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合集下载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案

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
旧中国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发生的恶性通货膨 胀,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有人曾作过这样的统计: 1937—1949年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如下: 1937年 可买黄牛2头; 1945年 可买鸡蛋2个; 1938年 可买黄牛1头; 1946年 可买肥皂1/6块; 1939年 可买猪1头; 1947年 可买煤球1个; 1941年 可买面粉1袋; 1948年8月可买大米0.0024 16两 1943年 可买鸡1只; 1948年5月可买大米0.000000000185两 (即1粒大米的2145/10000000)
1把斧子
=
15千克大米
结论:不同商品相交换,说明两者都有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斧子和大米的使用价值不同,它们能进行交换说 明它们的价值相等。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p4)
中国古代货币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原始社会后期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 一只羊=1把斧子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赚钱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亏不赚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亏本
商品生产者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缩短 结论: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
下雨露天菜场蔬菜降价,苹果遭雹灾减少, 价格高于往年。 气候 冬季皮衣卖出好价钱,夏季打折出售;同 一种西瓜刚上市每斤卖到几元,大量上市后只 卖几角。 时间 羽绒服在东北卖出高价,在海南降价也少 有人买;沿海地区海鲜价格便宜,内陆省份 得付出高价。 地域
劳动产品
商品
试一试:
你认为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自然界 的空气 母亲为你 织的毛衣 雪山上待 售的氧气
你在使 用的笔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商品交换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让学生了解消费的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商品交换的概念和意义2. 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3. 商品消费的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4. 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者保护5. 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品交换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概念、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者保护,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商品交换的具体操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商品交换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概念、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者保护,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商品交换和消费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商品交换和消费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商品交换与消费》相关章节。

2. PPT课件:制作商品交换与消费相关内容的PPT课件。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交换实例,如市场买菜,引发学生对商品交换的思考,引入新课。

2. 讲解商品交换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结合PPT课件,讲解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阐述商品交换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介绍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如自愿、等价、公平)和方式(如物物交换、货币交换)。

3. 分析消费的概念、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讲解消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消费不仅仅是购买商品,还包括使用、处置等过程。

分析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如个人需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社会舆论等。

4. 讲解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者保护:介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如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等),讲解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措施和途径,提高学生的消费者保护意识。

中职《政治经济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

中职《政治经济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
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不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商品。
思考:P3《走进生活》
2、商品的基本属性(8分钟)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劳动(体力和脑力)。
(2)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辨析:“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商品都有使用价值。”
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货币符号,纸币不是商品,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补充: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例:越南用麻袋装钱去买东西;现在物价飞涨,青菜从几角涨到几块。
思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好不好?
以上两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师:第一句话是错误的,氧气有使用价值,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它就不是商品。但是医院的氧气罐中的氧气就是商品,因为它必须要通过交换(购买)才能取得。
思考:两种不同的商品如何进行等价交换呢?
比如一把斧头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交换是等价的呢?
师:这就由商品的价值量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来衡量,一把斧头能够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交换,说明它们所包含的人类的劳动量相同,也就是价值量相同。
体验:你在日常生活中以哪种消费心理为导向?
3、科学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统筹兼顾,合理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拓展思考:你对信贷消费理解吗?你对这种消费方式有什么看法?
补充:国外的消费方式和国内消费方式的对比。
三、课堂小结(4分钟)
师: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让学生了解消费的概念和类型。

4. 让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2. 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3. 消费的概念和类型4. 合理消费的重要性5. 提高消费素质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类型,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商品交换的起源、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合理消费和提高消费素质的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消费的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合理消费的概念。

4. 重要概念:讲解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5. 提高消费素质:讲解提高消费素质的方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的起源、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类型,以及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模拟:设定商品交换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商品交换的过程。

3. 实际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消费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消费观念的认知。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第一章:商品与交换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理解交换的概念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商品的定义和特征:使用价值、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交换的概念和意义: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商品和交换的基本概念。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案例。

1.4 教学活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举例说明商品的特征。

讲解:讲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解释交换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案例,让学生理解交换的意义。

第二章:货币的产生与职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职能。

2.2 教学内容:货币的产生过程: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案例分析法:分析货币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2.4 教学活动: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商品与交换,引出货币的产生。

讲解:讲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和职能。

案例分析:分析货币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让学生理解货币的重要性。

第三章:价格与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让学生理解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3.2 教学内容: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决定价格。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解释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3.4 教学活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讲解:讲解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解释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第四章:市场与竞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市场的概念和作用。

让学生理解竞争的意义和作用。

《经济政治职业生活》教案一——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经济政治职业生活》教案一——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创境激趣:介绍案例(金钱的的故事) 引思明理:请同学们谈谈对金钱的看法;你如何评价救人先谈钱、一切向“钱”看的行为?
一.正确对待金钱 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生: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第 7 页中 “案例”内容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发言总结出的关于商品、货币、货币的职能的正确认识。 师:对学生代表交流的情况给予肯定,并再次带领学生归纳知识要点。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 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储存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五种职能。 2、从纸币到信用卡 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纸币的发行既不是越多越 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当我们遭遇纸币时应当如何处理?)认真阅读课文,然后主动起来回 答以上问题。 师:同学们能否归纳一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异同,请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归纳总结的 情况。 3、要做金钱的主人 生: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活动在线”谈谈对金钱的理解,谈谈如何去做金钱的主人。 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要点去正确做金钱的主人:
价格下降
扩大生产 供过于求
2
3、树立创新、质量、效率意识 生:认真阅读课文“活动在线”,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在上述事例中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创新、效率的重要性。
(一) 教 学 步 骤 及 师 生 活 动
第 3 课时 创境激趣: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第 17 页(2011 中国汽车消费者购车关注要素),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引思明理: 我们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呢?影响我们的消费因素又有哪些呢?怎样 才能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呢?

新编[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PPT

新编[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PPT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PPT商品的交换与消费(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1、识记: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2、能力目标:理解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的产生三、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游戏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你参加过我校的跳蚤市场吗?联系教材P2—3思考:(1)同学们在跳蚤市场上买、卖的是什么?(2)设想你将加入到这一市场,你会买(或者卖)什么?想想你们为什么要进行交换?(3)什么是商品?商品交换是如何产生的?讲授新课1、商品和货币1、什么是商品(1)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P2师:在这里我们要从两方面了解商品?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产生的。

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不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出来的不是商品思考:某菜农有400千克大白菜,其中XX年夜饭。

这里的衣服、鸡、大米、年夜饭都是商品吗?为什么?2、商品的基本属性多媒体展示:这些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商品具有什么属性?(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联系教材P3“走进生活”想一想:有使用价值的都是商品吗?商品、其它自然界物品、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如何?思考:两种不同的商品如何进行等价交换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人类的劳动(体力和脑力)(2)比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如:一把斧头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交换是等价的呢?师:这就由商品的价值量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来衡量,一把斧头能够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交换,说明它们所包含的人类劳动量相同,也就是价值量相同。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货币的产生和作用。

3. 了解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 培养学生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技巧。

二、教学重点:1. 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货币的产生和作用。

3.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三、教学难点:1. 货币的产生和作用。

2.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案例或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场景,引发学生对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等价交换、自愿交换等。

讲解货币的产生和作用,如方便交换、计量价值、流通手段等。

介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如消费者权益的定义、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措施等。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或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消费经验和观点,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研究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解释市场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 探讨电子商务对商品交换与消费的影响。

3. 讨论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七、教学互动:1. 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回答与商品交换和消费相关的问题。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商品交换过程,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利用互动式投票或调查,了解学生的消费习惯和偏好。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作业和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设计一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商品交换和消费知识的掌握以及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九、教学反馈:1. 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中职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第二框《价格和价值规律》说课稿

中职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第二框《价格和价值规律》说课稿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第二框《价格和价值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时内容《价格和价值规律》是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的第二框,是本教材的基础内容,是学生理解这门课的基础,所以需要重点讲解。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商品和货币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学情职中学生基础较弱,理解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耐心仔细的讲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内容的重要性,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值规律的内容,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并能初步分析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表现。

2、能力目标:能根据某一商品的价格变化,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

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价格与价值往往不相符这一现象。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强调学生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改革开放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对本框内容的总结和提炼。

难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现实生活中,同种商品价格常常偏离其价值,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说教法本课适合采用案例法和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选用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经济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

采用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注重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注重条理,抓重点,突难点,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境:设计三个问题(1)纸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它具有哪些职能?(2)猪肉是不是商品?(3)猪肉的价值是用什么表示的?,猪肉价格为什么会高会低?组织并引导学生回答,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导入新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的起源和基本方式。

2.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作用和产生。

3. 让学生掌握消费的基本原则和合理消费的方法。

4. 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学生的消费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商品交换的起源和发展2. 货币的产生和作用3. 消费的原则和合理消费4.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5. 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品交换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作用和产生,消费的基本原则和合理消费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货币的产生和作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商品交换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作用和产生,消费的基本原则和合理消费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商品的交换与消费相关教材。

2. PPT:制作商品的交换与消费PPT,包含相关知识点和案例。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案例。

4. 小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关于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讨论题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交换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交换的起源和发展。

2. 讲解商品交换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商品交换的起源,从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以及现代电子支付的发展。

3. 讲解货币的产生和作用:解释货币的产生背景,阐述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以及货币的种类和特点。

4. 讲解消费的基本原则和合理消费的方法:介绍消费的基本原则,如需求原则、效益原则、公平原则等,以及如何进行合理消费。

七、案例分析1. 呈现一些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的重要性。

2. 分析案例中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

3. 讨论如何预防和解决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问题,提出一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和途径。

中职教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中职教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案(首页)教研室政语教师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教研室主任专业班级11护理周次1 课次1单元及课题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授课方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引入新课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重点难点重点:1.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2.价格和价值规律难点: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本次课应达目标1. 认知:说出商品的概念、货币的本质。

阐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2. 情感态度观念: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3. 运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教学评价及作业评价:教学形式多样,增强互动,寓教于乐,效果好!作业.教材体验与探究P10:第1—7题。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60分钟)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第一课商品互换与消费教案

第一课商品互换与消费教案

第一课商品互换与消费教案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主题商品互换与消费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商品的大体属性和货币在商品互换中的作用,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了解不同消费心理和科学消费的原则。

[2]思想教育目标: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

职业技能教学点:能用价值规律分析商品价格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了解商品的大体属性;掌握价值规律和影响价钱转变的因素。

教学重点: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板书备注清点人数: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提问与思考:[1]为什么要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2]如何学习好本课程?[3]《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什么性质的课程?预习新课4分钟讲解新课:第一课商品交换与消费第1学时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同窗们天天都与商品打交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商品呢?商品是用来互换的劳动产品。

这个概念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而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第二,商品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产品。

并不是有用的东西就是商品,阳光、空气有没有用?当然有,但它不是劳动产品,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但阳光和空气却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大体属性(二因素):商品的利用价值和价值利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知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如饼干可以果腹,衣服可以抵御酷寒,汽车可以用来代步,钢笔可以知足于人们写字的愿望,等等。

总之,利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知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一种特性。

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第2周教案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第2周教案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授课教师授课题目授课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主要教学媒体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教研室审查意见教案首页NO. 2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授课形式讲议第 1 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20XX年 2 月 27-3 月 1 日授课学时2认知: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理解科学消费的原则。

情感态度观念: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运用:能识别商品,正确对待货币,能分析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用科学的消费观引领自己的消费行为;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一、商品和货币;二、价格和价值规律;三、消费和消费观。

商品的基本属性;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学的消费观。

教材,教参,教案,教学板书关于电子货币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参考百度文库通过讲授、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对商品的交换、价值规律以及消费等基本的课后分析经济学常识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对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培养效率意识、树立合理的消费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 NO.”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 续页 ) 中课次一致。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媒体选择一、组织教学2'二、复习知识3'三、导入新课5'四、讲授内容90'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本单元讲述了商品交换和消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个人的收入和理财等经济现象。

经济是政治、文化、社会的基础。

掌握相关的经济常识为学生参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做好知识和能力的铺垫,故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

第 1 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数不尽的商品,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不同的消费选择,这些经济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奥秘呢?首先我们从商品讲起。

一、商品和货币情景导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P2 的四组图片课堂设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几组图片中有哪些商品呢?这些商品的买卖方式有什么不同呢?师生互动:理发服务、项链、蔬菜、服装、鞋子 ( 正在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上述五样) ;这些商品展示的商品买卖方式,从支付方式来说有现金交易、刷卡交易、购买大件耐用品的贷款消费;从买卖的渠道来说有直接的钱货交易,网络购物、电视购物或邮购等。

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2024鲜版

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2024鲜版

和幸福感。
10
03
消费行为分析
Chapter
2024/3/28
11
消费行为的定义与特点
消费行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消费行为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者 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024/3/28
定义 多样性 复杂性 可变性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 用、评价和处置商品或服务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活动。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得 当,是否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和学 习资源,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以 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与应用能力
学生应评估自己在将商品交换和消 费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时 的表现,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实践 和应用能力。
27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相关理论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商品交换和 消费领域的相关理论,关注前沿动 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消费对商品交换的推动作用
消费是商品交换的目的和动力。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过提供满足消费 者需求的商品来获取利润,从而推动商品交换的发展。
2024/3/28
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引导商品交换的方向和趋势。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 、功能、外观等方面的需求和偏好,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改进 和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
2024/3/28
24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Chapter
2024/3/28
25
课程重点回顾
2024/3/28
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学生应掌握商品交换的等价交换原则,理解货币在商品交 换中的媒介作用,以及不同交换方式(如物物交换、货币 交换)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完整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

(完整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一、教学目标: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更新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教学重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2、影响价格的因素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4、科学的消费观三、教学难点: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科学的消费观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内容:(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二)价格和价值规律:(1)影响价格的因素(2)价值规律的作用(三)消费和消费观:(1)不同的消费行为(2)常见的消费心理(3)科学的消费观七、板书设计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正板书:一、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含义2、商品的基本属性二、价格和价值规律1、影响价格的因素2、价值规律的作用三、消费和消费观1、不同的消费行为2、常见的消费心理3、科学的消费观副板书:铝碗电解铝农夫山泉牛肉价格<大葱价格可能吗?海南香蕉价格“中国首善”陈光标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案例一:高贵的铝走入百姓人家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第三(1808—1873)喜欢宴请四方宾客,每次设宴时,宾客们用的都是银碗,只有拿破仑第三一人用的是铝碗。

因为当时的铝碗比银碗珍贵得多。

皇帝用铝碗,正是为了显示他的尊贵和富有。

为了炫耀军功,皇帝还把军旗上的金星改为铝星。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代,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编制了举世闻名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沙皇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奖励给门捷列夫一只代表最高荣誉的奖杯——铝杯。

19世纪末,科学家发明了电解制铝的方法,生产铝的社会劳动生的率大大提高,铝的价值下降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左右,此时,1克鑫或银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1克铝的价值。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PPT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PPT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PPT商品的交换与消费(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1、识记: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 2、能力目标:理解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三、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游戏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你参加过我校的跳蚤市场吗?联系教材P2—3思考:(1)同学们在跳蚤市场上买、卖的是什么?(2)设想你将加入到这一市场,你会买(或者卖)什么?想想你们为什么要进行交换?(3)什么是商品?商品交换是如何产生的?讲授新课 1、商品和货币 1、什么是商品(1)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P2 师:在这里我们要从两方面了解商品 ?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产生的。

如:一把斧头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交换是等价的呢?师:这就由商品的价值量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来衡量,一把斧头能够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交换,说明它们所包含的人类劳动量相同,也就是价值量相同。

思考:人们选购商品时,总希望“物美价廉”。

那么,“物美”和“价廉”各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要求呢?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总结:物美价廉”是商品本身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

“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

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学习拓展:企业为什么在把重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谈谈作为生产经营者,应树立怎样的质量观? 3、货币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进行商品交换的?交换分几步进行?中间的媒介是什么?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和我们今天一样吗?(1)货币产生的过程师:货币的产生比商品要晚得多,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教研室政语教师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教研室主任
专业班级11护理周次1 课次1
单元及课题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授课方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
引入新课
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重点难点
重点:1.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2.价格和价值规律
难点: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本次课应达目标
1. 认知:说出商品的概念、货币的本质。

阐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2. 情感态度观念: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3. 运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教学评价及作业
评价:教学形式多样,增强互动,寓教于乐,效果好!
作业.教材体验与探究P10:第1—7题。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60分钟)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

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

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

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

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

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 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5分钟)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四)检测 (5分钟)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
A . 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 . 先有货币后有商品
D . 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答案:B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
A .一种商品
B .纸币
C .一般等价物
D .流通手段
答案:C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答案:A
[例4] 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
A .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B.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D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