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苗族的习俗

合集下载

苗族的民族风俗

苗族的民族风俗

苗族的民族风俗苗族的民族风俗苗族(越南文:Mèo)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下面店铺要来给大家介绍的便是苗族的传统民族风俗,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吧。

苗族传统民族风俗黔东南苗族的打酒印习俗贵州黔东南一带的苗族盛行一种打酒印的习俗,无论是婚嫁或是节日的酒席上,主人家用萝卜或红苕等做些“大印”,礼节性的酒过三巡,主客群情激动就开始打酒印。

客人每饮一杯,就有人用“大印”蘸上蓝靛(染布的青色染料)或墨汁、锅烟等,在客人脸上盖一印记,脸上印多,标志着主人盛情,客人海量。

打酒印是饮酒计量的一种方式,但更主要的`还是一种娱悦形式,往往这种场合优美动听的酒歌伴着满室飘香的米酒,频频劝饮的嘻闹映着张张打满酒印的笑脸,使酒宴达到尽欢尽乐的境地。

苗族社交习俗相月亮相月亮是安顺苗族男女青年独有的社交风俗,因常在夜间进行,故名。

每当农闲季节,星月交辉之夜,青年男子,三五成群,腰插笛箫,手携笙胡,漫游于乡郊苗寨旷野之上。

夜幕降临,男子通过吹木叶向寨中女青年传递信息,女子闻声,需辩明生熟人,生者结队而出,熟者可单独出行,但大都徘徊于寨前,或以歌,或以口琴声来激动男子,谈话与对歌。

相伴而行。

或苗歌,或汉词苗调,大都是倾吐衷肠之词。

如月亮出来月亮弯,两颗星宿挂两边,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间。

或载歌载舞,吹笙弄笛,嬉笑追逐,父母知而不干涉。

夜深人静,有情投意合者,成双成对,掩映于竹林溪边,笑语盈盈,互吐衷曲。

通过多次相月,互赠定情之物,感情浓笃者可定终身之约。

苗族民族风俗有哪些海南苗族的婚恋习俗海南苗寨海南苗族的婚恋习俗,是多姿多彩的,他们崇尚男女平等,同村不同姓或同村同姓不同祖的都可以通婚。

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不与汉族、黎族通婚。

现在苗族间的通婚范围大大放宽,与汉族、黎族通婚的现象也日益增多。

恋爱苗族青年男女多通过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再由男青年父母请媒人出面说亲。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全国有超过300万人口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北部等地区,也称广西苗族。

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史前的苗籍就可追溯至商朝,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结合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内容,详细介绍苗族。

一、苗族的风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一般情况下,苗族在婚礼、葬礼、春节、成年礼、节日以及一些祭祀活动等都有相应的风俗习惯。

婚礼风俗:在苗族,婚礼是一种复杂的仪式,其目的是表达新组建的家庭的喜悦,也可以说是家族的重要仪式。

苗族的婚礼一般分为十八个步骤,其中有灯调、赠财、祀祖等程序。

葬礼风俗:葬礼是苗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俗,多以请朋友们相聚、叩首悼念、赐酒请人、鼓唱悲歌、拆棺行走棺等程式为主。

春节风俗:春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装扮布娃娃、发红包、互赠礼物等,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

二、苗族的语言苗语是苗族的母语,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一种,一般分为碧苗语、宁苗语、景颇苗语三个大支系,用途有许多,包括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学审美观念、社会秩序,节日庆典等都以苗语为主。

三、苗族的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有关农业活动的“祭祀俗”等。

春节:春节为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1月1日是苗族的春节,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会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灯调、唱歌、跳舞等,来迎接新的一年。

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民间节日,主要用于表达对家庭和社会的祝福。

苗族人会在此时做许多准备,如烹制美味的元宵、点起灯笼、贴春联等活动。

四、苗族的服饰苗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衣着文化富有色彩,可以分为民族服饰和日常穿着两大类。

民族服饰,如婚礼、成年礼、节日庆典等服装,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订制,呈现苗族的独特风情。

而日常服饰,则以华夷衣裳为主,由上衣、裤子、头巾等组成,十分美观大方。

苗族的风俗

苗族的风俗

苗族的风俗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

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

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

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

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可以穿着上节日华服。

男主人至村寨外的路旁,恭请客人造访。

有时甚至还摆开酒席。

客人至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知会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进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

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幼辈见到长辈。

凡是幼辈见到了长辈,不管就是男就是女,就是熟悉还是初次相逢,都必须骂人真诚,犯罪行为谦卑,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敬重词语为重。

若是幼辈正在奔跑,见到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去了,必须立即鼓掌使挤。

眼睛必须平视,双手必须卸下。

例如碰到自己不相恋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小一二十岁的,男的称谓为“得讷”,女的称谓为“得目”。

例如年龄再小一点的,男的称谓为“阿踢”(外公)或“阿内能够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谓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够共”。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苗族传统习俗为主题,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习俗。

婚俗在苗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是“拉弓娶亲”,新郎要提前展示自己的射箭技巧,成功射中则代表着喜事即将来临。

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独特的苗族头饰。

在婚宴上,新郎和新娘要互相敬酒,并向亲友们致谢。

苗族有一种传统舞蹈叫做“打铁舞”,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郎要与亲友们一同跳舞,传达幸福和吉利之意。

而在婚宴上,还会有丰盛的苗族传统美食,如酸汤鱼、酸姜酉鸡等。

整个婚礼过程中,邻里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欢庆,传递着浓厚的喜庆氛围。

节日习俗苗族拥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苗族人民会聚集在花山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人们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巫师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然后,会举行祭祀仪式,献上食品、水酒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山节上,人们还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花山舞。

花山舞是苗族人民表达喜悦和庆祝的方式,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彩绳,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除了花山节,苗族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尧回节”、“大寨会”等。

这些节日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宽松、色彩斑斓为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银饰,银饰不仅作为装饰品,还具有保平安、驱邪避祟的功能。

苗族妇女通常会佩戴耳坠、项坠、腕饼等银饰,展示出其高尚的身份和美丽。

在苗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着的婚纱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娘的婚纱由红花布制成,上面还点缀着各种绣花和银饰,展现了苗族妇女的风采和婚姻的美好。

同时,苗族还有独特的发饰和头饰。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苗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众多民族文化中,苗族文化具有典型而鲜明的特点。

其风俗习惯是他们的历史和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特别是在节日里。

每逢佳节或集会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或打着芦笙踩堂歌。

人们唱着动听的山歌,跳着优美的芦笙舞。

苗族人喜欢喝酒,他们习惯把酒看作是一种吉祥和幸福之水。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喜庆之事,人们都会用酒来庆祝。

苗族人喜欢制作工艺品和刺绣。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制作出了各种工艺品和刺绣品来装饰自己和送礼。

苗族人喜欢讲故事和传说。

他们喜欢在节日里讲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是以传说形式讲出来的。

苗族人有自己独特的服装、首饰、银饰、绣品等服饰文化艺术珍品和习俗文化艺术珍品等。

—— 1 —1 —。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一.苗族禁忌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3、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4、苗家人与自然关系亲密,认为无论桥头、树下、屋头、灶旁都有神灵依附.每逢节庆或贵宾来临,均烧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对这类活动表示非议.5、苗家人忌用白公鸡送喜庆贺礼;忌外人随意触动堂屋神龛;忌用脚踏火中的铁三角架;门口插草标,意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进家.6、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7,忌踩三脚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 3 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8,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 hangd hangd ghao ,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渎祖宗,神人共愤.9,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10,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11、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如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12、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13、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14.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15.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二.苗族风俗习惯1、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2、饮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这和湘西禁忌里第一条矛盾啊,这可咋办,那我们自己买菜时就不要买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3 、婚姻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4、节庆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吃新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每到夏熟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饥饿.我们可能遇到的可能就只有这个。

苗族的传统风俗

苗族的传统风俗

苗族的传统风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独特的传统风俗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

以下是关于苗族传统风俗的一些参考内容。

1. 苗族服饰:苗族人民的服饰独具特色,以细腻手工刺绣、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而闻名。

女性常穿着以花纹、银饰等装饰的手工织锦服,如青年女子的"花衫",中年妇女的"青球"等。

男性则多穿着蓝色或黑色的衣物,搭配银饰品。

这些服饰无论在婚礼、节日或其他重要场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出苗族人民优雅而独特的魅力。

2. 苗族婚礼:苗族的婚礼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时刻。

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三夜,期间充满了喜庆、热闹和各种传统仪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婚礼游行,新娘穿着精美的苗族婚纱,伴随着锣鼓声和苗族传统音乐,游行前往新郎家。

在新郎家举行祭祀仪式,由长者代表两家祈求新人幸福美满。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和传统的食品。

3. 苗族建筑:苗族人民居住的建筑也是苗族传统风俗的重要体现。

他们建造的房屋多数为木质结构,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苗族的传统房屋被称为"吊脚楼",顶部悬空,支撑在高高的木柱上,可以容纳多个家庭共同居住。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有效抵御洪水、悬崖峭壁等自然灾害,还是苗族人民社会生活和互动的重要场所。

4. 苗族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苗年"和“龙船节”。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一般举行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之间。

苗年期间,人们会观看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祭祀祖先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迎接新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而龙船节则是苗族人民纪念祖先和迎接丰收的传统节日,以敬神、划船、赛龙舟等活动为主。

这些节日不仅能体现出苗族人民对世界和自然的敬畏,还可以加强族群的凝聚力和社会秩序。

5. 苗族舞蹈和音乐:苗族人民以歌舞和民族音乐而闻名。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苗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其中包括风俗习惯、婚姻制度、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苗族的生活习俗。

一、节日习俗苗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苗年和龙船节。

苗年是苗族的传统新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年。

这一天,苗族人会穿上盛装,祭祀祖先,拜年访友,吃苗家酸豆鱼等美食。

龙船节则是苗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举行。

在节日当天,苗族人会打扮自己,聚集在河畔,踩着节拍,载歌载舞,扬起彩旗,载船竞渡,展开狂欢。

二、婚姻习俗苗族的婚姻习俗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首先,苗族女子在十二岁时便开始涂胭脂、画眉,开始展现出少女的风采。

另外,苗族婚礼程序繁琐,一般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女方家中婚礼,男方派代表送嫁妆;第二天是男方家中婚礼,女方代表会回礼;第三天则是新人回男方家中,举行彩礼仪式。

三、服饰习俗苗族的服饰也具有特色。

苗族男子通常戴箩筐帽、束腰布、踩鹿皮鞋,披蓑衣;女子则喜穿百褶裙,花冠插发,腕戴银手镯。

其中,以苗族女性服饰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最为显著。

四、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以水、山、鬼神、祖先崇拜为主。

苗族人相信,家族祖先及过世的亲人仍然与生俱来,有着影响现实的作用,因此对家族祖先的崇拜非常重视。

苗族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习俗和风俗,例如舞蹈、音乐、饮食等等。

这些传统的生活习俗,不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而且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财富。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苗族新年(芦笙节):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底至次年一月初举行,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装,集结在一起举行芦笙音乐比赛、歌舞表演等活动,欢庆新年的到来。

2. 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的盛大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底或四月初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祭祖、独轮车比赛、骑马表演等,还会举行火把舞、芦笙演奏等文艺表演。

3. 行山节:行山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自发组织队伍,穿上传统服装,到山上欢度节日。

在山上,人们会进行歌舞表演、赛跑、打马球等活动,展示苗族的勇武精神。

4. 礼仪习俗:苗族有丰富的礼仪习俗,如乡土课、车马医等。

乡土课是苗族举办的一种传统礼俗,人们会集结在一起传授苗族历史、语言、文化等知识,以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

车马医是苗族传统医疗法,人们会用火把烫病部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5. 服饰与舞蹈:苗族有独特的服饰和舞蹈。

女性的传统服饰有若干层重叠的彩色裙子,配以银饰和绣花;男性则穿着象征勇
敢的黑色上衣和搭配的彩色裤子。

苗族舞蹈以壮美和热烈著称,常常伴随着激昂的芦笙音乐。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展示了苗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对于了解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有什么风俗传统节日

苗族有什么风俗传统节日

苗族有什么风俗传统节日
中国苗族有悠久的历史,苗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传统节日。

首先,是斗牛节。

斗牛节有上古时代就有,它是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也就
是七月十四日,即戊戌节,以斗牛及斗赛活动为活动内容,以山歌,花篮,舞蹈为配套节目,斗牛节多以山野牧场等农村地区为文化宣传的场所。

其次是端午节。

端午节也称为苗寨端午节,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以游玩
文本,抢端午荤,捉贴乌,舞龙舞狮,龙舟比赛,耍大刀,耍高腰椅等多种形式举行的一种文化礼品节日。

继续是客春节。

客春节是一种传统的苗族节日,在每年的七月,苗族客家人居
住的地区民众,以各自家乡地区为中心,向远方把节日传唱,进行精神祭拜,举行宗族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此节日。

接下来是婚礼节。

婚礼节是苗族非常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苗族的婚礼仪式花样繁多,以“男人买鸡喜活,女人买家具平安”为主。

仪式之外还包括穿红衣服,贴上红色花篮,熏染鸡苗,摆小花轿,舞蹈和歌唱等,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最后是荤祭节。

荤祭节一般在每一年的农历一月,又称为苗族节,是苗族人民
最隆重的一年节日。

仪式主要以抢来贡、祭祖神为主,并配以唱歌跳舞等游玩文本,同时会在祭祀的过程中配合多种习俗传统和歌舞报道等,以让苗族传统文化更加活跃显著。

综上所述,苗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既有斗牛节、端午节、客春节、婚礼节、荤祭
节等,这些传统习俗节日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和发展苗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特别是在苗族人民分散地区,可从根本上加强苗族要素的统一。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苗族以其绚丽多彩的传统习俗与礼仪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的丰富内涵。

一、苗族的传统婚俗苗族婚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苗族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和长辈们商议决定,双方年龄相仿、相互喜欢才能成婚。

而婚礼的举行有许多流程和规矩,例如有“簸箕试盖头”、“打糕粑”、“给新娘打瓦窗”等习俗。

苗族婚礼上常见的一个环节是“强拆新房”,即新郎要亲自带领众人冲破新娘家的假门,象征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苗族的婚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也是族人们向外界展示自身风俗的一种方式。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年。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也称为“芒种节”或“大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日举行,为期三天。

在苗年期间,人们穿着盛装,戴着花帽,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也是苗族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手持火把穿梭于山间,点燃大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苗族的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被誉为“苗族彩虹”,以其色彩艳丽和精美细腻的绣花而闻名。

苗族妇女通常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银饰不仅为苗族妇女增添了魅力,也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男性则以头巾为主,头巾的款式、颜色等因地区而异,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服饰不仅是装扮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四、苗族的尊老敬老礼仪苗族人民尊老敬老,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繁荣。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苗族人民会携家带口回乡,与家人团聚,共同搬回祖先坟墓的土壤,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儿女们还要给父母等长辈行“过坡礼”,称为“过坡礼”是从老家到父母家必经的一座山坡,同时在习俗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敬老行为的习惯。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

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

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走近苗族除夕习俗染花赛牛舞龙

走近苗族除夕习俗染花赛牛舞龙

走近苗族除夕习俗染花赛牛舞龙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而在苗族的文化中,除夕习俗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其中包括染花、赛牛和舞龙等传统活动。

本文将带你走进苗族的除夕习俗,一探其中的神秘和魅力。

一、染花:艺术的再现苗族人民在除夕之夜,以染花的方式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一习俗是苗族独有的传统,代表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

染花所使用的植物材料主要包括菜花、苦菜、柿子叶等,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后,变成了各种色彩斑斓的花纹。

染花不仅仅是一项独特的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苗族人民通过染花,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二、赛牛:勇往直前赛牛是苗族除夕习俗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苗族的传统中,牛是象征着力量和勇敢的动物。

因此,赛牛活动成为了展示苗族人民勇敢和团结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除夕之夜,苗族的男子们会组成一支队伍,拉着用竹子做成的牛,穿梭于村落之中。

他们身穿传统的苗族服饰,手持象征着祥瑞和好运的旗帜,载歌载舞,展示出苗族人民的豪情壮志。

三、舞龙:瑰丽的舞蹈艺术舞龙是苗族除夕习俗中最为盛大的一项活动。

独特的苗族舞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吸引着无数人慕名而来。

苗族舞龙以其瑰丽多彩的表演形式而著称,舞者们身着华丽的龙袍,手捧生动的龙头,随着激昂的鼓点和古老的苗族音乐,翩翩起舞。

舞龙不仅仅是苗族人民展示自己优美舞蹈技艺的舞台,更是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向你介绍了苗族除夕习俗中的染花、赛牛和舞龙等重要环节。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着苗族独特的文化,也寄托了苗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苗族的除夕习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它们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苗族的历史和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苗族的文化传统。

苗族的除夕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正逐渐得到保护和传承。

让我们一起走近苗族,欣赏他们的文化艺术,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舞蹈和音乐,他们的生活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苗族人民喜欢在节日和重要的场合穿着传统的服饰,女性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长裙和银饰,而男性则喜欢穿着青色的长袍和头巾。

在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会跳起踩竹马舞和唢呐舞,这些舞蹈都是传统的苗族舞蹈,富有激情和活力。

苗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比如“吃新节”、“划秧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吃新节,苗族人民会举行祭祀仪式,感谢土地神灵的恩赐,然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新米,象征着新的开始和丰收的希望。

而划秧节则是苗族人民在田间举行的一种庆祝丰收的活动,人们会唱歌跳舞,庆祝丰收的喜悦。

除了节日和庆祝活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独特的习俗。

比如,苗族人民喜欢饮酒,他们会在节日或者家庭聚会时饮酒,以示热情和欢乐。

另外,苗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苗族的生活习俗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热情好客,喜欢舞蹈和音乐,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和神话故事。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薪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民风民俗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苗族历史悠久,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以及湖南等等。

不可否认,苗族是一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族部落,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苗族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风俗,希望大家喜欢!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1习惯一、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

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

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

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

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

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

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

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

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

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

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

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

习惯二、饮食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红苕、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日食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

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和风俗独具特色,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传统信仰、节日习俗、音乐舞蹈、服饰特色等方面,介绍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一、苗族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据史料记载,苗族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先后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形成了苗族社会。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风俗。

二、苗族的传统信仰苗族的传统信仰十分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

苗族人民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等都是有神灵的。

他们还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祖先是保佑自己家族的神灵。

此外,苗族人民还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可以带来好运和保佑。

三、苗族的节日习俗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是“芦笙节”。

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芦笙节是苗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而举行的盛大节日。

在芦笙节期间,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跳起独具特色的舞蹈,演奏芦笙和其他乐器,庆祝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四、苗族的音乐舞蹈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苗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生动,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

苗族的音乐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五、苗族的服饰特色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苗族男子喜欢穿着黑色或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紧身裤,女子则喜欢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长裙和上衣,头戴银饰和花环,非常美丽动人。

苗族的服饰不仅是日常穿着,也是重要的礼仪和婚嫁仪式的必备。

六、结语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苗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苗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有:苗年、苗族“三月三”、“六月六”、“盘王节”,苗族“四月八”和“火把节”。

“苗族四月八,姑娘们扎花头。

花头不能剪,全要绣在衣上……”这是流传在贵州黔东南的一首苗歌,它反映了苗族青年男女在恋爱、结婚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青年男女就穿着盛装,带着各种节日礼物,来到村头桥头,举行“走花桥”活动。

花桥有多种形式,有木质结构的“花桥”、有石制结构的“花桥”、还有用钢筋水泥材料建筑的。

总之,都是为姑娘们而建。

姑娘们走到桥头时,要唱起情歌:“石拱桥啊石拱桥……”小伙子也不闲着,一边走一边和姑娘对唱。

姑娘们听到这里,也就对小伙子有了好感。

小伙子如果把姑娘的心弄到手了,就必须要给姑娘送上一个木盆或木鞋,才能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

当然送的礼物一定要是当地生产的土特产品。

—— 1 —1 —。

苗族的生活习惯

苗族的生活习惯

苗族的生活习惯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

苗族
人民生活在山区,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苗族人民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睦,尊重长辈,重视传统习俗。

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吃
新节”。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苗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吃新节”活动,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他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独具特色的芦笙舞,品尝新鲜的农产品,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

苗族人民还有着独特的婚俗和葬礼习俗。

他们崇尚自由恋爱,一般都是男女双
方自愿结合,没有包办婚姻的现象。

而丧葬礼仪也十分庄重,一般都会进行长达数天的祭祀和宴请亲友,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

苗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也十分独特。

他们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酸辣的菜肴,尤
其擅长腌制蔬菜和腌制肉类。

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药膳传统,擅长利用山林间的草药和野菜来烹饪滋补食品。

总的来说,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他们勤劳
朴实,热爱生活,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

希望苗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个美丽的民族。

走进红苗族的习俗

走进红苗族的习俗

走进红苗族的习俗走进红苗族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尘埃远去,在云贵高原上,有一支红苗人沿袭着苗族古老的习俗,历经时代的变迁,至今都没有改变的礼仪,都在苦苦追寻着亡人的灵魂回归故里——江西苗寨。

这千百年来,历经战火硝烟的红苗人,都在大迁徙中度过,那些担架抬尸的老根古,傩愿祭祖的神秘,嫁娶回车马的邪门,怪异的面具艺术,走阴、降神、冲傩、喊魂等所谓的迷信活动,如今都是没有办法用科学作出合理的解析,在外人看来,很粗陋、寒碜、粗犷、神秘,甚至于感觉是不可理喻的,也就是红苗人传承至今的民族宗教事象,以口头传授、行为传承几千年了。

红苗人的根由在坡背后这个有着四十多户二百多人的村子,距富宁县花甲乡仅有6公里的路程,村民均为麻、龙二姓,都是红苗族。

寨子依着高耸的“云盘山”半腰,地势奇特,山路崎岖难行,草深林密,风景宜人。

坡背后,这一个村子里的人大多都是红苗族的后人,老祖籍江西省,因戍边才来到贵州的火红盘沙县,就是如今的贵州盘县。

在红苗的傩愿《路程记》中对红苗人的先祖戍边形象有大致的描述,是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人物,他所路过的州郡一一作了描述,后来者通过祖祖辈辈的口头传述中整理出来,用于傩愿开山大将的傩神词段被演绎出来,这也是苗红人唯一的迁徙史料,不过太过于模糊,具体的地名没有记录在案,也无从考证了。

而,麻姓家族人是不能吃狗肉,那是由来已久的,因为在清中期时,麻家人在贵州成了苗王,多与清庭作对多不服管制,皇帝下诏剿灭,九族子弟只剩一人逃脱,在过盘水时,前有大河后追兵,紧跟身后的一只大黄狗被追兵阵式给吓着了,跳入河中,麻家人后人急中生智,也跳入河中紧紧地抓住狗尾巴过了河,至今麻家人立了一个规矩,麻家人不准吃狗肉的,狗是麻家人的救命恩人,麻家人的狗死了是土葬的。

而龙家人却是在这一场苗王剿灭战中,灭九族的亲戚之一,据老人们说,当时龙家也只剩下一对母子幸免,母亲用一挑萝兰,一头装甜米酒,另一头装龙家祖宗,那时还是一个婴儿,一边走一边吃甜酒,不停的逃命挑着来到云南富宁的,传到如今龙家人家家时时备有甜酒,甜酒是龙家人的救命之粮,在当地的龙家人管甜酒叫天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红苗族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尘埃远去,在云贵高原上,有一支红苗人沿袭着苗族古老的习俗,历经时代的变迁,至今都没有改变的礼仪,都在苦苦追寻着亡人的灵魂回归故里——江西苗寨。

这千百年来,历经战火硝烟的红苗人,都在大迁徙中度过,那些担架抬尸的老根古,傩愿祭祖的神秘,嫁娶回车马的邪门,怪异的面具艺术,走阴、降神、冲傩、喊魂等所谓的迷信活动,如今都是没有办法用科学作出合理的解析,在外人看来,很粗陋、寒碜、粗犷、神秘,甚至于感觉是不可理喻的,也就是红苗人传承至今的民族宗教事象,以口头传授、行为传承几千年了。

红苗人的根由在坡背后这个有着四十多户二百多人的村子,距富宁县花甲乡仅有6公里的路程,村民均为麻、龙二姓,都是红苗族。

寨子依着高耸的“云盘山”半腰,地势奇特,山路崎岖难行,草深林密,风景宜人。

坡背后,这一个村子里的人大多都是红苗族的后人,老祖籍江西省,因戍边才来到贵州的火红盘沙县,就是如今的贵州盘县。

在红苗的傩愿《路程记》中对红苗人的先祖戍边形象有大致的描述,是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人物,他所路过的州郡一一作了描述,后来者通过祖祖辈辈的口头传述中整理出来,用于傩愿开山大将的傩神词段被演绎出来,这也是苗红人唯一的迁徙史料,不过太过于模糊,具体的地名没有记录在案,也无从考证了。

而,麻姓家族人是不能吃狗肉,那是由来已久的,因为在清中期时,麻家人在贵州成了苗王,多与清庭作对多不服管制,皇帝下诏剿灭,九族子弟只剩一人逃脱,在过盘水时,前有大河后追兵,紧跟身后的一只大黄狗被追兵阵式给吓着了,跳入河中,麻家人后人急中生智,也跳入河中紧紧地抓住狗尾巴过了河,至今麻家人立了一个规矩,麻家人不准吃狗肉的,狗是麻家人的救命恩人,麻家人的狗死了是土葬的。

而龙家人却是在这一场苗王剿灭战中,灭九族的亲戚之一,据老人们说,当时龙家也只剩下一对母子幸免,母亲用一挑萝兰,一头装甜米酒,另一头装龙家祖宗,那时还是一个婴儿,一边走一边吃甜酒,不停的逃命挑着来到云南富宁的,传到如今龙家人家家时时备有甜酒,甜酒是龙家人的救命之粮,在当地的龙家人管甜酒叫天粮。

红苗人历经的这一次迁徙已过几百年了,也无从考证,不过还是可以从麻、龙二姓的家谱字辈中找到一丝线索,麻家字辈是:运达荣邦启、朝红万世成,龙家字辈是:正友国兴加庆道、文武进朝庭。

从麻龙二姓家谱字辈中不难看出,红苗人都有想自立为帝之意,所说的这年代应该在嘉庆道光年间,如今也是唯一能说得上来的时间表了。

红苗人的祖宗牌位一般都不会供奉在正堂,而是伺奉在火坑前面的小宗台,当地也叫“尕哥板”,尕哥也是红苗语中宗祖的意思,老的习俗是每天都要供奉食物,也叫“谢饭”或“叫饭”,有敬请祖宗进食之意,无论食物的好坏,都不例外。

火在红苗人的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存意义。

这是与红苗人迁徙过程中,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在猎食过程当中传承下来的规矩,就是红苗人的子嗣不能随意从火堂的中间跨跃的,否则视为对祖宗的不敬,不然就要罚跪火坑的坑沿石的,目的是谢罪祖宗,祈求祖宗原谅。

在红苗人的家中,随时都有存火的习俗,家中的火坑里永远不能断火种,这是红苗人在艰难的大自然生存中对火种形成本能的反应意识,如果火种熄了,上别人家讨火到第三次,人家是不会给的,一回笑二回骂三回就扫地出门了,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火在红苗人的意识形态中渐渐淡漠了,只有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在刻守着这一条古老的戒律。

红苗人的葬礼红苗人的葬礼,如今已经慢慢的退去原有的原始行为方式,大多已经被汉人同化了,保留下来只是一些表面化的丧葬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红苗人的思想也解放了,担架抬尸这一古老的行为方式已经不存在了,超渡亡人的葬仪依旧保留下来,过程繁琐异常。

安葬前后由沐浴、整容、着装、报丧、入殓、守灵、出殡、退魂、烧绳、复山、祭祀等过程。

在老人病危,命在旦夕之际,亲人将其抬至火坑边临时的铺睡,立马派人“赶信”,通知老人的亲人子女到堂“侍后”,也就是量老人的后事料理。

当开始断气时,置一盆于床前,烧落气纸钱,焚香三柱,其膝下大儿子将其扶坐于铺,扶之落气,也叫“接气”,子嗣接上气了,后继有人,发财发富一说。

落气后,亲人始哭,且鸣火药枪三响报丧,为使之瞑目,随即按死者眼皮,并将双手握成拳头,两足伸直,且幼两个长者去水井取水为死者沐浴。

取水时,丢几文钱于井边,烧香纸后在取水,以示将钱买水,随后由孝子替死者洗身。

取水于鼎罐烧温,倒入盆中,用一块新白布为帕,洗身极简,主要将面部洗净,身上由则帕子由小腹往肚脐眼抹三下,子女跪呼老人“洗身抹汗”,有族中长者高呼一洗贫,二洗困三洗病,洗毕。

就将白帕子放入盆中,在置于床脚下,随后孝子以手在死者胸口抓三下放入自己的荷包,意为把荣华富贵抓回,不让死者带走。

如死者牙齿完整,如死者牙齿完整,须敲掉一颗,以表死者年事已高,民俗有称“凿齿之民”。

男性死者,还要剃头修面。

沐浴后,为死者整容穿衣,寿衣多以棉衣或丝绸为料,精心缝制而成老衣;所穿件数为奇数,男性死者着长衫外套马褂,腰带置于腰上,而不打结,衣合拢而不扣,左襟在下,右襟于上,与活人相反,谓之“敛衣工衽,结绞不纽”,以6尺长的条布包头,足穿鞋袜。

穿百褶裙,上身着死前精心缝制的老寿衣,衣襟着法与男性同,左手握一张毛巾,可佩带银质首饰,禁带铜、铁质东西。

着衣毕,停尺于长6尺,宽2尺之木铺就竹席床瞳,灵堂设于堂屋中,死者头朝神龛,足向外,首部灵床旁点菜油灯一盏,谓之“长明灯”。

供桌放有饭食酒肉。

奠祭死者,灵床前置一贫,作焚烧纸烛用,孝子及亲友送来布单均作死者垫尺用,孝子置于面,女婿置于里,亲友置于底,孝子之布单为6尺2寸,余者6尺,凡送来布单,均撕一小块布条退给送布单人,系于衣带上,谓为“退魂”,死者不遮蔽面部。

停尸毕,请巫师择吉确定葬期时辰后,派人给亲戚朋友报丧,报丧者每路二人,先近后远,每到一家,不吃饭也要喝杯水才离去。

亲友闻后,备祭礼物前往悼祭。

一般亲友前往悼丧邀约七八人跟随,带几十斤大米,布单一床,鸡(鸭)一只,酒数斤及香、纸、鞭炮等。

属女婿者奔丧须抬肥猪一头,大米数斗,糯米饭一挑,以及帐单、酒、鞭炮、香纸等,另请唢呐,吹吹打打前往奔丧。

死者为女性,办丧事多征求其舅意见。

为死者守我为妇女,灵柩左右两侧安放简易木凳。

宾坐右,主坐左,拆右边内板壁给宾客坐之守灵,出殡后三日再请异姓客人修复。

凡来吊唁奔丧之妇女,一到灵堂皆哭丧,男人少有哭者,不哭丧之妇女被视为不悲痛或不会歌哭。

哭丧歌从来无师教,全是临时触景生情而作。

哭歌者,声泪俱下。

配偶诉说夫死后,拖儿带女之辛苦,守寡立业之艰难,遇事无人商量之寂寞……表达对死者深情厚意和寄托哀思。

姑娘儿媳诉说老辈养育之恩,此后无人教诲、生活难以料理。

亲属朋友多哭诉死者生前为人的美德,勤劳一生。

哭歌者,悲切切泪涟涟,闻者无不伤心掉泪。

深夜守灵,法事毕,男嗣睡于灵左,女嗣睡于右,男守天门灯置灵柩上,女宁地狱灯置于灵柩下,同堂屋守灵。

超渡亡人在入殓后,法师开始启坛、剪纸(关津渡口通牒文书)、开路(开方破狱)、诵经、悬幡挂榜、过炭、请水、打鬼王粑、上祭、发孝、绕棺行道、散花、辞临、发架、打井、下葬、买山纳气、复山等一系列过程。

如果,超渡的亡人也是法师的话,入殓之前还要为其开天门,在开天门时,必须请三位大法师,第一位在正坛支持叫主麽公(地),第二位在楼上设中坛支持叫人麽公(人),第三位在屋顶设高坛叫天麽公(天),三位大法师一起做法,从堂屋灵柩的正上方打开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天梯直至屋顶,在两根长竹竿上绑上三六步用杀猪刀刀刃朝上做成的天梯,由亡人法师的大弟子光着脚背着灵魂升天,如果做法的法力不够的话,送亡灵升天下来双脚血淋淋的滴落在灵柩上,人们说这是亡人法师红升天师,否则是白升天师。

红苗人的发丧是整个葬礼当中最具气势的场面,当辞临过后,也就是红苗人所说的,跟老人吃最后一顿饭,所有是老人这根根脉发出来的子嗣,都跪在灵前用手抓簸箕里饭菜吃,边吃边哭,追悼老人的孕育之恩,接下来就是殿酒,敬酒之意。

时辰已到,鸣枪三响,以示发丧。

亲朋好友待起灵,在灵柩上放一大碗彤红的火石,法师穿着绣团龙纹法衣,头戴冠扎,手持利斧在震耳欲聋的响器声中,把灵堂内的一切灵柩饰物砍下拆走,斧子又在门柱上下左右各一斧,通告门神让路,用力把斧子往门外一丢,回身持起尖刀站在灵柩后面的神龛前,此时,打击的响器停了,对准灵柩上的火石碗,高声喊道,告诉亡人发丧出门了,手起刀落,锣鼓喧天,火星四溅,起灵人不顾火烫之凶险,孝子各把门边,防刮蹲到灵柩,随着后面扫灵的烟尘,轰然抬出门去了。

红苗人葬礼上的乐器,也叫响器,多以打击乐为主,以锣、鼓、钹、铙、铃等响器为法事伴奏,铿锵有力,节奏明快,震撼人心,而唢呐、芦笙是“八仙”用的吹奏乐器,原本是八位乐手吹奏的,如今大多都已失传了,吹奏的都以哀伤忧人、催人泪下、抚慰丧家等曲调营造丧痛的气氛。

响器的打击是有路数的讲究,如长路引的打法,是指引亡人如何上路升天,回归故里的;九路梅花,是再现亡人身前的一年四季变幻;画眉跳架,是重现红苗人自古就有训兽养殖的习俗;山高水远,是反映了红苗人跋山涉水的迁徙途程。

响器打击的变幻路数甚多,组合应用,颇为研究,据老者说,共有九九八十一种变化,失传已久,如今剩下的有十余种打法而已。

红苗族的古肴辣骨当腊月走近了,年关也就不远了。

在花甲乡龙三盘村的红苗族山寨里,在测日而定的杀年猪就会到来了,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撕心裂肺的杀猪声,那好吃的辣骨制作就从这一声声的叫唤中开始了。

那红苗人家一年一度的辣骨制作是必不可少的,是红苗族生产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腌制肉食菜肴,究其因:一则是为来年三四月份天干地旱的时候,贮备即营养又可口的山上菜;二则是应对家有来客的招待,即地道又方便的家常菜,以美味可口、香辣闻名,在红苗族山寨里倍受亲睐,让外来客人尝上一点,都会感觉很香、很辣,随即赞不绝口。

有山歌唱道:十冬腊月剁砧板,连筋带骨一锅剬。

坛存罐装姜骨拌,辣子土酒红丹丹。

苗家辣骨一坛坛,罐罐香辣飘两山。

三月下地不用菜,抓上点点四方观。

辣骨,是红苗族先人在日常狩猎中,在缺水少盐的艰苦条件下,不洗肉食就直接腌制而成的方便菜,为保存食物而采取最为原始的粗犷的贮藏方式,随着红苗族人从江西到贵州,再到云南的戍边历程中,与神秘的红苗傩愿历史一样久长,传承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事象,在历经数次迁徙的红苗人饮食文化历史中有作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一首山歌唱:红苗子做爪骨辣,有菜无菜坛子抓。

上山种地不带盐,辣骨做汤把饭下。

辣骨的制作水平,是红苗族小伙子在择偶的重要的衡量标准。

小伙子要‘探媒’时,会委托人从侧面打听姑娘家的底细,辣骨做得如何,鲜亮程度,是将来红苗族姑娘做‘厨娘’的重要标志,也是待客的脸面。

红苗族姑娘在娘家时,必须最先学会用肉食腌制鲜红可口的辣骨。

姑娘在出嫁前的头一两年内,母亲会手把手交授肉食腌制的工艺,一定要熟练掌握好姜、辣、酒等佐料的配比诀窍,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辣骨来,只传女不传男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