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1-6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上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1-7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2.药品的使用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剩余药品的处理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4.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
操作方法是一、先使试管倾斜。
二、把盛有药品的药匙送至试管底部。
三、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如没有注明用量应取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块状或颗粒大的药品用镊子取。
操作方法一、先把容器横放。
二、把药品放入容器口三、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5.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少量液体用滴管。
②细口瓶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向手心,否则残留的液体会腐蚀标签。
如果没有注明用量应取1-2ml。
③准确取液体用量筒和滴管,俯视读数比实际偏大,仰视读数比实际偏小。
6.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芯,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最低的是焰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7.可直加热的仪器有(四种)试管、燃烧匙、石棉网、坩埚。
必须垫上石棉网才可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有量筒。
加热前必须预热,操作方法是把试管在火焰上来回移动或把酒精灯火焰在药品下方来回移动。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倾角为45°。
8.玻璃仪器洗刷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9.试管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2/3,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
10.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可能会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有:试管外壁有水珠或没有预热试管、灼热的试管用冷水冲洗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我们可以模拟拉瓦锡的实验,证明空气中O2约占1/5,N2约占4/5,这些都是体积分数。
用的药品是红磷,化学方程式为:4 P + 5 O2点燃 2 P2O5,为什么气体体积减少小于1/5:容器的气密性不好或红磷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放入水、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不能再支持燃烧。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基础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计算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变化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2. 化学计量单位常用的化学计量单位有摩尔、质量分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反映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和化学反应式。
第二单元:化学元素和周期表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学元素是指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由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组成的一类物质。
2. 周期表周期表是元素按照电子层排列的表格。
元素在周期表中按照原子序数排列,一串横向排列的元素被称作一个周期。
第三单元: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三态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不同态的物质其分子之间的间距、相互作用力不同。
2. 物质的性质相同态的物质,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其比热和熔点都越高。
第四单元:离子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1. 离子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离子化合物是由带电荷的离子组成的晶体。
2.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溶液可以导电,在水溶液中离子化合物会分解,生成带电荷的离子,遇到酸可以产生中和反应,遇到碱可以产生沉淀。
第五单元:共价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1. 共价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共价化合物是由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的。
2.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点共价化合物大多数是液体、气体,共价化合物稳定性高。
第六单元:金属材料的性质与应用1. 金属的性质金属的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塑性等。
2. 金属材料的应用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航天业等各个领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九年级上册化学1到5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1到5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上册的化学学习从基本的元素、化合物到化学反应等内容,为学生们打下了基础。
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1到5单元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表示。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内,带有正电荷;中子位于原子核内,没有电荷;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带有负电荷。
3. 周期表: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示原子核外电子层的数量,族表示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
4. 元素符号和物质名称: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缩写,物质名称是对物质进行命名的规则。
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纯净物质是由同种组分组成,如金属、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组分组成的,如溶液、悬浮液和气体混合物等。
2. 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基本原则。
3. 质量和质量分数:质量是物质的量度,质量分数是指某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比例。
三、常见的化学实验1. 实验仪器和操作: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包括试管、量筒、烧杯、滴管等。
同时,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如振荡、加热、过滤等。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混合后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等,可以用于检测酸碱性。
3.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如制备氧气、氯气和氢气等。
四、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1. 烷烃和烯烃:烷烃和烯烃是最简单的烃类化合物,都是由碳和氢组成的。
烷烃只含有单键,烯烃含有双键。
2. 醇和酸:醇是含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酸含有羧基。
初三化学上册1-6单元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上册1-6单元知识点汇总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
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氧气的性质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
1.元素、混合物与化合物-元素:物质由一个类型的原子构成,可以根据性质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混合物:物质由两种或更多类型的物质混合形成,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具有新的物化性质。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元素的表格,包括周期(水平行)和族(垂直列)。
-元素周期表的特征:周期性规律,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
3.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特征,常见的金属有铁、铜、铝等。
-非金属:大多数非金属是电非导体,一般质地较脆,不具有延展性和可塑性,常见的非金属有氧气、硫磺等。
4.常见化合物的性质-酸和碱:酸呈酸性溶液,能和碱中和;碱呈碱性溶液,能和酸中和。
-盐:由酸和碱反应形成的化合物,呈中性。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
5.常见离子的识别-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铵离子(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氯离子(Cl-)。
6.反应式、能量变化和速率-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发生的方式和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比例。
-能量变化:反应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7.酸碱与中性物质-酸:产生H+(氢离子)的物质,常见酸有硫酸、盐酸等。
-碱:产生OH-(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常见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中性物质:酸和碱反应中和了彼此的物质。
8.氧化还原反应-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还原:物质得到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9.需要背诵的化学方程式-钠和水反应:2Na+2H2O→2NaOH+H2-锌和盐酸反应:Zn+2HCl→ZnCl2+H2-石膏水反应:CaSO4+2H2O→CaSO4·2H2O。
九年级上化学各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各单元知识点1. 相关概念与方法- 物质与物质的变化:元素、化合物、混合物、化学反应 -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分类- 测量与计算:质量、体积、密度、浓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元素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3. 化学键与化合物-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酸和碱的命名- 化合物的性质与分类:酸碱性、氧化性、盐类、氧化物、水的性质4. 反应与计量- 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与氧化反应- 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条件、反应热与焓变5. 离子的水溶液与酸碱- 离子与电解质:离子在溶液中的状态、电离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酸碱的性质:酸碱定义、pH值、酸碱指示剂、中和反应、酸雨问题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能与焓变:内能、化学能、焓变的定义- 反应热与燃烧:燃烧的热效应、燃烧热、燃烧的应用7. 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离子的还原性、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8. 碳与碳化合物- 碳的特性与同素异形:碳的四价特性、同素异形体-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物与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分类9.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毒原因与预防- 化学与健康:药物的分类与作用、药物滥用的危害、化妆品与个人护理品10. 化学实验与科学方法- 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记录的方法- 科学方法与实验设计: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的推导总结:本文概述了九年级上化学各单元的知识点,包括相关概念与方法、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化学键与化合物、反应与计量、离子的水溶液与酸碱、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碳与碳化合物、化学与生活以及化学实验与科学方法。
九年级化学一至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绪言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英国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意大利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
得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色、态、味、两点、两度、六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区别:看这种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3.变化与性质的关系性质=能、会、可以、容易+描述变化的语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或现象,是性质的具体变现。
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八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探究实验的三关注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
3.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三阶段):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4.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三方面):步骤与方法、现象、结论与分析5.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a.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为圆柱状,半透明乳白色固体,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软,能浮在水面,说明密度比水小。
b.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与空气接触面大),焰心呈淡蓝色,温度最低。
九年级上册化学各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转化的过程,如化学方程式所示。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组成本章介绍了物质常见的组成形式。
空气是地球大气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液态物质,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水的分子式为H2O。
盐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由氯化氢和水组成。
第三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本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具有导电、延展和磁性等性质,广泛用于建筑、制造和冶金等领域。
石蜡是一种固体物质,用作蜡烛和防水剂。
草酸是一种有机酸,在实验室中常用于清洗实验仪器。
第四章:常见化学反应本章介绍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盐和水。
氧化还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到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例如,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通常涉及到电子的转移。
第五章:离子反应与溶液本章主要介绍了离子反应和溶液的性质。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计算,溶解度是在特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根据溶质的溶解性,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第六章: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净化本章介绍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净化方法。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够维持呼吸和燃烧。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存在于空气中并参与光合作用。
氯气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第七章:金属与非金属本章主要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金属具有导电、延展和可塑性等特性,常用于电线、建筑、制造等领域。
非金属多为脆性物质,如碳、氮和氧等。
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通常会产生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1-6章)知识点总结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等。
5、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合金、溶液、矿石等。
6、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2、N2、CO2、H2O等。
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可细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7、铁生锈条件:铁同时和氧气、水发生反应(防生锈的方法:涂油漆——栏杆,涂润滑油——自行车链条,保持干燥——家用铁锅)8、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2 78% , O2 21% ,稀有气体0.94%, CO2 0.03%,杂质0.03%.⑴N2: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可用作食品的保护气体⑵稀有气体(包含He、Ne等气体)--混合物:霓虹灯,保护气9、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⑴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⑵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⑶红磷燃烧的表达式:4P + 5O22P2O5⑷实验结果偏小的可能性: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红磷过量才能使氧气完全反应),③未冷却至室温⑸不用木碳(或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木碳(或硫)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 CO2(或 SO2),集气瓶气压不变,水无法倒流入集气瓶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O2、CO2、H2O(一)氧气(主要掌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4个模块知识点)1、O2的物理性质:①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气体较干燥),②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气体较纯净)2、O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发生多种反应,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铁的生锈、食物的腐败、物质的燃烧等,都与氧气有关,重点学习氧气的助燃性(能助燃,做阻燃剂,但不能燃烧)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C + O2CO24P + 5O22P2O5S + O2SO22H2 + O22H2O3Fe + 2O2Fe3O43、氧气用途:支持燃烧——利用助燃性MnO 2供给呼吸——利用化学性质,用于医疗急救4、氧气的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必考、重点) Ⅰ.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 2⑴反应原理:2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⑵仪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带单孔塞),水槽,集气瓶 ⑶发生装置类型:固固加热型(选择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⑷注意点:①实验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两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放开手后, 导管出现一段水柱且不下降则证明装置不漏气 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③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④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造成堵塞⑤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应事先装满水,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一处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⑸排水法收集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①装置漏气,②集气瓶水没有装满③刚开始冒气泡就开始收集气体 ⑹氧气的验满: ①向上排空气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②排水法:集气瓶水排尽,瓶口有气泡冒出 ⑺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 是氧气 Ⅱ.分解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制氧气⑴反应原理:2H 2O 2 2H 2O + O 2↑△⑵仪器:锥形瓶,导管(带双孔塞),集气瓶,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优点:①节约药品,②控制反应速率) ⑶发生装置类型:固液不加热型⑷注意点:①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夹住橡胶管,往长颈漏斗加水一段时间(或打开分液漏斗盖子和活塞,往分液漏斗加水一段时间),若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出现一段水柱且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②使用长颈漏斗要注意液封(长颈漏斗下端浸入水中或伸至锥形瓶底部),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③MnO 2的作用: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注:催化剂不一定都能加快反应速率)Ⅲ.分解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氧气⑴反应原理:2KClO 3 ==== 2KCl + 3O 2 ↑⑵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与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一样,但试管口不需要放棉花) 6、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九年级化学一到六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一到六章知识点化学一到六章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过程以及相关现象的学科。
九年级的化学课程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方程式等一系列基础知识。
下面将逐章介绍九年级化学的一到六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三态和分子运动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物质分子排列紧密,相互之间有较强的吸引力;液态的物质分子之间吸引力适中,排列较不规则;气态的物质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自由运动能力强。
第二章: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通过化学反应无法分解。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其组成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
第三章: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用电子结合而成的粒子。
离子则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粒子,正离子为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负离子为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第四章: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涉及离子的化学反应。
在离子反应中,正负离子之间通过吸引力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离子反应的过程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方程式中的离子均以式子的形式写出。
第五章: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可塑性等特点,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锌等。
非金属元素则缺乏导电性和延展性,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氮、碳等。
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多分布在左侧和中间,非金属元素多分布在右侧。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组成会发生改变,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吸收能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释放能量的反应则称为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反应热或焓变来表征。
九年级化学的一到六章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三态、元素化合物与混合物、分子和离子、离子反应、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以及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基础概念。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药品取用的原则: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②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③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给液体加热:①预热、用外焰加热;②试管与桌面成45O角向上倾斜;③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④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与热学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密度、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性、与酸碱反应等2. 热学基础知识:-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 物体的温度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第二章:空气与氧气1. 空气的组成:- 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比例- 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含量2. 氧气的制备方法:- 水的电解:制备纯净的氢气和氧气- 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汞分解产生氧气- 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第三章:常见金属1. 金属的性质:-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的电子自由移动- 可塑性和延展性:金属的形状可改变而不破裂- 铁、铜和铝的用途和特点2. 金属的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第四章:非金属与金属离子1.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不良导电性和导热性- 卤素、氧等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形成盐类2. 金属离子:-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概念- 金属离子的电荷数:单原子离子和多原子离子第五章:离子与化学式1. 离子的表示法:- 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记电荷数- 非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记电荷数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离子化合物:阳离子写在前面,阴离子写在后面- 氧化物和酸化物的表示方法第六章:溶液与浓度1. 溶液的特点:- 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 浓度的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质量溶质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浓度的单位:克/升、摩尔/升等第七章:常见的酸碱与盐1. 酸和碱的性质:- 酸的味道、酸性指示剂和酸性溶液的特点- 碱的味道、碱性指示剂和碱性溶液的特点2. 盐的性质和制备:-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的颜色特点第八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符号和化学式- 反应物和生成物2.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第九章:化学能1. 化学能的概念:- 化学能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2. 化学能的利用:- 燃烧反应:火焰的产生、燃料的利用- 电池和电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的知识点概括,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1-6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要点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大特点P4(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a.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或毒性极小;b.反应在无毒、无公害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催化剂;c.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原料,且原料利用率尽可能最大化,d.副产物或废料最小化,尽可能实现零排放。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3、探究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外焰)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能燃烧。
4、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成分是相同的,但各种成分的含量不同,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5、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6、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测量液体体积的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1~6单元)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1--6单元)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汽油挥发?)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空气的成分(体积百分比)4.两等式、两决定、两图、两符号5.分子的性质6.什么叫分子、原子?7.物质宏观上有元素组成。
例如:水是由组成8.物质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水是由构成,铁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9.粒子符号写法。
例如:一个水分子,两个铁原子钠离子等10.物质类别。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及举例11.化合价的应用。
①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的化合价②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③判断化学式是否正确例如下列试剂瓶的标签上,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 B. C. D.12.原子由构成,原子核由构成或原子由、、三种粒子构成。
13.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守恒原因(宏观、微观)及应用(尤其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断物质的化学式)例1.【08青岛】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0 g是沙子的主要成分,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例2SiO2高温+ 2C == == Si + 2R, R的化学式为;该化学SiO2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下列中的。
①化合反应②分解反应③置换反应14.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例如不同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
(1)下图是某些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上图回答问题:①图一中涉及____种元素。
②若图二“”表示的是氮原子,图二代表的含义是。
③在三个图形中,能表示单质的可能是(填图形序号)。
(2) 下图给出的是某反应在同一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
反应前反应后①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②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和生成的的质量比为。
(3)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请在方框中画出符合这个化学反应的微粒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上册1-6单元知识点汇总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氧气的性质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一、分子和原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二、质量守恒定律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③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的是①分子的数目②物质的状态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1、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氯酸钾加热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难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3、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②加热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化学方程式:①2KClO3==== 2KClO3+3O2 ↑②2KMnO4====K2 MnO4+MnO2 +O2↑③2H2O2====2H2O+O2↑注意事项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要注意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未进入导管)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有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原理:利用N2、 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4、实验室制取CO2(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不用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太剧烈,不容易收集;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混在二氧化碳里,使二氧化碳不纯)(2)反应原理:CaCO3+HCl_______(3)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4)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四、水1、电解水:正、阳、氧(气);负、阴、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分.水的组成的正确表述:(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都不讲个数);(4)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都讲个数)2、水的净化:某些乡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 (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没有蒸馏)(2)净化水的方法:蒸馏、吸附、过滤、沉淀四种,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蒸馏、吸附、过滤、沉淀3、硬水和软水(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4)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和水反应CO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H2CO3___________________③能和石灰水反应:CO2+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能和碳反应:CO2+C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2的检验:①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②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③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3、二氧化碳的用途用途灭火气体肥料制汽水等饮料干冰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化工原料对应的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在叶绿素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放出氧气能溶于水,与反应生成碳酸干冰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与一些物质反应生成化肥4、CO的性质:可燃性:CO+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性:CO+Cu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CO+Fe3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一氧化碳的用途①作燃料,是水煤气的主要成分(利用CO的可燃性)②冶炼金属用于炼铁(利用CO的还原性)6、二氧化碳对人类不利的一面①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时,人便神志不清,最后死亡.导致温室效应臭气(O3)、甲烷(CH4)、CO2都能产生温室效应,叫温室气体.②温室效应的可能后果:①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②土地沙漠化;③农业减产.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人和动植物的呼吸;③森林火灾;④怎样控制温室:①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新能源;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6、一氧化碳对人类不利的一面CO有毒,原因是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生物体缺氧,最后死亡. 燃烧含碳燃烧要注意通风,防止CO中毒;以煤等含碳物质作燃烧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保持通风六、碳单质:1、金刚石、石墨、活泩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法不同金刚石的性质:最硬不导电熔点高金刚石的用途: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切割玻璃、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石墨的性质深灰色、有金属色泽,细鳞片状固体质软导电很高石墨的用途①润滑剂②铅笔芯③作电极木炭、活性炭具吸附性(物理变化)活性炭的用途:(1)、防毒面具中滤毒罐利用活性炭吸附毒气(2)、冰箱的除味剂(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