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爱莲说1
爱莲说说课稿10篇
爱莲说说课稿10篇爱莲说说课稿1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
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爱莲说》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诗歌描绘了莲花在水中纵情舞动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出了对人生境遇的不同寻常的感慨。
这首诗既有超凡入圣的意境,又有亲近人民的情感表达,因而成为文人墨客驾驭诗歌艺术的高峰之作,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爱莲说》中的语文知识点。
一、运用夸张手法诗歌用语夸张、艳丽,描述了莲花清幽绝世的美而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情感,这是诗歌艺术中常见的手法,叫做“夸张”。
如“荷叶已经碧,菰蒲未能枯,嫩芽犹可上,鲜华正在舒。
”语言的精彩夸张直接把读者带入了丽水之上,让人身临其境。
二、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拟人法:这一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让人“看到”莲花在风中舞动,仿佛就是一个迷人的舞蹈伴侣。
比如诗歌中的“舞动清影翩翩”。
这里的“翩翩”一词,本来指舞蹈上的一种舞步,但赋予了舞蹈动作一种清新、优雅、轻盈的意象。
比喻法:比喻法是诗歌表达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爱莲说》一诗中,白居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莲花的美好形象更加凸显。
如“初出茅庐”、“玉笋”、“绝艳”等等。
这些词语的使用,让莲花显得充满生机和活力,更能引起读者的美感。
三、运用重复和对偶手法重复与对偶是《爱莲说》的一大特色,是白居易在诗歌艺术方面的高超表现。
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出诗人对莲花的痴爱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烟霞出岫古今同,穷途崎岖总抵御,道狭荆棘嫩叶苦,夜寒风露谁家子。
”在这些文字中,重复和对偶的使用,让读者感受到莲花独特的气质和品质。
四、运用换韵和通假手法换韵法:唐诗的特色之一就是换韵的使用,这种手法能够增加语言的韵律效果,使文辞更为优美。
如诗句“疑似鱼鳞分向背,总因画藻结同心。
”这段文字运用了“背心”、“同心”等近似韵的词汇,增加了整篇诗歌的美感效果。
通假法:《爱莲说》一诗中,通假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
这种语言手法通过词语的换代和替换达到引起读者注意的目的。
通假的使用表现在这首诗的很多方面,如“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相思”这个词的通假代替“风思”;或者“菰蒲”和“姑苏”同音相通,“曲水”和“越水”也类似。
《爱莲说》
•本版编辑/佩兰◄I令题>名篇教学P匚K•系列三《庚莲珑》◎李晓婷(宝安区塘尾万里学校,广东深圳518000)《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于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挥笔而就的一篇散文小品。
《爱莲说》最早的文本不是出现在诗文集中,而是出现在石刻上。
“这篇文章选进文选,目前所知最早在元代,在《古文真宝》中,日本有不少翻刻本。
民国时期和解放以后,都被选入中学课本。
目前所知,1950年由湖南学者自己编的《解放文选》,可能是新中国最早选入《爱莲说》的课本”®o1文本研究era u j j11一、各版本中的《爱莲说》(一)《爱莲说》的学年安排及单元编制情况分析《爱莲说》在不同时期被多套语文教材收录,除统编版外,主要有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鄂教版、北师大版以及台湾翰林版六套教材。
下面通过对这七套教材的编撰情况进行分析,挖掘不同教材的教学意图和教学价值的设定,为确定《爱莲说》的教学价值提供帮助。
表1《爱莲说》的学年安排及单元编制情况学段版本教材中的位置单元/课前导语关键词七下统编版第四单元(前一篇为《陋室铭》)中华美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说”苏教版专题“荷”无沪教版第三单元(前一篇为《陋室铭》)人贵有精神八上人教版第五单元(前一篇为《陋室铭》)(课前导语)以物为喻、托物言志、领略情怀、认识社会背景鄂教版第六单元(前一篇为《陋室铭》)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翰林版(台湾省)未进行单元编排(课前导语)“说”、象征、品格、高尚情操八下北师大版第五单元花之君子《爱莲说》在这七套教材中的学段安排跨度较小,集中在七下和八上,这与其短小精悍、文言字词难度适中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在文言积累的基础上,几个版本的编者都非常关注《爱莲说》一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部分紧扣“君子品格精神”,提倡“净化心灵”与“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
同时.翰林版明确指向目标要求和清晰的步骤要求,较能保证教学的一致.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专题教学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莲文化”或“花中君子文化”的内涵。
初中语文《爱莲说》
安徽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
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邓韶玉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爱 莲 说》
《爱莲说》教材分析1.《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
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的图片,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学生:(屏显)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二·(屏显)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
教师: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
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课文⑴教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教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4)合作学习、疏通文意教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八级语文上册第课短文两之爱莲说教案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文《爱莲说》。
(2)理解短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掌握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短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领悟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爱莲说》的朗读与背诵。
(2)短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短文中的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所涉及的古文知识。
(2)短文主题和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
(2)学生齐读短文,感受作品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短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短文的主题和结构。
(2)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品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生朗读并欣赏短文中的优美句子。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作者高尚品质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短文《爱莲说》。
2. 结合短文,分析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3. 写一篇关于短文《爱莲说》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短文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爱莲说》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现在我向大家说说该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五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__是古文中的名篇,可以有效的作为范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另外__写作方面也值得学生探究与学习。
二、说教材背景(一)、学情分析:我所教的两个班,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
(二)、教法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我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独创了“盲读———助读———互读———品读”学习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三、说理念设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盲读———助读———互读———品读”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的教学理论。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教案(5篇)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莲花是友情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唯恐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日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观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头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带着导学目标,仔细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留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学问链接(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闻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谈论、抒情,但一般以谈论为主,说明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亮,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应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仔细、标准,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课文的,是时闻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以下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3、解释划线的字词:1)得意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行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短文两篇爱莲说》 (1)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李白
——乐府民歌
采莲曲(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
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
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说
爱莲
作者爱莲花的什么呢?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爱莲花的?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知道莲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形体姿态
香远益清
—— 香味
亭亭净植
—— 气质
宋代著名哲学家。字 茂叔,道州营道人。晚 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 溪书堂讲学,世称“濂 溪他先是生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 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元公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读一读
dūn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ī xiǎn
敦颐 蕃 淤 濯 涟 亵 噫 鲜
助词,的水陆草木之源自很fán多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唐渊代 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
水上、地上
各种草木的花, 可爱的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只爱 菊。自唐朝以来, 世上的人们很喜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爱莲说 〔宋〕周敦颐
[答案] “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
[答案] 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答案] 语段(一)用陶渊明爱菊花、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语段(二)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二)吴中的梅花,玄墓和光复两座山的最出名;刚进入春天游人便会聚集在一起,车马中的人都可以相互看到。洞庭山的梅花并不比玄墓山和光复山的逊色,但是在偏僻荒远的太湖之中,游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我近年来常常舍弃玄墓山和光复山,而到洞庭山(赏梅花)。
2.[“思考探究”第三题]《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答案] “出淤泥而不染”,即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即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夸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即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即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是说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被环境影响,保持清白、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值得每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①蕃(fán):多。
②独:只。
③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④染:沾染(污秽)。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1
世人 予
爱
牡丹 莲
● ● ● ●
不染、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君子者 同予者何人
香远益清、净植
不可亵玩
;https:// 小额投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投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公司 互联 网金融品牌;
有‘马开抛妻弃子等大字’/ 叶家和庞家抪少修行者见到/都面色剧变/心想面前这位主确定谁啊/这样の大字还留到城墙上/它壹怒之下把城墙给推翻也抪奇怪/ 抪过它们惊惧の向马开时/却发现马开嘴角含着笑意/对城墙上の大字丝毫没有恶感/这让壹众人面面相窥/ 马开站到那里/想到年少 时期の事/心中思绪抪断/站到那里陷入咯回忆/ 马开沉浸到这种美感中/到这种沉浸中/马开身上の符文居然到重组/每壹种符文到身体中飞舞抪断/ 符文抪断交织成纹理/纹理颤动间/渐渐の呈现纹理分明の符篆/ 符篆盘旋到马开の身体中/随即融入到马开**壹**本**读**袅说/の血液元灵中/ 和马开共振/ 借着以往の回忆/马开居然有所感悟/元灵触动而自主の演变起来/ 带着马开意和法の符文交织/纹理抪断蔓延/组成壹道符篆/符篆很确定玄奥/闪烁着光芒/ 符篆能和马开共振/仿佛就确定马开血脉中衍生出来の东西壹样/和马开水乳交融/ 符篆到虚空闪烁/天地与之呼应/隐隐融 入天空/仿佛天地就确定符篆般/ "天地符篆/" 杨慧杨宁眼睛跳咯跳/她们得到咯先祖传承/自然知道天地符篆确定什么/ 壹佫修行者达到壹定层次/和天地の契合越来越强/到最后能代表天地の某种规则/ 而天地符篆就确定天地规则の实质展现/借着修行者の道和法/与天地共振/体内符文衍生 出属于自己の符篆/ 天地符篆又有壹佫名字/叫做代天而行/ 代天而行确定什么?就确定说得到天地认可/具有天地の规则/如同壹佫官员/要确定没有皇帝朝廷の认可/它只确定壹佫野路子の官员/随时能被人撸下去/ 而有皇帝和朝廷の认可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周敦颐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掌握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体味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
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
《爱莲说》属于后一种。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人。
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通判等职。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
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
爱莲说断句及翻译
《爱莲说》断句及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fán):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予(yú):我。
独:仅仅。
之:舒缓语气。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加。
清:清芳。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两人或两人以上。
生字予(yú) 濯(zhuó)清涟(lián)不蔓(màn)不枝亵(xiè)鲜(xiǎn)作品断句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1)鲜 1.陶后鲜有闻(少) 2.芳草鲜美(鲜嫩而美丽)《桃花源记》 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阅读理解1、莲的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爱莲说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菊--- “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托物
言志
可
(远 观
清而
高不 可
)亵 焉
1、生字词:蕃、濯、亵、鲜 2、词类活用:蔓、枝、远、清 3、一词多义:“之” 4、特殊句式:判断句 5、一种抒情手法:托物言志 6、一种写作手法:衬托(正衬、反衬)
/ / / / 予 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 / / /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 之爱, / 宜乎 众矣。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
谓:认为。 之:的。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也:判断句式。
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 噫:叹词。
陶后鲜有闻。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莲之爱,同予
无实义。 鲜:少。
者何人?牡丹 宜:副词,应当。
之爱,宜乎众
矣。
《爱莲说》,借花述志。
学习目标
● 1、朗读、背诵《爱莲说》,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 3、学习莲花高洁正直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文章体裁
●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爱莲说( 翻译赏析)
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予,我。
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
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
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爱莲说》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爱莲说》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名句。
2.领悟作者借助莲的形象表达的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感受文章语言的凝练、含蓄、典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名句。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借助莲的形象表达的高洁品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花中君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花中君子”的文章——《爱莲说》。
二、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文章的韵味。
2.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周敦颐,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分析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莲花的形象?(2)分析第二段:作者为什么称莲花为“花中君子”?(3)分析第三段: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莲的高洁品格的?五、巩固练习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2.背诵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复习背诵名句。
二、课堂讲解1.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重点讲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凝练、含蓄、典雅。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思考:文章中的莲与作者自身有何相似之处?四、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花中君子”。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花中君子”的作文。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七、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爱莲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莲的高洁品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爱莲说》说课稿(通用4篇)
《爱莲说》说课稿(通用4篇)《爱莲说》篇1(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
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
资料如下:写作背景《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
《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
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
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
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爱莲说》的文意及作者周敦颐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课文《爱莲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和哲理。
探讨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自我品质的投射。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爱莲说》中的关键信息和文学特点。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难点理解莲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周敦颐借助莲花表达的道德理想和人生观。
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学习情境。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网络资源:搜索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
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莲花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莲的印象。
简介作者周敦颐及其文学地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生字词,解释其含义。
4.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意象和修辞。
探讨莲花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点评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练习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日志: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改进: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课内外延伸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参观莲花池或植物园,观察莲花的生长环境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