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语言文学中包含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知识点总结
文化底蕴知识点总结文化底蕴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学作品等。
文化底蕴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精神风貌和历史传统,是其文化身份和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底蕴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面广泛,对其进行总结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展开。
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
各国各地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民族的传统、历史和文化。
比如,中国的汉语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象征,其文字象形丰富,富有意蕴,表达力极强,反映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另外,语言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二、宗教宗教是指人类对于神秘力量和生命意义所产生的一种信仰体系,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宗教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比如,印度的佛教、印度教,中国的道教、儒家、佛教等,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这些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各民族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反映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
三、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反映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饮食文化、礼仪习俗,都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
另外,各国各地的服饰、建筑、工艺品等也都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文化传统。
四、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所创造和发展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
传统艺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情感追求和创造力,也是其文化底蕴的体现。
比如,中国的书法、国画、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日本的歌舞伎、茶道、浮世绘等,西方的音乐、雕塑、绘画等,都是各自民族的文化瑰宝,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五、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其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荒谬与黑暗。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他所运用的语言魅力。
一、讽刺艺术的特点鲁迅的讽刺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善于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以至于让读者既感到可笑,又深感沉重。
其次,他通过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夸张的形象来突显问题的现实性和荒谬性。
不仅如此,鲁迅还通过对话和描写人物举止等方式,将讽刺的箭头直击社会弊病,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狂人日记》中的讽刺艺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展现了人性的愚昧与丑陋。
通过主人公的自言自语,鲁迅巧妙地借用了讽刺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和社会病态。
在小说中,主人公笔记的内容兼具讽刺性和呼唤人性觉醒的目的。
比如,主人公写道:“夫国民既能如是,近代大进步,亦可未必不能如是,思想大进步。
”通过这样的讽刺描述,鲁迅表达了对旧观念和顽固习俗的不满,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反省。
三、《阿Q正传》的讽刺手法《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部小说以阿Q这一形象来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示了他的无知和自负之处,同时也揭示了剥削阶级对阶下团体的残酷压迫。
阿Q的失败和自欺欺人的态度成为了小说中最鲜明的讽刺点。
四、鲁迅语言的魅力鲁迅的语言犀利而生动,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所表达的观点。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主人公的视角,用细腻的描写将讽刺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运用夸张和比喻来渲染故事情节,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善于捕捉社会问题的实质,亦善于以幽默的方式将之呈现给读者。
鲁 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
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杂文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
他的作品犹如一把尖锐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社会的种种弊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
本文将对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领略其文学魅力。
一、幽默与诙谐的运用鲁迅的杂文常常充满着幽默与诙谐,然而这种幽默并非单纯为了引人发笑,而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他善于运用夸张、反讽等手法,将严肃的主题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对于“落水狗”的论述就充满了幽默。
他说:“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
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里以看似轻松的口吻谈论狗,实则是在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再如《拿来主义》中,鲁迅用“大宅子”来比喻中国的传统文化,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代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以及既有有益又有害的部分。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幽默风趣,又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二、犀利的讽刺与批判鲁迅的语言如同一把利剑,直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旧道德、旧传统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种直白而犀利的批判,让人触目惊心。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中,鲁迅把“一群绵羊”比作在军阀统治下的民众,而“凶兽”则是军阀,形象地揭示了民众的麻木和军阀的凶残。
他写道:“中国现在的事,即使如实描写,在别国的人们,或将来的好中国的人们看来,也都会觉得grotesk。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最新文档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散文和杂文等,创作甚住丰。
这些作品中最具有欣赏价值的是其现实主义讽刺语言,加上他巧妙运用反语、比喻、对比、漫画、夸张等手法,达到了用语鞭笞“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功效,犀利的点评、机智的讽刺,巧妙的比方, 简洁而有力,语言艺术别具一格经典。
鲁迅从没有把千疮百孔的社会写成“垃圾桶”,巧妙地比喻为“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
屋里的人,有的熟睡,有的清醒,鲁迅针对各自特征,创造讽刺语言,得心应手,像一把把锋利无比的社会解剖刀, 把一切恶势力和罪恶的社会,以及被一切恶势力和罪恶的社会理念扭曲的病态灵魂,讽刺得痛楚难藏,血淋淋地暴露阳光之下。
鲁迅的语言之言简意赅,运用之熟练,无不满怀冲破“铁屋子” 渴望,对祖国和人民倾注的全部热情与对恶势力的全部的憎恨, 或嬉笑怒骂,或冷峻辛辣,或调侃戏谑,皆成文章。
现从语言角度浅谈欣赏心得,主要分为三类:、运用白描语言,突出讽刺造型运用憨厚朴实的语言,言简意赅的表白,准确动词的运用,让我们恰似目睹丑恶的行为,可怜的举止,灵活的形容词,妙语连珠,突现矛盾的本质,信手拈来,一语中的,极耐咀嚼,一字千金。
例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
鲁迅正是他咼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成功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狂人日记》),鲁迅惯用的这种白描手法在讽刺中强化了语言效果。
祥林嫂及其悲惨遭遇故事,或多或少地成了鲁镇人们的饭后谈资。
对于男人们没有任何精神作用,而处境优于祥林嫂的老女人自比有福的快感,为了陪衬怜悯祥林嫂的嚎啕悲泣,也有眼泪汪汪的,活脱脱地展现口是心非的同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新兴词缀研究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 论艺术真实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论审美变形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17、写作的模仿与创造18、论写作模式19、论写作灵感20、论写作想象21、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22、论文章的开头艺术23、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24、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25、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26、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27、从《论孙超现象》(《文汇》86年第12期)或其他作品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28、试论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的写作特色29、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30、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四、美学部分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六、古代文学部分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 曹操与诗文革新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八、语言学概论部分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3.汉语词义的演变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九、外国文学部分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十、语文教学法方向1、论“中学语文教学法”在高师中文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2、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3、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4、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5、论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6、试论中学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7、要完整地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8、“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读《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的一点体系9、谈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10、语文教学发展智力的一些探索11、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2、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3、语文教学现代化与教材建设14、谈语文教材的科学使用15、试谈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体系16、简析中学语文课本的“思考和练习”17、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18、略谈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19、谈语文教学中的讲与练20、“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谈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21、文学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22、阅读教学的整体观23、导读刍议24、阅读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5、说明文教学的探索26、中学文言文教学琐议27、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的几点做法28、试论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29、谈预习30、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31、讨论是一种好方法32、朗读教学漫谈33、快速阅读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34、几种阅读方法的比较研究35、作文批改方法初探36、作文讲评之例37、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8、作文教学与智力开发39、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40、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好形式41、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42、谈中学生课外写作指导43、谈中学生课外听说指导44、语文课词语教学点滴经验45、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46、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建构47、语文学科教育本质的研究48、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49、阅读教学的课型结构设计50、试评建国以来四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1、新课标之我见52、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等语文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54、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55、文学社团在语文教育中意义和作用56、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中的作用与局限57、课外阅读与学生成长58、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意义59、语文教学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60、语文思维培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的探索61、关于卫灿金教授《语文思维培育学》的一些思考62、语文思维的模糊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的研究63、语文思维能力的研究64、语文思维品质(或者方法、风格)的研究65、语文思维教学课堂模式的探索66、语文思维教学的步骤和方法67、语文直觉思维(或者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育。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亚洲文化底蕴深厚,汉字的复杂美感、道家思想的玄妙理念、佛教的修行哲学以及中华医学的丰富经验等都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
在日语语言文学中,有许多既强调了自身的特色,也发掘了中国文化中的珠玑。
日本传统文学的三大支柱是和歌、俳句和长歌。
和歌和长歌是诗歌,而俳句是短小精致的一种诗歌形式。
和歌起源于唐朝,经过日本文化的加工一直沿袭至今。
而与和歌不同,俳句是由中国传入的文学形式。
俳句起源于中国的边塞诗,但是对于俳句文学所特有的字训、意象做法等,却深受到唐代吟游诗人韩愈和杜甫的影响。
在俳句的历史长河中,作为诗人与艺术家的松尾芭蕉也曾多次前往中国体察文学多样姿态,并将其美学哲学融入俳句当中。
简约朴素的俳句形式和精细生动的诗意变化,为日本传统文学锦上添花,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切实证明。
日本文学经受了来自中国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其中就包括道家的思想。
德川家康是被日本谓为“第一祖”的领袖,他在中国的战争中意外得到了《葵花宝典》修身养性的道德教诲,为日本管理朝廷之后的国家建设启示。
汉字的特质亦让他们对汉字书写产生了独特的欣赏之情。
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东野圭吾在一次访谈中曾有过这样的说法,众所周知,日本的汉字读音和日本语的读音不同,我在写作时通过汉字的形态和结构,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和日本语不同的新鲜感。
汉字的结构简洁明了,可以传达出超越语言本身的审美趣味,也说明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发现两国文化的奇妙相通之处。
日本文学中佛教的渗透也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在日本传统小说中,佛教经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公元1世纪末期,佛教首次传入中国,佛教教义中“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哲学思想被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元素。
在这种思想传入日本之后,不同层面的理解和加工,使得佛教元素更加的丰富和深度化。
比如,三岛由纪夫著名的小说《潮骚》即就映射出佛教智慧的精髓。
这部小说中的佛教教义是三岛由纪夫创造出的,他融合了佛教之“涅磐”概念与西洋之“犹大教”的神秘主义哲学,深层次地表达了永恒与短暂、纯粹与污浊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反映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及批判精神。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邻邦,自古以来便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两国在文化层面上也存在诸多共性。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加强了对于日本文化和语言的研究探讨,尤其是对于日本语言文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因素和主流意识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入手,分别从日语文字和家园意识两个层面,阐述日语语言文学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染,使得其文化与我国文化存在诸多共同点,无论是在汉字层面还是意识形态层面,都有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烙印。
但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广开门路,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日本文化既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有着西方文化的共性。
1.日本文学的内涵日本文学最早形成于8世纪,由于日本文字和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在日本文学形成初期,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
但是随着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日益开放变革,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也逐渐融入到日本文化当中,至此,日本、中国、西方,这三方的文化相互融合,加之日本的创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日本文化。
如今,各国之间的互通,也促使日本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本文学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日本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1)奈良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与中国文学有许多相同点,多以一些普通大众能够广泛接受的文学形式进行文学表达。
(2)平安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日本文学创作多以诗歌为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镰仓室町时期: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已非盛世,而是走向衰落,散文渐渐占领了文学创作的重要位置,写作特点多诙谐幽默。
(4)江户时期:此时,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文学作品的主要描述对象也开始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转移。
(5)明治时期: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思想得到解放,进入现代文学时期。
文学类学术论文设计题目大全
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新兴词缀研究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 论艺术真实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论审美变形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四、美学部分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六、古代文学部分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 曹操与诗文革新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八、语言学概论部分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3.汉语词义的演变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九、外国文学部分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十、民间文学部分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 论洪水神话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21.论×地的人物传说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23.论×地的英雄传说24.论×地的历史传说25.论×地的地方传说26.论×地的风俗传说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28.论×地的劳动故事29.论×地的家庭故事30.论×地的愛情故事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32.论×地的嘲讽笑话33.论×地的幽默笑话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42.论×地的民谣43.论×地的民歌44.论×地的山歌45.论×地的民间小调46.论×族民歌47.论×地的劳动歌48.论×地的农民苦歌49.论×地的长工歌谣50.论×地的工人苦歌51.论×地的妇女苦歌52.论×地的讽刺歌谣53.论×地的情歌54.论×地的仪式歌55.论×地的儿歌、童谣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57.论×地的政治谚语58.论×地的劳动谚语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60.论谜语的历史61.论×地的谜语内容62.论×地的谜语分类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64.论×地歇后语分类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66.论×地相声67.论×地快书、快板十一、古代汉语部分1.论汉字的性质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3.许慎六书说论评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24.形声字起源试论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26.《说文》省声研究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35.主谓间“之”字探源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类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文学类学术论文题目大全
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
“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
新兴词缀研究7。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
××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
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
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
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 论艺术真实2。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
日语语言文学下的中国文化源流解析
中外互鉴 |日语语言文学下的中国文化源流解析□彭蔷/文日本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再加上两国之间的历史往来,日本和中国在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在唐朝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十分发达,并且与邻国建立了友好往来,我国很多先进的文化传入日本,并对日本语言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之一,与我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日语课程,旨在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推动中日两国的交流和沟通。
在日语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解析,有利于语言习得者更好地把握日语语言文学的特征和内涵,提升日语学习水平。
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和研究。
1 日语语言文学的特点1.1 社会性特征明显语言文学中的社会性属性是指语言文学所处的社会背景,简单来说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
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因此,我们经常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个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内容。
由于受到日本地域性特征的影响,日本语言文化还与地区文化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在日语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了城市变迁的因素。
1.2 语言标记性日本语言文学还具有明显的语言标记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日语起源于汉语,这一点从日语的书写、发音等方面都得以体现。
同时日本是一个具有较强包容性的民族,善于运用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同时也善于保留自身的语言文化特征。
因此,在日本语言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新旧不断交替的现象,日语语言文学也在不断吸收发展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
1.3 家庭文化理念浓厚日语语言文学中带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理念,这是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和亲情的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家庭有着密切关联。
在日本早期有很多关于家庭题材的文学作品,从中可以体现出日本人民对于家庭幸福生活美好的向往。
2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表现形式2.1 作为安宁的象征在日语语言文学中关于中国文化的作品,多数作为安宁、和平的象征。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讽刺艺术深深吸引着读者。
他运用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对封建社会及其弊端进行了犀利的讽刺。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其语言魅力,并进一步探索其特点和影响。
一、鲁迅讽刺艺术的特点1.1破旧形象的塑造鲁迅在作品中经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来进行讽刺。
他用生动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那些陈旧腐败的社会形象。
比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他以疯狂的医生讽刺了自私和无知的封建士大夫;而在《阿Q正传》里,他以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和自嘲的心态。
1.2 锐利的语言鲁迅的讽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情节构思上,他还通过锐利的语言来强调对不公和荒谬的批判。
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运用大胆而犀利的辞藻,细致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各种弊端和虚伪。
例如《狂人日记》里的“我这样直爽的人,实在连被雷打的可能也没有…”这样的语言表达,巧妙地讽刺了一些善于掩饰自己的人。
1.3 挖掘封建伦理鲁迅善于通过讽刺揭示封建伦理的脆弱性和虚伪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的本性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冲突。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讽刺阿Q的人性缺陷,进一步揭示了整个社会伦理结构的虚假性和破败性。
二、鲁迅讽刺艺术的语言魅力2.1 独特的文学形式鲁迅在讽刺作品中采用自己独特的文学形式,运用夸张、反差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常常通过对比来达到讽刺的效果,例如在《阿Q正传》中,通过描写阿Q的自嘲和无知,使得讽刺更加深刻。
2.2 丰富的表现手法鲁迅的讽刺作品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他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语言更加生动,触动读者的情感。
通过这些手法,他不仅仅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更深入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风气的恶劣。
三、鲁迅讽刺艺术的影响3.1 对社会思潮的引导鲁迅的讽刺艺术对当时的社会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他通过对现实的直接揭示,使得人们思考,唤起了社会对封建伦理的质疑意识。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丰富多彩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幽默与讽刺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笑,也能够揭示社会现象的荒诞与荒谬。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中广泛应用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并探究其表达的深意和文化底蕴。
一、夸张与比喻夸张与比喻是汉语言文学中常见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描述和巧妙的比喻,作家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从而激发读者的笑点。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被夸张地描绘为身披金甲、手拿金箍棒,这种夸张的形象塑造使得读者不禁发笑,同时也凸显了孙悟空威武的形象。
在讽刺方面,《红楼梦》中袭人形容贾琏“世上少有”的才能,实际是在讽刺贾琏的愚蠢和无能。
夸张与比喻手法在幽默与讽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讽刺与嘲笑讽刺与嘲笑是汉语言文学中更为直接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作家通过对人物、事物或社会现象进行讽刺与嘲笑,揭示其中的荒谬与愚蠢。
例如,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讽刺手法,点燃了《狂人日记》中的讽刺烈火,通过对当时社会腐败现象的讽刺,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在传统的评书、相声等艺术形式中,嘲笑也是一种常见的幽默手法,通过对人物或事物的夸张描述和滑稽表演,引发观众的好笑。
讽刺与嘲笑手法使作品更具幽默感,同时也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三、谐音与双关谐音与双关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幽默表现方式,也是汉语言文学中经常运用的手法。
通过利用一词多义、谐音和形似字等语言特点,作家能够创造出搞笑的效果。
例如,民间笑话中经常出现的“冷笑话”,就是通过谐音与双关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谐音与双关也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常用手法。
同时,谐音与双关也能够为作品增添一种文化底蕴,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四、夸张与矛盾夸张与矛盾是汉语言文学中常见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通过夸张和虚构的手法,作家能够塑造出荒诞可笑的情节,令读者捧腹大笑。
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身形之大、本领之强都是夸张的表现,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蕴和意义诠释
文学批评知识:批評文學作品的文化意蘊和意義詮釋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旨在从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蕴和意义片面去分析和解读,以了解文学的现实价值和内在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
下面将从“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分别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批评。
一、“文化意蕴”的文学批评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是作家通过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文化思想和价值。
要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首先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一个文学作品只有被放在时代和文化背景中,才能更好地被理解。
例如《红楼梦》的文化背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礼仪观念和女性地位的低下,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表现了封建礼教的残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与分歧。
另外,文学作品中还要通过对人物、情节和风景的描绘来传达文化意蕴。
例如《红楼梦》中的“丢琼枝”和“葬花”的描写表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人情世故。
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也受到读者文化背景的影响。
同一部作品,因为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方式,这也造成了文学批评的多样性。
但是要理解文化意蕴,就需要对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文学作品,了解文化和历史。
二、“思想内涵”的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生命、爱情、理想和人物关系等内容,都是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同时,思想内涵穿透整个文学作品,表达了作家对世界、人生、人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相比于文化意蕴,思想内涵更注重思想的本质和内在的人性价值。
文学作品能够被广为接受,也是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人格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启示。
例如《简爱》,它的思想内涵表达了女性独立、自主和追求真爱的价值观念,带有一种革命的思想和现代化的精神。
同样,作为一个充满革命气息的小说,《红岩》揭示了革命的理想和信仰,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民的顽强与坚韧。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不仅仅呈现在人物塑造、情节和环境描写中,更是以作者的笔触为载体展现出来。
各文化中的讽刺文学
各文化中的讽刺文学讽刺文学是一种通过讽刺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批评社会现象的文学形式。
它以幽默、讽刺的方式,通过夸张、反讽、讥讽等手法,对社会中的不合理、荒谬之处进行揭露和批判。
各个文化中都存在着讽刺文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讽刺文学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中国的讽刺文学中国的讽刺文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讽刺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这部作品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对官场腐败、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此外,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作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虚伪。
二、西方的讽刺文学西方的讽刺文学也有着丰富的传统。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夸张描绘,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唐吉诃德》则是一部讽刺骑士精神和封建社会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唐吉诃德的描写,讽刺了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冲突。
三、印度的讽刺文学印度的讽刺文学以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主要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拉塔》中的《潘恩查坦特拉》。
这部作品通过对印度社会的揭示和批判,讽刺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迷信。
此外,印度的讽刺文学还以寓言故事为主要形式,通过动物和人物的形象,讽刺了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四、日本的讽刺文学日本的讽刺文学主要表现在戏剧和小说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谷崎润一郎的《红字》。
这部小说通过对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
此外,日本的讽刺文学还以戏剧形式为主,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讽刺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五、阿拉伯的讽刺文学阿拉伯的讽刺文学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故事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神灯》。
这个故事通过对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讽刺,揭示了阿拉伯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阿拉伯的讽刺文学还以诗歌形式为主,通过夸张的表达和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和文学态度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和文学态度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和文学态度来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文学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更好地反映和理解社会、人类和文化。
在文学批评中,文化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化精神是指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它包括文化传承、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等方面。
文化精神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文学批评中,我们需要关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从而深入探讨作品的文化内涵。
例如,杨绛的《我们仨》就是一部典型的文化精神强烈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文学笔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对于当代人们反思和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文学态度。
文学态度是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文学思想、文学形式和文学理念等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学的认知和对作品的创造方式的选择。
在文学批评中,文学态度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我们需要分析作品所表现的文学态度,从而探讨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部充满批判思想的作品,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现实社会的揭示,探讨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问题,展现了鲁迅独到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态度。
文学批评是一种必要的文化形式,它不仅可以促进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提高我们的文化品味。
在文学批评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文化精神和文学态度,从而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将文学作品融入到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和欣赏,以此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讽刺语言文学中包含的文化底蕴
讽刺语言文学中包含的文化底蕴讽刺在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是一类既普遍又独特的现象,这一手法往往能够达到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目的。
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还是通过语言展示人物性格等,讽刺的运用常常能够仅以寥寥数笔就使一个角色在平面的文字间立体呈现出来,甚至较其他长篇大论的描绘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讽刺语言文学中文化底蕴之正话反说论中国白话文中运用讽刺手法的开山鼻祖当属鲁迅先生。
其作品中的人物阿q孔乙己等可算是讽刺语言运用的集大成者。
比如阿q最著名的口头禅儿子打老子。
这个处于被剥削、压迫的社会底层流民式的人物明明承受着最严苛最残酷的生存考验,其人生可谓集中了几乎全部悲剧元素,然而愚昧的头脑与麻痹的精神却让他对自身遭受的悲惨待遇无知无觉,以至于连动物最本能的反抗都未曾出现,反而以自创的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甚至沾沾自喜。
阿q 最喜爱的口头禅既展示了这个悲剧人物性格中被扭曲到不自知状态的一面,又印证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暗指了这个人物必然走向悲剧性灭亡的结局。
还有孔乙己的窃书理论和君子固穷也是同样的正话反说。
孤苦伶仃的孔乙己从曾经的读书人沦落到以偷窃维持生存的最底层人群,然而陈腐思想的禁锢却让这个唯一站着喝酒又穿长衫的人仍然抱着儒生的一点念头维持自己所剩无几的自尊。
当乡里人嘲笑他偷书换钱喝酒时,他唯一敏感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于是结结巴巴地辩驳窃书&&不是偷。
至于君子固穷则更是自毁长城。
《论语》原文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指穷困境遇中,君子仍操守持中,小人就变得无恶不作。
孔乙己将窃书和君子固穷放在一起,已经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但他却还浑然不知。
鲁迅先生用这样的讽刺描绘此人,无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最好体现。
二、讽刺语言文学中文化底蕴之高度概括如同相声中抖包袱常常只是一句话就逗得观众哄堂大笑一样,文学语言中的讽刺也很难以滔滔不绝似的语言进行展示。
几个字、一行文的点到即止既是讽刺这一高明文字手段最强调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现,又是其文化底蕴中高度概括性的必然。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一、前言在文学创作中,讽刺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手法,对加强描写效果和提高描写深度具有重要作用。
讽刺语言的正确的运用,不但是衡量文学作品创作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语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文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结合目前讽刺语言的研究与运用,加强对讽刺语言中文化底蕴的理解,不但能够提高讽刺语言的运用效果,还能满足文学创作的现实需要。
因此,正确理解讽刺语言的文化底蕴十分重要。
目前来看,讽刺语言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精炼性、语言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独特性以及语言的针对性上。
二、讽刺语言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其语言的精炼性上在讽刺语言的运用中,正确了解其文化底蕴,是提高讽刺语言运用效果的关键。
从目前讽刺语言的运用来看,语言的精炼性是讽刺语言文化底蕴的重要特征之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讽刺语言通常都比较精炼,没有长篇大论在文学作品中,讽刺语言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言的描述效果,并且由于讽刺语言通常都是与字面意思相反,因此讽刺语言在运用中不适宜进行长篇大论,通常都以精炼的语言为主,达到点到为止的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讽刺语言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精炼性上,只有正确理解这一特点,才能保证讽刺语言在实际运用中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文学创作需要。
由此可见,讽刺语言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精炼性上。
2.讽刺语言在运用中以小段为主,概括性强基于讽刺语言的特点,以及讽刺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讽刺语言在运用中多数都是以中小段为主,其在具体运用中,通常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能够达到以较少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描述效果的作用,使短短的几句讽刺语言,就能够提高整个段落的描述效果。
由此可见,讽刺语言在运用中多数都是以小的段落为主,并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正确理解这一点,对讽刺语言的运用和提高文学作品创作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讽刺语言在语言形式上多以短句为主从讽刺语言的具体运用来看,讽刺语言在具体运用中长句子的情况比较少见,多数都是以短句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讽刺语言文学中包含的文化底蕴
作者:禹亚芬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9期
摘要:研究讽刺语言文学中包含的文化底蕴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一特殊创作手法的认识更好地对作品反映的社会主题、刻画的人物性格等进行深入理解。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讽刺语言文学中包含的文化底蕴,分别是正话反说、高度概括和多元性。
关键词:讽刺语言文学文化底蕴
讽刺在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是一类既普遍又独特的现象,这一手法往往能够达到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目的。
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还是通过语言展示人物性格等,讽刺的运用常常能够仅以寥寥数笔就使一个角色在平面的文字间立体呈现出来,甚至较其他长篇大论的描绘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讽刺语言文学中文化底蕴之正话反说
论中国白话文中运用讽刺手法的开山鼻祖当属鲁迅先生。
其作品中的人物“阿Q”“孔乙己”等可算是讽刺语言运用的集大成者。
比如阿Q最著名的口头禅“儿子打老子”。
这个处于被剥削、压迫的社会底层流民式的人物明明承受着最严苛最残酷的生存考验,其人生可谓集中了几乎全部悲剧元素,然而愚昧的头脑与麻痹的精神却让他对自身遭受的悲惨待遇无知无觉,以至于连动物最本能的反抗都未曾出现,反而以自创的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甚至沾沾自喜。
阿Q 最喜爱的口头禅既展示了这个悲剧人物性格中被扭曲到不自知状态的一面,又印证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暗指了这个人物必然走向悲剧性灭亡的结局。
还有孔乙己的“窃书”理论和“君子固穷”也是同样的正话反说。
孤苦伶仃的孔乙己从曾经的读书人沦落到以偷窃维持生存的最底层人群,然而陈腐思想的禁锢却让这个唯一站着喝酒又穿长衫的人仍然抱着“儒生”的一点念头维持自己所剩无几的自尊。
当乡里人嘲笑他偷书换钱喝酒时,他唯一敏感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于是结结巴巴地辩驳“窃书……不是偷”。
至于“君子固穷”则更是自毁长城。
《论语》原文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指穷困境遇中,君子仍操守持中,小人就变得无恶不作。
孔乙己将“窃书”和“君子固穷”放在一起,已经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但他却还浑然不知。
鲁迅先生用这样的讽刺描绘此人,无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最好体现。
二、讽刺语言文学中文化底蕴之高度概括
如同相声中“抖包袱”常常只是一句话就逗得观众哄堂大笑一样,文学语言中的讽刺也很难以滔滔不绝似的语言进行展示。
几个字、一行文的点到即止既是讽刺这一高明文字手段最强调“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现,又是其文化底蕴中高度概括性的必然。
例如,《祝福》中鲁镇的老女人没有在街面上遇到已经失魂落魄的祥林嫂,于是“特意”寻找她,听她再次述说自己悲惨遭遇后,一个个流泪叹息着“满足”地去了。
将“特意”和“满足”用在一个已经失去一切、一无所有的对象身上是一种诡异,其字面之下的隐藏十分丰富:比如通过又一次挖出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反衬出自己现存生活的幸福,让一无所有的人重复其一无所有的过程从而使自己显得更加富足等。
仅仅用这两个词已经足以展示出这些老女人们满满的恶意和扭曲的心灵,这比大张旗鼓地批判“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来得隐晦,却也更加强烈。
[1]
三、讽刺语言文学中文化底蕴之多元性
语言文学中运用讽刺手法没有固定位置、模式等的局限,无论是对人物动作的刻画还是在对话中使用等都十分灵活,呈现出典型的多元性。
比如阿Q在过堂画押时“立志”要把这个即将终结他生命的圆圈画得尽量圆,于是“使尽了平生的力”,却不料持笔的手不听使唤,“一抖一抖”,而在他不断抖动中看似要画成一个圆圈了,却意外地“一耸”,结果圆圈最终成了“瓜子模样”。
在这样一个决定他最终命运的场合下,阿Q所思所想及其行动仍然是一副无知无觉愚昧至极的状态,浑浑噩噩、不着边际地对着一个圆圈使力。
通过对其如漫画一般的夸张刻画,作者对阿Q的愚民性进行了深刻的讽刺、辛辣的揭露。
而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给了小孩子几颗茴香豆后,见盘子里已所剩无已便“着了慌”,先是伸手盖住盘子,又嘟囔一句“不多了”,接着摇头晃脑起来“多乎哉,不多也”。
这些动作和语言无一不体现了一个穷困潦倒又依然酸腐不已的腐儒滑稽可笑的举止。
一方面寥寥几颗茴香豆便足以让他恐慌而自然地伸出手遮挡盘子,另一方面又还要忍不住地拽文。
言谈举止全方位的讽刺,让一个深受封建陈腐思想毒害的形象跃然纸上,生存的艰难和顽固的科举教育残余影响双重夹击下的人性只剩下了困窘。
四、结语
讽刺语言文学是文学艺术类别中相当特殊的手法之一,以讽刺喻人、喻事、喻时代常常使其较其他形式隐晦,却也更加深刻、辛辣,具有直指人心的强大力量。
讽刺手法运用的娴熟程度及其揭露的彻底性通常也是衡量此类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而对其文化底蕴的理解与掌握则往往决定着对作品主旨与精神的认知与参悟。
[2]
参考文献:
[1]高兴兰.特殊的视角深刻的批判——从讽刺艺术角度解析《我是猫》[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2).
[2]满蓉.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人物性格塑造及语言解读[J].作家,2013(12).
(作者简介:禹亚芬,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