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职能特点①秦朝官僚机构的组成分为两部分即中央官僚机构和地方官僚机构。
中央官制是所谓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秦朝中央三个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官吏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
地方官制在全国范围内推选郡县制度。
秦朝施行郡县二级制,在地方上郡是最高一级政府,九卿是中央政府的设置,而乡、里则不是秦朝的行政设置。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其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4、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5、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利: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影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6、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上述三节整合如下:(一)、秦朝的统一;1.时间:公元前221年(前3世纪末),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另外:北击匈奴,收河套,设九原郡,修直道、长城;南修灵渠,统岭南,设郡县;治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修五尺道)。
(注意落实到地图 P9)2.疆域: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主要;中央集权: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其积极作用主要;2、原因: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思想来源:法家思想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5、具体表现:(1)中央权力机构:(皇权和相权的关系)①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丞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②汉:内外朝制度:内朝决策,外朝执行③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2、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a、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b、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④宋:二府三司制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⑤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即永乐帝)设内阁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混战2. 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定都咸阳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2.中央官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之下有诸卿。
由皇帝任免◆各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 36郡,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内分若干县2.郡守,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前言:秦统一天下有,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进行争论。
有人认为应设置诸侯,便于镇守。
李斯反对分封诸侯,认为诸侯势力强大后会有无法控制的问题,主张实行郡县制。
到底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对秦朝,后世影响都很大。
总结: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2.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西周:前1046 —前771春秋:前770 —前476战国:前475 —前221秦:前221 —前207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西周分封制主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
诸侯可以爵位世袭,拥有领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徭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统治。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实行的。
郡县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能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1. 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朕专用作皇帝自称2. 皇位世袭,如: 预立太子3. 皇权至上,如:皇帝总揽军国大权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弊:皇帝是专制的象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不利于社会发展。
高考文综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考文综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学们,假期既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又是学习提高的佳期,善学的学生,总会合理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下学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高考频道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
祝大家节日快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建立: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
——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
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开始设置选官考官制度。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
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3)先秦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
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讲课资料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讲课资料一、背景简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统一的王朝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国祚仅有15年,但其集中统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其建立和维护强大国力的基础,也是后来中国历史中许多朝代采用的制度范式。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演变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郡县制的王朝。
秦始皇在位时,先后实行了多项改革和制度建设。
秦朝的政治制度演变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 基本政治制度阶段(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18年)此阶段秦国统一六国,设立了郡县制,实行州、郡、县三级政治制度,设立了官方印章条纹化制度,制定了赋税制、度量衡制、文字统一制、货币统一制、法律匡扶制等多项基本制度。
2. 统治加强阶段(公元前218年 - 公元前213年)此阶段秦始皇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了封建诸侯的疆土和统治权利,废除了诸侯国和联邦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了宫廷机构。
3. 民众反抗阶段(公元前213年 - 公元前209年)此阶段秦朝中央集权的严格实施引发了民众的反抗,秦始皇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手段,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和打压。
同时,秦始皇继续实行改革,建立了长城、修路、治水等国家工程。
4. 统治稳定阶段(公元前209年 - 公元前202年)此阶段秦朝中央集权的制度已经成熟,政治宣传逐渐取得了效果,社会逐渐稳定。
吕不韦制订了奏议、律历、乐戏三字经三种教材,发表《管子》专著,秦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离不开秦始皇的改革和措施,以下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具体表现:1. 取消封建制度此举消灭了各封建国家的疆土和政治权力,使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得到了加强。
2. 实行郡县制度设立中央直属的郡县制,并非各诸侯国的领土划分、行政区划,便于中央政府对辖区进行直接管辖和掌控。
3. 打造官僚体系中央设有三公九卿、侍中、丞相等官职,建立属于中央官僚的统治体系,对各郡县行政机构进行直接掌控。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废除了六国王室子弟和卿大夫的分封采邑,广泛采纳驾驭了文字和法律的文吏与法吏处理地方政务。
这一变更A.提高了秦朝统治水平 B.使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C.促进了郡县制的形成 D.标记着中心集权的出现2.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确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旧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3.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
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 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 D.评论历史,应当辩证而为4.“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运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这种变更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建立 B.奴隶制度的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 D.“大一统”的加强5.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详细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削减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挡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心机构的独立性 D.标记秦代中心官制完善6.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
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A.加强对地方的限制 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7.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需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
官吏一经任命,必需听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
这些规定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 B.规范官吏从政 C.树立法律权威 D.加强中心集权8.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高考必考知识点分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形成背景1. 春秋时期,宗法制。
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改革变法图强,人民渴望统一;3.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灭六国)。
(二)、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朕”,总览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1.地方制度——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的长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一)、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使得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
秦王朝统治也迅速土崩瓦解。
重点难点讲解: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1.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结构,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等级森严,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
2.贵族政治指政治权力掌握在世袭贵族手中,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资,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而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选拔和任命制的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由此建立起一种新型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
*考题解答:(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备注:答案为B(2019吉林名校一模,24,4分)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位仍由皇帝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由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A、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B、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落C、意味着宗法制的影响消除D、说明证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备注:答案为D。
高中历史(必修一)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点归纳解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名词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2、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归纳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1.政治基础:秦朝统一中国,巩固统治的需要2.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3.经济基础: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4.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1)皇帝名称的由来(2)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3)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1)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2)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 地方:郡县制(1)历史沿革①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制。
③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
(2)主要内容①郡: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②县:郡以下设县县令或县长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历史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全国的统治。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 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 区别小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及影响1.含义君主专制: 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2.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2)君主专制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3.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2)消极作用:容易导致暴政,加重剥削,激化矛盾。
让大脑放松的小窍门伸个懒腰、闭眼眯一会儿、深呼吸几次……这些短暂的休息,能让高速运转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抽10分钟就够了如果学校没有午休时间,那就抽出10分钟午睡。
2021年广东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初建和巩固——秦汉
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 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的 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 之外另设机构,以实现 分权的做法
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 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 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 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 问题
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一)专制主义 概而言之,在历史学实践中,所谓“专制主义”,主要是通过权力、身份和 分配三方面来识别认定的。它们是: 1.高度集中化的单一君主权力。 2.全体臣民对单一君主的人格依附与单一君主对全体臣民的人身支配,君 臣间无条件的统治权力与效忠义务。 3.财富、资源与声望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及其家族。 (二)中央集权 相对于地方分权制而言的制度。古代的分封制和现代的联邦制度都是地 方分权的制度。
3.商业的发展 (1)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2)据说,西汉长安有“市”九处。 (3)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教材知识补遗 1.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主要实行编户制度。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代政府 实行极为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将姓名、年龄、 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 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人口、资 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以及兵役。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
2.深化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管理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③“推恩令 ”。 汉武帝为监督郡国长官而专门设立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 察官员。 (3)结果:成功分解诸侯国势力,王国问题得以解决。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 3.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德行、才干)。 (3)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
2021版高考历史二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人民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福州模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廷议制度,即国有大事皆由朝廷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
据此可知该制度( ) A.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B.标志君主专制的强化C.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D.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督【解析】选A。
据材料“国有大事皆由朝廷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可知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对百官的监督,排除D。
2.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北方防务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D.建立专制皇权【解析】选C。
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兵权收归中央,目的即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故C正确。
据材料“以弱天下之民”可知不仅是加强北方防务,故A错。
秦朝的措施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故B、D错。
3.观点作者、出处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于黔中郡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解析】选D。
由材料中“湘西里耶秦简”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朝时已经对湘西进行设郡管理,故选D。
4.(2019·黄冈质检)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作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作出判决。
必修第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必修第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中央集权制度的政府。
中央集权制度即通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统一的管辖和控制,实现了对整个王国的有效管理和掌控。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成为秦朝强大国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给秦朝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秦朝采用的中央集权制度与以往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在封建制度下,地方政府比较自治,并且多由贵族领袖统治。
而在秦朝,由于战争的战胜和对周边诸侯的统治,使得国力不断发展,集中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资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具体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行政区划的重整秦朝采用了郡县制,将行政区划分为县和郡,使得地方行政更加统一。
秦朝还设立了大小官吏,负责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秦朝还采用了一个道路交通系统,使得政府官员可以快速到达各地,并对地方实行有效管理。
二、推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即把政府权力交给法律,并强调那些有志于国家进步或亏损的措施要从法律角度出发,依法予以实行。
法家思想的推广主要得益于秦始皇及其丞相李斯的贡献。
李斯制定了多项法律,对地方的统治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律令》。
这一法律体系有效地确立了中央的管辖权。
三、兵制的改革为了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控制更加稳定,秦朝推行了新的兵制,把原先的封建军戍制度废除了。
新兵制体系下,士兵的来源主要是从中央政府征召,并派往各地。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势力对军队的控制,并使得每个人都对中央政府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秦朝的施政更加有效。
具体来说,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有: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政府通过设立大小官吏,以及行政区划的重整,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地方势力的干扰,使得政府施政更加有效。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一致的历史偶然性战国以来,封建经济迅速开展,交通兴旺,互通有无,使各地域经济联络大大增强,因此为一致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人们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盼望一致,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也为一致的中央集权国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商鞅变法,秦具有了完成一致的条件:政治上树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封建经济失掉了开展;军事上奖励军功,增强了军队的战役力;外交上运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政策,摧毁了西方六国的统治。
秦始皇在一致战争中的团体才干也是不容无视的要素。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①制度中心——皇帝制度: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设置诸卿。
三公在位置、职责和权利等方面处于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形状,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③中央行政制度——郡县制:秦朝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
3、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比拟完备。
设〝三公九卿〞,有明白的职责分工和位置的规则。
(2)以皇权为中心。
中央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
中央官员分工协作,相互牵制,但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控。
(3)国与家同治,表达〝家天下〞的特点。
4、郡县制〔1〕概念:郡县制的推行是我国现代行政制度的一次创新。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消亡的小国改设为县,作为国君直接统治的行政区域。
春秋前期,晋国推行县制;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县制。
春秋末期,晋国又设郡;战国时期,魏、赵、韩、燕、秦等国先后实行郡县制。
秦一致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郡县制的构成与开展:①春秋前期,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中央上末尾出现郡县。
②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
③秦完成一致后,秦始皇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成为中央集权的重要表达。
必修第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必修第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政权,其建立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在秦朝统治下,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和发展,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分裂到统一—秦朝的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分为多个诸侯国,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
而当时秦国位于黄河中游,主要以耕作为生,人口较多,实力发展良好。
公元前247年,秦国的统一战争开始,历经二十多年,终于成功实现华夏大陆的整体统一。
而此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开始逐渐形成。
加强中央集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政治官制的调整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对政治官制的调整。
他取消了各诸侯国的行政区划,而是设立了36个郡,直接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来管理。
此外,他还取消了封建爵位,通过推行法家思想,培养出一大批重视实际能力的官僚,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
中央集权的强化秦朝时期,中央政府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就是取消了中央政权下的分封制度,直接派遣官员去管理地方。
同时,他还将诸侯国的领土纳入了秦朝的管辖范围,实现了对华夏大陆的整体统一。
此外,他还建设了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如长城等,从而筑起了采取“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吸收先进文化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还得益于秦始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他派遣大量的使者到其他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并推广它们,使之成为我国整体的文化理念和技术。
另外,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整顿和审查,将一些先进的思想及政治制度引进中国。
回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汉、唐、明等王朝,他们都以中央集权的形式来进行治理。
可以说,秦朝正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先河。
高中历史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15
皇帝独尊
•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
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皇权至上 —— 最突出
• 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
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太尉 军事
丞相
(百官之首)
处理 全国政务
诸卿
御史大夫
(副丞相)
执掌、下达、 监察
• •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 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 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 学习延伸
•
•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 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学思之窗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 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 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 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
车骑的多少能反映地位的尊卑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皇位独尊、皇帝专制、皇权之上、秦皇残暴
中央集权: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本质:君主专制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3.地方——郡县制
•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 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建议为“泰皇”。秦王 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提出“去 ‘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历史必修一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基础知识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本质:君主专制目的:神化权威和地位、巩固统治特点:①皇帝独尊(朕)②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虎符/核心)③皇位世袭(皇权不可转移)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①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②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④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⑤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管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能部门(2)特点: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牵制(3)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权、政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加强皇帝控制,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决策失误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时间:春秋战国出现,秦始皇在全国推行2、作用:①每户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形成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地控制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为历代王朝所沿用④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3、配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巩固提升1、君主专制: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2、秦统一的背景:①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统一是趋势,人民渴望统一)②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法家集权思想④中国是大河文明,农业经济发展⑤商鞅变法,秦王雄才大略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①巩固了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④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消极:①专制统治下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暴政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②钳制思想,不利科学文化发展③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4、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④修建咸阳到各地的驰道⑤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⑥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⑦进行大规模移民⑧焚书坑儒5、评价: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郡尉。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 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是南海郡地方官员答案B2、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 B3、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答案 D4、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下列对这一思想家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答案 B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 B6、《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C.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答案 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社会的发展变革。
依据所学,A、B不符合第二次革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封建思想文化依然根深蒂固,故排除;D符合题意;C说法过于笼统。
依据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专制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所以应选C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答案 B郡县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此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8、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答案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借鉴分封制的经验教训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郡县制的实施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B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 B分封制;郡县制。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秦以前封建政治”的理解。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A项错误;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因此B项正确;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郡县制不是,因此C项错误;郡县制维护了封建统治而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因此D项也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0、“秦汉以后中国的皇权政体在其建立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创制,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以下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①结束封建政体,统一国家产生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③打破了宗法束缚,给各阶层民众提供发展契机④三公制度确立,权力制衡机制形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秦朝政治体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可知我们要选择的制度应该是秦汉之前朝代所实行的制度。
④中的三公制度是秦汉时期,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故本题答案选A项。
11、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答案B考查郡县制。
依据所学,春秋时期,县制才刚刚出现,故A、C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说明这时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故B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天子也不直接统治臣民。
所以应选B。
12、秦朝的中央官制()①最高官职是百官之首的丞相②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③服务于皇帝掌握大权④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答案 C1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答案 B14、《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
……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这说明秦律()A.细密严苛 B.注重规范C.强调等级D.轻罪重刑答案 C15、“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中央集权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C.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D.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答案 C【解析】郡县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实行郡县制,对天子并不利,所以国家的寿命是不长久的;王夫之认为实行郡县制是秦朝没有长久的原因。
故选C。
16、竺可桢先生曾经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波动画了一个曲线图,而文化的变化也随着这个曲线而变化。
一个一个地方突然变得很冷的时候,饥荒、干旱、水灾等就会频繁发生,这里也就往往容易发生改朝换代。
据此推断,下列分析哪个比较不合理()A.气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B.研究历史时要注意考虑当时的地理环境因素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气温太低,冻死了很多人D.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当时的气温可能比较适中答案 C材料说明气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故 A、B 说法正确。
根据材料中观点:“一个一个地方突然变得很冷的时候,饥荒、干旱、水灾等就会频繁发生,这里也就往往容易发生改朝换代”,反向分析D 项说法正确。
C项说法错误,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秦朝的暴政。
故选C。
17、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答案B考查郡县制。
依据所学,春秋时期,县制才刚刚出现,故A、C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说明这时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故B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天子也不直接统治臣民。
所以应选B。
18、《史记•商君传》:“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这则材料不能反映()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B.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C.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D.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答案 C19、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答案 C20、“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不。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分)材料二: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
雅典公民每隔l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
……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是如何防止滥用权力的。
(4分)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6分)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什么建议?(2分)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
(每点1分,共2分)(2)A、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B、实行抽签选举、轮流执政的参政方式(每点2分,共4分)(3)尝试: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每点2分,共6分) 建议:保持监察制度(司法)独立;实行分权制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