得到解释。
在一些情形中和新古典假设的矛盾导致了对这些现象的否认。
在其他的情形中,新古典的解释只不过是同义反复。
六种现象如下:(1)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只要失业者接受只比市场出清水平低一点点的工资,他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
所以非自愿失业不可能存在。
(2)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作用:在新古典理论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完全没有作用。
一旦货币供给被完全预期到,价格和工资就会相应地变化。
真实工资和相对价格是保持稳定的;实际经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3)高失业下通货紧缩并未加剧:由新古典模型可推导出自然失业率的菲利浦斯曲线。
如果失业率低于这一自然率,通货膨胀就会加速;反之通货膨胀会持续减速。
(4)普遍的退休储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个人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数量已最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数。
这样的话私人的储蓄额应该是最优的。
但是人们却常常对他们的储蓄感到失望。
而且,如果没有社会保险计划的话,许多人都认为他们会过少的储蓄。
“强迫储蓄计划”非常流行。
(5)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
(6)自暴自弃的低下阶层的长期存在。
我将从我的一个最早的尝试开始,这个尝试导致了对非对称信息在市场中的作用的发现。
一、非对称信息信息问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场中。
在一些市场中,不对称信息可以由于重复交易和声誉的存在而较为容易得到解决。
在其他市场,如保险市场、借贷市场、劳动力市场中,买卖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并不容易解决,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效。
例如,老年人不容易买到保险,小公司的贷款受到限制。
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少数者”会受到统计歧视,因为人们总是被归入根据可观察的特征确定的各种类型中。
借贷市场失效是失业的主要原因。
即使在声誉和重复交易克服了不对称信息的地方,这些惯例也影响了市场的结构。
要了解不对称信息的根源,知道哪个时代正在进行的一场更加广泛的思想革命是很有用的。
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经济理论家们很少为刻画特殊市场的特殊制度而建立模型。
张伯仑的垄断竞争模型和琼·罗宾逊的相似的理论出现在研究生课程甚至一些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中。
但这些是少之又少的例外。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增长理论家们开始建立有特殊技术特征的模型——如边干边学等,“特殊”模型开始增加。
把这些特殊因素纳入模型中并未损害原有的价格理论,但是它们播下了即将到来的革命的种子。
二、非自愿失业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失业者是那些正在寻找工作(否则他们不是失业,而是非劳动人口)但是拒绝了不能提供使他们满意的工资的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期待更高的工资。
由于找不到能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工资的工作而失业是不如人意的,但是受到最低工资规定和工会讨价还价影响的人除外,他们是自愿失业者。
在市场出清价格下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
在新古典理论中,就业下降的时期——商业周期低潮——可能是由于意外的总需求水平下降造成的。
同样的,就业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负的供给冲击,这造成了劳动者退出劳动市场,放弃可得到的工作。
然而任何关于由自愿的工作决策引起的商业周期的描述都遇到了经验上的困难——先于周期的辞职行为是不争的事实。
行为经济学家并不否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相反他们对此给出了自成一体的解释。
20世纪70到80年代首次出现的效率工资模型使得非自愿失业这一概念有了意义。
这些模型假定由于道德、公平、内部力量或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雇主有强烈的动机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最低水平的工资。
这种“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所以使工作机会受到了限制。
一些劳动者因此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就是非自愿失业者。
有许多关于同质的工人所得工资的经验研究证明了效率工资是普遍存在的。
早在效率工资进入宏观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前,劳动经济学家就记录了在相同的工作或有相同特征的工人之间收入的广泛差别。
看起来确实有“好工作”和“坏工作”之分。
好工作和坏工作的存在使得非自愿失业有了意义:失业者愿意接受但是没能得到那些被同等能力的人把持的工作。
但是为什么厂商们会支付在最低限以上的工资呢?就我看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在经验上是最有说服力的。
三个要点如下:互惠(人类学中的礼物交换理论),公平(心理学的平衡理论)以及对集体规范的遵循(社会学中的参照群体理论和心理学中的群体信息理论)。
在最早的基于礼物交换理论的“社会学”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中,厂商给劳动者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劳动者则回报以对公司的忠诚。
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公平的考虑:根据心理学的平衡理论,劳动者可能会由于认为他们的工资低于“公平”水平而不积极工作。
集体规范通常决定了工人们关于礼物互惠的交换形式以及公平工资的概念。
Fehr和其同事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互惠行为和集体准则对工人效率的重要性。
我最喜欢的效率工资模型是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其中内部人阻止公司以低于现行工资的市场出清工资雇用外部劳动者。
一个暗含的假设是内部人有能力破坏公司雇用外部劳动力的努力。
Donald Roy的一份细致的关于伊利诺斯机动船厂的研究也许反映了这种行为的发生机制。
内部人针对外部人的串谋是许多公司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工资的原因。
另一个版本的基于非对称信息的效率工资模型把高于市场出清工资看作是纪律工具。
在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中,公司支付“高”工资来减少员工的偷懒行为。
然而当所有公司都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时,平均工资提高了,使得失业出现。
失业作为一种纪律工具起作用,因为工作不努力而被炒鱿鱼的工人只有在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找得到工作。
工人纪律模型比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模型更符合经济学的标准逻辑。
但是心理学和社会学模型,虽然依赖于标准经济学分析之外的因素,却可能为非自愿失业提供了更好的总体解释。
行为模型刻画了凯恩斯在“通论”前几章所强调的重点:公平以及相对工资的比较。
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只要被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没有作用。
对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完全预期使得理性的工资和价格确定者会以适当的比例调整名义工资,使得产出和就业不发生变化。
这种新古典假设和关于货币政策的经验证据以及人们对中央银行对经济作用的普遍信念是相矛盾的。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清楚地展示出在合理的行为假设下货币政策确实能够影响实际经济,就像凯恩斯经济学很早就断言的一样。
认知心理学把决策者描述为搜集信息,并把决策建立在简化的意识结构上的“直觉科学家”。
依赖拇指定律(rule of thumb),而忽略那些对利润或效用影响很小的因素是这种心理节约机制的一个应用。
在工资—价格体系中,简单法则造成了总工资(价格)水平对外部冲击反应的惰性——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轻视的“粘性价格/工资”行为。
在新古典的批评中,“新古典综合派”所假定的惰性的工资行为是非理性的,于厂商和工人是不利的,因此是不合理的。
相对的,行为经济学家指出包括“货币幻觉”在内的拇指法则不仅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
因为以此原则行事带来的成本是很小的。
在和Janet Yellen合作的文章中,我用一个有效率工资和垄断竞争特征的模型首次展示了这一结果。
我们假定一些定价者遵循拇指法则,在需求冲击(由货币供给造成的)之后仍然保持价格不变。
我们说明遵循“拇指法则”而没有根据货币供应量变化调整价格的厂商的损失是“第二性”的(小的),而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中相对冲击的水平而言是第一性的(显著的)。
我们把厂商采取的粘性价格确定的拇指法则称为“近似理性”,因为它们由于偏离完全最大化行为而承受的损失是第二性的(小的)。
关键性结论——近似理性的价格粘性足以赋予货币政策显著的力量——的逻辑是简单的。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的利润函数都是对其价格二阶可导的,所以在最佳价格的领域内是平坦的。
因此任何对利润最大化定价行为的偏离带来的利润损失都是较小的——相对于偏离本身而言是第二性的。
但是如果大量公司的偏离行为都是相似的话,那么真实的均衡——去除价格水平之后的货币供给——相对于完全最优化行为下的情形而言将会产生第一性的变化;真实均衡的第一性的变化,反过来又引起总的需求、产出和就业的第一性的变化。
因此对完全理性行为的微小偏离——实际上是小而合理的偏离——反驳了认为被完全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不能影响实际收入和产出的论点。
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则模型解决了Lucas的关于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家很难发现货币政策和产出之间除了暂时的关系之外还有任何。
新的行为经济学以相当数量的近似理性行为为依据,确定了货币供应量变化同产出之间紧密的。
四、菲利浦斯曲线和自然失业率也许菲利浦斯曲线代表了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把通货膨胀率同失业率、通货膨胀预期以及影响总供给的各个因素如食物或油的价格起来。
在这个关系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定义了货币政策的“可行性范围”,并且因此对其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菲利浦斯曲线首先在英国得到估计,然后是美国和其他国家。
菲利浦斯曲线的基础是供给与需求。
菲利浦斯认为当需求水平高或失业低的时候,厂商的定价方针会将工资通货膨胀(根据生产力调整过的)传递到价格通货膨胀中。
因此,对定价者而言,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个可接受的权衡。
在20世纪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1969)和爱德华·费尔普斯(1968)提出了一个新见解。
他们认为工人们是为实际的而非名义的工资讨价还价:工人理应预测到通货膨胀并由此得到补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