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居——依山傍水的吊脚楼

合集下载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作者:吴晋来源:《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22年第02期在湘西吉首市有一座老县城,名叫凤凰,坐落在清溪幽壑、丛林密布的武陵山脚下,山泉汇成的小河沱江由东向西穿城而过。

沿河两岸相对而造的单体木构架吊脚楼,互相搭构,高低起伏,构成两条气势磅礴的建筑长廊,似一曲华丽而富有节奏感的建筑乐章,处处蕴藏着深厚的“巴文化”积淀。

这是土家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为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构架吊脚楼群。

从选址到空间布局,从单体建筑构造、组群结构到细部的装饰处理都凝聚着土家人的智慧,延续和发展了“干栏”木构架建筑文化独特的风格体系,表现了崇尚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风水的景观理念。

(总写吊脚楼的地域特点、磅礴气势、文化内涵、景观价值等,语言生动)土家族住宅多是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村一寨,以姓氏做寨名,如李家湾、向家坡等。

住宅由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

正屋一般修六扇五间,有“三柱四骑”“五柱八骑”或“七柱十一骑”。

“七柱十一骑”的大屋为十扇九间。

住在山地的,多依山傍水建造坐北朝南、纯木结构的吊脚楼。

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状态的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

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

凭栏可观景,也可晾晒衣物。

阁楼屋脊以瓦做太极图形,四角翹檐,玲珑飘逸。

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介绍吊脚楼内部结构,用词准确,简洁明了)如今,凤凰古城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脚楼大多已不复存在了,只在回龙潭附近尚留有10余间老屋。

回龙阁吊脚楼群全长240米,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如今还居住着10余户人家。

吊脚楼均分为上下两层,俱属穿斗式木结构,具有鲜明的随地而建的特点。

上层宽大,下层占地很不规则。

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

下层不做正式房间,但吊下部分均经雕刻,有金瓜或各类兽头、花卉图样。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土家吊脚楼)院系: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专业班级:08级资管张(一)姓名:杨聪学号:2008027044只要提起湘西土家民居,人们会自然的联想起吊脚楼,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精华所在。

吊脚楼因为有别具一格的造型而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它既体现了湘西风土建筑的清新秀美、舒展大方,又反映出居民形式中的古朴粗狂及其原始的狂野。

吊脚楼这一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湘西风土建筑构图上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

吊脚楼的传说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

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与此同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

吊脚楼——吊脚楼头翘首等,那是梦境中的故乡

吊脚楼——吊脚楼头翘首等,那是梦境中的故乡

吊脚楼——吊脚楼头翘首等,那是梦境中的故乡作者:暂无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9年第8期来源/良库工舍一提到吊脚楼,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古城,弥漫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那些用木头撑起的吊脚楼,随处散发着淳朴的湘西风情。

江雾朦胧,小船悠悠,空灵的歌声缓缓地飘过来。

情窦初开的少女倚在窗前,做着属于自己的爱情梦,身在吊脚楼,心却早已沉醉。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

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

无论是吊脚楼群,还是单家独院,都坐落在风景极佳的地方,茂林修竹环绕周围,小桥流水穿梭其间,甚至不少吊脚楼群掩映在古木翠竹中,就像一幅幅山水画。

其他国家也有着类似的建筑,柬埔寨的高脚楼同样是建在水上。

《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同是为了防潮与热带的毒虫,高脚楼和湘西的吊脚楼格局差不多。

高脚楼大致都建在洞里萨湖边上,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位于柬埔寨境内北部,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

水上人家的房子都是用木头搭建的高脚楼,屋里陈设极其简单,一家人吃喝拉撒全在屋里。

随着柬埔寨的雨季开始,水面会上涨,许多高脚屋都会用船拉着搬迁,到更靠近岸边的地方安置。

这种房屋的神奇之处在于,只要把高脚屋的固定装置一拆,4个人便能抬着房子移动……这里的建筑个性非常鲜明,柬埔寨人的高脚屋都以棕榈叶为墙和顶,和湘西吊脚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踏上马拉西亚的主岛兰卡威,那么在眼前是一望无垠的橡胶林与水田,其间散布着传统式的高脚屋。

水光粼粼,以捕鱼和种田为生的岛民三三两两,构成眼中一幅极为悠闲的画面。

在这充满古老传说的岛屿上,虫唧蛙鸣是大地沉沉睡去的催眠曲。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吊脚楼的生活方式与当地的气候、地 理环境密切相关,居民根据季节变化 调整居住习惯。
湘西吊脚楼的居民有着独特的生活习 俗,如祭祀祖先、庆祝节日等,这些 习俗在吊脚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家庭与社区的关系
吊脚楼是当地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之间相互帮助 、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社区内部有着紧密的家族关系和地缘关系,这种关系对 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挑战
保护吊脚楼需要克服资金不足、技术难题、居民保护意识不 强等困难。
保护措施与建议
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吊脚楼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关保护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 作。
建议
加强对吊脚楼的技术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居民的保护意识。
发展前景与展望
前景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 识的提高,湘西吊脚楼有望得到更好 的保护和发展。
现代创新
在现代,湘西吊脚楼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建筑元素和技术,如使用新材料、引入 现代设计理念等,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一些传统的工艺和技 巧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02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选材与结构
木材为主
悬山式屋顶
湘西吊脚楼主要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 筑材料,利用其轻盈、耐用的特点, 同时适应湘西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目 录
•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背景 •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的生活方式 • 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 • 吊脚楼与湘西旅游
01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湘西吊脚楼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干 阑式建筑,最初是为了适应南方 潮湿多雨的气候而建造的。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西吊脚楼逐 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 建筑形式,融合了当地自然环境 、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民俗研究1、渊源:传说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张天王求东海龙王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龙王假装答应了。

张天王从龙王处选了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答应七天后送还。

土家族人仿造成现在的湘西吊脚楼。

七天后张天王还给龙王时,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拿不上,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人们担心龙王发怒涨洪水,在桥下安上斩龙刀,它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

2、现状及其特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多半临空悬立,因地制宜,形态各异。

湘西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吊脚楼来。

这种吊脚楼,是干栏屋中的一种,朴实轻灵,古色古香,与楚建筑或巴建筑有着渊源关系。

后来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加工装饰,使建构更为古朴而实用,美观又大方,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3.吊脚楼的民俗学功能:1)审美功能: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的情调。

湘西吊脚楼因着地形的复杂所形成的多是“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均不平”的剖面。

这些错落有致并且空间处理弹性很大的建筑给人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浪漫感。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依山傍水,就地起楼,巧妙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建造出吻合大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湘西的吊脚楼在建造时的技术施工符合当地的地形土质以及气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也注意与美型观点结合,既保证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外观的艺术性。

2)社会功能:吊脚楼是湘西复合式经济结构在民居建筑形式上的最佳选择。

土家人所居之地,既要方便上山采集和野猎,又要方便下河临渊捕鱼,还要方便农耕生产。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

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

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

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湘西的风土民居——吊脚楼

湘西的风土民居——吊脚楼

其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旧唐书》 :土气多瘴疠 , 《 说 “
山有 毒草及 沙虱 蝮 蛇 . 并楼 居 , 梯 而上 . 为 人 登 号
布在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 , 又称“ 吊楼子” 为山 , 野式“ 楼阳台”单檐悬挑 , , 屋面反翘 , 有与正屋成

‘ 干栏 ”. ’ 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 , 早先清代土司王 严禁土民盖瓦, 只许盖衫皮 、 茅草 , 只许买马 , 叫“ 不许盖瓦”一直到清朝雍正七年“ . 改土归流” , 后
词 :湘西; 土家族 ; 吊脚楼特 点; 吊脚楼类型 文献标识码 :A
式。 阐述了 吊脚楼的主要特点 、 型 、 类 结构及构 造 。 中图分类号 :n J8 6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 建于斜度
较大 的 山坡 上 . 建造 时 , 坡 面开挖成 两级 台阶式 顺 屋基 , 上层立 较矮 的 柱子 , 层 立 较 高 的柱 子 . 下 这
() 2 依势而建,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 吊脚楼或
避 风 向阳 , 或临溪 谷 , 或傍 山腰 , 均依地 而建 . 当 用 地 盛产 的杉木 , 建成两 层楼 的木构架 , 搭 柱子 因坡
就 势长短 不一地 架立在坡 上 .
济条件较好 , 多采用此种形式 . 凹字形与丁字形的
吊脚 楼相 比 , 具有 较强 的围合 意向 ( 2 . 图 )
“ 土民” . 等 清末 始用 “ 土家 ” 之称 . 与进入 湘西地 区
的巴人有渊源关 系, 过着刀耕 火种和渔猎山伐的
原 始生活 . 土家 族 居 民最 早 只是 “ 结草 为 庐 , 以蔽 风雨 ”起 初的 房屋 是 三 根 圆木 作 支架 , 藤 或竹 . 有 盖之, 形成 一 个 三 棱 锥 式 的居 室 . 内 以 火炕 取 室

吊脚楼的生态理念研究

吊脚楼的生态理念研究

湘西吊脚楼也可以叫"吊楼", 为湘西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族传统的民居,湘西古代吊脚楼的建筑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研究范畴。

一般所谓干阑式的建筑,即是,"体量较大, 下屋架空", 吊脚楼应该属于干阑式的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阑建筑有明显的出入,干阑应该全部都属于下屋悬空,所以一般称湘西的吊脚楼为半干栏式的建筑。

研究湘西的吊脚楼无论是在与形态布局、与自然结合,还是在与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应该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它不拘一格,生动活泼。

它在客观上能直接地反映和突出我国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态多样性及其特征,它也是合理地利用湘西民居地形的自然条件和其生存空间的一个必然结果。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形成在本质上凝聚了当地湘西少数民族的历代文化积累和继承下来的经济生活和习俗,具有一定的建筑美学欣赏价值和民族文化的意识表现形态,因此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内容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艺术特色以及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对其建筑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内涵进行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认知,进而对实现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再生"的途径和其方法途径进行了探索。

也是传承湘西地域民族建筑文化,寻求湘西吊脚楼及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2.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发展现状与分析.2.1 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建筑发展的历史渊源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多为湘西苗族土家族传统民居,湘西山势起伏,河流遍布,地形和地势多呈现出“三维”的特性, 大多数土家族民居在湘西中部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建筑地基极不容易,加上湘西天气少晴多阴雨,潮湿多雾,底层多湿气, 不宜起居。

因而湘西的少数民族为了充分适应其地形地势以及其天气状况,依据山脉的走势和对河流的流向不强求坐南朝北,建筑出了一种简单方便通风的木楼"吊脚楼"。

2.2 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建筑衍变的进程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由"巢居"的形式衍变而来,用竹、木搭建,建筑下部架空,被人们称为半干阑式的建筑,吊脚楼的整体形成自然性受到了湘西地域环境、自然资源、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民俗等多因素的影响。

湘西凤凰:水边的吊脚楼

湘西凤凰:水边的吊脚楼

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

北城门下宽宽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斜阳西下,桥边岸畔不少妇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声随着水波荡漾开来。

顽童脱个精光,在水中嬉戏,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浅水处享受流水轻柔的抚摸。

岸边更有不少写生的学生,也为小城增添了一道风景。

凤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脚楼,但河畔的吊脚楼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龙潭那里尚留有十多间老屋,细脚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历史。

沈从文的故居位于古城内中营街的石板小巷深处,共两进两厢,颇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个故居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

经风雨桥,过东城门,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担的乡民、老屋、挑担的乡民与红伞,形成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画。

就像沈从文早已仙去,凤凰古城并不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画卷,但你还是能从一个个的局部来感受到她灵光一现的魅力。

凤凰古城也适合一两个人在一个小雨的天气在老城中的老街、小巷、河畔慢慢地走,用心去品味那曾有的过去。

凤凰旅游指南凤凰可看的地方不少,人文和自然景观处处皆是;凤凰旧城主要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但已经被改建得差不多了,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还有些残留,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沈从文笔下的白脸汉子和窗户内的女人都已不再。

东门有桥名“虹”,桥下是沱江拐弯的一个深潭,叫“回龙潭”,潭边除了吊脚楼,还有一座颇为精巧别致的“夺翠楼”,遥对着潭对面的万民塔和遐昌阁,据说这里的“龙潭渔火”和“梵阁回涛”是凤凰八景中的两景。

吊脚楼:中国民居的瑰宝

吊脚楼:中国民居的瑰宝
个主
吊脚 楼 : 】 民居 的瑰 宝 【国 ;
阿 森
木排
架 子
树 叶
人 睡 易爬 子 爬 人 又 岩源自板 然 后 会 被
— —
, ,
这个
大 小
半 空
“ 背 篓 , 溜 溜 , 声 中 妈 妈 把 动归来 ,总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阶沿 小 圆 笑
湘 西 吊脚 楼传 说 的版 本还 有 很
型挺拔俊秀 , 周围环境十分优 美。 吊脚 由于 人们 惧 怕 野 兽 , 烧 起 大 火 , 在 湘西武 陵山区 , 就 并 沟壑纵横 , 流密布 ,, 河 楼建筑 之所 以在湘西大 山深处得 以形 火 堆 里埋 竹 节 燃 烧 ,野 兽 看到 明晃 晃 山高 坡 陡 , 势 不 平 , 棘 丛 生 , 烟 、, [ 也 荆 人 . 成发展 , 其中有着许 多美丽的传说 :
我背下了吊脚楼……”随着这首淳 美 上。 不料一天早晨 , 蓑衣和斗笠却被发 多 。这 些传 说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反映 了湘
质 朴 的 湘 西 民歌 被 湘 西大 山的 女儿 宋 现散 落墙 旮旯 里 ,原 来 是 狗 在 上面 睡 西土家族的实际 ,反映 了土家族的习
祖英唱Ⅱ 大江南北 ,湘西 吊脚楼便深 觉过夜 了哩。 向 为了避免再 出这种事, 他 俗 ,反 映 土 家 人生 存 的压 力和 环境
民运 用 资 源 的技 巧 。 在土 家族 聚 居 区 , 乌 虫 鱼 、 舞 竞 技 、 歌 神话 传 说 , 栩 如 栩 树 多木 材 多 ,这就 为 土 家族 修 建舒 适 生 , 蓄意 深 刻 。 的住 所 提供 了 天然 资 源 。土 家 先 民在
恶劣的 自然条件下 ,充分运用大 自然
野 自然环 境 极 差 , 加 】I 再 , J 的大 火 , 吓得 不 敢 靠近 。 但是 , 虫 蚂 稀 少 , 兽横 行 , 蛇

湘西民居土家族吊脚楼

湘西民居土家族吊脚楼

湘西民居土家族吊脚楼
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

—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著名土家族诗人汪承栋写道: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

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一座边城一座吊脚楼

一座边城一座吊脚楼

一座边城一座吊脚楼来自:HND DESIGN(ID:HND201604)《边城》记载了这样一个地方两岸高山小溪绕镇黄泥墙乌黑瓦桃花杏里近水人家青山碧水美不胜收这就是湘西(此处湘西单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交界处作为苗族、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吊脚楼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独特民居01吊脚楼概念与来源1概念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小楼山间起吊脚水边立吊脚楼将房屋底层架空广阔的二层空间用以居住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故得名「吊脚楼」2来源吊脚楼独特的建筑形式与湘西的地理环境分不开湘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与鄂西山地西南端结合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拨800-1200米▲湘西地形图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总体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这样一来普通的建筑形式无法适应吊脚楼应运而生▲湘西芙蓉镇吊脚楼作为干栏式建筑往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树丫之上的巢居再到伐木打桩架柱成屋的栅居最后再到吊脚楼▲吊脚楼演化过程人们经历了从地上—树上—地上的循环(树上——巢居)(地上——栅居)02吊脚楼基本结构湘西最简单的吊脚楼为三段式结构顶层通风良好作储藏粮食之用二层为生活起居之地底层多作为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的场所这样的结构既解决了地理条件的约束又节约了耕地散布在山水间让寂静了千年的大地热闹起来03吊脚楼凤凰古城吊脚楼实用性极高广泛分布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当属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群凤凰古城历史悠久夏商西周即为「武山苗蛮」之地唐垂拱三年,设渭阳县至宋代设土司至元、明设凤凰营清设凤凰厅厅治设镇竿镇后升三厅为直隶厅民国二年改厅为县称凤凰县相沿至今凤凰县地处湘西丘陵地区全县多山地沱江自西南向东北横穿整个县城▲沱江横穿古城▲沱江俯视图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吊脚楼呈现出多种形态主要分为两类坡地起吊式与水边起吊式1坡地起吊式不同于云贵高原的险山峻岭凤凰以低山丘陵为主人们得以在较缓的山脚建房这种在坡地上建起的吊脚楼便是坡地起吊式吊脚楼在建房之前人们先将坡地挖出上下两层上平台建造正房下平台用长木柱支撑厢房使其高度与正房平齐正房与厢房垂直相连形成L型▲L型吊脚楼▲L型吊脚楼侧视图由于坚持「客不欺主」的原则厢房会小于正房正房与厢房均采用穿斗式构架正房多为五柱八瓜或三柱六瓜厢房则为三柱两瓜或三柱四瓜▲L型吊脚楼图解与此同时架空的厢房底部会用额外的柱子支撑起屋檐两面无墙下设走道形成独特的檐廊既可以防止雨水直接进入底部又可供自家人或过往路人通行充分利用了底层的空间可谓别出心裁这种建于山边的吊脚楼整体构造简单实用一举多得既解决了居住问题又节约了山脚下的耕地▲坡地起吊在分布上并不集中规模出现多是零星散落一户人家守着一座山头耕着一亩大小的田地楼内一过便是一生房屋内部布局简单正房为三开间中间稍宽进门处为堂屋为待客之所▲L型吊脚楼内部布局堂屋设有神龛用以供奉祖先牌位兼有祭祀的重要功能中间用板壁隔断后面为子女卧室▲神龛房屋拐角处设有灶台作为厨房及储物的杂物房厢房则多为客房房子不大却能容纳一家人全部生活一户人家一座山头几亩良田美不胜收2水边起吊式沱江作为凤凰的「母亲河」为整个县城带来了生命活力▲沱江俯瞰图正如沈从文所言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这条绵延700多公里的河赋予了这个古城最美的记忆沱江宽约为40米两岸分布的民居较江南传统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更为大气、质朴另一方面旧时凤凰作为湘西军事、政治中心城内为官僚商贾所占领自唐代起平民为满足生活需求只能在城外沿江搭建吊脚楼时光流逝少数民族与迁徙之人不断进入吊脚楼翻新更迭结构与形态完善尤以明清留存最多这也是现今所见的沱江吊脚楼群俯瞰沱江两岸民居大多沿弯曲的河道展开集中分布于北关城门外的码头至「回龙阁」之间三公里长的两岸地段总体呈线性排列为「一字型」布局表现为「河-屋-街-屋」的形式虽然同处一岸都为水边起吊式吊脚楼亦有两种类型或木柱深埋河底或立于河岸石基之上▲吊脚埋于河水深处前者建造年代更远造型更简易建筑的部分空间直接悬挑于河面之上后者多建造于明、清时期造型更丰富并与河道之间留有可通行的滨水步道▲滨水步道除此之外各部分体块的组合方式较灵活自由因吊脚高低不同相邻两栋之间形成建筑「错层」也有每加高一层便退一间的「退层」▲错层▲错层实景▲退层▲退层实景从沱江泛舟而行便可领略不同的吊脚楼风光虽然各楼千姿百态但在建造方式上大体相同从结构上来说都属于穿斗式的「半边楼」构造(半边楼:一半房屋建于实地,一半房屋悬于水边)多为五柱四瓜或五柱六瓜建筑的大部分建于实地利用穿坊悬挑出房间与走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半边楼剖面▲半边楼实景水边起吊用耐腐木材作为立柱底部多以砖石夯实即可抗震又可防洪水二层以上外部设回廊顶部覆有屋檐便于雨雪天气行走▲回廊进入内部为三开间的方形空间中部空间较两边次间稍宽隔成前后两间▲火塘为中心的内部布局前部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空间——堂屋与坡边起吊式不同火塘位于堂屋中央整个堂屋兼有取暖、饮食、待客的功能后部则为男性老人卧室▲火塘左右次间也被划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为子女卧室与客房后间为父母卧室与灶房平面布局简单为家人生活服务坡边起吊与水边起吊式吊脚楼都为贫苦人家的居所由于无法居于条件更好的内城只能在险山恶水之地安身立命形式单一首要解决生存问题其次生活问题娱乐场所缺乏故而呈现出质朴、简约的风格特点3平地起吊式吊脚楼除坡地起吊与水边起吊外还有平地起吊式因山多地少平地起吊式相对较少但“占领”平原地带多为「地主」、「老爷」因此类型较前两者更为丰富最为简单的是「单吊式」房屋都由立柱支撑整个悬空于地面视财力情况可往上加高高层数满足更多的生活需求▲吊脚楼一层、二层▲单吊式、U字型内部布局在单吊式的基础上家底更为雄厚的人家会在正屋两侧都加盖厢房整体呈现U字型▲U字型▲单吊型、U字型吊脚楼▲单吊型、U字型吊脚楼正面「三面闭合一面看天」繁星漫天蛙声一片彼时这是富裕阶层才能享有的生活而这种意趣与远在徽州的三合院竟不谋而合无非就是一个粗犷一个细腻罢了04吊脚楼湘西特色凤凰古镇自古以来的统治阶层多以江西籍的汉人为主为迎合其喜好建筑形态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与西南地区的其他吊脚楼不同沱江吊脚楼群的山墙一般高于屋面墙体随着房屋起伏呈现「流线型」翘脚伸出房屋形状类似马鞍故称「马鞍墙」即可防火,又可防盗▲马鞍墙▲马鞍墙实景于此同时马鞍墙上覆有象征龙鳞的青瓦翘脚则是凤尾形式龙凤交织在一起寓意龙凤呈祥来到屋顶整体呈人字形铺设有黑瓦屋脊采用叠瓦的形式脊首形态多为「三角形」。

【湖南凤凰】依山傍水美自天成—吊脚楼

【湖南凤凰】依山傍水美自天成—吊脚楼

【湖南凤凰】依山傍水美自天成—吊脚楼2010年1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据说许多来凤凰古城旅游的人都有吊脚楼情结,千里迢迢到凤凰古城一游,为的是吊脚楼,凤凰情节就是吊脚楼情节。

吊脚楼是中国南方特有的一种干栏式建筑,它就地取材,利用南方盛产的竹木为主要原料,很多地方都有,但为什么独独凤凰的吊脚楼最美最著名?只有去过凤凰,住过吊脚楼才能找到答案。

晨曦初萌,还未从酣梦中醒来的凤凰吊脚楼。

一侧是山,一侧是沱江,平地有限,所以沿江而建的那排吊脚楼是悬空在江面上。

天色大亮,凤凰苏醒了,街道人头攒动。

大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嬉笑打闹声,还原成一幅市井百态图,不同的是逛街的主要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在古城邮局买了几张风光明信片,投进邮箱,寄出祝福,结果一张都未收到,是这家邮局是个摆设还是途中丢失?凤凰特产,可惜带不回。

古城因为有了这些卖酒的店铺而弥漫在浓郁的酒香中。

想去古城中逛逛名人故居,没有一家是免费开放的,斟酌考虑一番没有进去,就在外面转转吧。

找到却未进去参观的沈从文故居,人于其名,一生从文,写得最多的就是家乡的吊脚楼。

离开凤凰时最想带走的是背篓,在湘西看到当地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背背篓,它比包、袋、箱、担等更实用,完全腾出一双手来挑挑拣拣,也许它是现代驴友的双肩包的雏形吧。

这位小朋友长大后应该不会忘记在长辈的背篓里度过的童年美好时光,羡慕他,可以在背篓里吃喝拉撒睡。

在凤凰,多的是卖各种手工艺品和首饰的店铺摊位。

远看这些小商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仔细端详却做工粗糙,样式雷同,再一问价格贵得离谱,所以看的多,买的少。

一不小心,住在与酒吧一条街一江之隔的客栈里,饱受噪音之苦,不光是音响高分贝的轰炸,还有唱歌不要钱但要命的业余歌手跑调的歌声执着地入耳。

在一夜难眠后,第二天过江去逛逛酒吧一条街,哈哈,跟丽江古城酒吧集中的地方差不多,很多搞怪的装饰和搞笑的广告。

沱江穿城而过,更像一条人工河:人工修筑的阶梯,形成多级水流;水泥浇注而成的跳岩,方便行人通过又成本低廉,不影响河水行程。

实例3-湘西凤凰古城木构吊脚楼

实例3-湘西凤凰古城木构吊脚楼

三、凤凰古城吊脚楼的构造和装饰

构造 在武陵山区,土家族吊脚楼的空间布局和组织 构造同样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章法和原则, 即有“法”有“说”。 然而,在凤凰古城沿河 两岸吊脚楼的建造中,将灵活、自由地运用各 种建筑、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除少数 能够就地坪架构井院式的吊脚楼外,太多采用 “一字屋”连接的构成方式。 沿河两岸的吊脚楼所有门户的朝向一律是“座 山”的一面,而“面水”的一方是由吊脚承重 楼板,架立在梯坡上或河水里的木柱支撑走栏、 并盖上“罳檐”的厢房,土家人雅称“龛子”, 通常做子女卧室。

吊脚楼群落 及其 空间的优美曲线

湘西凤凰吊脚楼民居的分类
吊脚楼民居
沿河—城镇型 位于沿河城镇,倚河 靠岸,彼此连属,以 整体景观见长。
坡地—乡村型 多位于乡村山野,相 对独立分散,注重单 体形态的塑造。
沿 河 城 镇 型

屋瓦相连的吊脚楼 倚山面水的吊脚楼
坡 地 — 乡 村 型
独立分布的吊脚楼 依山就势的吊脚楼

底层空间的利用
五、结语
湘西凤凰吊脚楼是对干栏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是适应地理 和气候特征的独特的干栏建筑。其中蕴含的自然而朴素的气候 观和建筑方法,凝聚着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 传统建筑的生态观和美学观。在建筑设计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这些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值得 我们传承和发扬。
吊脚楼与自然融合为一 沱江边颇具特色的吊脚楼
二、湘西凤凰吊脚楼民居概述

湘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川、鄂、黔交界的武陵 山区,古谓“蛮夷”之地。境内山峦起伏,河溪 纵横,地形变化复杂,自然景观优美怡人。很久 以前在此繁衍生息的土家族、苗族等十多个少数 民族,与汉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湘西 文化。各族人民的居住建筑,从简单的三至五开 间住房,到带天井或院子的“三合水”、“四合 水”,以至纵深几重的深宅大院,无所不备,异 彩纷呈。但最具湘西地域特征和民族风采的则属 “吊脚楼”。 凤凰古城是湘西古城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座落 在清溪幽壑丛林密菁的的武陵山脚下,山泉汇成 的小河“沱江” 由东向西穿城而过。沿河两岸 相对而造的单体木构吊脚楼,相互搭构,高低起 伏,构成两条气势磅礴的建筑长廊,似一曲华丽 而富有节奏盛的建筑乐章,处处蕴藏着深厚的 “巴文化”的积淀。这是土家人按照自己的生活 方式,适应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构 架吊脚楼群。从择址到空问布局,从单件建筑构 造、组群到细部的装饰处理都凝聚着土家人的智 慧,延续和发展了“干栏”木构架建筑文化的风 格体系,以及崇尚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风水景观 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民居——依山傍水的吊脚楼
在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中,湘西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居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它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

湘西地处边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地城镇地势多山多水,风景独特,反映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和谐态度。

它们深受道家哲学思想——人与自然“契合”,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不求方正规矩,追求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再加上人文、乡土文化的润色,使湘西民居以自身的魅力得以
延续,至今还受到建筑界的青睐。

楼最为典型,下面以沿河吊脚楼来解析湘西民居。

一、吊脚楼的机构
木结构。

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

二、沿河吊脚楼的基本特征

3 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第一,皆位于陡峭的河岸上,地景与房屋的关系基本一致。

陡峭的河岸常给人一种“险”、“悬”的不安全感,缺乏良好的维护条件,不适于人的居住。

但是,若无洪水的危害,这种“险”的地景,从此岸到彼岸由干河流和高差的阻隔作用,几乎不存在其它不安全因素。

况且视野开阔,又可向空间发展以争取居住面积。

在险地求得安生是沿河吊脚楼景观的“绝妙”所在,因而富有特殊的意境感。

第二,形态错落有致。

吊脚楼的整体布局不求方正
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
境浑然一体。

在单体木构建筑的组合中,随着梯坡的变
化、构架的起落、屋顶的高低错落,构成极具层次感和
结构之美,气势恢宏的吊脚群楼。

第三,材料及构造技术基本相同。

吊脚楼的主体结构均采用木制材料,用穿斗排架的结构方式。

三、吊脚楼的布局形式
沿河两岸的吊脚楼所有门户的朝向一律是“座
山”的一面,而“面水”的一方是由吊脚承载楼板。


立在梯坡或河里的木柱支撑走廊、井盖上的厢房,
土家人叫做“笼子”,通常做子女的用房。

笼子是土
家人民居建筑的重要标志。

笼子的造型随地坪变化和限制以及主人的意愿不同而显示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吊脚楼最基本的内部空间是连三间“一字屋”、“一正两厢”、“一正三厢”。

正为房,厢为屋。

正房通常不吊脚,厢房多在面水的一侧,也有分布在正房的一侧或两侧。

厢房可吊一头或两头,或两头都不吊。

而房和屋由于地坪的限
制室内空间都较小。

然而,精小的间赢得大自然的空。

建造在坡岸上的单体吊脚楼利用其高低错落构成的楼下空间可以通风、隔热,还可以保证居室的私密性。

四、湘西吊脚楼发展的阻碍
湘西吊脚楼现主要分布在凤凰古城和花垣县的边城,其他地方虽也有分布,但比较零散。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不断迈进,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对生活环境的改造,以及外来文化的长驱直入,以木、瓦结构为主的吊脚楼逐渐被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砖瓦房所取代。

越来越多的人抛弃对传统民居的追求,取而代之是现代建筑。

除了少部分商业用途和文化保护还建一些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外,一般民用住房基本上脱胎换骨。

吊脚楼是土家族聚居的场所,具有丰富而完善的文化氛围。

长久以来,土家人世世代代聚住在这片环境优美的土地上形成了极其特色的民居建筑,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建筑既是物质的财富,也是精神的财富,它们承接着当地传统的民风民俗,具有高度的价值。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土家吊脚楼文化面对现代化的涤荡,正在面临破坏和消减,不少吊脚楼建筑已经成了危房、卒房,古老的建筑群也正慢性的消逝。

五、总结
建筑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创新发展,这样的建筑才有生命和意义。

湘西土家吊脚楼作为建筑中的一种,其创新发展存在着必然性。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原有的吊脚楼形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土家人的生活,同时随着文化的全球化,湘西土家吊脚楼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应该是相互渗透和吸取的。

所以说从文化、生活习俗的角度上来说,湘西吊脚楼的创新发展也存在着必然性。

土家吊脚楼作为民居建筑艺术,是反映当地文化的载体,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对于湘西土家吊脚楼不应只进行延续传承的研究,更为迫切的是对它进行创新发展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得湘西土家吊脚楼建筑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纪贡梓. 湘西吊脚楼[J]. 上海房地, 2011(12):55-55.
[2]郑涛. 解读湘西吊脚楼[J]. 四川建筑, 2008, 28(2):51-53.
[3]阮雯雯, 唐鑫.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现代装饰:理论, 2014(4).
[4]刘俊. 析论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J]. 装饰, 2005(5):71-71.
[5]陈英. 湘西传统居住文化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