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虚词的用法

合集下载

18个虚词常见用法

18个虚词常见用法

18个虚词常见用法一、而用法归类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8)表目的: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4.其他用法,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一.辨析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2.蟹六跪而二螯。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9.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1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习题答案:(1)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表并列(3)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 。

(7) 表因果,“因而”。

(8) 第二人称代词 (9) “罢了”。

(10)表示目的关系。

(11)才,方才。

(12)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二、乎用法归类: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4)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词类,主要用来表示语气、状态、程度或连接上下文的成分。

在语言表达中,虚词承担着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对于语言的流畅和准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1. “的”“的”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主要用于构成形容词或名词短语的修饰成分。

例如:“红色的衣服”、“美丽的花园”等。

“的”还可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短语。

例如:“吃的快乐”、“高兴的跳跃”等。

2. “地”“地”是用于构成副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虚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快速地奔跑”、“愉快地笑”等。

“地”还可用于构成动词和名词的短语。

例如:“判断得快的法官”、“稳稳地走下台阶”。

3. “得”“得”通常用于表示程度、结果或方式,常用在动词后面,起到修饰作用。

例如:“跑得快”、“说得清楚”等。

“得”还可用于表示结果的状况。

例如:“下雨下得很大”、“写得很好”。

4. “着”“着”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或结果状态。

在动词后面使用,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与“了”相对应。

例如:“坐着看书”、“吃着饭”。

“着”还可以表示结果状态,与“了”和“过”连用。

例如:“吃着了一点东西”、“看着过小河”。

5. “地方”“地方”用于表示地点或范围。

例如:“这个地方很安静”、“在那个地方等一会儿”。

还可以表示固定的场所。

例如:“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地方”。

6. “些”“些”表示数量不多或不大。

通常用在量词、数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几些苹果”、“那么些人”。

7. “之”“之”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并在句子中具有指示作用。

例如:“孔子之道”、“玛丽之所以能成功”。

8. “的话”“的话”用于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起到暗示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如果你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买书的话,就去书店”。

9. “总”“总”表示总体或总共的意思,用在数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总有一天我会成功”、“总共有十个人”。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一览表附:文言虚词知识简介所谓文言虚词,指的是以下几种词:一、代词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见的代词有——之、其、何。

二、介词: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为、因、与。

三、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包括: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则、以、而、若、且。

四、副词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在语气、程度、时间、范围等方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一般只能修饰形容词、副词等,不能修饰名词,常在句中作状语。

副词包括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连接副词等。

常见的副词有——其、乃、且、则。

五、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音节助词、语缀助词。

常见的助词有——所、也、者、之、乎。

六、兼词指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词性。

最常见的兼词有——“焉”(相当于“于是”“于之”等)、“诸”(相当于“之于”)、盍(相当于“何不”)。

“诸”、“盍”也称合音词。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虚词及用法

18个虚词及用法

18个虚词及用法
以下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
1.之: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2.其: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3.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4.焉:兼词,于此、于此物、于人,表示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可译为“于是”、“于此”。

5.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6.哉: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7.耶: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8.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9.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可译为“吗”、“啊”。

10.也: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1.乎哉:语气词连用,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吗”、“啊”。

12.已矣: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3.哉矣:语气词连用,表示感叹或赞美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4.焉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5.已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6.矣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7.矣哉: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8.夫:无实义的发语词。

以上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18个虚词用法

18个虚词用法

18个虚词用法虚词是指在语法功能上具有一定作用,但具体含义不明确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词语。

在英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起着连接句子、修饰词语、表示语气等作用。

以下是18个常见的英语虚词及其用法。

1. about(关于)"About"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对某事物的讨论或描绘。

例如:"Let's talk about the movie we watched last night."2. after(在...之后)"After"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事物之后发生或进行。

例如:"We went for a walk after dinner."3. at(在...处)"At"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地点或位置。

例如:"Meet me at the park at 5 pm."4. before(在...之前)"Before"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事物之前发生或进行。

例如:"Please finish your homework before you go out to play."5. by(通过)"By"可以用作介词,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

例如:"You can reach me by email."6. for(为了)"For"可以用作介词,表示为了某个目的或原因。

例如:"I bought some gifts for my friends' birthdays."7. from(来自)"From"可以用作介词,表示某人或某物的来源。

例如:"This gift is from my grandparents."8. in(在...内)"In"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或状态中。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特殊类别,其字面意义较为模糊,主要用于进行语句成分的连接、衔接和修饰等功能。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使句子更加流畅自然,并且帮助表达者准确传达想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虚词。

一、连词1. 并列连词“和”:表示并列关系或连接两个相同成分。

例句:他喜欢音乐和艺术。

我爱读书和写作。

2. 转折连词“但是”: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例句:她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得到提升。

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但是实际上很有挑战性。

3. 递进连词“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或增加新信息。

例句:这台电视不仅画质清晰,而且价格实惠。

他学习努力,而且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

4. 因果连词“因为”:表示原因或解释前后事件的因果关系。

例句:我们没能赢得比赛,是因为队员们太紧张。

他没去上学,因为生病了。

二、介词1. 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在”:用于表示某物或某人所处的位置。

例句:书在桌子上。

我在图书馆里学习。

2. 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在”:用于表示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段落。

例句:明天我们要在8点钟到达机场。

我通常在晚上10点睡觉。

3. 表示方式、方式等方面的介词“以及/和”:用于列举事物或说明方式方法等。

例句:我们需要水、食物以及防护设备去野营。

这个项目需要耐心、技巧和团队合作。

4. 表示目的或用途的介词“为了”:用于说明行动或做某事的目的。

例句:她努力学习,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为了保持健康。

三、副词1. 表示程度强弱关系的副词“很”: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表示程度较高。

例句:这本书很有趣,我一口气读完了。

他很擅长游泳,每次比赛都取得好成绩。

2. 表示时间关系的副词“经常”:表示频繁发生或持续存在的状态。

例句:他经常去健身房锻炼身体。

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看电影。

3. 表示方式或方式方面的副词“慢慢地”:表示缓慢或逐渐进行。

例句: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汇。

它们通常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但在语法和句子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虚词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而且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和用法。

在中文中,虚词也是非常常见的,其中有一些虚词的用法和例句比较典型,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十八个虚词。

一、的“的”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在中文中有多种用法。

一般来说,它可以用来表示所有格,如“我爸爸的车”、“这本书的作者”等。

还可以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如“红色的花”、“高大的建筑”等。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强调,如“真的吗?”、“他是个很聪明的人”等。

二、地“地”通常用来构成副词,如“快速地跑”、“安静地听”等。

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方式或状态,如“开心地笑”、“悲伤地哭”等。

三、得“得”通常用来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或程度,如“跑得快”、“说得好”等。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可能性,如“可能得到”、“不一定得赢”等。

四、地方“地方”通常用来表示地点或场所,如“这个地方很美”、“他去了一个新的地方”等。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位置或部位,如“放在这个地方”、“头顶上的地方”。

五、了“了”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在中文中有多种用法。

一般来说,它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完成,如“吃了饭”、“看了电影”等。

还可以用来表示变化或状态的转移,如“天气变了”、“他生病了”等。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强调或感叹,如“真了不起!”、“太好了!”等。

六、地步“地步”通常用来表示程度或状态的极端,如“糟糕到了极点的地步”、“高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等。

七、地位“地位”通常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事物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或地位,如“他在公司中的地位很高”、“这个城市在全国的地位很重要”等。

八、地点“地点”通常用来表示某个事件或活动发生的地方,如“会议的地点在哪里?”、“他们在一个偏远的地点建了一座小屋”。

九、地球“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的名称,也是一个常见的虚词。

它通常用来表示地球这个星球,如“地球上的生物”、“地球的自然环境”等。

常用虚词的用法

常用虚词的用法

常用虚词的用法
常用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词、引导词或辅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
1. 介词(Prepositions):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目的等关系。

例如:in(在)、on(在…上)、at(在…处)、with(与…一起)等。

2. 连词(Conjunctions):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单词。

例如:and(和)、but (但是)、or(或者)、because(因为)等。

3. 冠词(Articles):用于限定名词的范围。

英语中有三个冠词:a(不定冠词,用于辅音开头的单词)、an(不定冠词,用于元音开头的单词)和the(定冠词)。

4. 代词(Pronouns):用于替代名词。

例如:he(他)、she(她)、it(它)、they(他们)等。

5. 助动词(Auxiliary Verbs):用于构成各种时态、语态、情态等。

例如:be (是)、have(有)、do(做)等。

6. 情态动词(Modal Verbs):用于表示可能性、能力、意愿等。

例如:can(能)、may(可以)、must(必须)等。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虚词。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构建语法结构和传达信息。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3)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4)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常见虚词及用法

常见虚词及用法

常见虚词及用法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何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且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虚词的用法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之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
(1)呼尔而与之:
(2)子墨子闻之。

(3)名之者谁:
2、用作助词
(1)荆之地,方五千里。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宋何罪之有?
(4)公将鼓之
3、用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而的用法
二、而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5、朝而往,暮而归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以的用法
1、用作介词,
(1)以牒为械
(2)必以信
(3)何以战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用作连词
,(1)以告先帝之灵
(2)以伤先帝之明
(3)无从致书以观
3、用作动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用作动词“自以精兵走之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其的用法
四、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1)其如土石何?
(2)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可作代词,批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醉能同其乐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不若人有其宝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为的用法
五、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为楚造云梯之械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过行。

(5)为宫室之美——wèi
(6)为溪在州右——wèi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是”、“成为”、“做”、“称为”、作为“、”认为“等。

(1)必为有窃疾矣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从北方闻之为梯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5)以为前将军
(6)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于的用法
六、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4)欲报之于陛下也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皆以美于徐公
3、作为介词,表示“被”的意思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常见实词的用法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
2、居十日,扁鹊复见居:
3、宋师败绩,公伤股股:
4、及其日中如探汤汤: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
6、乃记之而去去:
7、蜀之鄙有二僧鄙: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绝境:
11、无论魏晋无论:
12、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
13、未果,寻病终寻:
14、何坐?坐盗坐:
15、曾不能毁山之一笔毛:
16、虽我之死虽:
17、其实味不同其实:
18、烈士暮年烈士:
19、潭中鱼可百许头许:
2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
21、吾之所以拒之矣所以:
2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
2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然后:
24、寻向所志向:
25、秋天漠漠向昏黑向:
2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
27、增其旧制制:
28、至若春和景明景:
29、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30、凡三往凡:
31、薄暮冥冥薄:
3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33、臣本布衣布衣:
34、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35、由是感激感激:
36、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37、当奖率三军三军:
38、又何间焉?间:
3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
40、弗敢加也加:
4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狱:
42、可以一战可以:
43、或遇其叱咄或:
4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
45、胡不已乎?已:
46、荆之地,方五千里。

方:
47、臣之妻私臣私:
48、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
49、操蛇之神闻之闻:
50、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