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案例:“学生”碰上“手机”
班主任工作案例管理学生手机
班主任工作案例管理学生手机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这是个新的老问题。
说它新,因为手机刚刚普及也没有多少年;说它老,是因为自从有了手机之后,关于学生带手机上学的讨论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但至今仍无一个普遍适用的、能为三方接受的管理方案。
最近几年,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学生带手机到学校的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从目前的讨论情况来看,反对声占了上风,但实际效果却几乎为零——谁能拿出个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很难。
在此,我不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言论,只就事论事地从纯技术角度探讨一下学生手机的管理问题,我的案例,就来自于我现在带的这个班……写到这里,我的思路忽然岔开了——我发现现在很多规则的制定完全是荒唐可笑的,荒唐之处不在于规定本身,比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个规定本来不可笑,但是,和实际情况相比,绝对是一件滑稽的事。
我想制定规则的人一定是不负责任的,他只知道把规矩定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有没有可操作性、谁来监督,根本不是他所关心的。
事实是,谁也不会把规定放在心上,手机照带不误,因为从没有人来管规定执行的情况怎样。
学校经常有这种滑稽的事,规定都有,但都是一纸空文,造成了学生养成了根本不会遵守规则的习惯,一直影响到他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
对规则视而不见,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根子还是在教育(我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单是指学校的教育)。
我们造成或助长了学生的狡黠,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和分析——遇到厉害一点的教师就老实一点,遇到不怎么负责或宽容一点的教师就钻空子,他们知道,规则的执行力度在于执行人的威力而不是规则本身的威力——养成这些坏习惯很不好,长大以后,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也会带着这种习惯,要么造成自己的损失,要么让规则的可信度下降。
关于学生手机的管理,最不动脑筋的做法就是简单操作:在班上宣布一下,所有人一律不准带手机,如果发现了,就没收。
其实,谁都知道不可能做到,这样的说法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宣布完了就没事了,学生仍然在用,发现了,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没收。
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处理制度
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处理制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现象日渐普遍。
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管理都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有效管理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问题,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处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背景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而,学生却经常将手机带到课堂上,心思不在学习上,而是玩游戏、刷社交媒体等。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还容易引发手机成瘾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危害学生违规使用手机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首先,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听讲或完成作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其次,手机上的游戏和社交媒体会让学生陷入虚拟世界中,影响其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和社交圈子。
此外,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近视、颈椎病等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对学生违规使用手机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于学生违规使用手机问题,法律法规已经有一定的约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学校有权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在学校内违规使用手机进行处理,包括没收手机、警告、批评教育等。
四、校园管理的重要性校园管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生违规使用手机问题的处理必须成为校园管理的一部分,以保障学校内良好的教育环境。
五、建立科学的处理制度的必要性针对学生违规使用手机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处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科学的处理制度能够让学生明确知晓自己违规使用手机的后果,起到警示作用。
其次,科学的处理制度能够保障学校的管理权益,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
最后,科学的处理制度能够帮助违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们更好地遵守纪律。
六、建立多层次的处理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处理机制,是一种有效管理学生手机使用的方法。
包括警示教育、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公开惩处等多种措施,根据违规的严重程度逐级加重处罚。
老师没收手机起诉案例
原告潘某某、黄某某的儿子潘某某(2005年10月4日出生)是某中学在读住校学生。
根据某中学管理规定:学生下晚自习时间是晚上9:25时,班主任查学生就寝情况是晚上10时至晚上10:15时,值班老师巡查学生就寝情况是晚上10:15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
2019年5月8日晚11点半,值班老师许某某在巡查学生就寝情况时,发现潘某某在学生宿舍玩手机,走到潘某某旁边告诉潘某某要其将手机交给老师保管,潘某某将手机交给了值班老师许某某,许某某收到潘某某所交的手机后告诉潘某某,根据学校规定,明天会将他的手机交由其班主任保管。
2019年5月9日,学校上完第二节课后课间操期间,许某某将潘某某的手机交给其班主任何某。
在上第三节课时,何某对潘某某违反学校管理规定就寝时间玩手机的行为进行了教育,并强调根据学校管理制度学生不能带手机进入校园,如有违反由老师收缴手机统一保管,期末时统一退还。
当天11时左右,课间休息期间,潘某某从某中学教学楼四楼跳楼坠地,随后某中学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救护人员及时赶到现场,经医生鉴定,潘某某已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后,2019年5月14日经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学生父母与某中学达成调解协议,某中学同意给付学生父母赔偿及补偿款340000元。
此后,某中学按协议约定将该340000元已全部支付给学生父母,并另支付了抢救费、丧葬费及其它费用共计21203.15元。
另镇人民政府给付学生父母精神抚慰金10000元。
潘某某、黄某某对调解协议不服,后将某中学、许某某诉至人民法院。
原告潘某某、黄某某提出诉讼请求:1、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466957元;2、本案诉讼费被告承担。
法院经审理认定事实如下:本院认为,本案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在校学生因自杀引起的侵权赔偿之诉。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学生自杀、自伤的,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大学生在校法律维权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在校园中面临的各类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
如何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大学生在校法律维权的过程,以期为广大大学生提供借鉴。
案例背景小张,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就读于我国某知名高校。
在校期间,小张在食堂就餐时,不慎将手机遗落。
随后,小张在食堂门口的监控录像中发现了捡拾手机的人,但对方拒绝归还。
小张多次与对方沟通无果,遂向学校管理部门寻求帮助。
然而,学校管理部门在处理过程中存在拖延、推诿等问题,使得小张的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维权过程1. 收集证据小张在发现手机丢失后,立即进行了以下证据收集:(1)食堂监控录像:记录了捡拾手机人的外貌特征和捡拾过程。
(2)手机购买发票:证明手机属于小张所有。
(3)与捡拾手机人的沟通记录:包括微信、短信等聊天记录。
2. 向学校管理部门反映情况小张首先向学校食堂管理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对方归还手机。
然而,食堂管理部门以“无法核实捡拾手机人的身份”为由,拒绝处理此事。
3. 寻求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帮助小张了解到学校设有法律援助中心,遂向其寻求帮助。
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对小张的遭遇表示同情,并告知小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1)向学校保卫处报案。
(2)收集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 向学校保卫处报案小张根据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建议,向学校保卫处报案。
保卫处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表示将协助小张寻找捡拾手机的人。
5. 收集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保卫处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小张找到了捡拾手机的人。
然而,对方仍然拒绝归还手机。
小张遂决定收集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6. 法院审理过程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小张提交了相关证据,包括监控录像、手机购买发票、与捡拾手机人的沟通记录等。
法院审理后,认定捡拾手机的人侵犯了小张的财产权,判决其归还手机。
7. 执行判决法院判决后,捡拾手机的人仍然拒绝归还手机。
20条常见学校校园安全问题(含真实案例、注意事项和防护措施)
20条常见学校校园安全问题(含真实案例、注意事项和防护措施)1. 教室内的磕碰•案例:2019年,山东省某小学,一名学生在教室里追逐时,撞到桌角导致头部受伤,原因是学生在教室内追逐打闹,桌角没有防撞条。
•注意事项:不在教室内奔跑,避免在狭窄空间内追逐打闹。
•防护措施:教室桌角安装防撞条,教师定期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楼梯间的拥挤踩踏•案例:2014年,河南省某中学,在放学高峰期发生踩踏事件,造成多人受伤,原因是学生在楼梯间奔跑,互相推搡,导致拥挤,其中两人骨折。
•注意事项:上下楼梯时靠右行走,不要奔跑或推搡。
•防护措施:设置明显的上下楼指示标志,安排老师在高峰时段维持秩序,开展安全教育,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3. 体育课上的受伤•案例:2023年,上海市某高中,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因跳箱不当导致腿部骨折,原因是学生未经老师指导,擅自尝试高难度动作。
•注意事项: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热身充分。
•防护措施:定期检查体育设施,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加强体育课前的安全教育,教授正确的运动技巧。
4. 实验室事故•案例:2022年,北京市某大学化学实验室,因学生误操作引发火灾,造成财产损失,原因是学生未按操作规程使用实验器材。
•注意事项:实验前认真阅读操作指南,穿戴好防护装备。
•防护措施:实验室配备消防器材,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建立严格的实验管理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
5. 食品安全问题•案例:2021年,江苏省某小学多名学生因食用过期食品导致食物中毒,原因是食堂工作人员未严格检查食品保质期。
•注意事项:不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食品,注意食品保质期。
•防护措施:学校食堂定期检查卫生,确保食材新鲜,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6. 网络安全•案例:2020年,浙江省某中学多名学生因点击恶意链接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原因是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中职教育学生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中职学校的学生小张,因涉嫌盗窃同学手机被学校处以留校察看处分。
小张不服,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过失,不属于盗窃行为,于是向学校提出申诉。
学校在接到申诉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核实,并依法作出了最终处理决定。
以下是对该案例的分析。
二、案例事实1. 小张在课间休息时间,看到同学小李的手机放在桌子上,便趁机拿走了手机。
2. 小李发现手机被盗后,立即向班主任报告,班主任通知了学校保卫处。
3. 学校保卫处对小张进行了调查,确认了小张盗窃手机的事实。
4. 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小张作出了留校察看处分。
5. 小张不服,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过失,不属于盗窃行为,于是向学校提出申诉。
6. 学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最终维持了原处分决定。
三、案例分析1. 小张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小张在课间休息时间,看到同学小李的手机放在桌子上,便趁机拿走了手机。
虽然小张声称自己并不知道手机是小李的,但根据事实和证据,小张的行为已构成盗窃。
2. 学校是否依法作出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有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对学生的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处分。
在本案中,学校在接到小李的举报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了留校察看处分。
学校在处理过程中,依法履行了调查、取证、处分等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3. 小张的申诉是否成立?小张在申诉中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过失,不属于盗窃行为。
然而,根据事实和证据,小张的行为已构成盗窃。
学校在处理过程中,已依法履行了调查、取证、处分等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因此,小张的申诉不成立。
四、案例启示1. 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学校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要依法依规,确保处理程序的公正、公平、公开。
著名教育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XX省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因学生违纪被开除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事件起因是该中学一名高二学生因上课玩手机被班主任发现,班主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后,学生仍屡教不改。
随后,班主任将该学生报送学校领导,学校领导经研究决定,给予该学生开除学籍处分。
学生家长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学校处理过重,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随后,家长将学校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开除学籍处分。
二、争议焦点1. 学校是否有权开除违纪学生?2. 学校开除学生是否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3. 学校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是否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三、案例分析(一)学校是否有权开除违纪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勤奋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遵守学校纪律,维护学校秩序。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义务遵守学校纪律。
在本案中,学生上课玩手机,违反了学校纪律,学校有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由于该学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权开除其学籍。
因此,学校开除学生的行为违法。
(二)学校开除学生是否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接受教育的权利、选择教育的权利、获得教育的权利等。
在本案中,学校开除学生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上课时玩手机及解决办法
学生上课时玩手机及解决办法案例:初三313班学生秦某,开学不到一个月时间,因上课用手机玩游戏,被我没收,经批评教育后本人第一次领回;不久,上晚自习时他用手机听歌,又被我没收,我通知其家长来校协同教育并第二次领回,嘱咐其家长要严格管理手机,再不能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来;一周后,我在教室发现原款手机再次出现在秦某手中,接着,有学生报告秦某趁他小便时在厕所用手机拍摄他的下身不雅照片,并扬言要发到网络上去。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加强人们之间联系、互通信息、休闲娱乐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
正因为手机功能的强大和奇妙,中学生纷纷掏钱购买配备,日夜相守,陷入到爱不释手、如痴如醉的地步。
时至今日,手机已经悄然蔓延到中学校园,呈现泛滥之势,80%以上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一部爱机。
学生手机泛滥,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这是班级管理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成为了班主任日常管理中重要和困难的一环。
那么,该如何来加强引导、管理和约束学生使用手机呢?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一是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中学生使用手机十大危害,形成主流思想。
中学生使用手机十大危害:1、频繁用机,损身又害心。
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期,很多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学生发育,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的明显下降,听觉受损,免疫功能失调。
2、考试作弊,冲击考风学风。
在学业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通过手机舞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
造成课上精力分散,学习不用功,课堂受到干扰,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作为学生,学习必然不认真努力,学习成绩下降。
有的学生还以短信的方式捉弄老师和同学,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黄色泛滥,不利成人成才。
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电子书等功能,以及不良短信,手机黄、赌、毒,毒害青少年。
黄色信息、黄色网站等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来讲,怀有十分强的好奇之心,危害极大,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班级管理制度规定案例分享
班级管理制度规定案例分享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在每个学校中,班级管理制度都是学生和教师共同遵循的准则。
班级管理制度的规定和执行对于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秩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班级管理制度规定的案例分享入手,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二部分:学生迟到问题迟到是常见的问题之一,早上学生们走得匆忙,时间管理能力差,也或许因为交通等特殊原因。
某班级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一旦学生迟到超过三次,必须接受惩罚。
这一制度有效地约束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出勤率,并培养了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为他们树立了规则和纪律的观念。
第三部分:课前自习制度课前自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有个班级实行了课前自习制度,每天早上学生们到校后先进行自习,课堂上则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学习。
这样的制度使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好功课,并能更好地专注听讲,提高了学习质量。
第四部分:上课无手机制度手机在课堂上成为了学生最大的干扰之一。
为了避免手机对学习的干扰,某班级规定上课期间,学生必须将手机交给班主任保管,下课后方可领回。
这一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学生们上课中的舞弊现象,提高了学习效果。
第五部分:课后辅导制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某班级推行了课后辅导制度。
学生可以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也会定期为学生开展辅导活动。
这一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六部分:考试作弊问题考试作弊是每个学校都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班级制定了严厉的考试作弊管理规定。
一旦学生被查出作弊,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包括扣分、警告甚至留校察看等。
通过这一制度,学生们对于考试作弊的行为产生了恐惧,作弊现象明显减少。
第七部分:班级干净整洁制度保持班级的干净整洁是每个班级成员的责任。
某班级建立了班级干净整洁制度,要求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轮流清扫教室和操场。
通过参与清扫工作,学生们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责任担当的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尊重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
一天,小明在学校操场上玩耍,无意间捡到了一部手机。
在寻找失主的过程中,小明结识了一个叫小华的陌生人。
小华告诉小明,这部手机是他的,但是小华并不知道手机的主人是谁。
小明和小华商量后,决定将手机卖掉,换取一些零花钱。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行为分析(1)捡到手机后,小明没有私自占有,而是积极寻找失主。
这表明小明具有尊重他人财产的法律意识。
(2)小明在寻找失主的过程中,结识了陌生人小华,并与其商量将手机卖掉。
这一行为反映出小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3)小明和小华将手机卖掉换取零花钱,这一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妥善保管,及时归还失主;拾得人不得侵占遗失物。
”2. 小华的行为分析(1)小华在得知手机失主信息不明的情况下,仍然与小明商量将手机卖掉,表明小华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2)小华与小明共同实施违法行为,将手机卖掉换取零花钱,这一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三、启示1. 提高小学生法律意识(1)加强学校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法规,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如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提高小学生的法律素养。
2. 增强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1)教育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2)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3. 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法制环境(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2)学校要积极配合家庭教育,共同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
四、总结小明和小华的案例反映出我国小学生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亟待提高。
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家校合作,我们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
第2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学校法律问题案例全解(3篇)
第1篇一、引言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如学生伤害事故、教师权益保护、学校财务管理等。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学校法律问题进行全解。
二、典型案例及全解1. 学生伤害事故案例【案例】某学生在课间玩耍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造成腿部骨折。
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全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本案中,学校在课间活动时间未尽到管理职责,导致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但若学校能证明已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如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设置了安全警示标志等,则可减轻或免除责任。
2. 教师权益保护案例【案例】某教师因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等原因,向学校提出辞职。
学校以教师未履行合同为由,拒绝批准辞职。
【全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本案中,教师有权根据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学校无权以未履行合同为由拒绝批准辞职。
教师可依法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维护自身权益。
3. 学校财务管理案例【案例】某学校校长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涉嫌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被有关部门调查。
【全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四条等规定,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等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本案中,校长涉嫌违法行为,学校应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依法处理。
同时,学校应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学生违纪案例【案例】某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班主任发现并没收。
班会法律犯罪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坏了校园和谐。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教育,本次班会以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为案例,深入剖析法律犯罪问题,以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二、案例概述2019年,某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
受害者小王(化名)因家境贫寒,在学校里受到同学小张(化名)的欺凌。
起初,小张只是讽刺、嘲笑小王,后来发展到殴打、抢夺小王的财物。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小张带着几个同学将小王围在角落里,对其进行殴打,导致小王头部受伤,缝了数针。
事后,小王向学校反映情况,但学校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未对施暴者进行严肃处理。
三、法律分析1. 校园欺凌的法律性质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小张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学校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本案中,学校未履行法制教育职责,对校园欺凌事件处理不当,存在失职行为。
3. 家庭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的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在本案中,小张的父母未能履行监护职责,对儿子的行为失察,存在监护失职。
四、案例分析1. 校园欺凌的危害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会对施暴者产生负面影响。
施暴者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形成暴力倾向,走上犯罪道路。
此外,校园欺凌还会破坏校园和谐,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2. 法律意识的缺失在本案中,受害者小王和施暴者小张均缺乏法律意识。
小王未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小张则对法律后果认识不足。
这充分说明了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3. 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肩负着培养他们成为守法公民的责任。
班主任工作案例:管理学生手机
班主任工作案例:管理学生手机班主任工作案例:管理学生手机学生将手机带到学校,这是一个新旧问题.说这是新的,因为手机多年没有流行;它已经老了,因为关于学生手机学校的讨论还没有停止,因为手机可用,但仍然没有普遍适用的.接受的管理计划.近年来,随着手机功率的不断增强,学生上学手机的问题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从目前的讨论来看,反对派占了上风,但实际效果几乎为零- 谁能想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呢?我担心这很困难.在这里,我不发表倾向性演讲.我只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讨论学生手机的管理问题.我的案子来自我带来的课程.写在这里,我的思绪突然爆发- 我发现很多规则现在荒谬荒谬,而荒谬不是规则本身.例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个规则并不荒谬,但与实际情况相比,这绝对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想制定规则必须是不负责任的.他只知道规则是固定的,即使任务完成,关于是否有可操作性和谁将监督,这不是他的关注.事实是,没有人会把规则放在心上,手机没有错,因为没有人设法执行这些规定.学校经常有这样荒谬的事情,而且有规则,但它们都是空白的文件,导致学生养成不遵守规则的习惯,并一直影响他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对规则视而不见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根源仍然是教育(我在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我们引起或加剧了学生的束缚,学生们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它们.更诚实的老师是诚实的.不负责任或宽容的教师是傲慢的.他们知道规则的执行在于执行.人的力量,而不是规则本身的力量- 对于养成这些坏习惯是非常糟糕的.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会在处理问题时采取这种习惯,要么造成自己的损失,要么放弃规则的可信度.下降.关于学生手机的管理,最不择手段的做法是操作简单:在课堂上宣布每个人都不允许携带手机,如果发现,将被没收.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只能是自欺欺人.宣布结束后,一切都会好的.学生们仍在使用它.他们发现了它,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没收.老师无权没收.所谓的“没收”只是暂时停止了一段时间,最后还给了人或者父母.问题是被发现受到惩罚的学生只是认为他们不幸运.他们从未认为他们违反了规则,他们下次会更加微妙,而不是从根本上认识到他们不应该这样做.最高层有政策,有对策.我们培养了我们的学生成为反检测大师.这类矿井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不是我的高明所在.我只是不想做一些简单而不是技术性的事情.我班上会实施什么样的政策?第一个原则是让人信服,让每个人都接受它.我不明白,我不推动它;我将再次实现它,一旦它实现,就没有模糊性的余地.我必须做一件事.必须按计划和一步一步进行.如果你去哪一步,你会做你想做的.一切都将根据管理事物发展的法律来完成.我可以完全禁止我的手机进入校园吗?我看不到它,特别是在高中时.有人说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不习惯联系家长,而是要与同学和朋友联系,所以学生不应该被允许携带手机.如果学生年龄较大,他们不应该拥有自己的世界吗?使用手机是坏学生吗?没有必要分析真相.我们无法掩饰自己的耳朵,对这一现实视而不见.由于它不能被禁止,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管理.手机没问题.需要停止的是不正确使用手机.与一般的治疗方法不同,我一开始并没有在课堂上制定严厉的政策,并迫使自己走向死胡同.相反,我让问题暴露出来并讨论如何解决它.第一步是宣传势头并观察准备工作.最好不要带手机上学,以免发生麻烦.一切都有两面性,手机带来方便和麻烦.没有手机,您可以与外界沟通.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它.移动电话已成为一种流行的通信工具.没有炫耀的问题.当然,没有手机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您觉得伤害大于伤害,请不要将其带到学校.拥有简单的生活是件好事.如果您没有手机,则无需担心购买手机.如果你真的需要稍后购买,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我真的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有没有它,它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不认为学生使用他们的手机就好像他们是敌人,或者形成职业习惯.这种淡化和宽容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姿态.有时候,我们越是重视和反对,我们就越会强化学生的抵抗感.清除真相可以让一些学生有意识地遵守.一堂课有自己的气氛.如果你玩手机,自然会有更多人加入的暗示.如果有人认为玩手机不好,就会影响到其他人.对于有手机上学的学生,我们首先强调学校的要求,告诉他这是违反规定,使得在学校使用手机偷偷摸摸的行为,首先营造这种氛围,让他感到不舒服.然后,暂时不采取任何其他行动,并观察会发生什么.我知道这对某些人来说毫无用处.只要没有被发现,他们就不会认为它们是好的.在学校开学后不久,有些人开始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发送信息,而这个所谓的实验课也不可能避免习俗.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上不玩手机,他们必须首先让他们意识到这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建立一个对与错的概念.我继续扩大我在课堂上的宣传工作,并告诉大家,规则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如果找到则会受到惩罚.我的宣传逐渐增加.一开始,理性很温和,然后强调规则,然后是整个班级的警告.但只有这一点,仍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因为有机会完全处理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案例,教育的强度是不够的.我相信仍有幸有风险的人.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如果他们知道规则不被允许,他们仍然会违反,因为他们无法阻止诱惑.当事情没有发生在他们头上时,它将没有个人感觉.但是河上经常有非潮湿的鞋子,如果它总是非法的,那么这一天就会被发现.班级学生分为两组,不玩手机,不玩手机,前者占大多数,后者虽小但顽固.这种差异化减少了工作量,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意识地遵守规则.他们不仅会让我担心,还会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那些不玩手机的人有一类看不见的学生.震惊和冲击.在不实施任何惩罚的前提下,总体趋势已经形成.大多数学生的态度已经形成了对少数学生的包围.那些玩手机的人必须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你可以解体时尽量不要诉诸武力.孙子的战争艺术:不战斗的士兵,而不是好的战士.第二步是尊重民意并制定规则.两周后,问题完全暴露出来,喜欢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特别知道他们很清楚.每个人都知道这违反了规则.如果不清楚,那将是下一步.很快,我就开始了自学校开始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手机活动.班上的一位同学在晚上自学时播放了手机,并被值班老师发现并扣除.他非常确信老师应该首先提醒他不要接受它.下课后,我去找老师要求.老师当然不同意.第二天我来处理这个问题,过程的细节没有详细描述,用我旁边的老师的话说,它被称为“春雨”,不费心理,分析赌注.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只是想让他确信,这是第一次要小心.说说退货,还需要必要的处理,写出理解,暂时扣留手机一周,不要告知家长.治疗结束后,我没有在课堂上讲述此事,因为我相信好事不会消失,坏事会传遍千里.我不必多说,同学们必须知道.他给了他一张脸,但也达到了沟通的效果.星期五安排了每周笔记,要求每个学生分析并就课堂情况提出建议.在周一的每周办理登机手续后,许多学生提到了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问题.好吧,把这件事拿到桌子上讨论.将举行班级会议,班级会议.我将详细介绍课堂会议的主题.本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手机,每个人都对此发表了评论.我想出了一些常见的东西:1.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违规行为;尽管禁令,有些人继续在课堂上使用手机;3,这件事必须管理,否则恶劣的气氛会蔓延;目前完全禁止手机上学是不现实的.因此,关键在于管理.在每个人的意见基本相同之后,他们将开始讨论如何处理它们.这是另一个讨论,再次,一些常见的事情:1.第一次发现,暂时被拘留一周,没有事先警告,因为法规已经多次强调;我第二次发现手机被暂时扣留了一个月.第二次在同一个同学中没有找到两次.这是第一次只处理一个人.下一次同学违反了规则,这是第二次.时第三项发现永久禁止将手机带入学校;4.每次违反规定,您都必须通知家长.那么,讨论的结果被班长记录为政策实施.这里有一些细节和技术.我不会详细说明.一般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讨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规则是由每个人提出的,而不是我自己的意愿.对这种实施的抵制将会小得多,特别是在真正的处理方面,正在处理的人无话可说.完成此操作后,将打印内容,并且每个人都自愿将其标记为常见的游戏规则.第三步是加强监督,一步一个脚印.初步工作应该缓慢而细致,准备工作应该充分,适应期应该足够长,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系统地脱敏.一旦付诸实施,就要坚定果断,永不放手.由于每个人都在讨论它,这是实施的问题.首先,每个学生注册了手机号码,没有填写“否”,所有号码都被整理出来,而且家长逐一验证,全班44人,18人没有手机或手机从未带入学校,工作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另有26人每天带着手机上学.确认后,进入监督检查程序- 在课堂上随机拨打注册号码,如果打开,则视为使用了手机.事先没想过这个技巧,卡总是最终显示出来.虽然有一些意外,但我想到没有异议的原因,因为老师不能一直巡视检查,即使他去拜访,也没有可能检查.如果你依靠老师的检查,执法肯定是不够的.你必须有意识地遵守它,而不是被动地避免或有机会.在我们能够理解真相之前,让每个人都明白在课堂上没有必要开始.相反,怀疑在启动时使用它.到目前为止,自法规出台以来,已经多次进行随机检查,并且没有人发现在课堂上打开手机.管理基本上是成功的.有没有问题?一劳永逸吗?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首先,即使如此指定并且在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也不一定表明没有问题.例如,仍然有一种方法来处理引导的抽查,虽然它更麻烦,但它无法处理.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任何规则都不能被滴下.说穿了,就是“反绅士不能阻止恶棍”.如果有人挖掘并希望想出一个聪明的方法来反对规则,那就太无聊了.对于这几十分钟的停机,是否物有所值?如果人们走到这一步,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而且,群众的眼睛是敏锐的,违反规则而受到惩罚的风险是在学生的眼睛下玩手机.心理压力会很大.对一件事负责和谴责良心的风险超出了这个范围.谈到快乐,每个人都会权衡它,权衡利弊,并做出选择以避免不利.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认为,了解这个事实,绝大多数人都会认识到这一点.这称为令人信服的人,环境教育.第二,将来会出现问题吗?大概.怎么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但现在我很担心.我的原则是在时机成熟时找到解决方案.如果现有方法易于使用,请使用它.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赞美和鼓励,让孩子们为遵守规则而感到自豪,并为违反规则感到羞耻.建立健康的荣辱观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形成了良好的阶级氛围.我告诉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是一个好习惯,而不必担心手机的问题.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可做,让我们专注于更重要的地方.遵守规则实际上很容易.你不必担心惩罚你的规则,但你有更多的自由.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美妙.有时,遵守规则意味着获得自由.<。
规章制度被破坏的案例
规章制度被破坏的案例这位学生名叫李明,他是学校里的一名优秀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他却有一个叛逆的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不十分认同,经常有意无意地违反这些规定。
第一次破坏规章制度是在学校的操场上,学校规定操场上不能有私人物品,只能放置学习用品和运动器材。
然而,李明却带着自己的手机在操场上玩游戏,并且还响起了音乐,打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休息。
老师看到后责令他立即把手机交出来,然而李明却认为自己有权利使用手机,坚决不交出。
第二次破坏规章制度是在学校的食堂,学校规定食堂里不能有私自带来的食品,只能购买学校食堂提供的餐点。
然而,李明却经常在食堂里拿出自己的零食吃,导致其他同学也跟风带来了私家食品,食堂的收入也因此下降。
学校管理人员多次责令他停止这种行为,然而李明却置之不理。
第三次破坏规章制度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学校规定在图书馆里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
然而,李明却常常和同学在图书馆里大声说笑,打断了其他同学的阅读。
图书馆管理员多次劝告他,然而李明却毫不在意。
李明的行为一次次的破坏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导致学校的管理混乱,带坏了其他同学,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学校最终决定对李明采取严厉措施,暂时停学警告。
李明在家中好好反省了这次事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伤害了其他同学的权益。
他在回到学校后,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争取重新树立自己的好形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学生应该尊重学校的规定,认真遵守规章制度,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也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破坏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共同努力,共同打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处置纪律案例
学生处置纪律案例学生处置纪律案例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端行为或违纪情况,这就需要学校学生处以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
本文将通过讲述几个不同的学生处置纪律案例,探讨学校学生处置纪律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改进。
第一,小作文抄袭事件近日,在某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小作文抄袭的事件。
一个学生在交作业时,被教师发现他的文章与同学的作文内容大致一致。
作为学生处的一员,我负责处理该事件。
首先,我找到相关证据,包括两份作文的文本以及时间节点。
接着,我与涉事学生进行了一次正式约谈。
通过与他的交谈,我意识到他抄袭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不出好的作文。
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教育引导,并约谈了他的家长。
通过与他的家长进行交流,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平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教导。
为了改正他的错误行为,我与他约定了一些明确的目标,并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和心得。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不断和他保持联系,给予他鼓励和帮助。
这个孩子的表现确实有所改观,他开始能够独立完成作文,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二,欺凌事件处理在一所小学里,发生了一起学生欺凌事件。
受害者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群同学殴打。
这个事件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处理这个案例时,我采取了以下步骤。
首先,我迅速展开调查,收集证据以便获取真实的事实。
其次,我召集了涉及到事件的所有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面对面的谈话。
在这个会议上,我强调了欺凌行为的严重性,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
同时,我对加害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告知他们学校将对该事件进行严厉的处罚。
最后,我组织了一次班级会议,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
这次辅导对受害者和加害者都有帮助,加害学生纷纷表示悔过,并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内疚。
受害者在辅导中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
第三,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学生违规使用手机是当前校园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学校学生处置纪律中常见的案例。
中学教学管理典型案例
中学教学管理典型案例一、考试作弊问题某中学发生了一起考试作弊事件。
一名学生在考试中使用了作弊工具,被其他同学发现并举报。
学校立即进行调查,并迅速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对涉事学生进行了严肃的处分,并向全校师生进行了警示教育。
此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校在此事件后加强了考试监管,提高了学生的考试诚信意识。
二、课堂纪律管理问题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采取了多种管理措施。
首先,学校加强了课堂纪律教育,教师们提前制定好课堂纪律规范,并在课堂上进行严格的执行。
其次,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效果。
此举有效改善了课堂纪律问题。
三、学生违纪问题某中学的学生在校园内乱扔垃圾、打闹争吵等行为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秩序。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学校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
其次,学校组织了多次班会和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问题。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成功改善了学生违纪问题。
四、教师素质管理问题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首先,学校组织了教师培训,提供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课程。
其次,学校建立了教师互助平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五、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某中学的一些学生存在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学校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
其次,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团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有效改善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六、学生违规使用手机问题某中学的学生在校园内频繁违规使用手机,严重干扰了正常学习秩序。
以案说法中学生沉迷手机案例
以案说法中学生沉迷手机案例案例分析:女儿12岁,我自己一手带大,我们的关系很好。
一直觉得孩子和我几乎无话不谈。
孩子很乖,从小到大没太操心,我们一家三口生活的平淡幸福。
今年孩子通过努力进了最想去的中学,成为一名中学生。
因为学校有各种通知,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群需要联系,于是配了手机给她。
我限制了每天的使用时间,依然占用很多时间,但这不是主要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我发现她加了很多影星之类不认识的人,(孩子手机设了密码,因为还单纯所以密码被我很容易猜到。
)我查看了她的聊天内容,吓我一跳,都有点不认识我女儿了。
于是我以网络安全为由告诉她我要定期检查手机,可是每次检查她都提前把那些微信全部删除,但之后又会再加上。
我也给她讲了网络上发生的很多不安全的事件,并给她规定不许添加陌生人,当时答应的很好,但最近我检查发现又都加上了,每天功课那么忙,还抽空聊天,聊天内容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强制处理看来没用,需要她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妥当才行。
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
(同一个人第2条)我是刚才留言12岁女儿用手机加陌生人的妈妈,想再补充一下孩子的聊天内容,她在网上扮演着一个虚假的人和别人聊天,说自己是童星,还说自己是混血儿,年龄也比实际大,和一个人说自己是加拿大人,德国混血儿,和另一个又说韩国混血儿,还说自己是学霸,会几国外语。
加了一些明星群,和别人要什么热巴,鹿晗的微信,也不知道真的假的都加上了。
看了这些谎话连篇的聊天记录,我真的很难相信这居然是我的孩子。
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应该怎么管呢?老师给指点一下迷津,万分感谢!案例分析:理解妈妈的焦虑,也理解孩子。
我在中学的时候,也希望自己的很多事情不被妈妈知道,这是建立起自我城池的方式之一。
对于初中生的管理,不应该简单粗暴。
此刻她接触什么,就是需要什么。
禁止是无用的,人对于被禁止的东西,一般会更有探索欲。
“禁”永远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大禹治水的故事源远流长,就是告诉我们“堵不如疏”。
初中班级手机管理案例
初中班级手机管理案例
背景
在初中班级中,手机的使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学生们对手机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而学校和家长们却普遍担心手机对学习和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班级中的手机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管理措施
在某初中班级中,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来规范学生手机使用:
1.规定手机使用时间
–学生们只能在午休和放学后使用手机,上课时手机需关机或静音。
2.设立手机存放点
–在教室中设立了专用的手机存放点,学生们在进入教室后需将手机放置在指定位置。
3.强化班委监督
–班委成员被委以监督责任,他们需要确保同学们严格遵守手机使用规定。
4.家长配合
–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支持学校的手机管理政策,并定期进行反馈。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这些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减少课堂干扰
–学生们在课堂上更专心听讲,没有了手机的干扰提高了学习效果。
2.增强班级凝聚力
–通过共同遵守规定,班级关系更加融洽,同学们更加团结。
3.提高学业表现
–学生们实际使用手机的时间减少,而在学习上花费更多时间,学业表现有所提升。
经验分享
这个初中班级手机管理案例告诉我们,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配套措施对于班级中手机管理至关重要。
在制定管理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意见,通过合作和沟通来推动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
总的来说,在当下智能手机普及程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们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并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教育引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学生管理工作案例
学生管理工作案例在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这么一件关于手机管理的事儿,那可真是像一场小型的“战役”,充满了戏剧性和挑战。
我班上有个叫小李的同学,那可是个手机迷。
不管是上课还是课间,只要逮着机会就想掏出手机瞅两眼。
这可不行啊,学校有规定上课不能玩手机,而且这严重影响学习。
有一天,我正在上语文课,正讲到李白那豪迈的诗篇呢,突然感觉台下有点不对劲。
我眼睛一扫,就看见小李那小子正偷偷在桌洞里捣鼓着啥。
凭借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我猜那准是手机。
我不动声色地慢慢走下讲台,朝着他的座位靠近。
这时候,周围的同学也发现了我的“行动”,有的在偷偷笑,有的则紧张地看着小李。
小李呢,还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完全没察觉到危险即将来临。
当我走到他身边的时候,他才猛地抬起头,那表情就像小偷被当场抓住一样,惊慌失措。
我伸出手,示意他把手机交出来。
他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极不情愿地把手机拿了出来。
下课后,我把小李叫到了办公室。
我本以为他会老老实实承认错误,没想到这小子一进办公室就开始“喊冤”。
他说:“老师,我就看了一眼时间,没干别的。
”我心里暗笑,这借口也太蹩脚了。
我就跟他说:“小李啊,你当老师傻呀?上课看时间需要在桌洞里偷偷摸摸的吗?再说了,就算看时间,教室里不是有钟表吗?”他被我这么一说,低下了头,不吭声了。
我看他有点认识到错误了,就开始跟他讲道理。
我跟他说:“你知道手机这玩意儿就像个小恶魔,它会一点点偷走你的时间和精力。
你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要是整天沉迷手机,以后可就后悔莫及了。
你看李白,要是他那时候有手机,整天刷短视频,还能写出那么多好诗吗?”我这么一说,他忍不住笑了。
然后我又给他讲了一些因为沉迷手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案例,他听得很认真。
我跟他达成了一个“协议”:如果他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能够自觉遵守纪律,不玩手机,我就把手机还给他,并且在班级表扬他。
从那以后,小李还真的变了不少。
每次我看到他想拿手机的时候,他就会想起我们的“协议”,然后克制自己。
学生带手机摔毁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手机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本案例讲述了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不小心摔毁手机,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思考的故事。
二、案例经过1. 事件发生某中学初二(1)班在课堂上进行了一节语文课。
课堂上,班主任王老师正在讲解课文,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
突然,教室里传来一阵“砰”的巨响,同学们纷纷扭头看去,只见坐在后排的小明(化名)手中的手机掉落在地,屏幕瞬间碎裂。
2. 事件处理事件发生后,王老师立即停止了讲课,走到小明身边,关切地询问情况。
小明表示自己是不小心摔坏了手机,并向王老师道歉。
王老师了解到,小明购买这部手机花了家里不少钱,心里十分难受。
于是,王老师决定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3. 教育引导为了帮助小明正确处理这次意外,王老师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1)安抚情绪:王老师首先安慰小明,告诉他不要过于自责,并告诉他摔坏手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2)分析原因:王老师与小明一起分析了手机摔坏的原因,引导他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玩手机是不正确的做法。
(3)制定措施:王老师与小明共同制定了以下措施,帮助他改正不良习惯:①在课堂上不玩手机,专心听讲;②合理规划课余时间,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③向家长说明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4)家校合作:王老师与小明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向家长介绍了小明的进步情况,并希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对小明的引导。
三、案例反思1. 手机成瘾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手机,影响了学习。
本案例中的小明就是一名典型的手机成瘾者。
这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手机使用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2. 教育方式本案例中,王老师通过耐心引导、家校合作等方式,帮助小明改正了不良习惯。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碰上“手机”
[案例]
手机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其优点是不用多说的。
但是就是同一样事物,在学校中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手机禁或不禁成为各学校的一桩烦心事。
某职业中学的班中有一学生的手机在上课时铃声大作,满堂哗然。
老师事后将其叫到办公室。
因为该生此举影响了课堂秩序,按照惯例,老师准备将手机暂时保管起来,希望和家长取得联系后再处理此事。
不料这位学生“语出惊人”:“因为手机是贵重物品,请老师写张收条给我”。
周围的老师听了哭笑不得。
一些学校对于手机得原则是:不提倡,不限制,但要加强管理。
校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例,如:教学期间,教学楼、试验楼、视听楼以及会议场所等一切教学场所内不应使用移动通讯工具;不应携带移动通讯工具进入课堂;考试期间不应携带手机进入考场,一经发现,一律视为作弊;学生宿舍22时以后不得使用手机,避免影响他人休息。
要求使用手机的学生要在家长签名同意后,向班主任提出申请。
班主任有权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等。
而在网站上大家各抒己见,赞同声、反对者此起彼伏。
有些人认为:信息时代,应该去利用信息。
比如出去玩或活动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从网络上了解很多信息。
比如可以了解到一些旅游景点、科技设施,可以作为搞活动的参考依据。
还有,平时各校学生会干部之间联系,用手机很方便。
对于住校的学生更是微利与父母联系更方便。
而另一些则认为是多此一举。
他们认为学生带手机主要还是赶时髦、炫耀的心理在作祟。
学生用手机一般都是干些无关紧要的事:给另一个教室里的同学发短信息,中午呼外出的同学顺便买点东西进来,还有就是打游戏什么的。
学生纯粹是为了一种追求时尚的感觉,到底能有多少用处,他们心里其实很清楚。
除了读书考试,学生不应把精力过多地放在那些暂时还属于成年人的“消费品”上,毕竟学习是第一位的事。
更可怕的是,手机往往会接到许多不良信息,各种带色笑话、无聊谩骂充斥其中,至于用中奖等圈套行骗的更是比比皆是,防不胜防。
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能有把握不被诱惑,不为所动吗?
[问题与讨论]:
1、如何看待“低龄手机族”这一现象?
2、学校该不该制定“禁机令”?
3、对于学校出现的新事物我们应如何处理?
[分析]:
“同学们,上课了!请大家自觉把手机关掉,上课时间不许发短信……”在一些中学中,这是老师们每天必做的“功课”。
一位老师说,眼下手机已经成为干扰学校秩序的一大罪魁。
无独有偶,最近有媒体报道,为防偷拍、防铃声、防作弊,美国、日本、英国等一些中学纷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对学生使用手机加以限制。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手机、汽车等科技产品随处可见,就连平日被人们认为最清幽的学校,也随处可见到同学们打手机、发短信等。
那么手机到底该不该禁?
某市教育部门对其下属的9所中学学生手机持有者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使用手机用于紧急联系用途的为5%,上网聊天21%,通话聊天48%(包括谈恋爱),玩游戏11%,下载图片铃声12%,拍数码照片3%。
而另一项关于学生持有手机的动机调查则显得更是离谱而近乎荒唐。
40%的学生认为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不论需要与否,都应当配备手机;19%的学生认为,手机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需求,证明自己的家庭实力,作为相互攀比的依据之一;21%的学生认为,持有手机是为了除学习外的其他娱乐消遣;只有10%的学生是从实际联系的需要,考虑购买手机;另外10%的学生认为学生无须拥有手机。
从以上的数据表明,对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学生而言,手机还只是一个流行玩意儿,并没有多大的实际功效。
况且手机对学生也有几大危害:
一是不安全。
首师大校长石彦伦认为,手机是贵重物品,孩子带手机上学很惹事。
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给老师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意,专抢中学生手机,有的还伤了孩子。
孩子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引起了不少纠纷。
二是影响学习。
学生在上课时即使不敢玩,心里肯定也老想着手机上面那些有趣的东西,说不定趁老师不注意时,就会偷偷地拿出来玩。
这样听课,成绩怎能上去?再说,要是上课前忘了关机,在课堂上铃声响了,既影响同学听课也打扰老师的讲课进度。
三是引发攀比心理。
刚刚考上某名校的高一新生,非让妈妈掏4000多元买了一个彩屏手机,这已是他上中学以来换的第五个手机了。
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总有许多中学生缠着父母买。
给孩子买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四是危害健康。
一位从事职业病防治的教授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而特别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
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而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一般来说,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当把手机放在耳边时,有些游戏的伴音比喷气式飞机发动机旁边的噪音还大,最差的手机噪音达133 分贝,大大超过120 分贝的痛苦极限。
但是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互相炫耀等,只是进一步暴露了学生公众意识淡薄,如果单纯地禁止只能从表面上掩盖,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往往对它只字不提,连教育者自己都没有兴趣,更不用说加紧研究相应的对策了。
致使新事物到了一定程度后,我们便对它束手无策,最后只好一禁了事。
其实这种碰撞在社会进步中自然发生。
当我们不可能避开这种现实情况时,主要的问题应该已不是“中学生该不该用手机”,而是“怎样正确引导手机时代里的中学生”。
面对近四成中学生拥有手机这样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现实,若一味强硬地说“不能用、
不许用”,显然难以奏效。
我们应该清楚,如今的学生赶上了“手机时代”,“手机”和“学生”两个词碰在一起是必然的。
所以“可疏不可堵”不失为一条好的对待原则。
如果单纯地对他们说“不”,反而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好奇心和抵触情绪;如果有效管理加上正确引导,那么手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肯定会降到最低。
在学校中,首先老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则。
例如,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准开手机。
其次,要加强监督,为“校园手机族”戴上金箍。
例如禁止在上课期间或图书馆使用手机,一经发现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等。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一起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
在手机的问题上,通过努力,不仅可以使学生使用手机走上正常的轨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思想素质上产生一个飞跃,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会与一个又一个“手机”之类的新名词相碰。
这种现象是常态。
处理好此类矛盾,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的一道试题。
但请记住,别认定只有“该”或“不该”一刀切式的答案。
很多时候答案并不是惟一的,“惟一”的只是我们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