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练习题
一、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_____.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比喻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7、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二、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学者称他
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6、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喜欢的原因是:7、文中有对一对反义词是和。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陶后鲜有闻()
6、亭亭净植()
7、予谓菊()8、宜乎众矣()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阅读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
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________. (二)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斜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翻泽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
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三)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1.用“|”给第二段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②出淤泥而不染( )
③濯清涟而不妖( ) ④陶后鲜有闻( )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做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喜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解释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③香远益清( ) ④陶后鲜有闻( )
2.按要求填空
①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
文,作者借写莲表现自己高洁的语句是__________,表现自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②本文主要是写莲,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菊与牡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人们以“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某人的高贵品质。在当今社会,人们又以“入淤泥而不染”来评价其高洁,可谓精妙传神。试谈谈你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