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一体格局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资料讲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资料讲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和发展。轰轰烈烈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浪潮。历史上华夏的大片土地也并非全权由汉族人统治,几个王朝入主中原,而统治者为了驾驭臣民却不得不采用汉族的政策,以汉制汉,以夷制夷,这一策略又促使了少数民族多中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速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融合。随着中华民族内部关系的调整,不同民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触、交流、了解的机会,进而加深了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固了民族间联系的文化纽带。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个少数民族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今天的56个民族在清朝时已基本形成,经过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更加稳定和密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发展普遍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类之间的接触、依赖、混杂、联结和融合越频繁。为此,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历史必然。
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具有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现实状况来看,具有多样性与同一性两大特征。
费孝通老先生说:“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族接触中才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也符合我华夏民族的生存方式,每当遇到外族侵略、大灾大难我们总能众志成城的挺过去。1984年得鸦片战争、八年的抗日战争,尽管我华夏民族付出了血பைடு நூலகம்代价,但是也没能让小日本侵吞我一寸土地。2008年的汶川地震,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依然扛起了这一重担,这得益于我族类不容置疑的那股凝聚力。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统一的整体意识下,具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地域、语言和习俗。

这种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本文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1. 古代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

中原地区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西南地区则形成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

这种分裂局面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2. 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的统一格局逐渐形成。

秦朝和汉朝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同化,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多元性。

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包容政策,使得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3. 文化大融合: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统一格局基本确立,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尤其是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最繁盛的时期,各地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当时的唐诗宋词和文人墨客文化,便是汇聚了各地不同文化精粹的体现。

5. 现代多元文化格局:在近现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加速了中国的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战后,中国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出现了多元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发展态势。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

北方平原、南方丘陵、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2. 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在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形成特色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 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 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 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 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 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 族。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匈奴人建立的有三 个,氐人建立的有四个,羯人建立的有一个 ,鲜卑人建立的有七个,羌人建立的有一个 ,汉人建立的有三个。它们所占的地区遍及 个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宁夏及 四川、山东、江苏、安徽、辽宁、青海、内 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原地区的 全部都曾波及。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沙陀人在唐末颇为跋扈,在继唐而起的五 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沙陀人建立 的,以中兴唐朝出名的庄宗本身就是出自沙 陀人。所以有唐一代名义上是汉族统治,实 际上是各族参予的政权。从唐到宋之间的近 六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 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非汉族被当地 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当然融合的过程是 复杂的,但结果许多历史有记载的如鲜卑、 氐、羯等族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更扩大了的 中原地区重又在隋唐两代统一了起来。 唐代的统治阶级中就有不少是各族的混 血.建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之他们在统治集团 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人统计,唐朝 宰 相 369 人 中 , 胡 人 出 身 的 有 36 人 , 占 1/10。《唐书》还特辟专章为蕃将宣传。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融合

中华族群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族群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族群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中华族群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中国人民由不同的族群组成,并在各个领域中共同发展、交流和合作的状态。

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元性的体现: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

首先,在语言方面,汉语是全国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中国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被广泛使用。

这种多语言背景使得中国人民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其次,在宗教方面,中国有、、、教等多种宗教共存。

这些不同的宗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不同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选择,但又在适应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了互相融合。

再次,在风俗惯和传统文化方面,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节庆活动和俗惯。

这些地域文化的差异给中国国家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并促进了中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发展的动力: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也源于中国人民共同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众多的族群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和竞争,不仅有利于各个族群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整体的发展。

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如何促进多元一体:为了促进中华族群的多元一体,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具有包容性和公正性的政策,保障不同族群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族群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社会应该倡导和推动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结论: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保护和促进中华族群的多样性,并加强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进步的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族群研究》编委会,2007年- 《中国社会学》编委会,2018年。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
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 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 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 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教学目标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 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3.主题要点
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
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4.教学把握
炎帝 黄帝 蚩尤

阪泉 之战
黄炎联盟
华夏族
汉族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格局
北京教科院 丁丁
1.概念理解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 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 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
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中华民族是一 体。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涿鹿 之战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其他部落
北京市第八中学亦庄分校 刘兴隆 《远古的传说》
(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 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民族 隔阂减少
北京四中 王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3

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3

这表明在当时的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而且大量的汉化了。

蒙古人融合于汉族的具体例子见于梁漱溟先生最近出版的《问答录》。

他说:“我家祖先与元朝皇帝同宗室,姓‘也先帖木耳’,蒙古族。

元亡,宋代皇帝顺帝携皇室亲属逃回北方,即现在的蒙古,而我们这一家未走,留在河南汝阳,改汉姓梁。

……说到种族血统,自元亡以后经过明清两代,历时500余年,不但旁人早不晓得我们是蒙古族,即自家人如不是有家谱记载也无从知道了。

但几百年来与汉族通婚,不断融合两种不同的血统,自然是具有中间的气质的。

”2在看到这段话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梁先生的祖先是蒙古人,他并没有报过蒙古族,而安于自认及被认为汉族,但是有意思的是他这500年前的血统渊源还看成是他的“中间气质”的根源。

可见民族意识是很深的。

解放之后,原来已报汉族而后来改报蒙古族的人数还是不少的。

这里可以提一下,由于蒙古人先统一了北方地区,后来才西征中亚,然后回师从甘肃,经四川,入云南,沿长江而下,灭亡南宋。

在这一场战争中却在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即回族。

1982年普查人数达722万,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而且是其中分布最广的民族。

主要聚居于宁夏和甘肃,并在青海、河南、山东、云南等省及全国各大城市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大约在7世纪中叶,从海路有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商埠定居,当时称蕃客。

13世纪初叶蒙古人西征,中亚信仰伊斯兰教各国被征服后,大批商人、工匠签发为远征军,称“探马赤军”,后随军进入中国证伐南宋,其中有汉人称他们为“回回军”的。

回族就是在蕃客和回回军基础上大量和汉族通婚后,形成包括所有在中区各省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除了随蒙古军队在大城市落户的中亚商人和工匠外,还有大量中亚军人分驻各防区,主要在甘肃、云南,奉命屯垦,“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3,定居了下来。

他们在元代列入鱼目人中享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明代他们在政府和军队中还保持了较高地位。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既有着多元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一体的精神和价值观。

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逐渐显现。

这一格局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以及原民与新民之间的融合。

首先,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复合民族。

在中国境内,有汉族、蒙古族、满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等五十多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比如蒙古族的牛肉火锅、满族的锅盔、藏族的酥油茶等。

这些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但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并没有妨碍其一体性的体现。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些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观。

比如中华文化中的尊老、敬师、孝道等等,都是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境内各个民族,也逐渐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

同时,中华文化中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是中华民族形成一体精神的重要条件。

其次,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还表现在各个区域的文化和民俗传统之间的互动和交融。

在中国境内,南北方的文化、东西方的文化、内地与海外的文化等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

南方文化主张柔和、诗情画意的人生观,而北方文化则喜欢硬朗、阳刚的人生观。

在经济发展方面,内地区域的文化与沿海地区的文化也存在差异。

但是,这种多元性并没有妨碍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南北方的文化特色已经互通有无,彼此交融,成为了中国复合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还表现在原民(指中国原住民)和新民(指外来民族)之间的交融和融合。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华民族经历了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同时也吸纳了不少外来民族的文化影响。

最明显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安西四镇,吸引了多种民族和文化。

现代中国,许多外来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贡献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中华文明始于上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如今,中华民族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多样化的语言习俗与其他民族形成了深刻的联系。

今天,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显得更加鲜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首先需要从历史上说起。

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兴衰更迭,中华民族也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转变,这些变化使中华民族分成了数个民族,形成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上很多国家或族群曾经独立存在,但后来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的地域范围,这就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其次,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还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来说明。

自古以来,多元文化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根本。

在农业社会,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农耕技术;在工业社会,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工业技能;在政治社会,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政治思想、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要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就需要尊重每一种文化,同时用于这些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理解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还需要从政府政策方面来论述。

国家作为多元文化的容器,政府需要做出一系列政策,以推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首先,政府要提倡一种兼收并蓄的政策,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尊重多元文化的特性,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文化冲突;其次,政府要实施平等对待各民族,确保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获得公平对待,不受歧视;最后,政府应推行多文化教育,培养广泛的多元文化意识。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中华民族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不仅关乎个人的文化认同,更关乎国家对多元文化的平等尊重与发展。

健康而完善的多元文化发展,不仅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还可以更好地推动国家文化的前进与发展。

专题0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精品课

专题0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精品课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性:许多元素构成众多族群,各有其发展的历史与文化 一体性:把若干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体的 过程。
二: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
仰韶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三: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
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元朝维护多元一体格局的措施: (1)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 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 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 没有什么区别。 (2)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3)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 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 使行政管辖。
台湾
明末清初,谁收复台湾?
郑成功
哪一朝,台湾归入版图?
康熙朝
哪一年,台湾设省?
1885年
三: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团结御辱,共同保卫祖国的统一与疆域的基本完整。
抗日战争时期:
材料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
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
【答案】 (2)①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AE(2分) 印证清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CD(2分) ②图片F所示的《步辇图》既能反映唐朝的绘画成就,也能反映唐朝的民族交融。(2 分)
三: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
(1)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和平往来是主流。 (2)西夏和金仿效中原王朝的制度,北宋与辽、西夏边界设有贸易场所,进行 贸易交流。

中华人民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人民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人民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一体是指一个整体由多个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统一的整体。

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中华人民的多元一体格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的多元性
中国地域辽阔,分布着不同的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北方平原地区和南方山地地区等。

这些地区各具特色,各自发展,共同构成中国的多元一体格局。

2. 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惯。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但还有其他55个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语言、宗教、民俗等文化特点,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3. 经济的多元性
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产业优势和经济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而西部地区则注重
资源开发和农业发展。

这些经济特点的多元性为中国整体的发展提
供了均衡的支撑。

4. 政治的多元性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是执政党,但其他政党也有参与和发展的空间。

各级政府的多
元性和合作性使中国的政治体系保持稳定,并能有效处理各个地区
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的多元一体格局展现了中国的丰富多样性
和统一整体性。

这种多元一体的特点使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地区特色
和资源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同发展与繁荣。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

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基本特征在于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

这种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持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才能保持活力,继续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性、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优势、挑战、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建设路径。

1. 引言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特征,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中国社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在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共居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成为一种共识。

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多元一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简称中华民族格局。

它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心理等的差异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包括: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自主地安排和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自主地管理宗教事务;自主地管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处理好民族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积极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各方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六、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七、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民族观念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九、五十六个民族的概念,源于汉朝。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城东南设立乐游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

在这座名园里,他看到的是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54个民族友好相处的情景。

后来,在他亲自倡导和组织下,元宵节在全国各地盛大开展,这样,人们便把聚居在一起的各族人民以及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少数民族亲切地合称为“中华民族”,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民族概念。

围绕中华名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

围绕中华名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

围绕中华名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的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华民族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意味着在一个完整的整体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

保护和发展这些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的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指的是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在整体中得到统一和融合的格局。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然而,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却能够在整体中得到统一和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二、区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1.传承历史文化:各地区的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和发展各地的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

2.丰富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保护和发展各地的文化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共存。

3.推动地方经济: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该地区的独特资源,保护和发展各地的文化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各地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2.加大经济投入:提高财政投入,加大对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经济支持,保证各地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3.提升人才培养:加强对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保障各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4.引导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共同保护和传承各地区的文化。

四、区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1.文化交流与融合:各地区的文化应当进行深入交流和融合,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多元一体化格局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

其他三个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都由因种种原因,在历史的车轮中断衰竭。

而中国,其文化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内忧外患,几经波澜,但从未发生过毁灭性的中断:在学术上,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在文学上,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谓峰峦叠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中华文化能传承这么久而不中断,正是因为其多元一体化格局。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她所包容的民族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各样多层次的。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族一直起着核心作用,但是汉族却不是绝对的领导核心。

近有满族入关问鼎九州,远有黄金家族横扫欧亚所向披靡,铁蹄所过之处,大地为之颤动。

亦有如宋金、宋辽、五胡东晋汉族阶级和少数民族阶级对峙阶段。

东晋十六国更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正如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寅恪先生所说,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则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汉种之问题;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凡胡
化之人即目为胡人。

因此汉族并不“纯”,各少数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血液,反过来,汉族也一直不断为其他民族充实新的成分。

各民族之间的同化、融合是在不断进行着的。

汉族同化别的民族,别的民族也同化汉族,回族是这样,满族是这样,其他民族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的文化痕迹,如普通话的儿化音,胡同等等。

历史上,汉变夷、夷变汉是一种普遍现象,既有“汉化”,也有“夷化”,实质上是“互化”,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今的汉族无疑是各民族相融合的产物。

而《史记》华夷诸族共为“炎黄子孙”的记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及其走向融合的依据与前提。

鲜卑自认为是黄帝之后,契丹自认为是炎帝之后,而匈奴则认定其先祖为夏后氏之苗裔。

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体主要不是种族血缘的一体,而是文化的一体,所以炎黄五帝被称为“人文始祖”。

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结果。

各民族由文化认同而成为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当然一员,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享有了成为天下主人的资格,具有了统一天下的神圣权利与使命。

这些民族一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便不能容忍被称为“胡虏”、“外夷”,也不甘心于仅有的一席之地。

所以他们大多自称“中国”,并且以举起中原正统文化的旗帜统一中国为己任。

这说明不仅是汉族,而且各民族之间早已达成明确共识——“中国”是一个诸族共有的政治共同体,其不可质疑的永续生命和至高无上的神圣性,超越于所有民族和具体王朝之上。

元朝末代皇帝妥欢
帖睦儿退居上都,曾把一首诗交给朱元璋派来的信使,诗中写道:“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江山易手之际并无“亡国”之恨,反而表现出前朝君主对后起之秀的禅让、嘉许态度。

朱元璋也对大臣们说过,元“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之类的话,而且他从来不提明朝得江山于“异族”之手。

清末民初华夷之辨盛行之时,最后确立下来的也是蒙汉回藏“五族共和”。

所以,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必然结果及其不可逆转的发展主流。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产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大趋势因此而不可逆转。

然而各族的差异性并没有消失,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存在着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况。

中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除了几个民族使用汉语外,绝大多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着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百花园,百花齐放,多彩多姿,这就是少数民族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是历史形成的,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