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B.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C.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 诺瓦克病毒是RNA病毒,人生食其污染的贝类会引发急性腹泻。

对此描述正确的是()A. 该病毒进入消化道后,在消化液中进行增殖B. 该病毒遗传信息储存在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中C. 该病毒在自身核糖体上合成有关的蛋白质D. 该病毒可以用普通的培养基培养3. 在25℃左右的环境里,喜马拉雅兔的毛色呈现“八端黑”的特点,即四肢和头部的尖端、尾巴和耳部的毛为黑色,其余部分为白色;但在>30℃的环境里长出的毛全为白色。

如果除去躯干上一部分毛,再放到<25℃的环境中,新长出的毛是黑色的。

关于以上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喜马拉雅兔的白色毛和黑色毛是一对相对性状B.“八端黑”的出现说明白色对黑色是不完全显性C.喜马拉雅兔其毛色表现型受环境的影响D.不同颜色的喜马拉雅兔的基因型可能相同4. 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内部分代谢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内:CO2→C3→C6H l2O6,线粒体内:C6H l2O6→C3→CO2B.两种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且其能量转换都只发生在膜上C.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消耗D.叶绿体代谢产生的水可以被线粒体利用,线粒体代谢产生的水也可以被叶绿体利用5. 下图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其中℃、℃、℃依次代表()A.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多糖B.糖蛋白、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C.磷脂分子、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D.蛋白质分子、磷脂分子、多糖6. 科研人员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培育转基因烟草,如图℃℃℃为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的三种转基因烟草的体细胞示意图。

海南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海南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4年高二年级10月校考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涂选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目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保留本试卷,答题卡交回监考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上符合题目要求的)、1.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

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B.与绿茎番茄杂交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2.水稻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既发生减数分裂,又进行有丝分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B.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ⅡC.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复制D.有丝分裂保证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间遗传的稳定性3.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4.一种家鼠的毛色为黑色,在一个黑色鼠群中偶尔发现了一只黄色雌家鼠。

后来这个鼠群繁殖的家鼠后代中出现了多只黄色雌鼠和雄鼠。

让黄色鼠与黄色鼠交配,其后代分离比总是接近2黄色:1黑色。

下列推理结论正确的是()A.最初出现的黄色雄鼠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B.该鼠群中的黄色家鼠均为杂合体C.控制黄色与黑色的基因之间的差别在于碱基对的数目不同D.一对黄色家鼠繁殖形成一个新的种群,理论上黄色与黑色基因的频率相等5.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

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 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B. L点→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D. 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2. 关于如图所示黏性末端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丙黏性末端是由两种限制酶作用产生的B. 乙中的酶切位点在A与G之间C. 如果甲中的G突变为A,则该限制酶不能识别该切割位点D.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所用的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分别作用于a处和b处3. 关于生物的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成年人排尿量会相应增加,逐渐消瘦,体重减少B.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有利的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会减少D.摄盐过多后再增加饮水量,不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恒定4. 下列有关氨基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 自然界中氨基酸总共有21种B.R基是区别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征之一C.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必需自身合成的氨基酸D.8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八肽链,包含了7个肽键5. 关于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③、③、③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B.③、③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C.③、③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③进行的场所为核糖体D.③、③、③所需的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6. 当人看到“酸梅”二字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完成该反射活动不需要语言中枢的参与B.在相应的反射弧中,感受器是眼,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C.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D.这一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7. 科研人员研究肥胖与血糖调节的关系,他们给志愿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液,然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如下图。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将一黑色公绵羊的体细胞核移入到白色母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并将此卵细胞植入一黑色母绵羊的子宫内发育,生出的小绵羊为()A.黑色公绵羊B.黑色母绵羊C.白色母绵羊D.白色公绵羊2. 在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直接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器有()A. 高尔基体和中心体B. 高尔基体和核糖体C. 核糖体和叶绿体D. 中心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3.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力是在与抗原的接触中获得的B.免疫是机体对外源性的异己的识别C.皮脂腺分泌脂肪酸杀菌属于免疫D.巨噬细胞吞噬病毒是特异性免疫4. 如图表示真核细胞内ATP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能量A和能量B都是化学能B. 催化反应①和反应①的酶相同C.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反应①①进行得更快D. 植物细胞所需的能量均来自能量B5. 如图所示,一个蛋白质分子由两条多肽链(含52个氨基酸)和一个环状肽(含20个氨基酸)组成,它们之间由二硫键(两个一SH形成一S—S—)相连,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为a,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蛋白质共有肽键70个B. 该蛋白质的分子量为72a-1264C. 该蛋白质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氨基和两个游离的羧基D. 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72个氮原子和75个氧原子6. 下列不属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A. B.C. D.7. 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时,向2 mL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后,摇匀,再注入4滴NaOH溶液,摇匀,溶液呈紫色B. 只有脂肪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C. 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试剂成分相同,但是溶液浓度、使用比例和方法不同D. 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8.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无法摧毁大多数病毒B. 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C. 记忆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D. 必须在抗体、溶菌酶和淋巴因子的参与下,吞噬细胞才能发挥作用9. 人体健康与免疫调节息息相关。

海南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B.同一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彼此交配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D.广口瓶中饲养的全部果蝇是一个种群2.用生长素和秋水仙素分别处理二倍体番茄的花蕾和幼苗,成熟后所获得的果实中分别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A.2和4B.2和2C.4和2D.4和43.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A.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体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4.诱变育种是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诱变育种A.使生物进行对人有利的突变 B.按计划定向改良,有利变异稳定C.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 D.含A、B、C三项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NA连接酶最初是从人体细胞中发现的B.限制酶的切口一定是GAATTC碱基序列C.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惟一用作运载目的基因的运载体D.利用运载体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的过程可称为“克隆”6.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7.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量的个体,其中AA 个体为40% ,Aa个体为50%,aa个体为10%,则A、a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40% 、10%B.40% 、60%C.65% 、35%D.35% 、65%8.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产生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9.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10.人体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称为。

2019-2020学年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下列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A. 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B. 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C. 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D. 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生物『答案』A『解析』『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即“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这个事实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观点。

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 利用发酵技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菌可制成酸奶B. 酿酒过程中密闭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C. 面团“发起”是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D. 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答案』B『解析』『详解』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酸奶有一种特殊的酸味,A 正确;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一段时间内,密封的时间延长,酒精量就越多,但当酒精达到一定浓度后,酵母菌将停止发酵,酒精含量不再增加,B错误;C、面团“发起”是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C正确;D、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 细胞学说完全是由施莱登、施旺和魏尔肖建立的C. 细胞学说创立后仍然需要不断修正D.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答案』C『解析』『详解』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但没有体现出多样性,A错误;B、细胞学说建立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B错误;C、细胞学说创立后仍然需要不断修正和发展,C正确;D、在细胞学说中没有涉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问题,D错误;故选C。

海南省海口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

海南省海口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

海南省海口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内无机盐含量主要通过泌尿系统调节,此外汗液也可以排出部分无机盐。

盛夏高温环境中,为及时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应注意补充一些()A.可乐B.盐开水C.糖开水D.牛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淡盐水含有含钠的无机盐,能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

考点: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

2.动物园节肢动物展馆举办昆虫展,请你帮工作人员辨认,都属于昆虫的一项是A.蜜蜂、蜘蛛B.对虾、蟋蟀C.蝗虫、蜈蚣D.蚊子、蝴蝶【答案】D【解析】【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两对翅,有三对足,有外骨骼。

如蝴蝶、蚊子、苍蝇、蜻蜓、蜜蜂、蝗虫等。

【详解】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两分、有4对足,没有翅,属于蛛形纲,A不符合题意。

虾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B不符合题意。

蜈蚣属于节肢动物中的多足纲,C不符合题意。

蚊子、蝴蝶具有两对翅,有3对足,都属于昆虫,D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各种生物的特征。

3.“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说明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下列变异现象中,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是A.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患白化病的儿子B.太空育种形成的太空椒个大质优C.爱美女士手术后形成的高鼻梁D.杂交水稻产生的高产性状【答案】C【解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ABD、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白化病的儿子,太空育种形成的太空椒个大质优,杂交水稻产生的高产性状都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是遗传的变异;C、爱美女士手术后形成的高鼻梁是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不能遗传给后代,是不遗传的变异。

故选C。

4.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B.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并不总是有害的C.不能随意引进某种动物,否则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D.蜜蜂采集花粉时,能帮助植物传粉【答案】A【解析】【分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A卷)及解析

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A卷)及解析

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A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E段细胞完成有丝分裂过程B.图中代表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的是实线C.F~I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B点和G点都发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2.若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碱基组成如下图,则此生物最可能是()A.T2噬菌体B.肺炎双球菌C.烟草花叶病毒D.酵母菌3.某单链DNA可以催化两个底物DNA片段之间的连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DNA分子中,嘌呤数一定等于嘧啶数B.该DNA分子中,碱基数=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C.该DNA分子作用的底物和R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是相同的D.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有2个磷酸和1个含氮碱基4.研究发现DNA复制需要多种蛋白质参与,其中Rep蛋白可以将DNA双链解旋,单链结合蛋白可以和解旋的DNA单链结合,并随着子链的延伸而与DNA单链分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Rep蛋白能使A与C、T与G之间的氢键断裂B.低温处理DNA分子也可以使DNA双链解旋C.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单链结合蛋白与DNA单链结合不利于DNA新链的形成5.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产生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皱粒豌豆的产生属于基因突变B.此题能够表现基因对生物体性状的直接控制C.插入外来DNA序列导致基因数目增加D.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6.下图所示结构出现在人体细胞核中进行的某一生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过程共涉及5种核苷酸B.在不同组织细胞中该过程的产物相同C.该过程可能是转录或逆转录D.该过程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和ATP的消耗7.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其科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工授粉后可不进行套袋处理B. 孟德尔提出的分离定律,极好地解释了F2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由此证明该定律的正确性C. 子代中特殊分离比的出现,依赖于遗传因子的分离、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以及一定的样D. 若以F2的高茎豌豆自交,且每株收获相同数量的种子,种植后矮茎植株约占2/38.如图为某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假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如果Ⅲ-1患有该遗传病的概率是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病致病基因为核基因B.该病致病基因为隐性C.Ⅰ-1为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Ⅱ-3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父亲9.部分基因在果蝇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Ⅰ和基因Ⅱ不可能决定果蝇的同一性状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基因Ⅰ和基因Ⅱ之间可发生互换C.图示为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绝对位置D.雄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其雌性亲本10.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中的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因素,使作物萌发的种子发生基因突变。

海南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种群层次的是()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B.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C.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D.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2.下列各项叙述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C.一个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D.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的总数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未标志的鼠和1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A.125只/公顷B.100只/公顷C.75只/公顷D.50只/公顷4.下列是四位同学在进行生态调查时所画的四条食物链(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其中最准确的是()A.昆虫→青蛙→蛇B.果树→害虫→食虫鸟C.果树←害虫←食虫鸟D.水果→树→害虫→食虫鸟5.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6.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A.水源和土壤B.细菌和真菌C.各种动植物D.有害的生物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9.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山不容二虎”﹣﹣能量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原理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11.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依次是()A.光照、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温度、食物1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1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14.白蚁的消化道中生活着多鞭毛虫,能分泌一种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若杀死这种原生动物白蚁就会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存.白蚁与多鞭毛虫的关系是()A.种内互助B.寄生C.互利共生D.捕食15.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1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17.下列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B.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D.沙丘上进行的演替18.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A.0.8%和0.16%B.4%和0.8%C.4%和1.6%D.20%和4%19.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何方式实现?()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20.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只有2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5.8×107kJ21.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A.1kg B.10kg C.125kg D.1000kg22.下列有关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仍可正常生存D.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3.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假如鹰的食物来自兔子,来自老鼠,其余来自蛇,那么鹰要增加20g体重,最多消耗植物()A.4600g B.900g C.800g D.5600g二、综合题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图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①~④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羊属于.属于自养生物是(填图中序号).(2)从图中可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4)生态系统成分中除了上述图解中的成分外,还包括.2.如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 ,B ,C .(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3)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3.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用字母表示).(2)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 kJ.4.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①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④若在t 2时种群数量为N ,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 (2)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5.图1是某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E 表示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 1、E 2、E 3、E 4分别表示蜗牛、杂食性小鸟、鼠、野兔同化的能量.请回答:(1)草属于生产者,蜗牛、野兔等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 .(2)鼠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 的形式散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3)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属于 消费者,蜗牛与野兔的种间关系为 .(4)此地曾经发生火灾导致动植物大量死亡,后来由于环境适宜,又变得生机勃勃,这种演替属于 .(5)调查人员随机设置样方调查蜗牛的种群密度,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如图2,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 个.调查该地区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海南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种群层次的是( )A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B .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C .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D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答案】D【解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解:A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 错误;B 、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层次,B 错误;C 、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C 错误;D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属于一个种群,D 正确.故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2.下列各项叙述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 .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C .一个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D .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的总数【答案】B【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种群密度越高.解: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B、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称为种群密度,B正确;C、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而不是一个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C错误;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能称为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B.【考点】种群的特征.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未标志的鼠和1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A.125只/公顷B.100只/公顷C.75只/公顷D.50只/公顷【答案】B【解析】根据重捕取样中的标记比例和样方总数中的标记比例相等,因此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解: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25×(30+10)÷10=100(只),由于调查范围是1公顷,故密度为100只/公顷.故选:B.【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4.下列是四位同学在进行生态调查时所画的四条食物链(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其中最准确的是()A.昆虫→青蛙→蛇B.果树→害虫→食虫鸟C.果树←害虫←食虫鸟D.水果→树→害虫→食虫鸟【答案】B【解析】食物链的书写原则:①起点是生产者,②→指向捕食者,③终点是最高营养级.解:A、没有生产者,A错误;B、有生产者、消费者和最高营养级,→指向捕食者,B正确;C、→的方向指反,C错误;D、水果和树都是属于生产者成分,D错误;故选:B.【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5.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A、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内容,A正确;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B正确;C、在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C错误;D、由C分析可知,D正确.故选:C.【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6.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A.水源和土壤B.细菌和真菌C.各种动植物D.有害的生物【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概念.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解:ABCD、森林生物群落包括这个森林中的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如阳光、空气、水源和土壤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A、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故A正确;B、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故B正确;C、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故C正确;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故D错误.故选:D.【考点】群落的演替.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组成,A错误;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B正确;C、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要比草原生态系统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C正确;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D正确.故选:A.【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山不容二虎”﹣﹣能量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原理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解:A、“一山不容二虎”﹣﹣能量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原理,A正确;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正确;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能影响环境,D错误.故选: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10.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答案】D【解析】1、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3、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故选:D.【考点】种间关系.11.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依次是()A.光照、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温度、食物【答案】A【解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为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故选:A.【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1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解:A、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B、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D、看家狗外出时撒的尿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故选:D.【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故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故B错误;C、再分析a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故C正确;D、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故D错误.故选:C.【考点】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14.白蚁的消化道中生活着多鞭毛虫,能分泌一种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若杀死这种原生动物白蚁就会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存.白蚁与多鞭毛虫的关系是()A.种内互助B.寄生C.互利共生D.捕食【答案】C【解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根据题干信息“白蚁的消化道中生活着多鞭毛虫,能分泌一种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若杀死这种原生动物,白蚁就会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存”,说明白蚁和多鞭毛虫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故选:C.【考点】种间关系.15.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答案】D【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8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在一段时间内,由食物链可知: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乙是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丙→丁→甲→乙中,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解:A、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A错误;B、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C、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C错误;D、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D正确.故选:D.【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的数量变动.。

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市一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市一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市一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1.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帕博通过从4万年前的人骨骼中提取到遗传物质,开创了用古基因组学来探索远古人类进化史的先河。

曲靖师范学院的某教师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鱼化石,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的这段历史。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比较不同生物DNA碱基序列可以揭示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C.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供能机制不能体现生物界的统一性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2.随着海水的升温,珊瑚虫易受到施罗氏弧菌感染,从而导致白化。

科学家先用抗生素处理海水,杀死这些细菌,然后提高水箱里海水的温度,此时珊瑚就不会白化。

10年后,重复以上实验珊瑚均白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珊瑚虫中施罗氏弧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B.抗生素处理使施罗氏弧菌发生了基因突变C.施罗氏弧菌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珊瑚虫与升温的海水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3.稳定性选择和单向性选择是自然选择中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后者是在种群中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

下列关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受工业发展影响,桦尺蠖黑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桦尺蠖黑化现象是工业污染导致其发生定向变异B.工业污染前后由于桦尺蠖物种没有改变,则其没有发生进化C.单向性选择导致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其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D.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稳定性选择4.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须过程B.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鱼A和C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D.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5. 160年前,24只野兔被带到了澳大利亚,一个世纪后野兔的数量超过六亿只。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B. 蛋白质工程能生产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C. 对蛋白质的改造是通过直接改造相应mRNA来实现的
D. 蛋白质工程的流程和天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蛋白质工程能对现有的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而基因工程原则上能生产自然界原有的蛋白质.
8.下图为烟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过程①获取的根组织块应做较彻底的灭菌处理
B. 过程②应根据要求使用适宜的培养基
C. 过程③表示脱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用X细胞包裹人工种皮可获得烟草人工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烟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流程图,其中①表示获得外植体的过程,②为脱分化过程,③为再分化过程,④是获取愈伤组织细胞,⑤为个体发育过程。
D、若用cDNA作模板,需要检测出总mRNA数目和某基因的mRNA数目,才能计算某基因的转录水平,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及具体过程等基础知识,能与体内DNA复制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重组质粒pZHZ2的构建过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各种工具的特点和作用;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明确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3.用PCR技术将DNA分子中的A1片段进行扩增,设计了引物Ⅰ、Ⅱ,其连接部位如图所示,x为某限制酶识别序列。扩增后得到的绝大部分DNA片段是右图中的

2019-2020学年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以一个有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

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接近3:1,这些叶舌突变型都能真实遗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 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C. 实验结果表明,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D. 将甲的F1自由交配,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3/82.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 普通小麦花粉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其发育形成的个体是三倍体B.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此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 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这是由于秋水仙素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D.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但在育种上仍有一定的价值3.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B.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外周神经系统C.脑和它所发出的神经构成中枢神经系统D.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 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5. 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现在发现的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B. 都能够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 由突触前膜释放,消耗能量D. 神经递质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6. 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群落的是A.闽江里的全部生物B.黄河里的全部鱼C.武夷山中的全部植物D.太湖中的全部微生物7. 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膜上发生的生化反应。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海口中学高三生物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报道,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将一本大约有5.34万个单词的书籍编码进不到亿万分之一克的DNA微芯片中,然后成功利用DNA测序来阅读这本书。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使用DNA遗传物质储存数据量最大的一次实验。

下列有关D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测序实际就是确定基因在DNA中的排列顺序B.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C. 不同个体的相同组织细胞中的核DNA是相同的D. 每个DNA分子中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2. 如下图所示,1、2为物镜长度,3、4为目镜长度,5、6为观察时物镜与标本切片间距离,哪种组合情况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A. 1、3、5B. 2、4、6C. 2、3、5D. 2、4、53. 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蛙心进行的实验中发现,用不含钙和钾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其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

该实验说明钙盐和钾盐()A. 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着重要作用B. 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C. 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D. 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4.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C. 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5. 将生理状态相同、大小相似的多只家兔均分为甲、乙2组,2组家兔分别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肾上腺素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甲组家兔血糖浓度下降,乙组家兔血糖浓度升高。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因缺少对照,该实验不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B.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家兔初始血糖浓度C.实验过程中,甲组家兔可能会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症状D.肾上腺素可能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功能6.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用进废退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7. 下列关于糖类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B.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时无需在热水浴中加热C.单糖可以进一步被水解成更简单的化合物D.甘蔗是用于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8.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都出现的现象是()A 同源染色体分离 B. 着丝点分裂C.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D. 染色体复制9.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一、选择题1. 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 可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ATP和酶等C. T2噬菌体可以侵染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硝化细菌等多种细菌D.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答案】D【解析】【分析】在探究遗传的分子基础道路上,有很多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其中著名的三大实验为: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为活体转化和离体转化,活体转化得到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得R型转成S型;离体转化实验分别将S中的物质转入到R型中,得到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示踪法分别标记噬菌体外壳和噬菌体的DNA,得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结论。

③烟草花叶病毒实验:分别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和RNA去感染烟草,得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的结论。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只能用活细胞来培养它,先要用带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再分别培养噬菌体,两次培养才能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A错误;B、模板还是噬菌体自身的,B错误;C、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的病毒,C错误;D、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涉及到DNA的纯度问题)更具说服力,D正确。

故选D。

2. 某双链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2∶3∶5∶10。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B. 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2∶2∶3∶3C. 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为4400种D.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三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700个【答案】D【解析】【分析】DNA由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C与G配对。

【详解】A、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一个碱基突变后,可能最终翻译出的氨基酸不变,这样性状不会改变;如果突变发生在内含子或者发生隐性突变等,生物性状也不会改变,A错误;B、该DNA分子一条链中A∶T∶G∶C=2∶3∶5∶10,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第二条链的碱基比例为T2∶A2∶C2∶G2=2∶3∶5∶10,所以两条链中所有碱基的比例A∶T∶G∶C=5∶5∶15∶15=1∶1∶3∶3,B错误;C、该DNA分子共有800个碱基,即碱基对400个,很容易计算出DNA种类可达4400种,但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400种,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腺嘌呤A所占的比例为1/8,因此含有腺嘌呤A的数目是800×1/8=100,则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三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00×(23-1)=700个,D正确。

故选D。

3. 对有关细胞核的染色体、DNA、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②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③基因是DNA片段,DNA是基因的集合④人胰岛B细胞能够合成胰岛素而胰岛A细胞不能合成,是由于胰岛A细胞不含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⑤DNA指纹技术是检测DNA上的碱基种类、碱基排列顺序A. ①③④B. ①④⑤C. ③④⑤D. ②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系列,在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生物和DNA病毒)中是一段DNA,在RNA病毒中是一段RNA。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成分有DNA、蛋白质和少量的RNA,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核DNA的载体。

【详解】①染色体复制后就是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①正确;②联想和分析三者在细胞分裂以及受精作用的所发生的行为过程(成对联会、分离并随细胞分裂和融合而传递),三者行为基本一致,②正确;③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包括基因片段与非基因片段,不是基因相加就等于DNA,③错误;④应该是同一个体所有体细胞含的基因相同,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④错误;⑤运用合适的酶将DNA切成片段,然后电泳使之分开形成DNA指纹图,DNA上碱基都是4种,测序(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DNA上的所有碱基对排列顺序)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任务,⑤错误。

故选C。

4. 结合下图及有关过程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B.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能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C. ①②③④⑤每个过程中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 DNA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RNA为单链则没有氢键【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为中心法则的表示,分析可知①代表DNA复制,②代表转录,③代表翻译,④代表RNA 复制,⑤代表逆转录。

【详解】A、图中包括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因此包括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A正确;B、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因此是可以的,B正确;C、据分析,①②③④⑤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D、DNA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但RNA中tRNA中有部分双链结构,就有氢键,D错误。

故选D。

5. 从某动物产生的精子中提取出四个,经测定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

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与突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四个精子至少来自两个精原细胞B. 这四个精子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C. AB、ab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D. AB、Ab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

因此,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不考虑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

【详解】A、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精原细胞基因型应该是AaBb,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形成2种精子,题干中AB和ab可能来自于一个精原细胞,而Ab和aB可能来自另一个精原细胞,所以这四个精子至少来自两个精原细胞,A正确;B、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所以这四个精子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子,所以AB、ab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D、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则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两种精子所含基因应该完全不同,所以AB、Ab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B。

6. 如图为基因组成为Aa的动物在形成精子过程中某一时期示意图。

下列对此细胞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2号染色单体上与A相同位置的基因最可能是aB. 此图已发生交叉互换,为减Ⅰ中期示意图C. 图中染色体个数与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是1:2D. 若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将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1号和2号染色体为发生了部分交叉互换的染色体,1号染色体上有基因A。

【详解】A、此图用颜色表示染色体来源于父本、母本,因此A、a颜色也应该不同,1号染色单体与2号染色单体是复制得来,因此2号染色单体上与A相同位置的基因应该相同,也是A,若不同则基因突变,为a,则应该为黑色,图中还是白色,因此应该为基因A,A错误;B、识图判断为减I中期,根据颜色判断已经交叉互换,B正确;C、图中染色体为4条(因共有4个着丝点),每条染色体含2个染色单体,每个染色单体含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是双链,因此染色体个数与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为1:4,C错误;D、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不同,D错误。

故选B。

7.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F1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为1:1,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前提B. 通过测交实验,统计后代数量,发现高茎:矮茎=1:1,属于其演绎推理部分C. 设计测交只是用来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D.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为了解释3:1分离比,孟德尔提出了假说。

假说的核心内容是: F1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

如果假说正确,那么他推测用F1和隐性的个体杂交(测交)的结果应该是1:1。

这便是演绎推理。

最后,假说的正确与否还要看实验的结果,如果测交实验的结果与预期的相符,则说明假说正确,若不符,则说明假说错误。

【详解】A、雌配子中D:d=1:1,雄配子中D:d=1:1,一般雄配子数量远远大于雌配子数量,雌雄配子数量一般不可能为1:1,A错误;B、通过测交实验,统计后代数量,属于实验验证阶段,B错误;C、测交可以测定F1的基因型,但设计测交的根本目的是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也就是验证其假说(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错误;D、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若不能随机结合,无法出现3∶1的分离比,D正确。

故选D。

8. 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且在幼苗阶段死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B. 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成熟后代表现型为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1∶1C. 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3次,成熟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8D. 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答案】C【解析】【分析】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时,Aa和AA个体表现型不一致,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且在幼苗阶段死亡,将不会发育成熟,无法参与交配产生后代。

【详解】A、浅绿色植株基因型为Aa,自花传粉,子代基因型为AA∶Aa∶aa=1∶2∶1,因aa 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A正确;B、浅绿色植株(Aa)与深绿色植株(AA)杂交,其成熟后代表现型为深绿色(AA)和浅绿色(Aa),且比例为1∶1,B正确;C、浅绿色植株(Aa)连续自交3次,每一代的aa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因此其不参与繁殖,进行推理后应该是2/9(即2/(2n+1)),C错误;D、因aa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