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资料讲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围绕中华名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
围绕中华名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的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华民族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意味着在一个完整的整体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
保护和发展这些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的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指的是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在整体中得到统一和融合的格局。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然而,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却能够在整体中得到统一和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二、区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1.传承历史文化:各地区的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和发展各地的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
2.丰富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保护和发展各地的文化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共存。
3.推动地方经济: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该地区的独特资源,保护和发展各地的文化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各地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2.加大经济投入:提高财政投入,加大对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经济支持,保证各地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3.提升人才培养:加强对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保障各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4.引导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共同保护和传承各地区的文化。
四、区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1.文化交流与融合:各地区的文化应当进行深入交流和融合,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物。
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发展普遍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类之间的接触、依赖、混杂、联结和融合越频繁。为此,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历史必然。
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具有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现实状况来看,具有多样性与同一性两大特征。
费孝通老先生说:“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族接触中才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也符合我华夏民族的生存方式,每当遇到外族侵略、大灾大难我们总能众志成城的挺过去。1984年得鸦片战争、八年的抗日战争,尽管我华夏民族付出了血பைடு நூலகம்代价,但是也没能让小日本侵吞我一寸土地。2008年的汶川地震,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依然扛起了这一重担,这得益于我族类不容置疑的那股凝聚力。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教材解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不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 族是基层的,中华民族是高层的。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 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挥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 元一体格局。
——2014年09月29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 彰大会上的讲话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 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 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 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 家统一。
——2015年9月30日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 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教材解读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形成特色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 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 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 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 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 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 族。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匈奴人建立的有三 个,氐人建立的有四个,羯人建立的有一个 ,鲜卑人建立的有七个,羌人建立的有一个 ,汉人建立的有三个。它们所占的地区遍及 个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宁夏及 四川、山东、江苏、安徽、辽宁、青海、内 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原地区的 全部都曾波及。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沙陀人在唐末颇为跋扈,在继唐而起的五 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沙陀人建立 的,以中兴唐朝出名的庄宗本身就是出自沙 陀人。所以有唐一代名义上是汉族统治,实 际上是各族参予的政权。从唐到宋之间的近 六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 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非汉族被当地 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当然融合的过程是 复杂的,但结果许多历史有记载的如鲜卑、 氐、羯等族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更扩大了的 中原地区重又在隋唐两代统一了起来。 唐代的统治阶级中就有不少是各族的混 血.建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之他们在统治集团 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人统计,唐朝 宰 相 369 人 中 , 胡 人 出 身 的 有 36 人 , 占 1/10。《唐书》还特辟专章为蕃将宣传。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融合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
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 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 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 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教学目标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 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3.主题要点
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
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4.教学把握
炎帝 黄帝 蚩尤
败
阪泉 之战
黄炎联盟
华夏族
汉族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格局
北京教科院 丁丁
1.概念理解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 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 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
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中华民族是一 体。
败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涿鹿 之战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其他部落
北京市第八中学亦庄分校 刘兴隆 《远古的传说》
(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 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民族 隔阂减少
北京四中 王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多元一体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精品课件
十二、瞻望前途精Biblioteka 课件谢谢!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黑陶文化
精品课件
长江中游
精品课件
长江下游
精品课件
四、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精品课件
五、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精品课件
六、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 合
精品课件
七、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 的血液
入主中原的执政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促进其他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精品课件
八、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精品课件
九、汉族的南向扩充
徐、舒、畬文化 越文化 楚文化
精品课件
十、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羌族 藏族 彝族
精品课件
十一、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 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面积居多,与汉族从事不同
的经济类型 3.个别民族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少数民族都
10.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精品课件
前言
1.定义中华民族 2.简述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精品课件
何为中华民族
精品课件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抽象
具体
精品课件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精品课件
二、多元的起源
多元论VS一元论 本土说VS外来说
精品课件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精品课件
彩陶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等著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前 1.中言华中民华族民的生族存多空间元一体格局
2.多元的起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PPT
有自己的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渐完成的
十二、瞻望前途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前言
1.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2.多元的起源 3.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4.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5.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6.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7.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8.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9.汉族的南向扩充 10.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11.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2.瞻望前途
前言
1.定义中华民族 2.简述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何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抽象
具体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二、多元的起源
多元论VS一元论 本土说VS外来说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彩陶文化
黑陶文化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四、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五、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入主中原的执政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促进其他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八、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九、汉族的南向扩充
徐、舒、畬文化 越文化 楚文化
十、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面积居多,与汉族从事不同
专题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交融
历史时期
相关史事
民族关系主要特征
通过册封、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少数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
明清
民族的联系
步巩固
近代 现代
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团结御侮,维护国 显示出强大的民族凝
家统一
聚力和向心力
1951 年 西 藏 和 平 解 放 ;实 行 民 族 区 域 自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治制度;[广西2023.34(3)]实施西部大开 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战略等
历史时期
概况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
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 现代
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
针指导下,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
两岸人民的共识
台湾 (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 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3)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认识】(1)新疆、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中央政权如何更迭,它们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从属关系从未改变。 (2)我国历代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摘编自贾益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凝聚自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体现各民族平等进行的 “制度安排”。(1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2分) “制度安排”: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认识:中华民族各民族 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国家大一统时代,采取更加积极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不断增强民 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回答一点、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多元一体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阅读记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阅读记录一、书籍概述引言:简要介绍了中国民族学的基本概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中国民族概述:详细介绍了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梳理,使读者了解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
包括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形成等。
文化传承与交融:探讨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融现象。
分析了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交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影响。
现实构建与挑战:分析了当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展望了未来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起源于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深入研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格局。
理论背景则是基于对中国各民族间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联系的认知。
中华民族多元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也存在差异。
这种多元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尽管中华民族具有多元性,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这种一体性体现在中华民族对共同历史的认知、对国家统一的维护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共同追求。
多元性和一体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而一体性则为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格局。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与“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目录分析
在第四章中,费孝通先生详细探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过 程。他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指出了影响格局形成的各种 因素。他认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形成的重要动力。
目录分析
在结论部分,费孝通先生总结了自己的主要观点,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他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特点,也是中国未来发 展的重要基础。他呼吁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贡献力量。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阅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次深刻的思考之旅,这本书不仅提供了 丰富的知识,更引发了我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深入思考。它不仅展示了中 华文化的多元性,也揭示了其内在的一体性,这种多元与一体的结合,构成了中 华民族独特的格局。
阅读感受
这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轨迹,使我深刻 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上众多民 族不断交融、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仅 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凝聚。
精彩摘录
以上摘录显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解力。通 过深入探讨中国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 重要的视角。它强调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性和贡献,同时也提醒 我们珍惜和维护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本书对于我们 认识和理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摘要
在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时,费孝通先生指出,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制度 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其中,地理环境为各民族提供 了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历史传统则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而社会制度则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民族关系的多元性和一体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指导。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更好地把握中国民族发展的脉 络和趋势。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该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同 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
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基本特征在于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
这种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持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才能保持活力,继续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性、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优势、挑战、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建设路径。
1. 引言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特征,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中国社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在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共居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成为一种共识。
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多元一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简称中华民族格局。
它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心理等的差异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包括: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自主地安排和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自主地管理宗教事务;自主地管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处理好民族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积极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各方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六、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七、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民族观念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九、五十六个民族的概念,源于汉朝。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城东南设立乐游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
在这座名园里,他看到的是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54个民族友好相处的情景。
后来,在他亲自倡导和组织下,元宵节在全国各地盛大开展,这样,人们便把聚居在一起的各族人民以及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少数民族亲切地合称为“中华民族”,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民族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我的理解和解读我个人以为费孝通教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
它是以当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论为参照框架,结合中国各族体历史发展的状况,以族体为中心的一种观照方法,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创见的结构图,对我国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民族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但在具体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各族体是如何从多元认同于一体的?这种认同过程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步骤进行的?是少数族群中精英人物的认同带动整个族群的认同,还是通过文化的传播、文明的扩张,使得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百姓对“中华民族”有了共同的体认?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因此,费先生的理论还有待于后人的补充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
伴随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
在文章发表之后20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一理论做了多次学术探讨,尽管探讨和研究总是分歧与共识并行,但是它们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其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在文章发表之后20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一理论做了多次学术探讨,尽管探讨和研究总是分歧与共识并行,但是它们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1]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
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的提法一方面肯定了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的讨论,并形成了3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属于政治范畴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中国各民族组成统一的多民族,而不是一个民族实体。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既属于政治范畴,也属于民族学范畴,“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同样称谓“民族”是不矛盾的,因此,“中华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实体。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华民族”把“中国古今各民族”都包罗入“中华民族”之列,狭义的“中华民族”则是中国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开始的“自觉”的产物。
内容简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杰作。
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3]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座位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他的论述不是汉族中心主义的历史观,相反,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端是在距今3000年之前黄河中游出现的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不断壮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这个核心。
它在拥有了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的民族称为汉族,然后开始逐渐渗透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基础。
并且用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民族的发端是各个不同的民族集团同时出现在华夏土地之上然后经历不同的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不断分离、融合,小的民族集团不断消亡,大的集团的形成,并且逐渐在不同的民族中出现对于“中华民族”这个置于所有小民族之上的概念的认同,就是自在的民族实体的演变。
我觉得这个历史的脉络对于反思西方的民族-国家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补充,那就是中国的情形和西方的未必是一样的。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互动。
长城的分界线也是农耕和游牧的界线。
历史上不仅仅有北方的匈奴不断侵扰南方的汉人。
同时南方的汉族也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北方的领域,有的转换自己的身份成为少数民族,有的则不断开垦疆域把农耕的版图拓展开来。
至于统治中国的各个外族政权最后无一不被汉化的命运,费孝通也认为这是农耕文明对于游牧文明的驯化。
因为一旦扎根下来,不断扩张的人口压力以及更高的生产效率让所有成功的政权都选择了农耕,并且连带接受了这个文化。
而这个问题的现实转变则在于,在从游牧向农业化的转变成功之后,在面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今天,新一轮的民族融合和共存的问题,能够从历史中找到什么借鉴呢?恐怕还没很多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的提法一方面肯定了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的讨论,并形成了3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属于政治范畴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中国各民族组成统一的多民族,而不是一个民族实体。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既属于政治范畴,也属于民族学范畴,“中华民族”与56 个民族同样称谓“民族”是不矛盾的,因此,“中华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实体。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华民族”把“中国古今各民族”都包罗入“中华民族”之列,狭义的“中华民族”则是中国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开始的“自觉”的产物。
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提出来后,广大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展开了大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这种一体性,集中表现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表现为共同关心与争取祖国的完全统一与繁荣富强。
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更不是汉化,或者马上实行“民族融合”。
1997 年,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更加突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特点。
但是,讨论并没有就此停止。
1998 年,有学者从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层面,进一步指出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相互之间全都“离不开”是“多元一体”格局题中应有之义。
有学者从“中华民族”的含义出发,认为“中华民族”的“多元”,首先是民族的多元,其本质是文化的多元,或文化的差异性;“中华民族”的“一体”,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国家的一体,版图的共有和完整,各民族血脉相连利害相关的不可分割性,各民族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致性,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交融与不可分割,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之上,寻找各民族文化特质的共性,以及中华民族的大认同与凝聚力等,使之为“中华民族”实体的真正形成而服务。
从“华夏一体”到“华夷一体”,再到“中华一体”进入21 世纪后,在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讨论中,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一体”有了更深入的探讨。
有学者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综合论述了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互动交融中构建了文化多样、国家一体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进而指出,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仍然是中华各族人民继续推进的历史进程。
有学者通过史料论述了56个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过程,指出各民族对“一体”的认同来自“天下一体”的观念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一统思想。
“一体”的含义由“华夏一体”扩大到“华夷一体”,后来又发展到“华夏一统”或“中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