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吊脚楼介绍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湘西民间美术
1.花版制作:制作花版时,匠师选用色质优良的皮纸,用掇糊裱成五层厚的纸版,晒于后再在纸版上涂一层光油,晾干后,即成较为坚韧的花版。花版的大小根据布幅的宽度和使用的长度而定。在纸版上绘制花纹图案,由匠师雕刻成印版。
2.花版的图案雕刻制作:雕刻时,首先设计好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绘制在花版上面。传统图案纹样,一般都带有吉祥如意、洪福康乐、子孙满堂以及万福来朝之类的寓意,如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观音送子、鸳鸯戏水、双龙抢宝等。在花版上,染匠师傅用大小各异的工具进行雕刻。例如雕刻一只凤的图案时,其工具就有圆形凹筒铁凿、半圆形凹陷铁凿、长形铁凿、方形铁凿、菱形铁凿、三角形铁凿等30多种工具。一件蓝印花布印染质量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纹图案的设计、绘制和雕刻。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程:
第一步:铸炼: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第二步:锤打: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第三步:拉丝: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
3.蓝印花布花纹的印制:制作时,将白色家织布平铺在工作台上面,然后将花版压在白布上面,染匠师就用调好的石灰和黄豆粉拌和的灰浆,分次用刷子刮在花版上。刮浆时,分布要均匀,用力要均衡,直至将全部花版涂满。然后将花版轻轻取下,在白布上就出现了整块有序的花纹图案。
4.晾晒风干:把印好花纹的白布悬挂在木架上,晾干。晾布时不能放在阳光下曝晒,这样会使印上去的灰浆融化流走。因此,晾布必须是通风透光的地方。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吊脚楼的生活方式与当地的气候、地 理环境密切相关,居民根据季节变化 调整居住习惯。
湘西吊脚楼的居民有着独特的生活习 俗,如祭祀祖先、庆祝节日等,这些 习俗在吊脚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家庭与社区的关系
吊脚楼是当地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之间相互帮助 、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社区内部有着紧密的家族关系和地缘关系,这种关系对 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挑战
保护吊脚楼需要克服资金不足、技术难题、居民保护意识不 强等困难。
保护措施与建议
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吊脚楼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关保护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 作。
建议
加强对吊脚楼的技术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居民的保护意识。
发展前景与展望
前景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 识的提高,湘西吊脚楼有望得到更好 的保护和发展。
现代创新
在现代,湘西吊脚楼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建筑元素和技术,如使用新材料、引入 现代设计理念等,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一些传统的工艺和技 巧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02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选材与结构
木材为主
悬山式屋顶
湘西吊脚楼主要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 筑材料,利用其轻盈、耐用的特点, 同时适应湘西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目 录
•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背景 •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的生活方式 • 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 • 吊脚楼与湘西旅游
01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湘西吊脚楼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干 阑式建筑,最初是为了适应南方 潮湿多雨的气候而建造的。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西吊脚楼逐 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 建筑形式,融合了当地自然环境 、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民俗研究1、渊源:传说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张天王求东海龙王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龙王假装答应了。
张天王从龙王处选了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答应七天后送还。
土家族人仿造成现在的湘西吊脚楼。
七天后张天王还给龙王时,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拿不上,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人们担心龙王发怒涨洪水,在桥下安上斩龙刀,它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
2、现状及其特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多半临空悬立,因地制宜,形态各异。
湘西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吊脚楼来。
这种吊脚楼,是干栏屋中的一种,朴实轻灵,古色古香,与楚建筑或巴建筑有着渊源关系。
后来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加工装饰,使建构更为古朴而实用,美观又大方,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3.吊脚楼的民俗学功能:1)审美功能: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的情调。
湘西吊脚楼因着地形的复杂所形成的多是“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均不平”的剖面。
这些错落有致并且空间处理弹性很大的建筑给人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浪漫感。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依山傍水,就地起楼,巧妙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建造出吻合大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湘西的吊脚楼在建造时的技术施工符合当地的地形土质以及气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也注意与美型观点结合,既保证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外观的艺术性。
2)社会功能:吊脚楼是湘西复合式经济结构在民居建筑形式上的最佳选择。
土家人所居之地,既要方便上山采集和野猎,又要方便下河临渊捕鱼,还要方便农耕生产。
湘西吊脚楼
地域特点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
岸为支撑点,另一端 则悬在水面,高高的 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 持,充满着一种力与 感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
自由,可临水,也可依 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 边。
四、主要类型
湘西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 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 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 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瑶族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依山旁水 建成,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 吊脚楼。瑶族人多住在山区,很少有成 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 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 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 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 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 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 潮和防止野兽。
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 改善,有钱人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 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 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 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 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 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 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 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 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 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 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 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 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是在双吊式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 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 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 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 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 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 才能进到正屋。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9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色
假“六合门”也是六扇门的形式,但 两边的门只是摆设,中间两扇大门才能 开合。有的住户在假“六合门”门外加装 两扇对合开的“扦子门”用以挡鸡犬,“扦 子门”高1.1 m ,宽1.7 m ,门由椿木、“ 猴板栗”树做成“羊角角”。由于当地民风 淳朴,鲜有盗贼,有的住户堂屋干脆不 装大门,只做简易的“扦子门”。
吊脚楼简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点 吊脚楼空间特点 个例赏析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构造特点
有些土家族地区,把“两重挑”形式转变为“板凳挑”, 即出挑大挑的枋下增加一个“夹腰”,夹腰水平出挑,上 立短柱,称“吊起”,吊起顶头支檩,承担部分屋檐重量, 大挑也穿过吊起,把部分重量透过吊起传给夹腰,再传 给檐柱,这样吊起和夹腰共同承担了比二挑还要多的重 量,使受力变得更加合理,但构造也更加复杂,吊起底 下的吊头也和耍头一样,做成各种形状,成为土家族建 筑的装饰重点。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
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
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
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湘西吊脚楼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
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楼部分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即在一般湘西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 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也是在 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 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 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 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历史发展
1.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 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 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 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 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 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 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 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
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有钱人 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 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 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 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 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 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湘西的风土民居——吊脚楼
其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旧唐书》 :土气多瘴疠 , 《 说 “
山有 毒草及 沙虱 蝮 蛇 . 并楼 居 , 梯 而上 . 为 人 登 号
布在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 , 又称“ 吊楼子” 为山 , 野式“ 楼阳台”单檐悬挑 , , 屋面反翘 , 有与正屋成
一
‘ 干栏 ”. ’ 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 , 早先清代土司王 严禁土民盖瓦, 只许盖衫皮 、 茅草 , 只许买马 , 叫“ 不许盖瓦”一直到清朝雍正七年“ . 改土归流” , 后
词 :湘西; 土家族 ; 吊脚楼特 点; 吊脚楼类型 文献标识码 :A
式。 阐述了 吊脚楼的主要特点 、 型 、 类 结构及构 造 。 中图分类号 :n J8 6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 建于斜度
较大 的 山坡 上 . 建造 时 , 坡 面开挖成 两级 台阶式 顺 屋基 , 上层立 较矮 的 柱子 , 层 立 较 高 的柱 子 . 下 这
() 2 依势而建,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 吊脚楼或
避 风 向阳 , 或临溪 谷 , 或傍 山腰 , 均依地 而建 . 当 用 地 盛产 的杉木 , 建成两 层楼 的木构架 , 搭 柱子 因坡
就 势长短 不一地 架立在坡 上 .
济条件较好 , 多采用此种形式 . 凹字形与丁字形的
吊脚 楼相 比 , 具有 较强 的围合 意向 ( 2 . 图 )
“ 土民” . 等 清末 始用 “ 土家 ” 之称 . 与进入 湘西地 区
的巴人有渊源关 系, 过着刀耕 火种和渔猎山伐的
原 始生活 . 土家 族 居 民最 早 只是 “ 结草 为 庐 , 以蔽 风雨 ”起 初的 房屋 是 三 根 圆木 作 支架 , 藤 或竹 . 有 盖之, 形成 一 个 三 棱 锥 式 的居 室 . 内 以 火炕 取 室
吊脚楼
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
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从前的吊角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角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角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
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结构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和土楼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的建筑住房(民居)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
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点缀得山水的几分韵致。
,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与感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自由,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简工,温馨而有画意。
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
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
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湘西吊脚楼介绍ppt课件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有时也称为“干阑”式建筑,三面有走廊, 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有各种雕花,吊脚楼看起 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干 爽透气,通风采光;
• 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 思想。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 成。
• 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 要材料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 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 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
单吊式吊脚楼
• 这是最普遍的一 种形式,有人称 之为"一头吊"或" 钥匙头"。它的特 点是,只正屋一 边的厢房伸出悬 空,下面用木柱 相撑。
吊双 脚吊 楼式
单主吊头是又
吊要式皆单称
式看并有吊为
和 双 吊 式
经 济 条 件
不 以 地 域
吊 出 的 厢
式 的 发 展
双 头 吊
常和的房,或
常 共 处 一
吊脚楼的特点
•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 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 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 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 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 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 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 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体现了 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当然不同民族的 吊脚楼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苗族吊脚楼——精选推荐
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湘西苗族吊脚楼我是湘西苗族人,在我的家乡我看过很多吊脚楼。
在这里我想结合我所学的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知识来谈谈我眼中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我们苗族的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
依山傍水,有层次感。
一想到吊脚楼我大脑里都会蹦出“艺术”这个词,吊脚楼实用、好看。
吊脚楼的屋顶一般是用泥瓦盖的,其他部位的材料大多是木质。
吊脚楼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一般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这样做就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住的地方,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子内有地方专门是用作火炕,卧室在后面。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我忘了从哪里见过,有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我看过吊脚楼的修建。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第三步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第四步是把柱子竖起来,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
有钱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修建吊脚楼的地基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上下两层之间有一些距离,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
吊脚楼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一些东西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
中柱要用枫木,我听人说枫木好像和苗族有什么关系,不太清楚。
苗族人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才可以健康平安。
湖南苗族“吊脚楼”是什么样的?“吊脚楼”简介
湖南苗族“吊脚楼”是什么样的?“吊脚楼”简介>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
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
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
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
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
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
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
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民便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吊脚楼的建筑类型。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湘南位于湖南南部地区,主要包括永州、郴州地区以及邵阳益阳部分地区,此处主要是汉族及少数瑶族和苗族的聚集地,其传统民居相对较多,保存的也相对完整。
湘南的民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魅力清秀的少女,一直保存着它的神秘面纱。
湘西吊脚楼调查报告
结构
• 湘西吊脚楼分两层或多层形式, 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 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 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 有挑廊,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 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儿和休息。 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 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 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湘 西吊脚楼看起来美观,灵巧别 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 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 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 平”的哲学思想。
湘西吊脚楼调查报告
居住民族
• 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 份,“湘西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 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 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脚楼 极为常见。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 日晴,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 出了独特的“湘西吊脚楼”。
历史文化
• 制作:谢志伟 • 演讲:万文奇 • 协助:王化祥 王程
建筑特点
•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 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房屋的 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 物;上层住பைடு நூலகம்,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 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 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 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 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 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 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 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 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湘西民居土家族吊脚楼
湘西民居土家族吊脚楼
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
—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著名土家族诗人汪承栋写道: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
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依山旁水 建成,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 吊脚楼。瑶族人多住在山区,很少有成 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 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 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 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 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 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 潮和防止野兽。
吊吊角角楼楼多多依依山山就就势势而而建建,,呈呈虎虎坐坐形形,,以以““左左青青龙龙,,右右白白虎虎,, 前前朱朱雀雀,,后后玄玄武武””为为最最佳佳屋屋场场,,后后来来讲讲究究朝朝向向,,或或坐坐西西向向东东,, 或或坐坐东东向向西西。。
湘湘西西吊吊脚脚楼楼,,属属于于古古代代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的的范范畴畴。。所所谓谓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 即即架空空””,,但但与与一一般般所所指指干干阑阑式式有有所所不不同, 干同阑,式干应阑该式全应部该都全悬部空都的悬,空所的以,称所吊以角称楼吊为角半楼干为栏半式干建栏筑式。建 筑。
二、发展历史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唐宋以前:土家先民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 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 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 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 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 有所改善。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便有了斗拱飞檐, 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 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 “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三、建筑特点
建筑特色
结构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为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 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重量完 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外观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 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 的哲学思想。
湘西吊脚楼有时也称为“干阑”式建筑,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 栏杆上雕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 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湘西吊脚楼上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 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等 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
湘西吊脚楼介绍
一、简介 二、发展历史 三、建筑特点 四、主要类型 五、个例赏析 六、相关保护
一 、简 介
吊吊脚脚楼楼也也叫叫““吊吊楼楼””,,为为苗苗族族((贵贵州州等等))、、壮壮族族、、布布依依族族、、侗 族侗、族水、族水、族土、家土族家等族族等传族统传民统居民,居在,湘在西湘、西鄂、西鄂、西贵、州贵地州区地 的区吊的角吊楼角也楼很也多很。多。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六、相关保护
古城古建筑群防火安全及灭火对策
古建筑火灾成因:
古城区道路狭窄,无消防车道,消火栓稀少,不利于火灾扑救。 诱发火灾因素多。 木质结构,组群布局,容易火烧连营。 无消防组织或消防组织不健全,缺乏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没有
自救能力。
防火措施:
密切协调配合 加强火源管理 严防电器及雷击火灾 配备消防设施,健全消防组织 建立健全古城区各项管理制度,实施依法管理
地域特点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 岸为支撑点,另一端 则悬在水面,高高的 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 持,充满着一种力与 感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 自由,可临水,也可依 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 边。
四、主要类型
湘西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 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 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 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 湘西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 双吊均适用。它的主要特征是 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 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 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 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 于正屋。
五、个例赏析
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 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 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 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 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 改善,有钱人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 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 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 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 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 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 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 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 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 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 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 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 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是在双吊式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 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 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 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 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 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 才能进到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