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论文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这一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和谐共处的独特格局。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以期为当前和未来的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概述(一)“多元”概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上。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而且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一体”概述“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是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融合为前提,各民族相互依存、互为一体。
各民族共同追求着共同理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自远古时代起,各民族就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不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而且不断深化发展。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文化内涵(一)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多元”的突出表现。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得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五、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社会意义(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论文

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作者单位民族教育学院作者姓名杨小婵专业班级14民硕1班学号:********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班级:民硕1班姓名:杨小婵学号:14181026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多元的民族构成和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以期为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及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1. 民族构成多元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构成,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艺术形式。
2. 文化多样性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各个领域。
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如汉文化、儒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
3. 地域差异明显中华民族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特征1. 统一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沧桑,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一体”特征还体现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上。
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共同文化基础,具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3. 统一的政治体系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形成了统一的政治体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各民族在国家统一的大旗下,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1. “多元”是“一体”的基础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为“一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格局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
2. “一体”促进“多元”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一体”特征为“多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统一的政治体系和国家认同下,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形成了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局面。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日益凸显,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其定义和内涵也在这一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不断深化和拓展。
本文旨在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视域出发,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进行思考和探讨。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多样的语言、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等多元的文化特征,同时又通过共同的民族文化、共同的国家认同、共同的经济发展等方式实现了文化整合与统一。
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
三、比较文学的内涵与特点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异同,从而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比较文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跨文化性,即研究对象的跨文化背景;二是跨学科性,即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三是互文性,即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视域下,比较文学的定义可以更加丰富和深化。
首先,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更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文化、语言、文学等多元的文化资源。
其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和综合,包括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以更加全面地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
最后,比较文学的目的不仅是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学,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五、比较文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比较文学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比较文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历史和现代发展的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通过多元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多元一体的关系,既包含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统一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从远古时代的炎黄时期到现今的多民族融合发展,各民族在交流与互动中不断碰撞、融合、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各民族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同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使得多元的民族文化得以在一体化的框架下共同发展。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现实表现在现实中,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化层面,各民族保留了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同时,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共同性的中华文化。
其次,在政治层面,各民族在国家统一框架下共同参与国家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此外,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分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形成了具有共同性的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一体化的框架为多元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发展平台。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得各民族文化得以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将继续发展壮大。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摘要】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首先从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起源入手,探讨其形成过程和演变历程。
然后深入分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揭示其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通过总结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意义,对未来发展进行启示,展望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历史演进、依据、意义、起源、形成过程、演变历程、实践意义、未来发展、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等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保持民族团结和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共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血脉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国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保持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融合格局,分析其中的演变、影响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起源、形成过程、演变历程以及依据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揭示其中的文化规律和特点。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构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其中,“多元”与“一体”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表现,既有明显的相互依赖,又有深层的互补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多角度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内在联系与现实意义。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1. 民族构成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构成。
各民族在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
2. 文化多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这些文化既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
例如,在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趋势尽管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鲜明,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统一的趋势。
这种“一体”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统一中华民族的“一体”趋势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统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 文化交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
例如,汉文化、儒家文化等主流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体系。
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多元”特征为“一体”趋势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各民族的多元性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一体”趋势又为“多元”特征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统一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此外,“多元”与“一体”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

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相关推荐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现如今,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阅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进行论述以及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1988年,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中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在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在演讲中,费先生开宗明义的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
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地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从考古学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多元的起源,在中华这片土地上陆续发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以及晚期智人,这也说明中国这片土地也是人类的起源之一。
新石器时代文化交融和汇集,两河流域黄河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异彩纷呈的不同文化圈,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的起点。
汉民族的形成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割据局面,但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在我国北方民族建立了第一个游牧政权,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对加速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和加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做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_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_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_传统文化论文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发表Tanner讲演的机会,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向各位学者请教。
请容许我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格局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所以这篇讲演只能说是我对这问题研究的起点,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见解。
为了避免对一些根本概念作冗长的说明,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
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
我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国家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又有联系的概念。
我这样划定是出于方便和避免牵涉到现实的政治争论。
同时从宏观上看,这两个范围基本上或大体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我这篇论文将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
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这是一幅丰富多采的历史长卷,有时空两个坐标,用文字来叙述时有时难于兼顾,所以在地域上不免有顾此失彼、方位错乱,时间上不免有前后交差、顺序倒置的缺点。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的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关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通过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以此为出发点,为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提供新的视角。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性1. 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族群结构。
自远古时代起,中华大地上便生活着众多不同的族群,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些族群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 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元素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性1. 共同的文化认同尽管中华民族包含众多族群,但他们都共享着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源于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传承和弘扬,使得各族群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2. 政治一体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一体的格局。
尽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分裂,但最终都以统一为主流,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政治一体的追求和认同。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1. 相互依存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是相互依存的。
多元性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动力,而一体性则保证了各族群的和谐共处和国家的统一稳定。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
2. 交流与融合在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交流与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族群通过交流与融合,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这种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结论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依存。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多元文化和一体认同的双重特质为人们所瞩目。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各民族间的共融共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面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理解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1. 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地理环境。
自远古时代起,中华大地上便有众多族群繁衍生息,各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
多元的民族构成、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
2. 现实表现现实中的中华民族多元特质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拥有众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系统。
其次,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民族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此外,在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领域,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十分鲜明。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认同1. 文化认同尽管中华民族拥有多元的文化传统,但各民族之间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认同源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使得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
2.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一体”认同还表现在民族团结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面临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挑战时,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风险。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多元的文化传统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一体的认同则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更加重要。
只有保持多元的文化传统和一体的民族认同,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将继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的文化将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会更加相互融合。
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族群。
这种多
元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点之一。
然而,尽管不同民族和文化存在
差异,中华民族通过统一的国家制度和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了多元统
一的格局。
多民族的融合
中华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具有来自不同民族的成分。
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
而统一的中华民族。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容和包容性。
文化的多样性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样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风俗惯、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
多样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统一的国家制度
中华民族通过建立统一的国家制度来实现多元统一。
中央集权
的政府机构确保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决策。
这为不同民
族和地区提供了公平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共同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等。
这些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中得到广泛认同和
传承,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认同的纽带。
结语
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表征。
不
同民族的融合、多样的文化、统一的国家制度和共同的价值观相互
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富有活力的中华民族。
这种多元统一的格
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修改和调整。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作文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作文《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篇一中华文明,那可是像一个超级大拼图一样,一块一块的,每一块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可拼在一起呢,就是一个超酷的完整画面,这就是多元一体啦。
就拿饮食文化来说吧。
我家在北方,我们北方人爱吃面食,什么馒头、面条之类的。
馒头那白白胖胖的,就像个小枕头似的,咬一口,实实在在的。
我记得有一次去南方亲戚家玩,哇塞,他们那的饮食可把我惊到了。
他们吃的米饭,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还有各种精致的小菜。
像什么糯米鸡呀,荷叶包着糯米和鸡肉,打开荷叶的时候,那股香味“嗖”地一下就钻进鼻子里了,感觉像打开了一个美食宝藏。
这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可真是够大的,就像两个不同的美食星球。
可是呢,你看现在,在北方也能吃到南方的美食,在南方也能找到北方的面食馆子。
这就像是两个星球开始互相分享宝藏了,这就是多元文化在交流融合呢。
再说语言文化吧。
我们国家有好多好多的方言,我听广东的同学讲粤语,那感觉就像在听外星语一样,叽里咕噜的,可有意思了。
我就问他:“你这说的啥呀,咋跟加密了似的?”他就笑我:“你不懂,这可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后来我发现,粤语歌超级好听,像那首《海阔天空》,每次听都感觉充满了力量。
虽然方言各不相同,但我们都用着同样的汉字,这汉字就像一条神奇的绳子,把我们这些不同方言的人都拴在了一起,这也是多元一体的体现呀。
不过有时候我也在想,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些小文化就慢慢消失了呢?比如说一些少数民族的小手工技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打工了,那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会不会就没人传承了呢?这就像一颗小珍珠,如果没人把它捡起来,可能就会被遗忘在角落里。
但我又觉得,也许随着大家对多元文化越来越重视,这些小文化就会像星星一样重新被擦亮呢。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就像一个大花园,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有红的、有蓝的、有大的、有小的,但它们一起组成了这个超级美丽的花园,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文明,独一无二又充满魅力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
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基本特征在于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
这种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持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才能保持活力,继续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性、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优势、挑战、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建设路径。
1. 引言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特征,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中国社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在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共居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成为一种共识。
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多元一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同时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元素。
这一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民族的相互交融。
在古代,中国的领土范围广阔,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不同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辉煌,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等元素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还表现在历史的政治统一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统一,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都给予了一定的包容和尊重。
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代统治者也通过政策、法律的制定来保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得以维系并不断发展。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还表现在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商旅的来往和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使得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各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交流,这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格局的形成。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历史依据。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是其历史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物产丰富、民族众多的特点,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中国的历史政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例如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对少数民族政策,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多元文化群体,包括了众多的民族、地域和习俗。
这些多样性的元素在整个中国大地上融合成一体,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中华文化。
中国人民以中华文化为骄傲,因为它包含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和深厚的智慧。
从古代的诗词文学到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体现在中国的地理、民族和语言等方面。
中国境内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
不同的地域也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和习俗。
中国的多元文化使得人们能够欣赏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都强调了包容和互相理解的重要
性。
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和平地共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还可以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得到体现。
中国的菜系多种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菜肴。
无论是川菜的麻辣味道,还是粤菜的清淡口感,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此外,中国的服饰、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从传统的汉服到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每一种服饰都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中国的音乐和戏剧也多样而丰富,从京剧到豫剧,每一种戏剧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
这种多元性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国家,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通过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多元性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尤为引人注目。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学科,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视域下,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以期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主要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学等方面。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视野。
三、比较文学的定义及特点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文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性:比较文学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
2.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具有跨文化性的特点。
3. 互补性: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从而更全面地揭示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视域下,比较文学可以定义为: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背景,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和精神内涵,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相互影响。
这种定义既体现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和跨文化性特点,又突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特色。
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要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作品。
民族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民族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你有没有发现,咱们中国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民族大家庭,各个民族就像一群各具特色的亲戚,大家凑在一起,那可真是热闹非凡,这就是民族融合的奇妙之处。
就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吧,那宿舍里可真是个小“民族联合国”。
我是汉族,同宿舍有个蒙古族的兄弟叫巴特尔,还有个维吾尔族的哥们儿叫阿米尔,另外还有个朝鲜族的舍友叫金俊浩。
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有点小心翼翼,毕竟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太一样。
可没过多久,就像打破了一层窗户纸,大家开始热络起来。
巴特尔那身体可壮实了,就像一头小牛犊。
他特别热情,经常给我们讲他们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他说在那达慕上,有赛马、摔跤、射箭这些超刺激的项目。
有一次,他兴致勃勃地在宿舍里给我们演示摔跤的动作,那架势,把我们都吓了一跳。
他拉着我,说要教我摔跤的基本技巧,我被他拉着,东倒西歪的,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一边教还一边喊着蒙古语的口号,虽然我听不懂,但感觉特别有气势。
阿米尔呢,能歌善舞那是出了名的。
晚上大家都在宿舍自习或者闲聊的时候,他就会突然来一段维吾尔族的舞蹈。
他的身体像是有魔力一样,柔软又灵活,脖子扭起来就像灵动的波浪。
他还会弹冬不拉,那手指在琴弦上轻快地拨动,弹奏出的音乐就像来自遥远的草原和沙漠,充满了异域风情。
我们都听得入了迷,他还会教我们一些简单的维吾尔族歌曲,虽然我们唱得有点走调,但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特别开心。
金俊浩则把朝鲜族的美食文化带到了宿舍。
有一次他从家里带来了泡菜和大酱汤的材料,在宿舍的小角落里捣鼓起来。
那泡菜的味道一开始有点刺鼻,我们都有点不习惯,可等他做好了,我们尝了一口,那酸辣可口的味道瞬间征服了我们的味蕾。
他还教我们怎么用紫菜包饭,我们几个笨手笨脚的家伙,包出来的紫菜包饭形状各异,但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而我呢,就给他们分享一些汉族的传统文化。
像春节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的习俗。
我还从家里带了一些毛笔和宣纸,教他们写毛笔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作者单位民族教育学院作者姓名杨小婵专业班级14民硕1班学号:********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班级:民硕1班姓名:杨小婵学号:14181026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国内学者马戎观点的核心是用族群替代民族,用公民平等替代民族平等。
在马戎看来,民族兼有政治和文化两种属性,而族群仅有文化属性,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和文化属性,而56个民族仅有文化属性不具有政治属性,如果把56个民族赋予政治属性,那么“民族”与“族群”两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是多元和动态的,而不是单一形态和固定不变的。
在某些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量变可能产生质变,一些族群确实存在着从现有的国家当中分裂出去的可能性,从‘族群’转变为‘民族’。
以上争论表明,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结构、功能等方面还存有较大分歧,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到底应不应该成为民族政策关注的视野。
二、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将长期延续这一观点已经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运用这一结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的族际关系虽成了20世纪末期一种学术研究时尚。
费孝通先生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构成定义为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针对费孝通教授的这些说明,在国内外曾引发了一系列争论,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文化多元本是中国的民族构成事实,至于一体到底指什么,这大有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一体是指政治的一体,那么文化与政体本身是不同质的概念,无法相提并论,如果是指文化,那么这个“一体”的文化又是什么呢?在他们看来,在客观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中国文化,汉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因而提“一体”也就失去了事实根据。
面对国外学术界的类似诘难,我国注意到长期并存的文化之间在其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呈现局部的文化趋同现象,这种社会事实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博厄斯(Franz Boas)曾作过深入研究,并十分贴切地将这种文化趋同现象称之为“辐合现象”。
我们认为,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概念中无论是“多元”还是“一体”,都是指文化,否则这一概念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意义。
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性难点在于此处所说的“一体”,究竟指代文化的何种具体内容?由于早期的民族学总是把一个个具体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较少地全面讨论族际关系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致使异种文化之间在长期并存延续中会派生出哪些新的文化现象,长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内当然很难理解这里所说的“一体”到底是什么。
其实,此处所说的“一体”其所指内容十分清楚,他是指异种文化长期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逐步趋同的“辐合事实”,这种跨文化的文化要素共享并非20世纪以后才兴起的社会事实。
远在古代这样的社会现象就已客观存在着,只不过长期以来民族学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去对待而已。
多元一体格局中所说的“一体”只能这样去理解,即“一体”是指并存各异种文化之间通过长期的互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某些文化要素跨文化共享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足以将相关民族稳定地维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延续的民族聚合体。
我们在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时指的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聚合体。
从这个理解出发,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必须具有如下这样一些稳定特征:首先,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对于构成它的各民族而言具有普遍的包容性,它并不排斥各构成文化特征的延续,因而它与多元是不相矛盾的。
事实上,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无一不是如此。
其次,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具有长期延续的可能。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已经跨越了数十个世纪,这就足以证明这一特性的存在。
事实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稳定并不只是哪一个民族的愿望,而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心愿。
再次是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具有主动调适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各民族间需要共享哪些文化要素,如何去共享这些文化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我国的计时制,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公历,以后我国各民族也相继在不同程度上接纳了公历,而传统的汉族农历则降到了计时制的次要地位,就是一个新鲜的例子。
最后,这样的民族聚合体还具有外观上的视在同一性。
换句话说,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表现得像一个民族那样做出反应,在谋求共同的利益、抵御外辱时都是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民族聚合体表现得很像一个民族那样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认同感,其实这正好是多民族国家能够稳定延续的文化基石所在。
历史与现实都表明, 民族的充分发育和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结成一个具有一致利益的共同体, 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华民族之所以时至今日仍然被概括为多元一体,这本身就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元的诸民族构成的国族观念。
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拥有一个多元一体的国族即中华民族;而在国内政治层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内部的诸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其相对应的中国的认同情况,依然是当代中国内部整合的重要事项之一。
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在中国地域内,先后生息和繁衍过许多民族。
各民族之间固然有冲突、对抗乃至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和互补是主流,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多元到一体、由自在到自觉。
这一发展趋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民族结构由松散到紧密、由可分到不可分。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不能抹煞共同性和统一性,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整合,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一部中华文明史,实际上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多元一体”的历史。
在我们的理念中存在一种超越于单一民族认同的‘家’观念——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家成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一种文化认同。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各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一体”,不是指汉民族,而是中华民族。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同时,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并存及相互作用,将构成一种不是“同化”而是“混一”的发展路径。
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的结果或是融合,或是求同存异,或是互相了解相异之处,做到“并育而不相害”。
而倘若以文化优越感的态度看待异质文化,可能会为了某种“保有”而失去“自新”的能力和机制,甚至是诱发冲突引起对抗,最终诉诸暴力和战争。
因而,多元共生、和而不同,这是从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得出的结论。
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不仅关系着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还会从根本上影响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的现实构建以及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壮大了各自力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当下,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历史地位的审视和探究,正是试图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认识,重新建构一种开放式的文化观,并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对话关系的再认识或再认同,实现一种从中心-—边缘( 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 的话语体系到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范式之时代转换。
四、总结我们今天在思考中华民族族群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时,可以参考中国的历史传统和西方国家的体制与处理族群关系的思路,进一步把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多元一体”具体化为“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两个层面的结合,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来思考中国的族群关系问题。
如果接受这样的一个整体性框架,我们的许多观念和做法也就需要进行反思和逐步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思考少数族群的有关问题时,应逐步把它们更看成是“文化群体”而逐步减少它们作为“政治群体”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