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相关资料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土家族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吊脚和楼层分割为主要特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地下室),中间部分(吊脚楼),以及上面部分(楼层)。
地下室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同时也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吊脚楼是整个民居的主体部分,建筑于高柱之上,拥有宽敞的空间供土家族人民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
楼层是吊脚楼的最上层,主要用来储存谷物和贵重物品。
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非常巧妙。
它采用了悬空的方式,通过大柱子架起整个楼层,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
大柱子通常是由整根大树木刻制而成,既稳固又耐久。
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一般是木材和石头,结构十分牢固。
吊脚楼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通风和采光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既可以保持通风,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它通常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的设计,外观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感觉。
吊脚楼的檐口通常被装饰得非常精美,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土家族吊脚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它既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也是社群活动和仪式的场所。
在吊脚楼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比如煮饭、睡觉、聚会等。
在吊脚楼中举行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家园,更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吊脚楼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
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吊脚楼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土家族吊脚楼的维修和保养成本高昂,受限于经济条件,许多吊脚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吊脚楼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减弱。
吊脚楼的分析

吊脚楼结构形成与气候关系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最重要的是生态表现贵州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
贵州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
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吊脚楼的分析

吊脚楼结构形成与气候关系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最重要的是生态表现贵州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
贵州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
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
吊脚楼学习资料

建筑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苛刻,吊脚楼的建
筑布局单薄了传统建筑概念,往
往依山依水而建,不追求轴线、
中心和对称,而是随坡就坎,随
弯就曲。从整体上看,山崖成为
建筑空间的界面,建筑成为了岩
体的支撑,吊脚楼的建筑哲学不
强调规制的约束,而是强调依附
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强调建筑
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
国
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
侗族吊脚楼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 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 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 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 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 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 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 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 筑工艺的高超。
瑶族吊脚楼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 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 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 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 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 “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 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 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 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 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 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 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 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 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 好的居所。
吊脚楼
·简介 ·特点 ·文化 ·结构 ·形式 ·苗族吊脚楼 ·侗族吊脚楼 ·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欣赏
湘西凤凰古城
吊脚楼也叫“吊楼子”是, 中国的苗族、壮族、布依 族、侗族、水族、土家族 等居住在南方山区的少数 民族的传统干栏式民居, 多见于湘西、鄂西、四川、 重庆、贵州等地区。吊脚 楼多依山就势而建,朝向 多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一种半干栏式 木质建筑。一般分上下两 层,上层通风、干燥、防 潮作为居室;下层是猪牛 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相关资料

一、建筑传说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
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
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
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
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
”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落地,两根柱子悬空)湘西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
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
”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
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
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
二、历史发展土家族在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
他们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其典型民居———湘西吊脚楼,既是土家先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他们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
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
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
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
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
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9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色
假“六合门”也是六扇门的形式,但 两边的门只是摆设,中间两扇大门才能 开合。有的住户在假“六合门”门外加装 两扇对合开的“扦子门”用以挡鸡犬,“扦 子门”高1.1 m ,宽1.7 m ,门由椿木、“ 猴板栗”树做成“羊角角”。由于当地民风 淳朴,鲜有盗贼,有的住户堂屋干脆不 装大门,只做简易的“扦子门”。
吊脚楼简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点 吊脚楼空间特点 个例赏析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构造特点
有些土家族地区,把“两重挑”形式转变为“板凳挑”, 即出挑大挑的枋下增加一个“夹腰”,夹腰水平出挑,上 立短柱,称“吊起”,吊起顶头支檩,承担部分屋檐重量, 大挑也穿过吊起,把部分重量透过吊起传给夹腰,再传 给檐柱,这样吊起和夹腰共同承担了比二挑还要多的重 量,使受力变得更加合理,但构造也更加复杂,吊起底 下的吊头也和耍头一样,做成各种形状,成为土家族建 筑的装饰重点。
[土家吊脚楼的资料]土家吊脚楼6篇
![[土家吊脚楼的资料]土家吊脚楼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b66d4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d.png)
[土家吊脚楼的资料]土家吊脚楼6篇(1) [土家吊脚楼]美丽湘西:外婆家的吊脚楼我外婆家住在湘西西北的一个土家小山村,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满目葱翠;在幽静的山林中,隐隐约约地呈现出十几户人家,他们世世代代的房子都是用木头做的。
外婆家的房子是一栋吊脚楼,由片片青瓦盖成的坡屋顶,大块大块的青石板壤成的地面,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精致的玩具木盒,点缀在绿色的丛林中。
在吊脚楼的中间,有一间大房子是堂屋,这里是外婆一家世世代代祭祖的地方。
靠近堂屋第一间是火房,房子中间是由四块大条石围成的方形火坑。
这里是外婆一家烤薰腊肉的地方,也是妈妈儿时听外婆唱摇篮曲的地方。
紧挨着的是厨房,接下来是两间卧房,最外的是箱房,也是吊脚楼的位置,很大,共有三大间。
按照土家习俗,箱房是姑娘们绣花的地方,可是,我的妈妈没有绣过花。
因为她六岁就出门读书,十多岁医学院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
这样的房子架柱是用木头做的,周围都是用规则的木板装成的,连地面`顶棚都铺上了木板。
住这样的木房子冬暖夏凉,但是,要注意防火。
清晨,外婆家的吊脚楼上炊烟袅袅升起,薄雾还没有散尽,鸡鸣声,犬吠声,牛羊的铃铛声,与冉冉升起的太阳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我爱外婆家的吊脚楼!(2) [土家吊脚楼]游恩施土司城游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为仿古土家族建筑群落,来到这里,我感到真高兴。
一进门,我和妹妹像出笼的小鸟,飞快向前奔。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门楼,只看见一座大桥架在碧绿的湖水上,上面还有一个亭子,饱含着诗情画意。
下了亭,随着宽大的道路,来到九进堂,里面有吊脚楼,还放着漆黑的背篓等农具。
不仅这,瞧,“恩施春夏秋冬日,泽有东西南北人”优美的对联伴随我们来到“长城”进口。
远看长城,像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随着悦耳的钟声,我们迈着轻快的步子,终于到了钟楼,接着游玩了草亭、群芳亭等美丽的风景区。
一会儿就到了卧虎索桥,听别人说,索桥十分惊险,走上去还一摇一摆,我心里有些害怕,便以碎小的步子向前移动,慢慢地心里觉得一点都不害怕,鼓起勇气向前走。
吊脚楼

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
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从前的吊角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角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角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
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结构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湘西吊脚楼介绍ppt课件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有时也称为“干阑”式建筑,三面有走廊, 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有各种雕花,吊脚楼看起 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干 爽透气,通风采光;
• 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 思想。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 成。
• 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 要材料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 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 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
单吊式吊脚楼
• 这是最普遍的一 种形式,有人称 之为"一头吊"或" 钥匙头"。它的特 点是,只正屋一 边的厢房伸出悬 空,下面用木柱 相撑。
吊双 脚吊 楼式
单主吊头是又
吊要式皆单称
式看并有吊为
和 双 吊 式
经 济 条 件
不 以 地 域
吊 出 的 厢
式 的 发 展
双 头 吊
常和的房,或
常 共 处 一
吊脚楼的特点
•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 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 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 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 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 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 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 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体现了 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当然不同民族的 吊脚楼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构造特点
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 托挑檐,吊脚楼由于檐 口出挑较大,挑枋多为两层,成 为“两重挑”:上挑较小, 称为二挑;下挑较大,承受檐口 的主要重量,称大挑。大 挑多选用大树且自然弯曲的树干, 以利于承重,大挑有 时做成大刀状或马头形,因此也 叫“大刀挑”或“马头 挑”。大、小挑的出挑尺寸及弯 曲状况对屋顶的坡度及檐 口造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吊脚楼是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山区土家族的独
特建筑形式,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 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 性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它同时也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 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具体实物载体。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 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 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 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 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 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 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 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 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 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 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Page 15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构筑的更加 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是堂屋和卧室,不之 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 “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 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①入口空间序列顺山势变化丰富、过渡层次繁多: 围院→屋檐下的石阶→堂屋→卧室 室外台地→大台阶 { 走廓→小楼梯→卫生、猪圈 也就是说从入口到室内总共有5 个空间屋次。
吊脚楼

南方少数民族人民在演进过程中,辛勤耕耘,创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而吊脚楼便是其中的一个美丽艺术品,吊脚楼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今天具有观赏性,实用性以及一定的旅游商业价值。
本文将从吊脚楼的由来,建筑结构以及一定商业改造来评说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分布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选择其作为本民族的特色建筑。
吊脚楼作为一种半干栏式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具有高悬地面使房内干燥,防御野兽,上层住宿,下层畜牧储物等等优点。
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民族建筑,是古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结构,是古代人民受鸟巢这种群居结构的样式而建造而成,其前身便是我国古代南方祖先在树上建造的“巢居”。
这是一种强调居住在离地之“楼”的居民文化,是把“巢”的使用功能与居住者认同的文化规则有机的统一起来。
长江以南各地因所处环境、地形及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吊脚楼所呈现出的体量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现今遗存的吊脚楼建筑广泛分布于湖南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是当地苗、土家、侗、傣等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的武陵山区。
一些学者认为,武陵山区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为了利用地形和争取居住空间,所以产生了吊脚楼这一建筑制式,它的这种充分利用山地空间,形成的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更是为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形成的产物。
学者们认为,吊脚楼这种随意的、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强调“道法自然”,它的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平衡。
这种以最大的创造性、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去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体现出雄浑粗犷、质朴率真的意境以及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吊脚楼的形成,除了地形的影响外,这些地区的气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土家族吊脚楼专业资料

基本信息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 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 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 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 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 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 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 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 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 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在湘西凤凰 或武陵山旁,那一座座倚着山,傍 着水的木头小楼,就是独具魅力的 土家族吊脚楼。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 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 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 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 为了家防止为盗一贼,栋吊4脚排楼房扇屋3四间周屋用石或头6、排泥土扇砌5成间围屋墙。,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 平地骑起吊、式四,这合种天形式井的大吊脚院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 打扮女儿。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吊脚楼是苗族的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
地区分布是贵州、云南、湖南等。
在凯里苗族山寨中,居住人家大部分都是吊脚楼。
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现多以改为瓦顶。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肇(zhào)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吊脚楼分析

湘西地区月平均气温表
吊脚楼功能及建筑性能分析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 而且炎热,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 物,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通风采光分析图
吊脚楼材料分析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居分析——吊脚楼 吊脚楼 民居分析
吊脚楼分布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 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 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 地区。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 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悬 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 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分布区气候特点
吊脚楼多分布 于湘西、鄂西、贵 州地区。属中亚热 带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气候特征:气候温 和,冬无严寒,夏 无酷暑,四季分明。 气温、降水、日照、 无霜期等均有显著 差别。光照条件较 差,降雨日数较多, 相对湿度较大。
吊脚楼分布区气温变化
湘西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温、降水、 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建筑介绍—吊脚楼

建筑介绍—吊脚楼吊脚楼(Architecture Introduction - Stilt House)吊脚楼,又称悬空楼或水上楼,是一种常见于水乡地区的建筑形式。
它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其能够适应水文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舒适且可持续的居住方式。
吊脚楼在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等地广泛存在。
吊脚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建筑结构悬空于水面之上。
底层的柱子或木桩被插入到湖泊、河流或海洋的底部,然后才建造楼层。
这样的设计使得楼层能够远离地面,避免了地面潮湿或泥泞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洪水的侵袭。
此外,吊脚楼还能够提供额外的活动空间,比如可以用于储存船只、码头或是小船的停泊。
吊脚楼的主要结构材料通常是木材,这是因为木材是一种经济实惠且易于获取的建筑材料。
当然,现代的吊脚楼也可以使用混凝土、砖和钢等其他材料进行建造。
悬空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还能够防止底层的木材受到水分的侵蚀和腐朽。
吊脚楼的平面布局可以根据建筑需要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底层用于存放船只和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水与居民之间的界面。
而楼上的居住空间则是用来居住和进行生活活动的地方。
楼层之间往往通过木梯或简易的天桥相连,以方便居民的行走和交通。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也反映了当地文化和传统的特点。
在中国,吊脚楼通常采用明清风格的建筑,具有特殊的屋檐设计和雕刻装饰。
而在东南亚国家,吊脚楼则更多地采用传统的木质结构,配以花岗岩柱子和雕刻精美的传统图案。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美感,还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吊脚楼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建筑形式,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具有环保和节能的特点。
在夏季,水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而在冬季,水还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温效果。
此外,吊脚楼在施工和维护方面都相对较为简单,易于修理和改建。
总而言之,吊脚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能够适应复杂的水文环境,还提供了一种舒适且可持续的居住方式。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传统的文化风格和环保的特点,成为了各个水乡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吊脚楼不仅是一种住宅建筑,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筑传说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
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
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
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
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
”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落地,两根柱子悬空)湘西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
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
”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
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
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
二、历史发展土家族在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
他们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其典型民居———湘西吊脚楼,既是土家先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他们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
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
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
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
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
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
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唐宋至清末。
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
尤其是历代土司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亲眼目睹了宫廷建筑艺术,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少量的土砖土瓦已不算难事,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
但是,由于山区地势和低温潮湿的特定环境,杆栏式湘西吊脚楼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
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有钱人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
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
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三、建筑构架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西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
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脚楼极为常见。
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湘西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
总的看来,湘西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湘西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湘西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湘西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四建筑特色湘西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
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
建在水边的湘西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湘西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
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湘西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
起来的。
木楼的地板高于室外地面6O厘米左右,有时悬空达1米。
这样使木楼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最早)。
湘西吊脚楼分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
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儿和休息。
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
湘西吊脚楼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思想。
湘西吊脚楼有时也称为“干阑”式建筑,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
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
湘西吊脚楼上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
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
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
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
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五、实例苗族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瑶族吊脚楼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旁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
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
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
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屋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一”字型、“7”字型、“撮箕口”、“四合院”等四种类型。
无论哪种类型都注重正屋的风水和堂屋的造型。
正屋设“吞口”(即在大门前留一步水),吞口后是堂屋。
堂屋的大门极为讲究,由六扇大小相同的门组成,又称“六合门”。
如亡者上有老人是不能从大门抬出的,只能走侧门。
堂屋是迎宾客和办红白喜事用的地方。
正壁上有神龛,供“天地君亲师”和祖先牌位。
堂屋两侧为偏房(亦叫耳房,一般都铺木地板),偏房又前后分隔为两个半间,分别置火铺、歇房、灶屋。
火铺是烤火和做饭菜的地方,一般比地平高出两尺,其结构三分之一为土地面,三分之二为木地板,有的人家不修火铺,即在地面挖一深坑后用石条砌上,称之为火坑。
火钳插在火坑的一边,是主人家姑娘、媳妇坐的地方,任何人不能在那里落座。
堂屋后面有的还接上拖延放置农具、堆放柴草或饲养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